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SHENGTAI XUEBAO)
摇 摇 第 31 卷 第 8 期摇 摇 2011 年 4 月摇 (半月刊)
目摇 摇 次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与地下水的关系 安红燕,徐海量,叶摇 茂,等 (2053)………………………………
冲积平原区高程因子对土壤剖面质地构型的影响———以封丘县为例 檀满枝,密术晓,李开丽,等 (2060)……
臭氧胁迫对大豆叶片抗坏血酸鄄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王俊力,王摇 岩,赵天宏,等 (2068)……………………
重要理化因子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产量的影响 张桂艳,温小斌,梁摇 芳,等 (2076)……………………………
北亚热带马尾松净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程瑞梅,封晓辉,肖文发,等 (2086)………………………………
亚热带沟叶结缕草草坪土壤呼吸 李熙波,杨玉盛,曾宏达,等 (2096)……………………………………………
UV鄄B辐射对马尾松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宋新章,张慧玲,江摇 洪,等 (2106)………………………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羽茅的生理生态影响 韩摇 荣,李摇 夏,任安芝,等 (2115)…………………………
蜜环菌对锌的耐性和富集特性 朱摇 林,程显好,李维焕,等 (2124)………………………………………………
干旱荒漠区狭叶锦鸡儿灌丛扩展对策 张建华,马成仓,刘志宏,等 (2132)………………………………………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等 (2139)…………
内蒙古典型草原克氏针茅与冰草的生存策略 孙摇 建,刘摇 苗,李胜功, 等 (2148)……………………………
荒漠沙柳根围 AM真菌的空间分布 贺学礼,杨摇 静,赵丽莉 (2159)……………………………………………
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对单季稻影响的试验研究 董文军,邓艾兴,张摇 彬,等 (2169)……………………………
醉马草免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张雪兵,史应武,曾摇 军,等 (2178)……………………………………………
河南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的 Hi_PLS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贾俊松 (2188)…………………………………………
禹城市耕地土壤盐分与有机质的指示克里格分析 杨奇勇,杨劲松,余世鹏 (2196)……………………………
旋覆花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段丹丹,王有年,成摇 军,等 (2203)……………………
白洋淀湖滨湿地岸边带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的分布特性 叶摇 磊,祝贵兵,王摇 雨,等 (2209)……………
干旱胁迫条件下 6 种喀斯特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叶片水势及吸水潜能变化
王摇 丁,姚摇 健,杨摇 雪,等 (2216)
………………………………………
……………………………………………………………………………
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刘摇 平,秦摇 晶,刘建昌,等 (2227)……………………………………………
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江摇 波,欧阳志云,苗摇 鸿,等 (2236)………………………………
芦苇在微咸水河口湿地甲烷排放中的作用 马安娜,陆健健 (2245)………………………………………………
云南不同土壤铅背景值下大叶茶种群对铅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其遗传分化
刘声传,段昌群,李振华,等 (2253)
………………………………………
……………………………………………………………………………
长江口和杭州湾凤鲚胃含物与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较 刘守海,徐兆礼 (2263)…………………………
江西大岗山地区 7—9 月降水量的重建与分析 乔摇 磊,王摇 兵,郭摇 浩,等 (2272)……………………………
山核桃免耕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王正加,黄兴召,唐小华,等 (2281)……………………………………
基于 GIS的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可达性分析 朱耀军,王摇 成,贾宝全,等 (2290)…………………………
专论与综述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 杨庆朋,徐摇 明,刘洪升,等 (2301)………………………………
植物代谢速率与个体生物量关系研究进展 程栋梁,钟全林,林茂兹,等 (2312)…………………………………
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 (2321)…………………………………………………
问题讨论
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 刘摇 洁,李贤伟,纪中华,等 (2331)……………………
研究简报
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 胡摇 坤,喻摇 华,冯文强,等 (2341)………………………
期刊基本参数:CN 11鄄2031 / Q*1981*m*16*296*zh*P* ¥ 70郾 00*1510*33*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2011鄄04
封面图说: 巴西热带雨林———美丽的巴西北部玛瑙斯热带雨林景观。 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
河流,孕育了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雨林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生物资源。
彩图提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博士摇 E鄄mail:xuweihua@ rcees. ac. cn
生 态 学 报 2011,31(8):2321—2330
Acta Ecologica Sinica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288,707730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Y021)
收稿日期:2010鄄04鄄1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0鄄08鄄30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zhanganlu@ sina. com
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摇 430070)
摘要: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决定耕地需要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指挥和
控制性的政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寻求一种保护稀缺耕地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当今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
急需解决的问题。 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相关的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研究发现:国外对耕地的生态补
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国家,研究案例主要涉及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多样性、湿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栖息地
保护等方面。 国外研究的热点主要是:(1)生态补偿定量核算。 试图量化耕地的外部效益,为补偿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2)生
态保护成本。 保护成本核算能确保对土地所有者或者保护者充分补偿。 (3)补偿的效率分析。 它是评价补偿工具成败的一种
有效手段。 (4)补偿的空间外部性。 能确定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总之,国外的研究能够形成翔实地块数据并对已做决策效
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我国对具有生态功能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耕地生态补偿研究涉及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外的研究
