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苑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源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青藏高原东北部 缘园园园 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
何奕忻袁吴摇 宁袁朱求安袁等 渊员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阿米娜木窑艾力袁常顺利袁张毓涛袁等 渊员远圆远冤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小兴安岭红松日径向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李兴欢袁刘瑞鹏袁毛子军袁等 渊员远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采伐剩余物对林地表层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吴波波袁郭剑芬袁吴君君袁等 渊员远源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特征 白秀梅袁韩有志袁郭汉清 渊员远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思茅松天然林树冠结构模型 欧光龙袁肖义发袁王俊峰袁等 渊员远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镁缺乏和过量胁迫对纽荷尔脐橙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凌丽俐袁黄摇 翼袁彭良志袁等 渊员远苑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李摇 宁袁王摇 征袁鲁长虎袁等 渊员远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重金属铅与两种淡水藻的相互作用 刘摇 璐袁闫摇 浩袁李摇 诚袁等 渊员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及其粒级结构周年变化 姜森颢袁周一兵袁唐伯平袁等 渊员远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控渊微囊冤藻鲢尧鳙排泄物光能与生长活性 王银平袁谷孝鸿袁曾庆飞袁等 渊员苑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五爪金龙中香豆素类物质含量及其对福寿螺尧水稻和稗草的影响 犹昌艳袁杨摇 宇袁胡摇 飞袁等 渊员苑员远冤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林摇 柳袁金延飞袁陈德坤袁等 渊员苑圆缘冤噎噎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李摇 凡袁徐炳庆袁马元庆袁等 渊员苑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蒋摇 敏袁沈明星袁沈新平袁等 渊员苑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周摇 宏袁张恒嘉袁莫摇 非袁等 渊员苑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洪枯径流影响的 杂宰粤栽模型模拟分析 林炳青袁陈兴伟袁陈摇 莹袁等 渊员苑苑圆冤噎噎噎噎噎
近 圆园年青藏高原东北部禾本科牧草生育期变化特征 徐维新袁辛元春袁张摇 娟袁等 渊员苑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丽江城市不同区域景观美学 郭先华袁赵千钧袁崔胜辉袁等 渊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珠三角河网水域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摇 超袁李新辉袁赖子尼袁等 渊员愿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博斯腾湖细菌丰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博雯袁汤祥明袁高摇 光袁等 渊员愿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遗传算法支持下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特征尺度域的识别 吴摇 浩袁李摇 岩袁史文中袁等 渊员愿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靳摇 翔袁徐摇 庆袁刘世荣袁等 渊员愿猿员冤噎噎噎噎
基于 耘杂阅粤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热点区域及其变动研究 冯永玖袁陈新军袁杨铭霞袁等 渊员愿源员冤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基于居民生态认知的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空间分异研究要要要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
高摇 琴袁敖长林袁陈红光袁等 渊员愿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浑河河水及其沿岸地下水污染特征 崔摇 健袁都基众袁王晓光 渊员愿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余中元袁李摇 波袁张新时 渊员愿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等渗 晕葬悦造和 悦葬渊晕韵猿冤 圆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周摇 珩袁郭世荣袁邵慧娟袁等 渊员愿愿园冤噎噎噎
专家观点
关于野生态保护和建设冶名称和内涵的探讨 沈国舫 渊员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圆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圆怨鄢圆园员源鄄园源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红豆杉人工林要要要红豆杉为常绿针叶乔木袁树高可达 圆缘皂袁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遥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袁具有独
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袁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尧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袁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药遥 红豆杉在我
国共有 源个种和 员个变种袁即云南红豆杉尧西藏红豆杉尧东北红豆杉尧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渊变种冤遥 由于天然红
豆杉稀缺袁国家严禁采伐利用袁因而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采取人工种植的方法生产利用遥 人工种植的南方红豆杉在
南方山区多呈斑块状分布袁斑块生境中鸟类对红豆杉种子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7 期
2014年 4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7
Ap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60075);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1CB4032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林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
(xjlk(2013)001)
收稿日期:2013鄄05鄄3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11鄄2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ecocsl@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5311261
阿米娜木·艾力, 常顺利, 张毓涛, 仇瑶, 何平.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2014,34(7):1626鄄1634.
Aminem E L, Chang S L, Zhang Y T, Qiu Y, He P.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rule of Picea schrenkiana forest忆s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7):1626鄄1634.
