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研究报告· 2008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7-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JY04-B-01),农业部948项目(2005)资助
作者简介:卢长明(1959-),男,江西鄱阳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
引言
近 20年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显示了转基因技术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关于转基因技术
安全性的争议也备受关注。是否应该发展转基因技术以及如何发展该技术是许多国家都在争论和思考的
问题。农作物转基因研究是转基因技术应用最广泛,产业化进展最快,也是争议最多的领域之一。了解世界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发展规律,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
转基因作物在进入产业化之前,田间试验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一般是在实验室
效果确凿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产业化为目的的试验。生物技术信息系统(ISB)数据显示,2005年底止,美国、
加拿大和欧盟共计进行 14485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1]。美国和加拿大是转基因植物研究最活跃的地区。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卢长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2)
摘 要: 通过对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19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
势。采用EXCEL“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至2006年8月止,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
间试验累计达6927次,涉及31种作物,20多种性状和40多家公司或研究机构。1988~1998年间,试验次数呈指数方式
上升,其后呈乘幂方式下降。2006年试验物种数由最高峰时期的22个降到12个,其中油菜的田间试验次数占81%。80%
以上的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由孟山都和拜耳等7~8家私人公司完成。转基因田间试验的频次分布反映了转基因技术应
用和发展的自身规律,是利益与风险博弈的结果。结论是只有经济价值高、风险小、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转基因产品才有广
阔的产业化前景。建议我国加强转基因技术在非粮食作物的应用,重视引进消化和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
促进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田间试验 年度分布 加拿大
FrequencyAnalysisofFieldTrialsofGeneticModifiedCrops
LuChangming
(Oilcrop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2)
Abstract: ThroughanalysisofthedatabankofInspectionCanadaandOECD onfieldtrialsofgeneticmodified
cropsduringthelast19yearsbetween1987and2006,thebasicruleandcharacteristic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of
geneticmodifiedcropswerestudied.Datawereprocesedwiththesoftware"dataperspectivetable"methodimbeddedin
MicrosoftExcel.ResultsshowedthatthefieldtrialsundertakeninCanadatilAugust,2006totaled6927,involving31
crops,morethan20noveltraitsandabout40companiesorinstitutions.Thenumberoffieldtrialswasrisingduring
1988~1998inanexponentialwayandthendecreasinginapowermode.In2006fieldtrialswerelimitedto12species,
inwhichoilseedrapeaccountedfor81%.Morethan80%fieldtrialswereundertakenby7~8privatecompaniessuchas
MonsantoandBayer.Frequencydistributionofthefieldtrialsisamirorof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he
applicationoftransgenetechnologyincrops,reflectingthebalancebetweenbenefitsandrisks.Non-foodcropsmayshow
widerandbeterperspectivesinapplicationofthistechnology.
Keywords: TransgeniccropsFieldtrialsYeardistribution Canada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23国的统计数据显示,1988~2000年 15年间转基因植物试验共进行 10146次,其中美
国占 71.7%,居第 1位,加拿大占 9.1%,居第 2位[2]。切入点:近年来,我国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形势关注
