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3卷 第7期
2011年7月
Vol. 23, No. 7
Jul., 2011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7-0643-05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研究进展
孙 红,马晓峰,任飞飞,张连文,王 鹏*
(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O-GlcNAc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蛋白质丝 / 苏氨酸残基上的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分
布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多种细胞途径。研究表明蛋白质的 O-GlcNAc 糖基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相关。在体内,O-GlcNAc 动态修饰由 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OGT) 和 N- 乙酰氨
基葡萄糖苷酶 (OGA) 协同完成。近年来,OGT 逐渐成为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其结构、作用机制
及晶体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关键词:O-GlcNAc 糖基化;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OGT) ;作用机制;晶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Q55 文献标志码:A
A review on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 (OGT)
SUN Hong, MA Xiao-Feng, REN Fei-Fei, ZHANG Lian-Wen, WANG Peng*
(College of Pharma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 modification on protein serines/threonines is a dynamic, inducible and
abundant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which is found on numerous cytoplasm and nucleus proteins, regulating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O-GlcNAc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some human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O-GlcNAcylation is regulated by O-GlcNAc transferase (OGT)
and O-GlcNAcase (OGA) in vivo. The past decades has seen a mass of research on OGT, include studies on the
protein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linked to many important diseases. Recently, OGT is becoming the spotlight in
glyco-biological research.
Key words: O-GlcNAc modification;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 (OGT); mechanism of action;
crystallography
收稿日期:2011-04-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07CB914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644)
*通信作者:E-mail: pwang@nankai.edu.cn; Tel: 022-
23507880
1 O-GlcNAc糖基化现象
Hart 于 1984 年发现了蛋白质的 O-GlcNAc 糖
基化现象 [1]。迄今为止,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做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但 O-GlcNAc 糖基化在生物体内的
具体功能仍不清楚。O-GlcNAc 糖基化是 O-GlcNAc
基团通过 β-O 连 - 糖苷键连接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或
苏氨酸上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这种糖基
化方式存在于所有高等真核生物中,与其他的蛋白
质糖基化不同,蛋白质的 O-GlcNAc 糖基化同时存
在于胞核和胞浆中。目前已发现的 O-GlcNAc 修饰
蛋白有近千种,而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2-3]。许
多 O-GlcNAc 修饰的蛋白质是细胞内的功能蛋白,
