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supporting natural conservation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缘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猿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李柏贞袁周广胜 渊员园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变化对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影响研究进展 李垄清袁吴正云袁张摇 强袁等 渊员园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尧假说与证据 曾凡勇袁孙志强 渊员园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线虫区系分析指示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陈云峰袁韩雪梅袁李钰飞袁等 渊员园苑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赵良仕袁孙才志袁郑德凤 渊员园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原河谷城市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要要要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 高摇 云袁谢苗苗袁付梅臣袁等 渊员园怨源冤噎噎
土地利用和环境因子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尺度效应要要要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赵明月袁赵文武袁钟莉娜 渊员员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赤子爱胜蚓和毛利远盲蚓对添加造纸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陈旭飞袁张摇 池袁戴摇 军袁等 渊员员员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钾与信号抑制剂对外生菌根真菌分泌乙酸的调控作用 杨红军袁李摇 勇袁袁摇 玲袁等 渊员员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砷诱导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死亡的毒性效应 薛美昭袁仪慧兰 渊员员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酚降解菌 葬凿园源怨的鉴定及降解特性 胡摇 婷袁谷摇 洁袁甄丽莎袁等 渊员员源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紫花苜蓿对铜胁迫生理响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 付摇 川袁余顺慧袁黄怡民袁等 渊员员源怨冤噎噎噎噎噎噎
播种期对晚季香稻香气 圆鄄乙酰鄄员鄄吡咯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杨晓娟袁唐湘如袁闻祥成袁等 渊员员缘远冤噎噎噎噎噎
外源钙渊悦葬冤对毛葱耐镉渊悦凿冤胁迫能力的影响 王巧玲袁邹金华袁刘东华袁等 渊员员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植被指数的北京军都山荆条灌丛生物量反演研究 高明亮袁宫兆宁袁赵文吉袁等 渊员员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种暖季型草坪草对二氧化硫抗性的比较 李摇 西袁王丽华袁刘摇 尉袁等 渊员员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恩施烟区无翅桃蚜在烤烟田空间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夏鹏亮袁王摇 瑞袁王昌军袁等 渊员员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啮齿动物捕食和搬运蒙古栎种子对种群更新的影响 张晶虹袁刘丙万 渊员圆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叶片和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李倩倩袁赵摇 旭袁郭正刚 渊员圆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光尧温限制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超补偿生长与竞争效应 谢晓玲袁周摇 蓉袁邓自发 渊员圆圆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人工巢箱繁殖鸟类主要巢捕食者及其影响因素 张摇 雷袁李东来袁马锐强袁等 渊员圆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卓摇 异袁蔡立哲袁郭摇 涛袁等 渊员圆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尺度因子对滦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张海萍袁武大勇袁王赵明袁等 渊员圆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
呼兰河湿地夏尧秋两季浮游植物功能分组演替及其驱动因子 陆欣鑫袁刘摇 妍袁范亚文 渊员圆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 李摇 佳袁李言阔袁缪泸君袁等 渊员圆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郭子良袁崔国发 渊员圆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近 员园年来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缪丽娟袁蒋摇 冲袁何摇 斌袁等 渊员圆怨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洪湖春旱的影响 刘可群袁 梁益同袁周金莲袁等 渊员猿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园要圆园员园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变化 淡永利袁王宏志袁张摇 欢袁等 渊员猿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三江源区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 李摇 芬袁吴志丰袁徐摇 翠袁等 渊员猿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圆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源鄄园猿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插秧季节的桂西要要要圆园园怨要圆园员员年袁我国广西尧云南尧贵州尧四川尧重庆等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袁其中
广西西北部尧云南大部尧贵州西部等石漠化地区最为严重袁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袁千百万人和大牲畜饮水困难袁这种危
害是巨大的尧现实的遥 从对 圆园园怨要圆园员员年我国西南地区旱灾程度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结果显示院圆园园怨要
圆园员员年西南地区年均降水量和湿润指数明显低于 员怨愿园要圆园园愿年均值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低于 圆园园员要圆园园愿年均值袁
造成的碳损失约占我国总碳汇的 苑援怨员豫遥 全球气候变暖给大气环流提供了动力袁也造成了许多极端灾害天气袁因此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显得更加紧迫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5 期
2014年 3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5
Ma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29)
收稿日期:2013鄄06鄄10;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9鄄22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fa6716@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6101598
郭子良,崔国发.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生态学报,2014,34(5):1284鄄1294.
Guo Z L, Cui G F.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supporting natural conservatio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5):1284鄄1294.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郭子良,崔国发*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北京摇 100083)
摘要: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
学依据。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成为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虽然我国自
然保护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没有一个同时依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布规律,确定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服务。 利用 GIS技术和 PC鄄ORD4.0软件中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中国
版图划分出 3489个基本地理单元,并对这些地理单元进行了数量化分类。 然后,根据这个分类结果,参考植被区划和地貌区划
等,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包括了 8 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37 个自然保护
地理地区和 117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该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利用 TWINSPAN 的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地理区划的探索是
区划方法上的创新,为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2)选取的数量化指标是在结合已有专项区划资料提出的,
有助于避免动植物分布指标的人为选择偏差,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3)量化分析保证了地理区划的客观性,同时定性分析避免了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误差,使区划结果更
准确。
关键词:自然保护; 地理区划; 数量分类; 生态因子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supporting natural
conservation
GUO Ziliang, CUI Guofa*
College of Nature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National鄄 or regional鄄scal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cluding the designation of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can provide foundational data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ure reserve system and 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ies related to local
biodiversity.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upporting natural conser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field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Meanwhile, China忆 s nature
reserve system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and is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no nation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ystem is in place that designates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considers both biotic factors ( such as plant,
animal, or vegetation) and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soil, or landform), and is also design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ure reserves. This study use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first divide the territory of China into 3489 basic geographical units based regional climate, soil and geomorphology. A
regionaliz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biogeography such as climate, soil, flora, animal distribution, and vegeta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is study. The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used to create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was compiled and converted
http: / / www.ecologica.cn
into attribute information that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the basic geographical units using
GIS10郾 0. Next, the entire set of data supporting these geographical units was studied using TWINSPAN and PC鄄ORD4.0.
