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花檵木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全 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提出了农业领域优先发展主题:生物资源深加工、综合
利用与示范作用,大力发展生物经济。 “十二五”期间,以
生物和生物制药业等为主力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独领
风骚,并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谱写未来产业
发展新蓝图。 白花檵木花、茎、叶、枝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
值被江西德宇集团原创性发现之后,中央、省、市及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都对
白花檵木的建设高度重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建立
国家级道地药材基地, 并指示要加速特色资源基地的建
设,建立白花檵木种质资源库,对白花檵木生物活性物质
提取关键技术与工艺路线进行研究, 对白花檵木收敛功
效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 以此推动我国特色生物资源得
到充分保护、发展和可持续的综合利用,创新发展江西白
檵产业。 目前据调查,野生白花檵木资源已近枯竭,主要
原因是白花檵木的种子在野生状态下很难自然出芽,生
长缓慢,虽适应性强但初级生物产量极低,加上白花檵木
种子有 3~4 年的种子休眠期,野生种群生态环境较恶劣,
造成野生白花檵木无法大量繁育存活。 而白花檵木作为
一种药用种质资源,要做到很好的保存和保护性发展,适
宜条件下发展利用贮存优质种质以及基因载体, 做大做
强白花檵木产业, 首先要在白花檵木的繁育技术中取得
突破,特别是种子催芽处理是亟需研究突破的技术方法,
通过催芽处理,使种子便于进行播种及育苗。 本文着重就
白花檵木种子的人工处理方法进行初步研究, 并探讨形
成一种新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种子质量是由种子不同特性综合而成的一种概念,
包括品种质量和播种质量。 白花檵木种子是后续白花檵
木系列产业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它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决定其萌发和生根
发芽, 而实际上它的萌发又包含着极其系统而复杂的生
物化学演变过程。 有了好的种子材料,对于提高其后代生
物产量、异变及抗逆性等都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1.1.1 采集
白花檵木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 3部分组成。 种子在
植株成熟后容易被弹逸,自然采收率低,为提高白花檵木
种子的采收效率,保证种子质量,在其球果接近成熟时,
用纸袋套包果实或在果苞开裂之前采用一定的方式,收
集种子。
1.1.2 采集后处理
1.1.2.1 风干
将采集的种子的果苞衣除掉,并结合加工取出种子,
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
1.1.2.2 清理
对阴干的种子再进一步精选,清除杂质,使纯度达到
95%以上。
1.1.2.3 贮藏
将风干并清理过的种子放置在低温、干燥、能避光的
仓库中贮藏;贮藏期间应勤检查,防止种子发霉变质。 贮
藏期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1.1.3 质量
一等种子。 千粒重不低于 230 克, 饱满度不低于
96%,活力不低于 99%,净度不低于 95%,含水量在 35%-
14%之间。 种子的色泽为黑褐色、无异味、无病粒。
白 花 檵 木 繁 育 技 术 初 步 研 究
刘浩元, 李晓滨, 詹周荣, 蒋国滨, 章 明, 万 军, 周爱珍, 夏秀珍, 汪雨红, 张 露, 洪妲娣, 胡开妹
江西德宇集团
摘要:江西德宇集团于 2007起开始原创性的对于白花檵木进行系列研究。 白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
又称白檵木,是檵木的一种,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檵木属的常青灌木植物,分布于赣湘亚热带地
区。 白檵木的的花、茎、叶、枝均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而目前对于这种珍贵植物的繁育技术的研究工作少
有文献报道。 根据调查表明,野生白花檵木资源已近枯竭,主要原因是白花檵木的种子在野生状态下很难
自然出芽,生长缓慢,虽适应性强但初级生物产量极低,加上白花檵木种子有 3~4 年的种子休眠期,种群生
