全 文 :第 32 卷 第 1 期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2 No. 1
2012 年 2 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Feb. 2012
收稿日期:2011 - 07 - 18
作者简介:金久宏(1963—)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种苗技术研究和推广。E-mail:jjhong1963@ 163. com。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1914. 2012. 01. 005
2 种除草剂及混用对红花檵木容器苗杂草的防除效果
金久宏
(杭州市萧山区林业局,浙江 杭州 311203)
摘要:用 24. 0%乙氧氟草醚乳油,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及这 2 种药剂的混合共 3 种处理对红
花檵木容器苗进行杂草除治试验,结果表明:喷施 24%乙氧氟草醚乳油 20 mL /667 m2 后,第 30 天
的株防效为 90. 3%、鲜质量防效为 87. 8%;第 40 天的株防效为 91. 7%、鲜质量防效为 91. 6%,均
明显好于另外 2 种药剂处理的除草效果,且对苗木较为安全,基本上能达到除治杂草的目的,可进
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红花檵木;容器苗;杂草;药效
中图分类号:S723.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 1914(2012)01 - 0021 - 04
Weed Control Efficacy of Two Kinds of Herbicide and Their
Mixture in Container Seedling Breeding of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JIN Jiu-hong
(Xiaoshan District Forestry Bureau of Hangzhou Municipality,Hangzhou Zhejiang 311203,China)
Abstract:A weed contro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container seedlings
with 24% oxyfluorfen EC,10. 8% Haloxyfop-P-methyl EC,and the combination of 24% oxyfluorfen EC and
10. 8% Haloxyfop-P-methyl E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20 mL /667 m2 of 24% oxyfluorfen EC
3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was 90. 3% out of the plants,and 87. 8% by the fresh weight. While the control effect of
20 mL /667 m2 of 24% oxyfluorfen EC 4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was 91. 7% out of the plants,and 91. 6% by the
fresh weight. The weed control effect of 20 mL /667 m2 of 24% oxyfluorfen EC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types of herbicide. It was also safer to the container seedlings of L. chinense var. rubrum,so it should be further
extended to larger area.
Key words:oxyfluorfen;Haloxyfop-P-methyl;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container seedlings;weed;
efficacy
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Daye Hong’)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檵木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常年叶色鲜艳,枝盛叶茂,特别
是开花时瑰丽奇美,极为夺目,是花、叶俱美的观赏
植物品种,现已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工程。容器育
苗是红花檵木主要的繁殖方式,但在育苗过程中,
杂草较多,如用人工拔草,工作量大、成本高,为探
索科学防除红花檵木容器苗杂草的方法,在 2011 年
选用 24%乙氧氟草醚乳油(EC)、10. 8%高效氟吡
甲禾灵 EC 以及这 2 种药剂混用进行除草药效试
验,旨在服务于萧山区 1 万 hm2 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萧山区围垦苗圃基地,供试苗木为
露天培育的红花檵木容器小苗,为 2010 年 9 月扦插
成活后的小苗移栽到容器中进行培育[1],苗高 13
cm;容器选用 12 cm × 13 cm 塑料营养钵;基质土是
先用田园土、泥炭和砻糠按 5 ∶ 2 ∶ 3 比例配置,再用
100 kg配置后的土加 1 kg 钙镁磷肥,均匀混拌配制
而成,pH 6. 1。
红花檵木容器苗内的主要杂草有:马唐(Digi-
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spp. )、狗尾草
(Setaria spp.)、醋酱草(Oxalis corniculata)、碎米荠
(Cardamine hirsuta)、猪殃殃(Galium spp. )、狼把草