Finally, a natural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cheme designed to conserve and preserve natural
resource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data from th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geomorphologic
regionalization were included. Data analysis includ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is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ystem resulted in the designation of three major types of natural
conservation biogeographical areas, including eight zones, 37 areas, and 117 subareas. A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hould consider an ideal combin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 including soil, landform, climate,
plants, animals and vegetation to support comprehensive natural area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ecological factors and elimina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intrazonal characteristics. Certainly, the boundaries of a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ystem cannot be determined by the boundary of a single aspect of biogeography, and the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created here will be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previou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because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the expression of a wide variety of ecological factors in geographical space to consider the need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ovides baseline information in suppor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ure reserves. The features of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ystem include: (1) A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method that wa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taxonomic methods of TWINSPAN and GIS, used innovative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research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2) Quantitative criteria that are propo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isting special regionalization in this study; these criteria helped researchers avoid artifacts in the data that were based
solely on one aspect of the data such 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indices, resulting in poor selection of
biogeographically鄄based polygons; additionally,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a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articular district and can provide good direction to land managers concerned wit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nature reserve construction; ( 3 )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ensure that th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objectively, while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avoid obvious errors an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numerical taxonomic; ecological factor
摇 摇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
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生物多
样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鄄2]。 生物地理区划
是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国际上主要
应用生物地理区划为区域保护区的合理规划布局提
供依据。 早在 19世纪中叶,Sclater 就根据鸟类的分
布规律,提出了世界陆地动物区划方案[3],随后
Wallace对这个方案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全球陆地分
为 6 个界的划分方案[4]。 而 20 世纪 70 年代,
Udvardy首次将生物地理区划与生物多样性就地保
护工作结合了起来,编制了生物地理区划方案———
世界生物地理省分类。 Udvardy 建议在每个生物地
理省范围内都要选择适宜地段建立生物圈保护区,
使主要原生性生态系统都得到必要的保护和发
展[5]。 随后,国外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地理区划的研
究,并提出了很多全球性的区划方案[6鄄9]。 但这些区
划方案侧重点各有不同,其分别考虑了气候因素、生
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指示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生物
地理区划研究发展也很快,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
划方案[10鄄21]。 但是这些地理区划很多是根据生物因
子和非生物因子等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提出的,而
且并不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 而目前自然地理
区划逐渐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面发展,而且“生
态化冶明显[2,13鄄15,22]。 近几年,定量化分析方法也被
引入到地理区划研究中,其中倪健主要根据气候、土
壤和地形等非生物因子,而解焱主要根据野生动植
物的分布信息,分别进行了地理区划的量化分析研
究,但两者的地理区划结果存在很大差异,说明定量
化分析的指标选择可能导致地理区划结果的
5821摇 5期 摇 摇 摇 郭子良摇 等: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差异[1,13]。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环境要素和
生物分布特征进行的区划工作,旨在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属于自然地
理区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众
多的区划系统,但是这些区划方案并不能满足我国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的需要。 而
且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和体系的不断完
善,迫切的需要能更好的反应区域地貌类型、动植物
区系和植被类型等特征的自然保护地理区划,来配
合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自然保护区的科
学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23鄄27]。
1摇 区划原则
(1)相对一致性原则
地域分异的相对一致性是自然保护地理区划的
基础,相对一致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助于自然保护区
网络中相同类型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之间的基因交
流。 因此区划方案应充分体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
生物类群的空间组合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保持区域
的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原则
综合地理区划研究是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地
域异质性为目标而开展的,不能根据某一专项区划
的边界划定其边界。 而且数量分类方法虽然能对区
域异质性进行综合表达并保证区划的客观性,但并
不能对相邻基本地理单元的关联程度进行区分,所
以必须综合运用图层叠加等手段对其进行修正。
(3)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气候、土壤和地貌等非生物因子对区域自然生
态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
区的地域性差异,这些地域性差异必然在生物因子
上具有重要体现。
2摇 区划依据
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系分区和动物地理
区划等均反应了较大尺度的生态因子的分布规律,
对小尺度综合区划的影响有限,但地貌区划和植被
区划的影响一直较大。 因此本研究中将地貌区划和
植被区划作为主要依据,而其它区划方案为辅。
2.1摇 区划方案的依据
地貌区划方案:选取了本研究组 2013 年确定的
“中国地貌区划系统冶,其包括 4 个地貌大区、40 个
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 473个地貌区[28]。
气候区划方案:选取了 1978 年中央气象局根据
已有气候区划和全国气象台站所的数据确定的“中
国气候区划冶。
土壤区划方案:选取了 1965 年赵其国等提出的
“中国土壤区划冶。
植物区系分区方案:选取了 1983 年吴征镒等提
出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冶。
动物地理区划方案:选取了 1999 年张荣祖等提
出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冶。
植被区划方案:选取了 2007 年张新时等提出的
“中国植被区划冶。
2.2摇 数量分类的依据
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植被等 5 个方面构成
了 TWINSPAN方法数量分类最基本的指标体系,这
些指标的属性信息分别通过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
物区系分区、动物地理区划和植被区划等方案获得。
确定基本地理区划单元的各项属性依据的是各个专
项区划方案中属性信息,包括了 45 个气候区、78 个
土壤区、29个植物地区、54 个动物地理省和 116 个
植被区。 利用 GIS10.0通过图层叠加,提取这些信息
并输入到基本地理区划单元内,得到基本地理区划
单元的属性表,作为基本地理单元的数量分类依据。
3摇 区划方法
区划方法是判断一个区划系统科学性的重要依
据,也是区划过程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 首先,使用 GIS10.0 软件
将气候区划单元、土壤区划单元和根据地貌类型确
定的地貌区划单元进行叠加和联合,得到中国陆地
区域的 3489个基本地理区划单元,南海诸岛并未参
与数量分类。
然后,根据每个基本地理单元所处地理空间在
中国气候区划、中国土壤区划、中国植物区系分区、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中位置的不同,
利用 GIS10.0提取各个基本地理单元的不同属性作
为数量分类的指标,再得到“基本地理单元伊属性信
息冶排列矩阵,用 1 表示具有的属性字段,用 0 表示
不具有的属性字段,并使用 PC鄄ORD4.0 软件中的双
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进行数量分类,得