较多[3~6],而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之前的研究和试验很少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田间试验的内容与频次反
映了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它比产业化面积更能反映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全貌
和规律。目的是通过对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 19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加拿大转基因作物
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署(CanadianFoodInspectionAgency)公开网站的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
据库[7]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2]。
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署数据库提供了加拿大从 1988年到 2006年 8月在加拿大境内进行的新性状植
物环境释放前田间试验信息。其中 1988~1997年的数据只提供了简表,而 1998~2006年的数据除提供了简
表外,还提供了详表。简表是一年的统计汇总表,包括作物名称,育种目标和试验次数。详表则提供了每次
试验的时间,试验编号,试验单位,作物名称,试验主要性状(最多 4个)和试验地点。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
署新性状植物田间试验数据库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在环境释放以前,在隔离条件下进行的田间试验的基
本信息,也包括少量突变育种和细胞融合材料的数据。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OECD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收集了 1988~2000年度 OECD成员国 27国的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基本情况数据[2],包括每次试验的时间,试验编号,试验单位,作物名称,试验主要性
状、基因和试验地点。只利用了 OECD数据库中与加拿大相关的数据,用于补充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署数
据库中没有提供的信息,如基因相关信息。
1.2 分析方法
登陆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署网站[7]和 OECD网站[2]。将网站主页面上公布的各年份数据分别拷贝到
EXCEL页面上,汇总形成一个 EXCEL文件。采用 EXCEL数据窗口中的“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功能进
行数据处理。打开 EXCEL文件后,用鼠标选择 EXCEL文件待处理数据的范围,点击 EXCEL文件的数据窗
口,选择“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条目,选中“EXCEL数据列表或数据库”和“数据透视表选项”,点击下
一步。确认选定数据范围后,点击确定。根据作表需要,选择适当条目添加到“行区域”或“列区域”,最后将
记数项添加到“数据区域”,即可形成所需统计表格。
2 结果
2.1 田间试验次数年度分布
加拿大从 1988年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当年进行油菜田间试验 4次、亚麻和烟草各 1次[7]。
1989年后,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和试验次数呈指数方式迅速增加(图 1),趋势线指数方程 y=41.94e0.397x达到
极显著水平(决定系数 R2=0.879)。1998年转基因作物试验次数
达到最高峰,届时田间试验的转基因作物达到 20种,年田间试
验次数达到 1030次。随后,田间试验次数呈乘幂方式下降,趋势
方程 y=812.73x-0.692达到极显著(R2=0.8573)。至 2006年 8月止,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累计达 6927次,涉及的作物 31种,
涉及的性状有 20多个,涉及的研究机构有 40多个。按试验频次
的多少排序,试验的作物依次为甘蓝型油菜、小麦、苜蓿、马铃
薯、白菜型油菜、玉米、褐芥、大豆、甜菜、亚麻、烟草、红花、葡萄、
小扁豆、白三叶、大麦、黑云杉、匍匐剪股颖草、杨树、单粒小麦、 图 1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次数分布
154
2008年第3期
豌豆、白云衫、雀粟、硬粒小麦、埃塞俄比亚芥、西葫芦、番茄、白芥、多年生黑麦草、樱桃和向日葵(表 1)。育
种目标性状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抗真菌、抗病毒、抗逆、改变种子成分、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抗裂荚和增
产等(表 2)。进行田间试验的单位主要有孟山都公司、圭尔夫大学、加拿大农业部、加拿大定向成长公司、
加拿大艾格福公司、国际先锋杂交种子公司、萨斯卡切温大学、加拿大阿万帝司作物科学公司、拜耳作物公
司和嘉吉杂交种子公司等(表 3)。
表 1 1998~2006年间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次数分布
2.2 作物种类与试验次数
表 1列出了 1998~2006年间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作物种类与试验次数统计结果。结果显示,
9年间加拿大转基因作物试验累计达 3205次。其中,转基因油菜试验达 1047次,占试验总次数的 32.7%,
在所有作物中居第 1位。小麦 455次,占 14.1%,居第 2位。苜蓿、马铃薯和白菜型油菜的试验次数紧随其
后,分别为 351、307和 239次,属于前 5位。玉米、芥菜型油菜和大豆试验次数也超过 100次,属于前 8位。
