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8, 25 (3): 268-275, w w w .chinbullbotany.com
收稿日期: 2007-03-22; 接受日期: 2007-05-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570993)和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o.2005111)
* 通讯作者。E-mail: pyycell@163.com
.综述.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孙春丽, 潘延云 *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定 071000
摘要 花粉发育是植物生活周期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 需要多种基因的参与。花粉发育是否完善可以根据花粉形态特
征, 并通过检测花粉的生活力、萌发力、可育性和受精能力等生理特征来判断。以拟南芥候选基因突变体为材料, 通过对花
粉的这些生理特征的检测, 可以初步推测候选基因参与花粉发育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用于花粉活力测定的几种技
术的原理和方法, 以及应用这些方法进行花粉发育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拟南芥, 花粉, 研究方法
孙春丽 , 潘延云 (2008).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学通报 25, 268-275.
花粉作为植物的雄配子体, 在有性生殖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花粉发育及花粉管的萌发和生长是植物有性
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也是研究植物细胞极性生长、
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的重要体系(Spielman et al., 1997;
Twell, 2002)。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后, 人们推
测花粉表达的基因有数万个, 花粉组织特异的基因也有
数千个, 占基因总数的10%(Becker et al. , 2003; Honys
and Twell, 2003)。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迅速
展开(Cary l et al., 2003)。目前, 通过 T-DNA 转座插
入序列和 EMS诱变得到的突变体库已超过 90万种, 为
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Relser and Fischer, 1993;
Johnson and McCormick , 2001), 使我们可以运用反
向遗传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通过检测基因缺
失突变体花粉表型和活力的变化, 可以为判断该基因
是否参与花粉发育生理过程提供初步的证据, 同时也
为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 全面分析目的基因的
功能打下基础。
发育正常的花粉具备一定的生活力、可染性、萌
发力和可育性等(王钦丽等, 2002), 这些表述花粉活力的
指标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帮助鉴别花粉发育完善与否。
不同物种的花粉所采用的活力测定方法各有侧重。本
文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总结介绍了几种拟南芥花粉活力
检测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并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花粉发
育研究中的进展进行概述。
1 花粉的采集及体外萌发
1.1 花粉的收集
采集成熟的花粉是实验检测的基础。拟南芥花粉的成
熟期是在花发育的第13个时期(Smyth et al., 1990), 即
花瓣刚刚露白。Johnson 和 McCormick(2004)介绍了
一种用真空器收集花粉的方法, 在需要提取花粉RNA或
蛋白质等大量使用花粉时,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
前提条件是要大量播种拟南芥。
我们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拟南芥花粉进入成熟期时,
在上午 10:00左右开始取花, 此时花盛开并且具有最大
