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唐晨 1 田晓玲 1  胡乐琴 1 贾睿 1 徐韧 2 王金辉 2 项有堂 2 何培民 1
(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 2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检测中心,上海 200137 )
  摘  要:  基因芯片通常指 DNA芯片 ,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的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 ,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
杂交 ,通过检测杂交信号从而获取结果。多年来, 我国在医药疾病研究、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基因芯片, 取
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对海洋微藻研究的应用上成果较少。现着力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基因芯片及其在海洋微藻研究
中的应用。
关键词:  基因芯片 海洋微藻 核酸序列检测 应用前景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Gene Chip in
M arineM icroalgae Research
Tang Chen
1
T ian X iaoling
1
Hu Leq in
1
Jia Rui
1
Xu Ren
2
W ang J inhu i
2
Xiang Youtang
2
H e Pe im in
1
(
1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 e Science, Shanghai O 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2
East China Sea Environm entM onitoring C enter, State O cean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137)
  Abstrac:t  Gene ch ip usua lly re fers to DNA ch ip. Its basic p rinc ip le is that a large num ber o f o ligonuc leotidem o lecu les fix ed on
the support m ater ialw ere first hybr id ized w ith the labe led sam p le, and then the resu lts can be acquired bym ea suring the hybrid iza tion
signa.l Over the years, a v ariety o f gene chips in m ed ic ine, m icrobia l de tec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 loped in China and m any
im press ive ach ievem en ts have been obta ined. H ow ever, the application o f gene ch ips in m ar inem ic roa lg ae has been few repo rted. This
artic le introduced the applica tion and pe rspec tive o f gene ch ip in m arine m icroa lg ae.
Key wo rds:  Gene chip M arine m icroa lgae Nuc le ic ac id sequence detec tion Applica tion and pe rspec tive
收稿日期: 20100511
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 ( 08XD1403700) ,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 ( 08540702600 )
作者简介:唐晨, 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学; Em ai:l tangch en0423@ gm ai.l com
通讯作者:何培民 ,男,博士, 教授,研究方向 :藻类学; Em ai:l pm he@ shou. edu. cn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
的快速发展, 基因芯片等一批高新生物技术产品
孕育而生 [ 1 ]。基因芯片是在基因检测、DNA杂交、
测序等传统生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
并集成了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探
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和精
密控制技术, 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
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灵敏、准确、实时地
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 2]。该技术已在生命科学
众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与诱人的前景 [ 3 ] , 被
认为是继基因克隆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 PCR技
