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0 期
R-2-卤代酸脱卤酶的同源模建及底物对映体选择性研究
林春娇 杨立荣 徐刚 吴坚平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 310027)
摘 要: 对来自假单胞菌 ZJU26中的 R-2-卤代酸脱卤酶(DehI-R)进行同源模建,分析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为解析酶的
底物对映体选择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 Sybyl 中的 APM模块首次构建并优化了 R-2-卤代酸脱卤酶的三维结构,并用 Procheck
验证结构模型的合理性。使用 Surflex-Docking模块将结构模型与底物分别进行对接,分析相互之间的作用。序列比对结果显
示,R-2-卤代酸脱卤酶与恶臭假单胞菌 PP3中 DehI的相似性达 23. 71%。Deh-R模建后的结构与模板很好的吻合。模型比对分
析 DehI-R中参与催化的残基,除 Asn203外大部分都比较保守。分子对接结果表明,R-2-氯丙酸和 S-2-氯丙酸都可以结合到活
性位点上,决定其选择性的是位点 Asn203,在 RS-2-卤代酸脱卤酶所对应位点的残基为 Ala,相比之下,Asn具备较大的空间位阻,
从而阻止了 S-2-氯丙酸的反应。利用 Sybyl中的 Biopolymer模块对 R-2-卤代酸脱卤酶中的 Asn203 突变成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
Ala、Gly和 Gln。突变酶与底物对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Asn203位点对 R-2-卤代酸脱卤酶的底物对映体选择性作用。
关键词: R-2-卤代酸脱卤酶 同源模建 分子对接 假单胞菌 ZJU26 对映体选择性
Homology Modeling and Substrate Enantioselectivity for
R-2-haloacid Dehalogenase
Lin Chunjiao Yang Lirong Xu Gang Wu Jianpi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
Abstract: A model of R-2-haloacid dehalogenase(DehI-R)from Pseudomonas sp. ZJU26,built by homology modeling,was docked
with substrate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nzyme’s enantioselec-
tivity. The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DehI-R was constructed by APM in Sybyl.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was assessed by Pro-
check.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zyme and substrate was analyzed by Surflex-Docking. Sequence alignment indicated that the dehI-R from
Pseudomonas sp. ZJU26 had 23. 71% identity with the DehI from Pseudomonas putida PP3. The constructed 3D model of the R-2-haloa-
cid dehalogenase adopted a similar folding pattern to the template and the two matched well. Structure alignment displayed that most res-
idues for catalytic site or substrate binding site were conserve except Asn203. Molecular dock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of the sub-
strates could bind to the enzyme. The residue dictating the enzyme’s selectivity was Asn203 in R-2-haloacid dehalogenases,while it was
Ala in RS-2-haloacid dehalogenases. Compared with the Ala in RS-2-haloacid dehalogenases. Comparatively,the Asn203 in the DehI-
R,with huger steric hindrance,inhibited the dehalogenation of the S-2-chloropropionate(S-2-CPA). The Asn203 was mutated to resi-
dues with various steric hindrance,such as Ala,Gly and Gln,by Biopolymer in Sybyl. The docking results of the mutants and the sub-
strates proved the function of Asn203 in the substrate enantioselectivity for R-2-haloacid dehalogenases. The model can be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irect evolution for the enzyme in future.
