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gene regulation system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系统研究进展



全 文 :第24卷 第5期
2012年5月
Vol. 24, No. 5
May, 2012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2)05-0463-07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系统研究进展
宋 娟1,2,楚雍烈1*
(1 西安交通大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系,西安710061;2 里昂第一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里昂,U851,69008)
摘 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以引起许多临床表现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它所致感
染的多样性和严重度取决于不同毒力因子的协同表达,而这些数量众多的毒力因子的表达会受到不同调节
系统的控制,同时这些调节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基因调节系统主要有两大类:一
类是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如 Agr、SaeRS、SrrAB、ArlSR、LytRS、WalKR);另一类是转录因子 (如 Sar、
Rot、MgrA、SigmaB)。它们的协同作用有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信号做出反应,调节致病过程中
毒力因子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转录因子
中图分类号:R378.11 文献标志码:A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gene regulation system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SONG Juan1,2, CHU Yong-Lie1*
(1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2 University of Lyon1 and INSERM U851, Lyon, F-69008, France)
Abstrac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an important human pathogen, can cause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dif-
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diversity and severity of these infections depend on the coordinated expression of
numerous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are regulated by a series of gene regulation systems that ma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forming a complex network.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s (i.e. Agr, SaeRS, SrrAB, ArlSR, LytRS and WalKR),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i.e. Sar, Rot, MgrA and
SigmaB).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se gene regulation systems, bacteria can both reac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es, and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pathogenic course.
Key words: Staphylococcus aureus; gene regulation; 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transcription
factor
收稿日期:2012-01-27; 修回日期:2012-03-11
*通信作者:E-mail: yonglie_chu@163.com; Tel: 029-
82655184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是一
种革兰氏阳性球菌,也是一种临床常见菌,大概有
30% 的正常人群都是该菌的长期携带者,通常位于
皮肤上或是鼻腔内。它对社会公共健康造成巨大的
威胁,可引起很多社区相关和医院获得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的多样性和严重度取
