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



全 文 :158
农业考古 2013·3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
赵 飞 倪根金 章家恩
摘要:惠阳淡水沙梨是华南地区的梨中上品,始种于明末清初,清末至抗战前种植规模及产量都颇大,并
销售到广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在抗战、农业合作化及“文革”时期,淡水沙梨的种植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干
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结构演变及主产地城镇化进一步侵占了其生存空间,淡水沙梨产业已趋于衰落,
致使有了“已不存”的说法。淡水沙梨主要包括青梨、红梨、香水梨、酸梨、木梨、蜜梨等六个品种。前三种栽培
经济价值较高,历史上较多栽种;红梨是代表性品种,种植面积最广。长期以来,惠阳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淡水
沙梨的栽培技术,主要体现在嫁接与插枝、间种、施肥、疏果与收获、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关键词:淡水沙梨;惠阳;农业遗产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2335(2013)03 - 0158 - 08
赵飞,男,在读博士生,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遗产与文化旅游; 倪根金,男,华南
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章家恩(通讯作者),男,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
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学。
*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课题编号: 2012WYM_0032) ;“广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研
究”( 课题编号: 2011S1101003) ;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专项(课题编号: 2012SX022)。
沙梨为南方梨树的主要栽培种系,适生于温
暖多雨的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淡水沙梨是华南
地区的梨中上品,因“但凡属淡水产者,类皆爽脆、
味美,色泽朗润,体质轻松,远胜他处,故名亦甚
著”[ 1 ](P89)。淡水沙梨享誉岭南,并在港澳和东南亚
地区深受欢迎,是惠阳地区传统的出口商品。但综
合当代文献及实地调查来看,历史上一度大规模
种植的淡水沙梨已经衰败。经查阅文献发现,有关
淡水沙梨历史的深入研究甚少。为让后人更深入
地了解这一珍贵农业遗产,笔者通过相关历史文
献与当代资料的系统整理,对历史上淡水沙梨的
种类、特征及栽培技术进行论述。
一、淡水沙梨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产生时间与缘由
有关淡水沙梨的产生,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毕业于私立岭南大学农科学院的曾壮图在本
科学位论文《淡水沙梨》(指导老师:李沛文教授)
有过探讨。依据他对淡水沙梨最著名之产地———
惠阳县秋溪乡沙坑地区(今秋长街铁门扇村一
带)的调查,沙坑人口近1万人,从事沙梨业的就
有8100人。其中,该地叶姓者占总人口的70%,淡
水沙梨的产生与叶姓有很大关联。“闻彼姓于前
清康熙四年,始自兴宁落居沙坑。因当地耕地稀
少,而山坡、小丘、岗地众多,故当地乡民多利用
山地栽植沙梨以为副业。是以淡水非为沙梨之原
产地,其品种乃自兴宁输入者,而兴宁之品种又
或来自福建也。”[ 2 ](P4 - 5)据曾氏调查可知,淡水沙
梨最初可能来源于福建,由当地叶姓村民经兴宁
2013年第 3期
159
引种到秋长街铁门扇,时间是康熙初年。惠城区