态环境恶劣,造成野生白花檵木无法大规模繁育存活。 因此白花檵木的繁育技术中,特别是种子催芽处理
是亟需研究的技术方法,通过催芽处理,使种子便于进行播种及育苗,达到规模繁育的目标。
关键词:白花檵木 繁育 种子处理 初步研究
食品科技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046
(下转第 49页)
1.2 研究方法
1.2.1 酸蚀处理
将白花檵木种子用 35%的硫酸溶液浸泡 3h;
1.2.2 冲洗
将酸蚀后的种子用流动的水冲洗 24h;
1.2.3 层积处理
将酸蚀并冲洗后的种子晾干表面水分后, 用沙子和
珍珠岩配成的混合基质进行层积催芽, 沙子与珍珠岩的
用量比为 1∶3(体积比);
1.2.4 优选的层积处理方法
1.2.4.1 在层积前,将所述基质预先用 30ppm 的高锰酸钾
溶液消毒;
1.2.4.2 用水润湿基质。其优选的湿度为:用手握紧基质至
可成团状时无水滴出;
1.2.4.3 基质与种子分层混合,即一层种子一层砂,或将基
质和种子拌匀后层积;
1.2.4.4 层积高度不低于 35cm;
1.2.5 变温处理
采用 25℃±1℃暖温层积 4 个月和 5℃±1℃低温层积
2个月,使白花檵木的发芽率最高(48.7%-52.7%)。 同时,
在种子层积过程中保持基质湿润。
2 实施例与分析
2.1 实施
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白花檵木种子达到催芽指标后,
即可择时播种。
2.1.1 播种时间
春播:在 3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即可进行育苗。
夏播:在 6月中下旬进行。
秋播:10月上旬至封冻前,可进行育苗。
2.1.2 播种方法
点播:培育一年生苗,采用 3cm×5cm或 4cm×4cm点播;
培育 2-3年生苗采用 4cm×5cm或 5cm×5cm厘米点播。
条播: 行距 0.8×0.8m, 每平方米播入 200-300 粒种
子。 覆土厚度:3-7厘米,每平方米用种 75—100g。
撒播:松土至 4cm深左右, 将种子均匀撒入, 上覆细
土填平, 每平方米用种 150—250g。 每亩 800~1050株。
2.2 条件贮藏
达到催芽指标的种子,当年不能播种的,搞好越冬贮
藏。贮藏期间先通过生理后熟(温度 0-5℃),然后冻存。为
避免无法当年播种而已生理后熟的种子异变, 应持续低
温干燥贮藏(温度 5℃-9℃)。 不能直接暴露于常温(10℃-
25℃)下。
2.3 分析
用本技术提供的方法处理的白花檵木种子, 以及贮
藏的种子,在白花檵木的育苗中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1 出芽率较高
可快速发芽、生根,发芽率也高(48.7%-52.7%);
2.3.2 容易种植、成活率高
本方法所育苗木的成活率可达(95±3)%以上,比常规
育种的成活率(63±3)%有明显提高。
2.3.3 幼苗生长速度较快
幼苗生长周期比其他品种要大大缩短, 实测年高生
长 30-50cm,最高可达 50-70cm,生长优势明显。
2.3.4 种植条件宽,具有耐寒能力
种苗在-8℃~32℃气温条件下,均能很好生长。
3 讨 论
本繁育技术中的对白花檵木的种子变温层积前进行
适度的酸处理等方法,改善了其的通透性,达到打破种子
的休眠期和促进发芽的作用,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 但众
所周知,种子的萌发,包含着极其系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
演变过程, 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足够大的发芽能力以及
处于非休眠期之外, 符合其种群特性的适宜外部环境条
件亦非常重要,主要是适宜的光线、一定的水分、适当的
温度和必备的氧气。 实际上,大部分植物种子萌发时对上
述四因子之一要求都很高, 其中某一因子将间接或直接
决定种子能否萌发或萌发率高低。
本繁育技术同样也或多或少受制于上述因素。
3.1 苗床准备
苗床要符合预定标准,一开始要选用充实饱满,胚和
胚乳发育健全的种子,胚根已伸出种皮的种子不宜使用。
播种后,覆土深度要一致,厚度要适宜。 春播时,土壤干
旱,要提前灌水,为种子的顺利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伏
播床面要覆盖,秋播后要防寒。
3.1 土壤消毒
深根翻土壤 1-2 次,利用自然太阳热暴晒 4-5 日,有
效杀死各种病源菌和害虫。
3.2 保苗除草
种子萌发 20天后,大约每 7-10天一次。
3.3 水分条件
适当遮荫控水,满足小苗对水分的需求,对植物营养
的需要。
3.4 防治病虫害
合理的施用低或无残留的生物农药,防治苗期病害、
虫害,以物理和生物天敌防治为主。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 白花檵木繁育系统中的对种子
食品科技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047
  