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
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阿米娜木·艾力1, 常顺利1,*, 张毓涛2, 仇摇 瑶1, 何摇 平1
(1.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市摇 830046;
2.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乌鲁木齐市摇 830063)
摘要: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估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在水热梯度上可能会存在森林土壤有
机碳的分布规律,但多数在混交林内开展的工作因无法区分群落类型变化的影响而无法准确反映出森林土壤有机碳在水热梯
度上的变化规律。 天山云杉森林为纯林类型,在天山山脉巨大山体上呈带状分布(平均海拔下限 1750 m至平均海拔上限 2760
m),存在水热梯度,能够排除混交林中群落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因此,在天山云杉森林带按海拔梯度设置系列样地
并采样,用重铬酸钾鄄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分析水热配比关系与植物
群落(生物量)对该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淤1 m深度的标准土壤剖面上,各海拔梯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
呈减少的趋势;于各海拔梯度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土壤表面 0—40 cm范围内,所占的比例约占全剖面的 60%—70%,具有明显
的表聚现象;盂在天山北坡中段云杉森林带的海拔下限到海拔上限标准剖面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出现不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再
下降的双峰变化,峰值出现在海拔 1800—2000 m与海拔 2400—2600 m,海拔 2600—2800 m的有机碳密度最小;榆云杉纯林在
不同海拔的平均胸径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与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较吻合;虞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沿
海拔的变化是水热梯度变化及受其影响的森林长势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地带性;天山森林; 云杉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rule of Picea schrenkiana forest忆s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inem ELI1, CHANG Shunli1,*, ZHANG Yutao2, QIU Yao1, HE Ping1
1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Xin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Urumqi 830063, China
Abstract: It 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cademia to estimat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forests and to study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may be present on a hydrothermal gradient; however, most
work carried out in mixed forests can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along the hydrothermal
gradient due to an in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effects from multiple community types. The Picea schrenkiana forest is a pure
forest ( lower elevation from 1750m above sea level to 2760m at its upper limit), presenting zonal distribution on the huge
Tianshan Mountains with variable soil organic carbon along the hydrothermal gradient. So effects caused by community type
changes of mixed forest can be excluded. This study set a series of plots and sample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Picea
schrenkiana. It used a potassium dichromate鄄oxidation external heating method to tes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iscusses
http: / / www.ecologica.cn
the distributional law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and analyses the impacts of hydrothermal
ration and plant community (biomass) on this la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1m depth standard soil profil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each altitudinal gradient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profile depth;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of each altitudinal gradient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soil surface at a depth of 0—40cm, accounting
for about 60%—70% of the whole section. It had obvious surface assembly;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he
standard profile, which peaked o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忆 forest, from the lower
elevation limit to the upper limit presented an indistinctive bimodal change which decreased,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further. The peaks appeared at an altitude of 1800—2000m and 2400—2600m; the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t an altitude of
2600—2800m reached a minimum. The averag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忆 forest at different
altitudes showed a trend that decreased then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again, consistent with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variation law. The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long the elevation results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hydrothermal gradient variation and affected forest growth.
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vertical zones; Tianshan Mountains忆 forest; picea schrenkiana
摇 摇 土壤有机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1]。 有
机碳库的动态变化可对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组成和
发展方向产生显著的影响[2],与大气成分进行活性
交换的土壤有机碳大约占到陆地生态系统碳的
2 / 3[3],所以土壤有机碳的微小变化将会极大地缓和
或加速大气 CO2 浓度的提高,进而改变全球碳
循环[4]。
土壤有机碳来自植物分泌物及残体的归还,其
储量主要受植被光合利用率、群落分布、水位波动规
律[5],以及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6鄄8]。
因此,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均可
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产生影响[2]。 在山地
生态系统研究工作中,很难排除森林类型变化的影
响,而只考虑水热梯度变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空
间分布规律。 王海燕[9]等提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落
