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4卷第 2期
2016年 3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4 No 2
Mar 2016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6 02 002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2014SF151);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015年科技发展基金(博士专项)(2015KJFZ BS 03)
作者简介:徐友强(1986—),男,山东青州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程 池(联系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cheng100027@163.com
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
徐友强1,马玉岳2,姚 粟1,姜增妍2,张 奇1,张 露1,裴疆森1,程 池1
(1.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 100015;
2. 山东省富马酸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烟台 265709)
摘 要:通过克隆来源于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基因,在一株具有 L 天冬氨酸酶生产能力
的大肠埃希氏菌 CICC 11022S中异源表达,构建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的重组工程菌。 结果发现:重组工程菌
9 h转化富马酸产生 112 7 g / L的 L 丙氨酸,生产速率 12 5 g / (L·h),转化率 93 8%。 富马酸价格较低,有效降低
L 丙氨酸生产的原料成本。 通过构建重组工程菌,以富马酸为底物,高效生产 L 丙氨酸,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
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关键词:L 丙氨酸;L 天冬氨酸酶;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重组工程菌
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6)02-0007-05
Transformation of fumaric acid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lanine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XU Youqiang1,MA Yuyue2,YAO Su1,JIANG Zengyan2,
ZHANG Qi1,ZHANG Lu1,PEI Jiangsen1,CHENG Chi1
(1. Chin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Beijing 100015,China;
2.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Fumaric Acid Biotransform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5709,China)
Abstract:The gene coding for L⁃aspartate⁃β⁃decarboxylase from Comamonas testosteroni was cloned and
expressed in a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CICC 11022S with the capability for L⁃aspartic acid production.
The recombinant strain was u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L⁃alanine. The recombinant strain produced 112 7
g / L L⁃alanine from fumaric acid with a rate of 12 5 g / (L·h)and a conversion ratio of 93 8%. Fumaric
acid has a low price,which efficiently reduces the substrate cost for L⁃alanine production. L⁃alanine was
producd from fumaric acid by using the recombinant strain,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ology ha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otential
Keywords:L⁃alanine;L⁃aspartase;L⁃aspartate⁃β⁃decarboxylase;recombinant strain
L 丙氨酸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氨基酸,在医
药和食品行业应用广泛。 L 丙氨酸甜味柔和,能与
谷氨酸钠制成混合调味品,可调制并明显改善食品
风味,而不破坏食物原有的风格[1];是合成甜味剂
阿力甜的主要原料,阿力甜的甜度是蔗糖的 2 000
倍,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2-3];是合成
维生素 B6和 L 氨基丙醇(盐酸左氧氟沙星合成前
体)的重要中间体,也是营养剂补糖氨基酸营养输
液的组成成分之一[4-6]。 最近,有研究利用 L 丙氨
酸合成 N ( 9 fluorenylmethyloxycarbonyl) L
alanine,用于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氧氟沙星