Key words: R-2-haloacid dehalogenase Homology modeling Molecular docking Pseudomonas sp. ZJU26 Enantioselectivity
收稿日期:2011-03-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9360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0AA1015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2011CB7108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8BAI63B07)
作者简介:林春娇,女,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催化与转化;E-mail:run@ zju. edu. cn
通讯作者:吴坚平,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催化与转化;E-mail:wjp@ zju. edu. cn
2-卤代酸脱卤酶(EC 3. 8. 1. 2)根据其同源性及
底物类型的差异可以分为 S-2-卤代酸脱卤酶,R-2-卤
代酸脱卤酶,RS-2-卤代酸脱卤酶和氟乙酸脱卤酶等,
根据遗传同源性又可分为 2-卤代酸脱卤酶 Group I和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0 期
Group II[1]。其中 Group II的脱卤酶专一催化 S-2-卤
代酸脱卤酶,其基因、结构及催化机理研究较为透彻。
而 Group I的脱卤酶根据催化底物的差异分为具有底
物选择性的 R-2-卤代酸脱卤酶和不具有底物选择性
的 RS-2-卤代酸脱卤酶。RS-2-卤代酸脱卤酶已经在
假单胞菌 113、恶臭假单胞菌 PP3、甲基杆菌属 CPA1
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KY等菌中发现[2 - 5],但是 R-2-
卤代酸脱卤酶仅在恶臭假单胞菌 AJ1 /23、根瘤菌属
和土壤杆菌属 NH3 中发现[6 - 8]。基于序列的遗传进
化树分析推测,R-2-卤代酸脱卤酶可能源于 RS-2-卤
代酸脱卤酶的一个保守氨基酸 Ala(如来自 dehI 的
Ala187)突变成 Asn[9],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突变。
Schmidberger[10]基于 RS-2-卤代酸脱卤酶的晶体结
构,推测在 R-2-卤代酸脱卤酶中严格保守的 Asn,占
据卤素与甲基的空间位点,限制 S-2-卤代酸脱卤形成
产物进程中的 C-H,C-CH3键的旋转。然而 R-2-卤代
酸脱卤酶底物对映体选择性的解释还需要基于 R-2-
卤代酸脱卤酶晶体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来进行。
R-2-卤代酸脱卤酶专一性脱卤 R-2-卤代酸(R-
2-CPA) ,可用于消旋 2-氯丙酸的拆分,制备手性医
药、农药重要中间体 S-2-氯丙酸(S-2-CPA)而倍受
关注。现有的 R-2-卤代酸脱卤酶热稳定性和活力
还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需要发现新的酶或对现有
酶进行定向改造。另外,R-2-卤代酸脱卤酶至今没
有晶体结构的报道,无法从晶体结构分析研究该蛋
白与底物的作用和基于结构对蛋白进行定向进化。
近年来从蛋白质的一维结构来预测其三维结构的方
法有较多报道,特别是蛋白质同源模建已经比较成
熟,为研究未知蛋白空间结构提供了可行方法[11]。
利用分子对接的手段来研究酶与底物的作用关
系,特别是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
点。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过渡态体系在研究酶和底
物的作用关系比较准确[12],但由于其耗时较长,且
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故应用范围有限。分子对
接法则运行速度快,对接准确度高[13,14],可以通过
考虑诱导契合作用来对受体侧链进行柔性处理[15];
或者以共价键的形式来定位配体与受体的结合位
点[16],因此近年来分子对接被广泛用于研究脂肪酶
与底物相互作用[17]。
针对实验室自行筛选获得假单胞菌 ZJU26 所
产的 R-2-卤代酸脱卤酶,进行同源模建研究,并根
据此模型通过分子对接来研究该酶及突变酶与底物
的作用,进而为后续酶的定向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计算结构预测和分子模拟
分子模拟、计算和结构比对由 SYBYL(Tripos
Inc.)进行,所有蛋白结构的图形显示由 SYBYL 制
作,模型评价用 Swiss-Model平台的蛋白评估模块的
ProCheck进行[17]。
1. 2 同源建模方法
通过 SYBYL-X 1. 1软件中的 Fugue 模块进行同
源性搜索,得到模板按照 ZSORE排列,选择适合模板