很显然,各类油菜(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都是加拿大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点,累计试验次数达到 1400
多次,远远超过第 2位的小麦。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非常重视转基因草的研究,牧草和草坪草地试验次数
仅次于油菜和小麦。
2000年以后,油菜的田间试验次数逐年增加,而其他作物的试验次数基本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小麦减
卢长明: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155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表 2 加拿大 1998~2006年间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次数(按目的性状统计)
注:1个试验具有 1个以上转基因性状时,取申报的第一位性状参与记数
少趋势尤为明显,2006年加拿大基本上停止了转基因小麦田间试验(只有 1次)。前 5位的苜蓿、马铃薯和
白菜型油菜的田间试验次数也呈明显下降势头(表 1)。
每年进入田间试验的物种数平均为 12.3个。1988年到 2001年间,不断有新的转基因物种进入田间试
验,试验物种数稳步上升。至 2000和 2001年,均有 22个物种在进行转基因田间试验。2002年以后,参加试
验的物种数不断减少。2006年减少到 12个物种。2006年转基因作物试验明显集中到油菜(包括甘蓝型和
芥菜型),其频次占所有作物田间试验总次数的 81%。
从表 1还可以看出,加拿大在转基因油菜商业化取得成功以后,力推小麦、苜蓿和马铃薯,但都基本上
中途放弃。
2.3 育种目标
加拿大转基因研究的重点是抗除草剂性状,近 9年田间试验次数累计达到 1055次。抗逆和抗病虫的
累加试验次数与此相当。值得注意的是,近 3年来转增产基因的田间试验异军突起,每年的试验次数突然
超过抗除草剂和其他性状,位居第 1位。油脂品质改良的试验次数常年位于前 2~4位。雄性不育与雄性不
育恢复的田间试验在 2000年前比较集中,总次数超过 100次,之后次数较少。除此之外,生物反应器试验,
如改变黄酮组分和生产药品的转基因作物试验频次也较高。1998年以来,复合性状的转基因试验频次上升
很快,有的试验同时涉及 4个转基因性状。
156
2008年第3期
加拿大用作物生产药用蛋白质和工业用酶制剂的试验已超过 100次。仅仅 1998~2005年间,加拿大生
产药物的转基因作物试验已达到 88次,包括转基因红花田间试验 32次,烟草 15次。虽然 1994~1997年间
缺少详细记录,但据说类似试验次数比 1998~2004年间更多[8]。据记载,1998~2004年间 Calgary大学用油
菜生产药物的田间试验进行了 15次,主要是生产抗凝血药物水蛭素(Hirudin)。近年来,生产工业用酶的试
验次数上升,生产药物的试验次数减少[9]。
2.4外源基因
数据库中公开的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内容中,涉及 100多种基因,不同基因试验频次差异很大。只进
行了 1~3次田间试验的基因占绝大多数,进行 5次以上田间试验的基因不到 20种。
按类别分,主要有 1)抗除草剂基因:如抗草甘膦基因 EPSPS、抗草胺瞵基因 PAT、抗咪唑啉酮的乙酰乳
酸合酶基因 ALS和抗溴苯腈基因 BXN等;2)抗病毒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PLRV、SMYEP、 VX,PVS、
PVY等;3)抗虫基因:苏云金杆菌 δ内毒素基因 CryIAb、CryIAc、CryIIA、CryIIIA等;4)育性改变基因:雄性
不育基因 BARNASE和不育恢复基因 BARSTAR;5)抗寒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SOS、鱼抗寒蛋白基
表 3加拿大 1998~2006年间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其试验次数年间分布
卢长明: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157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因;6)抗真菌病害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7)改变脂肪酸成分的基因:高硬脂酸基因,高芥酸基因 LPAAT、
高月桂酸基因、酰基载体蛋白基因;8)生产医用或工业用酶或蛋白的基因:如马铃薯丙酮酸激酶基因、2S
蛋白基因、粘附因子菌毛抗原 K99/K88基因、抗凝血蛋白基因和蛋氨酸合酶基因。9)增产基因:玉米葡萄
糖磷酸合酶基因 SPS等。
2.5 研究机构
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公司和研究机构至少有 47个。孟山都公司的试验频次位于所有公司之
首。近 9年间,孟山都公司在加拿大的田间试验总次数达 821次,占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总次数的
25%左右。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试验 45%是小麦,31%是马铃薯,12%是油菜;按性状分,74%是抗除草剂,
14%是油品质改良,9%是抗虫。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抗农达除草剂转基因油菜 GT73于 1996年开始在加拿
大产业化种植,目前已占有 46%左右油菜面积[10]。
艾格福公司是德国的 1个植物保护公司,是最早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公司之一。该公司 1995年购
买了植物系统公司的 Liberty-link系统(抗草胺膦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统),开创了抗草胺膦杂交油菜的商业
化局面。2000年后,该公司与Rhne-PoulencAgro公司合并成立阿万帝司作物科学公司(AventisCropScience),继
续从事转基因油菜研究。2002年阿万帝司作物科学公司将 Liberty-link系统卖给德国拜耳作物公司,并退
出了转基因产业。艾格福公司、阿万帝司作物科学公司和拜耳公司实际上相当于同 1个公司,前赴后继从
事转基因油菜研究。他们的转基因油菜试验次数之和为 380次,仅次于孟山都公司,居第 2位。
