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原芥三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



全 文 :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34(5):381~386
Journal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007-8614(2011)05-0381-06
高原芥三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
任宏岩,吾买尔夏提·塔汉,周桂玲
(新疆农业大学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 运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地区三个居群的高原芥(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的染色体核型、花粉形态与叶表皮气孔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芥三个居群的染色体2n=14,基
数为7;核型不对称系数均为1A型;花粉均具三沟萌发孔,沟长达两极,极面观均为具网状纹饰的三裂圆形,但在
花粉形状、网眼直径及网脊宽度上均存在差异;叶上、下表皮细胞呈3~6条边组成的多边形,其垂周壁平直,上下
表皮均有无规则的气孔分布,保卫细胞肾形,无副卫细胞,由此确定高原芥是十字花科系统演化上处于较古老位置
或原始的类型。
关键词: 十字花科;高原芥;核型;花粉;表皮形态
中图分类号:Q949.748.3      文献标识码:A 
Speci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in Three Populations
REN Hong-yan,Wumaierxiati.Tahan,ZHOU Gui-ling
(Xinjiang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Resource and Ecology,Colege of Pratacultural and Envi-
ronmental Sciences,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was used to overaly reveal polen morphology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chromosome karyotype,polen morphology,leaf epidermal polen morphology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
tics from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in thee populations of Pamirs plateau region by use of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opulation.Our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three populations,chromosomes(2n)were 14,i.
e.radix was seven.The dissymmetrical coefficients of karyotypes were 1Atype.Three germinating holes
were distributed in al polens,channel reached two polars in cross section,and there were trifid roundness
with meshy veins.However,there were difference in the polen shape,grid mesh diameters and grid back
width.The upper and lower epidermis of leaves were composed of polygon with three to six sides,their an-
ticlinal wals were straight,stomata with kidney-shaped guard cels but without subsidiary cels were irreg-
ular on the surface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pidermis.Thi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It was possible that the systemic evolution of Ch.crassifolia was antiquate or original in Cruciferae.
Key words: Cruciferae;Christolea crassifolia;karyotype;polens;shape of epidermis
  高原芥属(Christolea Camb.)隶属于十字花科
(Cruciferae),全世界约有20多种,主要分布于喜马
拉雅山、昆仑山和中亚高山区。在我国分布于青海
西南部、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生长在海拔3 500~
4 700m的高山草原或裸露的岩石坡[1]。
Al-Shehbaz等人
[2,3]认为该属全世界仅有2种,
即模式种高原芥(Ch.crassifolia Camb.)和中国特
有种尼亚高原芥(Ch.niyaensis Z.X.An),将其原
有的24种、2变种进行了归并,有的作为异名处理,
有的重新进行了划分。
高原芥属自创建以来,分类方面一直较为混乱,
存在问题较多,这主要是高原芥属分布于高山这个
收稿日期:2011-07-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60011;30960039);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资助
通讯作者:周桂玲,E-mail:xjzhougl@yahoo.com.cn
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年 
特定的环境,保存标本数量有限,变异幅度等掌握的
不够,不同的学者在划分属、种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