包括:转录因子 (Sp1、p53 和 c-myc[4-5])、细胞骨架
蛋白 (α- 微管蛋白和神经纤维蛋白 [6-7])、核孔蛋白
(p62 和 p180[8-9])、分子伴侣 (HSP70[6]) 和各种酶类
(RNA 聚合酶 II 和蛋白酶 [10]) 等。
蛋白质的 O-GlcNAc 糖基化与许多疾病密切相
关,如 2 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胰
岛素抗性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控制蛋白
质的 O-GlcNAc 糖基化水平则可以有效减轻胰岛素
抗性 [11]。tau 蛋白是一种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生命科学 第23卷644
低相对分子质量含磷糖蛋白,而 O-GlcNAc 糖基化
与磷酸化失调的 tau 蛋白则会失去对微管蛋白的稳
定作用,引起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的发生 [12]。抑癌蛋白 p53 和原癌基因的产物
c-myc 均属 O-GlcNAc 修饰蛋白,研究表明癌症的
发生过程中伴随有 O-GlcNAc 修饰的异常 [5,13]。
O-GlcNAc 糖基化与磷酸化一样,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不断伴随着 O-GlcNAc 的添加和移除 [14]。
O-GlcNAc 糖基化与磷酸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15]:
O-GlcNAc 糖基化和磷酸化可以独立发生在蛋白质
的相同位点 ( 如 c-myc 蛋白 [16]) ;两者也可以竞争
结合相邻的位点 ( 如 p53 蛋白 [13])。与磷酸化不同
的是,蛋白质的磷酸化需要许多激酶和磷酸酶的参
与,而 O-GlcNAc 糖基化则只需要两个酶的参与:
β-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OGT) 和 β-N- 乙酰氨
基葡萄糖苷酶 (OGA) 。其中 OGT 负责 O-GlcNAc
的添加,OGA 负责 O-GlcNAc 的移除。
2 OGT的类型与结构
OGT 最早发现于肝脏,肝脏中的 OGT 以三聚
体的形式存在,包含 2 个相对分子质量 110 000 的
亚基和 1 个相对分子质量 78 000 的亚基 [17]。OGT
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组织中,在老鼠和人的体内存在
着至少 4 种不同的转录产物及蛋白亚型 [18-19]。OGT
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这与 OGA 的分布相
一致,且在胞核和胞浆中均发现了蛋白质 O-GlcNAc
糖基化现象的存在 [18]。自然状态下 OGT 是以三聚体
的形式存在 [20],但相对分子质量 110 000 的亚基却
可以在体外单独完成蛋白质的糖基化 [20-21]。对相对
分子质量 110 000 的亚基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其
具有两个结构域:一个是含有 13.5 个 34 肽重复序
列 (TPR) 的 N 端结构域 [18,22-23],另一个是具有糖基
转移活性的 C 端结构域 [20-21]。
TPR 结构域主要参与调节 OGT 与底物蛋白的
结合 [20],能够与不同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如可以通
过与 mSin3A 的结合来识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
物 [24]。TPR 结构存在于许多蛋白质中 [22],在许多
细胞途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基因转录、蛋
白转运和细胞周期等 [22-23,25]。每个 TPR 结构含有 34
个氨基酸,其中有 8 个是高度保守的,其余的氨基
酸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22-23]。TPR 结构域常常
含有不同数量的 TPR 重复序列 ( 通常是 3~16 个 ),
多个 TPR 序列会形成一种超螺旋结构,这种超螺
旋结构参与介导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超螺旋的凹
槽里有参与底物结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氨基酸残
基以特定的方式与底物相结合 [23]。凹槽的大小决定
其底物识别范围 [22]。TPR 结构对 OGT 的活性存在
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多肽底物而言,OGT 的 TPR 序
列只有部分是必需的,并非全部,缺失前 3 个或 6
个 TPR 序列不影响 OGT 对多肽的糖基化,而缺失
前 9个或 11个TPR序列时,OGT的活性便会丧失 [20]。
Lubas 和 Hanover[21] 研究了 TPR 结构对不同底物糖
基化的影响,发现缺失前 3 个 TPR 序列时,OGT 对
多肽底物的活性没有变化,而对核孔蛋白 nup62 的
活性有所降低。OGT 与 OIP106(OGT 结合蛋白,相
对分子质量 106 000) 的结合实验显示,缺失 N 端 2.5
个 TPR 序列不影响 OGT 与 OID 区 (OGT 结合区域 )
的结合,但其催化能力会有所降低;缺失前 5.5 个
TPR 序列时,OGT 对 OID 结合能力便会丧失 [26]。
体外重组表达的 TPR 结构能够与 OGT 竞争结合
OID 区域,抑制其糖基化;而对于多肽底物,TPR
结构却达不到抑制糖基化的效果,这再次证实了
TPR 结构域是一个底物结合区域 [26]。另外,OID 和