圭尔夫大学的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次数 9年累计达 337次,占加拿大试验总次数的 10.5%,该大学主
要研究转基因苜蓿(319次,占 95%)。育种目标 80%是抗逆,即通过转基因提高苜蓿的生态适应范围。
加拿大农业部近 9年田间试验次数达 315次。研究作物包括大豆(占 27.6%)、油菜(26.4%)、玉米
(14.9)、苜蓿(12.1%)和马铃薯(7.3%)等。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表 2罗列的所有方面,除抗除草剂(41%)
外,抗真菌病害(20%)、抗虫(12%)、改变黄酮组成(10%)的研究是其特色。
定向成长公司成立于 1999年,2003年首次进行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是转基因行业的后起之秀。该公
司拥有一项利用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提高作物产量的专利技术[11]。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增加每
荚粒数和粒重,提高油菜产量 10%以上。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油菜,该公司还准备将该技术推广到其他
作物。虽然步入转基因田间试验的时间很晚,却表现了不同寻常的行动力,4年内完成转基因油菜田间 258
次,跃居前 4位,而近 3年的年试验次数在加拿大居首位。
国际先锋杂交种子公司从事玉米、油菜和
大豆转基因研究,3种作物的试验次数分别为
54.1%、35.2%和 10.6%。该公司的主要育种目
标是抗虫、抗真菌病害和改变油成分。萨斯卡
切温大学主要从事转基因油菜(占 51%)、亚麻
(26%)和马铃薯(17%)研究。育种目标以抗逆
为特色。
如果将研究机构划分成私人公司、国家研
究机构和大学,可以看出他们研究重点的差
别。从表 4可以看出,私人公司的研究重点是
抗除草剂、育性改变(雄性不育和雄性不育恢
复)和产量;农业部研究机构的重点是抗除草
剂、抗真菌病害和抗虫;大学研究重点是抗逆
和生产药用蛋白。
表 4 公司、大学和农业部研究机构转基因作物研究重点比较
注:大学是表 3中所有大学试验次数之和;农业部是表 3中农业部试验
次数;公司是表 3中排列前 5位的私有公司(位次号分别是 1、4、5、6、8
和 9)试验次数之和
158
2008年第3期
图 2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作物种类数的年度变化
3 讨论
在过去的 20年中,转基因技术在加拿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拿大已成为世界上转基因技术研究和
应用领先的国家之一。目前,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公司数量,就业人数及该行业的销售额等方面来衡量,加
拿大仅次于美国[12]。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次数只有加拿大的一半左右,而且战略重点完全不同。但
两国都是将本国经济上最重要的作物和生产上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转基因研究重点。例如,加拿大重点作物
是油菜和小麦,我国是棉花和水稻。1997~2005年,我国农业部共批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 1782
项,其中棉花最多,达 739次,水稻为 236次。这两种作物的田间试验在加拿大为零。加拿大的重点性状是
抗除草剂,我国重点是抗虫和抗病。加拿大大面积产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抗除草剂油菜,我国是抗虫
棉花。加拿大的研究机构主要是私人公司,我国主要是国家研究机构。以上鲜明对比反映了两国国情的差
异。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历经大起大落和整理发展的过程(图 1和图 2)。2000年后,无论是试验次数
还是试验作物的种类数都显著减少。转基因小麦、苜
蓿、马铃薯和甜菜等作物的田间试验逐年减少,甚至
停止。2006年转基因油菜的田间试验占转基因作物
试验总次数的 80%以上。加拿大在转基因油菜商业
化成功后,曾经力推小麦和苜蓿,但近年来,出于安
全和市场的考虑,不得不暂时放弃[6,14]。这种局面的
形成显然是转基因作物利益与风险搏弈的结果。
1996年转基因油菜在加拿大开始商品化种植后,面
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
的关注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制度
的逐步完善。严格的安全评价和管理使得转基因作
物试验成本大幅提高。况且,农产品进口大户日本和欧盟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抵制态度,使得转基因产品的
出路面临困境。受此影响,1999年后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减少。
异曲同工的是加拿大和我国虽然都将第一粮食作物作为转基因技术研究重点,但实现商业化的转基
因作物目前都是非粮食作物,说明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策略上,如果将粮食作物优先发展必将接受市场的
严峻考验,而将非粮食作物优先发展则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我国转基因棉花的成功和转基因水稻的困
境也印证了这一点。与油菜和大豆相比,小麦和大米的食物地位更加重要,消费者对粮食作物的安全性更
加敏感谨慎[6]。因此,粮食作物的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阻力更大,而非粮食类转基因作物则更容易被市场接
受。
加拿大从事转基因研究的单位 2/3以上是私营企业,其次才是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不同性质的企
业,研发定位显著不同。开发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业化学产品的跨国公司本地化企
业,如加拿大孟山都公司、加拿大先正达公司、加拿大拜耳公司等。这些公司通过抗除草剂品种的推广,同
时促进了对除草剂的销售,反映了明显的利益导向。以加拿大农业部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研究机构研究内