(ofloxacin),极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7];还有研究
将 L 丙氨酸与电子自旋共振 (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联合用于癌症放疗剂量的评估,效
果显著[8]。
L 丙氨酸生产技术包括化学合成法、蛋白水解
提取法和微生物转化法。 其中,微生物转化法是现
在应用最广泛的 L 丙氨酸生产方法。 徐虹等[9]选
育具有高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活力的假单胞菌,
以 L 天冬氨酸为底物,采用游离细胞法生产 L 丙
氨酸,每升培养液可转化 L 天冬氨酸 2 0 kg。 现有
L 丙氨酸生产工艺以 L 天冬氨酸作为原料,L 天
冬氨酸价格较高,而且转化过程脱去羧基,造成了
碳流失,从而显著增加了生产成本。 L 天冬氨酸微
生物转化生产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 L 天冬氨酸
酶,转化底物富马酸和氨水实现的,其转化生产过
程如图 1所示。
图 1 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的微生物转化生产过程
Fig 1 Process of L⁃aspartic acid and L⁃alanine
transformation by microorganisms
富马酸价格仅为 L 天冬氨酸的 40%左右,可
以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前期有研究对产 L 天冬氨
酸酶的菌株和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的菌株进行
固定,利用固定化细胞以富马酸和氨水为底物,26 h
可以催化生产 1 05 mol / L 的 L 丙氨酸[10];还有研
究利用纯化的 L 天冬氨酸酶和 L 天冬氨酸 β 脱
羧酶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但是酶的用量较
大,同时生产的效率较低,难于工业化[11]。 克隆来
源于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
基因,在携带 L 天冬氨酸酶基因的大肠杆菌中异
源表达,构建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利用双酶耦合
催化,以期实现以重组工程菌高效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的工艺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菌株和质粒
菌株 Escherichia coli DH5α 购自北京全式金生
物技术有限公司,E. coli CICC 11022S 为中国工业
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菌株。 组成型质粒
pETP tac和 pETP T7在前期工作中构建[12],pETDuet 1
购自 Novagen公司。
1 1 2 酶和试剂
限制性内切酶,Thermo Scientific 公司。 高保真
DNA聚合酶 Fast Pfu,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 T4 DNA连接酶,NEB 公司。 质粒提取试剂盒、
DNA纯化试剂盒和 DNA 回收试剂盒,天根生化科
技(北京)有限公司。 氨苄青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
Sigma公司。 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 2 方法
1 2 1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基因 asd的克隆
根据 Pseudomonas dacunhae ATCC 21192 的 L
天冬氨酸 β 脱 羧 酶 基 因 序 列 ( GenBank:
AB091385 1)设计引物对 asd f(Nde I) / asd r(Xho
I)(表 1),正反向引物分别含有核酸内切酶 NdeI 和
XhoI,扩增 asd基因。
PCR 反 应 体 系: 模 板 DNA ( Comamonas
testosteroni基因组) (100 ng / μL)0 5 μL,上下游引
物(20 μmol / L)各 1 μL,dNTPs(10 mmol / L)4 μL,
5× Fast Pfu Buffer 10 μL,Fast Pfu DNA聚合酶(2 5
U / μL)1 μL,ddH2O 33 5 μL。 总体积 50 μL。
PCR反应条件:94 ℃预变性 5 min;94 ℃ 30 s,
60 ℃ 30 s,72 ℃ 1 min,30个循环;72 ℃ 5 min。
1 2 2 组成型重组质粒的构建
提取载体 pETP tac、pETP T7和 pETDuet 1,核酸
内切酶 Nde I和 Xho I分别处理载体和 PCR 扩增的
asd基因,切胶回收,T4 DNA 连接酶连接载体和基
因片段,构建载体 pETP tac asd、 pETP T7 asd 和
pETDuet asd。
以 pETP tac asd 为模板,设计引物对 Ptac f
(MluI) / asd r(EcoR I) (表 1)扩增 DNA 片段 P tac
asd(PCR体系和条件同 asd基因的克隆),核酸内切
酶 Mlu I和 EcoR I 处理 PCR 扩增的 P tac asd,插入
载体 pETDuet asd的 Mlu I 和 EcoR I,替换载体的
lac I调控基因和 T7启动子,构建载体 pETP tac asd
P T7 asd,可以不经诱导,起始下游基因的表达。
1 2 3 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 g / L):酵母粉 5,蛋白胨 10,
NaCl 10。 115 ℃灭菌 30 min。
LB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基础上添加 20
g / L琼脂粉。
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4卷
表 1 引物序列
Table 1 The primer sequences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5′ 3′)
asd f(Nde I) CCGGCATATGATGAGCAAGGATTATCAG