三栋历史上是淡水沙梨的一个重要产区,还有一
种说法称,“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三栋已栽培沙
梨,至今至少有380余年的历史。”[ 3 ] ( P40 )有的甚至
说,明末淡水沙梨就被引种到了河源 [ 4 ] ( P101 - 106 )。
这些说法虽有所差异,但也反映出淡水沙梨
属外来品种,落脚今惠州市惠阳区等主产区大约
在明末清初,距今 400年左右。
( 二)淡水沙梨栽培的历史变迁
1. 清代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归善县志》卷十
六《物产》载,“梨,香水梨最佳。”[ 5 ] ( P205 )香水梨为
淡水沙梨的一种,归善县为清惠州属县之一,地
域包括今惠州惠阳区全部、惠城区大部和深圳市
龙岗区、盐田区部分。可见,清中期时淡水沙梨在
今惠阳区等地已有栽培。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新安县志》卷三《物产》称:“沙梨。叶如柿叶而
大,二三月间花,六七月子熟。其大如瓶,其小如
杯。肉白无渣滓。其甘如蜜,可疗热症。有青梨、
黄梨、蜜梨三种,产乌石秂者佳。”[ 6 ] ( P752 )清代新安
县范围包括今香港和现在的深圳市,乌石秂即为
现在的深圳宝安区石岩街一带。《新安县志》中所
描述的正是淡水沙梨,可见今深圳市部分地区当
时已成为其重要产地。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
府志》卷十六《舆地略八·物产》除引用上述内容
外,特别在沙梨前加“淡水”二字,这是迄今所见
准确称谓“淡水沙梨”的最早文献 [ 7 ]。由此推断,在
清中后期,淡水沙梨已颇有名气,为官方所认可。
2. 民国
民国六年(1917年)《惠阳莲塘浦沙梨调查记》
对惠阳县莲塘浦(今惠城区三栋镇莲塘布一带)的
沙梨种植有细致的描述:“以沙梨为大宗。几于无
户无之。……凡山麓、山腹、山顶,无不栽种,将山
横截成阶级状。”淡水沙梨单树产量颇高,有的梨
树“枝梢贻无空隙,为之堕下,乡人以竹竿撑持之
……据云,多者每树五六百斤不等”。淡水沙梨市
场价值较高,果农生活富足。“通常每担值银三元,
次二元半,又次二元。往年有贵至七元者,去年则
低至一元七八角。此因地方战事影响,是非常价。
……故乡人兼治田产,加以樵苏。一家数口即可自
瞻”[8 ] ( P109 - 112 )。据民国十年(1921年)《惠阳县农业调
查报告》,淡水沙梨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淡水和沙坑
一带,又以沙坑为多;产量具有相当规模,出口颇
多,除广州等地外,并通过海运销往了港澳等地。
“经惠城出口之约数(各地由海运往香港及别处之
数不在内),沙梨约八九十万斤”。其中又云,“十余
年前收获较丰,是梨运来也,较近十年,收获较歉,
是梨运去也”[ 9 ] ( P10 )。可见,清末淡水沙梨产量确更
盛。民国十三年(1924年)《淡水沙梨状况之调查》
称,仅惠阳县第二区的淡水,“每年出产有数十万
担,收入有二三十万元”。此数额较以往已属较少,
销往广州各处的数量也不多,原因有二,“一因政
局不靖,致东江运输梗塞,货弃于地;二因发生虫
害,食叶甚烈,农人束手不能挽救,皆无实结,纵或
结实,亦无良好结果。”[10 ] (P523 - 525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视察惠阳县合作事
业报告》称:“二区淡水、沙坑各沿地,出产沙梨,
平均值 20余万元”[ 11 ] ( P3 - 5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博罗、惠阳土壤调查报告》称,“沙梨以淡水
之砂坑及永湖附近之坭磡之低丘小岗种植为最
多。……据淡水区公所调查所得,此区产量,每年
约有四十万担,价值三四十万元。”永湖即为今永
湖镇,位于惠阳区北部。一亩梨园年“平均产三十
担,每担以五元记,应为一百五十元,收益倍于稻
田”。故惠阳果农“以之以为主业,而以稻作为副
业。……抗战以前,沙梨销路畅旺,该地果农颇感
宽裕”[ 12 ] ( P58 - 59,61 )。淡水沙梨销售市场较以前也有
所拓宽,销“本省及港澳南洋各地”[ 13 ] ( P9 )。交通部
邮政总局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编印的《中国
通邮地区地方物产志》对全国物产多有统计,其
