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Plant Genetic Resources—A Case Study in Manlun, a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全 文 :植物学通报 2006, 23 (2): 177~185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收稿日期: 2005-09-05; 接受日期: 2005-12-29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004DKA3043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SCX2-SW-117)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C0053M)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ong@mail.kib.ac.cn
.实验简报.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龙春林* 李美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4)
摘要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仑镇的傣族村寨曼
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结果表明: 当地仍然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 栽培植
物有68个科, 136个属, 204个种, 地方品种也较丰富, 集中分布在葫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8个科; 当
地人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原
本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锐减, 从而使与之共存的传统知识也面临消亡的危机。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当
地人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领域, 才能进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 村社植物遗传资源, 少数民族, 传统知识, 当地人的参与, 傣族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A Case Study in Manlun, a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unlin Long*, Meilan Li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mmunity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 Manlun, a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through ethnobotan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Rich plant genetic re-
sources (PGRs) are still conserved in the village. The cultivated plants belong to 68 families, 136
genera and 204 species, which are used for edible, medicinal, ornamental and religious purposes.
Many landraces are concentrated in 8 families such as Cucurbitaceae, Araceae, Gramineae. The local
society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GR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GRs. In recent years, PGRs are decreasing
becau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other factors. The indigenous knowl-
edge and local culture are also facing challenges of loss of PGRs, which is a key to encouraging the
local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PGR conserv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ethnic people, indigenous knowledge, local
people’s participation, Dai nationality
从广义上来讲, 地球上经过进化逐渐形成
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 都是植物遗传资源(穆
方顺, 1984)。目前通过培育新品种并已得到广
泛承认的植物遗传资源有以下5类: (1) 当前使
178 23(2)
用的栽培品种; (2) 废退栽培品种; (3) 原始地
方品种; (4) 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 (5) 特殊遗
传材料。
全球50%~75%的生物多样性存于占地球
表面仅 7%的土地上, 尤其集中在亚、非、拉
热带雨林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对生物多
样性热点地区(biodiversity hotspots)的研究表
明, 仅占全球面积1.4%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拥有全球44%的维管植物种类和35%的脊椎动
物种类, 这些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Myers et al., 2000)。同时, 全球 2/3以上的植
物遗传资源也聚集于此。西双版纳是我国现
存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已