(Bidenstripartita spp.)、 女 菀 (Turczaninowia
spp.)等[2 - 3]。
1. 2 试验药剂
2 种试验药剂分别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的 24%乙氧氟草醚 EC、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24%乙氧氟草醚 EC 是触杀型广谱性除草剂,其主
要作用机制是破坏叶绿体光合作用,对植物地上绿
色部位的叶绿体层膜破坏力极强,但传导作用弱,
它常在多种果园和林业苗圃等芽前、芽后施用,以
防除多种单子叶和阔叶杂草;10. 8%高效氟吡甲禾
灵 EC则是内吸型选择性除草剂,其主要机制是抑
制根茎分生组织生长而达到除草目的,它广泛应用
于多种阔叶果园、花卉苗木等的除草,对芽后苗期
的 1 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
果[4]。本试验除了用这 2 种药剂除草外,还将 2 种
药剂混用,以探索最适宜的除草配方。
1. 3 试验方法
1. 3. 1 试验设计 试验设 4 个处理区:Ⅰ区喷施
24%乙氧氟草醚 EC 20 mL /667 m2(处理 1) ;Ⅱ区喷
施 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40 mL /667 m2(处理
2) ;Ⅲ区喷施(24%乙氧氟草醚 EC 10 mL + 10. 8%
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20 mL)/667 m2(处理 3) ,Ⅳ区
为对照区[5 - 7]。4 月 12 日对红花檵木容器育苗前
基质土施药除草处理,各处理区均以每 667 m2
(46 000 盆)用药量兑水 50 kg 进行喷雾,防治器械
为手持红星 HX01 - 2 喷雾器(余姚市红星喷雾器械
厂) ,喷药后第 2 天(4 月 13 日)种植红花檵木小苗,
每处理区 3 次重复,每重复 900 盆容器苗。
1. 3. 2 调查方法 施药后第 30 天和第 40 天分别
对 4 个处理区进行实地调查。
1)除草效果调查。每个重复 900 盆容器苗中
随机选 4 个样点,每点调查 50 盆,调查红花檵木容
器苗内的杂草种类和株数,并拔取杂草,现场称取
杂草地上部分的鲜质量,计算出株防效和鲜质量
防效。
2)安全性调查。对每个重复、每个样点选定
的 50 盆容器苗的成活情况、受害程度逐一进行调
查,以计算红花檵木容器苗的成活率和受害指数。
除草药剂喷施后,苗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受
害程度分为 4 级[8]。0 级:植株无受害,茎叶无畸形
状;1 级:单个植株 20%以下茎叶出现轻微畸形或坏
死斑点,根部略有刺激性肿大;2 级:受害重,单个植
株 20% ~30%茎叶出现畸形,叶片退色,局部变成
褐色或紫黑色;3 级:新芽枯死,单个植株 30%以上
茎叶出现畸形、倒伏,叶片退色变色。
受害指数 =∑受害级 ×该级样点受害株数
样点植株总数 ×最高受害极值
× 100%
另外,在施药后的第 30 天、第 40 天和第 50 天
分别对 4 个处理区进行全面目测,观察红花檵木容
器苗的生长势和形态特征等情况。
1. 4 试验期间的天气情况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统计见表 1。
表 1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日期
平均
气温 /℃
最高
气温 /℃
最低
气温 /℃
降雨
量 /mm
降雨
日 /d
日照
时数 /h
4 月中旬 17. 1 27. 8 8. 3 11. 3 3 59. 5
4 月下旬 20. 1 34. 4 9. 5 32. 8 3 74. 5
5 月上旬 21. 6 35. 7 11. 1 14. 2 3 59. 1
5 月中旬 24. 1 36. 7 17. 0 22. 8 2 73. 4
5 月下旬 21. 2 36. 6 12. 7 36. 6 3 63. 6
6 月上旬 24. 1 36. 7 19. 6 149. 5 6 43. 6
2 结果与分析
2. 1 除草效果
施药后第 30 天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2。3 个药
剂处理区总株防效排序为:处理 1 为 90. 3%、处理 3
为 80. 6%、处理 2 为 70. 0%,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其中在对单子叶杂草株防效上,处理 1 为
93. 7%,明显好于处理 3 的 84. 8% 和处理 2 的
85. 2%(这 2 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在对双子叶杂
草株防效上,防效排序与单子叶相同,但它们之间
存在极显著差异。3 个药剂处理区对杂草鲜质量防
效方面,防效排序为:处理 1(87. 8%)> 处理 3
(78. 2%)> 处理 2(70. 7%) ,它们之间存在显著
差异。
22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表 2 各处理区的除草效果
处理
施药后第 30 天 施药后第 40 天
杂草株数
单子叶杂草 双子叶杂草 总杂草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杂草鲜质量
鲜质
量 /
(g·盆 - 1)
防效
/%
杂草株数
单子叶杂草 双子叶杂草 总杂草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盆株数 /
(株·盆 - 1)
株防效
/%
杂草鲜质量
鲜质
量 /
(g·盆 - 1)
防效
/%
1 0. 14 93. 7a 0. 20 84. 3aA 0. 34 90. 3a 0. 18 87. 8a 0. 13 94. 8a 0. 20 86. 5aA 0. 33 91. 7a 0. 24 91. 6a
2 0. 33 85. 2b 0. 72 43. 3cC 1. 05 70. 0c 0. 43 70. 7c 0. 30 88. 1b 0. 73 50. 7cC 1. 03 74. 2c 0. 67 76. 6c