图 1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淡水附近沙梨栽培之情形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
160
农业考古 2013·3
中载,淡水墟销售沙梨 200万担,价格在每担 2 -
20元 [ 14 ] ( P19 )。数据统计时间虽不可考,仍可见淡水
沙梨产量之盛。惠阳籍作家叶蔚林在其小说《梨
园初叙》中,表达出了对家乡沙梨园的深刻印记。
抗战前,其家乡“没有梨园的人家,往往被视为穷
家。……如果男家没有沙梨园,连棵树毛都没有,
想娶老婆就要困难得多”[ 15 ] ( P4 - 31 )。因大规模种植
沙梨对肥料的需求量巨大,抗战前,果农甚至“常
在穗附近各地,如大沙头、凤凰岗、陈村、市桥等
地,购买干猪粪,用船运载返淡水果园施用” [ 2 ]
( P223 )。
1938年,惠阳被日军攻陷,淡水沙梨的种植
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沙梨市场阻塞,果农生活困
苦,多有斩伐梨树,将园地改种杂粮,以为生计。”
战后,“果农多沦赤贫,无力整顿梨园及购买肥
料”,再加上锯蜂等虫害影响,致使“产量日见减
少”。1948年的“产量仅及战前一半左右”[ 2 ] ( P9 - 10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国后,农民分得土地和果树,生产积极性
提高,淡水沙梨种植面积有所回升。据 1952年余
佩芬等的调查,淡水沙梨在惠阳县重点产于“五
区之象岭乡、岭湖乡,次为官山乡及周田乡”,即
今秋长街各村,“销广州占 70%,销淡水占 30%”
[ 16 ]。1956年,惠阳实行农业合作化,沙梨收为集体
管理,果农放松甚至放弃了对沙梨的管理。以淡
水沙梨的主产区——— 秋长为例,1955 年产沙梨
1. 5万担。合作化以后,农业社普遍无安排管理,
致使锯蜂、梨蚕虫盛发
而无应对措施。1956年
仅产梨 7 千担,且有
60%不合规格,合规格
的也有 90%以上属次级
梨 [ 17 ]。
为了大力推行沙梨
插枝技术,1958年 1月 7 - 9日,惠阳县林业局在
秋长鹧鸪岭村召开了“沙梨插枝”育苗现场会议。
会上,作出计划,提出“为适应农村园林化需要,
县林业局决定 (当年)推广沙梨插枝繁殖 700万
株”。当时,秋长已成为“一个横直 10多华里几万
亩的大果园”。该区的牛郎径有“淡水沙梨之母”
的美誉,为省内著名的沙梨育苗区。“村内男女老
少均擅长接木。除供应近邻的宝安、东莞、博罗等
县需要之外,还大量远销广州、韶关等地。”据统
计,仅秋长,“淡水沙梨 1958年栽培面积约 8000
多亩,梨树约 15万株,年产量约 20 - 30万担,苗
木 20万株” [ 18 ]。此部分数据与其他统计出入较
大,有浮夸之嫌,应是受“大跃进”运动影响。1958
年 3月,惠阳县委领导在发言中就提出,要在措施
上确保农业生产大跃进,该年沙梨的上山任务就
有 5700亩 [ 19 ]。1959年 10月 5日刊登的《驰名中
外的淡水沙梨》一文中,也有沙梨“单株最多达一
千一百多斤”的夸张记述 [ 20 ]。政府部门的大跃进
目标对淡水沙梨的栽培管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推
动。在秋长象山,“公社化几年来,集体专业管理
流于形式,造成果木大量死亡”[ 21 ];“近两年来,贯
彻梨园管理措施方面,对比以前管理情况真是一
落千丈,严重的是无人管理,无人过问状态”;“淡
水沙梨由食品公司收购,由于对价格方面比以前
定得过低,因而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22 ]。此外,缺粮也是一个影响沙梨种植的重要因
素。象山农民一向“以果养粮”。但在 1957 - 1961
年间,象山农民缺粮问题严重,人年均主粮消费
才二三百斤。沙梨无粮无肥换购,且新种沙梨短
期内无收获,致使农民砍掉果木种粮食,对恢复
沙梨种植普遍悲观甚至绝望 [ 23 ]。据惠阳专区及惠
阳县的统计,上世纪 50年代末,惠阳县淡水沙梨
的主产区包括秋长、新圩、淡水、永湖、镇隆、澳头
等地 [ 17 ] [ 24 ]。
“文革”期间,农村开展“割私有制尾巴”的运
动,果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沙梨生产一
落千丈,不少沙梨树由于失管而早丧,许多生势
较差的沙梨树被砍掉当柴烧 [ 25 ] ( P753 ) [ 26 ] ( P729 )。王国