发现高等植物5 000多种, 同时也是世界栽培作
物起源中心之一。普通野生稻 ( O r y z 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和疣粒
野生稻(O. granulata)等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仍
分布在山野之中。这里居住着以傣族为主的
12个少数民族, 千百年来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
处,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利用方
式, 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
献(Long, 1995)。本文仅以西双版纳的傣族村
社为例, 探讨当地少数民族与植物遗传资源之间
的关系, 寻求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植物遗传资源
的途径。
1 研究地区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疆,
年平均温度18~22 °C, 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 一
年可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西双版纳高温、
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为这里的生物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植物物种异常丰富, 被誉
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水稻
(Oryza sativa)、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及橡胶(Heavea brasiliensis)等粮食和
经济作物以及各种热带水果点缀在西双版纳的
各个山寨和坝区。
傣族是西双版纳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
族, 具有悠久的历史,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
字(傣泐文), 信奉小乘佛教。他们通常居住
在土壤肥沃、风光绮丽的坝区(山间盆地)。
据史书记载, 傣族是中国最早从事水稻农业
的民族之一, 有比较完善的耕作体系。傣族
人民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长期的
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形成
了不可多得的植物学知识体系, 是一笔宝贵
的财富。
本文研究的傣族村社——曼仑村, 位于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以北4 km, 东
经 101°1529~101°1531, 北纬 22°5528~
22°5531, 海拔570~693 m。全村土地面积约为
134 hm2, 水田21 hm2, 旱地27 hm2, 菜地3.4 hm2,
橡胶地66.7 hm2, 集体林13.3 hm2。主要经济
作物有橡胶、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和砂
仁(Amomum villosum)。据近期的统计数据
表明, 人口总数为448人, 人均土地面积约为
0.299 hm2。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调查了研究地区内的植物遗传资源和社会经济
状况。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半结构调
查法、关键人物访谈和参与式方法等。同时,
还采访了在地里劳动的农民, 向他们了解有关知
识和经验。村里的老人、村干部、妇女、有
一技之长的能人都成为调查的重点对象。
作者先后 3次进入曼仑村调查、访问和
采集。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 如何调动当
地人的积极性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是非常重要
的一个方面。由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活
环境, 当地少数民族对植物遗传资源有丰富
的知识和经验, 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
的素材。
从当地采集的植物标本或样品, 运用植物
分类学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和鉴定, 统计出全村
栽培植物的种数和品种数。
1792006 龙春林 等: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3 研究结果
3.1 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
曼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 主要分
布于庭园、水田、菜地和山地。其中栽培
植物主要集中在庭园和水田。调查结果表明,
全村的栽培植物隶属于68个科, 136个属, 物
种数达204种, 其中也不乏特有的地方品种, 主
要包括水稻、旱稻(O. sativa var. sponta-
nca)、茄(Solanum melongana)以及一些热
带水果。
3.1.1 物种多样性 曼仑村庭园中栽培的植
物有200多种, 几乎每种植物都与他们的日常生
活有密切关系。按照它们的用途, 可以将其划
分为 4 大类型。
(1) 食用植物 食用植物是当地村社植物
遗传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数量上占绝对
优势。它们不仅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
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经济收
入的主要途径。这里指的食用植物包括蔬
菜、水果、粮油作物、食用香料、调味品
和饮料等。常见的有木瓜榕 ( F i c u s
auriculata)、树头菜(Crataeva unilocularis)、
小花木鳖子(Momordica subangulata)、甜菜
(Sauropus androgynus)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var. xishuangbannaensis)等蔬菜, 还有
