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生 态 学 报
(SHENGTAI XUEBAO)
第 34卷 第 9期 2014年 5月 (半月刊)
目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基于土壤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研究进展 陈云峰,唐 政,李 慧,等 (2173)………………
滇西北高原入湖河口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效益分析 符文超,田 昆,肖德荣,等 (2187)…………………………
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李阳兵,罗光杰,白晓永,等 (2195)
………………………………………
……………………………………………………………………………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有毒植物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的相关性 金 樑,孙 莉,崔慧君,等 (2208)…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黎健龙,唐劲驰,黎秀娣,等 (2216)…………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凋落物层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等 (2228)…………
芦苇、香蒲和藨草 3种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动力学 张熙灵,王立新,刘华民,等 (2238)………………………
沙化程度和林龄对湿地松叶片及林下土壤 C、N、P 化学计量特征影响 胡启武,聂兰琴,郑艳明,等 (2246)…
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水分再分配和利用的影响 彭海英,李小雁,童绍玉 (2256)……………
遮阴对米槠和杉木原位排放甲烷的影响 陈细香,杨燕华,江 军,等 (2266)……………………………………
桔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对 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适应性 刘 慧,侯柏华,张 灿,等 (2274)………………
鼠尾草属东亚分支的传粉模式 黄艳波,魏宇昆,葛斌杰,等 (2282)………………………………………………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养分资源脉冲供给对几种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李 伟 (2290)…………………………………………………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李静鹏,徐明锋,苏志尧,等 (2297)……………………………………
黄土丘陵区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化与依赖 丁 曼,温仲明,郑 颖 (2308)…………………………………
湘潭锰矿栾树叶片和土壤 N、P 化学计量特征 徐露燕,田大伦,王光军,等 (2316)……………………………
黄土高原春小麦农田蒸散及其影响因素 阳伏林,张 强,王文玉,等 (2323)……………………………………
尾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高效固氮菌的筛选及 Biolog鉴定 李 雯,阎爱华,黄秋娴,等 (2329)……………
四川理县杂谷脑干旱河谷岷江柏造林恢复效果评价 李东胜,罗 达,史作民,等 (2338)………………………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 蔡建堤,苏国强,马 超,等 (2347)……………………………
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以宁镇丘陵区中一小区域为例
卢浩东,潘剑君,付传城,等 (2356)
…………………………………
……………………………………………………………………………
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胡摇 玮袁严昌荣袁李迎春袁等 渊圆猿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基于 蕴酝阅陨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刘摇 源袁李向阳袁林剑艺袁等 渊圆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要要要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
王摇 瑾袁张玉钧袁石摇 玲 渊圆猿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荔枝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凡摇 超袁邱燕萍袁李志强袁等 渊圆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要要要以松脊吉丁肿腿蜂为例 展茂魁袁杨忠岐袁王小艺袁等 渊圆源员员冤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内蒙古草原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动态变化要要要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
代光烁袁娜日苏袁董孝斌袁等 渊圆源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刘摇 涓袁谢摇 谦袁倪九派袁等 渊圆源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野交通廊道蔓延冶视角下山地城市典型样带空间格局梯度分析 吕志强袁代富强袁周启刚 渊圆源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 圆园员源年会述评 孙然好袁肖荣波 渊圆源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园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源鄄园缘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峰丛洼地石漠化要要要峰丛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及桂西尧桂西北地区袁相对高度一般为 圆园园要猿园园皂袁高的
可达 远园园皂以上遥 在峰丛之间袁岩溶洼地尧漏斗尧落水洞很发育袁常形成峰丛洼地或峰丛漏斗的组合形态遥 峰丛洼地
中的土地相当贫瘠袁由于当地人们依靠这些土地种植庄稼为生袁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遥 尤其在土地承
载力低尧人口压力大的区域石漠化相当严重袁研究峰丛洼地耕地资源分布尧土地利用强度和石漠化发育状况之间的
机理袁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石漠化的发生袁对石漠化治理实施科学指导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9 期
2014年 5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9
May,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3090和 7127325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J01306)
收稿日期:2013鄄04鄄02;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9鄄1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jylin@ iue.ac.cn
DOI: 10.5846 / stxb201304020585
刘源, 李向阳, 林剑艺, 崔胜辉, 赵胜男.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学报,2014,34(9):2378鄄2387.
Liu Y, Li X Y, Lin J Y, Cui S H, Zhao S N.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intensity in Xiamen City based on LMDI method.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
34(9):2378鄄2387.