决于不同毒力因子的协同表达,而这些毒力因子的
表达调控由不同调节因子控制。这些调控因子或者
直接作用于目标基因,或者与其他因子协调作用。
它们对环境信号敏感,且其调节作用常依赖于特定
生长时期或是营养条件。迄今,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发现许多不同的调控系统,如双组分信号转导
系统 (如 Agr、SaeRS、SrrAB、ArlSR、LytRS、
WalKR等 ) 和转录因子 (如 Sar、Rot、MgrA、
SigmaB等 )[1]。这些调节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以及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力因子的作用如
图 1所示。
生命科学 第24卷464
1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当细菌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它们首先要快速感
知并回应大量外界环境信号,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
统通常被用于这种适应过程。这类系统中的双组分
分别指的是感应蛋白 (又称组氨酸蛋白激酶 )和反
应调控蛋白。前者通常是一个跨膜蛋白,从 N端到
C端依次为信号配体结合部位、组氨酸自身磷酸化
位点,及 ATP结合的激酶功能区;而后者是一个胞
质蛋白,从 N端到 C端为含有能接受磷酸基团的
天冬氨酸位点的调控区域和含有可与不同 DNA序
列特异结合的效应区域构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
感应蛋白直接与信号配体结合或与该信号配体相应
受体结合,激活激酶的 ATP结合部位,将 ATP水
解为 ADP,同时将 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其自身
位于胞内 C端的组氨酸位点,发生自身磷酸化;其
次,在磷酸化的感应蛋白与其相应的反应调控蛋白
结合后,磷酸转移反应发生,把磷酸基团转移到其
反应调控蛋白 N端的天冬氨酸残基上;最后,这种
连续性磷酸化作用会导致反应调控蛋白发生变构,
结合特异的 DNA序列,激活其转录调控功能。双
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在细菌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存在
于古生菌、真菌、酵母和一些植物中,然而在哺乳
动物中不存在。在不同的细菌种属中,这些双组分
信号转导系统具有大量序列或者结构上的同源性 [2]。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超过 16种双组分信
号转导系统被发现 [3],其中 6种研究得最为透彻的
分别是Agr、SaeRS、SrrAB、ArlRS、LytRS和WalKR
系统。
1.1 Agr (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Agr系统由两个不同的转录单位组成,分别由
P2和 P3 启动子驱动。P2 操纵子含有 4个基因——
agrB、agrD、agrC和 agrA。AgrA 和 C 形成典型的
双组分模块,同时 AgrB 和 D一起补充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 QS) 系统,产生一种自我诱导配
体。这种配体又称自我诱导肽 (autoinducing peptide,
AIP),与 AgrC的 N端跨膜区域结合,再与反应调
控蛋白 AgrA相结合。它的激活既可以上调其自身
启动子 P2,又可以上调启动子 P3。简言之,这是
一种正性反馈调节。
基因 agrB、 agrD 和 agrC 的多变区可以形成
至少 4种 agr类型组——Agr I、Agr II、Agr III和
Agr IV。agr基因的分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系统
发育有关,并且反映种系进化过程中 Agr系统的遗
传迁移。据推测 Agr I、Agr II、Agr III 起源于同一
个祖先,而 Agr IV 起源于 Agr I[4]。某些金黄色葡
萄球菌感染与 agr 等位基因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如
从不同地理区域分离的糖肽类中介敏感金黄色葡萄
球菌 (glycopeptide-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GISA) 菌株都属于 Agr group II;大多数引起毒性休
克综合征的菌株属于 Agr group III;而 Agr group IV
菌株常与表皮剥脱毒素的产生有关。 相应地,
SaPI2 编码 TSST-1和噬菌体编码 PVL 常见于 Agr
注:蓝色表示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其中方框表示RNAIII(Agr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紫色表示转录因子;实线箭头表示正
性调节;虚线箭头表示负性调节。
图1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调控网络
宋 娟,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系统研究进展第5期 465
group III 菌株,而前噬菌体和质粒编码表皮剥脱