asd r(Xho I) ATTCTCGAGTCAGCGCTTGTTCCCTTG
Ptac f(Mlu I) TTAACGCGTATCACTGCATAATTCGTG
asd r(EcoR I) GTTGAATTCTCAGCGCTTGTTCCCTTG
注:f表示正向引物, r 表示反向引物;下划线处为核酸内切酶
位点。
发酵液体培养基(g / L):富马酸 10,玉米浆干粉
10,MgSO4 0 2,KH2 PO4 1 0,NaCl 1 5。 氨水调节
pH 6 5~7 5,115 ℃灭菌 30 min。
发酵固体培养基在液态培养基基础上添加 20
g / L琼脂粉。
1 2 4 培养方法
将基因工程菌株划线到含有 100 mg / L 氨苄青
霉素或者 50 mg / L硫酸卡那霉素的 LB 培养基平板
上,(37±1) ℃培养(12±2) h。
无菌条件下,挑取平板上的单菌落,接种到含
有 100 mg / L氨苄青霉素或者 50 mg / L 硫酸卡那霉
素的发酵培养基中,(37±1) ℃摇床培养(12±2) h,
获得基因工程菌株的菌液。
将菌液以体积分数 1 0%接种量接种到含有
100 mg / L氨苄青霉素或者 50 mg / L 硫酸卡那霉素
的发酵培养基中,(37±1) ℃摇床 200 r / min 培养
(12±2)h,获得基因工程菌株的发酵液。
E. coli CICC 11022S 作为对照,以不加抗生素
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1 2 5 转化方法
不同菌株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计 600 nm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度,以无菌
生理盐水统一调节 E. coli CICC 11022S、E. coli /
pETP tac asd、E. coli / pETP T7 asd 和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的 OD600为 7 0。 将富马酸以氨水调节
pH为 8 0,配制富马酸铵饱和溶液。 然后将菌液与
富马酸铵溶液以体积比 1 ∶ 1进行混合,调节温度
(45±1) ℃,转速 200 r / min,进行转化,0 和 12 h 分
别取样,高效液相色谱 (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富马酸、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的浓度。 以 L 丙氨酸的浓
度高低确定最优的重组菌株。
不同温度培养菌体催化生产 L 丙氨酸:将活
化的菌株以 1%接种量接种发酵培养基,(37±1)℃
摇床 200 r / min培养(12±2) h,然后将菌液与富马
酸铵溶液以体积比 1 ∶ 1进行混合,调节温度(45±1)
℃,转速 200 r / min 进行转化,0 和 12 h 分别取样,
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富马酸、L 天冬氨酸和L 丙
氨酸的浓度。 以 L 丙氨酸的浓度高低确定最优培
养温度。
全细胞高密度催化生产 L 丙氨酸:离心收集
菌体,无菌生理盐水悬浮,制备浓度 100 OD 的菌悬
液,然后以菌悬液与富马酸铵溶液以体积比 1 ∶ 6混
合,调节温度(45±1) ℃,转速 200 r / min,0、3、6、9
和 12 h分别取样,HPLC 标准曲线法测定富马酸、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的浓度。
以上催化实验均通过 500 mL三角瓶进行,装液
量 50 mL。
1 2 6 分析方法
1)富马酸 HPLC测定条件。
样品处理:样品稀释合适倍数,0 22 μm滤膜过
滤后 HPLC检测。
样品检测:色谱柱为 Prevail organic acid(5 μm,
250 mm × 4 6 mm),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 210 nm,
柱温 30 ℃,流速 0 6 mL / min,进样量 10 μL,流动相
为 0 01 mol / L KH2PO4溶液(H3PO4调节 pH为 2 3)
与甲醇(体积比为 95 ∶ 5)。
2)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样品通过异硫氰酸
苯酯(PITC)衍生定量检测。
样品衍生:样品 400 μL + 0 5 g / L 正亮氨酸溶
液 20 μL + 0 1 mol / L PITC 乙腈溶液 200 μL + 1
mol / L三乙胺 乙腈溶液 200 μL,涡旋振荡混匀后室
温放置 60 min,然后加入 800 μL 正己烷,涡旋振荡
1 min,静置 10 min。 用注射器吸取下层溶液,0 22
μm滤膜过滤后 HPLC检测。
样品检测:色谱柱为 ZORBAX SB C18(5 μm,
4 6 mm × 150 mm),紫外检测器设定波长为 254
nm,柱温 38 ℃,流速设定为 0 6 mL / min,进样量 10
μL,流动相 A 为 0 1 mol / L pH 6 5 的乙酸铵 乙腈
(体积比 97 ∶ 3)溶液,流动相 B 为乙腈溶液。 洗脱
程序为 0 ~ 8 min 流动相 B 的比例 18%,8 ~ 16 min
流动相 B的比例由 18%梯度升高到 80%。
2 结果与讨论
2 1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基因 asd 的克隆和表
达载体构建
以 C. testosteroni 基因组 DNA 为模板,经 PCR
9 第 2期 徐友强等: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
扩增后,电泳分析,得到 1 条约 1 6 kb 的条带,结果
如图 2(a)所示,其大小与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
基因 ( asd ) 的理论大小一致。 将其插入载体
pETP tac、 pETP T7 和 pETDuet 1, 构建表达载体
pETP tac asd、pETP T7 asd 和 pETDuet asd,然后以
pETP tac asd为模板,构建 asd 基因双拷贝的组成型
表达载体 pETP tac asd P T7 asd。 将载体 pETP tac
asd、pETP T7 asd和 pETP tac asd P T7 asd转化大肠
杆菌 E. coli CICC 11022S,构建基因工程菌株 E.