叶松鄄云杉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情况。 王文
凡[10]等提出同一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
度存在差异性。
天山是植被类型单一、结构简单的山地生态系
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受到气候条件与云杉纯林生
长趋势的影响。 目前针对于具有单一植被类型的山
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研究还极
少,本研究通过云杉纯林不同海拔平均胸径、树高的
调查统计分析与水热配比关系结合在一起,综合考
虑气候与单一植被类型云杉纯林的变化对土壤有机
碳密度的影响,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的分布
规律。 为正确评估天山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变化提供
一定的参考,并为该领域研究工作中排除植被的影
响而只考虑气候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研究提供一定
的科学依据。
1摇 材料与方法
1.1摇 样品采集地概况
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天山森
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站(E87毅07忆—87毅28忆,N43毅
14忆—43毅26忆)为依托进行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地位
于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县板房沟林场,海拔 1800—
2800 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总辐射量达 5.85伊105
J / cm2·a,年均气温约为 2—3 益,历年极端最高温为
30.5 益,极端最低温为-30.2 益,年降水量 400—600
mm,最大积雪深度为 65 cm,林下土壤为山地灰褐色
森林 土。 该 区 植 被 类 型 以 天 山 云 杉 ( Picea
Schrenkiana)纯林为主的温带针叶林,郁闭度介于
0郾 4—0.8,其凋落物的分解是土壤中生成较厚的腐殖
质的重要途径。 主要地被植物有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红果小檗 ( Berberis nummularia)、忍冬
(Lonicera sp.)、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黑果
荀子(Cotoneastermelanocarpus)、蔷薇(Rosa sp.)、绣
线 菊 ( Spiraeahypericifolia )、 老 鹳 草 ( Geranium
dahuricum)、天山雨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羊
角芹(Aegopodiumpodagraria)等[11]。
1.2摇 土样采集方法
2011年 7月,在水西沟采样区,按照一定的海拔
梯度以及土壤颜色的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区的划分。
7261摇 7期 摇 摇 摇 阿米娜木·艾力摇 等: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从云杉林海拔 1800 m下限到 2800 m上限,按每 200
m一个海拔梯度,在每个梯度内选取了 3块 20 m伊20
m的样地;在每块样地内,按照 S 型方法布设了 3 个
土壤采样点,各挖 1 m 深土壤剖面,分 5 层取土样,
共计取得 225 个土样;在每块样地内的 3 个土壤采
样点中随机选取一个剖面进行分层环刀取样,分层
计算土壤容重,并以此代表该样地的各层土壤容重。
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后过 2mm筛,保存备用。
1.3摇 样地调查方法
在研究区从其森林分布的下限到上限,选取一
条东西宽 200 m的样带,以 50 m垂直海拔梯度为间
隔,设置 20 m伊20 m 的固定样地 44 个,对应于各海
拔梯度的样方数见表 1。 对每个样方进行每木检尺,
调查因子主要包括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病虫害
状况等,按胸径、树高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级统计,结
果见表 1。
表 1摇 样方调查统计表
Table 1摇 The result of sample plot survey
海拔
Elevation / m
样地数
Plots
株树
Trees
各分级所占的比例 The proportion of each grading / %
DBH<10 cm 10—15 cm 15—20 cm >20 cm
树高<10 m 10—15 m 15—20 m >20 m
1800—2000 8 285 36.14 21.41 15.43 27.02
38.87 13.07 29.68 18.38
2000—2200 9 331 22.96 22.96 22.05 32.03
23.56 21.15 33.84 21.45
2200—2400 10 236 25 19.49 17.8 37.71
30.08 23.73 25 21.19
2400—2600 12 278 34.89 24.1 9.72 31.29
44.24 31.65 13.68 10.43
2600—2800 5 43 16.28 32.56 27.91 23.25
79.07 13.95 2.33 4.65
摇 摇 横线上方为各胸径(DBH)径级分级所占比例(%),横线下方为各树高分级所占比例(%)
1.4土样测试方法
土壤总有机碳根据国家标准 GB7857—1987[12]
与 LY / T1237—1999[13]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
法:在外加热条件下(油浴温度为 175—180 益、沸腾
5 min)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
有机质,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 通过所
消耗的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得有机碳含量。 硫
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式为:
Wc.o =
0.8000 伊 5.0
V0
伊 V0 - V( )t 伊 0.003 伊 1.1
m 伊 k
(1)
式中,Wc.o为有机碳含量( g / kg),0.8000 为重铬酸钾
标准溶液的浓度(mol / L),5.0 为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的体积(mL),V0为空白试验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
体积(mL),Vt为土样试验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体
积(mL),0.003为 1 / 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 / mmol),
1.1为氧化校正系数,m为风干土样质量(g),k 为风
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样的水分换算系数。
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1 m深度土壤标准
剖面不同层次土壤密度、厚度和非石砾所占的比例
相乘得土壤有机碳密度 SOCDk。
SOCDK = CK 伊 DK 伊 EK 伊 (1 - GK) / 100 (2)
式中,SOCDk为第 k层土壤有机碳密度(kg / m),k 为
土壤层次,Ck为第 k层土壤有机碳含量(g / kg),Dk为
第 k 层土壤密度 ( g / cm3 ),Ek为第 k 层土层厚度
(cm),Gk为第 k 层土层中直径大于 2 mm 石砾所占
体积百分比(%)。
1.5摇 生物量计算方法
刘广路[14]利用相对生长模型建立的天山云杉
纯林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W = 0.075352(D2H) 0.906442(W
为生物量(kg),D 为胸径(cm),H 为树高(m))。 本
研究采用此模型,利用不同海拔云杉林标准木的胸
径和树高的数据,来估计云杉林单木平均地上生物
量。 在单木平均地上生物量的基础上,得林份总生
物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 即林分总生物量 =整个研
究区标准单木生物量伊整个研究区云杉林总株数;单
位面积生物量=(单木生物量伊云杉林总株数) /样地
总面积。
826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6摇 数据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自李艳忠[15]等从中科院新疆生地
所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库所得的数据。 综合考虑降
水量与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分别表征年平均干湿度
的 Kira(K1) [16]干湿度指数和修正的生物干湿度指
数(BK) [17鄄1 9]来表示地表干湿程度,从而判断不同海
拔梯度上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与气候间的关系。
K1=P / (ET1+20) ET1臆100 (3)
BK=P / (2ET2+40) ET2臆80 (4)
ET1 =移
n
i = 1
( ti - 5) (5)
ET2 =移
n
i = 1
( ti - 10) (6)
式中,P为年降水量,ET为有效温度,ti为 i月份的平
均温度。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采用 Excel 图标和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2摇 结果与分析
2.1摇 各海拔梯度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
标准土壤剖面上,各海拔梯度的土壤有机碳密
度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图 1)。 海拔
1800—2000 m 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从 10. 76—28. 33
kg / m2(平均值为 16. 78 kg / m2 )减少到 3. 12—7. 36