旺等所著《叶挺将军故乡的变迁》也称,受“文革”
表 1 1947 - 1957年惠阳县秋长区象山农业社果农叶金风一家梨园产量统计
年份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产量(担) 100 200 70 80 60 15 70 100 60 40 3
备注 丰收年
受台风
影响
估算额;果农积极性
受挫,梨园疏于管理
注:叶家有沙梨 20亩,梨树约 200株。
来源:《关于象山沙梨如何恢复的调查———经济作物地区调查报告之二》,表格形式有调整,备注有改
动。
161
表 2 惠阳县 1949 - 1987年沙梨面积产量(单位:亩、吨)
年份 面积 总产 备注 年份 面积 总产 备注
1949 981 112 1969 2786 469
1950 1011 165 1970 3522 88
1951 785 62
面积约 2760 亩,产 2300 担。来
源于 1952 年《东江区惠阳县果
树调查总结》
1971 3456 59
1952 611 166 面积约 2760亩,产 550担。来源
同上
1972 3630 671
1953 1391 214 1973 3358 131 收购沙梨 4518 吨,来源于 2003
年《惠阳县志》
1954 2782 214 1974 2718 97 收购沙梨 210吨,来源同上
1955 3217 213 1975 2230 30
1956 3400 251 1976 2371 93 收购沙梨 7.5吨,来源同上
1957 3455 85 1977 2187 231 收购沙梨 6.53吨,来源同上
1958 3455 157
面积 6910亩,产 14293担。来源
于 1959年《惠阳县果树资源调
查工作总结报告》
1978 2122 180
1959 4274 346
产 13500 担,来源同上; 面积
8549亩,产 140145担,来源于惠
阳县《1959年果类生产年报表》;
产 236吨,来源于 2003 年《惠阳
县志》
1979 1360 57
1960 4161 336 1980 1423 61
1961 3487 321 1981 1429 138
1962 2121 478 1982 1439 52
1963 2346 256 1983 1144 45
1964 3173 391 收购 986. 6 吨,来源于 2000 年
《惠阳供销合作社志》
1984 1287 50 原面积数据误为 12287 ,今订正
1965 3675 652 1985 1475 198
1966 3447 233 1986 1425 128
1967 3931 265 1987 1396 144
1968 3389 312
注:表格来源于《惠阳县林业志》第 37、38页;备注内容为作者所见的不同数据,特此说明。
影响,秋长的淡水沙梨被砍剩无几,濒临绝迹 [ 27 ]
( P4 )。
1978年后,各级政府逐步纠正了“以粮为纲”
的农业生产方针。农民对沙梨生产较为重视,沙
梨生产有所起色。惠阳县林业局于 1982年 2月向
县政府提交了《关于恢复发展淡水沙梨的意见》,
提出了恢复发展淡水沙梨的具体措施。1985年,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略有回升 [ 28 ] ( P37 )。1986年编制
的《广东省惠阳地区综合农业区划》也提出,淡水
沙梨在“在惠州三栋、惠阳淡水、永湖、良井一带
应恢复发展”[ 29 ] ( P87 )。然而,在惠阳县农业局完成
的《1986年果树生产情况调查表》中,则无淡水沙
梨踪影 [ 30 ]。1990年,惠阳县沙梨面积有 1504亩,
主要集中于新圩,与全县超过 4万多亩的荔枝相
比,已微不足道了 [ 31 ]。随着惠阳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尤其是 1990年县城迁至淡水之后,淡水沙
梨以往的主产区城镇化迅速推进,大批果农也开
始经商和搞其他行业,如养鸡等。这些因素都进
一步压缩了淡水沙梨的生存空间,至 1994年,惠
阳沙梨的种植面积只有 1150亩,年产量 40吨左
右 [ 25 ] ( P374 - 375 )。据罗锡俭《三栋沙梨》,上世纪 90年
代中叶,三栋沙梨品质已大不如前,不少沙梨果
已成了粗涩坚硬难吃的“铁沙梨”,并哀叹“昔日
饮誉南粤的淡水沙梨已不复存在了”[ 3 ] ( P43 )。表 2
是惠阳县林业局对
1949 - 1987 年沙梨种
植面积的统计。可看
出,自上世纪 70年代