对 DehI-R(NCBI 登录号 HM770743)进行同源建模,
经由 ORCHESTRAR构建保守区,loop 区及对侧链进
行优化。检查键长和键角、二面角及侧链有无碰撞,
优化不合理的残基,模型完成后进行加氢,并对结构
进行阶段能量最小化,力场为 Kollman all,迭代 1 000
次。300 K下对不合理残基进行局部动力学优化。
1. 3 分子对接
1. 3. 1 蛋白的准备 本研究所采用的晶体结构数据
取自 Protein Data Bank(www. rcsb. org)或者由 SYBYL
同源建模得到。由 PDB中获得的晶体结果除水时保留
与催化有关的结合水[18]。因为参与催化过程的水分
子在已报道的 dehI结构中保守,因此在对同源建模的
蛋白进行对接时考虑结合水分子的参与,参考 dehI 中
的结合水分子位置,将水分子先行合并到活性部位上。
由加氢功能添加氢键,并调节活性位点附近 Asp 残基
的质子化状态及旋转状态。最后,进行阶段能量最小
化(Tripos force field,Powell gradient glorithm,root mean
square(rms)gradient:0. 05,no charges)。
1. 3. 2 配体的准备 配体 R-2-氯丙酸和 S-2-氯丙
酸通过 SYBYL软件包中的 SKETCH中绘制,羧基氧
的原子形态设置成 OCo2 型,加氢后,两个分子都进
行分子力学优化(最陡下降法—共轭梯度法各 200
步)。优化过程采用 tripos力场,Gasteiger-Hückel电
荷,距离超过 8 的原子间不考虑氢键相互作用。
经过优化得到两个分子的初始三维构象。为了消除
初始构象对分子对接过程的影响,先对配体分子在
水溶液中的构象进行分析。利用 SYBYL 中的 Sol-
vate功能对配体分子进行 H2O 的溶剂化,能量最小
291
2011 年第 10 期 林春娇等:R-2-卤代酸脱卤酶的同源模建及底物对映体选择性研究
化 1 000 步,从水溶液中抽出 20 个低能配体构象进
行动力学优化,动力学优化温度为 298. 15 K。
1. 3. 3 精确分子对接 在进行对接的同时,通过比
较对接结果和实际情况中分子的作用方式来评价对
接方法的可靠性,并采用精确对接模式 Surflex-Dock
GeomX(SFXC)进行对接。对接时的原型分子由指
定活性残基的方式生成。设定 Threshold 值为 0. 5,
Bloat值为 1。
对接充分考虑了配体和受体分子的柔性,在对
接过程中,配体分子的所有非环单键和受体上的所
有氨基酸残基侧链均可自由旋转。考虑了静电场作
用,受体蛋白不添加电荷,配体分子添加 Gasteiger-
Hückel 电荷。
1. 3. 4 结合能及对映体选择性的理论计算 Sur-
flex-docking对接后的分数(D)是配体与酶解离常数
(Kd)的函数,即 - log10Kd
[19]。因此结合能可通过以
下公式获得:
ΔG = RT logeKd = - RTD / log10e = - 1. 3585D
其中,ΔG 为结合自由能,RT = 0. 59 Kcal /mol。
另外,ΔΔG = - RTlnER/S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对映
体选择性 E 值和催化过程中底物异构体活化自由
能差之间的关系[16]。该方程表示酶优先反应的异
构体需要的活化能更低,即该异构体与酶的结合自
由能更低,较大的活化自由能差表示酶对底物有更
高的对映体选择性。
1. 4 突变酶的构建
采用 Sybyl平台下的 Biopolymer 模块中的氨基
酸突变功能,直接选取突变位点 Asn203,分别突变
成 Ala、Gly和 Glu。然后局部对突变区域进行动力
学能量的优化及蛋白的包括检查键长和键角、二面
角及侧链的全局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三维结构的建立及评价
同源建模通过 SYBYL中的 APM(Advanced Pro-
tein Modeling)模块实现,经过 FUGUE 搜索,得到模
板按照 Zscore排列,选择相似度最高且来自同一家
族的恶臭假单胞菌 PP3 的 DehI(PDB:3BJX)为模
板。DehI-R与 3BJX的序列相似性为 23. 71%,打分
值(Z-Score)为 21. 52,其可信度(confidence)是可靠
的(certain) ,序列比对结果如图 1 所示。从图 1 可
模板中实线方框为 α螺旋,虚线方框为 310螺旋;大写字母(X)表示的残基为溶剂不可到达的区域,加粗显示的
是主链酰胺上的氢键;下划线显示的是主链羰基上的氢键;斜体显示的是正 Ψ角
图 1 R-2-卤代酸脱卤酶的序列比对
39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0 期
得出,该蛋白主要由 α 螺旋和 310螺旋组成,其二级
结构与 3BJX 的二级结构相似度较高,因此获得模
型的可信度也较高。DehI(3BJX)的结构是在 2. 3
分辨率下用 X 射线衍射测定的,为同源二聚体形
式,本模拟自动以 a链为模板,进行模型构建。对所
得结果优化后,得到模型结构用 Procheck(图 2)进
行评价,从拉氏图(Ramachandran)中可见模建结构
蛋白的主链结构合理:主链二面角 Φ -Ψ 落于中心
区域和“可接受区域”的残基占 98. 5%,绝大多数
Φ -Ψ角在正常范围内,落在不允许区域内的两个