散粉量。选择主茎上露白或刚刚盛开的花朵, 采摘 50
朵置于 1.5 mL离心管中, 加入 BK 萌发液(Fan et al. ,
2001)700 mL, 在振荡器上振荡 1分钟, 立即去上清液并
转移到新 E P 管中, 重复 1 次, 将 2 次收集的上清液
12 000 ×g离心 1分钟, 沉淀花粉, 以去除花器官其它部
分的碎片。该方法操作简单, 并且能收集到足够的花
粉, 可用于花粉萌发、染色等实验, 还可以用来提取花
粉 RNA , 提取量足够用于反转录分析。
269孙春丽等: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BK 萌发液组成: 5 mmol.L-1 硼酸, 8 mmol.L-1
MgSO4.7H2O, 1 mmol.L-1 KCl, 5 mmol.L-1CaCl2, 10
mmol.L-1 肌醇, 5 mmol.L-1 MES。蔗糖浓度为 20%,
用 10 mmol.L-1 KOH 调 pH值至 7.0。
1.2 花粉的离体萌发
花粉落到柱头上后, 通过萌发生长出花粉管, 将精细胞运
至胚囊完成受精作用。一些物种的成熟花粉在离体情
况下, 当给予适当的培养环境(如渗透压、pH值和能源
等)也能够萌发生长。上述 BK萌发液, 就是适合拟南芥
花粉萌发的培养基。花粉的萌发能力是检测花粉生活
力的指标之一(Preston, 1991), 通常以花粉萌发率来表
示。花粉管的长度和表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粉
的生活力状况。拟南芥(Col 生态型)正常发育的花粉离
体后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率可达70%以上, 有时甚至接近
100%。一般萌发率在 50% 以上即认为是理想的萌发
率(Sheila et al. , 2004)。
将上述收集好的花粉用 BK 液悬浮, 平铺到萌发培
养基上(含 0.5%琼脂糖的 BK萌发液), 将培养皿封口以
保持湿度, 放置于 23°C光照恒温箱中培养, 每隔 4小时
进行观察。8小时后, 野生型拟南芥花粉萌发率即可达
到 50%-70%。
Li 等(1999)采用将花采摘后, 干燥 2小时, 然后直
接将花粉敲打在0.5%的琼脂培养基上的方法, 可获得较
高的萌发率。有报道认为, 来自同一花序不同花的花
粉, 其萌发率有所不同, 有的甚至不能萌发(Hulskamp
e t al . , 1995)。我们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所以采
用前述方法能够消除不同花之间的差异, 得到较为稳
定的萌发率。
花粉的离体萌发实验在研究中有多种用途。首先,
根据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率, 不仅可以判断候
选基因是否参与了该生理过程, 还可以为研究目标基因
参与调节该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如 Lalanne
等(2004)利用这种方法确定了拟南芥糖基化磷脂酰肌醇
(glycosy lphosphatidyl inositol, GPI)锚定蛋白合成途径
中的 2个关键基因 SETH1和SETH2, 其对拟南芥花粉
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是必需的。Xu 等(2005)在研究拟
南芥肌醇磷脂激酶 AtIPK2a的功能时, 采用在 BK 培养
基中加入不同浓度 C a 2 + 或 E D TA 的方法, 检测到
AtIPK2a缺失表达株的花粉萌发表型, 与野生型比较后,
推测出该基因具有通过调节体内钙信号进而调节花粉管
生长的重要作用。Wang等(2004)在研究拟南芥质膜上
的钙通道受微丝骨架的调节时, 在花粉萌发体系中加入
钙、镉及细胞松弛素等, 通过研究其对花粉萌发率和花
粉管生长速度的影响来探讨钙离子、微丝与花粉萌发
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也曾研究了百合花粉中 2个磷脂
酶 C(LdPLC1和LdPLC2)对花粉萌发的调节作用, 通过
以萌发前后的百合花粉为材料提取 RNA 并进行RT-
PCR检测, 发现LdPLC1在花粉萌发后表达量有明显的
提高, 推测该亚型可能参与了对花粉萌发的调节过程
(Pan et al., 2005)。此外, 通过花粉体外萌发实验, 还
可以根据花粉管表型的变化研究基因的功能, 如小G蛋
白家族的 Rop1At基因对拟南芥花粉管顶端生长的时空
调节功能可通过花粉萌发后花粉管异常的表型——花粉
管顶端膨大表现出来(Li et al., 1999)。
2 花粉表型的检测方法
花粉表型的特征是花粉发育是否完善、活力是否正常
的重要指标。表型异常的花粉, 往往活力也会降低。
如果突变体的花粉不能正常萌发, 或者萌发率与野生
型相比差异显著, 则可以初步推测突变基因可能影响
了花粉发育的某个环节。以下介绍的技术手段可检
测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表型特征, 为研究花粉活力的变
化提供参考。
2.1 显微及亚显微形态结构的观察