芒果( M a n g i f e r a i n d i c a )、林生芒果( M .
sylvatica)、酸荚(Tamarindus indica)、椰子
(Cocos nucifera)和香蕉(Musa nana)等热带水
果 。
(2)药用植物 傣族农户庭园中种植的药用
植物, 有的仅有几株, 多者成片栽培。其中大
多数为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物。这与他们上山
打猎、进行劳作的生产活动不可分割。常见
的药用植物如: 黑叶驳骨草( G e n d a r r u s a
ventricosa)、具翅决明(Cassia alata)、砂仁、
老虎芋(Alocasia cucullata)和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等。
(3)观赏植物 傣族庭园中栽培的观赏植物
也颇引人注目, 它们或是点缀在房前院后, 或是
围成绿篱美化环境。颜色鲜艳、味香的花更
是备受当地人的青睐。如傣家人喜爱的姜花
(Hedychium coronarium)就是傣族庭园中重要
的栽培观赏植物之一。除了供观赏以外, 许多
庭园植物也是傣族妇女喜爱的装饰物, 如香露蔸
(Pandanus tectorius)的花序。
(4)宗教礼仪植物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 各
个傣族村寨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寺庙——缅
寺。缅寺不仅是传授傣文和佛教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是重要佛寺植物栽培的地方。傣族传
统栽培的佛寺植物达 58种, 如菩提树(Ficus
religiosa)、贝叶棕(Corypha umbracalifera)、
鸡蛋花(Plumeria rubra)和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var. sinicum)等。这些宗教礼仪植物
不仅是曼仑村缅寺中的主要栽培植物, 也是普通
百姓家的习见植物(龙春林, 1993)。
3.1.2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通常是指一
个种群或物种中遗传变异的总量, 亦称为基因多
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可以是种内变异, 这里特
指品种多样性。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已有近
千年的历史。传统地方种在傣族栽培植物中
仍占主要地位, 共有58种及变种, 主要分布在葫
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芭蕉科和蝶形花
科等 8科, 以稻类、玉米(Zea mays)、葫芦
(Lagenaria siceraria )、冬瓜(Benincasa
hispida)、南瓜(Cucurbita moschata)、香瓜
(Cucumis melo)、辣椒和香蕉等最为突出(表
1)。这些传统地方种不仅栽培历史悠久、品
种独特而丰富, 而且还代表了傣族的传统文化和
社会发展进程。然而, 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交通不便的基诺族相比, 后者单位面积保留有更
多的地方种。据我们研究, 基诺族轮歇地中, 传
统地方种是最主要的栽培植物类型, 共有36种
及变种, 品种也相当丰富, 旱稻品种就达70多个
(龙春林等, 1997)。
180 23(2)
3.2 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植物遗传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
作用的产物。吴征镒(1993)指出, 当代的任何一
个生态问题都和人类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在
一定程度上创造和丰富了遗传资源, 但人类在发
展自身的同时, 更多的是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和物种的绝灭。
居住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人群对植物的依
赖性和价值取向也是千差万别的, 形成了各自特
有的植物文化, 同时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利
用、管理、保护和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尤
其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在自然物种的基础
上, 通过有目的的长期选育、驯化, 形成了大
量农作物品种, 极大地丰富了自然物种遗传多
样性的内涵(郭辉军和龙春林, 1998)。
3.2.1 生态系统与植物遗传资源 当地的生
态系统与其植物遗传资源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
关系。曼仑村人管理生态系统的同时, 也有效
地管理和保存了当地传统的植物遗传资源
(Long and Zhou, 2001)。
(1) 庭园生态系统 傣族的庭园生态系统
是栽培植物最为集中的场所, 物种相当丰富。
禹平华等(1985)研究表明,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栽
培的经济植物达315种, 隶属于85科219属。庭
表 1 曼仑村重要栽培植物传统种质资源及特性
Table 1 Landrac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important cultivated plants in Manlun village
Scientific name Local name Characteristic Uses
Mangifera indica Mong long Larger fruit Edible
Mong luai Smaller fruit, better to grow in homegardens Edible
Mong ming Sweet but not fragrant Edible
Mong fai Fragrant Edible
M. sylvatica Mong hi Small fruit with large stone, better to grow Edible
in uplands
Benincasa hispida Ba meng Small fruit, resistant to drought, suitable to Edible
grow in uplands