kg / m2(平均值为 5.24 kg / m2);海拔 2000—2200 m
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从 9.98—17.92 kg / m2(平均值为
14.80 kg / m2)减少到 2. 10—3.13 kg / m2(平均值为
2郾 60 kg / m2);海拔 2200—2400 m 的土壤有为碳密
度从 8.72—11.26 kg / m2(平均值 11.06 kg / m2)减少
到 2.77—4.33 kg / m2(平均值为 3.34 kg / m2);海拔
2400—2600 m 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从 10. 68—19. 04
kg / m2(平均值 14.95 kg / m2)减少到 1.94—3.18 kg /
m2(平均值为 2.50 kg / m2);海拔 2600—2800 m 的土
壤有为碳密度从 11.64—13.20 kg / m2(平均值 12.19
kg / m2 )减少到1 . 28—2.52kg / m2(平均值为1 . 75
图 1摇 同一海拔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
Fig.1摇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variation of same altitudes at the different depth
9261摇 7期 摇 摇 摇 阿米娜木·艾力摇 等: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kg / m2)。 海拔 1800—2000 m 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标
准剖面 0—80 cm的四个土层中没有显著性差异;海
拔 2000—2200 m,2200—2400 m,2600—2800 m的标
准土壤剖面 40—100 cm 的 3 个土层中没有显著性
差异;海拔 2400—2600 m 的标准土壤剖面 20—80
cm的 3个土层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虽然不同海拔
不同土壤深度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
性,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有机碳密度的整体性变
小的趋势遵循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变
小的规律。 这与土壤不同深度的理化性质(容重、石
砾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活性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等有关。
2.2摇 同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不同海拔梯度标准土壤剖面中同一土层的土壤
有机碳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图 2)。
0—80 cm 的 4 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海拔
1800—2000 m和 2400—2600 m 的梯度上出现双峰
值,而在 80—100 cm的土层中海拔 1800—2000 m和
2200—2400 m 梯度上出现双峰值。 不同海拔土壤
0—80 cm的 4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变
化无显著性差异,在海拔 1800—2000 m 和 2200—
2400 m两个梯度上 80—100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
图 2摇 不同海拔同一土壤深度的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
Fig.2摇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variation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t the same depth
036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碳密度平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别,而海拔 2200—
2400 m和其余的 3个海拔梯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平
均值无显著性差别。 每个海拔梯度上同一土壤剖面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导致从海拔下线到
海拔上线的总有机碳密度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
少的趋势。
标准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于土壤
表层中(图 3)。 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全剖面
所含的有机碳密度比例从 30%(2200—2400 m)增加
到 43%(2600—2800 m);20—40 cm 的比例从 25%
(1800—2000 m)增加到 30%(2600—2800 m);最下
3层所占的比例为 25%到 40%,可见土壤表层有机
碳密度占全剖面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 这主要是以
“表聚现象冶所致[15],即植物的凋落物归还于土壤表
层,在表层形成较厚的凋落叶层,经分解在土壤表层
富集有机质从而形成相应大的有机碳密度。
2.3摇 总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的变化规律
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先减
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图 3)。 总土壤有机碳密度
平均在 28.59—48.87 kg / m2 之间,其中 1800—2000
m海拔总有机碳密度最高,而海拔 2600—2800 m 的
最低,整个变化趋势来看,各海拔有机碳密度变化没
有显著性差异。
3摇 结论与讨论
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是以天山云杉纯林为主,可
以避免受到其它植被的干扰,所以气候条件和云杉
纯林的分布、长势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主
要因素。
3.1摇 影响有机碳密度沿海拔分异的气候因素
气候的变化通过影响天山云杉纯林的生长,凋
落物的累积和分解而直接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
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情况。 各海拔随着梯度的增加年
均温度逐渐降低,到了 2470 m 左右时年均温度为
零;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年均降水量出现先升高再
下降的趋势(图 3)。
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与气
候单因素降水量和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 2),
根据 Pearson相关系数的分析,所知土壤有机碳密度
变化跟降水量呈负相关,而跟温度变化呈正相关。
表 2摇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气候要素和地表干湿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矩阵
Table 2摇 The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the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surface humidity index
总有机碳密度
Tota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 (kg / m2)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
mm
温度
Temperature / 益
Kira干湿度指数
K1
修正的生物
干湿度指数
BK
总有机碳密度 / (kg / m2)
Tota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1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 mm -0.688 1
温度 Temperature / 益 0.680 -0.448 1
Kira干湿度指数 K1 -0.805 0.879* -0.820 1
修正的生物干湿度指数 BK -0.428 0.615 -0.202 0.499 1
摇 摇 P<0.05
摇 摇 由于仅仅利用气候的单因素不能对不同海拔土
壤总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估测,因此,考虑综
合指标地表干湿度指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为了能更好地评价气候要素对植被的影响,选取了
最热月 7月份的均温,此月森林带上下线相差为 8.3
益,大于年均温,是对 Kira干湿度指数和修正的生物
干湿度指数的变化作用较大的温度。 由于不同海拔
月均温不同,所以 K1和 BK存在一定的差异(表 3)。
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密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跟地
表干湿度指数有关,所以气候的变化导致不同海拔
梯度上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性,即 K1 和 BK 与
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相关性(表 2)。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气候与土
壤总有机碳密度间的相关性后发现,土壤有机碳密
度跟地表干湿度指数具有负相关,表明温度和降水
各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作用在所有云杉纯
林区均具有同步性。
3.2摇 影响有机碳密度沿海拔分异的群落因素
天山北坡的云杉林分布的上限和下限受温度和