残基均远离结合位点。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后续的研
究。一般来说,同源模建所需模板的序列相似度超
过 30%,模型可靠性较高[20]。但是也有文献表明,
序列相似度较低的蛋白有可能具有较高相似性的结
构,因此序列相似度低于 30%也可能获得较好的模
型[17]。在同源模建中,序列比对是技术的关键,
APM模块采用 FUGUE模块充分利用序列相似性的
同时,还考虑二级结构的相似性。另外,基于片段组
装法的 ORCHESTRAR可以克服空间限制满足法的
缺陷,即虽然可以得到完整的模板,但是不同区域质
量不一,因此 ORCHESTRAR 在低序列一致性时,也
可以改善基于片段装配法同源模建的性能[21]。
图 2 假单胞菌 ZJU26 R-2-卤代酸脱卤酶的模建结构的拉氏图
2. 2 R-2-卤代酸脱卤酶的结构特征
2. 2. 1 R-2-卤代酸脱卤酶的结构总特征 如图 3-A所
示,来自假单胞菌 ZJU26的 R-2-卤代酸脱卤酶的模建
结构是全部由 α-螺旋组成的假二聚体。假二聚体的形
成有助于形成更强的偶极,形成的强正电势更易于带
负电的底物进入底物结合空腔。如图 3-B 所示,假单
491
2011 年第 10 期 林春娇等:R-2-卤代酸脱卤酶的同源模建及底物对映体选择性研究
胞菌 ZJU26 的R-2-卤代酸脱卤酶模建结构可以很好地
与恶臭假单胞菌 PP3的 dehI的晶体结构进行叠合,两
者主链原子叠合的 RMSD大约为 6. 328 。除 N端叠
合的不是很紧密外,其余部分都叠合的较好。
A. DehI-R功能域结构示意图(显示方式为实带模式,重要催化残基,底物结合位点和 N,C端残基用棍棒显示模式) ;
B. DehI-R与 DehI(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编号为 3BJX)的结构比对图(DehI-R显示为浅色条带,DehI显示为深色条带)
图 3 模建的假单胞菌 ZJU26 R-2-卤代酸脱卤酶模型及结构比对
2. 2. 2 R-2-卤代酸脱卤酶的重要催化位点及残基
基于 3BJX 结构中的重要残基位点 Trp34、Gly36、
Asn114、Tyr117、Ala187、Ser188 和 Asp189;卤素结合
位点为 Val37、Tyr 266、Phe268和 Ile269。通过序列比
对及结构对比发现,在 dehI 中的重要催化残基除
Ala187外(被 Asn203取代) ,大部分位点保守。重要
催化残基位点分别为 Trp48、Gly50、Asn131、Tyr134、
Asn203、Ser204和 Asp205;卤素结合位点有较大的变
动,分别为 Val51、Phe281、Leu284和 Leu285。
2. 2. 3 静电及疏水分析 蛋白质表面的静电分布
情况(图 4-A)表明,该蛋白存在明显的正电荷区
和负电荷区,带有强正电荷区正是底物被强电场
吸引到酶活性位点的通道。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分
布情况(图 4-B)表明,该蛋白表面的疏亲水分布较
为均匀,且蛋白表面的亲水性较高,有利于极性底
物的接触。
A. DehI-R表面的电荷分布;B. DehI-R表面的疏水分布
图 4 假单胞菌 ZJU26 R-2-卤代酸脱卤酶表面的电荷分布和疏水分布
2. 3 R-2-卤代酸脱卤酶与底物 R-2-氯丙酸及 S-2-
氯丙酸的分子对接
选择 R-2-卤代酸脱卤酶为受体,分别与配体
分子 R-2-CPA和 S-2-CPA 进行对接。与 R-2-CPA
的对接结果显示,最高打分(C score)为 5. 28,但是
其氯离子的位点与 Asp205 进攻位点同向,不利于
其活化的水分子进攻 C2 原子,较合理的进攻位点
的打分为 4. 700,酶分子参与结合底物的羧基形成
氢键的残基有 Trp48 和 Ser204,参与卤素结合的位
点有 Val51、Leu284 和 Leu285。酶分子与 S-2-CPA
59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0 期
的对接结果显示,最高打分为 5. 92,但是底物的氯
离子位点与 Asp205 进攻位点同向,合理的进攻位
点的打分为 3. 440,此分子与酶的 Ser204、Asn131
和 Val51 形成氢键。从对接结果来看,R-2-CPA 和
S-2-CPA都可以结合到活性位点上,但是与 R-2-
CPA的结合分数更高些,结合分数之差为 1. 260,
对应的结合能之差为 1. 71 kcal /mol,计算出的 E
值为 18. 1,虽然比试验结果略差,但是基本可以预
测该酶的底物选择性。如图 5 所示,R-2-CPA 的
甲基处于远离 Asn203 的位置,而 S-2-CPA 的甲基
处于近 Asn203 的位置,所以当 R-2-CPA 与酶反应
时,Asp205 活化的水分子进攻 C2 时,C-H 发生旋
转,由于 C-H 键较小,Asn203 不会阻碍其旋转,但
当与 S-2-CPA 发生反应时,Asn203 占据甲基与
Cl -的空间位点,限制 C-CH3旋转从而限制了反应
的进行。
A. DehI-R与底物 R-2-CPA的结合模型;B. DehI-R 与底物 S-2-CPA 的结合模型;
采用棍棒显示模式,中间棍棒为底物,周围棍棒为与底物结合的残基
图 4 假单胞菌 ZJU26 R-2-卤代酸脱卤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2. 4 R-2-卤代酸脱卤酶突变酶与底物 R-2-氯丙酸