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刘摇 源1,2, 李向阳3, 林剑艺1,*, 崔胜辉1,2, 赵胜男4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摇 361021;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厦门摇 361021;摇
3.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州摇 510611; 4.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赤峰摇 024000)
摘要: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基
于厦门市 2005—2010年各部门终端消费数据对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因素分解,并将传统分析仅注重产业部门的能源碳排放,
拓展到全面考虑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的能源活动和非能源活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 年厦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
17.29%,其中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最大(贡献 63.07%),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抑
制因素(-45.46%)。 从影响效应角度看,经济效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最大,碳排系数减排贡献最小;从部门减排贡献角度
看,第二产业贡献最大,家庭消费贡献最小。 总体而言,厦门市未来碳减排重点部门在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较
大减排潜力。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LMDI;因素分解;厦门市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intensity in Xiamen City based on LMDI method
LIU Yuan1,2, LI Xiangyang3, LIN Jianyi1,*, CUI Shenghui1,2, ZHAO Shengnan4
1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361021, China
2 Xiamen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Metabolism,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361021, China
3 Pearl River Water Resource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Guangzhou 510611, China
4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low鄄carbon city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tren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intensity. Most traditional decomposition studies only focused on the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sectors. This paper extend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Index ( LMDI) method to a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nd household sectors, as well as their energy and non鄄energy activities. Taking Xiamen City
as a study case, the carbon emissions was calculated by IPCC忆s methods based on the end鄄use consumption data of the
industrial and household sectors from 2005 to 2010. Then the aggregated carbon intensity was decomposed by LMDI method
into ten driving factors, which covering energy and non鄄energy related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and household sectors. The
ten driving factors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four groups: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effect ( including efficiency factors of
energy related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energy related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 non鄄energy related industrial carbon
intensity, and non鄄energy related household carbon intensity),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 includ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factor and that of household), 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 (energy rel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and non鄄energy on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effect ( energy related economic efficiency factor and non鄄energy one) .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
intensity of Xiamen City decreased by 17.29% from 2005 to 2010. From perspective of driving factors, the energy intensity
http: / / www.ecologica.cn
of industrial sector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a contribution rate of 63.07%),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household sector was the largest hinder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 - 45. 46%). So energy intensity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for Xiamen City. Except for reduc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ectors,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growth of household忆s energy intensity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effect
perspecti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ffect became the dominant driver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followed by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and 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 and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effect contributed the les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contributed 50. 85% of total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which greatly promoted household忆 s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Although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d relatively small effects at the study periods,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
which secondary industry has large proportion is anticipated to have large reduction potentials in the future.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effect was chiefly determined by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carbon鄄intensive energy structure also
has large reduction potentials. From the sector perspectiv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67.04%), sequentially followed by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household sector. The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b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mainly lied in energy 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whereas the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by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household sectors mainly relied on non鄄energy emissions. Thus the
non鄄energy 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were an non鄄negligible part while analyzing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Even though
energy efficiency of household sector was the biggest disincentive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household sector had the less
contribution on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due to other factors忆 offset effect. Furthermore, the key sector for future carbon