用 BK 萌发液收集成熟的拟南芥花粉, 正常花粉水合后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会呈现椭圆形, 但一些基因的突变
体可能会产生形态变异花粉, 如干瘪状态花粉(吕丽敏等,
2006)。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制作连续切片, 可揭示
花粉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程, 从而检测花粉异常表
型出现的时期和可能的原因(Robertson et al., 2004)。
具体做法是将拟南芥植株的花序在FAA固定液(95%乙
270 植物学通报 25(3) 2008
醇:冰醋酸:福尔马林:蒸馏水= 10:1:3:7)中固定12-24小
时后, 用 50% 乙醇漂洗 3次, 接着用正丁醇脱水、透
腊、包埋、切片。常规石蜡切片, 片厚 7-10 m m ,
脱色后用 0.5%Safranin T染色, 常规脱水、透明, 封
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用电镜技术可对花粉表型进行更为精确的观察。
花粉样品的制备与一般的电镜实验过程相同, 花序材料
经戊二醛前固定、pi pes 缓冲液冲洗、1% 锇酸固定、
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及铜网捞取等步骤即可用透射电
镜观察花粉细胞的发育情况。而扫描电镜可以用来观
察花粉的表面结构以及花粉管在花柱通道中的生长情
况。Jiang 等(2005)通过该技术研究了一种编码果胶甲
基化酶基因VANGUARD1的功能, 发现它是通过调节花
粉细胞壁以及花粉管与雌蕊内花粉管通道的相互作用来
促进花粉管柱头及其在通道中的生长的。
2.2 花粉细胞核的DAPI染色
DAPI(4,6-二氨基 -2-苯基吲哚)是用于研究花粉细胞核
发育是否正常的非常有效的染料(Park et al.,1998), 它
特异地与核酸结合, 在紫外光下发出蓝色荧光。野生型
成熟花粉中有 1个营养细胞和2个精细胞(精子), 共3个
细胞。其中营养细胞因处于转录活性状态而染色弥散,
生殖核因处于不转录或转录活性很低的异染色质状态而
染色致密明亮(图 1 A)。具体操作步骤: 在乙醇:乙酸=3:
1的溶液中固定花蕾 24 小时; 将固定好的花蕾保存于
4°C 75%的乙醇中; 解剖花药将花粉释放到DAPI染色
液(0.1 mol.L-1 sodium phosphate, pH=7; 1 mmol.L-1
EDTA; 0.4 mg.mL-1)中, 黑暗染色 30 分钟; 在荧光显
微镜下观察。
较之组织切片法, DAPI染色法操作极为简便, 可提
供发育过程中花粉细胞核的状态。如Prociss i等(2001)
对一株花粉发育异常的拟南芥突变体植株进行鉴定时,
采用该方法染色, 发现在单核小孢子时期, 花粉的发育与
野生型没有区别, 而生长至二倍孢子体时期, 突变体有一
定比例的花粉营养细胞与精细胞未能发育。活力降低
的花粉, 其表型不一定发生变化, 此时这种检测可暗示目
的基因作用的时空特征。如 Lalanne 等(2004)在研究
过程中发现目的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花粉不论是大小还是
形态都正常, 且 DAPI染色显示其营养细胞和精细胞的
发育也正常, 但花粉萌发率低于对照, 从而证明拟南芥糖
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合成途径中的2个关键基
因SETH1和SETH2对于拟南芥花粉的正常发育影响不
大, 它们只是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所必需的。相似的
现象还发生在一个花粉特异表达的钙调素结合蛋白基因
NPG1缺失突变体中, 经过对该突变体花药的切片显微
观察和花粉的DAPI染色, 发现该基因的缺失没有影响
花粉发育, 而影响了花粉萌发, 说明这个钙调素结合蛋白
对花粉萌发是必需的(Golovk in and Reddy, 2003)。
Ishiguro 等 (2001)也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了一个编码催化
茉莉酸起始步骤的基因通过调节茉莉酸的合成对花药开
裂、花粉成熟以及开花过程进行调节, 但对花粉细胞核
的发育没有影响。
3 花粉活力的染色检测
如果研究中突变体花粉的表型及发育过程都没有出现上
述明显异常, 但花粉萌发率存在差异时, 那么可以用染
色的方法检测花粉的可染性, 判断是否因花粉胞质质量
或完整性的差异影响到花粉的活力——花粉酶活性不高
等胞质质量因素可以影响花粉对某些染料的着色(Horn
and Clark, 1992; Demchik and Day, 1996)。常用以
下几种染色方法检测拟南芥花粉的活力。
3.1 Alexande r染色
Alexander染色法(Alexander, 1969)是判断花粉活力的
一种简便方法。其染色液中的孔雀石绿可以使由纤维
素构成的细胞壁着色, 而酸性品红可使花粉原生质着
色。如果花粉是可育的、有活性的, 花粉就被染成紫
红色; 如果花粉是无育性或死的, 原生质特性会发生变