对于推动我国耕地生态补偿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借鉴国外发展模式与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与耕地生态补偿发展状况提出建
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生态补偿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鄄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MA Aihui,CAI Yinying,ZHANG Anlu*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 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ed land plays a multi鄄dimensional function. It provides not only food and fiber for human忆s use, but also
various non鄄market services such as ecological barrier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functions in land use. In
China, limited cultivated land bears great pressur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e most severe protection policy for
cultivated land in the world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many years, but the present command and
control policy has subtle effects. Therefore, how to find a kind of effective measurement to protect the rar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one of key topics for both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
increasing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further put a heavy loading on the cultivated land ecosystem. It is
time to establish cultivated land忆s eco鄄compensation mechanisms and polices to reach re鄄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related stakeholders fairly and prot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se mechanisms should solve
the conflict probl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ly and should give
an incentive on the supply of positive externalities and restrain negative externalitie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cademic literature in terms of eco鄄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us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eco鄄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was to generat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f policy formation and decision鄄making process of the system, while facilitating the suppl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nowadays. In the international, most successful cases are in the field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cological diversity, wetland protectio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so on, while in China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forest eco鄄compensation, mineral eco鄄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compensation, watershed eco鄄compensation. In this paper, four main interests of researching from abroad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review indicates that calculating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s of cultivated land忆s external
benefi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忆s eco鄄compensation. Moreover, valuing
the cos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an ensure full compensation to protectors or owners of land. Finally, analyzing efficiency of
eco鄄compensation can quant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ensation, and analyzing spatial externalities can determine reaching
related benefit groups of eco鄄compensation. Overall, studies from abroad can provide detailed data of blocks and analyze
and assess the results of been鄄made decisions. In contras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and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terms
of areas such as hav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or social security value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works of overseas would be
a good promotion for our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works on eco鄄compens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Other
countrie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modes and experiences are very helpful for our constitution and consummation of the policy
on eco鄄compens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atus. For the benefit of improving China忆s
eco鄄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several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such as establish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uilding up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ecological
policy, and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eco鄄compensation
耕地是重要人工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基本需求,除了具有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
产功能外,还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开敞空间及休闲娱乐