Cucurbita moschata Ba giao Long and larger fruit, suitable to grow in Edible
homegardens
Ba dian Small fruit, suitable to grow in uplands Edible
Lagenaria siceraria Bu daolong Long fruit without neck, suitable to grow Edible, container
in uplands
Bu daobei Fruit with neck, suitable to grow in uplands Edible, container
Bu daolian Long fruit without neck, suitable to grow in Edible, container
homegardens
L. siceraria var. Bu daoluai Small fruit, suitable to grow in uplands Decoration
depressa
Luffa cylindrica Bob Black seeds, better to grow in paddy fields Edible, medicinal
Momordica charantia Bu hai Small fruit with red seeds, sweet Edible, medicinal
Zea mays Haolongnuoleng Seeds yellow, sticky Edible
Haolongnuohao Seeds white, sticky Edible
Haolongnuogan Seeds purple, sticky Edible
Haolonganliang Seeds red, suitable to grow in uplands Edible
Haolonganleng Seeds yellow Edible
Haolonganhao Seeds white Edible
Solanum melongana Ma ke suo Pericarp purplish Edible
Ma ke hao Pericarp white, suitable to grow in homegardens Edible
Ma ke leng Pericarp yellow, fruit round Edible
1812006 龙春林 等: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园是植物引种、驯化和保护的场所。庭园植
物在物种、变种和品种的各个层次上都表现
出极大的多样性。在西双版纳的庭园中已经
发现了芒果的 13个品种、芭蕉的数个品种和
其他一些作物的不同品种(龙春林, 1993; Long,
1996)。
庭园栽培植物中有一部分是从当地山野直
接移植到庭园的。这类植物通常是当地野生
的有用植物, 但是由于不易采集或数量减少等方
面的原因, 当地老百姓有意识地将野生植物的种
子或幼苗种在庭园中, 加以管理, 逐渐将野生植
物驯化成为栽培植物。在曼仑村较常见的有:
云南菠萝蜜(Artocarpus lakoocha)、林生芒果
(Mangi fera sy lva t i ca )、木冬叶(Phryn ium
capitatum)、龙葵(Solanum nigrum)和刺芫荽
(Eryngium foetidum)等。自发地驯化野生植物,
在傣族已有悠久的历史, 这类活动至今仍在继
续 。
(2) 农田生态系统 据历史记载, 傣族先民
于2 000多年前就从事农业生产, 是我国最早从
事水稻农业的民族之一。根据土壤肥力的高
低, 当地人因地制宜地将不同的水稻品种种植于
不同的土地类型。不仅发展了一些优质高产
的品种, 同时也培育了一些耐贫瘠的水稻品种,
充分发挥各个品种的特性, 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性(表 2)。
除了水稻以外, 傣族还常常在离村子较远
的坡地上开垦旱地, 用来播种旱谷, 作为粮食的
补充。在 20世纪 80年代之前, 傣族的旱谷栽
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品种资源也比较丰富, 在
色、味、形状和产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
性(表 2)。
3.2.2 植物遗传资源的引进
(1) 从周边国家引种的植物 西双版纳主
要与缅甸、老挝接壤, 并与泰国、越南等国邻
近。这里的傣族村寨中, 从邻近国家引种的植
物有246种, 占引种栽培植物种类的78.1%(禹平
华, 1985)。傣族是我国最早从泰国、老挝引
种铁刀木(Cassia siamea)发展薪炭林的民族。
传统傣家庭园的周围或者村寨附近都种植一片
大小不等的铁刀木薪炭林, 成为能源的主要来
源, 减轻了周围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同时他
们利用铁刀木的生态学特性, 发展了铁刀木+
旱稻的混农林系统。南瓜、缅茄( A f z e l i a
xylocarpa)、云南石梓(Gmelina arborea)和
菩提树等通过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引
进的物种,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的植物遗
传资源。
表 2 曼仑村传统稻谷品种及特性
Table 2 Rice landrac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Manlun village
Local nam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varieties
Haoliang Paddy High yield, short reproductive period, red grain
Haojun Paddy Grain heavier
Haonuoyong Paddy Rough pericarp, grains with long awns, hard to separate when removing grains from straw
Haonuoluai Paddy Grain smaller, higher yield, shorter reproductive period
Haonuolong Paddy Higher straw, easily lodging
Haobu Paddy High straw, easily lodging
Haogan Paddy Purple seeds, low yield
Haowenjiang Paddy Low yield, exchanged from village Wenjiang
Haomane Paddy Exchanged from a neighbor village
Haolianghei Upland Red grain, higher yield