化, 染色时就会呈现苍白或青蓝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花粉着色的深浅来判断花粉的生活力。
染色液先配制 50倍的母液, 组成为: 95% 乙醇 10
mL, 1% 孔雀石绿 5 mL, 5 g苯酚, 1% 的酸性品红 5
mL, 1% 的橘红G 0.5 mL, 冰醋酸 2 mL, 丙三醇 25
271孙春丽等: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mL, 蒸馏水 50 mL。母液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用
前稀释, 工作液为母液: 蒸馏水= 3:47(v:v)时效果最佳。
采用 1.1节描述的方法收集待染花粉, 取少许花粉
置于离心管中, 离心后去除上清液, 然后向管内加入 40
mL Alexander工作液悬浮花粉, 用锡箔纸包好, 避光染
色 10-20分钟, 涂于载玻片上, 光镜下观察。通过统计
染色率来判断花粉的活力(图 1B)。
缺失质膜氢离子泵基因的突变体 , 其花粉用
Alexander染色后不能着色, 从而确定了氢质子泵对于花
粉正常发育的重要作用(Robertson et al. , 2004)。这
种染色方法不仅能够检测离体的花粉, 还可用于统计花
粉活体萌发率。Lalanne 等(2004)在关于 SET H1和
SETH2基因参与花粉发育的功能研究中, 用 Alexander
染色方法处理雌蕊, 根据受精后花粉的着色情况判断花
粉粒内胞质是否通过花粉管向雌蕊转移, 萌发的花粉因
胞质的转移而不能着色。该实验通过花粉着色的百分
率暗示了 2 个目的基因与花粉发育的相关性。
确定花粉发育的表型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手段,
以便对其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Robert s on 等
(2004)在研究质膜氢离子泵在花粉发育中的作用时, 通
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到野生型的花粉全部为完整饱满
的, 而缺失氢离子泵的花粉粒则表现出部分花粉皱缩, 进
图 1 花粉活力检测
(A) DAPI染色; (B) A lexander染色(箭头示着色花粉) ; (C) TTC染色(箭头示着色花粉) ; (D) 苯胺蓝染色的花粉和花粉管
Figur e 1 Identif ication of pollen v iability
(A) DAPI-stained pollen; (B) A lexander -stained pollen (arrow show the staining of pollen grain); (C) TTC staining (arrow show the
staining of pollen grain); (D) A niline blue staining of pollen and pollen tube
272 植物学通报 25(3) 2008
一步用 Alexander染色证实皱缩的花粉是没有活力的。
Procissi 等(2001)筛选到5株与花粉发育相关的T-DNA
插入突变体, 并采用了DPAI和 Alexander等染色方法
对其进行细胞学检测, 发现其中2株出现约50%的花粉
核发育不完善( D A P I 染色结果证据)并丧失活力
(Alexander染色证据), 这 2株被命名为“早期突变”。
而另外还有 2株采用上述染色方法未见异常, 但进一步
观察花粉萌发, 证实它们分别出现了花粉管生长异常的
现象, 被命名为 “晚期突变 ”。
Johnson和McCormick(2004)报道Alexander染色
对于判断花粉活力很有帮助,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染
色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但单一染料只反映花粉细胞
胞质发育的一个指标, 所以采用多种染色方法才能更客
观地判断花粉的活性。拟南芥花粉常用的另一种染色
方法为 TTC 法。
3.2 TTC染色法
TTC染色法(Lansac et al.,1994)的原理是具有活力的花
粉呼吸作用较强, 其产生的 NADH和 NADPH可以将无
色的 TTC还原成红色的TTF; 无活力的花粉呼吸作用较
弱, TTC颜色变化不明显。
染色用TTC溶液浓度为0.5%, 配制时先称取TTC
后加入少许 95% 乙醇使其溶解, 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
需要的浓度。溶液应避光保存, 且一旦变红则不能再
使 用 。
染色时仍可以采用 1. 1节中描述的方法采集花粉。
取少许花粉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 加 1-2滴染色液, 搅
匀后置于 35°C恒温箱中 10-15分钟, 盖上盖玻片镜检
观察。花粉着色的深浅与活力呈正相关。淡红或者无
色者为活力低或没有活力的不育花粉。本实验室对相
同的材料进行上述这两种染色检验时, 取得的结果基本
一致(图 1B , C)。
