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Mar.2008
· 28·
生物加工过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第6卷第2期
2008年3月
一株产红色素菌株及对其红色素结构的鉴定
张 梁1’2,郝名慧2,楼志华3,石贵阳1’2
(1.江南大学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
2.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无锡214036:
3.杭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院,杭州310036)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红色素的细菌[431,根据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序列比对的结
果,并结合茵落形态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茵在细茵分类学上属于肠杆菌科。
其与黏质沙雷氏茵(Serratiamarcescens)同源性最高,但该菌株生理生化实验中的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以及
精氨酸双水解酶实验与报道的曼marcescens的结果不一致,为一株新的黏质沙雷氏茵曼marcescensH31。通过紫
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确定其产生的红色素为灵茵红素。
关键词:灵茵红素;红色素;16SrDNA;菌种鉴定
中图分类号:Q9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08)02—0028一05
Identificationof zymophytestraindelucidationthestructure
ofitsredpigment
ZHANGLian91一,HAOMing.hui2,LOUZhi—hua3,SHIGui.yan91,2
(1.KeyLaboratoryofIndustrialB otechnologyoftheMinistryofEducation,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036,China;
2.SchoolfBio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036,China;
3.SchoolfLifeSciences。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0036,China)
Abstract:AredpigmentproducingbacterialstrainH31 wasisolatedfromsoil.Thestrainwasidentified
by16SrDNAsequenceandg neral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properites.16SrDNAsequenceofthe
strainhadthesimilarityof99%withthatoftheSerratiamarcescensandthestrainwascategorizedtob
Enterobacteria.Whereasthegeneral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propertiesofly ined earboxylase,or-
nithinede arboxylaseandargininedihydrolaseweredifferentfromhatoftherepoaedS.marcescens.It
WaspossiblyanewS.marcescensandWasnamedS.m们e$cen$subsp.H31.Theredpigmentwasiden-
tiffed硝prodigiosinbythemethodsfUV.LC/MSandlH.HMR.
Keywords:prodigiosin;redpigment;16SrDNA;strainidentification
开发天然色素是世界应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很多天然色素具有安全可靠,没有毒副作用,色调
自然,接近天然物质等优点,天然、营养、多功能是
色素发展的趋势。天然色素如卢一胡萝卜素是人体
必需的营养物质,又如黄酮类天然色素,同时具有
一定的药理作用。随着加工行业的发展,色素的应
用也随之不断扩大,对天然色素的需求在不断的提
高。目前天然色素的获得主要有3条途径‘1|:一是
收稿日期:2007-05—19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07AAl00402)
作者简介:张梁(1978一),男,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生物转化与生物催化。E-mail:liangzhangl8@smaii.tom
万方数据
2008年3月 张梁等:一株产红色素菌株及对其红色素结构的鉴定 ·29·
直接提取,二是人工合成,三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
但前两者受到资源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近
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天然
色素为人们开辟了广阔的领域。通过微生物资源
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天然色素已