等诸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 Gardner认为保护农业生产
用地可以产生四大益处:地方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的就业保障、城市和乡村土地得以高效利用、农村天
然生境的维护[1]。 因此,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
社会稳定的基石。
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仍主要关注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缺乏考虑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且此两
部分价值在市场上难以用货币量化及实现。 为此,农地的权利所有者或使用者通常只能得到农地的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外溢于其他经济主体,将产生经济上的外部性。 环境经济学认为,外部性是引起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规模
不断向外扩张,致使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逐年增多。 另一方面,生产者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农药、
化肥的不合理利用,也致使耕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土地退化的可能性表现得日益明显。 诸多因素促使耕地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逐年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不断丧失。 据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2005 年)评估显示,全球大约有 2 / 3 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在不断减少的[2]。 耕地资源公共产品的属
性使得耕地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偏离,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让农民个体自愿去进行耕地
资源的保护更是不可能,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指挥和控制性的保护机制已证明是无效或低效率的。 命令、管制
性政策在控制清晰的点源污染比较有效,例如工厂污水的处理等,而对于非点源污染、上下游之间通过地理位
置扩散,异质物混合污染不是很有效[3]。
针对这个问题,庇古认为可以通过政府征税和补贴加以解决,通过征税和补贴,外部效应就可以内部化
了,实现私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一致。 而科斯认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明确产权[5]。 无论两人的观点如
何,但实现内部化的手段是相同的。 其中,生态补偿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
济激励手段。 因此,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保护耕地资源生态效益不减少和不降低,有利于达到实现
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目的。
1摇 国外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
1. 1摇 美国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
摇 摇 美国对农地生态环境服务的付费已有一段长期的历史。 20 世纪 30 年代,干旱、沙尘暴、经济萧条等唤醒
22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1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美国土壤保护的意识,美国政府开始依赖自愿的支付项目,鼓励农民对土壤保护。 其中,休耕是当时美国农业
环境的主要政策,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生态脆弱的耕地
转为草地、林地或停止耕作。 据统计,1936 年的农业修正法案每年鼓励大约 1620 万 hm2的耕地休耕;1956—
1972 年的土地银行政策,鼓励农场主短期或长期退耕一部分土地,“存入冶土壤银行,银行对按照计划退耕的
农场主支付一定的价格补贴;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CRP)———第三次土地休耕开始于 1985 年农
业经济大萧条,这时期很多土地登记注册,此时关注目标已不是传统的土壤侵蚀和土壤生产力状况,项目工程
范围更广泛[6]。
随后,美国不断拓宽耕地补偿的领域及范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其农业环境政策从防止地表土壤的
损失,逐渐扩展到农业用水的污染、湿地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 美国政府利用政策管理手段促进环
境目标的实现,联邦政府在 1972 年出台杀虫剂、杀菌剂法案,禁止农业杀虫剂、农药的过度滥用;1973 年的危
险物种法案关注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1990 年补偿引入到湿地保护计划(Wetlands Reserve Program,WRP)中;
最近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Wildlife Habitat Incentives Program ,WHIP)的出台,它作为濒临危险物种法案
的一种补充受到重视。 政府为推进计划或者项目的实施,对由此给当地居民造成的损失提供可能的经济补
偿。 补偿的力度关系到制度的激励效果,也是政策得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基本条件。 在 2002 年的农业法案中,
政府提议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政策中,每 1 美元拿出 90 美分投入到农民身上,同时为了增加保护计划
的基金,建议将每年 20 亿美元巨额资金,由商品计划投入到保护计划中。 对农地的保护,美国联邦政府和州
政府也通过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和税收政策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乡村土地的占用,政府推行土地发展权购买
制度(Purchase of Development Rights,PDRs)和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Transfer Development Rights,TDRs),以此
来限制农地的城市流转。
1. 2摇 欧盟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
1986 年英国建立 ESA(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项目,这是第一个欧共体(欧盟前身)农业的环境
项目,目标是保护景观价值和栖息地,以此提高乡村公共优美的环境。 随着发展,ESA项目增加到 43 个,其中
22 个在英格兰,10 个在苏格兰,所有的 ESA项目中约有 14%的土地是农业用地[7]。 ESA 项目中所有补偿资
金来源英国和欧盟各国政府的纳税。 在 2003 年,英格兰参与者签订的协议已经增加到 12445 份,覆盖土地面
积达到 64 万 hm2,合同期限是 10a,每年支付一次补偿。 其中,2003 年给予农民补偿金额达到 5300 万美元。
环境敏感地区的 40%—90%的土地注册到 ESA项目中,而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环境质量较高地区的注册率较
低,仅有 24% 。 欧盟每个会员国确定本国最低良好耕作实践水平(Good Farming Practice,GFP) [8],获得第一
阶段的政府补助,包括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如果农民通过不断努力 GFP 超过基线水平,则相应能获得较多
补贴支持。 欧盟耕地生态补偿额与耕地质量呈较强相关,耕地质量越高则获得补偿额越高,该政策鼓励农民
提高耕地的地力,保护耕地资源。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瑞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改革并制定新的环境目标(制止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濒
危物种的蔓延),在利用农业区 ( The Utilised Agricultural Area,UAA)建立生态补偿区域计划 (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ECA) [9]。 在欧洲山区的农村如奥地利、瑞士(北方)和意大利(南部)、德国等,城市居民
在此度过他们的假期,需要支付其享用的农业景观服务,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景观游憩价值[10]。
2摇 国外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
2. 1摇 生态价值定量估算