3.3 花粉活体萌发的染色鉴定——苯胺蓝染色
法
花粉体外萌发会受到花粉的采集方法、萌发液的配制
及萌发条件的控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活体萌发是待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后再取材检测, 所以对花粉萌发力的
检测更加客观。柱头萌发力也是一个能很好描述花粉
生活力的指标, 它能体现离体萌发测定与活体萌发测定
之间的差异(王钦丽等, 2002)。
苯胺蓝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 具有花粉管的花粉粒
能被锚定在柱头上, 并且不会被漂洗掉, 因此可通过漂
洗柱头并比较漂洗前后柱头上的花粉粒数目来推测其萌
发率。花粉及花粉管壁的胼胝质与苯胺蓝结合并被诱
导产生荧光,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花粉粒在柱头上
的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生长的情况(图 1D)。
此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采摘授粉后的雌蕊, 先在固
定液(10% 乙酸 +30% 氯仿 +60% 乙醇)中固定、脱色,
再浸泡于 4 mol.L-1 NaOH溶液中, 进行40分钟的透明
软化处理, 用 50 mmol.L-1 KPO4(pH7.5)缓冲液冲洗 3
次, 最后用 0.01% 的苯胺蓝染色 10-15分钟。将染色
后的材料转移到载玻片上,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更适合检测花粉管生长速率的变化。如
编码果胶甲基化酶的基因VANGUARD1能够促进拟南
芥花粉管在花柱和引导通道中增长的功能就是利用这一
方法确定的(Jiang et al., 2005)。通过这种方法观察花
粉管在柱头内的伸长情况, 并确认了钙离子泵在促进花
粉管伸长以及受精过程中的作用(Schiftt et al., 2004)。
编码茉莉酸合成起始步骤关键酶的基因——花药开裂基
因功能的研究, 是将突变体花粉与野生型的花粉分别人
工授粉在突变体的雌蕊上, 发现突变体花粉不能像野生
型花粉一样正常萌发, 从而确定该基因的功能只是表现
在对雄配子的影响, 而对雌蕊没有影响(Ishiguro et al.,
2001 )。
4 长角果及种子发育的检测
花粉发育和萌发的最终目标是完成受精作用, 孕育种
子。所以检测拟南芥长角果的表型和种子的数量, 以形
成有效种子的能力为基准测定花粉的可育性, 是花粉活
力测定的指标之一, 也是鉴定候选基因是否参与花粉发
育过程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王钦丽等, 2002)。收集成
熟但尚未开裂的长角果, 浸入脱色液(乙醇:乙酸= 3:1)
273孙春丽等: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中, 脱色 4小时即可使得长角果透明(有时要根据种荚的
成熟程度确定脱色时间, 种荚越老脱色时间越长), 置于
解剖镜下, 即可观察到由于花粉发育或活力降低等因素
造成的种子败育现象。
Swain 等(2004)通过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种荚与野生
型种荚的比较, 发现突变体的种荚矮小, 种子只出现在种
荚靠近柱头的部分, 这与突变体中较低的花粉萌发率和
生长速度是一致的, 从而证明了赤霉素通过调节花粉管
生长进而影响种荚及种子发育的作用。Robertson 等
(2004)研究质膜 H-ATPase在花粉发育中的作用, 结果
显示在编码 H-ATPase基因缺失的突变体中, 花粉败育
导致种荚败育。值得注意的是, 种子败育的原因可能是
花粉不育, 也可能是雌配子不育, 还可能是胚胎发育问
题。所以考察目的基因对花粉可育性的作用, 要结合基
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检测结果, 还要通过杂交实验推断
败育的种子是由于雌蕊还是花粉的不育造成的。
5 结束语
一直以来, 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备受关注。花粉发
育、花粉萌发及受精作用都是极复杂的生理过程, 运用
反向遗传学, 通过对相关表型变异的突变体进行分析, 即
可分离或鉴定出与花粉发育相关的基因, 并对其功能做
出进一步的推断(Cary l et al. , 2003)。
研究花粉发育的技术方法很多。本文总结的方法
除电镜技术外, 其它均较为简单易行。在实际操作中可
分别从花粉的表型、花粉细胞生化成分( 如酶的活
性)、花粉萌发力、花粉的可育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
察花粉的发育及活力特征, 而且在拟南芥的一个生活周
期中即可取得相关数据, 是初步研究候选基因与花粉发
育是否相关的实用手段, 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