成为现实【2.3】。但其远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
的需要,因此从自然资源中筛选具有产天然色素能
力的微生物,开发新品种的天然色素,尤其是具有
药用价值的天然色素,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生产红色素
能力的红色短杆菌H31,并对此菌株进行菌种鉴定
的研究,在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的基础上,
结合常规生理生化方法,确定了其在系统分类学上
的地位。最后通过uV、LC/MS和1H—NMR等波谱学
方法,对从该菌株中分离提取得到的玫瑰红色素进
行了结构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
菌株H31为本实验室从土壤中筛选并保藏。
1.1.2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种子培养基:葡
萄糖20g/L、蛋白胨10g/L、牛肉膏3g/L、氯化钠5
g/L、pH7.2—7.5。
1.1.3试剂与仪器
蛋白胨为晶美公司产品,琼脂糖为博大泰克公
司产品,TaqDNA聚合酶、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均为
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产品;载体购
自Promega公司;16SrDNA的细菌通用引物由北京
三博远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仪为Biotech
公司产品,H-700透射电镜购自日立公司。其他化
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菌株的鉴定方法
1.2.1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采用溶菌酶、SDS-蛋白酶K裂解,饱和酚沉淀
蛋白,再用异丙醇沉淀提取总DNAHl。
1.2.216SrDNA的扩增
使用细菌16SrDNA的通用引物F27(5’一
AGAG-ITI]rGATCCTGGC7I℃AG-3’)和R1522(5’-
7I’队TCC’rAG,I.ITIGCGCGC7rA-3’)进行PCR扩增。
1.2.3PCR扩增条件
反应体系:取DNA模板0.5pL,10×PCR缓冲
液5止,引物各O.5IxL,dNTPs4IxL,TaqDNA聚合
酶1灿,用双蒸水补至总反应体积为50灿。循环
参数:94℃预变性4min;94oC50s,60℃90s,72
℃60S,25个循环;72℃延伸10min。
1.2.4PCR产物的克隆和阳性克隆的鉴定
用胶回收试剂盒纯化PCR扩增产物,电泳验证
后,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转化感受态E.coli
DHl0B宿主菌,经蓝白斑筛选,挑出阳性转化子,提
取质粒,酶切验证和PCR验证。
1.2.5 16SrDNA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和系统分析
将插入了16SrDNA基因的质粒进行测序(由
大连宝生物有限公司完成)。将测序结果输入NCBI
中用Blast程序交送GenBank数据库与已有序列进
行比较分析,应用DNAMAN软件构建进化树。
1.2.6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
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所列菌种鉴
定方法进行菌种鉴定。
1.3红色素结构鉴定方法
1.3.1色素的光谱分析
用U-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800nm波
长段扫描测得。
1.3.2色素的TOFMS分析
仪器:MircomassQ—TOFmicro质谱仪;溶剂:甲
醇;离子化方式:ESI(+);Capillary:3000V;Sample
cone:35V;Extractionone:3.5V;Sourcetemp.:80
℃;Desolvationgas:200L/h;Pumpflow:10p。L/min;
Resolution:5000。
1.3.3色素的LC/MS分析
仪器:WatersZMD4000液质联用仪;色谱柱:
LiehrospherC18column(4.6mm×250mm),流动
相:80%甲醇的水溶液,流速:1mL/min,柱温:30
oC;MS条件:ESI—MS锥孔电压60V,毛细管电压
3.88KV,离子源温度120℃,脱溶剂温度300℃。
1.3.4色素的NMR分析
1HNMR由Varian公司的核磁共振波谱仪Mer-
curyPlus500MHz测得,试剂为CDCl3。
2结果
2.1菌株鉴定
2.1.1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及鉴定
扩增得到的16SrDNA片段的大小为890bp,将
万方数据
· 30· 生物加工过程 第6卷第2期
测序结果输入NCBI中用Blast程序递交GenBank
数据库采用距离法与已有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根
据序列同源性分析可知,该菌株与数据库中的Ser-
ratiamarcescens有99%的同源性,与菌株H31有较
高相似性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如图l所示,从系统进
化树可以看出与该菌株相似性最高的是&marces.‘
celK$,表明该菌株与S.marcescens亲缘性最近。
H3l
SerratiamarcescensN4.1(AY5514435)
一EnterobacteriacaeaebacteriumPH31(AF513469)
’SerratiamarcescensNI.14(AY514433)