耕地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可以计量的市场价值,还提供开敞空间、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育环境等所具有
的非市场价值,科学、合理地评估耕地价值,尤其是非市场价值,形成完整的资源成本核算体系,是构建耕地资
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工作。 为了量化非市场价值的大小,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估方法,如 Bohm 提出条件评
估法(CVM),该方法以抽样方式,询问受访者为不确定财产所额外支付(Willingness To Pay,WTP)和愿意接受
补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 CVM是广泛使用的经济评估方法,1992 年 Drake[11]讨论瑞典农地景观的
3232摇 8 期 摇 摇 摇 马爱慧摇 等: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非市场价值,应用 CVM 评估其非市场价值在 975 克朗 / hm2;1997 年 Hackl 和 Pruckner 研究澳大利亚乡村旅
游者支付意愿,发现乡村旅游者支付意愿超出当地农业环境补贴[12]。 但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环境的多尺度属
性使该评估方法对许多复杂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能不是很有效。 经济学家和其他研究者不断对 CVM 进行设
计,提高 CVM的效用,基于 Multiattribute的 VIS(Value Integration Survey Approach)就是在 CVM决策技术上不
断改进的结果。 Robin S. Gregory调查太平洋西北部的居民,比较 VIS 和 CVM 调查方法,显示 VIS 得出的平
均价值是 CVM方法的 1 / 4[13]。 Duke[14]运用关联分析 评估公众对农地非市场服务的偏好程度,结果表明 1
英亩土地的外部效益在 0 美元到 1000 美元不等。 Greenley 等使用亨利模型来估算水资源的保护价值[15];
Brent L. Mahan[16]利用特征价值法评估湿地的价值,结果表明湿地规模每扩大 1hm2,周围居住价值每平方米
将提高约 12. 5 美元;距湿地每接近 305m,居住价值每平方米将提高约 90. 8 美元。 成本法是基于减少的成本
或者代替的成本。 例如:土壤肥力减少,就需要通过提高肥力维持产量不变,提高肥力所花费的成本就是减少
土壤肥力支持系统的价值。 Costanza 等综合利用直接、间接各种评价技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出每
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全球生态服务价值量是 33 万亿美元,是全球 GNP 的 1. 8 倍[17]。 非市
场价值方法逐渐成熟,农地非市场价值的测度为耕地的生态补偿奠定基础。 运用不同研究方法与角度,揭示
出农业景观、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等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福利,对人类正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业景观
格局和配置,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有很大作用。
2. 2摇 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必须考虑保护主体对耕地进行保护所花费的成本,这对土地所有者或者保护
者充分补偿———通过税收减免或直接支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但遗憾的是,在对公共产品属性的土地进行
管理时,在可考虑的公平的补偿方法中,人们对成本的获得和管理的知识了解不多,结果使补偿即不现实也不
符合资源管理的成本收益法。 如,1993 年美国危险物种法案(ESA)并不能有效地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
失。 1998 年美国 240 份投票中有 72%的人赞同保护公园、开敞空间、耕地资源和其他的设施,所有这些需花
费的成本高于 75 亿美元。 Martin B. Imain[18]对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农地栖息地保护成本进行评估时,认为成
本包括购买成本与管理成本。 佛罗里达州西南土地管理目标主要有防火、水质污染、外生物入侵和其他破坏
性人类活动,管理目标实现需一定成本。 管理成本包含实施成本、研究、监测、教育成本,实施成本除了购买成
本,还包括购买时的谈判成本、调查成本、评估成本等。 Falconer et 等把农业环境交易成本概念化,并核算
ESA计划所组成的交易成本[19]。 如果政府提供环境服务其花费成本过高,补偿支付可能就会降低,会造成不
良土地利用的继续[20]。 农民在获得耕地保护补偿后也存在耕地保护成本,据 stefano pagiola[8]统计,农民每年
花费管理监测成本占支付收入的 15%左右,如果提供支付不充足或者继续提供环境服务成本较高,成本不能
抵消收益,会诱导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保护成本的核算可以避免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
2. 3摇 补偿效率分析
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效率评价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各地政府在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所采取的
生态补偿或是环境服务支付政策是否有效率,或保护成本与保护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学者量化评价
补偿工具成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以保护面积作为衡量保护计划成功与否的标准时,美国马里兰州在过去 50a 的时间里,已经失去一半
的农田,从 400 万英亩下降到 220 万英亩。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预测,未来 25a 内 50 万英亩的农地、林地将被
开发利用,土地流转的趋势促使 PDR和 TDR逐步发展,最终支付机制和准入资格标准上都会发生变化。 Lori
Lynch[1]等运用 Farrell效率分析,把项目的总体目标定为保护规模最大化、保护农地的生产力、保护最脆弱农
场、保护大块成片土地,这 4 个目标作为 Farrell效率分析方法的产出,通过技术效率(TE)和成本效率(CE)得
出 TE和 CE较高的,这表明该补偿机制变化、补偿标准提高后保护地块的各种特征相互协调。
Roger Claassen 等[6]以美国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经历为例,设计农业环境项目的成本收益。 美国农业环
境政策的历史一直以土地休耕为主导,关注土壤的侵蚀和土壤的生产力,现在比较广泛关注的是野生动物栖
42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1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息地、水质量、空气质量和传统的土壤保护等环境政策所对应的环境目标。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也考虑收益
和成本,竞争性的竞价提高美国生态保护项目的成本效率。 在 2002 年国会重新调整退耕和保护工作之间的
平衡并运用环境收益系数(Environmental Benefit Index,EBI)分析成本收益的效率。
Bernstein认为土地休耕对农业收入有积极影响[8]。 Heimlich[21]研究认为商品价格与农业保护支出量呈
负相关,暗示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民越不愿意保护土地资源,因此与农户长期签订的契约难以保证执行,同时
支付农民的补偿一般都是固定补偿,存在补偿信用风险[22]。 农户在与政府或者企业签订合约时存在信息不
对称,同样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也受到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困扰。 如美国 1993 年危险物种法案是有争议的,
并不能有效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许多私人土地所有者产生反保护情绪。 生态补偿或者环境服务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的实施影响当地利益,Bruno locatelli 基于个体土地所有者角度,运用
模糊多标准分析方法,评价 Costa Rica的环境服务支付[23](PSA,特指 Costa Rica 的 PES),研究结果显示:PSA
对经济的负面作用被正面的生态、社会效益所抵消,PSA对穷人影响比对富人强烈。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耕
地生态补偿提高低收入地区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 4摇 空间外部性探讨
外部性理论认为,空间外部性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PES或者生态补偿逐渐成为一种
基于市场解决外部性的非市场环境服务工具,为提供者进行经济激励,从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缺乏空间