reduction lies o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However,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household sector has limited reduction
potential. Overall, optimizing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have large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secondary industry
has largest reduction potentials.
Key Words: carbon intensity; LMDI; factor decomposition; Xiamen
摇 摇 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
的不利影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的共识。 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将在 2005 年基础上下降
40%—45%,并在“十二五冶期间将减排目标分解至
各地方政府[1]。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城市碳排放
强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低碳城市工作的开展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主要的因素分解方法有拉斯拜尔指数法
(Laspeyres index) [2鄄3]、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法[4]
(LMDI, 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Index method)
和自适应加权法[5鄄6] ( AWD, Adaptive Weighting
Divisia index)。 本文选取具有理论基础坚实,适用范
围广,不产生余值等优点的 LMDI法。 为制定碳减排
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学者运用 LMDI法对碳排放影响
因素分析进行了大量研究[4]。 Wang 等[7]对江苏省
能源活动 CO2排放量进行分解得出经济规模增长是
碳排放总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Zhang等[8]将北京
产业部门和家庭生活部门能源碳排放影响分解为 6
个因素,Zhang等[9]对中国电力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
进行因素分解,他们也得到相同结论;郭运功等[10]
利用能源消费数据对上海市碳排放总量分解和
Wang等[11]对中国能源活动 CO2排放量分解以及
Jung等[12]从韩国生态工业园、Chen 等[13]从中国工
业和 Hammond等[14]从英国制造业角度对碳排放量
分解,以上研究均表明能源强度下降对降低碳排放
总量起关键作用;Wang 等[15]在对中国交通部门的
碳排放总量分解时指出排放系数因素是最微小的因
素;宋德勇等[16]则采用两阶段 LMDI 法将碳排放总
量和能源强度进行综合研究。 除了上述对碳排放总
量因素分解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碳排放强度进行
分解:Tan等[17]对中国 1998—2008 年中国电力部门
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驱动因素进行
分析,Gonzalez 等[18]对墨西哥 1965—2010 年工业
CO2排放强度变化分析,朱玲等[19]对上海市产业部
门碳排放强度分析,其研究均显示能源强度下降是
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拉动因素。 综上,目前对碳
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较多集中在碳排放总量
上[20],对碳排放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
研究仅考虑能源活动碳排放没有考虑非能源活动碳
排放,而且大多仅关注产业部门碳排放而没有单独
考虑家庭消费碳排放。
9732摇 9期 摇 摇 摇 刘源摇 等: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本文以厦门市为研究案例,以 2005—2010 年为
研究期,综合考虑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中的能源活
动和非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建立了城市尺度碳排放
强度 LMDI分解模型,尝试更全面地分析碳排放强度
变化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决策部门
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为其他城市的碳排
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提供借鉴。
1摇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 LMDI 方法是在 Wu 等[21]和 Ang
等[22]工作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入家庭消费部门和非
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影响。 文中碳排放强度为产业部
门和家庭消费碳排放总量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值,
其中碳排放量计算包括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 6 种温
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 [23],根据
增温潜势指数用等效二氧化碳(CO2 e)表示。 碳排
放量(G)按照来源不同分为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
并进一步区分能源活动和非能源活动碳排放,见公
式(1),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见公式(2)。
G =移
3
i = 1
Gei + 移
3
i = 1
Gnei + Ger + Gner (1)
I = G
Q
=移
3
i = 1
Gei
E i
伊
E i
Qi
伊
Qi
Q
+ 移
3
i = 1
Gnei
Qi
伊
Qi
Q
+
Ger
Er
伊
Er
P
伊 P
Q
+
Gner
P
伊 P
Q
(2)
式中, i = 1、2、3,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r表示家庭消费,e、ne分别表示能源活动、非
能源活动, I 表示总碳排放强度,G 表示碳排放量,E
表示能源消耗量,Q表示地区生产总值(GDP),P 表
示人口规模。
表 1摇 因素分解各系数的含义
Table 1摇 Meaning of each coefficients in decomposition
系数 Coefficient 含义 Meaning 效应 Effect
CFP i =Gei / Ei 产业部门能源碳排放系数 碳排效率效应
CFR=Ger / Er 家庭消费能源碳排放系数
CIP =Gnei / Qi 产业部门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系数
CIR=Gner / P 家庭消费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系数
EIP i =Ei / Qi 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系数 能源强度效应
EIR=Er / P 家庭消费能源强度系数
NESi、ESi =Qi / Q 产业结构系数 产业结构效应
NEF、EF=P / Q 经济效率系数 经济效率效应
摇 摇 基于上面基本公式,定义相关系数(表 1),将公 式(2)转化为公式(3)。
I =移
3
i
CFP i 伊 EIP i 伊 ESi + 移
3
i
CIP i 伊 NESi + CFR 伊 EIR 伊 EF + CIR 伊 NEF (3)
式中,令 棕i = CFP i 伊 EIP i 伊 ESi , 鬃i = CIP i 伊 NESi , 棕r = CFR 伊 EIR 伊 EF , 鬃r = CIR 伊 NEF 。
乙T
0
dI
dt
=移
3
i = 1
乙T
0
棕i(
dlnCFP i
dt
+
dlnEIP i
dt
+
dlnESi
dt
)dt + 移
3
i = 1
乙T
0
鬃i(
dlnCIP i
dt
+
dlnNESi
dt
)dt +
乙T
0
棕r(
dlnCFR
dt
+ dlnEIR
dt
+ dlnEF
dt
)dt + 乙T
0
鬃r(
dlnCIR
dt
+ dlnNEF
dt
)dt (4)
IT - I0 艿移
3
i = 1
棕i( t*)ln(
CFP Ti
CFP 0i
) + 移
3
i = 1
棕i( t*)ln(
EIP Ti
EIP 0i
) + 移
3
i = 1
棕i( t*)ln(
ESTi
ES0i
) + 移
3
i = 1
鬃i( t*)ln(
CIP Ti
CIP 0i
) +
移
3
i = 1
鬃i( t*)ln(
NESTi
NES0i
) + 棕r( t*)ln(
CFRT
CFR0
) + 棕r( t*)ln(
EIRT
EIR0
) + 棕r( t*)ln(
EFT
EF0
) +
鬃r( t*)ln(
CIRT
CIR0
) + 鬃r( t*)ln(
NEFT
NEF0
) (5)
式中, 棕i( t*) , 鬃i( t*) , 棕r( t*) , 鬃r( t*) 表 示 棕i( t) = CFP i 伊 EIP i 伊 ESi , 鬃i( t) = CIP i 伊 NESi ,
08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棕r( t) = CFR 伊 EIR 伊 EF , 鬃r( t) = CIR 伊 NEF中当 t=
t* 沂 [0,T]。
采用 LMDI 法确定 棕i( t*) , 鬃i( t*) , 棕r( t*) ,
鬃r( t*) 的权重函数值[17],分别用 軍棕i( t*) 、 渍i( t*) 、
軍棕r( t*) 、 渍r( t*) 表示。
于是方程可以表示为:
摇 摇 IT - I0 =移
3
i = 1
軍棕i( t*)ln(
CFP Ti
CFP 0i
) + 移
3
i = 1
軍棕i( t*)ln(
EIP Ti
EIP0i
) + 移
3
i = 1
軍棕i( t*)ln(
ESTi
ES0i
) + 移
3
i = 1
渍i( t*)ln(
CIP Ti
CIP0i
) +
移
3
i = 1
渍i( t*)ln(
NESTi
NES0i
) + 軍棕r( t*)ln(
CFRT
CFR0
) + 軍棕r( t*)ln(
EIRT
EIR0
) + 軍棕r( t*)ln(
EFT
EF0
) +
渍r( t*)ln(
CIRT
CIR0
) + 渍r( t*)ln(
NEFT
NEF0
) (6)
摇 摇 由此可以表示为:
驻I = 驻ICFP + 驻IEIP + 驻IES + 驻ICIP + 驻INES +
驻ICFR + 驻IEIR + 驻IEF + 驻ICIR + 驻INEF (7)
将上述 10 个因素根据相同的作用效应进一步
分为 4组:
碳排效率效应:驻ICFP、驻ICFR、驻ICIP、驻ICIR;
能源强度效应:驻IEIP、驻IEIR;
产业结构效应:驻IES、驻INES;
经济效率效应:驻IEF、驻INEF。
分解模型框架见图 1,碳排效率效应包括能源活
动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CFP、驻ICFR)和非能源活动排放
强度因素(驻ICIP、驻ICIR),反映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
量和非能源活动中单位 GDP(人口)的碳排放量对
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包括产业能源强
度因素(驻IEIP)和家庭消费能源强度因素(驻IEIR),反
映单位 GDP 能耗和家庭消费人均能耗对碳排放强
度变化的影响;产业结构效应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对
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通过三产结构比重表征;经
济效率效应反映经济效率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
影响,通过能源活动和非能源活动单位 GDP 需人数
表征。
图 1摇 分解模型框架
Fig.1摇 Framework of the decomposition model