682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到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其中 TWINSPAN方
法是一种兼顾定性及定量的分类方法,在群落分类
中较为常用,为数值分类的一种,本法由 Hill 等在
1975年所创立[29]。 其原理是采用序列法中的交互
平均法[30],对分类样本自上而下依次进行二分,直
到各群无法切分为止。 TWINSPAN 方法可以通过计
算模型来反映样本之间的差别,比较客观的反映分
类样本的相似或相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但仍然需
要人为判断临界值。
最后,将得到 3489个基本地理单元的数量分类
结果输入 GIS10.0中。 因为 TWINSPAN 分类方法并
不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近似和相关程度,所以要对
数量分类所得结果中各区域的边缘进行检查矫正。
在数量分类的基础上,参考了植被区划、地貌区划等
确定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的等级区划
系统。
图 1摇 区划技术路线图
Fig.1摇 The technology roadmap of division
4摇 结果
4.1摇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区域内主要自然生态系
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目标的。 因此,在自然保
护综合地理区划中,全面考虑了影响自然界的生物
和非生物因素,对其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得到了数
量化的分类结果,部分结果如图 2。
图 2摇 数量分类 4次(a)和 7次(b)分类结果
Fig.2摇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taxonomic after 4 times and 7 times
摇 摇 中国陆地区域分类四次后,被分为了 12 个区
域,基本符合中国东北、华北、东南、中南、内蒙古、西
北和青藏高原等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分类 7 次后,
分类结果较为复杂,而局部地貌特征的变化对其影
响变大。 这说明随着区划尺度的不断变小或区划方
案的细化,局部地貌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数量分类结果对区划指标具有了较好的表达,较为
客观的表现了区域差异。
4.2摇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根据整体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将面积较小
7821摇 5期 摇 摇 摇 郭子良摇 等: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的带状区域并入周边地理区域,并参考进一步的分
类结果、地貌区划和植被区划等对各个区域的边界
进行调整。 而南海诸岛部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自然
地理特征,因此将其作为独立的一级区。 根据上述
的区划原则、区划依据和区划方法,提出了包括 8 个
一级区(自然保护地理大区)、37 个二级区(自然保
护地理地区)和 117 个三级区(自然保护地理亚地
区)的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如图 3 和
表 1。
图 3摇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图
Fig.3摇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表 1摇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Table 1摇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scheme of China
自然保护地理大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zone
自然保护地理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area
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subarea
东北大区玉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半湿润地区玉1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落叶针叶林亚地区玉1A
大兴安岭南部温带半湿润地区
玉2 大兴安岭中段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2A、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亚地区玉2B
小兴安岭温带半湿润地区玉3 小兴安岭北段丘陵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3A、小兴安岭南段山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3B
东北平原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4
小兴安岭山前台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4A、松嫩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
玉4B、大黑山台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4C、辽河下游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
地区玉4D
长白山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玉5 三江平原栽培植被、湿地与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5A、张广才岭山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5B、长白山山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5C
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玉6 龙岗山山地针阔混交林亚地区玉6A、辽东半岛落叶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玉6B
华北大区域 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域1 辽西冀东山地落叶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域1A、海河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域1B、太行山东侧栽培植被与落叶阔叶林亚地区域1C
882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续表
自然保护地理大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zone
自然保护地理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area
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subarea
山西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域2 冀北山地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亚地区域2A、晋北中山盆地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亚地区域2B、晋中山地落叶阔叶林亚地区域2C
陕北和陇中高原暖温带半干旱
地区域3
陕北高原切割塬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亚地区域3A、陇中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与
草原亚地区域3B
太行山南段和秦岭北坡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域4
陕南豫西栽培植被与山地落叶阔叶林亚地区域4A、甘南高原山地森林与草甸
亚地区域4B、太行山南段山地落叶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域4C
黄淮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域5 黄淮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区域5A
山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域6 胶东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区域6A、胶河平原栽培植被与落叶阔叶林区域6B、鲁中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域6C
东南大区芋 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湿润地区芋1
江淮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芋1A、大别山及周边栽培植被与常绿阔叶林
亚地区芋1B
长江中下游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芋2
浙皖山地常绿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芋2A、鄱阳湖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
芋2B、罗霄山脉北段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2C、湘中平原丘陵栽培植被与
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2D、浙闽山地常绿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芋2E、赣南山地
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2F
东南南亚热带湿润地区芋3
戴云山及周边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3A、南岭东段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
芋3B、南岭西段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3C、黔桂石灰岩丘陵山地常绿阔叶
林亚地区芋3D、粤桂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芋3E、闽粤沿海山地
常绿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芋3F
台湾岛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芋4 台湾西部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芋4A、台湾东部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芋4B、台南地区热带雨林季雨林与湿地亚地区芋4C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芋5 雷州半岛台地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芋5A、十万大山热带雨林季雨林与湿地亚地区芋5B
海南岛热带湿润地区芋6 海南岛北部平原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区芋6A、海南岛南部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与湿地亚地区芋6B
中南大区郁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郁1
秦岭东部栽培植被与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1A、大巴山北段常绿阔叶林亚地区
郁1B、秦岭中段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1C、米仓山北段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1D、
岷山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1E
四川盆地及边缘山地北亚热带
湿润地区郁2
大巴山脉南段常绿阔叶林与湿地亚地区郁2A、四川盆地栽培植被与湿地亚地
区郁2B、川西山地常绿阔叶林与高山草甸亚地区郁2C
贵州高原及边缘山地亚热带湿
润地区郁3
武陵山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3A、雪峰山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3B、贵州高原常
绿阔叶林与石灰岩溶洞亚地区郁3C
横断山北部北亚热带湿润半湿
润地区郁4
怒江澜沧江切割山地常绿阔叶林与高山植被亚地区郁4A、金沙江切割山地常
绿阔叶林与高山植被亚地区郁4B
横断山南部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郁5
川南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5A、云南高原栽培植被与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