和 S-2-氯丙酸的分子对接
通过 Sybyl 的 Biopolymer 模块的氨基酸突变
功能将 R-2-卤代酸脱卤酶的 203 位点残基突变
成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残基,考察突变酶的底物
对映体选择性。突变酶的突变位点的空间构象
如图 5-A 所示,可见空间位阻较少的 Ala 和 Gly
的侧链与 Asn 同侧,而空间位阻较大的 Gln 的侧
链,与左侧蛋白的柔性片段发生碰撞,从而转向
空间较大的右侧。突变酶分别与底物 R-2-氯丙
酸和 S-2-氯丙酸对接结果如表 1 所示。可见当
R-2-卤代酸脱卤酶中的 Asn203 突变成空间位阻
小的氨基酸 Gly 或 Ala 后,对于底物 R-2-氯丙酸和
S-2-氯丙酸的亲和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对 S-
2-氯丙酸的亲和力稍大于 R-2-氯丙酸。Asn203 突
变成空间位阻较大的氨基酸 Gln后,由于空间位阻的
关系,占据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因此对底物的结
合力都下降。另外,选择性也有一定的下降,可能的
原因是 Gln侧链上的羧基转向一侧,与底物 S-2-氯
丙酸结合时形成氢键(图 5-B) ,增加了与 S-2-氯丙
酸的结合力。
3 结论
利用同源模建构建了 R-2-卤代酸脱卤酶的
三维结构,并将底物 R-2-氯丙酸和 S-2-氯丙酸对
接到模建的 R-2-卤代酸脱卤酶及突变酶中,得到
该酶与两种对映体底物相互作用的详细理论信
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该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机
理,一方面为直接从 R-2-卤代酸脱卤酶出发,对
Asn203 位点进行饱和突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为从种类较多的 RS-2-卤代酸脱卤酶的 Ala 位点
进行饱和突变获得多样的 R-2-卤代酸脱卤酶提
供依据。
691
2011 年第 10 期 林春娇等:R-2-卤代酸脱卤酶的同源模建及底物对映体选择性研究
A.突变氨基酸的空间构象;B. Asn203 /Gln203 与 S-2-氯丙酸的结合构象
图 5 突变氨基酸的空间构象
表 1 突变酶的对接结果
酶 底物 对接分数 ER/S
Wild enzyme
R-2-CPA 4. 700
S-2-CPA 3. 440
18. 1
Asn203 /Ala203
R-2-CPA 4. 880
S-2-CPA 4. 900
0. 95
Asn203 /Gly203
R-2-CPA 5. 960
S-2-CPA 6. 570
0. 24
Asn203 /Gln203
R-2-CPA 3. 430
S-2-CPA 2. 790
4. 37
Asn203 /Ala203 指将 Asn203 位点突变成 Ala203,其他突变酶以此类
推;R-2-CPA是 R-2-氯丙酸的缩写,S-2-CPA为 S-2-氯丙酸的缩写
参 考 文 献
[1]Kurihara T,Esaki N. Bacterial hydrolytic dehalogenases and related
enzymes:Occurrences,reaction mechanisms,and applications. The
chemical record,2008,8(2) :67-74.
[2]Omi R,Jitsumori K,Yamauchi T,et al. Expression,pur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characterization of DL-2-haloacid dehalogenase
from Methylobacterium sp. CPA1. Acta Crystallogr Section F,2007,
63:586-589.
[3]Ohkouchi Y,Koshikawa H.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DL-2-haloacid
dehalogenase gene from Burkholderia cepacia. Water Sci Technol,
2000,42(7-8) :261-268.
[4]Schmidberger JW,Wilce JA,Weightman AJ,et al. Purification,crys-
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DehI,a group I
alpha-haloacid dehalogenase from 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PP3.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F-Structural Biology and Crystalliza-
tion Communications,2008,64:596-598.