Haohan Upland Reddish grain, low yield
Haotuohang Upland Grains similar to beans
Haobi Upland Grain awn with obvious wings
Haolao Upland Larger grains, lower yield
182 23(2)
(2) 现代新品种的引进 西双版纳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 交通闭塞, 经济落后, 在长期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 发展并培育了形
形色色的地方品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当地农
作物一直以栽培地方种或品种为主。但是, 随
着交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入、技术交流
的日趋便利, 以及西双版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引
进了大量的外来种或品种, 如橡胶、西番莲、
菠萝、砂仁等经济作物; 杂交水稻、杂交玉
米等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广泛地进入了各个村
寨。这些资源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 , 如高
产、优质、高效等等, 对当地粮食产量的提
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
用。同时使这一地区特有的种质资源, 尤其
是那些具有育种潜力的地方种或品种, 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
3.3 植物遗传资源的变化
3.3.1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西双版纳地区
地形错综复杂, 山地面积约占了本区总面积的
95%, 而山间平地仅占5%, 水稻耕作占地有限,
当地各少数民族普遍开垦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主
要栽培旱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如今, 大面积
的旱地种上了单一橡胶林、西番莲、菠萝等
经济作物。
曼仑村原来栽培的旱稻品种达12个, 但在
不到20年的时间里, 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
前仅有2家继续栽培旱稻, 而且其中有1家明确
表示以后不再种植。另一方面, 从现存的品种
数来看, 仅有 5个品种, 品种数下降了 60%, 年
下降率为 3.3%。
3.3.2 新品种的引进 高产杂交稻的引进, 同
样使当地的水稻品种受到了严峻挑战, 村民们大
部分水田都用来种杂交稻, 小部分用来种糯稻,
而且糯稻品种也日趋单一。以前, 每家每户至
少能数出 5、6个品种, 现在有的仅种 1个品
种。综合统计表明, 全部水田的糯稻品种也不
过9种。与过去的16个品种相比, 下降了44%,
年下降率为2.4%。按照这个品种消失速度, 若
不及时保护现有的遗传资源, 现有品种很可能会
在未来不久完全消失。
3.3.3 食文化的影响 傣族是“糯米文化”
的创造者。自古以来, 糯米是傣族人民的主食,
顿顿吃的是糯米。傣族还将糯米制作成各种
食品, 如年糕, 傣语称之为Khaoluosuo。糯米
年糕的简要制作过程是: 将糯米磨碎, 与云南石
梓(Gmelina arborea)的花(晒干)调和, 用芭蕉叶
包成块状, 蒸熟。目前糯米年糕已成为颇受旅
游者欢迎的傣族风味小吃之一。
糯米不仅是傣族日常生活的基础, 同时在
傣族文化、宗教信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蒸糯米剩下的淘米水, 傣族妇女用以洗
发、护发, 能使发质乌黑发亮, 甚至年过七旬
的妇女也难见白发。在傣族的宗教礼仪与传
统文化活动中, 糯米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3.4 传统知识与植物遗传资源
近年来, 世界上各国专家、学者和有关人
士对传统知识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传统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 尤其是在农业和医药
方面, 具有潜在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根据国际
农村进步基金会(Rural Advancement Founda-
tion International, RAFI)保守的估计, 全球80%
的人口仍将依赖传统知识来满足医疗健康的
需要。如果没有关于植物、动物、昆虫、
微生物以及农耕系统的传统知识, 世界上将有
2/3的人口得不到粮食保障。全世界1/4的药
物销售来自传统药物, 并且当今市场75%的
药材都是通过当地老百姓用传统知识来发现
和推广应用的, 其价值估计可达 43 亿美元
(RAFI, 1994)。但是,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
的研究与其丰富的内容相比, 前者显然是相当
贫乏的。
3.4.1 传统知识的差异性
(1)年龄与植物识别 当地老百姓对于周围
植物的识别能力, 对植物学专家来说, 百思而不
得其解。上至 80多岁的老人, 下至 6、7岁的
幼童, 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许多植物, 而且能
1832006 龙春林 等: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说出其当地名, 指出其显著特征, 这种传统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丰富。对 60名 5周岁
以上调查者的调查表明, 年龄为5~12岁的儿童
能识别24%的植物种类, 30岁以下的青年能识
别 61%, 而村中的老人通常能识别 78%。
(2) 职业之间的差异性 傣药是千百年来
傣族人民用于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植物是傣药
的主要成分。据研究, 傣药中有动物药、矿物
药和植物药共1 190多种, 其中植物药1 068种
(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1995)。有的傣药
已经过民间利用开发成为产品而广为应用。
傣肌松就是通过民间访问、调查, 开发利用的
一种傣药。
当地老草医对药用植物的知识十分丰富,
例如, 他们知道老鸦糊(Callicarpa bodinieri var.