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不足。譬如
染色法, 不同的染色剂只能分别鉴定花粉胞质的一个指
标, 因此单一染色难以全面查明花粉活力变化的原因。
除了本文介绍的 TTC和 Alexander染色法外, 还有结合
荧光染料反应法(fluorochrome reaction)(Sato et al. ,
1998)、无机酸测定法(Gelderen et al., 1994)以及 p-
苯二胺测定法等多种方法, 检测时可同时借助多种方法
判断花粉活力特性。另外, 这些方法仅能提供初步证
据, 最终证实候选基因是否参与了花粉发育生理过程, 还
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
制。如通过基因的遗传转化, 利用GUS 染色观察目的
基因在花粉中的表达情况(Mou li ne e t a l. , 2002 ;
Steinebrunner et al., 2003; Kobayashi et al., 2004;
Schiftt et al., 2004; Filichk in et al. , 2004)。而GFP
或 YFP 报告基因可以提示我们目的基因在花粉细胞内
的定位情况(Steinebrunner et al. , 2003; Xia et al. ,
2003; Cheung et al., 2003; Xu et al., 2005)。最近已
有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有关磷脂酶C参与花粉管生长调
节作用的报道, 如将带有荧光标记的转基因花粉体外萌
发, 并实时检测花粉管生长的动态变化, 从而为目的基因
调控花粉管生长的作用及作用方式提供了直观可信的实
验证据(Dowd et al., 2006; Hell ing et al., 2006)。上
述检测花粉活力的实验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会在花粉发育、花粉管生长等生物学问题的研究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吕丽敏 , 孙春丽 , 王冬梅 , 潘延云 (2006) . 拟南芥中PLC4 基因的
超表达对花粉发育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42, 851-854.
王钦丽 , 卢龙斗 , 吴小琴 , 陈祖铿 , 林金星 (2002). 花粉的保存及
其生活力测定. 植物学通报 19, 365-373.
Alexander M P (1969) . Diff erential s taining of abor ted and
nonaborted pollen. Stain Technol 41, 117-122.
Becker JD, Boavida LC, Carneiro J, Haury M, Feijo JA (2003).
Transcr iptional profiling of A rabidops is tissue reveal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 ic s of the pollen transc riptome. Pl ant
Phys iol 133, 713-725.
Caryl AP, Jones GH, Frank lin FC (2003). Dissecting plant meio-
sis us ing Arabidopsis thal iana mutants. J Exp Bot 54, 25-38.
Cheung AY, Che n CY, Tao LZ, Andreyeva T, Twell D, Wu
HM (2003). Regulation of pollen tube grow th by Rac- like
GTPases. Soc Exp Biol 54, 73-81.
Demchik S, Day TA (1996). Effect of enhanced UV-Bradiation
onpollenquantity, quality, and seed yield in Brassica ropa
274 植物学通报 25(3) 2008
(Brassicaceae). Am J Bot 83, 573-579.
Dow d PE, Cour sol S, Sk irpan AL, Kao TH, Gilroy S (2006).
Petunia phospholipase C1 is involved in pollen tube grow th.
Plant Cell 18, 1438-1453.
Fan LM, Wang YF, Wang H, Wu WH (2001). In vi tro Arabidopsis
pollen germination a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w ard potas-
sium currents in Arabidopsis pollen grain protoplasts . J Exp
Bot 361, 1603-1614.