开始,淡水沙梨的种
植呈现出了衰退之
势。
二、淡水沙梨的
基本种类及特征
淡水沙梨各种类
中,最早见于文献的
是香水梨 (黄梨)。之
后,嘉庆《新安县志》
称淡水沙梨“有青梨、
黄梨、蜜梨三种”,元
和称“约分四种”,叶
汉儒称 “不外乎三
种”,曾壮图统计有 11
种,程英豪等对秋长
的调查得出有 5 种。
参考前人分类,结合
图 2 历史时期惠阳淡水沙梨的种植区域一览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
惠州市
惠城区
三栋镇
平潭镇
良井镇
永湖镇镇隆镇
秋长街办
新圩镇
惠阳区
(淡水街办 )
沙田镇
霞涌街办
澳头街办
淡水沙梨主产区
162
农业考古 2013·3
所见文献,笔者将淡水沙梨主要品种归为 6类,即
青梨、红梨、香水梨、酸梨、木梨、蜜梨。前 3种栽培
经济价值较高,较多栽种。
(一)青梨
青梨树生势粗壮,枝叶茂盛,直立性树冠呈
塔状发展。枝稍较硬,枝干较少裂痕,光滑,主干
树皮纵向成块状脱落。叶厚浓绿,叶端尖锐,落叶
较迟,根系发达。抵抗风害、虫害、旱害等能力较
强。树寿命较短。青梨果大,皮较厚,表皮小点突
起粗糙。熟时黄中带青,朝阳一面往往呈紫色。成
熟期较早,通常六月下旬开始成熟,立秋前后果
实完全成熟。青梨除生食外,“乡人间用以佐蔬
菜,如炒鸡彘鹅鸭肉片,及肠秄等,甚佳。用盐腌
食尤美。”[ 1 ] ( P91 )贮藏能力较好。青梨品质不及红
梨,但是由于产量高,开始成熟到完全成熟期时
间较长,可以提早和延长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故
有“钱包梨”的美称 [ 18 ]。
( 二)红梨
淡水沙梨的代表性品种,为“品质之最佳
者”、“最有望之品种”[ 2 ] ( P41 - 42、46 )。较矮生,树冠成
半球形,枝梢纤细、树干皮层较青。树体寿命较
长,“百余年之老树,常可获见”[ 2 ] ( P42 - 43 )。红梨果
小皮薄,小点平滑,果心小,肉脆清甜可口、香味
浓。果实入口易溶,少渣滓,农民称之“好看好
食”。不易落果,立秋前成熟,成熟期较集中。果呈
椭圆形,蒂部和端部径差少,接近 1∶ 1。色红中带
青。红梨产量比青梨和香水梨高,品质优良、耐运
输贮藏。栽培面积最广,“以全量计之,八九属赤
梨”[ 10 ] ( P524 )。1959年,秋长地区的红梨占淡水沙梨
栽培总面积的 90% [18 ]。
(三)香水梨
树生长粗放,短果枝较多而粗,结果多。枝梢
粗壮质脆,树干常患自腐病枯死。树体寿命较短。
香水梨果柄硬而直立,易落果。如遇强风,香水梨
落果 80%,而同等风力红梨只落果 30% [18 ]。果呈
椭圆形,皮粗厚,果外皮常附一层粗粉质。果实肉
质柔软,汁液多,而味甘美,微带酸。成熟时皮色
白中带黄,香气浓郁。果实经贮藏后,风味愈佳。
但肉质较红梨粗,不耐运输贮藏。收获期自 6月下
旬开始,9月上旬终止。因香水梨原产华北华中地
区,故较耐寒 [ 2 ] ( P48 )。
(四)酸梨
树势旺盛,叶茂盛而浓密,与香水梨相似,
“间有用作砧木者”[ 2 ] ( P51 )。树寿命较长,产量较高。
酸梨果身较长,果皮薄,果实酸中带涩,不能作鲜
果食,农民常用于盐渍加工,夏天泡水喝。民国十
年(1921年)《惠阳县农业调查报告》称,酸梨“最
劣,无出口,土人腌咸梨用之”[ 9 ] ( P10 )。酸梨成熟期
较迟,收获期自八月始。酸梨少见种植,“每园梨
树,仅间种一两株而已”。果农认为,梨园中种一
株酸梨树,全园梨树都会受其影响而丰产,“此或
有授粉作用”[ 2 ] ( P53 )。华南农学院下放惠阳大队《淡
水沙梨》中也提及,“沙梨是异花授粉,农民为了
保证结果良好,会专门种植授粉树,以几个品系
进行混种”[ 18 ]。可见,酸梨的种植对于梨园增产确
有一定作用。
(五) 木梨
又称八月青,沙梨中品质最差的一种。对木
梨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木梨的培育者
是上世纪 30年代鹧鸪岭果农叶千娇。他在红梨中
发现一颗特大的果实,对其挪种繁殖而得 [ 18 ]。另
一种认为,木梨为青梨的变异种 [ 2 ] ( P58 )。木梨枝稍
多而粗壮,木材特脆,结果多,梨果初期与青梨相
似,随着果实发育逐渐变成红梨果一样,果心特
大。木梨八月才进入成熟期,是淡水沙梨中最迟
熟的品种。木梨不能生食,也不能用之加工,其之
所以能保存下来,当与果农繁殖苗木时不注意选
择母树有关 [ 18 ]。
(六)蜜梨
蜜梨树势较不旺盛,枝条具向上性,生长缓
慢,叶之大小中等,结果较少。果实经贮藏后,微