3 0. 34 84. 8b 0. 34 73. 2bB 0. 68 80. 6b 0. 32 78. 2b 0. 31 87. 7b 0. 35 76. 4bB 0. 66 83. 5b 0. 45 84. 3b
CK 2. 23 - 1. 27 - 3. 50 - 1. 47 - 2. 52 - 1. 48 - 4. 00 - 2. 86 -
注:数字后字母为 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结果,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和极显著(p < 0. 01)。
施药后第 40 天的调查显示(表 2) :3 个药剂处
理区总株防效排序为:处理 1(91. 7%)> 处理 3
(83. 5%)>处理 2(74. 2%) ,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其中在对单子叶杂草株防效上,处理 1 为
94. 8%,明显好于另 2 个处理(这 2 个处理间无显著
差异) ;在对双子叶杂草株防效上,防效排序为:处
理 1 (86. 5%) > 处 理 3 (76. 4%) > 处 理 2
(50. 7%) ,它们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 个药剂处
理区对杂草鲜质量的防效排序为:处理 1(91. 6%)>
处理 3(84. 3%)>处理 2(76. 6%) ,它们之间存在显
著差异。
试验 表 明:喷 施 24. 0% 乙 氧 氟 草 醚 EC
20 mL /667 m2 的总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为最好,其
次是喷施(24%乙氧氟草醚 EC 10 mL + 10. 8%高效
氟吡甲禾灵 EC 20 mL)/667 m2,再次是喷施 10. 8%
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40 mL /667 m2。
2. 2 苗木安全性
表 3 显示,施药后第 30 天,处理Ⅰ、Ⅱ、Ⅲ区和
对照区的红花檵木容器苗平均株高分别是 15. 7、
15. 8、15. 6 cm 和 15. 7 cm,成活率分别是 96. 5%、
96. 0%、96. 5%和 96. 5%,4 个处理区中无论是株高
还是成活率,它们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施药后第 40
天,4 个处理区的株高、成活率与施药后第 30 天相
同,它们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 3 种药剂处理对
红花檵木容器苗的株高生长和成活率均没有影响。
在受害指数方面,处理Ⅰ、Ⅱ、Ⅲ区在施药后的第 30
天分别为 38. 7%、38. 5%和 39. 1%,第 40 天分别为
5. 1%、5. 0%和 5. 1%,无论是施药后第 30 天还是
第 40 天,3 种药剂处理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这 3
种药剂处理区的受害指数均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从试验目测情况来看,喷施 2 种药剂及组合药
剂后,在短期内对红花檵木容器苗均有一定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坏死性斑点、叶片退色等,
喷施后第 30 天,这些症状开始有所好转;第 40 天茎
叶坏死斑点、叶片退色等基本消失,苗木生长势、形
态特征基本正常;第 50 天则完全正常,说明这 3 种
药剂处理对红花檵木容器苗的后期商品性不产生
影响。
表 3 各处理区对红花檵木容器苗安全性的影响
处理
施药后第 30 天 施药后第 40 天
平均株
高 / cm
成活率
/%
受害指
数 /%
平均株
高 / cm
成活率
/%
受害指
数 /%
1 15. 7a 96. 5a 38. 7a 16. 3a 96. 5a 5. 1a
2 15. 8a 96. 0a 38. 5a 16. 5a 96. 0a 5. 0a
3 15. 6a 96. 5a 39. 1a 16. 3a 96. 0a 5. 1a
CK 15. 7a 96. 5a - 16. 4a 96. 5a -
3 小结与讨论
3 种药剂处理对红花檵木容器苗移栽前基质土
进行杂草除治,以用 24. 0% 乙氧氟草醚 EC
20 mL /667 m2 兑水 50 kg 喷施处理的株防效和鲜质
量防效为最好,明显好于 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40 mL /667 m2 和(24. 0% 乙氧氟草醚EC 10 mL +
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20 mL)/667 m2 这 2 种
药剂处理;3 种药剂处理虽在短期内对红花檵木容
器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施药 30 d 后开始逐步
恢复,施药 40 d后基本正常,施药 50 d 后则完全正
常,并不影响红花檵木容器苗的后期商品性,因此,
认为用 24. 0% 乙氧氟草醚 EC 20 mL /667 m2兑水
50 kg对红花檵木容器苗移栽(育苗)前基质土施药
除草处理是比较适宜的,对红花檵木容器苗无影
响,是安全的,基本上达到除治红花檵木容器苗杂
草的目的,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应用。
32第 1 期 金久宏:2 种除草剂及混用对红花檵木容器苗杂草的防除效果
据王翔等[9]试验研究,用 24. 0% 乙氧氟草醚
EC 20 mL /667 m2 对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容
器苗移栽(育苗)后进行杂草喷施除治是比较适宜
的;因此,用 24. 0%乙氧氟草醚 EC除治红花檵木容
器苗的杂草,在红花檵木容器苗移栽(育苗)前对基
质土喷药的药效是否好于移栽(育苗)后以及每 667
m2 喷施 24%乙氧氟草醚 EC 多少剂量能达到药效
最佳[10 - 11],还有待于进一步比较试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桑贤强.彩色苗木红花檵木的培育[J].特种经济动植
物,2010,13(9) :28.