毒素 A和 B常见于 Agr group IV 菌株。
P3操纵子负责编码 RNAIII, 一个含 514个核
苷酸的 Agr系统主要效应分子。它可以调节多种毒
力基因的表达,其具有的复杂保守的二级结构可被
分为 3个不同区域:(1) 5区含有前 31 bp,形成第
一个茎环结构;(2)中心区含第 2~11个茎环结构,
不仅负责编码和启动δ-溶血素的翻译,而且负责
rot 基因的负性调节;(3) 3区含有第 12~14茎环结
构,主要负责目标基因的负性调节。RNAIII发挥
调控功能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与目标 mRNA碱基配
对,来增强或抑制其翻译水平。在前一情况中,
RNAIII与目标 mRNA的结合会将之前被茎环结构
掩盖的 SD序列释放出来,因而允许翻译过程的起
始。在后一情况中,RNAIII,尤其是第 7、13、14
茎环结构,与目标 mRNA的 SD序列碱基配对,这
种双链 RNA的形成会隐藏核糖体结合位点,因而
阻碍翻译过程 [5-6]。第 7、13、14茎环结构含有高
度保守的富含胞嘧啶结构域,允许它们与 SD序列
的富含鸟嘌呤区结合。此外,RNAIII与目标 mRNA
形成的复合物会导致 RNaseIII诱导降解。
Agr系统除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种系发育有
关外,其与细菌致病也有着密切关系,且具有时相
依赖性 (群体感应性 ):在感染的初始阶段,细菌
密度较低,Agr系统活性受到抑制,细菌分泌大量
的黏附相关蛋白,促进细菌定植;随着感染进程的
延续,细菌细胞密度增高达到一定阈值,Agr系统
被激活,黏附相关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细菌开始
分泌大量外毒素以及具有降解作用的酶类,利于细
菌在组织中弥散以及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作用。同
时,由于生物被膜的形成取决于细胞壁相关黏附因
子的表达,而后者常受到 Agr系统的负性调节,所
以通过阻断 agr活性可能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 [7-8]。
Agr系统的激活也可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已形
成的生物被膜中解散 [9-10]。
1.2 SaeRS (S. aureus exoprotein expression)
Sae操纵子含 4个开放阅读框架,即 saeP、
saeQ、saeR 和 saeS。其中 saeS编码感应蛋白,saeR
编码反应调控蛋白。saeP 和 saeQ 基因位点处于
saeR和 saeS的上游,分别编码脂蛋白和膜蛋白。
Sae操纵子包含 P1 (也叫 PC) 和 P3 (也叫 PA) 两个
启动子。P3 位于 saeQ,负责合成一种可以编码 SaeR
和 SaeS的转录物。P1位于 saeP基因的上游,负责
生成所有这 4种转录物。P1 是一个强启动子,其活
性为 P3启动子的 2~30倍。此外,P1因为含有两
个 SaeR结合位点,因此,具有强的自我调节活性 [11]。
P1 对环境信号敏感,如低 pH 和高浓度 NaCl 会抑
制 P1活性,亚抑菌浓度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H2O2 和 α-防御素会激活 P1活性
[12-13]。
SaeRS系统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多种毒力
因子的表达都是必需的。根据是否需要高水平磷酸
化 SaeR来诱导,SaeR和 SaeS 的目标基因可以被
划分为两组:class I (如 fnbA、coa、eap) 和 class II
( 如 hla、hlb、cap)[14]。 SaeRS 对 agr、sarA、arlRS、
sigB等基因的转录无可测量效果。最近的研究表明,
含有 P1启动子的 saePQ 基因的敲除或单独 P1敲
除对凝固酶和 α-溶血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提示
P1 不参与目标基因的激活,并且由 P3启动子负责
的 saeRS 转录可以独自实现对目标基因的调节 [15]。
1.3 SrrAB (staphylococcal respiratory response)
SrrAB系统的基因座由两个含 20 bp重叠序列
的开放阅读框架组成。srrA (762 bp) 和 srrB (1752
bp)基因共转录,但 srrA 的转录不依赖 srrB。srrA
编码反应调控蛋白,srrB 编码感应蛋白。SrrAB双
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具有与枯草芽孢杆菌中 ResDE
系统相似的序列,是需氧和厌氧呼吸的调节系统。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兼性厌氧特征,且 SrrAB 是细
菌发酵生长所必需的。它可在缺氧环境中过表达,
能增加发酵过程中的多种酶类表达,如乙醇脱氢酶、
L-乳酸脱氢酶。事实上,SrrAB可影响多种毒力
基因在低氧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能够与 agr、srr、
spa、tst启动子结合,抑制它们的转录;也可以与
细胞间黏附簇 icaADBC的启动子结合,刺激其转录,
导致细胞间多糖黏附素 (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PIA) 的产量增加 [16]。
1.4 ArlSR (autolysis related locus)