带蜜味。形状扁圆而对称。果皮厚且坚韧,具光
泽,底色绿黄,斑点棕黄色。果肉白,有砂粒,味甘
美,用作生食。曾壮图说,“蜜梨味芬芳,惜果形偏
小,且产量不丰,致不能成为优良品种之一。”[ 2 ]
( P55 )可见,外形与产量是阻碍蜜梨成为主要种植品
种的原因所在。
淡水沙梨主要品种的成熟期先后比较为: 青
梨最早,香水梨早,红梨中等,酸梨、蜜梨迟,木梨
最迟。
163
三、淡水沙梨的传统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嫁接与插枝
为保证淡水沙梨的优良性状,果农大都采用
无性繁殖方法,其中以嫁接为主。棠梨原本生长
于山野间,树性粗放而强健,所以一直被用做砧
木嫁接沙梨。随着棠梨苗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果
农也大量人工培育。“淡水农民有专事种植棠苗
木,而贩之于墟市者。”[ 2 ] ( P213 )在立春前后,将棠梨
核浸于水约一昼夜,然后播种。一二年后,棠梨苗
直径 1. 5 - 3厘米,便可以嫁接。
华南农学院下放惠阳大队《淡水沙梨》称,
“1944 年,秋长老农叶金记首先尝试沙梨插枝”
[ 18 ]。民国十三年(1924年)《梨树栽培法》则称,沙
梨“有用插枝法,其时期广东在大寒时行之”[ 32 ]
( P16 )。可见前面说法未必准确。插枝育苗具有重要
意义,既能够在较短时间培育大量苗木,又能够
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一般选择多年生的、结果
多、品质好、无病虫害、生长强健的壮年树作母
树; 选择向阳、光照良好、枝稍向上的,生长雄壮
的当年生枝条。
( 二)间种
沙梨行间空地较多,多有间种旱作作物。民
国六年(1917年)《惠阳莲塘埔沙梨调查记(续)》
中就有“秋冬之季,恒于树下耕种豆菜薯芋等物”
的记述 [ 8 ] ( P109 )。因梨园土壤多为砂质土,土层深
厚,较为干燥,适合旱稻、豆类及甘薯类作物的种
植。旱稻及豆类,于春分前后栽种,至小暑或大暑
之间即可收获。收获后,接种甘薯最为适宜。适当
的间种,对梨树生长有益无害。曾壮图认为,梨树
“根在表面者甚少,是以梨园耕锄栽培间作物,并
无碍于梨树之生长”,并且间种可以增加土壤腐
殖质、防止雨水侵蚀、降低或增加地温 [ 2 ] ( P218 -
219)。此外,大多数豆科作物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梨园土壤中的氮元素。
(三)施肥
沙梨的施肥手段较为简易,肥料类型也单
一,以猪粪水为主。民国十年(1921年)《惠阳县农
业调查报告》称,“肥料则每年施猪屎水二次,每
次每株施一桶。分夏历正月、九月两期行之。”[ 9 ]
( P10 )民国十三年(1924年)《淡水沙梨状况之调查》
称,“施肥次数,殊不一定,大概除草一次,即施肥
一次。用肥种类,其基肥多用粪水,除此以外,绝
无用他种肥料。”[ 10 ] ( P525)曾壮图解释道,“淡水果
园,因间作物之生长及犁入土中后之分节与细菌
消费之氮素需量甚多,故含氮素丰富之肥料,如
猪粪尿等之施用,实为合理。”又称“淡水梨园土
壤,磷甚缺乏,宜多施以磷酸肥料,如骨粉,过磷
酸钙等。因磷酸肥料可强枝条发育,减少从长枝
发育,增加果实之生产力,减少果实中酸味,增加
糖分,增进香味,促进成熟,并能增加贮藏能力”[ 2 ]
( P223 - 224)。施肥量依树龄和生长情况而定。生长弱
的树多施,树壮的少施; 幼年树每次量要少些,而
老年树每次量要多些。此外,作为肥料的牛、猪、
人粪必须经过充分腐熟,至少也要有一个月的腐
熟期,否则效果不大。幼树不能施牛尿,否则根系
大量腐烂 [ 18 ]。
(四)疏果与收获
沙梨每一花房,常结果五至七枝,若任其生
长,则果实就碰撞,从而引发果腐病。惠阳果农便
使用疏果之方法来增加产量和获取优良梨果。
“是以间有果农,每束果实,仅苗不相密贴之三四
个,余悉摘去。”疏果一般在早期进行,这样可以
最大化地减少树中养分的消耗。“疏果时期,在开
花后数十日,果实达拇指大时。”后期的疏果则是
为了获取优质梨果。等到果实采收期,选择果实
较大的,“留两颗,或再将二颗中,复择一颗大者
留之”,集中养分,让该果独自肥大,当地称之为
“飞单”[ 2 ] ( P225 ) [ 32 ] ( P18 )。
沙梨由播种开始,经七八年后始开花结果,收
获期由6月至9月上旬为止。果实旺收期在8月中旬
至下旬,称曰“沙梨大旺”,此时所收之果,果形最
大,品质最佳。9月上旬,果实留树上的已非常少,
此时全部摘下,这是最后一次的采收期,名曰“扫