差异性可能导致效率的丧失[24]。
农业空间外部性潜在影响农民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当地的经济福利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许多空间外部性
的产生是依赖于距离,土地利用边界外部性影响最强,距离土地利用越远,土地利用的破坏或改良越弱,外部
性的形成和生态边缘效应之间是一致的,称为“边缘效应冶 [25]。 空间外部性认知有利于社会最优空间分析,
在这一空间范围,可能发生外部性转移,众多利益相关者重新分配经济利益,是形成生态补偿理论基础,空间
外部性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 例如,传统农业与现代有机农业的土地利用模式,有机农业的建立需要种植者
承担高额生产成本,但大量正外部性溢出,而传统农业生产成本低,负外部性溢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与渗透,
Dawn提出两者土地利用模式之间建立缓冲区[26]。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已受到高
度关注。 Lars Hein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尺度,它研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尺度下不同的利益相
关者[27]。 空间尺度可以大到宏观全球尺度,小到微观地块尺度。 例,荷兰德威登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
务供给,湿地提供芦苇,渔业供应,娱乐和自然保护。 在德威登湿地,芦苇和渔业部门受益者仅仅是本地区
(市级规模),娱乐涉及到市级和省级规模,而自然保护涉及到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国家或者国际水平,生态系
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利益相关者可能有不同的利益。 当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形成和实施生态系统
管理计划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建立公平合理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保障。
3摇 国内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3. 1摇 国内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出减少和下降的趋势,威胁
着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 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1986 年 7 号文件中“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冶首次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冶,但这个经济手段是对一些
行为进行罚款,以辅助行政手段能更好的减少耕地资源的破坏。 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以后相继出
台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冶、“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冶等相关制度
及措施强化对农田的管理及保护,建立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1998 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指出:“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
还湖冶,国家逐步关注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1999 年开始试点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并与 2000 年出
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及 2003 年实施的《退耕还林条例》。 中国
制定了退耕还林 10a规划,准备 10a内退耕还林 530 万 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3600 万 hm2[28],国家每年向退
5232摇 8 期 摇 摇 摇 马爱慧摇 等: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耕还林农户无偿提供粮食补贴和每公顷 300 元现金补助等一些惠民政策,以提高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促进农
民收入的增加[2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国首次大规模采取的生态建设补偿措施,不仅有效遏制生态环境
脆弱地区的破坏,而且在保护和恢复地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冶的目标方面都起到显著作用。
我国政府目前农业补贴,虽然没有涉及到生态补偿思想,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但它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一
种模式。 国家每年粮食直接补贴与种粮综合补贴政策目的是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稳定农产
品市场,保证粮食等农产品购销畅通。 2009 年提出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发放每亩最低不少于 10 元的粮食直
接补贴标准,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中央安排 100 亿元资金,对购置农业机械补贴。 农业补贴政策
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农业补贴提供理论支
持和补贴标准量化的依据。
3. 2摇 国内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对农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或狭义的经济价值(农产品价值)的基础上,
忽视了农地所拥有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物安全以及世代公平等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30],或耕地价值应
体现耕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1鄄33]。 为了更好的保护耕地资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耕地
资源生态价值,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牛海鹏、张安录[34]在耕地资源保护外
部性测算中,核算了耕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宋敏、张安录[35]在对湖北农地资源外部性价值量估算时,尝试估算
生态服务价值;李秀霞等[36]从完全资源价格角度出发,探讨了农用地生态价值构成,并利用资源环境经济学
的影子价格法、市场替代法、碳税法对其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李翠珍、孔祥斌等[37]探讨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
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估算方法,并计算出北京的生态价值 2005 年为 70. 87伊108元,但生态价值供给能力
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价值的总体需求和多元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所以需要保持和提高耕地表面的植被覆
盖度,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农民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谢高地等[38]估算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具有
19509. 1伊108元的价值,其中农田生态系统自然过程提供和产生的价值占 41. 9% ,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产生
的价值占 58. 1% 。 张孝军从区域需消耗耕地和实际耕地盈余与赤字提出补偿标准[39];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
全角度考虑,朱新华[40]把外部性补偿界定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蔡银莺、张安录[41鄄42]
应用 CVM和 HPM等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就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休闲农业景观