术后的又一次革命性技术突破 [ 4 ]。如在生物制药
领域、环境医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和医学
临床检验领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关键
就是其具有集约化、标准化、微型化的特点 [ 5] , 从
而有可能实现 将整个实验室微缩到一片芯片上 !
的愿望。
1 基因芯片
11 概念和原理
基因芯片 ( gene chip)属于生物芯片的一种, 又
称 DNA芯片 ( DNA chip)、DNA微阵列 ( DNA m i
croarray)或寡核苷酸微阵列 ( oligonucleo tide m icroar
ray) ,实际上就是以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有大量寡
核苷酸、cDNA或 DNA片段的载体。这一概念最早
2010年第 11期 唐晨等: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由美国的 A ffymetrix公司提出, 并依此研制出世界
上第一块基因芯片。其原理是根据核酸的分子杂交
衍生而来,它将众多具有特异性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
因片段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固定于玻璃片、硅片、陶
瓷等固相支持物表面,再与待测的且已被标记的核酸
样品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然后通过特定
的检测系统检测杂交信号,并借由计算机设备进行分
析和处理,从而高效快速地得到试验信息 [ 6]。
12 基因芯片的特性
这一技术明显的特性就是将生物化学分析系统
进行微缩,集中分析实现高通量、连续、高效且快速
的检测过程,大大缩减了试验时间, 减少试剂消耗。
例如, 在一张面积为 2 ∀ 4 cm2的芯片载体上,可以固
定数量高达 8 ∀ 103个基因探针 [ 7] , 可一次性对大量
分子进行检测分析; 并且, 基因芯片还具有高灵敏
性、高准确性、载体坚固且耐高温、可对基因表达进
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靶分子种类多等特性。此
外,芯片制作及对样品的分析、杂交洗片等过程都可
实现自动化,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 8]。这些优势极大
地推动了芯片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吸引了来自全世
界研究者的目光,获取了政府、商界的大量政策和资
本支持。
13 芯片的分类
基因芯片大体可分为微阵列芯片和微流控芯片
两种。微阵列芯片又包括固相微阵列芯片和液相微
阵列两种。
131 固相微阵列芯片  固相微阵列芯片是指按
照一定密度将生物信息分子 (如基因片段、cDNA片
段或多肽、蛋白质 )固定在固相载体上的微阵列,阵
列中每个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 并已预先
设定好序列点阵。它的应用较广,横跨众多领域,商
业化程度也最高。一般认为固相微阵列芯片即为基
因芯片。它也可细划为几种类型。
按照载体上所固定的探针长度来划分, 可分为
cDNA芯片和寡核苷酸芯片两种 [ 4]。 ( 1) cDNA芯
片:由 Schena建立,将特定的 cDNA经 PCR扩增后
借助机械手直接点到基片上。 ( 2)寡核苷酸芯片:
分为长寡核苷酸芯片和短寡核苷酸芯片两种, 首先
由 Fodor报道,是利用照相平板印刷术和固相合成
技术在基片上生成寡核苷酸。与 cDNA芯片制作的
一个主要不同点是, 它需多一步转录获得 cRNA的
过程。
按照芯片使用功能和用途来划分, 可分为测序
芯片、表达谱芯片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芯片等 [ 8, 9]。
测序芯片是对大量目的基因进行快速分析。基因表
达芯片是将大量的具有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或 cDNA
片段固定在一块 DNA 芯片上, 对不同来源及不同
时期等情况下的材料细胞内的 mRNA 或反转录后
产生的 cDNA进行检测,从而对这些基因表达的个
体特异性、病变特异性、刺激特异性进行综合分析和
判断,迅速将某个或某几个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极
快地确定这些基因的功能, 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基因
与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
按照载体基质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无机片基基
因芯片和有机片基基因芯片 [ 9]。无机片基基因芯
片, 是指其基质基片为无机物,如玻璃、硅片等;有机
片基基因芯片,是指其基质基片为有机物, 如凝胶、
尼龙膜等。
132 液相微阵列芯片  最近几年,新开发出一种
利用微球体作为探针载体, 在液相环境中进行杂交
反应,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微阵列芯片,称作液
相阵列芯片 ( liqu id ch ip) , 或悬浮芯片 ( suspension
array)。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
按照不同浓度将微球体染色。微球表面都带有活性
羧基化基团,可与氨基标记的核酸探针共价耦联形
成复合体 [ 10 ]。检测时, 复合体与待测物特异性结
合。运用光电转换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一束
激光识别微球所产生的特异性荧光, 以确定微球类
型, 进而确定待测物种类;另一束激光识别微球表面
发生杂交反应后产生的荧光信号强度,从而决定待
测物的量 [ 11 ]。这类芯片可同时检测成百上千的蛋
白质和核酸靶分子 [ 12] , 具有快速、敏锐及特异性分