coli / pETP tac asd、 E. coli / pETP T7 asd 和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其单酶切验证如图 2(b)、2
(c)、2(d)所示。
(a):M1—DL2000Marker,1—asd基因;(b):M2—DNA Marker,1—Xho I酶切处理 pETP tac,2—pETP tac asd;(c):M2—DNA Marker,
1—Xho I酶切处理 pETPT7,2—pETPT7 asd;(d):M2—DNA Marker,1—Xho I酶切处理 pETDuet 1,2—pETP tac asd PT7 asd
图 2 asd基因 PCR扩增,质粒 pETPtac asd、pETPT7 asd和 pETPtac asd PT7 asd单酶切验证
Fig 2 PCR amplification of asd,restrication enzyme verification of pETPtac ⁃asd,pETPT7 ⁃asd and pETPtac ⁃asd⁃PT7 ⁃asd
2 2 菌株 E. coli CICC 11022S,E. coli / pETPtac
asd,E. coli / pETPT7 asd 和 E. coli / pETPtac
asd PT7 asd生产 L 丙氨酸比较
为了使工程菌株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操作更加
简单,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均为不经诱导操作、起
始下游基因表达的组成型表达基因工程菌株。 不
同菌株转化富马酸生产 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
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不同菌株转化富马酸生产 L 天冬氨酸和 L 丙氨酸
Table 2 Production of L⁃aspartic acid and L⁃alanine from furmaric acid by different strains
菌株 OD600 a
ρ(富马酸) /
(g·L-1) b
ρ(L 天冬氨酸) /
(g·L-1)
ρ(L 丙氨酸) /
(g·L-1)
L 丙氨酸
摩尔转化率 / %
E. coli CICC 11022S 6 97±0 45 92 52±4 76 100 95±3 67 — 0 04
E. coli / pETP tac asd 6 78±0 22 93 84±5 01 60 12±4 51 27 30±2 40 37 90
E. coli / pETPT7 asd 6 79±0 15 91 36±3 97 42 72±1 10 36 82 ±2 07 52 51
E. coli / pETP tac asd PT7 asd 7 38±0 40 92 24±5 11 16 01±3 25 54 76 ±2 72 77 34
注:a—细胞密度 OD600为产酶发酵后的 OD值;b—富马酸质量浓度为反应体系初始浓度与反应完毕残留浓度的差值。
Takamatsu等[10]研究结果和表 2结果均表明,组
成型表达的重组菌株可以不经诱导操作,有效地进行
异源基因表达。 重组菌株 E. coli / pETP tac asd,
E. coli / pETPT7 asd和 E. coli / pETP tac asd PT7 asd
均可以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 其中,以E. coli /
pETP tac asd PT7 asd生产 L 丙氨酸的能力最佳,12
h共产生 54 76 g / L 的 L 丙氨酸,生产速率 4 56
g / (L·h),同时还生产了 16 01 g / L 的 L 天冬氨酸。
与之相比,出发菌株不能产生 L 丙氨酸,12 h共生产
了 L 天冬氨酸 100 95 g / L。 以上结果表明,成功构
建得到 L 天冬氨酸酶和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双
酶共表达的重组菌株,实现了以富马酸为底物、生产
L 丙氨酸的工艺技术。 该结果还表明,通过增加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基因的拷贝数,可以提高 L 丙
氨酸的生产速率。 后续可以开展 L 天冬氨酸酶和
L 天冬氨酸 β 脱羧酶基因表达的系统优化,在不
影响细胞生长代谢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工程菌的生
产效率。
0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4卷
2 3 重组菌株 E. coli / pETPtac asd PT7 asd 不
同温度培养对 L 丙氨酸转化的比较
温度对重组菌株的基因异源表达影响较大[13],
故对重组菌株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在不同
温度下进行培养,然后同一条件进行转化,考察培
养温度对重组菌株转化生产 L 丙氨酸的影响,结
果如图 3所示。
图 3 温度对 E. coli / pETPtac asd PT7 asd
生产 L 丙氨酸的影响
Fig 3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temperature on L⁃alanine
production by E. coli / pETPtac ⁃asd⁃PT7 ⁃asd
由图 3 可知:37 ℃培养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与其他培养温度相比,所得等体积发酵液
具有最高效的 L 丙氨酸转化能力。 12 h共产生L
丙氨酸 56 66 g / L,略优于 30 ℃ 发酵液 ( 52 77
g / L)。 由于大肠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温
度上升,其菌体生长能力下降明显,故没有进行 40
℃以上培养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的实验。
图 4 E. coli / pETPtac asd PT7 asd全细胞
高密度生产 L 丙氨酸
Fig 4 Production of L⁃alanine by high cell density of
E. coli / pETPtac ⁃asd⁃PT7 ⁃asd
2 4 重组菌株 E. coli / pETPtac asd PT7 asd 全
细胞高密度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
为进一步提高 L 丙氨酸生产效率,尝试了高
密度转化方式,结果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 E.