树”[ 2 ](P227 - 232)。采果时间,清晨最不适宜,因此时梨
果上多有露水,如摘下立即装桶运走,则容易腐
烂。故摘果通常多在上午约9时开始,直至日落收
工。沙梨采收时,低处的梨果可于树下站着采摘,
高处的则用梨铰摘取。所用梨铰,有两类:(1)用一
条粗铁丝,圈为圆形,铁丝上穿上一个布网,下有
一竿。(2)又称摘梨篓,用较粗的竹竿,在尾端从横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
164
农业考古 2013·3
破开,织成漏斗状 [2 ] ( P228 - 229)[8 ] ( P109 )。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锯蜂是淡水沙梨生产的主要虫害。锯蜂成虫
色紫黑,因类似小蝇类,梨农多称之为“乌蝇仔”。
因幼虫头部呈乌黑色,故锯蜂也被称作“乌头
虫”。锯蜂每年约 4月中旬出现,其幼虫喜食沙梨
树叶。虫害最烈时,“梨树每叶,几均见有幼虫,…
…被害果园,每株梨树所有之叶,均被悉数吃光,
无一幸免。”[ 2 ] ( P235 - 236)1956年,象山公社“梨杆叶
全树吃光的梨树约占 50%以上”。锯蜂之害,来年
产量也同样受影响,故当地谚语有云,“一年被害
食光叶,三年梨树结实空”[ 22 ]。锯蜂的防治有以下
方法:(1)用禾秆扎在树上,幼虫成熟要下地化蛹
时到禾秆处不再下地,可收集杀之。(2)因锯蜂生
活过程中必须有一段下地化蛹期,在这时期里就
可挖去表土找出虫蛹杀之。(3)幼虫群集叶背,容
易发现,在惊蛰春分时宜组织人力深入检查,及
时捕杀。(4)幼虫发生严重时可用毒鱼藤等杀虫
剂喷杀 [ 18 ] [ 33 ]。
沙梨“结实后,最怕风”[ 1 ] ( P94)。淡水一带,临近
海岸,7至 9月时常会受到台风袭击。台风来袭
时,沙梨“悉数被风暴扫落”,甚至一些梨树被风
吹倒。落果因为强风吹打,致使相互碰撞,果皮受
损,果农也只能“贱价而估”。果农为了防风,一般
会在沙梨园“环植柿树”[ 18 ],即利用了柿树树干直
立,树冠庞大,挡风能力强的特性。
四、余论
淡水沙梨作为颇具影响力的岭南佳果,是广
东省,特别是惠阳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
史上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年“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
一农业遗产? 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对主产
区深入调查,摸清家底。详细统计当前淡水沙梨
的种植情况,对树龄已久的梨树进行科学鉴定,
并依据国家及地方古树名木保护政策实施保护。
(2)深入总结传统的栽培技术与利用途径,古为
今用。淡水沙梨的培育、疏果、间种、防风等方面
的一些传统技术,与当代所提倡的生态农业思想
相符,值得提倡和推广。沙梨产业链延伸方面也
可有所作为。例如,梨蚕虫多被认为是害虫,但也
有文献提及“淡水各处多有养沙梨蚕”,其丝“人
争买之”[ 8 ] ( P111 - 112 )。这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
的综合利用课题。(3)加强科技研究,利用现代科
技改造这一岭南佳果,使其品质得以恢复并进一
步提升,进而提高淡水沙梨种植面积和产量。(4)
政府文化部门应担负起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责任,对淡水沙梨相关文化事项进行系统整
理。笔者注意到,淡水沙梨存在于大量的历史文
献、文学作品、民间习俗、传说故事之中。文化部
门应对淡水沙梨主产区开展深入的文化调研,收
集有关沙梨的历史文本、碑刻、文学作品、传统风
俗和商贸文化等资料,积累起夯实的沙梨文化资
源支撑。(5)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淡
水沙梨”学术研讨会,及时汇总相关研究成果,并
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省级及国家级农业
文化遗产,使这一农业品牌得到更高层次保护,
使这一文化品牌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
[1 ]元和.惠阳县莲塘浦沙梨调查记 [ J ] .广东农林月
报,1917,1 (7 ) .