子分析的能力。且克服了固相微阵列芯片点样时容
易发生点样错位、耗时、平行等量加样困难、加样头
反复加样易发生样本间污染、重复性差等缺点 [ 13] ,
操作更为简单, 准确度更高。在疾病诊断 [ 14]、病原
微生物检测 [ 15]、给药系统研究 [ 16]等领域有着广泛
地应用潜力。
微流控芯片是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将微通道、
微泵、微阀、微储液器、微电极、微检测元件窗口和
73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连接器等功能元件像集成电路一样, 使它们集成
在芯片材料上的微全分析系统 [ 17 ]。最初是利用其
毛细管及渗流作毛细管电泳分析, 但随着 MESM
(微型机电系统 )、LIGA ( X光深层曝光微电铸复
制技术 )和纳米技术等的引入 [ 18] , 其应用范围得
到快速拓展。尤其是 Bu rns等 [ 19 ]研制出第一块多
系统集成芯片后,该技术得到足够重视, 相关产业
发展迅猛。 Labona ch ip (芯片实验室 )是微流控
芯片发展的趋势, 也是生物芯片技术发展的最终
目标 [ 20]。它将整个生化检测分析过程缩微到芯片
上, 集全功能性、自动化、便捷、高效等特点于一
体, 是最理想的生物芯片。部分生物芯片公司已
经开发出第一代芯片实验室, 但实际应用并未达
到预期效果。相信在未来, 芯片实验室技术会越
发成熟,应用覆盖面也会更广。
2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领域的应用研究
还未见报道,但其在海洋微藻物种鉴定、基因遗传多
样性分析、活性物质筛选等方面却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21 在海洋微藻分类与鉴定研究方面的应用
分类与鉴定是整个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传统的
分类鉴定方法主要以形态鉴定为主, 需借助显微镜
对藻体显微结构进行观察,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以共生甲藻属藻为例,因适应共生生活的需要,其细
胞形态特征改变或丧失, 这使得对该属藻体的形态
学鉴定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 21]。虽然用电子显微镜
观察质体 ( plastid)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对鉴定工作
有一定帮助,但由于这些特征往往经常变化或难以
观察清楚而限制了其应用。至今, 共生甲藻属中只
有 4个种得以确认 [ 21]。另外也有多个共生种仅仅
被命名,但并未有具体的特征描述。也曾有研究人
员提出,可对有壳甲藻的甲片进行处理 [ 22 ] ,使其结
构在光镜下清晰呈现,得以识别。但该方法操作复
杂,适用性也偏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
得分析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成为可能。相
对于形态学性状而言,分子性状不仅是前者的补充,
而且具有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生物类群之间的系统
发生、易于定量化等优点 [ 23]。不过分子生物技术也
存在操作复杂、费用较高、现场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尤其面对赤潮灾害,还无法建立快速准确的分子预
警机制。基因芯片就可突破这个瓶颈,能在现场展
开实时分类和鉴定。
近几年,国外已有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相关的
基因芯片。如 G escher等 [ 24 ]研制出一种用于监控和
鉴定亚历山大藻的基因芯片 # # # ALEX芯片。他们
使用针对亚历山大藻属部分藻株已经公布的 18S
rDNA和 28S rDNA序列而设计的特异性探针, 制作
成固相芯片,分别对纯培养的藻液及海水样品进行
检测。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分析结果后发现,部分公
开的特异性探针无法在芯片上发挥功效,这可能是
受到现有技术的缺陷等因素所致。Ahn等 [ 25]利用
芯片对多种赤潮藻进行鉴定。我国研究人员经过多
年的努力,已经为基因芯片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他们研究了我国海域内的棕囊藻 [ 26]、赤潮异弯
藻 [ 27]、亚历山大藻 [ 28 ]、利玛原甲藻 [ 29] 等藻类的
rRNA基因、产毒基因,获取了特异性基因序列的信
息。部分特异性基因序列也被成功研制成基因探
针 [ 30, 31] ,在对实地水样的检测时取得了不错的效
果。相信随着众多藻体的特异性表达基因不断被发
现, 基因芯片的应用将更广泛,对藻株的分类与鉴定
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22 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基因突变方面的应用
海洋微藻数量巨大、种群繁多、多样性程度高。
利用基因芯片来检测遗传多样性,突显快速、高通量
且准确的优势, 尤其是使用芯片实验室 ( Labona
Ch ip)。它将分子杂交、显影等步骤微缩至同一块芯
片上进行,实现反应流程化、衔接快速化,真正意义
上达到自动、智能处理分析样品和结果。此外,基因
芯片还可以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 同时
检测多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的突变 [ 32] , 对发现新
藻株和经济藻类选育有所帮助。
23 在海藻基因差异性表达上的应用前景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直接检测 mRNA 的种类及
其丰富度, 因而成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 [ 5]。