Filichkin SA, Leonard JM, Monteros A, Liu PP, Nonogaki H
(2004). A novel endo-mannanase gene in tomato LeMAN5 is
associated w ith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 Plant Physiol
134, 1080 -1087.
Gelder en EV, Fosse y A, Robbertse PJ (1994). The criteria of
measurement of the inorganic ac id test of pollen viability. South
African J Bot 61, 253-259.
Golovkin M, Reddy A (2003) . A calmodulin-binding protein from
Arabidopsis has an essential role in pollen germin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10558-10563.
He lling D, Poss art A, Cott ier S, Klahre U, Kost B (2006).
Pollen tube tip grow th depends on plasma membrane polariza-
tion mediated by tobacco PLC3 activity and endocytic mem-
brane recycling. Plant Cell 18, 3519-3534.
Honys D, Tw e ll D (2003)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rabidops is pollen transcr iptome. Plant Physiol 132, 640-652.
Hor n SP, Clark LG (1992). Pollen v iability in Chusquea
subtessellata (Poaceae: Bambusoideae). Biotropica 24, 577-
579.
Hulsk amp M, Kopczak SD, Horejs i TF (1995) . Identif ic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pollen-stigma recognit ion in Arabidops is
thali ana. Plant J 8, 703-714.
Ishiguro S, Kawai-Oda A, Ueda J, Nishida I, Okada K (2001).
The DEFECTIVE IN ANTHER DEHISCENCE1 gene encodes
a novel phospholipase A1 catalyzing the initial step of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 is, w hich synchronizes pollen maturation, an-
ther dehiscence, and f low er opening in A rabidopsis. Plant
Cel l 13, 2191-2209.
Jiang LX , Yang SL, Xie LF, Puah CS, Zhang XQ, Yang WC,
Sundaresan V, Ye D (2005). VANGUARD1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 terase that enhances pollen tube grow th in the
Arabidopsis style and transmitting tract. Plant Cell 17, 584-
596.
Johnson SA, McCormick S (2004). A compendium of methods
usef ul of charac terizing A rabidopsis pollen mutants and
gametophytically expressed genes. Plant J 39, 761-775.
Johnson SA, McCormick S (2001). Pollen germinates preco-
ciously in the anthers of raring-to-go, an Arabidopsis gameto-
phytic mutant. Plant Physi ol 126, 685-695.
Kobayashi K, Awai K, Takamiya K, Ohta H (2004). Arabidopsis
type B 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 synthase genes are ex-
pressed during pollen tube grow th and induced by phosphate
starvation1. Plant Physiol 134, 640-648.
Lalanne E, Honys D, Johnson A, Bor ne r GHH, L illey KS,
Dupr ee P, Gr oss nik laus U, Tw ell D (2004). SETH and
SETH2, tw o components of the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 itol
anchor biosynthetic pathw ay are required f or pollen germina-
tion and tube grow th in Arabidops is. Plant Cell 16, 229-240.
Lansac AR, Sullivan CY, Johns on BE (1994). Viability and ger-
mination of the pollen of sorghum(Sorghum bicolor). Ann Bot
74, 27-33.
Li H, Lin YK, Heath RM , Zhu MX, Yang ZB (1999) . Control of
pollen tube tip grow th by a rop GTPase-dependent pathw ay
that leads to tip-localized calcium influx. Plant Cell 11, 1731-
1742.
Mouline K, Véry AA, Gaymard F, Boucherez J, Pilot G, Devic
M, Bouchez D (2002). Pollen tub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
tive ability are impaired by disruption of a Shaker K+ channel in
Arabidopsis. Genes Dev 16, 339-350.
Pan YY, Wang X, Ma LG, Sun DY (2005) . Charac ter iz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 ic phospholipase C (PI-PLC) f rom
Lili um davi ddi pollen. Plant Cell Physiol 46, 1657-1665.
Park SK, Howde n R, Twe ll D (1998) . The Arabidopsi s thaliana
gametophytic mutation gemini pol len1 disrupts microspore
polarity, division asymmetry and pollen cell f ate. Development
125, 3789-3799.