降水的综合影响[20鄄21],乔木的胸径和树高能较好地
1361摇 7期 摇 摇 摇 阿米娜木·艾力摇 等: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指示森林带温度和降水特征[22鄄23],也是影响土壤有
机碳密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所以在研究区对不同海
拔的树木进行每木调查,绘制了不同海拔树木胸径
与树高关系的曲线图(图 3)。 由图 3 可知,从海拔
下限 1800 m到海拔上限 2800 m,平均树高从 14.99
m降低到 8.25 m;平均胸径从海拔下限到海拔上限
出现了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跟不同海拔土
壤总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
表 3摇 不同海拔地表干湿度指数
Table 3摇 The surface dry humidity index at different altitudes
海拔
Elevation / m
7月均温 / 益
July average temperature
有效温度
ET1
有效温度
ET2
Kira干湿度指数
K1
修正的生物干湿度指数
BK
1500 18.98 13.98 8.98 11.42 7.92
2000 15.06 10.06 5.06 18.06 12.05
2200 13.82 8.82 3.82 18.32 23.14
2600 11.34 6.34 1.34 18.79 11.97
2700 10.72 5.72 0.72 19.01 12.01
摇 摇 ET1为 5 益以上的有效温度; ET2为 10 益以上的有效温度
图 3摇 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占全剖面的百分比与不同海拔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年降水量,年均温度以及云杉林平均胸径树高的变化规律
Fig.3摇 Laye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cross鄄sectio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nual pricipitatio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icea schrenkiana DBH and tree height variation with different altitude
摇 摇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
有机体总干物质的重量[24],也是量度生态系统碳汇
和碳素循环的关键数据[25]。 对植物群落生物量进
行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的
变化规律[26]。 因此,按照符合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
估测模型,对各海拔云杉林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表
4),发现地上生物量呈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逐渐减
少的趋势。 海拔 1800—2000 m 的最高,而 2600—
236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800 m的最低。 最高和最低含量跟有机碳密度变化
情况保持一致。
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与生物量存在紧密的联
系。 通过不同海拔云杉林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与有
机碳密度的 Pearson 相关性分析(P<0.05),得生物
量与有机碳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768)。 即
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可直接反应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
化规律。
表 4摇 不同海拔云杉林地上生物量
Table 4摇 Aboveground biomass of spruce forest at different altitudes
海拔
Elevation / m
平均胸径
Average
DBH / cm
平均树高
Average tree
height / m
生物量
Biomass /
(kg / m2)
1800—2000 18.98 14.99 21.62
2000—2200 17.08 14.89 17.67
2200—2400 21.37 14.41 16.07
2400—2600 20.12 11.83 11.35
2600—2800 15.71 8.25 2.70
3.3摇 影响有机碳密度沿海拔分异因素的综合分析
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变化是气候与树高、胸径
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导致不同海拔梯度有机碳密
度大小存在差异性。 海拔 1800—2000 m 平均树高
最高、平均胸径占第 3 位,而 BK 相对整个海拔梯度
而言较小,云杉林生物量最高,所以此梯度含有的有
机碳密度最大。 海拔 2200—2400 mBK最大,云杉林
平均胸径最高、平均树高占第 3 位,导致生物量的降
低,因此,所具有的有机碳密度不是最多。 海拔
2400—2600 m平均胸径占第 2 位、平均树高占第 4
位,生物量跟平均树高的地位一样占第 4 位,对于整
个研究区而言 BK最小,导致有机碳密度在整个梯度
上占第 2位。 海拔 2600—2800 m虽然 BK相对而言
较小,但是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生物量都均最低,
所以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小。
3.4摇 结论
本文通过不同海拔梯度云杉林的株树、平均胸
径、树高调查与李艳忠[15]等提出的森林带发育于与
气候土壤的关系时所提供的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对
天山北坡水西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影响因素气候
和云杉纯林胸径和树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结果
表明:
(1)1m深度的标准土壤剖面上,各海拔梯度的
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
势。 平均有机碳密度从海拔 1800—2000 m10—20
cm土壤深度的 16.78 kg / m2减少到海拔 2600—2800
m土壤深度 80—100 cm的 1.75 kg / m2。 不同海拔各
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显著,都出现先下降后增加再
下降的趋势,导致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同样的变
化趋势。 海拔 1800—2000 m 所具有的有机碳密度
最大 ( 48. 87 kg / m2 ),其次是海拔 2400—2600 m
(41郾 66 kg / m2 ), 2600—2800 m 的 最 小 ( 28. 59
kg / m2)。 摇
(2) 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土壤表面 ( 0—40
cm)。 出现“表聚现象冶,土壤表面所具有的有机碳
密度所占的比例(60%—70%)超过总有机碳密度的
一般以上。
(3)不同海拔云杉林的平均胸径、树高以及气候
水热配比关系均出现一定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密度
的变化跟生物量成正比而跟地表干湿度指数成反比
关系。 云杉林的生长趋势与气候的共同影响下导致
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性存在。
References:
[ 1 ] 摇 Xiao H L. Climate change in relation to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9, 8(4): 304鄄304.
[ 2 ] 摇 Wang B, Sun G, Luo P, Wang M, Wu N. Labile and recalcitrant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of an alpine meadow soil from the
eastern Qinghai鄄Tibetan Plateau subjected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graz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 ( 6 )
1506鄄1514.
[ 3 ] 摇 Post W M, Emanuel W R, Zinke P J, Stangenberger A G. Soil
carbon 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 Nature, 1982, 298 ( 5870):
156鄄159.
[ 4 ] 摇 Yang Y S, Xie J S, Sheng H, Chen G S, Li X, Yang Z J. The
impact of land use / cover change on storage and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idsub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1): 49鄄57.
[ 5 ] 摇 Zang Q J, Yu X B, Qian J X, Xiong 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main nutrients in the Poyang Lake Nanji Wetland.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2): 3656鄄3669.
[ 6 ] 摇 Bouwman A F.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soils and land
cover types / / Soils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1990: 33鄄59.