5B、怒江澜沧江平行峡谷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5C
西南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郁6
滇西山原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6A、滇中南亚高山常绿阔叶林亚地区郁6B、滇
南宽谷热带雨林季雨林亚地区郁6C、滇东南低热高原常绿阔叶林与山地季雨
林亚地区郁6D、桂西南岩溶山原常绿阔叶林与山地季雨林亚地区郁6E
喜马拉雅山东缘热带湿润地区
郁7
喜马拉雅山南翼常绿阔叶林与山地季雨林亚地区郁7A、喜马拉雅山东端常绿
阔叶林与山地季雨林亚地区郁7B
内蒙古高原大区吁 西辽河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吁1 西辽河平原及周边山地草原与针阔混交林亚地区吁1A
内蒙古东部温带半干旱地区吁2 呼伦贝尔高原草原与湿地亚地区吁2A、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亚地区吁2B
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山地温带
半干旱地区吁3
鄂尔多斯高原草原与荒漠草原亚地区吁3A、贺兰山及周边草原与山地落叶阔
叶林亚地区吁3B、陇中高原北部切割山地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亚地区吁3C
西北大区遇 内蒙古西部温带干旱地区遇1 乌兰察布高原草原与荒漠草原亚地区遇1A、阿拉善高原东部低地草原化荒漠与灌木化荒漠亚地区遇1B、阿拉善高原及河西走廊荒漠亚地区遇1C
北疆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遇2
阿尔泰山山地草原与针叶林亚地区遇2A、准噶尔盆地西部荒漠、山地草原与
针叶林亚地区遇2B、准噶尔盆地低地荒漠亚地区遇2C、准噶尔东部荒漠与荒
漠戈壁亚地区遇2D、天山东段灌木、半灌木荒漠亚地区遇2E、天山西段北麓荒
漠、草原与针叶林亚地区遇2F
9821摇 5期 摇 摇 摇 郭子良摇 等: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续表
自然保护地理大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zone
自然保护地理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area
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geographical subarea
南疆温带暖温带干旱地区遇3
天山西段南麓山地草原与针叶林亚地区遇3A、吐鲁番鄄哈密盆地及周边荒漠
与盆地绿洲亚地区遇3B、北山及周边荒漠戈壁与荒漠草原亚地区遇3C、塔里
木盆地低地荒漠亚地区遇3D、西昆仑山地低地荒漠与高山植被亚地区遇3E
青藏高原大区喻 昆仑山高寒干旱地区喻1 昆仑山西段高山高寒荒漠亚地区喻1A、昆仑山东段高山高寒荒漠亚地区喻1B、阿尔金山高寒植被与荒漠植被亚地区喻1C
柴达木、祁连山干旱半干旱地区
喻2
柴达木盆地荒漠亚地区喻2A、祁连山西段高山盆地草原与针叶林亚地区喻
2B、祁连山东段高山草原、湿地与针叶林区亚地区喻2C
羌塘高原高寒干旱地区喻3
中阿里山地高寒荒漠与荒漠草原亚地区喻3A、羌塘高原北部高寒草原亚地区
喻3B、羌塘高原中部高寒草原亚地区喻3C、羌塘高原南部高寒草原与高寒湿
地亚地区喻3D
藏东、青南高寒半湿润半干旱地
区喻4
江河源高寒草原亚地区喻4A、祁连山东端草原与山地森林亚地区喻4B、青南
高原宽谷高寒草原草甸亚地区喻4C、川西藏东高寒灌丛与草甸亚地区喻4D、
澜沧江、金沙江上游切割山地高寒草原亚地区喻4E、念青唐古拉山北段灌丛
草原与高山植被亚地区喻4F
藏南高寒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喻5
西南阿里山地高寒荒漠与荒漠草原亚地区喻5A、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山地森林
与高山植被亚地区喻5B、雅鲁藏布江谷地灌丛与草原亚地区喻5C、念青唐古
拉山南段草原草甸与高山植被亚地区喻5D
南海诸岛大区峪 南海诸岛热带湿润地区峪1 东沙群岛热带珊瑚岛亚地区峪1A、中沙群岛热带珊瑚岛亚地区峪1B、西沙群岛热带珊瑚岛亚地区峪1C、南沙群岛热带珊瑚岛亚地区峪1D
4.2.1摇 东北大区
东北大区东南以鸭绿江、图们江及长白山为界
与朝鲜相邻,东北以黑龙江沿国境线与俄罗斯为邻。
西部以大兴安岭为主干,北部小兴安岭自西向东延
伸,东南部有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山地,在这些山
地、丘陵的环抱之中有广阔而肥沃的松嫩平原和三
江平原。 其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缘,由于纬
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而且土
壤类型复杂,温带的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以及寒温
带的寒棕壤发育。 该区域植物区系分区和动物地理
区划较为一致,但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
之一,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或天然次生林,在植
被区划上,主要包括了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
混交林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辽东半岛部
分,而低地平原以草甸草原、沼泽地和河漫滩等为
主。 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交叉分布,森林湿地发育,
是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最主要的分
布区,也是耐寒性动植物主要分布地,但特有种较
少。 应加强对该区域森林和草原草甸生态系统,以
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并重点关注大型兽类的栖
息地和生境廊道的保护。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
半湿润地区、大兴安岭南部温带半湿润地区和小兴
安岭温带半湿润地区等 6 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以
及 14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4.2.2摇 华北大区
华北大区东濒黄海、渤海,南以秦岭山脉主脊线
至淮河一线为界,西以青藏高原外缘为界,北部与内
蒙古地区、东北地区相接。 其具有稳定而古老的台
地,但由于侵蚀和堆积作用的交替进行,在全区形成
了明显的多级阶地,同时该区域西部有明显的黄土
堆积。 而且因其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且西北邻近
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故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显
著,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冷,夏秋热湿,
四季分明。 其地带性土壤由东到西,有棕壤土、淋溶
褐色土和褐土等森林土壤,以及发育在森林草原与
干草原上的黑土、黄绵土等。 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但由于热量不同而引起植被的
纬度地带性变化明显,其南界秦岭淮河一线附近,植
物区系中的亚热带常绿成分较多,而西北边界附近
则温带草原成分突出,在植被区划上,包含了暖温带
阔叶混交林区域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温带草原区域与
暖温带阔叶混交林区域交界的边缘部分,但动物种
类较少且种类组成较一致。 其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092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差异性明显,但原生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种类缺
乏,人口密度较高,应以保护和恢复不同地区的森林
生态系统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和管
理,特别是野生动物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
润地区、山西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和山东半岛暖
温带半湿润地区等 6 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以及 15
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4.2.3摇 东南大区
东南大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以淮河为界,南
至海南岛,西以秦巴山地、雪峰山和云贵高原为界,
东至台湾岛。 地形破碎,山地丘陵连绵交错,平原盆
地贯穿其中,其中较大的山体有武夷山和南岭等。
而区内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但在沿海地区受
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而南部地区有小面积的热带
季风气候区。 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红壤和黄壤,而
黄棕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北部,即长江以北,红壤主
要分布于亚热带南部。 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南岭以南的常绿阔叶林混杂较
多的热带成分,植物种类复杂,林内攀缘、附生植物
甚多。 而植物区系分区和动物地理区划较为复杂,
植物区系分区包含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滇黔桂
地区等地区,动物地理区划包含了东部丘陵平原亚
区、台湾亚区和闽广沿海亚区等。 其地貌复杂,自然
植被破碎化分布,海岸线长,湿地众多,特有植物种
类丰富,应加强对该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
护,并重点关注特有和极小种群植物的就地保护和
管理,推进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在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可以建设自然保护点。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
湿润地区、长江中下游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台湾岛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等 6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和 21
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4.2.4摇 中南大区
中南大区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青藏高原,东到
东南丘陵,北至秦岭山地。 该区域地貌类型复杂,有
面积广阔的低缓起伏高原地貌、切割性山地和山间
盆地,其西部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垂直
落差较大。 其整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
风气候区,但受到局部地势影响,气温较华东和华南
偏低,在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三者综合影响
下,气温季节变化较小,但在南部边缘影响不大。 其
地带性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其中云贵高原以红
壤为主。 其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寒温
性针叶林和干性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在
植被区划上,包含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西部
区域以及西部偏干性热带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其植
物区系分区和动物地理区划复杂,植物区系分区包
含了华中地区、云南高原地区和滇缅泰地区等地区,
动物地理区划包含了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等。
该区域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复杂,是我国生态系统最
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特有物种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应加强对该
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和跨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
及对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秦巴山地北亚热带湿
润地区、四川盆地及边缘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
贵州高原及边缘山地亚热带湿润地区等 7 个自然保
护地理地区以及 23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4.2.5摇 内蒙古高原大区
内蒙古高原大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北以国