容比较宽泛,主要目标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病虫草害和品质问题等。大学研究则以抗逆和生
物反应器为重点,体现了理论创新为导向。目前实现产业化的研究主体是私营企业,很少有国营单位,说明
产业化的方向取决于市场和利益导向,这一规律值得重视。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是一项投入大风险大的工作,我国目前已有的相关公司因规模太小太少,
还不可能成为研发的主体。因此,现阶段我国还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需要积极培育研发队伍和市场。与此
卢长明: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159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转基因产业发展。
我国和加拿大都是油菜生产大国,但由于国家转基因作物发展战略的差异,我国对转基因油菜的研究
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加拿大。2006年止,加拿大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达 3000多次,而我国只有 50次左右。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 1996年就实现了产业化,如今面积达 77%,而我国至今没有转基因油菜品种开始产业
化[10]。2000年加拿大的一项调查显示,转基因油菜品种比常规品种平均增产 10%。每公顷增加纯收入 14.33
加元。1997~2000年期间,加拿大采用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 1.44~2.49亿加元,间接
经济效益为 0.58~2.1亿加元[15]。转基因技术大大促进了加拿大的油菜产业发展[15],提高了加拿大油菜产品
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入 WTO后,我国油料作物生产面积畏缩,生产逐年下滑,与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和加拿
大的转基因油菜的市场冲击有很大关系。
在诸多作物中,转基因油菜的胜出主要有以下原因:1)油菜是加拿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作物,经济
上非常重要;2)油菜是非粮食作物,其主要产品精练油脂残留转基因成分(外源 DNA和蛋白质)很少,在食
用安全方面容易被市场接受;作为工业原料或生物柴油更是可以放心使用;3)遗传转化平台建立较早,技
术比较成熟;4)应用领域广: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能源作物还是饲料作物。以食用油脂为目的,转基因技
术可以改良品质,如培育高油酸含量的品种[13];以生产高效为目的,可培育抗除草剂、抗病虫、雄性不育和
不育恢复品种等[1,7];以工业原料为目的,可培育特殊脂肪酸含量(如高月桂酸、高芥酸、高棕榈酸、高羟基
脂肪酸等)品种[1,7];以生物能源为目的,可培育广适性(如抗盐碱、抗干旱、抗高温和严寒等)高产品种,拓广
现有油料作物的种植领域[1,7];以生物反应器为目的,可以生产疫苗、药品、环保塑料和工业用酶制剂等[1,7]。
以上相关基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得到深入研究,而油菜是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的作物,技术移植成功
的可能性最大。以上特点促进了油菜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
转基因作物研究所涉及的性状多达 30余种,进入田间试验的性状一般都是确认有产业化价值的性
状。但事实上能够实现产业化并带来利润的目前只有个别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性状。虽然抗非生
物逆境和改变种子成分的田间试验也有较高的频次,但它们并没有象抗除草剂特性那样实现产业化。除了
经济方面的原因外,知识产权问题、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控制成本问题是重要的原因。目前,转化技术、启
动子、转移肽、选择标记等都受到一个或一个以上美国和国际专利的保护,要获得这一套技术的自由使用
和许可是非常困难的。此外,转基因作物需要安全评价与审批,存在公众接受程度问题。风险越大,评价和
控制风险的成本越高,市场上胜出越困难。10年来,加拿大除了抗除草剂和杂交系统外,还没有新的转基
因性状商业化,转基因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因此,只有经济价值高,风险小的转基
因作物才有更大的机会胜出。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采取独立自主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
拿大非常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按雇员人均计算加拿大用于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经费位于世
界第 1位。另一方面,加拿大积极引进成熟技术为研究和产业化服务。目前为止,在加拿大实现大面积产业
化的转基因作物全部是利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除草剂基因和比利时植物遗传系统公司的 Liberty-link转
基因杂交系统开发成功的。加拿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规模很小,40%的公司小于 10名雇员、65%的公司少
于 20名雇员。这些公司多集中于某个特定的研究开发领域,他们或者购买基因专利技术进行独立开发,或
者与其它公司(多数为美国和欧盟等国公司)结成联盟进行开发、生产和营销。在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初
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和探索安全生产模式是可取的选择。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一方面可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转基因作物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如果