ArlSR系统由两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即
arlS和 arlR组成。它们由一个长度为 2 700 nt的
mRNA共转录。ArlS (52.4 kDa) 是感应蛋白,而
ArlR (25.5 kDa)是反应调控蛋白,属于 PhoB-OmpR
家族。ArlR 含有一个保守的 C末端,可以与目标
启动子上游的特定序列结合。arlS 基因的破坏会导
致肽聚糖水解酶的活性增高,造成自体溶解。在
细菌生长周期中,自溶素的作用在于在细胞分裂时
破坏分开细胞壁。因此,ArlSR主要参与细菌生长
和分裂。NorA是一种多耐药性流出泵,其表达在
arlS 转座子插入突变株中增高。ArlSR 也参与一些
毒力因子的下调,如表面蛋白 A、α-溶血素、β-溶
生命科学 第24卷466
血素、脂酶、凝固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最近研究表明,
它可以正性或者负性调节超过100多种基因的转录,
有些参与自身溶解 (lytSR、lrgAB),有些参与细菌
生长和致病 (lukD、lukE、hld、ssaA)。此外,ArlR
可以上调 agr和 rot,表明上述毒力因子的下调或者
直接由 Arl系统作用或者间接由 Agr或 Rot 作用造
成 [17]。
1.5 LytRS
像 Arl系统一样,LytRS系统也是一种涉及自
体溶解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lytR 和 lytS 基因由
一个长度为 2 500 nt的 mRNA共转录,中间间隔 5
个核苷酸。它们的序列与其他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
相似。然而,与其他感应蛋白不同,LytS在 N末
端区含有 6个跨膜区域而非 2个。其结构由交替的
亲水区和疏水区组成,与运输蛋白相似,提示 LytS
的信号转导涉及蛋白质的运输。LytRS系统的目标
基因有 lrgA 和 lrgB,它们是两个位于 lytS 和 lytR
下游的开放阅读框架。它们的转录受到 LytRS系统
的正性调节。研究表明 LytRS 能感觉到膜电位的瓦
解,然后促进 lrgAB 操纵子的转录 [18]。 LrgA和
LrgB 与噬菌体编码的反穿孔素 (anti-holin)具有同
源性,涉及胞壁质水解酶活性和细胞死亡的调节 [19]。
1.6 WalKR
WalKR系统对于低 G+C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
胞存活是必需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之前曾用 YycGF、VicKR、MicAB等名称,现在被
命名为WalKR,主要鉴于该系统在细胞壁代谢中起
着关键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walKR基因座由 5个顺反
子操纵子,即 walR、walK、yycH、yycI和 yycJ组成。
前两个操纵子分别编码 WalR 反应调控蛋白和WalK
感应蛋白。WalK 具有一个典型的组氨酸蛋白激
酶结构,包括 2个跨膜区和 1个胞外环。YycH和
YycI,在序列上没有相似性,但是含有保守的三级
结构,是可以被 N端跨膜区锚定的胞外蛋白。关于
yycJ,其相应突变株并没有表现出特殊表型和细胞
形态。
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研究显示,WalKR系统参
与 9种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调节,包括 2种负责
编码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 (AtlA和 LytM) 的基因,
2 种负责编码溶菌性转糖基酶 (IsaA 和 SceD) 的
基因,5种负责编码带有CHAP 酰胺酶区蛋白 (SsaA、
SA0620、SA2097、SA2353、SA0710) 的基因 [20]。
其中仅有 2种目标基因 (lytM和 ssaA) 的表达可以
在缺少WalKR的条件下恢复细胞存活率。因此,
通过横桥水解肽聚糖交联放松,在WalKR系统对
细胞存活率影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另外,有研究证明,walKR基因上的单核苷酸突变
可以严重影响细菌毒力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如
减少生物被膜的形成,增强对万古霉素和达托霉素
的耐药性等 [22]。
2 转录因子
2.1 Sar (staphylococcal accessory regulator)
SarA操纵子由三个具有共同 3’末端的重叠阅
读框架组成。sarP1 (0.58 kb)、sarP3 (0.84 kb)和 sarP2
(1.15 kb) 转录物分别由 P1、P3和 P2启动子驱动。
并且这三种转录物共同编码一个 14.5 kDa 的蛋白
SarA。它可以通过 P1启动子激活其自身表达。P1
和 P2 受到转录因子 σA的控制,而 P3 受 σB控制。
由于这种不同的 σ因子依赖性,SarA 可以在细菌的
整个生长周期中表达。启动子 P1和 P2 使得转录高
峰发生在对数期,而启动子 P3 会在稳定期诱导
SarA的表达。SarA蛋白可以一种二聚体方式结合
于位于目标基因启动子的 AT富集区。其中最著名
的目标是 agr 操纵子。它可与 agr P2和 P3 启动子
结合,提高 RNAII和 RNAIII的转录水平,最终间
接影响毒力因子的合成。此外,SarA 可以通过直接
与目标物启动子保守序列相结合来调节某些胞壁相