摇 摇 为进一步探寻三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对总碳排
放强度的影响,将 驻I 拆分为 4 个部门的影响加和
(公式 8)。
驻I = 驻I1 + 驻I2 + 驻I3 + 驻Ir (8)
其中, 驻I1、 驻I2、 驻I3 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对总碳减排的贡献值(t /万元), 驻Ir 表示家
1832摇 9期 摇 摇 摇 刘源摇 等: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庭消费对总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值( t /万元)。
2摇 研究实例
2.1摇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厦门市是首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 4 个经济特
区之一,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发改委“五省八市冶
的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24]。 2005 年厦门市常住
人口为 225 万人,2010年增加至 353 万人,平均年增
长率为 9.43%。 2005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07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0 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
93郾 47%。 产业结构稳步优化,2010 年 3 次产业比重
为 1颐50颐49,第三产业比重相对 2005年提升 6个百分
点。 厦门市能源消费以煤炭和油类产品为主,2010
年的单位 GDP 能耗为 0.523 t标煤 /万元。
2005—2010年能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厦门市地
区能源平衡表与厦门市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分
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表,并通过政府部门调研校验
核实。 涉及外调电力部分参照 《中国能源统计年
鉴》 [25]和福建省能源平衡表。 社会经济数据来自历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26],GDP 以 2005 年不变
价计。
2.2摇 碳排放清单核算
厦门市碳排放量主要依据《2006 年 IPCC 国家
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7]计算。 采取可评估碳排放责
任的终端分配法[28],将能源工业碳排放分配至各终
端部门。 交通运输部分不计国际航空和国际水运,
非运营性交通和除工业废弃物的其他废弃物处理产
生的碳排放归并到家庭消费部门。 厦门市电力分为
本市火力发电和外调电力两部分,本市火力发电投
入的一次能源主要是原煤、天然气;外调电力发电投
入参照福建省能源平衡表,主要投入能源为原煤、炼
厂干气和天然气。 按照外调电力和本地发电的比例
得到本地电网排放因子( tCO2 e kW
-1 h-1)。 热力绝
大部分由第二产业使用,因此将生产热力产生的碳
排并入到第二产业中。
2005—2010年间厦门市碳排放总量增加了 819
万 t,平均年增长率为 9.86%,其中 2009 年相对 2008
年碳排放量略有下降(降幅 0.36%)(图 2)。 碳排放
量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家庭消费的能源
活动,家庭消费非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量超过第一
产业能源活动和第二产业非能源活动碳排放量之
和。 厦门市总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6
年相对 2005年略有上升),2010 年万元产值碳排放
量在 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了 17.29%。
图 2摇 2005—2010年厦门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Fig.2摇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intensity in Xiamen from
2005 to 2010
3摇 分解结果
运用 LMDI方法分析各因素对厦门市总碳排放
强度变化的影响(表 2)。 2010 年万元产值碳排比
2005年减少了 0.234 t,其中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
和家庭消费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贡献最大,分别
为 63.07%和 42.41%。 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是碳排放
强度下降的主要抑制因素,贡献-45.46%。 其他因
素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相对较小。
4摇 分析与讨论
4.1摇 效应影响分析
研究期内,经济效率效应均表现为促进减排,其
他效应对减排的贡献呈现波动变化,能源强度效应
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大。 总体表现经济效率效应
对减排贡献最大,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而碳排效率
效应贡献最小(图 3)。
4.1.1摇 碳排效率效应
碳排效率效应包括产业部门能源碳排放系数因
素(驻ICFP)、家庭消费能源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CFR)、
产业部门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素(驻ICIP)和家庭消
费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素(驻ICIR)。 碳排效率在
2009—2010年期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最大,
2007—2008年期间次之,其余时期抑制碳排放强度
下降(图 4)。
28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2摇 LMDI法碳排放强度因素分解结果(2005—2010年)
Table 2摇 Carbon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results by LMDI (2005—2010)
年份 Year 驻I 驻ICFP 驻IEIP 驻IES 驻ICIP 驻INES 驻ICFR 驻IEIR 驻IEF 驻ICIR 驻INEF
2005—2006 0.031 0.015 0.039 -0.019 0.003 -0.012 0.002 0.030 -0.024 0.002 -0.005
2006—2007 -0.030 0.017 -0.022 -0.017 -0.008 -0.004 0.004 0.028 -0.023 0.000 -0.004
2007—2008 -0.107 -0.012 -0.065 -0.019 -0.002 -0.001 -0.002 0.015 -0.021 0.003 -0.004
2008—2009 -0.098 0.010 -0.111 -0.004 -0.002 -0.001 0.002 0.021 -0.013 0.003 -0.002
2009—2010 -0.030 -0.038 0.019 0.014 -0.005 -0.001 -0.010 0.018 -0.024 -0.001 -0.004
2005—2010 -0.234 -0.014 -0.148 -0.031 -0.017 -0.015 -0.005 0.106 -0.099 0.007 -0.019
摇 摇 (1)负值表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2)为便于比较,2010年人口数与其他年份采用统一统计口径,数据来源 2011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3)驻I表示总碳排放强度变化;驻ICFP表示产业部门能源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EIP表示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驻IES表示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
素;驻ICIP表示产业部门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素;驻INES表示非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素;驻ICFR表示家庭消费能源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EIR表示家庭
消费能源强度因素;驻IEF表示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驻ICIR表示家庭消费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素;驻INEF表示非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
图 3摇 2005—2010年厦门市碳排放强度 LMDI分解结果
Fig. 3 摇 Results of effect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Xiamen
carbon intensity from 2005 to 2010
图 4摇 2005—2010年厦门市碳排效率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Fig. 4 摇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effect in Xiamen from 2005 to 2010
驻ICFP表示产业部门能源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CFR表示家庭消费能
源碳排放系数因素;驻ICIP表示产业部门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
素;驻ICIR表示家庭消费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因素
驻ICFP 和 驻ICFR 在 2005—2006 年、 2006—2007 年、
2008—2009 年 3 个时期阻碍碳排放强度下降,在
2007—2008年和 2009—2010年时期则相反,这主要
与能源结构变化有关。 2005—2006 年、2006—2007
年、2008—2009年 3个时期煤炭的比例上升,能源结
构高碳化,而 2007—2008年和 2009—2010年时期煤
炭比例下降,能源结构优化。 厦门市从 2008 年开始
推广使用天然气,到 2010 年天然气的比重大幅增
加,占总能源消耗的 7.57%。 2009—2010 年能源结
构有较大优化,同时碳排放系数因素对碳排放强度
下降的贡献也最大,这一时期的能源结构优化主导
了研究期内 驻ICFP和 驻ICFR的减排贡献。 综合可知,能
源结构优化增加碳排效率效应的减排贡献。
除 2005—2006 年外,驻ICIP促进碳排放强度下
降,同时期内厦门市工业过程碳排放在减少。 除
2009—2010年外,生活垃圾增加引发 驻ICIR抑制碳排放
强度下降,而厦门市 2010年垃圾产生量相比 2009 年
略有下降。 因此,削减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和减少
生活垃圾产量将增加碳排效率效应的减排贡献。
4.1.2摇 能源强度效应
能源强度效应包括产业部门能源强度(驻IEIP)和
家庭消费能源强度(驻IEIR),两者对碳排放强度变化
影响显著,其中 驻IEIP促进碳排放强度下降,驻IEIR则
相反。
驻IEIP在最初 10 个因素里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
献最大(图 5)。 研究期内厦门市第一产业能源强度
降幅尽管较大,但其比重很小,因而对产业部门能源
强度影响十分微小。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较大
比重,对应能源强度变化也大,两者共同影响产业部
门能源强度,比重分别为 51.5%和 46.1%。 驻IEIP在