[ 7 ] 摇 Davidson E A, Trumbore S E, Amundson R. Biogeochemistry:
soil warming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Nature, 2000, 408
(6814): 789鄄790.
[ 8 ] 摇 Nichols J D. Re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to soil properties and
3361摇 7期 摇 摇 摇 阿米娜木·艾力摇 等: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climate in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4, 48(6): 1382鄄1384.
[ 9 ] 摇 Wang H Y, Lei X D, Zhang H R, Yang P. Soil organic carbon in
semi鄄natural mixed larch鄄spruce鄄fir stands of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Bei 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31(3): 11鄄16.
[10] 摇 Wang W F, Liu B F, Liu G J, Liang S Y, Liu Y. Comparis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typical stand types in Xiaoxing忆
anl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6(1): 17鄄19.
[11] 摇 Zhang Y T, Chang S L, Lu J J, Li X, Wang Z, Shi Q D, Zhang
X P. Large scale permanent plot developed and its three鄄dimension
realized in Tianshan forest.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
(10): 179鄄183.
[12] 摇 Liu G S. Jiang N H, Zhang L D, Liu Z L.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 Description of Soil Profil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1996: 166鄄167.
[13] 摇 LY / T1237—1999.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forest soil
and calculation of carbon鄄nitrogen ratio. Beij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1999.
[14] 摇 Liu G L. The Study on the Growth Rule of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Communities in Tianshan
[D].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6.
[15] 摇 Li Y Z, Luo G P, Xu W Q, Yin C Y, Han Q F, Feng Y X.
Forest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ic and soil in
the mid鄄mountain area of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 29
(1): 33鄄42.
[16] 摇 Yim Y, Kira T. Distribu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I. Distribution of some indices of thermal
climate.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75, 25(2): 77鄄88.
[17] 摇 Yim Y, Kira T. Distribu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II.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humidity / aridity.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76, 26(3): 157鄄164.
[18] 摇 Xu W D.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dificator and
companion in zonal vegetation and water鄄temperature condition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3, (3):
264鄄274.
[19] 摇 Ni J. Development of Kira忆 s indic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vegetation鄄climate interaction study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7, 8(2): 161鄄170.
[20] 摇 Zhu H F, Wang L L, Shao X M, Fang X Q. Tree ring鄄width
response of Picea schrenkiana to climate change. Acta
Geogmraphica Sinica, 2004, 59(6): 863鄄870.
[21] 摇 Sang W G, Wang Y X, Su H X, Lu Z H. Response of tree鄄ring
width to rainfall gradient alo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 ( 21):
2954鄄2962.
[22] 摇 Chen S Y, Guo J Y, Han T, Shi Y Y. Climate warming of autumn
air tempera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over the recent 46 year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9, 29
(3): 544鄄550.
[23] 摇 Luo R Y. Forest Soil Science (Problems and Methods) .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3.
[24] 摇 Wen J C. Tree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of four boreal forest types
for biomass mapping. Forest Science, 2004, 50(4): 436鄄439.
[25] 摇 Houghton J T, Ding Y, Griggs D J, Noguer M, van der Linden P
J, Dai X, Maskell K, Johnson C A.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94鄄94.
[26] 摇 Krebs C J.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New York, London: Harper鄄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2001: 513鄄536.
参考文献:
[ 2 ] 摇 王蓓, 孙庚, 罗鹏, 王萌, 吴宁. 模拟升温和放牧对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
31(6) 1506鄄1514.
[ 5 ] 摇 张全军, 于秀波, 钱建鑫, 熊挺. 鄱阳湖南矶湿地优势植物群
落及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生态学报, 2012, 32
(12): 3656鄄3669.
[ 9 ] 摇 王海燕, 雷相东, 张会儒, 杨平.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
有机碳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3): 11鄄16.
[10] 摇 王文帆, 刘滨凡, 刘广菊, 梁素钰, 刘禹. 小兴安岭典型林分
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状况比较分析. 林业科技, 2011, 36
(1): 17鄄19.
[11] 摇 张毓涛, 常顺利, 芦建江, 李翔, 王智, 师庆东, 张新平. 天
山云杉森林 8hm2样地的建立及三维可视化管理. 林业科学,
2011, 47(10): 179鄄183.
[12] 摇 刘广崧, 蒋能慧, 张连第, 刘兆礼.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
述.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166鄄167.
[13] 摇 LY / T1237—1999.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
北京: 国家林业局, 1999.
[14] 摇 刘广路. 天山云杉生长规律与天山植物群落生产力研究 [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 2006.
[15] 摇 李艳忠, 罗格平, 许文强, 尹昌应, 韩其飞, 冯异星. 天山北
坡三工河流域中山带森林发育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山地学报,
2011, 29(1): 33鄄42.
[18] 摇 徐文铎. 东北地带性植被建群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
关系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报, 1983, (3): 264鄄274.
[19] 摇 倪健. 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
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2): 161鄄170.
[20] 摇 朱海峰, 王丽丽, 邵雪梅, 方修琦. 雪岭云杉树轮宽度对气候
变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04, 59(6): 863鄄870.
[22] 摇 陈少勇, 郭江勇,韩通,石圆圆.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 46
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 中国沙漠, 2009, 29(3): 544鄄550.