&rrat/amarcescensN1.8(AY514432)
Serrat/amarcescensRs-2(DQl12331)
--Serratkrmarce$ce珊(AY498856)
Pseudomona^fluorescensDQ439976)
rPseudomonastZuoresce,utrain3B(DQ417330)
LSerratiamarcescensAUl28S(AY04338)
Enterobacteriaceaebacerium(DQ226208)
Serratiasp.BBTR54(DQ337604)
Serratiasp.KMR一3(DQ6290261
Serrat/asp.MLO—l(AY8275771
图l 菌株H31的16SrDNA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
Fig.1Phylogenetictreesfor16SrDNAsequenceofthestrainH31
2.1.2菌种的生理生化鉴定
菌株H31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营养琼
脂培养基上,30℃,培养20h后的菌落为红色,菌落
圆形,表面隆起,外型光滑,较黏稠,易挑起,边缘整
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图2),该菌株大小为
0.56p,m×0.93Ixm,有偏端丛生鞭毛,能运动,无芽
孢,无荚膜。
图2菌株H31透射电镜下的细胞形态(×30000)
Fig.2ThestrainH31cellmorphologyunder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e(x30000)
进一步将该菌株与S.marcescens进行常规生理
生化特征比较,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菌株H31具
有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阳性以及M.R
试验阴性等特征,其在细菌分类学上属于肠杆菌
科。由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DNA的序列
分析表明菌株H31为S.marcescens,但是该菌株生
理生化实验中的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以及
精氨酸双水解酶实验与报道的S.,№煳ce瑚㈨的结
果不一致,因此这是一株新的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H31o
表1 菌株H31与黏质沙雷氏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比较
Table1 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comparison
betweenthestrainH3l ands.marcescen$
运动性 +
革兰氏染色 一
M.R —
V.P +
H2S 一
触酶 +
脲酶 +
明胶液化试验 +
石蕊牛乳试验 +
西蒙斯氏柠檬酸盐+
乙醇的氧化 一
乙酸的氧化 一
淀粉水解 一
运动性 +
+ 肌醇
一 山梨醇
一/+ 棉籽糖
+ 鼠李糖
一 甘露醇
+ 麦芽糖
V 葡萄糖产酸
+ 葡萄糖产气
+ 乳糖发酵
+ 蔗糖发酵
ND精氨酸双水解酶
ND 鸟氨酸脱羧酶
一 赖氨酸脱羧酶
+ 苯丙氨酸脱羧酶
+ +
+ +
----
-_
一
+ +
+ +
+ +
一-●
一 一
一_-
.L 一
一4-
一 +
+ +
+一Positivereaction;一一Negativereaction;
V—variabIe:Nn一∞datum
万方数据
2008年3月 张梁等:一株产红色素菌株及对其红色素结构的鉴定 ·3l·
2.2红色素的结构鉴定
2.2.1色素的紫外扫描分析
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是鉴定色素种类的依据
之一,图3为色素的紫外扫描图谱。
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
,,1Jnm
图3未知色素的紫外-可见光图谱
Fig.3TheUVspectrumof nknownpigment
由图3分析可知:该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35nm,说明该色素的分子结构具有很大的共轭体
系,可能有很多共轭双键,苯环或类似苯环的共轭
结构,或含杂原子的一些杂环,而灵菌红素的最大
吸收波长为535nm,是含有杂环的结构,该色素的
紫外一可见光图谱与文献中报道的灵菌红素的紫外
吸收图谱一致o71。
2.2.2色素的LC/MS和NMR分析
色素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和C18柱色谱层析,得
到一玫瑰红色组分,经HPLC检测,其纯度达到
97.35%,可以确定其为纯物质。色素纯品采用飞行
时间质谱TOFMS对其分析,结果如图4,从图中可
以看出,得到[M+H]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为
324.2060,由此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得到其
分子式为C加H笛N,O,这与报道的灵菌红素的分子
式一致‘81。
回
325.2133
100140180220260300340380420460500
m/z
图4色素纯晶的飞行时间质谱图
Fig.4TheTOFMSoftheredpigment
图5为色素组分1的EMS—MS图谱。由图5分
析可知,在Es+图谱中有m/z324[M+H],而在
Es.图谱中有m/z322[M-H]。据此判断该色素的
相对分子质量为323,这与TOFMS的结果一致。
1360
..墨盟!黜啦一叩7傲.洳~一..