3832摇 9期 摇 摇 摇 刘源摇 等: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5摇 2005—2010年厦门市能源强度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Fig. 5 摇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in
Xiamen from 2005 to 2010
驻IEIP表示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驻IEIR表示家庭消费能源强度
因素
2005—2006年、2009—2010年期间对碳排放强度下
降起反作用,其中 2005—2006 年期间是由于第二产
业能源强度大幅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能源强度
上升,2009—2010年期间是由于第三产业能源强度
的上升,带动整个产业能源强度的上升。 总体而言,
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工业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大幅降
低产业能源强度,促使产业部门能源强度表现出强
劲的减排拉动作用。
驻IEIR在各个时期均抑制碳排放强度下降,研究
期内对厦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为-19.78%,
因此 驻IEIR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抑制因素。 家庭
能源消费主要来源于电力、油类和天然气。 厦门市
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带来家用电器销售增加,
加之百人私家车拥有量由 2005年的 14 辆增至 2010
年的 19 辆(包括摩托车) [29]。 快速增长的家电需求
量与私家车拥有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消费的能
源强度,未来通过节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可
以减缓家庭消费能源强度的减排抑制作用。
4.1.3摇 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包括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素
(驻IES)和非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素(驻INES),两者在
2005—2010年间促进碳排放强度下降,前者作用大
于后者(图 6)。
驻INES在研究期内不同时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
贡献逐年减小,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碳排放量逐年下
降,同时下降空间逐渐变小。 驻IES对减排的贡献变化
图 6摇 2005—2010年厦门市产业结构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Fig.6 摇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 in
Xiamen from 2005 to 2010
驻IES表示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素;驻INES表示非能源活动产业结
构因素
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第
三产业对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替代过程。 因此
2009—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相应 驻IES抑制碳
排放强度下降。 2009年厦门市的第三产业达到研究
期内最大值仅为 52%,同期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
超过了 75%,纽约、伦敦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
80%。 因此,未来厦门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
排放强度的潜力很大。
图 7摇 2005—2010年厦门市经济效率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Fig.7 摇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effect in
Xiamen from 2005 to 2010
驻IEF表示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驻INEF表示非能源活动经济效
率因素
4.1.4摇 经济效率效应
经济效率由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驻IEF)和非
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驻INEF)构成,在 4 类效应中
对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最大(图 7)。 研究期内各个
48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时期 驻IEF和 驻INEF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起到促进作
用,且能源活动的影响大于非能源活动的影响。 表 2
中的经济效率系数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强度
之间的关系,即每创造一个单位的社会财富所需要
的人口数。 单位 GDP 需人数越多,说明经济发展对
人口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效率也越低。 厦门市单
位 GDP 需人数从 2005 年 0.224 人 /万元降到 2010
年 0.132 人 /万元。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劳动
效率提高,单位产出的投入要素下降,经济效率将持
续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4.2摇 部门贡献分析
根据公式(8)将 10 个因素按照部门分类,得到
各部门对总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图 8)。 研究期内
减排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家庭
消费贡献最小。
第二产业减排贡献最大,2010 年厦门市碳排放
强度相对 2005 年下降了 0.234 t /万元,其中第二产
业贡献 67. 04%,第二产业中的能源活动贡献
63郾 28%。 2005—2006年期间第二产业活动阻碍碳
排放强度下降;其余时期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分解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贡献 51.33%)
图 8摇 2005—2010年厦门市各部门减排贡献率
Fig.8摇 Contribution rate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of each sector from 2005 to 2010
A与 B共用 y轴
下降和产业比重(贡献 42.87%)降低对第二产业减
排起到主要作用。 工业活动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
的比重很小,对厦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小(仅
3郾 76%),因而第二产业非能源活动未来减排潜力也
小。 综上分析,能源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比重下降
是第二产业减排贡献的主要原因。
第一产业在研究期内各个时期均促进碳排放强
度下降,减排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其中非能源活动
和能源活动的减排贡献比为 64:36。 研究期内第一
产业比重下降所起的作用在非能源活动贡献中占
57.8%,排放强度因素(驻ICIP )减排贡献占非能源活
动的 42.2%;能源活动产业结构因素(驻IES)贡献为
70.6%,远大于排放系数因素(驻ICFP )和能源强度因
素(驻IEIP)的贡献。 因此,第一产业减排主要依靠产
业比重下降,考虑第一产业比重原本很小(占 1%),
因此第一产业未来的减排潜力有限。
第三产业中无非能源活动碳排放,除 2009—
2010年期间外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均起促进作用
(图 8)。 第三产业中能源活动中能源强度因素
(驻IEIP)促进碳排放强度下降,产业结构因素(驻IES)
抑制碳排放强度下降。 因此,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比重增加削弱能源强度的减排效果。
5832摇 9期 摇 摇 摇 刘源摇 等: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家庭消费在四个产业部门中减排贡献最小,家
庭能源活动中生活排放系数因素(驻ICFR)和经济效
率因素(驻IEF)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因素(驻IEIR)起
抑制作用;家庭非能源活动中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
因素(驻ICIR)阻碍减排,非能源活动经济效率因素
(驻INEF)促进减排。 驻ICIR和 驻INEF是影响家庭消费碳
排两个最主要因素,前者促进减排,后者抑制减排。
综上,降低家庭能源强度和非能源活动排放强度是
减排关键所在。 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垃圾
产生量,采用相对低碳的焚烧无害化处理垃圾是家
庭消费减排潜力所在。
5摇 结论
基于 LMDI的分解结果,通过效应影响分析和部
门贡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从效应影响角度看,能源强度效应中产业部门
和家庭消费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最显
著,分解表明家庭消费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削弱了
能源强度效应的影响,因此在降低产业部门能源强
度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家庭消费的能源强度增加
对碳减排意义重大。 经济效率效应对降低碳排放强
度的贡献最大(50.85%),经济效率提高极大促进了
家庭部门碳排放强度下降。 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
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能源结构调整相对减排贡
献更小,两者未来减排潜力巨大[30]。
各部门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中第二产业贡
献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家庭消费贡献最小。 从能
源与非能源角度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减排贡献
主要来自能源部分,而第一产业和家庭消费部门主
要依靠非能源部分减排,因此城市非能源部分是分
析碳减排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家庭消费部门仍需
关注,其能源强度是最大的减排抑制因素,因与其他
因素作用抵消后显现出家庭消费减排贡献最小。 从
部门来看未来减排潜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30],相对
而言第一产业和家庭消费的减排空间比较有限。
References:
[ 1 ]摇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忆s Republic of China. “12th Five鄄Year
Plan冶 program of work to con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12鄄01鄄13) [2013鄄 03鄄 19] . http: / / www.gov.cn / zwgk / 2012鄄
01 / 13 / content_2043645.htm.