giraldii)具有祛风湿、散淤、解毒、治跌打
损伤、外出血等多种功效; 老虎芋(Alocasia
cucullata)能够用来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 大
车前(Plantago major)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在当地甚至一些蔬菜也可药用, 如苦瓜、丝
瓜、南瓜、辣椒等。而其他村社成员对于药
用植物的用法和药效通常却只是略知一二。
(3)性别之间的差异性 社会性别在日常生
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劳动的分工, 妇女除了照
顾老人孩子和操持家务以外, 还从事大量的生产
劳动, 如整地、栽培、收获、贮存等。尤
其在庭园植物的栽培和利用以及选种、种子
保存等方面, 女性的传统知识明显较男性丰富。
男性的传统知识则以山地栽培植物和森林物种
为主。在一次访谈的过程中, 我们惊诧于当地
妇女选种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她们能迅速将混合
有多种不同的稻谷品种一一分开。
3.4.2 传统知识的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
的加速, 过去地处边远、人口较少、经济落后
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外来人口的入侵, 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各种
因素的制约, 传统知识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体现了
当地人与周围自然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
外来主流文化的渗入, 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
这种宝贵的知识财富逐渐淡忘。加上目前对
于当地人传统知识的记录、研究工作并不完
善, 一旦传统知识从其滋生的土壤上消失时, 就
不可能再现。植物遗传资源是当地老百姓传
统知识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传统知识的流失也会
导致与之共存的植物遗传资源的消失。
拯救植物遗传资源、拯救传统知识是国
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呼声, 且目前已显现
出它的紧迫性和危机性, 因为它与人类自身的生
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3.4.3 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 地方种或品种
的就地保护可以为作物多样性提供广泛的选
择。在病虫害胁迫的条件下, 植物与它们进行
协同进化, 具有抗性的品种才能保留下来作为育
种的材料。调查中我们发现, 当地老百姓对于
某些遗传资源的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傣族的糯米文化和宗教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地使糯稻资源和植物遗传资源得以保护, 同时在
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展形成的管理方式, 对于资
源的保护也起了重要作用。当地人对于选
种、育种和种子的保存有自己的经验和方
法。干燥的竹筒、篓、罐等都是较好的贮藏
容器。并且根据不同的种子采取不同的贮藏
方式, 有的放在阁楼上, 有的晾在屋檐下, 还有
的置于火塘的上方。可见, 传统管理方式对于
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讨论
4.1 植物遗传资源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 西双版纳地区植物遗传资源十分
丰富, 包括许多具有良好性状的地方品种。现
在, 随着外来新品种的入侵, 逐渐代替了许多的
地方品种, 并且使得地方品种消失的速度加快。
植物遗传资源发生变化的原因大致可归纳
为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遗传资源的消失很大
程度上在于新品种的引进。随着生物技术的
184 23(2)
发展, 绿色革命培育出来的高产新品种, 几乎遍
布全球的各个地方, 甚至在边远的山区和交通不
便的落后地区也有它们的踪迹。(2)政策的影响
也不可忽视。地方品种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处
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从中央到地方为了使当
地老百姓摆脱贫困, 从政策上鼓励当地人使用高
产品种,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同时也能
增加经济收入。(3)劳动力消耗是农民考虑得比
较现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劳动时间
内, 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 获取最大的利益, 是
当地老百姓放弃地方品种采用新品种的直接原
因。大多数的地方品种由于产量较低, 必须花
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粮食作物的耕作以获得
足够的粮食。而新品种可以使农民从劳动力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从以上分析来看,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导
致地方品种消失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他各种原因
只不过是其根本原因的衍生。传统地方品种
具有许多优良的农艺性状, 是弥足珍贵的种质资
源和遗传育种材料, 如何使它们能在新品种大量
使用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问题。在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对土著种和传
统地方品种进行就地保护, 对现存标本进行收
集和建立种质资源库,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
可持续性利用, 是保护传统地方品种的主要策
略(Long et al., 2003)。但是,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
政策引导和当地群众的不断实践。
4.2 村社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策略
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涉及国家政府部
门、研究单位、科研人员, 同时也涉及广大的
人民群众。加紧收集野生种或野生近缘种、
地方品种资源是当务之急, 也是保护遗传资源的