Pr eston RE (1991). The intrafloral phenology of s treptantus
tortuosus (Brassicaceae). Am J Bot 8, 1044-1053.
Procissi A, Laissardiere SD, Ferault M, Vezon D, Pelletier
G, Bonhom me S (2001) . Five gametophytic mutations af-
f ec ting pollen development and pollen tube grow th in
Arabidopsis thal iana. Genetics 158, 1773-1783.
Relser L , Fis cher RL (1993). The ovule and the embryo sac.
Plant Cell 5, 1291-1300.
Robertson WR, Clark K, Young JC, Sussm an MR (2004). A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sma membrane proton pump is es-
sential for pollen development. Genetics 168, 1677-1687.
Sato S, Katho N, Iwai S, Hagimori M (1998). Eatabilishment of
reliable method of in vi tro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pres-
ervation of Brassica rapa. Euphytica 103, 29-33.
Schiftt M, Rom anow sky SM, B kgaard L, Jak obs en M K,
Palmgr en MG, Harper JF (2004). A plant plasma membrane
275孙春丽等: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Ca2+ pump is required f or normal pollen tube grow th and
fert 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 i USA 101, 9502-9507.
Sheila A, Johnson-Brousseau SA, M cCormick S (2004) . A
compendium of methods useful for characteriz ing Arabidopsis
pollen mutants and gametophytically expressed genes. Plant
J 39, 761-775.
Smyth DR, Bow man JL, M eyerowitz EW (1990). Early f low er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 is. Plant Cell 2, 755-767.
Spielm an M L, Pr eus s D, Li FL, Br owne WE, Scot t RJ,
Dickins on HG (1997). Tetraspore is required for male meiotic
cytokin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Development 124, 2645-
2657.
Ste inebrunne r I, Wu J, Sun Y, Corbett A, Roux SJ (2003).
Disruption of apyrases inhibits pollen germinat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31, 1638-1647.
Swain SM, Mulle r AJ, Singh DP (2004) . The gar2 and rga alle-
les inc rease the grow th of gibberellin-deficient pollen tubes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34, 694-705.
Twell D (2002). Pollen developmental biology . In: O’Neill SD, Rob-
erts JA, eds. Plant Reproduction. Annual Plant Review s. Vol.
6. Sheff ield: Sheff ield Academic Press. pp. 86-153.
Wang YF, Fan LM, Zhang WZ, Zhang W , Wu WH (2004). Ca21-
permeable channels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Arabidopsis
pollen are regulated by actin microfilaments. Plant Physiol 136,
3892-3904.
Xia HJ, Bre arley C, Elge S, Kaplan B, Fromm H, Mue lle r-
Roe ber B (2003) . Arabidopsis inos itol polyphosphate 6- /3-
kinase is a nuclear protein that complements a yeas t mutant
lacking a f unctional ArgR-Mcm1 transcr iption complex. Plant
Cell 15, 449-463.
Xu J, Brearley CA, Lin WH, Wang Y, Ye R, Mueller-Roeber B,
Xu ZH, Xue HW (2005) . A role of Arabidops is inos itol
polyphosphate kinase, AtIPK2a, in pollen germination and root
grow th. Plant Physiol 137, 94-103.
Testing Pollen Character During Pollen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Chunli Sun, Yanyun Pan*
Co lle ge o f L ife Scien ces, He bei Ag ricultu ral Un ive rsi ty, Bao din g 0 710 00, Chi na
Abstr act Poll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cess that requires the involvement of multiple genes. We can test
pollen character by not only observ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but also testing viability, germinability, f ert ilization ability and some
other phys iological charac ters. This ar tic le introduces some research techniques f or characterizing Arabidopsis polle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Ke y w ords Arabid opsi s tha lian a, pol len , resea rch me tho ds
Sun CL, Pan YY (200 8). Testin g p oll en cha racter during po lle n de vel opm ent in Arabid opsis. Ch in Bull Bo t 25 , 26 8-27 5.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pyycell@163.com
(责任编辑: 白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