[ 2 ] 摇 Sun J W, Zhao R Q, Huang X J, Chen Z G.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estination and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hina from 1995 to
2005.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84鄄1295.
[ 3 ] 摇 Zhang M, Mu H L, Ning Y, Song Y C. Decomposition of energy鄄
related CO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122鄄2128.
[ 4 ] 摇 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 Energy Policy, 2005, 33(7): 867鄄871.
[ 5 ] 摇 Greening L A. Effects of human behavior on aggregate carbon
intensity of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comparison of 10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70—1993.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1): 1鄄30.
[ 6 ] 摇 Fan Y, Liu L C, Wu G, Tsai H T, Wei Y M.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3.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3 / 4): 683鄄691.
[ 7 ] 摇 Wang W W, Liu R, Zhang M, Li H N. Decomposing the
decoupling of energy鄄related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3,
17(1): 62鄄71.
[ 8 ] 摇 Zhang J Y, Zhang Y, Yang Z, Fath B D, Li S S. Estimation of
energy鄄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Beijing and factor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3, 252:
258鄄265.
[ 9 ] 摇 Zhang M, Liu X, Wang W, Zhou M.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3, 52: 159鄄165.
[10] 摇 Guo Y G, Lin F C, Bai Y Q, Wu J J. The decomposition research
on energy鄄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2009, 31(9): 68鄄72,81鄄81.
[11] 摇 Wang C, Chen J N, Zou J. Decomposition of energy鄄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 1957—2000. Energy, 2005, 30(1): 73鄄83.
[12] 摇 Jung S, An K J, Dodbiba G, Fujita T. Regional energy鄄related
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mitigation in eco鄄
industrial parks in South Korea: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analysis based on the Kaya identity. Energy, 2012, 46 ( 1 ):
231鄄241.
[13] 摇 Chen L, Yang Z F, Chen B.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nergy鄄
related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in China. Energies, 2013, 6(5):
2319鄄2337.
[14] 摇 Hammond G P, Norman J B.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nergy鄄
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from UK manufacturing. Energy, 2012,
41(1): 220鄄227.
[15] 摇 Wang W W, Zhang M, Zhou M. 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ransport sector CO2 emissions in China. Energy, 2011, 36(10):
5909鄄5915.
[16] 摇 Song D Y, Lu Z B.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China Pollu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 18鄄24.
[17] 摇 Tan Z F, Li L, Wang J J, Wang J H. Examining the driving
forces for improving China忆 s CO2 emission intensity using the
68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decomposing method. Applied Energy, 2011, 88 ( 12 ):
4496鄄4504.
[18] 摇 Gonz佗lez D, Mart侏nez M. Changes in CO2 emission intensities in
the Mexican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2, 51: 149鄄163.
[19] 摇 Zhu L, Zhang Z.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Shanghai city.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4(1): 20鄄26.
[20] 摇 Peters G P, Weber C L, Guan D, Hubacek K. China忆s growing
CO2 emissions: A race between in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cy gai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
(17): 5939鄄5944.
[21] 摇 Wu L B, Kaneko S, Matsuoka 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忆s energy鄄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Energy Policy, 2005, 33(3): 319鄄335.
[22] 摇 Ang B W, 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Energy, 2001, 26
(6): 537鄄548.
[23] 摇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rtion on Climate Change,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13鄄 3鄄 19] . http: / / unfccc. int / essential_background /
kyoto_protocol / items / 1678.php.
[24] 摇 Lin J Y, Meng F X, Cui S H, Yu Y, Zhao S N. Carbon footprint
analysis on urban energy use: a case study of Xiamen,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12): 3782鄄3794.
[25] 摇 Energy Statistics Bureau of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0.
[26] 摇 Xiamen Statistics Bureau. Yearbook of 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鄄2011.
[27] 摇 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Tanabe K.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Japan, IGES press,2006.
[28] 摇 Yang X A, Cui S H, Lin J Y,Xu L L. The comparison of CO2
emission accounting methods for energy use and mitig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
(22):7135鄄7145.
[29] 摇 Transportation Bureau of Xiamen. Xiamen annual report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2010. Xiamen. 2011.
[30] 摇 Lin J Y, Cao B, Cui S H, Wang W, Bai X M.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rba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HG mitigation
measures: The case of Xiamen city, China. Energy Policy, 2010,
38(9): 5123鄄5132.
参考文献:
[ 1 ] 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十二五冶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国务院. (2012鄄 01鄄 13) [2013鄄 03鄄 19] .
http: / / www.gov.cn / zwgk / 2012鄄01 / 13 / content_2043645.htm.
[ 2 ] 摇 孙建卫, 赵荣钦, 黄贤金, 陈志刚.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
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 8):
1284鄄1295.
[10] 摇 郭运功, 林逢春, 白义琴, 吴玖玖. 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的
分解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9): 68鄄72,81鄄81.
[16] 摇 宋德勇, 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
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18鄄24.