coli / pETP tac asd P T7 asd 9 h 可以转化 154 3 g / L
富马酸产生 112 7 g / L L 丙氨酸,生产速率 12 5
g / (L·h),转化率 93 8%。
3 结论
首次尝试通过重组菌株双酶耦合表达,实现了
以富马酸为底物、转化生产 L 丙氨酸的工艺技术,
降低了生产的原料成本。 全细胞高密度催化结果
表明,重组菌株 9 h可以转化 154 3 g / L富马酸产生
112 7 g / L L 丙氨酸,生产速率 12 5 g / (L·h),转
化率 93 8%,表明该重组菌株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
价值。
参考文献:
[ 1 ] 张维刚,丁学杰.相转移催化合成 DL 丙氨酸的研究[ J] .精
细化工,1999,16(5):38⁃40.
[ 2 ] 凌关庭.阿力甜及其 FAO / WHO(1995)标准[ J] .中国食品添
加剂,1996(2):21⁃24.
[ 3 ] 杨海燕,张日生.阿力甜:性质优良的甜味剂[ J] .中国食品添
加剂,2000(3):23⁃25.
[ 4 ] 陈天豪,李仁宝,杨威.维生素 B6的合成工艺改进[ J] .中国医
药工业杂志,2004,35(1):1⁃2.
[ 5 ] 苗华,孙兰英,郭惠元.(S) 2(+) 2 氨基丙醇的制备[J] .中
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10):470.
[ 6 ] 董学伟,张春枝,金凤燮.中空纤维膜反应器转化 L 天冬氨酸
生成 L 丙氨酸[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29(1):32⁃35.
[ 7 ] ZHAO T, YU B F, TANG W J, et al.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ofloxacin in milk with N⁃(9⁃fluorenylmethyloxy⁃
carbonyl )⁃l⁃alanine [ J ] .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2015,148:125⁃130.
[ 8 ] RECH A B,BARIBI G L,VENTURA L H, et al. In vivo dose
evaluation during gynaecological radiotherapy using l⁃alanine / ESR
dosimetry[J].Radiat Prot Dosimetry,2014,159(1⁃4):194⁃198.
[ 9 ] 徐虹,王雪根,朱建良,等. L 丙氨酸酶法工业生产的研究
[J] .工业微生物,1997,27(2):17⁃20.
[10] TAKAMATSU S,UMEMURA I,YAMAMOTO K,et al.Production
of l⁃alanine from ammonium fumarate using two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J] . Eur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82,15:
147⁃152.
[11] JANDEL A S, HUSTEDT H, WANDREY C.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l⁃alanine from fumarate in a two⁃stage membrane
reactor[J] .Eur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82,15:59⁃63.
[12] XU Y,CHU H P,GAO C,et al.Systematic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Escherichia coli for high⁃yield production of fuel bio⁃chemical
2,3⁃butanediol[J] .Metab Eng,2014,23:22⁃33.
[13] GöRANSSON M,SONDéN B,NILSSON P,et al.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and thermo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J] .Nature,1990,344:682⁃685.
(责任编辑 管 珺)
11 第 2期 徐友强等:重组大肠杆菌转化富马酸生产 L 丙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