[5] Jing NH,Sulaiman FH,Wahab RA,et al.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non-stereospecific dehalogenase enzyme E(DehE)from Methyl-
obacterium sp. HJ1. Afr J Microbiol Res,2008,2:187-191.
[6]Effendi AJ,Greenaway SD,Dancer B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2,3-dichloro-1-propanol-degrading rhizobia. Applied and Environ-
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7) :2882-2887.
[7]Higgins TP,Hope SJ,Effendi AJ,et 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2,3-dichloro-1-propanol dehalogenase and
stereospecific haloalkanoic dehalogenases from a versatile Agrobacte-
rium sp. Biodegradation,2005,16(5) :485-492.
[8]Cairns SS,Cornish A,Cooper RA. Cloning,sequencing and expres-
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two Rhizobium sp. genes encoding haloal-
kanoate dehalogenases of opposite stereospecificity.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6,235(3) :744-749.
[9]Hill KE,Marchesi JR,Weightman AJ. Investigation of two evolution-
arily unrelated halocarboxylic acid dehalogenase gene families. Jour-
nal of Bacteriology,1999,181(8) :2535-2547.
[10]Schmidberger JW,Wilce JA,Weightman AJ,et al. The crystal struc-
ture of Dehl reveals a new alpha-haloacid dehalogenase fold and ac-
tive-site mechanism.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008,378(1) :
284-294.
[11]Zhang Y.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when is it useful?. Current O-
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2009,19:145-155.
[12]Haeffner F,Norin T,Hult K. Molecular modeling of the enantiose-
lectivity in lipase-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Biophysi-
cal Journal,1998,74(3) :1251-1262.
[13]Zsoldos Z,Reid D,Simon A,et al. eHITS: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docking and scoring function problems. Current Protein &
Peptide Science,2006,7(5) :421-435.
[14]Zsoldos,Z,Reid D,Simon A,et al. eHiTS:A new fast,exhaustive
flexible ligand docking system.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ling,2007,26(1) :198-212.
[15]Thomsen R,Christensen MH. MolDock:A new technique for high-
accuracy molecular docking.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6,
49(11) :3315-3321.
79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0 期
[16]Huang SH,Zou XQ.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protein-ligand doc-
king.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0,11(8) :
3016-3064.
[17]Vaqué M,Ardévol A,Bladé C,et al. Protein-ligand docking:A re-
view of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urrent Pharma-
ceutical Analysis,2008,4(1) :1-19.
[18]Laskowski RA,MacArthur MW,Moss DS,et al. PROCHECK:a pro-
gram to check the stereochemical quality of protein structures. Jour-
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1993,26:283-291.
[19]Kim R,Skolnick J. Assessment of programs for ligand binding affin-
ity predic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2008,29(8) :
1316-1331.
[20]Overbeeke PLA,Orrenius SC,Jongejan JA,et al. Enthalpic and en-
tropic contributions to lipase enantioselectivity. Chemistry and Phys-
ics of Lipids,1998,93(1-2) :81-93.
[21]Marti-Renom MA,Jerkovi BJ,Sali A. Comparative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M]. New York,2002:8-12.
[22]Montalvo RW,Smith RE. CHORAL:a differential geometry ap-
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cores of protein structures. Bioinfor-
matics,2005,21(19) :3719-3725.
(责任编辑 马鑫
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
)
(上接第 190 页)
[7]Meng XJ,Paul PS,Halbur PG,et al. Sequence comparison of open
reading frame 2 to 5 of low and high virulence United States isolate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Gen Virol,
1995,76:3181-3188.
[8]Meulenberg JJM,Petersen-Den Besten A,De Kluyver EP,et al. Char-
acterization of proteins encoded by ORFs 2 to 7 of Lelystad virus. Vi-
rology,1995,206:155-163.
[9]Murtaugh MP,Elam MR,Kakach LT.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al
protein coding sequences of the VR-2332 and Lelystad virus strains of
the PRRS virus. Arch Virol,1995,140:1451-1460.
[10]Faaberg KS,Palmer GA,Even C,et al. Differential glycosylation of
the ectodomain of the primary envelope glycoprotein of two strains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elevating virus that differ in neuropathoge-
nicity. Virus Res,1995,39:331-340.
[11]Li YF,Wang XL,Jiang P,et al. Genetic variation analysis of por-
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solated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07 based on ORF5.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9,
138:150-155.
[12]田克恭,吴佳俊,赵铁柱,等.高致病性 PRRSV分离株分子特征
与遗传变异分析[C]. 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121-127.
(责任编辑 狄艳红)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