[2] 王枝荣.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0:296 - 344.
[3] 陈树文,苏少范.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新技术[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 8.
[4] 刘乾开,朱国念. 新编农药施用手册[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2 - 413.
[5] 季卫东,徐炳林,周良义,等. 24%乙氧氟草醚 EC 防除
水稻移栽田杂草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12) :2768,2796.
[6] 郭良芝,郭青云,辛存岳,等. 10. 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试验研究[J]. 现代农药,
2007,31(1) :51 - 52,56.
[7] 楼曼庆,王国荣,应金耀,等. 几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
红花檵木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试验[J]. 浙江农业科
学,2005(2) :64 - 65.
[8] 蒋柏生,李洁荣,蒋巧媛.园林苗圃除草试验[J].林业
科技开发,2008,22(5) :104 - 106.
[9] 王翔,周新生. 4 种药剂除治红叶石楠容器苗杂草药效
试验[J].中国林副特产,2010(5) :33 - 35.
[10] 中国杂草化学防除大全编委会. 农田杂草化学防除
大全[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750.
[11] 苏少泉.除草剂作用靶标与新品种创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41 - 242.
(责任编辑 张 坤)
(上接第 20 页)
[6] Hanley S,Pei M,Powers S,et al. Genetic mapping of
rust resistance loci in biomass willow[J]. Tree Genetics
& Genomes,2011,7(3) :597 - 608.
[7] 王站,方振富.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卷·第二分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8] Gullberg U. Towards making willows pilot species for cop-
picing production[J]. The Forestry Chronicle,1993,69
(6) :721 - 726.
[9] Tsarouhas V,Gullberg U,Lagercrantz U. An AFLP and
RFLP linkage map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a-
nalysis of growth traits in Salix[J]. Theoretical and Ap-
plied Genetics,2002,105(2 /3) :277 - 288.
[10] Tsarouhas V,Gullberg U,Lagercrantz U.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affecting autumn freezing
resistance and phenology in Salix[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4,108(7) :1335 - 1342.
[11] Rnnberg-Wstljung A C,Glynn C,Weih M. QTL ana-
lyses of drought tolerance and growth for a Salix dasycla-
dos × Salix viminalis hybrid in contrasting water regimes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5,110
(3) :537 - 549.
[12] Doyle J J,Domle J L. A rapid DNA isolation method for
small quantities of fresh tissues[J]. Phytochemistry
Bull,1987,19:11 - 15.
[13] 尹佟明,黄敏仁. 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
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1997,17(1) :6 - 12.
[14] 陈璇,胡尊红,郭鸿彦,等. 大麻基因组 DNA 提取及
AFLP体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2010,8(3) :
619 - 625.
[15] Li S X,Chen Z Y,Shen Y B,et al. A study on AFLP
fingerprinting for seeds identification in Pinus spp.[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3,27(3) :1 - 6.
[16] Tuskan G A,Difazio S,Jansson S,et al. The genome of
black cottonwood,Populus trichocarpa (Torr. Gray)
[J]. Science,2006,313(5793) :1596 - 1604.
(责任编辑 张 坤)
42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