[19] 摇 朱聆, 张真. 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 环境科学研
究, 2011, 24(1): 20鄄26.
[24] 摇 林剑艺, 孟凡鑫, 崔胜辉, 于洋, 赵胜男. 城市能源利用碳足
迹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2, 32 ( 12 ):
3782鄄3794.
[25] 摇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局. 200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10.
[26] 摇 厦门市统计局. 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
社, 2006鄄2011.
[28] 摇 杨喜爱, 崔胜辉, 林剑艺, 徐礼来. 能源活动 CO2排放不同核
算方法比较和减排策略选择. 生态学报, 2012, 32 ( 22):
7135鄄7145.
[29] 摇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2010 厦门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厦
门. 2011.
7832摇 9期 摇 摇 摇 刘源摇 等:基于 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怨 酝葬赠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糟燥皂责造藻曾蚤贼赠鄄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燥蚤造 枣燥燥凿 憎藻遭
悦匀耘晕 再怎灶枣藻灶早袁 栽粤晕郧 在澡藻灶早袁 蕴陨 匀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苑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燥则贼 燥枣 凿藻早则葬凿藻凿 藻泽贼怎葬则蚤灶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再怎灶灶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袁 悦澡蚤灶葬
云哉 宰藻灶糟澡葬燥袁栽陨粤晕 运怎灶袁 载陨粤韵 阅藻则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皂燥灶早 葬则葬遭造藻 造葬灶凿袁 泽藻贼贼造藻皂藻灶贼 葬灶凿 噪葬则泽贼 则燥糟噪赠 凿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鄄糟葬泽藻泽 泽贼怎凿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赠责蚤糟葬造 责藻葬噪鄄糟造怎泽贼藻则 凿藻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蕴哉韵 郧怎葬灶早躁蚤藻袁月粤陨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员怨缘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遭藻贼憎藻藻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燥蚤泽燥灶燥怎泽 责造葬灶贼泽 葬灶凿 韵糟澡燥贼燥灶葬 糟怎则扎燥灶蚤葬藻袁 酝赠燥泽责葬造葬曾 遭葬蚤造藻赠蚤 蚤灶 贼澡藻 耘葬泽贼 燥枣
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 粤造责蚤灶藻 皂藻葬凿燥憎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允陨晕 蕴蚤葬灶早袁 杂哉晕 蕴蚤袁 悦哉陨 匀怎蚤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贼澡藻 泽怎则则燥怎灶凿蚤灶早 澡葬遭蚤贼葬贼 燥灶 贼澡藻 泽责蚤凿藻则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造藻葬枣澡燥责责藻则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藻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栽粤晕郧 允蚤灶早糟澡蚤袁 蕴陨 载蚤怎凿蚤袁藻贼 葬造 渊圆圆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燥蚤造鄄造蚤贼贼藻则 造葬赠藻则 藻灶扎赠皂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蚤灶 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粤则藻葬
郧耘 载蚤葬燥早葬蚤袁 载陨粤韵 宰藻灶枣葬袁 在耘晕郧 蕴蚤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圆愿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蚤灶藻贼蚤糟泽 燥枣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怎责贼葬噪藻 遭赠 贼澡则藻藻 藻皂藻则早藻灶贼 责造葬灶贼泽袁 孕澡则葬早皂蚤贼藻泽 葬怎泽贼则葬造蚤泽袁 栽赠责澡葬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蚤泽 葬灶凿 杂糟蚤则责怎泽 贼则蚤择怎藻贼藻则
在匀粤晕郧 载蚤造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蕴蚤曾蚤灶袁 蕴陨哉 匀怎葬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赠 葬灶凿 泽贼葬灶凿 葬早藻 燥灶 造藻葬枣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蚤灶 孕蚤灶怎泽 藻造造蚤燥贼贼蚤蚤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憎怎袁 晕陨耘 蕴葬灶择蚤灶袁 在匀耘晕郧 再葬灶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则怎遭 渊悦葬则葬早葬灶葬 皂蚤糟则燥责澡葬造造葬 蕴葬皂援冤 藻灶糟则燥葬糟澡皂藻灶贼 燥灶 憎葬贼藻则 则藻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泽贼藻责责藻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孕耘晕郧 匀葬蚤赠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栽韵晕郧 杂澡葬燥赠怎 渊圆圆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葬凿燥憎蚤灶早 燥灶 皂藻贼澡葬灶藻 耘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枣则燥皂 悦葬泽贼葬灶燥责泽蚤泽 糟葬则造藻泽蚤蚤 葬灶凿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悦匀耘晕 载蚤曾蚤葬灶早袁 再粤晕郧 再葬灶澡怎葬袁 允陨粤晕郧 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远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增蚤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责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 葬灶凿 燥枣枣泽责则蚤灶早 责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 枣则怎蚤贼 枣造赠 月葬糟贼则燥糟藻则葬 凿燥则泽葬造蚤泽 葬灶凿 早怎葬增葬 枣则怎蚤贼 枣造赠 月援糟燥则则藻糟贼葬
渊阅蚤责贼藻则葬院 栽藻责澡则蚤贼蚤凿葬藻冤 燥灶 泽蚤曾 澡燥泽贼 枣则怎蚤贼泽 蕴陨哉 匀怎蚤袁 匀韵哉 月燥澡怎葬袁 在匀粤晕郧 悦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圆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造造蚤灶葬贼蚤燥灶 酝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早藻灶怎泽 杂葬造增蚤葬 渊蕴葬皂蚤葬糟藻葬藻冤蚤灶 耘葬泽贼 粤泽蚤葬 渊悦澡蚤灶葬冤
匀哉粤晕郧 再葬灶遭燥袁 宰耘陨 再怎噪怎灶袁 郧耘 月蚤灶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责怎造泽藻 泽怎责责造赠 燥灶 蚤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糟燥皂责藻贼蚤贼蚤燥灶 燥枣 葬 枣藻憎 葬造早葬造 泽责藻糟蚤藻泽 蕴陨 宰藻蚤 渊圆圆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蚤造 枣藻则贼蚤造蚤贼赠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蕴陨 允蚤灶早责藻灶早袁 载哉 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 杂哉 在澡蚤赠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糟葬造藻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凿藻责藻灶凿藻灶糟藻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蚤灶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泽 燥枣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澡葬葬灶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阅陨晕郧 酝葬灶袁 宰耘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再蚤灶早 渊圆猿园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 葬灶凿 孕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燥枣 运燥藻造则藻怎贼藻则蚤葬 责葬灶蚤糟怎造葬贼葬 造藻葬枣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蚤灶 载蚤葬灶早贼葬灶 酝葬灶早葬灶藻泽藻 酝蚤灶藻 憎葬泽贼藻造葬灶凿