[ 2 ]曾壮图.淡水沙梨 [ D ] .广州:私立岭南大学本科
学位论文,1948.
[ 3 ]罗锡俭. 三栋沙梨 [ G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惠州市惠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惠城文
史资料第11辑. 1995.
[ 4 ]廖佩南. 黄沙—水果之乡 [G ] /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广东省河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河源文史第5辑. 1989.
[ 5 ]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63号 [M] . 台
北: 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67.
[ 6 ]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18册 [M ] .上
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7 ]史澄等纂.广州府志 [M] .清光绪五年刊本.
[ 8 ]元和.惠阳莲塘埔沙梨调查记 (续 ) [ J ] .广东农林
月报,1917,1 (8 ) .
[ 9 ]郑振周.惠阳县农业调查报告 ( 1921年 ) [G] / /国
立广东大学农学院刊行.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 1925.
[ 10 ]叶汉儒. 淡水沙梨状况之调查 [ J ] . 农声,1924,
(33 ) .
[ 11 ]林协文. 视察惠阳县合作事业报告 [ J ] . 广东合
作旬刊,1934,(23 ) .
165
[ 12 ]刘茂青,覃树辉,刘天乐等. 博罗、惠阳土壤调
查报告 [M ] .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6.
[ 13 ]温文光 . 东区十六县农业概况及其改进意见
[ J ] .农声,1936,(202 ) .
[ 14 ]交通部邮政总局编.中国通邮地区地方物产志
[M ] . 商务印书馆,1937.
[15 ]叶蔚林.梨园初叙 [ J ] .特区文学,1987, (6 ) .
[ 16 ]余佩芬,孙圣湖. 东江区惠阳县果树调查总结
[E ] .惠阳区档案馆藏,1952,61 - A12. 1 - 003 - 01.
[ 17 ]佚名.惠阳县1959年果类生产年报 [ Z ] .惠阳区
档案馆藏,1959,61 - A12. 1 - 084 - 09.
[ 18 ]华南农学院下放惠阳大队编.淡水沙梨 [ Z ] .华
南农业大学档案馆藏,1959,MR2 - 20 - 1.
[ 19 ]赵得彬.赵得彬同志在中共惠阳县委扩大干部
会议上的报告 [ Z ] . 惠阳区档案馆藏,1958,3 - A12. 1 -
040 - 13.
[ 20 ]十两秤 . 驰名中外的但水沙梨 [N ] . 惠阳报,
1959 - 10 - 5.
[ 21 ] [ 23 ]惠阳县经济作物地区调查组.关于象山沙
梨如何恢复的调查——— 经济作物地区调查报告之二 [Z] .
惠阳区档案馆藏,1962,7 - A12. 1 - 011 - 16.
[ 22 ]惠阳县农业局植物保护股.惠阳县秋长区象山
农业社沙梨生产和病虫害调查报告 [ E ] . 惠阳区档案馆
藏,1957,73 - A12. 1 - 008 - 11.
[ 24 ]惠阳专区果树资源调查惠阳县工作组.惠阳县
果树资源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 Z ] . 惠阳区档案馆藏,
1959,70 - A12,1 - 005 - 07.
[ 25 ]惠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惠阳县志 [M ] . 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 26 ]冯平. 广东当代农业史 [M] . 广州:广东人民出
版社,1995.
[ 27 ]王国旺,邱祥 . 叶挺将军故乡的变迁 [M ] . 北
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 28 ]惠阳县林业志编辑组.惠阳县林业志 [ Z ] .惠阳
县林业局印,1993.
[29 ]王正.广东省惠阳地区综合农业区划 [Z] . 1986.
[ 30 ]惠阳县农业局水果公司. 1986年果树生产情况
调查表 [ E ] .惠阳区档案馆藏,1987,73 - A12. 4 - 038.
[ 31 ]惠阳县农业局水果公司. 1990年杂果生产情况
统计表 [ Z ] . 惠阳区档案馆藏,1990,73 - A12. 4 - 038 -
03.
[32 ]郭华秀.梨树栽培法 [ J] .农事月刊,1924,(12 ) .
[ 33 ]广东省惠阳专员公署农林水办公室 . 加强领
导,搞好当前水果生产工作 [ Z ] .惠州市档案馆藏,1957,
27 - 1 - 1.
责任编辑:尧水根
惠阳淡水沙梨栽培历史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