nup62 在体外也存在相互竞争糖基化的现象 [26]。
OGT 的 C 端是其催化核心,含有 2 个保守的
催化结构域 (catalytic domain, CD),分别为 CDI 和
CDII。CDI 区域是存在于许多糖基转移酶中的保守
区域,研究发现动物、植物和线粒体中的 OGT 都
含有相同的 CDI 区域。CDI 区主要含有一个识别
UDP 的口袋及一些催化基团,这些催化基团是一些
酸性氨基酸,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二价阳离子的协同
作用来稳定焦磷酸键,研究表明 CDI 区有 4 个保
守的天冬氨酸。CDII 区域是类凝集素的结构域,
凝集素之所以对碳水化合物有如此强的亲和力是因
为其自身含有大量的三聚体结构,虽然 OGT 不需
要太大的亲和力去结合碳水化合物,但其 CDII 区
还是保留了大量的这种三聚体结构,所以 CDII 区
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结合 UDP-GlcNAc 中的糖苷
部分 [27-29]。Yang 等 [30] 研究发现,OGT 的 C 端存在
一个磷酸肌醇结合区域,这个区域在糖尿病的发生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0]。
3 OGT的动力学研究
OGT 是一种翻转型的糖基转移酶,转糖基反
应后 O-GlcNAc 的空间结构发生翻转,以 β-O-
GlcNAc 的形式连接到底物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
上。OGT 的糖供体是尿苷 - 二磷酸 -N- 乙酰葡萄糖
胺 (UDP-GlcNAc),而 UDP-GlcNAc 是己糖胺代谢
孙 红,等: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研究进展第7期 645
通路的终产物。进入人体的葡萄糖大约有 2%~3%
会通过己糖胺代谢途径转化成 UDP-GlcNAc[31]。
OGT 转糖基反应的最适 pH 值为 6.0,pH 低于 6.0
或高于 7.5 时,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17]。与其他糖
基转移酶不同,OGT 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二价阳离子
的参与 [17]。
OGT 的动力学常数比较异常,以 UDP-GlcNAc
和多肽作为底物时,没有出现应有的底物饱和现
象,且已知 OGT 对 UDP-GlcNAc 的 Km 值有 3 个 (6、
35、217 μmol/L)。不同 UDP-GlcNAc 浓度下 OGT 对
多肽底物的亲和力是不同的,这表明 UDP-GlcNAc
的水平可以调节 OGT 对多肽底物的亲和力 [20]。以
nup62 为糖受体时,OGT 对 UDP-GlcNAc 的 Km 值
只有一个 (UDP-GlcNAc 的 Km 值为 0.5 μmol/L ;
nup62 的 Km 值为 1.2 μmol/L)[21]。以蛋白质为底物
研究 OGT 要比多肽作底物更为合理,因为 OGT 在
体内的底物是一个完整的蛋白。OGT 的底物识别机
制和催化反应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OGT的晶体学研究
全长人源 OGT 晶体结构难于获得,这严重阻
碍了 OGT 作用机理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Jínek
等 [32] 得到了 OGT 的 N 端晶体结构,这段结构只含
有 11.5 个 TPR 序列,无催化区域 ;研究表明,这
段结构含有 nup62 结合位点,并能与全长 OGT 竞
争结合底物。TPR 结构以右手超螺旋的方式形成同
源二聚体,这与全长 OGT 的三聚体形式不同 [20]。
超螺旋凸面的疏水相互作用引导了二聚体的形成,
凸面的色氨酸和异亮氨酸在二聚体的形成过程中起
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氨基酸的突变会引起
二聚体的解聚 [32]。每个 TPR 序列会形成两个反向
螺旋,在其保守区域分布有许多疏水基团,这与其
他蛋白质的 TPR 结构相类似 [32]。OGT 的 TPR 序列
会形成不同沟状结构,使其可以识别不同的底物蛋
白,在沟状结构的中心分布着许多天冬酰胺 [32],这
些天冬酰胺在底物识别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与底物的主链形成氢键 [33-34]。天冬酰胺周围的氨
基酸则决定了底物的特异性 [32]。
原核生物的 OGT 与真核生物的具有一定的同
源性,尤其在 C 端的催化区域。野油菜黄单胞菌中
存在一种与 OGT 相类似的酶 (XcGT41),也属于
GT41 家族,与人源 OGT 具有 36% 的相似度,目
前已得到其晶体结构 [35-36]。XcGT41 的底物还不清
楚,其不能对合成的多肽、人或细菌的细胞裂解液
进行 O-GlcNAc 修饰,但可以对拟南芥中的一种蛋
白进行 O-GlcNAc 修饰 [36]。XcGT41 的晶体结构显
示,其含有两个结构域,中间为 UDP-GlcNAc 结
合位点 [37-38],N 端含有 5.5 个 TPR 序列,C 端的催
化区域则表现出 GT-B 型糖基转移酶的特性。
XcGT41 与 UDP 共结晶显示出核苷二磷酸的结合
位点,对这些位点进行突变发现, UDP-GlcNAc
结合所必需的基团同时也是催化活性所必需的基
团 [35-36]。XcGT41 的结构中有一个组氨酸残基是
其催化反应所必需的 ( 人源 OGT 中为 His558,
XcGT41 中为 His218),这个组氨酸的缺失会直接导
致 OGT 或 XcGT41 的失活 [35]。OGT 是一种翻转型
糖基转移酶,一般采用双分子亲核取代的反应机制,
这种机制需要组氨酸对受体的亲核基团去质子化,