[23] 摇 罗汝英. 森林土壤学(问题和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436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苑 粤责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栽澡藻 缘园园园鄄赠藻葬则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灶燥则贼澡藻葬泽贼藻则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 葬灶凿 澡蚤泽贼燥则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赠 燥枣 在燥蚤早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
匀耘 再蚤曾蚤灶袁宰哉 晕蚤灶早袁在匀哉 匝蚤怎忆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则怎造藻 燥枣 孕蚤糟藻葬 泽糟澡则藻灶噪蚤葬灶葬 枣燥则藻泽贼忆泽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粤皂蚤灶藻皂 耘蕴陨袁 悦匀粤晕郧 杂澡怎灶造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贼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圆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阅葬蚤造赠 泽贼藻皂 则葬凿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孕蚤灶怎泽 噪燥则葬蚤藻灶泽蚤泽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载蚤葬燥曾蚤灶早忆 葬灶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
蕴陨 载蚤灶早澡怎葬灶袁蕴陨哉 砸怎蚤责藻灶早袁酝粤韵 在蚤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远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燥早早蚤灶早 则藻泽蚤凿怎藻泽 燥灶 泽怎则枣葬糟藻 泽燥蚤造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葬灶凿 藻灶扎赠皂葬贼蚤糟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宰哉 月燥遭燥袁 郧哉韵 允蚤葬灶枣藻灶袁 宰哉 允怎灶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源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怎灶凿藻则 贼赠责蚤糟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孕葬灶早择怎葬灶早燥怎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月粤陨 载蚤怎皂藻蚤袁匀粤晕 再燥怎扎澡蚤袁郧哉韵 匀葬灶择蚤灶早 渊员远缘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凿藻造蚤灶早 贼则藻藻 糟则燥憎灶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燥枣 杂蚤皂葬燥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噪藻泽蚤赠葬 增葬则援 造葬灶早遭蚤葬灶藻灶泽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
韵哉 郧怎葬灶早造燥灶早袁 载陨粤韵 再蚤枣葬袁 宰粤晕郧 允怎灶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远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葬早灶藻泽蚤怎皂 凿藻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葬灶凿 藻曾糟藻泽泽 燥灶 糟澡造燥则燥责澡赠造造 枣造怎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晕藻憎澡葬造造 灶葬增藻造 燥则葬灶早藻 造藻葬增藻泽
蕴陨晕郧 蕴蚤造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袁 孕耘晕郧 蕴蚤葬灶早扎澡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藻凿 枣燥则葬早蚤灶早 葬灶凿 凿蚤泽责藻则泽葬造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赠藻憎 渊栽葬曾怎泽 糟澡蚤灶藻灶泽蚤泽 增葬则援 皂葬蚤则藻蚤冤 遭赠 枣则怎早蚤增燥则燥怎泽 遭蚤则凿泽 憎蚤贼澡蚤灶 责葬贼糟澡赠 澡葬遭蚤贼葬贼泽
蕴陨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在澡藻灶早袁 蕴哉 悦澡葬灶早澡怎袁 藻贼 葬造早 渊员远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澡藻葬增赠 皂藻贼葬造 造藻葬凿 葬灶凿 贼憎燥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葬造早葬藻 蕴陨哉 蕴怎袁 再粤晕 匀葬燥袁 蕴陨 悦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灶怎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贼澡藻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泽蚤扎藻鄄枣则葬糟贼蚤燥灶藻凿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糟怎造贼怎则藻 责燥灶凿泽 燥枣 粤责燥泽贼蚤糟澡燥责怎泽 躁葬责燥灶蚤糟怎泽 杂藻造藻灶噪葬
允陨粤晕郧 杂藻灶澡葬燥袁 在匀韵哉 再蚤遭蚤灶早袁 栽粤晕郧 月燥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怨愿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郧则燥憎贼澡 葬灶凿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酝蚤糟则燥糟赠泽贼蚤泽 糟燥造燥灶蚤藻泽 葬枣贼藻则 早怎贼 责葬泽泽葬早藻 贼澡则燥怎早澡 泽蚤造增藻则 糟葬则责 葬灶凿 遭蚤早澡藻葬凿 糟葬则责
宰粤晕郧 再蚤灶责蚤灶早袁 郧哉 载蚤葬燥澡燥灶早袁 在耘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灶贼藻灶贼泽 燥枣 贼憎燥 糟燥怎皂葬则蚤灶泽 蚤灶 陨责燥皂燥藻葬 糟葬蚤则蚤糟葬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灶 孕燥皂葬糟藻葬 糟葬灶葬造蚤糟怎造葬贼葬袁 韵则扎赠葬 泽葬贼蚤增葬袁 葬灶凿 耘糟澡蚤灶燥糟澡造燥葬 糟则怎泽早葬造造蚤
再韵哉 悦澡葬灶早赠葬灶袁 再粤晕郧 再怎袁匀哉 云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员远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贼葬贼怎泽 燥枣 粤泽蚤葬灶 藻造藻责澡葬灶贼泽 渊耘造藻责澡葬泽 皂葬曾蚤皂怎泽冤 蚤灶 酝藻灶早造葬 杂怎遭鄄则藻泽藻则增藻 燥枣 载蚤泽澡怎葬灶早遭葬灶灶葬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再怎灶灶葬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晕 蕴蚤怎袁 允陨晕 再葬灶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阅藻噪怎灶袁 藻贼 葬造蚤 渊员苑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早怎蚤造凿泽 燥枣 枣蚤泽澡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蕴葬蚤扎澡燥怎 月葬赠袁 耘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蕴陨 云葬灶袁 载哉 月蚤灶早择蚤灶早袁酝粤 再怎葬灶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造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灶 憎藻藻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憎澡藻葬贼 枣蚤藻造凿