境线为界与蒙古和俄罗斯相邻,东、西、南三面分别
与东北、华北和西北 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为邻,西
接狼山南端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至贺兰山西麓一
线。 地势起伏小,地貌相对单一,境内山脉少且高度
一般较低,延伸不长,而大兴安岭和阴山横贯本区,
把整个高原分为三大部分。 其属中温带半干旱、干
旱气候区,季节分配由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向西南变
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地带性土壤以栗钙土分布
最广,其次是棕钙土,黑钙土则局限于东部边缘。 该
区域地带性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
在植被区划上,包含了温带草原区域的大部分,而在
阴山、贺兰山及大兴安岭南部地段的山地、丘陵上还
分布有以落叶松、栎树等为主的天然林与次生林,而
植物区系分区和动物地理区划较一致。 其是森林、
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和过渡区,植被类型
和野生动物组成与邻国较为相似,应限制开发,加强
对该区域草原、草甸和群落交错带等特有自然生态
系统的保护,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网络,特别是跨国
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对群落交错带的管理。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西辽河温带半湿润半
干旱地区、内蒙古东部温带半干旱地区和鄂尔多斯
1921摇 5期 摇 摇 摇 郭子良摇 等: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高原及周边山地温带半干旱地区等 3 个自然保护地
理地区以及 6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
4.2.6摇 西北大区
西北大区东以阿拉善高原为邻,南以昆仑山、阿
尔金山和祁连山北麓为界,深居内陆,四周多为高
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因而形成我
国最干旱的地区。 地形地貌以山地和山间盆地为
主,山地与盆地的相间分布,构成了该区域地表结构
的基本特征。 该区域是我国最干燥的地区,具有典
型的暖温带和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特点,其光照长、
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而高山具有显著的垂直气候
带。 其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地带性土壤有灰漠土、灰
棕漠土和棕漠土,此外还有草甸土、盐土和风沙土等
非地带性土壤。 境内大部分属于干沙漠,东西两侧
边缘地区属于荒漠草原,而高山的迎风坡面上能获
得较多的降水,孕育了众多的冰川积雪,较高海拔的
山坡上还有郁郁的森林和草原。 旱生的灌木与小灌
木荒漠是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典型的灌木荒漠分
布在山前洪积扇及由小砾石组成的冲积扇上部,大
多数由叶退化的灌木组成,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在
砾质戈壁及荒漠性低山。 但在山地与平地绿洲内,
仍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在阿尔泰山和天山的针
叶林,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和阿拉善的荒漠河岸
胡杨林。 而植被分布的特征造成了该区域植物区系
分区和动物地理区划的相对简单,但区域差异明显
的特点。 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相对隔离,具有大面积
的荒漠生态系统和垂直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
匮乏,但野生动物种类独特。 应加强对其荒漠生态
系统中迁徙性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并积极构建
自然保护区网络。 而其山地生态系统是荒漠区重要
的水源,也需要重点保护,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
重要作用。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内蒙古西部温带干旱
地区、北疆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疆温带暖温带
干旱地区等 3 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以及 14 个自然
保护地理亚地区。
4.2.7摇 青藏高原大区
青藏高原大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北起昆仑山、
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地势高峻,平
均海拔 4500 m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 高原
上还分布有多条山脉,而且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
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和四川盆地的相对高差在
3000 m以上。 青藏高原强烈的隆起和巨大的高原
面,破坏了所处纬度地带的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光
照充足、气温低和干湿季分明等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极为悬殊,从东南向
西北递减,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西端,年降水量极少,
而且区内高原冻土、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
发育强烈。 由于地势的强烈隆起,使植物的演替和
土壤发育受到影响,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
植被成为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而高原外围山地植
被垂直带谱显著,而植物区系和动物地理组成较为
简单,但却为该地区所特有。 该区域地广人稀,生态
位置特殊,应重点保护其特有的高寒生态系统及高
原边缘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而且其高原迁徙兽群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兽类种群,应根据其迁徙路线构
建自然保护区网络,减少人为干扰。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昆仑山高寒干旱地
区、羌塘高原高寒干旱地区和藏南高寒半湿润半干
旱地区等 5 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以及 20 个自然保
护地理亚地区。
4.2.8摇 南海诸岛大区
南海诸岛大区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包括南海的
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及其周边海域。 其
具有大量的珊瑚岛礁和广阔的海域,热带湿润气候
明显,地带性植被为热带珊瑚岛常绿林。 乔木林在
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和甘泉岛等分布面积较
大,南沙群岛中个别岛屿上亦有分布。 热带珊瑚岛
常绿林在群落组成上树种不多,仅有十余种,以麻疯
桐林和海岸桐林分布最广,灌木林在各岛屿亦有分
布,面积大而连片,亦是珊瑚岛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在植被区划上,包含了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和东
部偏湿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的南海北部珊瑚岛植被
区。 而植物区系分区包含了南海地区的大部分,动
物地理区划仅包含了南海诸岛亚区。 其具有我国最
典型的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
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应加强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系统
和海洋鸟类的保护,促进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
设和管理。
该自然保护地理大区包括南海诸岛热带湿润地
区 1 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以及 4 个自然保护地理
亚地区。
292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5摇 讨论
能够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生物分异格局的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
实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往往涉及地理学、生态
学和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而确定一个理想的、能被普
遍接受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并非易事[21]。 将
土壤、地貌、气候、植物、动物和植被等生态因子相结
合,依据每类生态因子的分布规律,强调区域代表
性,排除隐域性特征的干扰是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
划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开
展的。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不是植被分区,也
不是生物区系分区,而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
然保护区建设服务为目标的区划工作,所以该区划
的界线不能用单一区划要素的界线来确定,而是依
据各类生态因子在地理空间上的总体分布特征确定
的,本研究通过 TWINSPAN 方法数量分类实现这个
过程。 而目前我国对自然地理单一要素的区划仍然
是自然地理区划工作的重点,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
究则侧重于对气候、土壤和地貌差异的定性分析研
究[2,15,31]。 本研究的区划结果与任美锷[18]、侯学
煜[32]和赵松桥[18]等提出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有较
大的差异,后者地理界线是在参考地貌和气候界线
的基础上划定的,如许多自然地理区划方案均按照
气候差异将亚热带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开。
但在本研究中数量分类结果与之明显不同,其将秦
岭淮河以南的区域以秦巴山地东端、云贵高原东南
缘和雪峰山为界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这条界线与中
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基本一致,离海洋的远近
和海拔的差异可能使两侧生物类群间也出现了
差异。
另外,本研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对
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要素进行分析,确定了基本地理
单元,并以其为基础通过考虑气候、动物和植被等多
重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从上而下逐级划分出低阶的
区划单元。 这种利用 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进行
地理区划探索是区划方法上的创新和尝试,为自然
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同时本研究
选取的量化指标是在结合已有专项区划资料提出
的,有助于避免动植物分布指标的人为选择偏差,可
以综合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而量化分析较少掺杂了主观推断,提高了地理区划
研究的客观性,同时定性分析避免了量化分析过程
中没有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的问题,使区划结
果更准确。 量化和定性分析的综合使用,有助于综
合反映区域差异,应作为地理区划工作的必要分析
途径。 本区划系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及修改
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区划方案进行细化。
致谢: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于梦凡对
TWINSPAN数量分类分析提供帮助,自然保护区学
院雷霆和中国林业科学院吴亚丛对写作给予帮助,
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 ] 摇 Xie Y, Li D M, John M K. Preliminary researches on bio鄄
geographical divisions of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
(10): 1599鄄1615.