然而,基因表达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双重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效果存在一定差
异。如在有毒赤潮生物产毒机制的研究中, 研究人
员可借助基因芯片便捷直观地分析产毒基因在外界
环境及内在生理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的差异性表达,
74
2010年第 11期 唐晨等: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以致弄清产毒机制。然而, 现阶段研究者还停留在
对环境因素变化致使生理变化 (即产毒与否 )的研
究上。虽然能推测出一些结论,但并不具有足够的
说服力。这仅仅从表象得出结论, 忽略了产毒的实
质源自特定基因的操控。
24 在海藻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
海洋微藻内含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
性物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如蛋白质, 许多微
藻体内的蛋白含量达到 60%以上, 营养价值颇高,
可作为营养保健食品 [ 33] , 螺旋藻等就已在许多国
家实现产业化生产;藻胆蛋白, 在蓝藻等藻类体内
含有,具有荧光特性, 免疫学上常被制成荧光探
针 [ 34] ;多不饱和脂肪酸 ( PUFA s) , 包括长链不饱和
脂肪酸 EPA (二十碳五烯酸 )和 DHA (二十二碳六
烯酸 ) , 它们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及成人心血管疾病
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 35] , 金藻中的 PUFA s含
量几乎占到其脂肪酸总量的 1 /2[ 36] , 对这些活性
物质进行筛选,开发相关产业, 可为人类提供更多
更广的生活物资。传统的方法耗时长、效率低, 如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转移调控特定物质产生的基因
至细菌中表达, 其中筛选特定基因就需花费大量
时间。基因芯片因其快速、高通量等特点, 有着显
著优势,单从筛选特定基因上看就可节省不少时
间。如 cDNA芯片便可用于筛选反义寡核苷酸类
药物 [ 37]。
3 基因芯片在海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
展望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核酸分析手
段,它的出现给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带来了
新的革命,也为海洋微藻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笔者认为目前影响基因芯片在海藻研究中广泛应用
的主要因素有: ( 1)目前人类对海洋微藻的分子生
物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海藻基因信息少,甚至
不少藻种的基因信息为空白,芯片的使用范围受到
限制; ( 2)部分探针的特异性不高, 检测结果不尽人
意; ( 3)基因芯片造价昂贵, 虽然操作简单方便, 但
从商业成本上考虑,实用性不如传统技术; ( 4)芯片
的制作工艺还不成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从长远
来看, 基因芯片的优势明显,前景喜人。相信随着芯
片技术的不断成熟, 人类对海洋微藻的研究更加便
捷, 也更加广泛。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春龙,李忠秋,孙海霞,等.生物芯片技术应用及其趋势展望.
农机化研究, 2003( 4 ) : 1315.
[ 2] 温晓岩,吴红敏,李艳华.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展望. 海南医学,
2004, 15( 9 ): 126127.
[ 3] Fodor SA, Rava RP. Mu lt iplexed b iochem ica l assays w ith b iolog ical
ch ips. Nature, 1993, 364( 6437) : 555556.
[ 4] 陈志.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 3) : 249251.
[ 5] 洪丽亚,黄儒珠.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
通报, 2002( 4 ) : 3033.
[ 6] Ram say G. DNA ch ips: stateofth eart. Nature B iotechnology, 1998,
16 ( 1) : 4044.
[ 7] W h itchu rch AK. G en e express ion m icroarrays. IEEE Poten tials,
2002, 21( 1 ): 3034.
[ 8] 孙兵,闫彩霞,张廷婷,等.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
用研究进展.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 28( 1) : 153158.
[ 9] 安利峰,胜利.基因芯片及其应用进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 2002, 23( 44) : 4042.
[ 10] 胡瑞.多重快速鉴别病原微生物的新技术: xMA液态芯片.卫
生研究, 2007, 36 ( 6) : 759762.
[ 11] 赵建军,马旭,汪朝晖.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计划
生育杂志, 2004, 6: 382384.