关蛋白和外毒素的表达。两种毒力因子转录物 cna
和 spa的稳定性依赖 SarA,提示 SarA 可以通过在
转录后水平调节 mRNA寿命来调节目标基因的表
达 [23]。近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N315菌株基因组中
至少发现了 10 种 SarA 类似物,被命名为“SarA蛋
白家族”。除了 SarA,对以下四种蛋白 (SarR、
SarS、SarT、SarU) 的研究比其他蛋白更为透彻。
SarR 蛋白 (13.6 kDa) 与 SarA具有 51% 的相似
性。SarR可与 P1启动子的上游序列结合,在对数
后期和稳定期抑制 SarA 的转录。像 SarA一样,
SarR可以通过直接与 agr 启动子结合来调节 agr 表
达 [24]。
SarS (也叫 SarH1 蛋白,29 kDa)由两个同源
但不完全一致的部分组成,即 SarS1 和 SarS2,分
别与 SarA具有 34.5% 和 28.3% 的同源性。SarS与
hla、hld、spa、ssp四种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有高度
亲和力,其中 hla 转录被抑制,spa转录被活化。
同时它的表达会受到 agr的抑制。因此,SarS 在某
种程度上是 agr对 spa下调过程的中间环节。转录
宋 娟,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系统研究进展第5期 467
分析显示 sarS 受到 mgrA的抑制 , 可被 ClpXP 蛋白
酶激活 [25]。
SarT 蛋白 (16.1 kDa) 与 SarA具有 35%相似性,
与 SarR具有 20% 相似性。Agr、SarA 和 SarT系统
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SarT 的表达会受到
Agr和 SarA的抑制 ,而 SarT可抑制 RNAIII的转录。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调节 α-溶血素的表达:一方面,
SarA可以通过直接与 hla启动子结合来活化其转录
或者通过抑制 SarT表达来间接活化其转录;另一
方面,SarT可以通过抑制 RNAIII转录来抑制 α-溶
血素的表达。
SarU蛋白 (29.3 kDa) 由一个与编码 SarT的
mRNA相毗邻但不同的 mRNA翻译。它有两个区
域与 SarA具有同源性,所以它的长度是 SarA的两
倍。SarU是 Agr系统的激活剂。sarU的转录在
SarT突变株中增强。因此,SarU 参与 Agr和 SarT
的调控网络。Agr系统的自身活化除了由一种群体
感应自我诱导肽介导外,还由 SarT-SarU串联的第
二种机制介导:当 Agr 系统抑制 SarT后 , SarU 的
表达增加,接着,这种增加会活化 Agr 系统。这一
调控环与下述发现相一致,即 agr 启动子在体内条
件下可以在 agr 突变株中被激活 [26]。
2.2 Rot (repressor of toxins)
Rot 蛋白 (15.6 kDa) 与 AgrA和 SarA具有部分
同源性,常被认为是一种毒素转录阻遏物。它常在
对数期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相互作用。Rot 可
负性调控 60个基因,正性调控超过 80个基因。
Rot和 Agr似乎对基因表达有着相反的调控作用。
例如蛋白 A基因 (spa) 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sspB、
sspC) 可以被 Rot激活,但受到 Agr的抑制;α-溶
血素基因 (hla) 和 γ-溶血素基因 (hlgB、hlgC) 受到
Rot 的抑制,但可以被 Agr激活 [27]。通过一种环 -
环相互作用的部分碱基互补,rot mRNA的翻译会
被 RNAIII抑制 [6]。Manna 和 Ray[28]发现 rot的转录
在对数后期仅被 SarA 抑制,但 Hsieh等 [29]发现
SarA 和 SarS 都能够与 rot 启动子区域结合。这两项
研究结果的分歧或许在于Manna团队构建的启动子
序列没有包括假想的 sarR结合位点。
2.3 MgrA (multiple gene regulator)
Mgr基因座仅由一个基因 mgrA构成,编码
MgrA蛋白。MgrA蛋白会活化第八型荚膜多糖和
核酸酶的表达,抑制 α-溶血素、凝固酶、蛋白酶
和表面蛋白 A的表达。mgrA基因的失活会抑制
RNAIII和 hla的转录,激活 sarS和 spa的转录。
MgrA 通过控制多重外排泵的表达来影响细菌对多
个抗生素的耐药性,如 NorA、NorB、NorC 和
Tet38等负责对喹诺酮、四环素和化合物的耐药性。
MgrA同时也是 abcA ——一种 ATP依赖性传递 β-
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直接激活物 [30]。此外,
MgrA 对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由
mgrA突变株形成的生物被膜主要依赖表面蛋白和
胞外 DNA,而非 PIA[31]。
2.4 σB (sigma B factor)
σB主要参与其面对复杂环境和条件刺激时,如
饥饿、热休克和渗透压休克等,的基因调节。1996年,
Wu等 [32]首先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
发现一个染色体基因簇 (rsbU、rsbV、rsbW、sigB),
可以编码与枯草芽孢杆菌中 sigB操纵子具有高度同
源性的产物。这种相似性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sigB 操纵子也许具有相似的生理学功能。rsbU和