[ 2 ] 摇 Gao J B, Huang J, Li S C, Cai Y L. The new progress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f Physio鄄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1):
1400鄄1407.
[ 3 ] 摇 Sclater P. On the gener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Class Aves.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Zoology, 1858, (2): 130鄄136.
[ 4 ] 摇 Wallace AR.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With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Living and Extinct Faunas as Elucidating
the Pa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76: 50鄄82.
[ 5 ] 摇 Udvardy MDF.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s of
the world. IUCN Occasional Paper, 1975, 18: 1鄄48.
[ 6 ] 摇 Bailey R G, Hogg H C. A world ecoregions map for resource
reporting. Environ Conserv, 1986, 13(3): 195鄄202.
[ 7 ] 摇 Kreft H, Jetz W. A framework for delineating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based on species distributions. J Biogeogr, 2010, 37
(11): 2029鄄2053.
[ 8 ] 摇 Prentice I, Cramer W, Harrison S, Leemans R, Monserud R,
Solomon A. A global biome model based on plant physiology and
dominance, 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e. J Biogeogr, 1992, 19
(2): 117鄄134.
[ 9 ] 摇 Zhao S Q, Fang J Y, Lei G C. Global 200: an approach to setting
large鄄scal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0, 8(4): 435鄄440.
[10] 摇 Zheng D, Ge Q S, Zhang X Q, He F N, Wu S H, Yang Q Y.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30鄄344.
[11] 摇 Wu Z Y. Vegetation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0:
749鄄760.
[12] 摇 Zhang R Z. Zoogeography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3921摇 5期 摇 摇 摇 郭子良摇 等: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011: 299鄄347.
[13] 摇 Ni J, Chen Z X, Dong M, Chen X D, Zhang X S. An eco鄄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for biodiversity in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8, 40(4): 370鄄382.
[14] 摇 Li X. Protection value evaluation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forest nature reserve [ D ].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1.
[15] 摇 Zheng D. The study on regional ecological geography of China.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125鄄132.
[16] 摇 Fu B J, Liu G H, Chen L D, Ma K P, Li J R. Scheme o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1): 1鄄6.
[17] 摇 Li B Y, Pan B T, Cheng W M, Han J F, Qi D L, Zhu C.
Research on geomorph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3): 291鄄306.
[18] 摇 Liu G M. Physical Geographic atlas of China. Beijing: Sinomap
press, 2010: 19鄄202.
[19] 摇 Luo K F. Physical Geographic Partition Draft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3, 20(4): 379鄄394.
[20] 摇 Huang B W. Comprehensive natural regionalization preliminary
draft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8, 24(4): 348鄄365.
[21] 摇 Zhang R Z, Li B Y, Zhang H X, Liu L S. Regional system of
natural reserve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2: 1鄄19.
[22] 摇 Huang B W.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ograph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1998, 50(5): 2鄄5.
[23] 摇 Cui G F. Special research fields and hotspots in science of nature
reserves.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4, 26(6):
102鄄105.
[24] 摇 Tang X P.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nature
reserve network and a draft plan for its optimization.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5, 13(1): 81鄄88.
[25] 摇 Yan Y, Wang Z, Gao J, Xu W G, Jiang M K.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reserv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 ( 18 ):
5091鄄5097.
[26] 摇 Lu A G, Wang S J.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preserves of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4(11): 7鄄11.
[27] 摇 Wu J, Liu H.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
(12): 2091鄄2101.
[28] 摇 Guo Z L, Cui G F. Geomorphologic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imed
at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 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19): 6264鄄6276.
[29] 摇 Hill M O, Bunce R G H, and Shaw M W.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a divisive polythetic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survey of native pinewoods in Scotland. Journal of
Ecology, 1975, 63(2): 597鄄613.
[30] 摇 Hill M O. Reciprocal averaging: an eigenvector method of
ordination. Journal of Ecology, 1973, 61(1): 237鄄249.
[31] 摇 Yang Q Y, Zheng D, Wu S H, Ge Q S. Review and prospects: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the 1950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6): 899鄄910.
[32] 摇 Hou X Y. Development of natural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its big agriculture (I) .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88, (01): 28鄄37.
参考文献:
[ 1 ] 摇 解焱, 李典谟, J MacKinnon. 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研究. 生态学
报, 2002, 22(10): 1599鄄1615.
[ 2 ] 摇 高江波, 黄姣, 李双成, 蔡运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
进展与发展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400鄄1407.
[ 9 ] 摇 赵淑清, 方精云, 雷光春. 全球 200:确定大尺度生物多样性
优先保护的一种方法. 生物多样性, 2000, 8(4): 435鄄440.
[10] 摇 郑度, 葛全胜, 张雪芹, 何凡能, 吴绍洪, 杨勤业. 中国区划
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05, 24(3): 330鄄344.
[11] 摇 吴征镒.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749鄄760.
[12] 摇 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99鄄347.
[13] 摇 倪健, 陈仲新, 董鸣, 陈旭东, 张新时.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
态地理区划. 植物学报, 1998, 40(4): 370鄄382.
[14] 摇 李霄宇.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
局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5] 摇 郑度.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125鄄132.
[16] 摇 傅伯杰, 刘国华,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中国生态区划方
案. 生态学报, 2001, 21(1): 1鄄6.
[17] 摇 李炳元, 潘保田, 程维明, 韩嘉福, 齐德利, 朱澈. 中国地貌
区划新论. 地理学报, 2013, 68(3): 291鄄306.
[18] 摇 刘光明.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0:
19鄄202.