从而有利于核苷二磷酸的离去 [39]。XcGT41 的 TPR
区域与 C 端的活性区域存在着一种罕见的相互作用
关系。其最后一个 TPR 序列是不规则的,与活性
区域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TPR 的超螺旋区与催化区
的活性位点也更加接近 [35-36]。这样 TPR 结合的底
物就可以直接暴露在催化区域的活性位点之下。
Michael 等 [40] 构建了含有 N 端 4.5 个 TPR 和 C 端
完整催化区域的 hOGT4.5 并得到其晶体结构。研究
表明,OGT 的催化区域包含三个结构域:N 端催化
区域 (N-cat)、C 端催化区域 (C-cat) 和一个中间结
构域 (Int-D)。N-cat 与 C-cat 区域均含有 GT-B 型糖
基转移酶典型的 Rossmann 样折叠;另外 N-cat 含
有两个额外的螺旋 H1 和 H2,二者构成 OGT 活性
位点的主要组成部分 [40]。C-cat 结构域中与 N-cat
接触面附近有一个疏水口袋,hOGT4.5 与 UDP 共
结晶显示,核苷二磷酸就结合于该口袋中,这与之
前文献报道的 UDP 结合于 OGT 的 CD Ⅰ区有所不
同 [27-29]。OGT 的 N 端 TPR 区域和 C 端活性区域中
间由一个过渡性螺旋 (H3) 连接,该螺旋位于 OGT
催化区域的上表面,沿着从 C-cat 到 N-cat 的方向
螺旋盘绕。OGT 的催化区域中有两个保守组氨酸
残基 (His498 和 His558),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发现,
这两个组氨酸残基是 OGT 催化反应所必需的 [40]。
全长人源 OGT 晶体结构的缺乏一直是 OGT 深入研
究的主要障碍,该 hOGT4.5 晶体结构的获得将对
OGT 反应的分子机制、底物特异性及其抑制剂的研
究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5 OGT研究的困境及展望
目前,糖基转移酶的研究相对滞后,这是由于
生命科学 第23卷646
其结构比水解酶类复杂,多属于膜蛋白,难以进行
重组表达、表征测定和晶体学研究。OGT 的研究也
相对滞后于 OGA 和其他同源蛋白 [41-42],难以体外
表达和检测方法有限是其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
人源 OGT 的体外表达比较困难。Hanover 等 [21]
在体外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全长及截短型的
OGT 蛋白,但由于人源 OGT 基因中含有很多原核
生物中所没有的稀有密码子,所以在原核系统中的
表达量比较低。通过分段表达,成功在大肠杆菌中
表达出具有酶催化功能的含有 5 个 TPR 序列的截
短 OGT。
目前用于检测 O-GlcNAc 糖基化的方法还不是
太多,主要有UDP-3[H]Gal标记法、凝集素和抗体法、
β- 消除 - 马氏加成 (BEMAD) 法和 QUIC-Tag 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 O-GlcNAc 修
饰,但却存在各自的缺陷。UDP-3[H]Gal 标记法对
蛋白质样品的需要量大,凝集素和抗体法灵敏度低、
特异性弱,β- 消除 - 马氏加成 (BEMAD) 法存在较
多的假阳性,QUIC-Tag 法过于繁琐。
以上这些方法多用于检测 O-GlcNAc 糖基化
的蛋白及其糖基化位点,而没法定量检测 OGT 活
性。在定量检测 OGT 酶活方面,如今比较成熟的
方法是 Lubas 等 [43] 发展的放射性标记法。这种方
法灵敏度较好,但其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并且
O-GlcNAc 修饰是一种不太稳定的修饰,所以通过
检测 O-GlcNAc 修饰来测 OGT 活性是不太精确的。
本课题组创新性地发展了一种通过检测 UDP 的生
成量来测 OGT 活性的新方法——酶偶联法,并通
过这种方法成功检测出 OGT 对 UDP-GlcNAc 和九
肽的 Km 值分别是 0.17 mmol/L 和 0.16 mmol/L,其
中 OGT 对 UDP-GlcNAc 的 Km 值与文献报道的在
同一水平 [44]。
由于蛋白质的 O-GlcNAc 糖基化与许多疾病密
切相关,所以对 OGT 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目前,
OGT 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对其具体作用机理及
功能的认识比较浅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OGT 的
晶体学及抑制剂方面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Torres CR, Hart GW. Topography and polypeptide
distribution of terminal N-acetylglucosamine residues on
the surfaces of intact lymphocytes. Evidence for O- linked
GlcNAc. J Biol Chem, 1984, 259: 3308-17
[2] Wells L, Vosseller K, Hart GW. Glycosylation of
nucleocytoplasmic protein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O-GlcNAc. Science, 2001, 291: 2376-8
[3] Hart GW, Housley MP, Slawson C. Cycling of O-linked
beta-N-acetylglucosamine on nucleocytoplasmic proteins.