载哉 蕴怎赠葬灶袁 栽陨粤晕 阅葬造怎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责燥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藻增葬责燥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泽责则蚤灶早 憎澡藻葬贼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 燥枣 悦澡蚤灶葬忆泽 蕴燥藻泽泽 孕造葬贼藻葬怎
再粤晕郧 云怎造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宰藻灶赠怎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月蚤燥造燥早 蚤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澡蚤早澡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葬扎燥贼燥遭葬糟贼藻则 枣则燥皂 蚤则燥灶 贼葬蚤造蚤灶早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皂燥凿藻泽
蕴陨 宰藻灶袁 再粤晕 粤蚤澡怎葬袁 匀哉粤晕郧 匝蚤怎曾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圆怨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悦怎责则藻泽泽怎泽 糟澡藻灶早蚤葬灶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贼澡藻 凿则赠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在葬早怎灶葬燥 砸蚤增藻则袁 蕴蚤 糟燥怎灶贼赠 燥枣 杂蚤糟澡怎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蕴陨 阅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蕴哉韵 阅葬袁 杂匀陨 在怎燥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孕葬藻则葬则早赠则燥责泽 藻凿蚤贼葬 栽葬灶葬噪葬 泽贼燥糟噪 蚤灶 酝蚤灶灶葬灶鄄栽葬蚤憎葬灶 月葬灶噪 云蚤泽澡蚤灶早 郧则燥怎灶凿
悦粤陨 允蚤葬灶凿蚤袁杂哉 郧怎燥择蚤葬灶早袁酝粤 悦澡葬燥袁藻贼 葬造 渊圆猿源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糟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 泽皂葬造造 葬则藻葬 枣燥则 泽燥蚤造 泽藻则蚤藻泽 泽怎则增藻赠 葬灶凿 皂葬责责蚤灶早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贼澡藻 晕蚤灶早扎澡藻灶 澡蚤造造泽袁 悦澡蚤灶葬
蕴哉 匀葬燥凿燥灶早袁 孕粤晕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云哉 悦澡怎葬灶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早则燥憎蚤灶早 责藻则蚤燥凿 葬灶凿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憎葬贼藻则 则藻择怎蚤则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 糟澡蚤灶葬 责造葬蚤灶
匀哉 宰藻蚤袁再粤晕 悦澡葬灶早则燥灶早袁蕴陨 再蚤灶早糟澡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猿远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云葬糟贼燥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赠 蚤灶 载蚤葬皂藻灶 悦蚤贼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蕴酝阅陨 皂藻贼澡燥凿
蕴陨哉 再怎葬灶袁 蕴陨 载蚤葬灶早赠葬灶早袁 蕴陨晕 允蚤葬灶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苑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藻曾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造蚤增藻造蚤澡燥燥凿泽 藻糟燥贼燥怎则蚤泽皂 泽贼则葬贼藻早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憎葬灶早躁蚤葬扎澡葬蚤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遭葬蚤赠葬灶早凿蚤葬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袁匀藻遭藻蚤 宰粤晕郧 允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躁怎灶袁 杂匀陨 蕴蚤灶早 渊圆猿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泽贼藻皂 泽葬责 枣造燥憎 则葬贼藻 燥枣 造蚤贼糟澡蚤 贼则藻藻泽 葬灶凿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云粤晕 悦澡葬燥袁 匝陨哉 再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陨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园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灶 糟燥灶贼则燥造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遭藻贼澡赠造蚤凿 责葬则葬泽蚤贼燥蚤凿泽 燥灶 责藻泽贼 蚤灶泽藻糟贼泽 蚤灶凿燥燥则院 葬 糟葬泽藻 燥枣 杂糟造藻则燥凿藻则皂怎泽 泽责援 渊匀赠皂藻灶燥责贼藻则葬院
月藻贼澡赠造蚤凿葬藻冤 在匀粤晕 酝葬燥噪怎蚤袁 再粤晕郧 在澡燥灶早择蚤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澡藻则凿泽皂藻灶 憎藻造造鄄遭藻蚤灶早 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泽 蚤灶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院 贼葬噪藻 载蚤造蚤灶早怎燥造藻 蕴藻葬早怎藻
葬泽 藻曾葬皂责造藻 阅粤陨 郧怎葬灶早泽澡怎燥袁 晕粤 砸蚤泽怎袁 阅韵晕郧 载蚤葬燥遭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藻糟燥鄄葬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赠葬则凿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早燥则早藻泽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葬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灶燥灶鄄责燥蚤灶贼 泽燥怎则糟藻 责燥造造怎贼蚤燥灶 扎燥灶藻泽
蕴陨哉 允怎葬灶袁 载陨耘 匝蚤葬灶袁 晕蚤 允蚤怎责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猿员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葬 贼则葬灶泽藻糟贼 蚤灶 葬 澡蚤造造赠 怎则遭葬灶 葬则藻葬 蚤灶 悦澡蚤灶葬 枣则燥皂 贼澡藻 责藻则泽责藻糟贼蚤增藻 燥枣 贼则葬灶泽责燥则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则则蚤凿燥则 泽责则葬憎造
蕴譈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阅粤陨 云怎择蚤葬灶早袁在匀韵哉 匝蚤早葬灶早 渊圆源源圆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缘源圆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于贵瑞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怨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缘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怨 渊酝葬赠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