[19] 摇 罗开富.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 地理学报, 1953, 20(4):
379鄄394.
[20] 摇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 地理学报, 1958, 24
(4): 348鄄365.
[21] 摇 张荣祖, 李炳元, 张豪禧, 刘林山.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
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1鄄19.
[22] 摇 黄秉维. 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科学, 1998, 50(5):
2鄄5.
[23] 摇 崔国发. 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 北京林
业大学学报, 2004, 26(6): 102鄄105.
[24] 摇 唐小平.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现状分析与优化设想. 生物多样
性, 2005, 13(1): 81鄄88.
[25] 摇 闫颜, 王智, 高军, 徐网谷, 蒋明康.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
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2010, 30(18): 5091鄄5097.
[26] 摇 卢爱刚, 王圣杰.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分析. 干旱区资源
与环境, 2010, 24(11): 7鄄11.
[27] 摇 吴健, 刘昊.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分析. 自然资源
学报, 2012, 27(12): 2091鄄2101.
[28] 摇 郭子良, 崔国发. 中国地貌区划系统———以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设为目标. 生态学报, 2013, 33(19): 6264鄄6276.
[31] 摇 杨勤业, 郑度, 吴绍洪, 葛全胜. 20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综
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05, 24(6): 899鄄910.
[32] 摇 侯学煜. 论我国自然生态区划及其大农业的发展( I) . 中国科
学院院刊, 1988, (01): 28鄄37.
492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缘 酝葬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粤凿增葬灶糟藻 蚤灶 贼澡藻 泽贼怎凿赠 燥灶 凿则燥怎早澡贼 蚤灶凿藻曾 蕴陨 月燥扎澡藻灶袁 在匀韵哉 郧怎葬灶早泽澡藻灶早 渊员园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葬贼藻鄄燥枣鄄贼澡藻鄄葬则贼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贼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遭蚤燥葬增葬蚤造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皂蚤灶藻则葬造 藻造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糟则燥责泽
蕴陨 蕴燥灶早择蚤灶早袁宰哉 在澡藻灶早赠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园缘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藻糟澡葬灶蚤泽皂袁 澡赠责燥贼澡藻泽蚤泽 葬灶凿 藻增蚤凿藻灶糟藻 燥枣 澡藻则遭蚤增燥则燥怎泽 蚤灶泽藻糟贼鄄澡燥泽贼 蚤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蚤灶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在耘晕郧 云葬灶赠燥灶早袁杂哉晕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 渊员园远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责责则燥葬糟澡 燥枣 灶藻皂葬贼燥凿藻 枣葬怎灶葬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蚤灶凿蚤糟葬贼藻 贼澡藻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葬灶凿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枣燥燥凿 憎藻遭
悦匀耘晕 再怎灶枣藻灶早袁 匀粤晕 载怎藻皂藻蚤袁 蕴陨 再怎枣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园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泽责葬贼蚤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藻贼则蚤糟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枣燥燥贼责则蚤灶贼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赠 糟燥灶增藻则早藻灶糟藻 燥灶 葬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泽糟葬造藻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在匀粤韵 蕴蚤葬灶早泽澡蚤袁 杂哉晕 悦葬蚤扎澡蚤袁 在匀耘晕郧 阅藻枣藻灶早 渊员园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葬贼贼藻则灶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葬早藻 燥枣 孕造葬贼藻葬怎 灾葬造造藻赠鄄悦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宰藻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载蚤灶蚤灶早
郧粤韵 再怎灶袁 载陨耘 酝蚤葬燥皂蚤葬燥袁 云哉 酝藻蚤糟澡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园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糟葬造藻 藻枣枣藻糟贼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贼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灶 泽怎则枣葬糟藻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院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赠 葬灶凿 早怎造造赠 葬则藻葬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则灶 杂澡葬葬灶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粤韵 酝蚤灶早赠怎藻袁 在匀粤韵 宰藻灶憎怎袁在匀韵晕郧 蕴蚤灶葬 渊员员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耘蚤泽藻灶蚤葬 枣燥藻贼蚤凿葬 葬灶凿 粤皂赠灶贼澡葬泽 皂燥则则蚤泽蚤 燥灶 贼澡藻 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燥枣 泽燥蚤造 葬皂藻灶凿藻凿 憎蚤贼澡 贼澡藻 责葬责藻则 皂蚤造造
泽造怎凿早藻 悦匀耘晕 载怎枣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悦澡蚤袁 阅粤陨 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员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砸藻早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燥贼葬泽泽蚤怎皂 泽怎责责造赠 葬灶凿 泽蚤早灶葬造 蚤灶澡蚤遭蚤贼燥则泽 燥灶 葬糟藻贼葬贼藻 藻枣枣造怎曾藻泽 遭赠 藻糟贼燥皂赠糟燥则则澡蚤扎葬造 枣怎灶早蚤
再粤晕郧 匀燥灶早躁怎灶袁 蕴陨 再燥灶早袁 再哉粤晕 蕴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员圆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则泽藻灶蚤糟 蚤灶凿怎糟藻泽 早怎葬则凿 糟藻造造 凿藻葬贼澡 蚤灶 造藻葬枣 藻责蚤凿藻则皂蚤泽 燥枣 灾蚤糟蚤葬 枣葬遭葬 载哉耘 酝藻蚤扎澡葬燥袁 再陨 匀怎蚤造葬灶 渊员员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凿藻早则葬凿蚤灶早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 葬凿园源怨 泽糟则藻藻灶藻凿 枣则燥皂 燥蚤造 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燥蚤造
匀哉 栽蚤灶早袁 郧哉 允蚤藻袁 在匀耘晕 蕴蚤泽澡葬袁再粤晕郧 允蚤怎袁藻贼 葬造 渊员员源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酝藻凿蚤糟葬早燥 泽葬贼蚤增葬 蕴援 贼燥 糟燥责责藻则 泽贼则藻泽泽 遭赠 云栽陨砸 泽责藻糟贼则燥泽糟燥责赠
云哉 悦澡怎葬灶袁 再哉 杂澡怎灶澡怎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员源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燥憎蚤灶早 凿葬贼藻 燥灶 圆鄄葬糟藻贼赠造鄄员鄄责赠则则燥造蚤灶藻 糟燥灶贼藻灶贼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造葬贼藻 泽藻葬泽燥灶 葬则燥皂葬贼蚤糟 则蚤糟藻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躁怎葬灶袁栽粤晕郧 载蚤葬灶早则怎袁宰耘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员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藻曾燥早藻灶燥怎泽 糟葬造糟蚤怎皂 渊悦葬冤 燥灶 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燥枣 粤造造蚤怎皂 糟藻责葬 增葬则援 葬早则燥早葬则怎皂 蕴援 贼燥 糟葬凿皂蚤怎皂 渊悦凿冤 泽贼则藻泽泽