Nature, 2007, 446: 1017-22
[4] Jackson SP, Tjian R. O-glycosylation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implications for mechanism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Cell, 1988, 55: 125-33
[5] Chou TY, Dang CV, Hart GW. Glycosylation of the c-Myc
transactivation doma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 4417-21
[6] Walgren JL, Vincent TS, Schey KL, et al. High glucose
and insulin promote O-GlcNAc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including α-tubulin.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3, 284: E424-34
[7] Hagmann J, Grob M, Burger MM. The cytoskeletal
protein talin is O-glycosylated. J Biol Chem, 1992, 267:
14424-8
[8] Hanover JA, Cohen CK, Willingham MC, et al. 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is attached to proteins of the nuclear
pore. Evidence for cytoplasmic and nucleoplasmic
glycoproteins. J Biol Chem, 1987, 262: 9887-94
[9] Davis LI, Blobel G. Nuclear pore complex contains a
family of glycoproteins that includes p62: glycosylation
through a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cellular pathwa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7, 84: 7552-6
[10] Zhang F, Su K, Yang X, et al. O-GlcNAc modification is
an endogenous inhibitor of the proteasome. Cell, 2003,
115: 715-25
[11] McClain DA, Lubas WA, Cooksey RC, et al. Altered
glycan-dependent signaling induc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leptin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
10695-9
[12] Liu F, Iqbal K, Grundke-Iqbal I, et al. O-GlcNAcylation
regulates phosphorylation of tau: a mechanism involv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
10804-9
[13] Yang WH, Kim JE, Nam HW, et al. Modification of p53
with 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regulates p53 activity
and stability. Nat Cell Biol, 2006, 8: 1074-83
[14] Slawson C, Housley MP, Hart GW. O-GlcNAc cycling:
how a single suga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ignaling networks. J
Cell Biochem, 2006, 97: 71-83
[15] Wang Z, Gucek M, Hart GW. Cross-talk between
GlcNAcylation and phosphorylation: site-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globally elevated
O-GlcNAc.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 13793-8
[16] Kamemura K, Hayes BK, Comer FI, et al.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O-glycosylation and O-phosphorylation
of nucleocytoplasmic proteins: alternative glycosylation/
phosphorylation of THR-58, a known mutational hot spot
of c-Myc in lymphomas, is regulated by mitogens. J Biol
Chem, 2002, 277: 19229-35
[17] Haltiwanger RS, Blomberg MA, Hart GW. Glycosylation
of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protein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uridine diphospho-N-acetylg-
lucosamine: polypeptide β-N-acetylglucosaminyl
孙 红,等: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研究进展第7期 647
transferase. J Biol Chem, 1992, 267: 9005-13
[18] Kreppel LK, Blomberg MA, Hart GW. Dynamic
glycosylation of nuclear and cytosolic proteins.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unique O-GlcNAc transferase
with multiple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J Biol Chem, 1997,
272: 9308-15
[19] Nolte D, Müller U. Human O-GlcNAc transferase (OGT):
genom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splice variants, fine
mapping in Xq13.1. Mamm Genome, 2002, 13: 62-4
[20] Kreppel LK, Hart GW. Regulation of a cytosolic and
nuclear O-GlcNAc transferase. Role of the tetratrico-
peptide repeats. J Biol Chem, 1999, 274: 32015-22
[21] Lubas WA, Hanover JA.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O-linked
GlcNAc transferase. Domain structure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J Biol Chem, 2000, 275: 10983-8
[22] Blatch GL, Lässle M. The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a
structural motif mediat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Bioessays, 1999, 21: 932-9
[23] D’Andrea LD, Regan L. TPR proteins: the versatile helix.