[ 12] Dunbar SA, Jacob son JW. Parallel p rocess ing in m icrob io logy: de
tection of in fectious pathogen s by lum inex xMAP m ult ip lexed su s
p ension array technology. C linical M icrob iology N ew s letter, 2007,
29( 11) : 7986.
[ 13] 吴亚锋,郭刚.微球体悬浮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生命的化学,
2002, 22( 5 ): 295297.
[ 14] L inkov F, L isov ich A, Yu rkovetsky Z, et a.l E arly detection of h ead
and n eck cancer: developm ent of a novel screen ing tool using m u lt i
p lexed immunob eadbased b iom ark er prof iling. C ancer Ep id em io l
B iomarkers Prev, 2007, 16( 1 ): 102107.
[ 15] Dunbar SA, V ander Zee CA, O liver KG, et a.l Qu ant itat ive, m u lt i
p lexed detect 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DNA and p rotein app lica
tions of the Lum inex LabMAP system. M icrob iolM ethod s, 2003, 53
( 2) : 245252.
[ 16] H uang WC, H u SH, L iu KH, et a.l A f lex ible drug delivery ch ip for
th e m agnet ica llycontrolled release of ant iep ilept ic drugs. Journ al
ofC ontrolledR elease, 2009, 139 ( 3) : 221228.
[ 17] 丛辉,王惠民,王跃国.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应用展望. 现代检验
医学杂志, 2005, 20 ( 1) : 8889.
[ 18] 马立人,蒋中华.生物芯片 [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456.
(下转第 86页 )
7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量,裂解液中加入 05%的两性电解质,并放置盐桥
可获得较好的等电聚焦效果。适当延长平衡时间,
应用 8% - 16%的梯度胶进行第二向电泳可达到较
好的分辨效果,此体系的试验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
致谢:本文的实验工作是在匈牙利科学院生物研究中心,
匈牙利塞格德大学生物技术系和农业部都市农业 (北方 )重
点开放实验室完成的 ,在此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 1] O ∃ FarrelPH. H igh resolu tion tw od im ens ion alelectrophores is of pro
teins. J B iol Chem, 1975, 250 ( 10) : 40074021.
[ 2] Islam N, Lon sdaleM, Upadhyaya NM.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m ature
rice leaves for tw od im ens iona lgel electrophores is and its app licat ion
in protcom e analysis. Proteom ics, 2004, 4 ( 7 ) : 19031908.
[ 3] 王玉琪,彭新湘. 适用于水稻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技
术.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6, 32: ( 2 ): 252256.
[ 4] 梁书剑,张萌,王巍,等.双向电泳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水稻叶片
蛋白.生物学杂志, 2009, 26( 3 ) : 6871.
[ 5] 王云生,陆徐忠,王智勇,等.适用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
技术及苯达松抗性相关蛋白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2007, 33
( 8) : 13401345.
[ 6] 文李,刘盖,李绍清,等.水稻花粉总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建
立及应用.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 ( 1 ) : 1319.
[ 7] Tanaka N, Kon ish iH, Khan MM, et a.l Boteom e analys is of rice tis
su es by twod im en sional electrophores is: an approach to the invest i
gation of gibkerell in regu lated p rtein s. Mol Gen Genom, 2004, 270
( 6) : 485496.
[ 8] 余初浪,严顺平,孙卫宁,杨玲.适于水稻根、叶、悬浮细胞总蛋白
质分析的高分辨率双向电泳方法.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 ( 5 ):
549552.
[ 9] Jenes R, Pauk J. P lan t regen erat ion from p rotop last derived calli in
rice (Oryza sative L. ) us ing d icamba. Plant Science, 1989, 63( 2 ):
187198.
[ 10] W esselD, Flugge U I. A m ethod for the quan titat ive recovery of p ro
tein in dilute solu tion in the presence of detergents and lip id s. An al
B iochem, 1984, 138: 141143.
[ 11 ] Rose JK, Bash ir S, G iovannon i JJ, et a.l Tack ling the p roteom e:
p ract ical approaches, hurd les and experim en tal tools. P lant Jour
na,l 2004, 39: 715733.