rsbV 的基因产物可以正性调节 σB因子活性。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σB因子可影响多种基
因的表达,既包括毒力因子 [33],也包括多种调控系
统 [34]。 此外,σB可影响细菌对甲氧西林和糖肽类
抗生素的耐药性 [35]、生物被膜形成 [36]、内皮细胞
的内化作用 [37]及在一些感染模型中的发病机制 [38]。
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122 个基因受 σB因
子的阳性调节,其中仅有 12% 的基因与枯草芽孢
杆菌的 σB目标基因具有同源性,由此提示金黄色
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中 σB因子的功能有所不
同 [39]。另有研究表明,在亚抑菌浓度的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作用下,σB因子会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
落突变株 (small colony variant, SCV) 的出现和生物
被膜形成,而这两项都和细菌所致慢性感染有密切
联系 [40]。
3 展望
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力基因的调节是由
众多调控因子协同作用实现的。其中双组份信号转
导系统 Agr和转录因子 SarA迄今研究最为广泛,
尤其是 Agr系统的效应分子 RNAIII以反义 RNA方
式分别上调或者下调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在金黄
色葡萄球菌的复杂调控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
体外条件下对这些调控因子的研究外,它们在体内
条件或是动物感染模型中的表达及调控作用已经越
来越引起重视。例如,研究发现尽管在体外培养条
件下 RNAIII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数后期和稳定期
的表达丰富,但是其在囊性纤维化患者慢性肺部感
生命科学 第24卷468
染及急性皮肤脓肿标本中表达量低下 [41-42],提示在
体外实验条件下获得的调控分子信息与实际感染人
体情况中并不一致。目前,对于研究某一基因在体
内条件下的作用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1)
在动物感染模型中比较目标基因突变菌株和野生株
的毒力差别 [43];(2) 在动物感染模型中追踪监测与
目标基因融合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 [44]。最终,
通过在体内外条件下对这些调控因子和胞内信号转
导机制的逐步阐明,有可能利用这些调控分子作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疾病治疗的药物筛选靶位,阻
断其毒力因子的产生,降低其致病性。这已经成为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此外,新型调控因子 RNA分子在金黄色葡萄
球菌毒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掀起了研究热潮。目前
发现的小 RNA分子多具有与 RNAIII相似的保守序
列 [45],提示它们可能通过相同的机制发挥调节功能,
也可能与其他调节因子协调作用间接发挥调节功
能。对这些 RNA分子功能的研究将会丰富人们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理的认识。
[参 考 文 献]
[1] Bronner S, Monteil H, Prevost G. Regulation of virulence
determinant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lexity and
applications. FEMS Microbiol Rev, 2004, 28(2): 183-200
[2] Perry J, Koteva K, Wright G. Receptor domains of two-
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s. Mol Biosyst,
2011, 7(5): 1388-98
[3] Kawada-Matsuo M, Yoshida Y, Nakamura N, et al. Role
of two-component systems in the resistance of Staphylo-
coccus aureus to antibacterial agents. Virulence, 2011,
2(5): 427-30
[4] Novick RP, Geisinger E. Quorum sensing in Staphylococ-
ci. Annual Rev Genet, 2008, 42: 541-64
[5] Chevalier C, Boisset S, Romilly C, et al. Staphylococcus
aureus RNAIII binds to two distant regions of coa mRNA
to arrest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mRNA degradation.