Trends Biochem Sci, 2003, 28: 655-62
[24] Yang X, Zhang F, Kudlow JE. Recruitment of O-GlcNAc
transferase to promoters by corepressor mSin3A: coupling
protein O-GlcNAcylation to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Cell, 2002, 110: 69-80
[25] Lamb JR, Tugendreich S, Hieter P. Tetratrico peptide
repeat interactions: to TPR or not to TPR? Trends
Biochem Sci, 1995, 20: 257-9
[26] Iyer SP, Hart GW. Roles of the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domain in O-GlcNAc transferase targeting and protein
substrate specificity. J Biol Chem, 2003, 278: 24608-16
[27] Roos MD, Hanover JA. Structure of O-linked GlcNAc
transferase: mediator of glycan-dependent signaling.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0, 271: 275-80
[28] Hazes B. The (QxW) 3 domain: a flexible lectin scaffold.
Protein Sci, 1996, 5(8): 1490-501
[29] Imberty A, Piller V, Piller F, et al. Fold recognition and
molecular modeling of a lectin-like domain in UDP-
GalNAc:polypeptide N-acetyl 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
Protein Eng, 1997, 10: 1353-6
[30] Yang X, Ongusaha PP, Miles PD, et al. Phosphoinositide
signalling links O-GlcNAc transferase to insulin resistance.
Nature, 2008, 451: 964-9
[31] Marshall S, Bacote V, Traxinger RR. Discovery of a metabolic
pathway mediating glucose-induced desensitization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 system. Role of hexosamine biosynthesis in
the induc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J Biol Chem, 1991, 266:
4706-12
[32] Jínek M, Rehwinkel J, Lazarus BD, et al. The superhelical
TPR-repeat domain of O-linked GlcNAc transferase
exhibits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to importin α. Nat Struct
Mol Biol, 2004, 11: 1001-7
[33] Conti E, Uy M, Leighton L, et al.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recognition of a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by the nuclear import factor karyopherin α. Cell, 1998, 94:
193-204
[34] Huber AH, Weis WI. The structure of the β-catenin/
E-cadherin complex 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diverse
ligand recognition by β-catenin. Cell, 2001, 105: 391-402
[35] Martinez-Fleites C, Macauley MS, He Y, et al. Structure
of an O-GlcNAc transferase homolog provides insight into
intracellular glycosylation. Nat Struct Mol Biol, 2008, 15:
764-5
[36] Clarke AJ, Hurtado-Guerrero R, Pathak S,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mechanism and specificity of O-GlcNAc
transferase. EMBO J, 2008, 27: 2780-8
[37] Lazarus BD, Roos MD, Hanover JA. M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yl
transferase. J Biol Chem, 2005, 280: 35537-44
[38] Wrabl JO, Grishin NV. Homology between O-linked
GlcNAc transferases and proteins of the glycogen
phosphorylase superfamily. J Mol Biol, 2001, 314: 365-74
[39] Lairson LL, Henrissat B, Davies GJ, et al. Glycosyltransferases: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Annu Rev Biochem,
2008, 77: 521-55
[40] Lazarus MB, Nam Y, Jiang J, et al. Structure of human
O-GlcNAc transferase and its complex with a peptide
substrate. Nature, 2011, 469(7331): 564-7
[41] Coutinho PM, Deleury E, Davies GJ, et al. An evolving
hierarchical family classification for glycosyltransferases.
J Mol Biol, 2003, 328: 307-17
[42] Davies GJ. Sweet secrets of synthesis. Nat Struct Biol,
2001, 8: 98-100
[43] Lubas WA, Smith M, Starr CM, et al. Analysis of nuclear
pore protein p62 glycosylation. Biochemistry, 1995, 34(5):
1686-94
[44] Zhang L, Ren F, Li J, et al. A modified coupled-enzyme
method for O-linked GlcNAc transferase activity assay.
Biol Proced Online, 2009, 11(1): 1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