同,导致结论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对高原芥
属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多学科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研究对高原芥(Ch.crassifolia Camb.)三个
居群的植物采用细胞学、孢粉学、叶表皮形态等方法
进行了比较观察。试图通过其形态差异,找出分种
的最佳指标,对高原芥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划分提供
参考。并为十字花科其他存疑类群的形态分类提供
一个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本研究于2007年8月在新疆选取了高原芥的
三个居群进行了采样。选取其成熟果实且籽粒饱满
的种子低温保存,收集花粉,同时采集标本。实验所
用材料来源见表1,排序按海拔高度。凭证标本存
放于新疆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XJA)。
表1 高原芥材料来源
Table 1 Origin of plant material in Ch.crassifolia
居  群 生境 经度(E) 纬度(N) 海拔(m) 凭证标本
塔什库尔干卡拉苏 山坡砾石地 74°56′354″ 38°10′862″ 3 368 任洪岩(Hongyan Ren)2007002
阿克陶布伦口 山坡砾石地 74°56′831″ 38°39′831″ 3 311 任洪岩(Hongyan Ren)2007094
塔什库尔干瓦恰 河边流石滩 75°36′820″ 37°37′278″ 3 259 任洪岩(Hongyan Ren)2007082
1.2 方 法
1.2.1 细胞学研究
染色体按李懋学和陈瑞阳[4]的方法观察并计算
其平均值,染色体类型按照Lavan[5]等的染色体分
类标准进行划分,核型不对称系数按照 Arano[6]的
计算方法,核型分类依照Stebbins[7]标准进行。
1.2.2 孢粉学研究
花粉观察及术语的描述参考《孢粉学概论》[8]以
及《孢粉学手册》[9]。
1.2.3 叶表皮气孔形态研究
在野外撕取不同居群茎中部叶片的上下表皮用
FAA固定,然后染色,观察拍照。并用 Motic Ima-
ges Advanced 3.2软件测量表皮细胞、气孔器长度
和宽度。
随机选择20个上下表皮的表皮细胞、气孔及保
卫细胞测量其大小,取其平均值,分别计算其表皮细
胞、保卫细胞的大小及气孔指数、气孔密度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学研究
高原芥三个居群之间或居群内个体间的体细胞
染色体数目很稳定,均为2n=14,未发现多倍体现
象,其中第3条染色体短臂具随体。三个居群染色
体参数见表2。
2.2 孢粉学研究
2.2.1 卡拉苏居群花粉形态
花粉粒长球形,赤道面观椭圆形,极面观三裂圆
形(图2),P/E=1.26,17.63(15.64~23.64)μm×
14.14(12.20~21.10)μm(P/E 为极轴与赤道轴
之比);具3沟,沟长达两极;网状纹饰,网眼为不规
则多 边 形,网 眼 直 径 约 1.50 μm,网 脊 宽 约
0.55μm。
表2 高原芥三个居群染色体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chromosomes for the 3 populations of
Ch.crassifolia
居群
染色体
序号
相对长度(%)
长臂 短臂 全长
臂比
相对长
度系数
类型



1  10.58 8.41 18.98 1.26 L m
2  8.89 6.07 14.96 1.46 M2 m
3  9.38 5.47 14.85 1.71 M2 sm*
4  8.21 5.77 13.98 1.42 M1 m
5  8.24 5.04 13.28 1.63 M1 m
6  7.82 4.78 12.60 1.64 M1 m
7  7.20 4.16 11.35 1.73 M1 sm



1  10.42 7.35 17.76 1.42 M2 m
2  9.03 6.51 15.54 1.39 M2 m
3  8.50 6.16 14.66 1.38 M2 m*
4  8.58 5.70 14.29 1.51 M1 m
5  8.44 4.92 13.36 1.72 M1 sm
6  8.04 4.55 12.59 1.77 M1 sm
7  7.86 3.97 11.82 1.98 M1 sm


1  10.77 7.35 18.12 1.47 L m
2  8.67 6.51 15.18 1.33 M2 m
3  9.57 5.56 15.13 1.72 M2 sm*
4  8.38 5.73 14.11 1.46 M1 m
5  8.12 5.11 13.23 1.59 M1 m
6  7.96 4.80 12.76 1.66 M1 m
7  6.69 4.76 11.46 1.41 M1 m
283
 第5期 任宏岩,等:高原芥三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
卡拉苏居群
布伦口居群
瓦恰居群
图1 高原芥三个居群植物染色体形态图及核型模式图
Fig.1 The pattern of chromosome morphyology and pattern of karyotypes of Ch.crassifoliafrom three populations plants
表3 高原芥三个居群核型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Karyotypes among 3 populations of Ch.crassifolia
居 群 核型公式 相对长度系数 染色体长度比 平均臂比 核型类型 不对称系数(%)
卡拉苏 10m+2sm(SAT)+2sm  L+2M2+4M1  1.67(3.24/2.09) 1.55  1A 60.30
布伦口 6m+2m(SAT)+6sm  3M2+4M1  1.51(3.18/2.11) 1.59  1A 60.86
瓦 恰 12m+2sm(SAT) L+2M2+4M1  1.59(3.25/2.05) 1.52  1A 60.17
383
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年 
2.2.2 布伦口居群花粉形态
花粉粒长球形,赤道面观椭圆形,极面观三裂圆
形(图2),P/E=1.65,28.89(27.60~30.36)μm×
17.57(16.64~18.84)μm;具3沟,沟长达两极;网
状纹饰,网眼为不规 9 则多边形,网眼直径约
1.31μm,网脊宽约0.49μm。
2.2.3 瓦恰居群花粉形态
花粉粒超长球形,赤道面观椭圆形,极面观三裂
圆形 (图 2),P/E = 2.12,31.00(29.38~
32.32)μm×14.64(13.52~15.63)μm;具3沟,沟
长达两极;网状纹饰,网眼为不规则多边形,网眼直
径约0.85μm,网脊宽约0.52μm。