游憩价值进行货币化计量。 蔡运龙、霍雅勤[43]通过对谢高地等人研究成果进行自然条件差异修正,核算三县
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 352052. 03、303730. 98 、211691. 29 元 / hm2,呈现东低西高的区域差异。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耕地生态补偿。 曹明德[44]从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概念着手阐述土地生态补偿实现
模式和土地生态补偿的基本法律制度;田春,李世平[45]从耕地资源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 个
方面进行分析;杨永芳[46]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认为建立有效的市场
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俞奉庆,蔡运龙[47]认为耕
地资源价值重建为农业补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标准,农业环境补贴作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实现应
补贴给农民。
生态补偿的标准是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问题,也是外部性内部化一种直接方式。 补偿标准关系到补偿的
力度和补偿效果[48鄄49],补偿标准的确定除了依据合理的核算技术工具外,还需要考虑支付能力、土地资源特
征、环境背景和主体生态环境的认知等因素。 例如,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补偿标准较低,耕地价值是现有征地补
偿标准的 2. 51 倍[50鄄51];章锦河[52]分别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游者
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差来确定补偿标准,直接收益损失最低,户均应补偿 2159 元,人均应补偿 472 元。
要确定合理补偿标准,必须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完善的认知和评估。
4摇 结论与讨论
我国人多地少、有限的耕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
耕地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能,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保护政策。 同时,土
62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1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地资源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重要程度也被国家重视,并提上议事日程。 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
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
源的激励机制;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也强调耕地的生态屏障功能。 因此,结合
我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已迫在眉睫。
耕地生态补偿评价已成为生态环境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其最初研究动机是产生政策形成的综合信息和分
析制度决策过程,补偿基本目标不是在环境上产生价格标识,而是对人类生态环境服务供给产生影响。 国外
农地生态补偿的研究经过 20 多年发展,已较为成熟。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不同、研究
水平不同。 (1)国外的研究能够形成翔实地块数据,对已做决策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我国对具有生态功
能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涉及较少。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补偿、矿产生态补
偿、流域生态补偿,对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案例研究不多,而国外涉及到有机农业、生态农
业、生态多样性、湿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栖息地保护等方面。 (2)国内的补偿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
模式。 例如,农业补贴政策,政府决定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而农民根本没有参与补偿机制,补偿标准较低,补
偿不能因地制宜,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补偿中,全国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和黄河流域及北方两个区域,补
偿分别是 2625 元 / (hm2·a)和 2100 元 / ( hm2·a)。 而国外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补偿模式,农民通过与政府谈
判、签订合同、甚至竞价方式参与机制建设,调动农民保护耕地资源的积极性。 (3)国内外对补偿标准的核算
中,如何内化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理论上应是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和依据,但由于外部性错综
复杂,至今量化仍是一个难题。 国内外研究案例中补偿标准的研究的较少,方法主要是意愿调查法,这种方法
主观性较强,而且和人的认知、文化、地域等有很大的关系,研究方法应当多元化,把直接市场技术和替代市
场、假想市场交叉相结合。 (4)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宏观某一尺度均质地块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或者微观异
质地块研究,不能把两者相统一,地块之间并没有形成联系。 在具体核算较少考虑时间和空间变化,时空变异
规律对耕地补偿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和补偿的区域公平与效率。
国外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耕地生态补偿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借鉴国外发展模式与经验,提出建立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 (1)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机制。 欧美等国家耕地相关生态补偿措施和制
度实施已经 20 多年,生态补偿对保护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和提高收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福祉有一定成效,但
也存在着政策建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隐患,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和政策实施效率
低下等一些问题。 因此,应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机制,保证生态补偿目标的顺利实现。 (2)建立耕地质量评
价体系。 耕地生态补偿的目标是保护耕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得以维持,补偿不能仅仅是生态价格的标识,而是
生态服务价值的不断供给。 欧盟各个国家的最低良好耕地实践水平暗含不同等级质量不同的补偿标准,将进
一步激励保护耕地资源。 因此,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生态政策绩效分析。 政策建立之
前的事前分析和政策建立后的事后分析非常重要,事前评价是没有保护或者可持续利用时,潜在社会价值的
损失;后者假设恢复衰退或者破坏的生态系统潜在价值的获得,即包括建立政策和执行政策时的管理成本、实
施成本、监管成本等与各种收益之差。 (4)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 耕地生态补偿必须得到全社会的
关心和支持,应注重宣传从而提高公众生态补偿意识,特别是与耕地资源息息相关的农民的意识,使公众通过
谈判、签订合同、甚至竞价方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中来。 公众认知能力提高同时也可促进市场补偿机
制发育,缓解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压力。
References:
[ 1 ]摇 Lynch L, Musser W N. A relative efficiency analysis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 Land Economics, 2001, 77(4): 577鄄594.