一味强调发展自我知识产权的技术而将先进的国外技术拒之门外、将有可能失去许多发展的时机。
4 结论
加拿大转基因作物 19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转基因田间试验的频次分布反映了转基因技术应用和发展
160
2008年第3期
4株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主要毒力因子(MRP、EF)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江苏农科院兽医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倪艳秀、段志涛、何孔旺和陆承平等4位牧医研究工作者选取的猪链
球菌2型(SS2)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源菌,其中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胞外因子(EF)是其重要的2种毒
力因子。他们参照GenBank上发表的MRP和E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4株国内SS2分离株进行MRP和EF全
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SS2国内分离株MRP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都为3 711bp、编码
1 256个氨基酸,EF基因的完整ORF为2 532bp,编码为843个氨基酸;这与国外参考株 D282之间的 MRP核苷
酸和蛋白质的同源性都为99.9%,EF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9%,蛋白质的同源性为99.5%~100.0%。这些虽然在不
同时空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这些不同来源的菌株可能有相同的起源,这为猪链球菌毒力因子MRP与EF的基因检
测与鉴定及猪链球菌2型疫苗研制提供了依据,对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等流行病学具有重要意义。
秦春圃
·信息交流·
!!!!!!!!!!!!!!!!!!!!!!!!!!!!!!!!!!!!!!!!!!!!!
的自身规律,是利益与风险博弈的结果。只有经济价值高、风险小、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转基因作物和产品才
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要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安全第一的原则,应采取自主开发
和技术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部署上,我国也应加强有发展前景的非粮食作物转基
因技术研究,应重视引进消化和转基因作物安全生产体系的构建。
参考 文献
1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Biotechnology(ISB). Internatio a Field Test Sources. 2006,http://www.isb.vt.edu/cfdocs/ globalfieldtests.cfm.
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s Database of Field Trials(1987~1999). 2006,h tp://webdomino1.oecd.
org/ehs/biotrack. nsf.
3 孙雷心.生物技术通报,2006,(2) :108~109.
4 张俊祥,程家瑜,周永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7) :105~107.
5 李宏伟.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1) :50~51.
6 朱明德.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4,(1) :11~13.
7 InspectionCanada.ConfinedResearchFieldTrialsofPNTs(1988~2006).2006,http://www.inspection.gc.ca/english/plaveg/bio/confine.shtml#sum.
8 Freese,B. Manufacturing drugs and chemical crops:Biopharming poses new threats to consumers,farm rs,food compa ie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2,www.foe.org/biopharm/quanda.html.
9 Andreas Bauer(2006)Pharma Crops State offield trials worldwide www.umweltinstitut.org.
10卢长明,肖玲,武玉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 :267~275.
11 Targeted Growth(2006) ,Inc ttp://www.targetedgrowth.com/.
12 Brigitte van Beuzekomand AnthonyArundel(2006) :OECDBi technologystatistics-2006,p66. OECDPublishing.
13 Indira Sivaraman,et al.Molecular Breeding,2004,13:365~375.
14张振霞,符义坤,储成才.遗传,2002,24(5) :607~612.
15卢长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4) :106~110.
卢长明: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频次分析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