A,B,C:卡拉苏居群;D,E,F:布伦口居群;G,H,I:瓦恰居群
图2 高原芥三个居群的花粉形态
Fig.2 The polen morphology of Ch.crassifoliafrom three populations
2.3 叶表皮气孔形态研究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个居群高原芥叶上、下表
皮细胞形状均为3~6条边组成的多边型,垂周壁平
直,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保卫细胞肾形,无副卫
细胞,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三个居群高原芥叶片
上、下表皮气孔形态比较见表4。
3 讨 论
3.1 细胞学研究
本研究高原芥三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很稳定,
都为2n=14,基数为7。说明高原芥应为相对原始
的种[10,11]。三个居群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分别
为:卡拉苏居群IRL=L+2M2+4M1,布伦口居群
IRL=3M2+ 4M1,瓦恰居群IRL=L+2M2+
4M1,三个居群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明显不同,可能
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倒位或易位,从而导致了染色
体相对长度系数发生变异。
三个居群高原芥核型公式分别为:卡拉苏居群
为K=2n=2x=14=10m+2sm(SAT)+2sm;布
伦口居群为K=2n=2x=14=6m+2m(SAT)+
6sm;瓦恰居群为 K=2n=2x=14=12m+2sm
(SAT);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分别为60.30%,
483
 第5期 任宏岩,等:高原芥三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
A:卡拉苏居群(上表皮);B:卡拉苏居群(下表皮);C:布伦口居群(上表皮);D:布伦口居群(下表皮)E:瓦恰居群(上表皮);F:
瓦恰居群(下表皮)
图3 光学显微镜下高原芥三个居群的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及气孔器类型
Fig.3 Shapes of epidermal cels,patterns of anticlinal wals and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 of Ch.crassifoliafrom three popula-
tions under light microscope
表4 高原芥三个居群表皮气孔形态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morphology of epidermal stoma in 3 populations of Ch.crassifolia
表皮部位 居群
气孔密度
(个/mm2)
表皮细胞数
(个/mm2)
气孔指数
(%)
气孔大小(μm)
气孔长 气孔宽 气孔长/气孔宽
上表皮
卡拉苏 66  166  28.46  33.32  28.63  1.17
布伦口 43  113  27.57  38.73  32.25  1.21
瓦 恰 40  138  22.18  41.48  31.00  1.34
下表皮
卡拉苏 96  190  33.46  30.09  27.23  1.11
布伦口 51  129  28.27  34.72  31.54  1.11
瓦 恰 48  138  25.85  35.36  27.77  1.28
60.86%,60.17%,居群间差别不明显。根据Steb-
bins[7]的观点:高等植物核型进化的基本趋势是由
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系统演化上处于较古老或
原始的植物,往往具有较对称的核型,而不对称的核
型则通常出现在较进化或特化的植物中。
3.2 孢粉学研究
三个居群高原芥花粉均具三沟,沟长达两级,极
面观都为三裂圆形,这与前人所报道的大部分十字
花科植物的花粉特征一致[12-15]。根据花粉形态一
般演化趋势[16,17]被子植物花粉萌发孔最基本的类
型为三沟类型,也是原始类型,所以高原芥的花粉萌
发孔属于原始的类型。
在 Wodehous[18]对花粉功能与进化关系的讨论
中指出,花粉越长,其体积与表面面积之比就越小,
调节功能就越强,也就越进化,花粉形状由球形向长
球形、茧形或卵球形等演化,花粉体积由大向小演
化。Walker[19]对被子植物花粉外壁结构主要进化
趋势的看法:表面光滑→表面具小穴、小沟等负雕纹
→表面棒状鼓锤状、刺状→表面皱纹状、网状、条纹
状。本研究表明卡拉苏居群和布伦口居群花粉粒呈
长球形,瓦恰居群花粉粒呈超长球形,且三个居群高
原芥花粉的表面纹饰均为网状。三个居群高原芥花
粉的形状与纹饰均为较进化的类型,而萌发孔仍停
留在原始的类型。说明高原芥花粉的形状和表面纹
饰的进化与萌发孔进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
本研究的三个居群高原芥,萌发孔类型均为三
沟,表面纹饰均为网状,而花粉长度表现为:瓦恰>
布伦口>卡拉苏。说明三个居群高原芥中最进化的
是瓦恰居群,其次是布伦口居群,最后是卡拉苏居
群,从采集地点的海拔来看,三个居群海拔高度是瓦
恰<布伦口<卡拉苏,这种差异是否由海拔高度引
起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83
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年 
3.3 叶表皮气孔形态研究
三个居群高原芥气孔类型很稳定,均为无规则
型,为较原始的类型[20]。三个居群高原芥上、下表
皮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关系均为:卡拉苏居群>布
伦口居群>瓦恰居群。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
孔密度与气孔指数也随之升高。一般情况下,随海
拔上升CO2 分压降低,在低CO2 分压下,气孔密度
会升高,以利于吸收CO2,从而保证光合作用的进
行[21,22]。在正常情况下,气孔数目越多,蒸腾速度
也就越快,有利于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运输,而且气孔
密度大的植物,单位时间内吸收CO2 量多,光合速
率快,形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
环境。
三个居群高原芥的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指