3弛
253 M+1
25l
309325
一!翼{ljj13▲1簪“
/
..●...i ●..I一.●
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
m/z
图5组分1的ESI—MS图谱
Fig.5ESI—MSspectrumofthetheredpigment
通过LC/MS还可以得到离子碎片m/z309、m/
Z294、m/z266、m/z252、m/z236、m/z161和m/z
149等,与报道的碎片数据基本一致一J。
红色素由核磁共振1H.NMR(CDCl,,TMS)分
析,其氢谱的化学位移8H结果(见表2)和已知的灵
菌红素的数据基本一致[1mu]。
表2红色素的1H.NMR数据
Table2 The
1
H—NMRdataoftheredpigment
综上所述,uV、MS和1H.NMR的结果均与灵菌
红素数据一致,由此确定该红色素结构为灵菌红素。
万方数据
· 32· 生物加工过程 第6卷第2期
2
21
3结论
H H
图6灵菌红素的结构
Fig.6Thefigureofprodigiosin
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沙雷氏
菌属中&marcescens的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
高达99%,进一步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发现,该菌
株具有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阳性以及
M—R试验阴性等特征,属于肠杆菌科,该结果与16S
rDNA鉴定结果相一致,但生理生化实验中的赖氨
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以及精氨酸双水解酶实验
与报道的S.marcescens的结果不一致,由此该菌株
可能为一株新的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
H31。通过UV、LC/MS和1H—NMR等方法,对细胞
内提取得到的红色素进行鉴定,确定该玫瑰红色素
为灵菌红素(pfiodigiosin)。
灵菌红素是一类天然的三吡咯类红色素,它具
有抑制细菌、真菌和疟疾等活性,更重要的是其具
有抗肿瘤作用,因此备受学者关注¨2|。目前已有通
过化学合成灵菌红素的报道,但由于化学合成工艺
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至今尚未能进行大规
模的生产,灵菌红素这一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活性
成分各方面的研究及应用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通
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善微生物菌株的生产性能以
及对其发酵工艺的研究,由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灵菌
红素,是解决灵菌红素来源的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之
一。为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
S.rnarcescens的灵菌红素的产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皋.食用天然色素[J].中国食品添加齐J.1995(5):
26-33.
[2]刘毅,宁正祥.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食品与
机械,1999(1):28.
[3]杨革,李亚.类胡萝卜素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
1998,19(8):20-22.
[4]奥斯伯FM,金斯顿RE,布伦特R.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
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1.
[6]王大耜.细菌分类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7]LffldsSM,CorpeWA.Predigiesin—producingbacteriafromnla-
finesoul.e8[J].ApplMicrobiol。1963,12(1):13—17.
[8]HwangEK,KimEI,YoungKL,eta1.Chitinsy thesischitin
synthaselIinhibitorantifungalagentspredigiosin[J].JMicmbiol
Biotechn,2000,10(2):251-257.
[9]DaoustJY,GerberN.1solationandpurificationofprodigiosin
fromVibriopsychroerythrus[J].JBacteriol,1974,118(2):756—
757。
[10]WassermanHH,MckeonJE,SmithLA,eta1.Studiesonpro-
digiesinandthebipyproleprecursor[J].Tetrahedron,1966,31
(S18):647-662.
[11]BogerDL,PatelM.TotalSynthesisofpredigiesin,predigiosene
andesmethoxyprodigiosin:Diels—Alderreact onsofheterocyclic
azadienesa devdopmemofalleffectivepaladium(II)-promoted
2,2-biopyrrolecoup ingprocedure[J].JOrgChem,1988,53
(7):1405—1415.
[12]MontanerB,Pemz-TomasR.Thecytotoxicpredigiesinnduces
phosphorylationofp38·MAPKbutnotofSAPK/JNK[J].To.col-
ogyLott,2002,129(1/2):93--98.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