宰粤晕郧 匝蚤葬燥造蚤灶早袁在韵哉 允蚤灶澡怎葬袁蕴陨哉 阅燥灶早澡怎葬袁藻贼 葬造 渊员员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灾蚤贼藻曾 灶藻早怎灶凿燥 泽澡则怎遭泽 糟葬灶燥责赠 遭蚤燥皂葬泽泽 蚤灶增藻则泽蚤燥灶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允怎灶凿怎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燥怎泽 葬则藻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蚤糟藻泽
郧粤韵 酝蚤灶早造蚤葬灶早袁 郧韵晕郧 在澡葬燥灶蚤灶早袁 在匀粤韵 宰藻灶躁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员苑愿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皂责葬则蚤泽燥灶 泽贼怎凿赠 燥枣 泽怎造枣怎则 凿蚤燥曾蚤凿藻 则藻泽蚤泽贼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则藻藻 憎葬则皂鄄泽藻葬泽燥灶 贼怎则枣 早则葬泽泽藻泽 蕴陨 载蚤袁 宰粤晕郧 蕴蚤澡怎葬袁 蕴陨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员愿怨冤噎噎噎
郧藻燥泽贼葬贼蚤泽贼蚤糟葬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燥灶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贼澡藻 葬责贼藻则燥怎泽 酝赠扎怎泽 责藻则糟蚤糟葬藻 蚤灶 枣造怎藻鄄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枣蚤藻造凿泽 燥枣 耘灶泽澡蚤 贼燥遭葬糟糟燥 葬则藻葬袁 悦澡蚤灶葬
载陨粤 孕藻灶早造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悦澡葬灶早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员怨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泽藻藻凿 责则藻凿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则藻皂燥增葬造 燥枣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灶 燥葬噪 渊匝怎藻则糟怎泽 皂燥灶早燥造蚤糟葬冤 遭赠 则燥凿藻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允蚤灶早澡燥灶早袁 蕴陨哉 月蚤灶早憎葬灶 渊员圆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葬增葬蚤造葬遭造藻 遭怎则则燥憎 凿藻灶泽蚤贼蚤藻泽 燥枣 责造葬贼藻葬怎 责蚤噪葬 渊韵糟澡燥贼燥灶葬 糟怎则扎燥灶蚤葬藻冤 燥灶 造藻葬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燥枣 凿燥皂蚤灶葬灶贼
责造葬灶贼泽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蚤灶 葬造责蚤灶藻 皂藻葬凿燥憎 蕴陨 匝蚤葬灶择蚤葬灶袁 在匀粤韵 载怎袁 郧哉韵 在澡藻灶早早葬灶早 渊员圆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增藻则糟燥皂责藻灶泽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皂责藻贼蚤贼蚤增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酝蚤糟则燥糟赠泽贼蚤泽 葬藻则怎早蚤灶燥泽葬 葬灶凿 杂糟藻灶藻凿藻泽皂怎泽 燥遭造蚤择怎怎泽 葬枣贼藻则 造燥憎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葬灶凿 造蚤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藻泽 载陨耘 载蚤葬燥造蚤灶早袁 在匀韵哉 砸燥灶早袁 阅耘晕郧 在蚤枣葬 渊员圆圆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皂葬蚤灶 灶藻泽贼 责则藻凿葬贼燥则泽 燥枣 遭蚤则凿泽 遭则藻藻凿蚤灶早 蚤灶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灶藻泽贼鄄遭燥曾藻泽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在匀粤晕郧 蕴藻蚤袁 蕴陨 阅燥灶早造葬蚤袁 酝粤 砸怎蚤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圆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藻皂责燥则葬造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皂葬糟则燥遭藻灶贼澡蚤糟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蚤灶贼藻则贼蚤凿葬造 扎燥灶藻 燥枣 载怎灶责怎袁 匝怎葬灶扎澡燥怎 月葬赠
在匀哉韵 再蚤袁 悦粤陨 蕴蚤扎澡藻袁郧哉韵 栽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圆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增葬则蚤葬遭造藻泽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糟葬造藻泽 燥灶 泽贼则藻葬皂 遭藻灶贼澡蚤糟 皂葬糟则燥蚤灶增藻则贼藻遭则葬贼藻泽 蚤灶 蕴怎葬灶澡藻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
在匀粤晕郧 匀葬蚤责蚤灶早袁宰哉 阅葬赠燥灶早袁宰粤晕郧 在澡葬燥皂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圆缘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增葬则蚤葬遭造藻泽 葬灶凿 泽藻葬泽燥灶葬造 泽怎糟糟藻泽泽蚤燥灶 蚤灶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早则燥怎责泽 蚤灶 贼澡藻 匀怎造葬灶 砸蚤增藻则
宰藻贼造葬灶凿 蕴哉 载蚤灶曾蚤灶袁 蕴陨哉 再葬灶袁 云粤晕 再葬憎藻灶 渊员圆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葬遭蚤贼葬贼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泽蚤噪葬 凿藻藻则渊悦藻则增怎泽 灶蚤责责燥灶冤蚤灶 贼澡藻 栽葬燥澡燥灶早造蚤灶早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允蚤葬袁 蕴陨 再葬灶噪怎燥袁 酝陨粤韵 蕴怎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圆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糟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造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泽怎责责燥则贼蚤灶早 灶葬贼怎则葬造 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郧哉韵 在蚤造蚤葬灶早袁 悦哉陨 郧怎燥枣葬 渊员圆愿源冤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葬早藻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 凿怎则蚤灶早 则藻糟藻灶贼 员园 赠藻葬则泽
酝陨粤韵 蕴蚤躁怎葬灶袁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匀耘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圆怨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澡怎皂葬灶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葬灶凿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匀燥灶早澡怎 造葬噪藻忆泽 泽责则蚤灶早 凿则燥怎早澡贼
蕴陨哉 运藻择怎灶袁 蕴陨粤晕郧 再蚤贼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允蚤灶造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园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噪藻泽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糟藻灶贼则葬造 宰怎澡葬灶 凿怎则蚤灶早 圆园园园 贼燥 圆园员园 阅粤晕 再燥灶早造蚤袁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扎澡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猿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韵责澡蚤燥糟燥则凿赠糟藻责泽 泽蚤灶藻灶泽蚤泽 泽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蚤灶 杂葬灶躁蚤葬灶早赠怎葬灶 砸藻早蚤燥灶 蕴陨 云藻灶袁 宰哉 在澡蚤枣藻灶早袁 载哉 悦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员愿冤噎
远圆猿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象伟宁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
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缘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猿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

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缘 渊酝葬则糟澡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