PLoS Pathog, 2010, 6(3): e1000809
[6] Boisset S, Geissmann T, Huntzinger E, et al. Staphylococ-
cus aureus RNAIII coordinately represses the synthesis of
virulence factors and the transcription regulator Rot by an
antisense mechanism. Genes Dev, 2007, 21(11): 1353-66
[7] Kong KF, Vuong C, Otto M. Staphylococcus quorum sen-
sing in biofilm formation and infection. Int J Med Micro-
biol, 2006, 296(2-3): 133-9
[8] Yarwood JM, Paquette KM, Tikh IB, et al. Generation of
virulence factor variant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
films. J Bacteriol, 2007, 189(22): 7961-7
[9] Boles BR, Horswill AR. Agr-mediated dispersal of Sta-
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PLoS Pathog, 2008, 4(4):
e1000052
[10] Lauderdale KJ, Boles BR, Cheung AL, et al. Interconnec-
tions between Sigma B, agr,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 maturation. Infect Immun,
2009, 77(4): 1623-35
[11] Adhikari RP, Novick RP.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of the
staphylococcal sae locus. Microbiology, 2008, 154(Pt 3):
949-59
[12] Geiger T, Goerke C, Mainiero M, et al. The virulence re-
gulator Sa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omoter activities
and response to phagocytosis-related signals. J Bacteriol,
2008, 190(10): 3419-28
[13] Kuroda H, Kuroda M, Cui L, et al. Subinhibitory concen-
trations of β-lactam induce haemolytic activity in Staphy-
lococcus aureus through the SaeRS two-component sys-
tem. FEMS Microbiol Lett, 2007, 268(1): 98-105
[14] Mainiero M, Goerke C, Geiger T, et al. Differential target
gene activation by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two-compo-
nent system saeRS. J Bacteriol, 2010, 192(3): 613-23
[15] Jeong DW, Cho H, Lee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3
promoter and distinct roles of the two promoters of the
SaeRS two-component system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11, 193(18): 4672-84
[16] Ulrich M, Bastian M, Cramton SE, et al. The staphylococ-
cal respiratory response regulator SrrAB induces ica gene
transcription and 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n ex-
pression, protect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from neutro-
phil killing under anaerobic growth conditions. Mol Mi-
crobiol, 2007, 65(5): 1276-87
[17] Liang X, Zheng L, Landwehr C, et al. Global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ArlRS, a 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
duction regulatory system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05, 187(15): 5486-92
[18] Patton TG, Yang SJ, Bayles KW. The role of proton moti-
ve force in expression of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cid
and lrg operons. Mol Microbiol, 2006, 59(5): 1395-404
[19] Groicher KH, Firek BA, Fujimoto DF, et al. The Staphylo-
coccus aureus lrgAB operon modulates murein hydrolase
activity and penicillin tolerance. J Bacteriol, 2000, 182(7):
1794-801
[20] Dubrac S, Boneca IG, Poupel O,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WalK/WalR (YycG/YycF) essential signal transduc-
tion pathway reveal a major role in controlling cell wall
metabolism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07, 189(22): 8257-69
[21] Delaune A, Poupel O, Mallet A, et al. Peptidoglycan cros-
slinking relax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phylococ-
cus aureus WalKR-dependent cell viability. PLoS One,
2011, 6(2): e17054
[22] Howden BP, McEvoy CR, Allen DL, et al. Evolu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dur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
tion involves mutation of the essential two component re-
gulator WalKR. PLoS Pathog, 2011, 7(11): e1002359
[23] Roberts C, Anderson KL, Murphy E,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effect of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virulence factor
regulator, SarA, on log-phase mRNA half-lives. J Bacte-
riol, 2006, 188(7): 2593-603
宋 娟,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调节系统研究进展第5期 469
[24] Manna AC, Cheung AL.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agr locu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NA binding residues
of the global regulatory protein SarR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Mol Microbiol, 2006, 60(5): 1289-301
[25] Frees D, Sorensen K, Ingmer H. Global virulence regula-
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pinpointing the roles of