数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不同居群间有一定差异,
不能作为种间分类的依据;而气孔类型、保卫细胞形
状、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等性状稳定性较强,
不同居群间没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4 结 论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高原芥三个居群的染色体
2n=14,基数为7;核型不对称系数 AS.K.分别为
60.30%,60.86%,60.17%,属较对称的核型;花粉
萌发孔均为三沟型、花粉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外
壁纹饰为网状;叶上、下表皮细胞均为3~6条边组
成的多边型形状、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
布,保卫细胞肾形,无副卫细胞,气孔类型为无规则
型,这些性状特征稳定性较强,不同居群间没有明显
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确定一种植物是否进化,不能仅根据某一性状
特征来决定,应根据不同器官的不同性状及演化特
征来综合分析某物种是否为进化的类型。综合高原
芥三个居群的染色体特征、花粉特征、叶表皮气孔特
征可以看出,该植物原始特征多于进化特征,因此,
可以肯定高原芥很可能是十字花科系统演化上处于
较古老位置或原始的类型。
参考文献:
[1] 周太炎,郭荣麟,蓝永珍,等.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7.
[2] 傅立国,洪涛.中国高等植物(第5卷)[M].青岛:青岛
出版社,2003.
[3] Zhou T Y,Lu L L,Yang G,et al.Flora of China[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4] 李懋学,陈瑞阳.关于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武汉
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
[5] Levan A K,Fredga A,Snadberg.Nomenclatura for
cantrcmeric pasition on chromosomas[J].Haraditas,
1964,52:201-220.
[6] Arano H.Cytological studies in subfamily carduoideae
(Compositae)of JapanⅨ.The karyotype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considerations on Pertya and Ainsliea(2)
[J].Bot Mag Tokyo,1963,76:32-39.
[7] Stebbins G L.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London:Edward Arnold,1971.
[8] 王开发,王宪曾.孢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3.
[9] 额尔特曼.孢粉学手册[M].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
植物研究室孢粉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0] 洪德元,马黎明.蓝钟花属的系统学研究[J].植物分
类学报,1991,29(1):25-51.
[11] 陈仁芳,陈龙清,余茂德.被子植物分类依据评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82-7083.
[12] 蓝永珍.中国芸苔族植物染色体数目的观察[J].植物
分类学报,1986,24(4):268-272.
[13] 王淑芬,马国佐.十字花科6种植物花粉的超微结构
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1997,34(3):359-362.
[14] 唐桂英,孙稚颖,张学杰,等.中国大蒜芥族植物花粉
形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540-
1547.
[15] 郭庆海,王康才,唐晓清,等.不同栽培居群菘蓝花粉
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1):
1332-1334.
[16] Van Campo M,Zheng Z.Series of polen morphology
and phylogeny of angiosperms[J].Acta Phytotax
Sin.,1990,28(2):103-111.
[17] Nair P K K.Trends i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polen and spores[J].J.Indian Bot.Soc.,1965,44
(4):468-478.
[18]  Wodehouse R P.Polen Grains[M].New York:
McGraw-Hil Book Co,1935.
[19] Walker J W.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exine in
the polen of primitive angiosperms[J].Lima Soe
Symp Ser,1976(1):251-308.
[20] CHEN J.Anatomy plant development[M].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1992.
[21] 马清温,李凤兰,李承森.气孔参数与大气CO2 浓度
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
(11):2020-2024.
[22] Wagner F,Below R,Klerk P D,et al.A nature experi-
ment on plant acclimation:Lifetime stomatal fre
quency response of an individual tree to annual atmos-
pheric CO2increase[J].Proc Natl Acad Sci,1996,93
(21):11705-11708.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