[ 2 ] 摇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China忆s Agenda 21.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Eco鄄compensation.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 2009: 1鄄3.
[ 3 ] 摇 Lubell M, Schneider M, Scholz J T, Mete M. Watershed partnership and the emerge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institu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2, 46(1): 148鄄163.
7232摇 8 期 摇 摇 摇 马爱慧摇 等: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 4 ]摇 Guo W H. Welfare economics. 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2001:67鄄71.
[ 5 ] 摇 Coase 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1960,8(3):1鄄44.
[ 6 ] 摇 Claassen R, Cattaneo A, Johansson R. Cost鄄effective design of agri鄄environmental payment programs: U. S.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37鄄752.
[ 7 ] 摇 Dobbs T L, Pretty J. Case study of agri鄄environmental payments: the United Kingdom.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65鄄775.
[ 8 ] 摇 Baylis K, Peplow S, Rausser G, Simon L. Agri鄄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the EU and United States: a comparison.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53鄄764.
[ 9 ] 摇 Herzog F, Dreier S, Hofer G, Marfurt C, Schupbach B, Spiess M,Walter T. 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 breeding bird
diversity in Swiss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5, 108(3): 189鄄204.
[10] 摇 Hackl F, Halla M, Pruckner G J. Local 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 agri鄄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bargaining outcomes.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34(3): 295鄄320.
[11] 摇 Drake L. The non鄄market value of Swedish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2, 19(3): 351鄄364.
[12] 摇 Hackl F, Pruckner G J. Towards more efficient compensation programs for tourists benefits from agriculture in europ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7, 10(2): 189鄄205.
[13] 摇 Gregory R S. Valu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options: a case study comparison of multiattribute 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 methods. Land
Economics, 2000, 76(2): 151鄄173.
[14] 摇 Duke J M, Thomas W. A conjoint analysis of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2004, 33(2): 209鄄219.
[15] 摇 Greeley D A, Walsh R G, Young R A. Option valu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a case study of recreation and water qual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 96(4): 657鄄673.
[16] 摇 Mahan B L, Polasky S, Adams R M. Valuing urban wetlands: a property price approach. Land Economics, 2000, 76(1): 100鄄113.
[17] 摇 Costanza R, d忆Arge R, Groot R d, Farber S, Grasso M,Hannon B,Limburg K,Naeem S,O忆Neill R,Paruelo J,Raskin R G,Sutton P,Belt M. The
value of the world忆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7(15): 253鄄260.
[18] 摇 Main M B, Roka F M, NOSS R F. Evaluating costs of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9, 13(6): 1262鄄1272.
[19] 摇 Falconer K, Dupraz P, Whitby M. An investigation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costs using panel data for the English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52(1): 83鄄103.
[20] 摇 Pagiola S.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12鄄724.
[21] 摇 Heimlich R E, Claassen R.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olicy at a crossroads.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8, 27(1): 95鄄107.
[22] 摇 Rollins K, Briggs H C. Moral hazard, externalities and compensation for crop damages from wildlif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 31: 368鄄386.
[23] 摇 Locatelli B, Rojas V, Salinas Z. Impacts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on loc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Costa Rica: A fuzzy multi鄄criteria
analysis.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8, 10(5): 275鄄285.