ClpP and ClpX in the sar/agr regulatory network. Infect
Immun, 2005, 73(12): 8100-8
[26] Cheung AL, Nishina KA, Trotonda MP, et al. The SarA
protein famil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8, 40(3): 355-61
[27] Said-Salim B, Dunman PM, McAleese FM, et al. Global
regul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genes by Rot. J Bac-
teriol, 2003, 185(2): 610-9
[28] Manna AC, Ray B.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ot
transcrip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Microbiology,
2007, 153(Pt 5): 1538-45
[29] Hsieh HY, Tseng CW, Stewart GC. Regulation of Rot ex-
press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08,
190(2): 546-54
[30] Truong-Bolduc QC, Hooper DC.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
lators NorG and MgrA modulate resistance to both quino-
lones and β-lactam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07, 189(8): 2996-3005
[31] Trotonda MP, Tamber S, Memmi G, et al. MgrA represses
biofilm forma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 Im-
mun, 2008, 76(12): 5645-54
[32] Wu S, de Lencastre H, Tomasz A. Sigma-B, a putative
operon encoding alternate sigma factor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RNA polymerase: molecular cloning and DNA se-
quencing. J Bacteriol, 1996, 178(20): 6036-42
[33] Entenza JM, Moreillon P, Senn MM, et al. Role of sigmaB
in the express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ell wall adhe-
sins ClfA and FnbA and contribution to infectivity in a rat
model of experimental endocarditis. Infect Immun, 2005,
73(2): 990-8
[34] Meier S, Goerke C, Wolz C, et al. sigmaB and the sig-
maB-dependent arlRS and yabJ-spoVG loci affect capsule
forma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 Immun, 2007,
75(9): 4562-71
[35] Singh VK, Schmidt JL, Jayaswal RK, et al. Impact of sigB
mutation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oxacillin and vanco-
mycin resistance varies with parental background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3,
21(3): 256-61
[36] Rachid S, Ohlsen K, Wallner U, et al. Alternative trans-
cription factor sigma(B) i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bio-
film expression in a Staphylococcus aureus mucosal isola-
te. J Bacteriol, 2000, 182(23): 6824-6
[37] Nair SP, Bischoff M, Senn MM, et al. The sigma B regu-
lon influences internaliz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osteoblasts. Infect Immun, 2003, 71(7): 4167-70
[38] Lorenz U, Huttinger C, Schafer T, et al. The alternative
sigma factor sigma B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modulates
virulence in experiment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Microb Infect, 2008, 10(3): 217-23
[39] Pane-Farre J, Jonas B, Forstner K, et al. The sigmaB re-
gul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ts regulation. Int J
Med Microbiol, 2006, 296(4-5): 237-58
[40] Mitchell G, Brouillette E, Seguin DL, et al. A role for sig-
ma factor B in the emerge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colony variants and elevated biofilm production re-
sulting from an exposure to aminoglycosides. Microb Pa-
thog, 2010, 48(1): 18-27
[41] Loughman JA, Fritz SA, Storch GA, et al. Virulence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community-acquir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J Infect Dis, 2009, 199(3): 294-301
[42] Goerke C, Campana S, Bayer MG, et al. Direct quantitati-
ve transcript analysis of the agr regul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during human infection in comparison to the ex-
pression profile in vitro. Infect Immun, 2000, 68(3): 1304-
11
[43] Pragman AA, Schlievert PM. Virulence regulation in Stap-
hylococcus aureus: the need for in vivo analysis of viru-
lence factor regulation.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4, 42(2): 147-54
[44] Xiong YQ, Willard J, Yeaman MR, et al. Regul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α-toxin gene (hla) expression by
agr, sarA, and sae in vitro and in experimenta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J Infect Dis, 2006, 194(9): 1267-75
[45] Geissmann T, Chevalier C, Cros MJ, et al. A search for
small noncoding RNA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veals
a conserved sequence motif for regulation. Nucleic Acids
Res, 2009, 37(21): 72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