1 0.1%VC 
2 0.2% +0.05%VC 
3 1%NaCl+0.1%EDTA 
4
0.03%VC+0.12%EDTA
+0.3%NaCl+0.02% 


研究仍属于初步探索和发展阶段,本文希望:一以此为广
大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朋友提供一个借鉴, 二希望为
后续借助高科技生物技术、太空技术、信息化技术、计算
机数据系统研究等手段,处理白花檵木的种子,起一个抛
砖引玉的作用,使白花檵木更早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荆宇,钱庆华.种子检验 2011.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刘浩元 李晓滨 詹周荣.江西德宇集团企业标准 Q/ JDY
NC 01.01—2008
[3]黄璐琦 王永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008.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1.5.2 理化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20℃折光计)%≥5.0
总砷(以 As计)/(mg/L)≤0.2
铅(Pb)/(mg/L)≤0.05
1.5.3 卫生指标。
菌落总数/(cfu/mL)≤100
大肠菌群/(MPN/100mL)≤3
霉菌/(cfu/mL)≤3
酵母/(cfu/mL)≤2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
得检出。
2 结果与讨论
2.1 板栗褐变的控制
褐变是紫薯加工中的普遍现象, 也是影响成品质量
的主要因素。 本实验选用 VC、EDTA、NaCl、柠檬酸为护色
液,可以防止紫薯浊汁饮料的褐变,不同种类的护色液对
紫薯浊汁饮料的褐变的抑制结果不同,见表 1。
表 1 不同种类护色液时紫薯浊汁饮料褐变的影响结果
由表 1 可知, 单一和简单的配成的护色液对紫薯浊
汁饮料的褐变护色较差,最终选择 4 号复配的护色液,对
防止紫薯浊汁饮料褐变效果最佳。
2.2 最优配方的确定
本项目考虑白砂糖、 柠檬酸、 薯浆用量作为水平因
子,通过正交实验,采用品评的方法,确定最优配方结果
见表 2。
表 2 配方优化试验正交结果
由表 2 可知,各因素对试验结果都有影响,从中得到
最优配方是 A2B2C2。
2.3 稳定剂添加量的确定
本项目考虑海藻酸钠、 卡拉胶、CMC作为水平因子,
通过正交实验,观察其稳定性,确定最优配方结果见表 3。
表 3 配方优化试验正交结果
由表 3 可知,各因素对试验结果都有影响,从中得到
最优配方是 A2B3C2。 经过六个月的存放、紫薯浊汁饮料仍
未出现公层和沉淀现象。
3 结 论
以新鲜的紫薯为原料为,通过正交试验,用适应的白
砂糖, 柠檬酸及复合稳定剂调配制成了营养丰富的紫薯
浊汁饮料,并确定了紫薯浊汁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 如需
调配饮料的各种风味,还可以添加各类香精。
参考文献:
[1]阎晓军、王建军。 板栗奶的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
1997,(5):31-32
[2]张万福、食品乳化剂[M]。 北京:食品工业出版社
[3]黄发,食品增稠剂[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4]胡笑松,软饮料工艺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2002
   
A.  a. 2.0 b.1.6 c. 1.4
B  a.1.8 b.1.5 c.1.2
C. CMC a.1.4 b.1.0 c.0.6

   
A.% a. 8 b. 6 c. 4
B. % a.0.10 b.0.06 c.0.02
C. % a. 70 b.50 c.30

≤≤≤≤≤≤≤≤≤≤≤≤≤≤≤≤≤≤≤≤≤≤≤≤≤≤≤≤≤≤≤≤≤≤≤≤≤≤≤≤≤≤≤≤≤≤≤≤≤≤
(上接第 47页)
食品科技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