[ 12] Isaacson T, Dam asceno CM, S aravananRS, et a.l Sam p le extracetion
techn iques for enhan ced proteom ic analys is of p lant t issues. N ature
Protocols, 2006, 1: 769774.
[ 13] 吴庆丰,王崇英,王新宇,等.山黧豆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建
立.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 ( 7) : 13301336.
(上接第 75页 )
[ 19 ] B urnsMA, Johnson BN, Brahm asandra SN, et a.l An in tegrated nan
oliter DNA analys is d evice. S cience, 1998, 282( 16 ) : 484 487.
[ 20 ] W eigl BH, B ardel lRL, C abrera CR. Labonach ip for d rug develop
m ent. Advanced D rug Delivery R eview s, 2003, 55: 349377.
[ 21 ]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等. 虫黄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
展.海洋通报, 2008, 27( 3 ): 95101.
[ 22 ] 钱锋,齐雨藻,朱从举.赤潮甲藻分类学方法研究 (一 ) .暨南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16( 1 ): 127130, 149.
[ 23 ] 陈纪新,黄邦钦,李少菁.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
展.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5 ( 2) : 3239.
[ 24 ] Gescher C, M etf iesK, M ed lin LK. The ALEX CH IPDevelopm en t of
a DNA ch ip for iden tificat ion andmon itoring ofA lexandrium. H arm
fu lA lgae, 2008, 7( 4 ): 485 494.
[ 25 ] Ahn S, Ku lis DM, E rdner DL. F iberop tic m icroarray for s imu ltane
ous detection of m u lt ip le harm fu l algal b loom species. App lied and
E nvironm entalM icrob iology, 2006, 72( 9 ): 57425749.
[ 26 ] 曲凌云,吕颂辉,高春蕾,等.棕囊藻渤海株核糖体 18S rDNA和
ITS基因结构序列分析.海洋科学进展, 2008, 26( 2) : 200206.
[ 27 ] 梁斌,陈斌, 洛昊, 等. 基于 ITS序列分析的赤潮异弯藻 (H et
erosigm a akash iw o)分子鉴别.海洋学报, 2008, 30( 5 ) : 107112.
[ 28 ] 陈月琴,屈良鹊,曾陇梅.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 塔马亚历山大
藻的分子鉴定.海洋学报, 1999, 21 ( 3) : 106112.
[ 29 ] 汤敬谦,李挺,杨维东,等. 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
分析.生态学报, 2009, 29( 5 ): 23832390.
[ 30 ] 蔡青松,李荣秀,甄毓,等. 用双特异探针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微
型原甲藻.海洋学报, 2006, 28( 6 ): 127133.
[ 31 ] 唐祥海,于仁成,陈洋,等.可用于相关亚历山大藻 (A lexandrium
aff in e)检测的一个寡核苷酸探针. 海洋与湖沼, 2008, 39 ( 6 ):
650654.
[ 32 ] 于凤池.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
报, 2009, 25( 6) : 6465.
[ 33 ] E rik sen NT. Produ ct ion of phycocyan ina pigm ent w ith appl icat ions
in b iology, b iotechno logy, foods and m ed icine. M icrob ilol B iotechn
o,l 2008, 80: 114.
[ 34 ] 董志峰,李新萍, 秦松,等. 基因工程与海洋药物研究.海洋科
学, 1998( 1) : 1620.
[ 35 ] RocheHM, G ibn eyM J. E f fect of longchain n3 polyun saturated fat
ty acids on fasting postp rand ial triacylglycero lm etabolism. Am JC lin
Nutr, 2000, 71( 1 ) : 232237.
[ 36 ] 王明清,迟晓元,秦松,等. 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
测定.中国油脂, 2008, 33( 11 ): 6770.
[ 37 ] 梁俊,李道季,卢莉琼.生物芯片应用于海洋生物科学领域的前
景展望.海洋科学, 2003, 27( 3 ): 1317.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