主要方式。但是如何将当地的群众发动起来,
自觉地对当地植物遗传资源进行就地保护, 已经
成为当今保护遗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村社植物遗传
资源的途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村民过去广泛利
用地方品种的因素: 由于交通不便, 高度依赖自
给自足的粮食生产; 品种的多样性使逆境条件
下的损失降到最低; 传统食性的爱好; 宗教仪式
的需要; 改良新品种的不可获得性。
在现行条件下, 传统食性的偏好、宗教仪
式等传统文化的需要仍继续促使当地人自觉地
对地方品种进行保护。然而, 这对于有效地保
护遗传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
达的今天, 让当地少数民族村民继续耕种低产的
地方品种也是根本不现实的。
我们从以下案例中可以受到启发: 巴基斯
坦一些地区采用传统方式生产棉花, 既减少了化
肥农药的使用, 又保存了一些传统地方品种和管
理方式, 产品备受国际环保人士和发达国家的青
睐, 在国际市场上以较高的单价获得了高额利
润。如此, 又调动了当地民众保护和利用传统
地方品种及管理方式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保护与
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从
传统品种中获得经济回报是上述系统能持续下
去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的政府或民间的渠
道能给予传统产品以一定形式的补偿, 就能大大
地促进当地人保护村社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
使许多传统资源能在当地较好地得到保护。
因此, 对于村社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 将种质资
源收集保存到现有的种质资源库或圃中; 其次,
有选择地针对一些地区, 给予较大的投入, 以自
然保护区或保护点的形式, 对村社植物遗传资源
进行保护; 第三, 也是最重要和最可行的途径, 就
是在传统地方品种丰富的少数民族社区, 以经济
补偿的形式, 促进当地人主动参与到村社植物遗
传资源的保护活动中。另外, 对一些重要的种
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析, 也将促进其
保护和持续利用。
参 考 文 献
郭辉军, 龙春林 (1998).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昆明: 云
南科技出版社), pp. 114-116.
1852006 龙春林 等: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责任编辑: 白羽红)
龙春林 (1993). 西双版纳庭院植物研究. 见: 热带植物
研究论文报告集(2), 许再富主编 (昆明: 云南大学出
版社), pp. 66-74.
龙春林 , 王洁如 , 李延辉 , 裴盛基 , 吕星 , 高丽洪
(1997). 基诺族轮歇地中栽培植物的来源及其多样性
研究. 见:西双版纳轮歇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
报告集, 裴盛基, 许建初, 陈三阳, 龙春林主编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pp. 65-73.
穆方顺 (1984). 要重视植物遗传资源. 世界农业 8, 21-
21.
吴征镒 (1993). 人类生态学中的主要角色——生物多
样性. 见: 云南生物多样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吴征
镒主编(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pp. 1-7.
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1995) . 傣族传统医药
方剂.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pp. 14-19.
禹平华, 许再富, 黄玉林 (1985). 西双版纳傣寨传统
栽培植物的调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7, 169-186.
Long, C.L. (1995). On biodiversity of Xishuangbanna
and its conservation. Chinese Biodivers. 3 (suppl.),
55-62.
Long, C.L. (1996). Homegardens in agroecosystem of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In The Second In-
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thnobiology: The Challenges
of Ethnobi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S.J. Pei, Y.G.Su,
C.L.Long, K.Marr, D.A.Posey eds (Kunming: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pp. 287-309.
Long, C.L., and Zhou, Y.L. (2001). Indigenous com-
munity forest management in Jinuo people’s swidden
agroecosystems in SW China. Biodivers. Conserv. 10,
756-768.
Long, C.L., Li, H., Ouyang, Z.Q., Yang, X.Y., Li,
Q., and Trangmar, B. (2003). Strategies for
agro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 A case
from Yunnan, China. Biodivers. Conserv. 12, 1145-1156.
Myers, N., Mittermeier, R.A., Mittermeier, C.G.,
da Fonceca , G.A.B . , and Kent , J . ( 2000) .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ature 403, 853-858.
Rural Advancement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RAFI) (1994). Conserv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tegrating Two System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pp.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