允陨粤晕郧 酝蚤灶袁 杂匀耘晕 酝蚤灶早曾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载蚤灶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则燥糟藻泽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 蚤灶 枣怎则则燥憎 葬灶凿 则蚤凿早藻 皂怎造糟澡蚤灶早 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燥葬贼 枣蚤藻造凿 怎灶凿藻则 藻曾贼则藻皂藻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
在匀韵哉 匀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匀藻灶早躁蚤葬袁酝韵 云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缘苑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贼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枣造燥燥凿 葬灶凿 造燥憎 枣造燥憎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宰粤栽 皂燥凿藻造
蕴陨晕 月蚤灶早择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早憎藻蚤袁 悦匀耘晕 再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藻灶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葬造责蚤灶藻 早则葬泽泽藻泽 渊郧则葬皂蚤灶藻葬藻冤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藻葬泽贼藻则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袁 悦澡蚤灶葬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圆园 赠藻葬则泽
载哉 宰藻蚤曾蚤灶袁 载陨晕 再怎葬灶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愿员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葬藻泽贼澡藻贼蚤糟泽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则藻葬泽 燥枣 蕴蚤躁蚤葬灶早 悦蚤贼赠 郧哉韵 载蚤葬灶澡怎葬袁在匀粤韵 匝蚤葬灶躁怎灶袁悦哉陨 杂澡藻灶早澡怎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藻皂责燥则葬造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杂糟藻灶藻凿藻泽皂怎泽 蚤灶 贼澡藻 则蚤增藻则 憎藻遭 燥枣 贼澡藻 孕藻葬则造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悦澡葬燥袁 蕴陨 载蚤灶澡怎蚤袁 蕴粤陨 在蚤灶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园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燥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葬遭怎灶凿葬灶糟藻 葬灶凿 则藻造葬贼藻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蕴葬噪藻 月燥泽贼藻灶
宰粤晕郧 月燥憎藻灶袁 栽粤晕郧 载蚤葬灶早皂蚤灶早袁 郧粤韵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糟葬造藻 凿燥皂葬蚤灶 则藻糟燥早灶蚤贼蚤燥灶 枣燥则 造葬灶凿 怎泽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枣则葬糟贼葬造 枣藻葬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早藻灶藻贼蚤糟 葬造早燥则蚤贼澡皂
宰哉 匀葬燥袁 蕴陨 再葬灶袁 杂匀陨 宰藻灶扎澡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泽贼葬遭造藻 糟葬则遭燥灶 蚤泽燥贼燥责藻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贼则藻藻鄄则蚤灶早泽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蚤灶 泽怎遭鄄葬造责蚤灶藻 枣燥则藻泽贼 蚤灶 宰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
允陨晕 载蚤葬灶早袁载哉 匝蚤灶早袁蕴陨哉 杂澡蚤则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愿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 藻曾责造燥则葬贼燥则赠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葬贼葬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鄄遭葬泽藻凿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澡燥贼 泽责燥贼泽 葬灶凿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韵皂皂葬泽贼则藻责澡藻泽 遭葬则贼则葬皂蚤蚤 枣蚤泽澡藻则赠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孕葬糟蚤枣蚤糟 韵糟藻葬灶 云耘晕郧 再燥灶早躁蚤怎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躁怎灶袁 再粤晕郧 酝蚤灶早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源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蚤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枣 灶燥灶鄄怎泽藻 增葬造怎藻 宰栽孕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则藻泽蚤凿藻灶贼泽忆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燥早灶蚤贼蚤燥灶院 贼葬噪蚤灶早 贼澡藻 泽葬灶躁蚤葬灶早 责造葬蚤灶 葬泽 葬 糟葬泽藻
郧粤韵 匝蚤灶袁粤韵 悦澡葬灶早造蚤灶袁悦匀耘晕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愿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糟燥葬泽贼葬造 早则燥怎灶凿憎葬贼藻则 燥枣 匀怎灶澡藻 砸蚤增藻则
悦哉陨 允蚤葬灶袁阅哉 允蚤扎澡燥灶早袁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早怎葬灶早 渊员愿远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糟蚤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葬灶凿 增怎造灶藻则葬遭蚤造蚤贼赠 凿则蚤增蚤灶早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再哉 在澡燥灶早赠怎葬灶袁蕴陨 月燥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泽澡蚤 渊员愿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蚤泽燥鄄燥泽皂燥贼蚤糟 悦葬渊晕韵猿冤 圆 葬灶凿 晕葬悦造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糟怎糟怎皂遭藻则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在匀韵哉 匀藻灶早袁 郧哉韵 杂澡蚤则燥灶早袁 杂匀粤韵 匀怎蚤躁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愿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蚤藻憎 孕燥蚤灶贼
栽澡藻 凿蚤泽糟怎泽泽蚤燥灶 葬遭燥怎贼 贼澡藻 凿藻泽蚤早灶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杂匀耘晕 郧怎燥枣葬灶早 渊员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远怨愿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魏辅文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苑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源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苑 渊粤责则蚤造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