[24] 摇 Lewis D J, Barham B L. Spatial externalities in agriculture: empirical analysis, statis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10): 1813鄄1829.
[25] 摇 Parker D C. Revealing “space冶 in spatial externalities: edge鄄effect externalities and spatial incentiv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7, 54(1): 84鄄99.
[26] 摇 Parker D C. Edge鄄effect Externaliti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Portland: Lewis and Clark College, 2000:
12鄄49.
[27] 摇 Hein L, Koppen K V, Groot R S, Ierland E C V. Spatial scales, stakeholders and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57(2): 209鄄228.
[28] 摇 Task Force on Eco鄄compensation Mechanismand Policies. Eco鄄compensationMechanisms and Policie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107鄄109.
[29] 摇 Ren Y, Feng D F, Yu 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Policy Framework in China. Beij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in
China, 2008: 1鄄7.
[30] 摇 Qu F T, Feng S Y, Yu H. Economic mechanisms study of between land prices, the allocation of land and land conversion t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s an example.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1, 12: 54鄄60.
82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1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31]摇 Cai Y L, Yu F Q. Sticking point of fundamental policies for the farmland issue in China. China Land Science, 2004, 18(3): 13鄄17.
[32] 摇 Yu F Q, Cai Y L. A new insigh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value. China Land Science, 2003, 17(3): 3鄄9.
[33] 摇 Zhang F, Cui Y S, Kong W. The value compensation research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 1: 32鄄35.
[34] 摇 Niu H P, Zhang A L. Externality and its calcu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Jiaozuo City.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8):
1400鄄1408.
[35] 摇 Song M, Zhang A L. Assessing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HuBei provinc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9, 18(4): 314鄄320.
[36] 摇 Li X Q, Liu J G. A case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ice for the farmland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2007, 37(5):
998鄄1001.
[37] 摇 Li C Z, Kong X B, Sun X H.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value system and its evaluation in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3):
321鄄329.
[38] 摇 Xie G D, Xiao Y, Zheng L, Lu C X. Study on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of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鄄Agriculture, 2005,13
(3): 10鄄13.
[39] 摇 Zhang X J. Study on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1鄄12.
[40] 摇 Zhu X H, Qu F T. Food safety based cultivated lands preservation exterior compensa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 design.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7(4): 1鄄7.
[41] 摇 Cai Y Y, Li X Y, Zhang A L.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忆s total value in Hubei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1):
121鄄130.
[42] 摇 Cai Y Y, Zhang A L. The assessment of non鄄market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 in Wuha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2): 763鄄773.
[43] 摇 Cai Y L, Huo Y Q. Reevaluating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0): 1084鄄1092.
[44] 摇 Cao M D, Huang D D.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land resources.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007(3): 96鄄105.
[45] 摇 Tian C, Li S P. On ecological benefits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 30 (1 ):
106鄄109.
[46] 摇 Yang Y F, Liu Y Z, Ai S W.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to the farmers忆 rights in land acquisition because of the los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 27(1): 111鄄117.
[47] 摇 Yu F Q, Cai Y L. Re鄄establishing the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for subsidizing agriculture a policy鄄making orientation to resolve rural,
agricultural and peasants忆issues. China Land Science, 2004, 18(1): 18鄄23.
[48] 摇 Lai L, Huang X J, Liu W L. Advances i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6): 2870鄄2877.
[49] 摇 Yang G M, Min Q W, Li W H, Zhen L. Scientific issu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0):
4289鄄4300.
[50] 摇 Feng Y F, Wang F, Yang M Z.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Geography and Geo鄄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25 (4):
84鄄88.
[51] 摇 Wang S J, Huang X J, Chen Z G, Than D, Wang G H. Study 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land expropriation based on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11): 44鄄50.
[52] 摇 Zhang J H, Zhang J, Liang Y L, Li N, Liu Z H. An analysis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鄄compensation of Jiuzhaigou in 2002.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5): 735鄄744.
参考文献:
[ 2 ]摇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生态补偿原理与应用.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鄄3.
[ 4 ] 摇 郭伟和.福利经济学.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67鄄71.
[28] 摇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07鄄109.
[29] 摇 任勇, 冯东方, 俞海. 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1鄄7.
[30] 摇 曲福田, 冯淑怡, 俞红. 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54鄄60.
[31] 摇 蔡运龙, 俞奉庆. 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3): 13鄄17.
[32] 摇 俞奉庆, 蔡运龙. 耕地资源价值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3): 3鄄9.
9232摇 8 期 摇 摇 摇 马爱慧摇 等: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33]摇 张飞, 崔延松, 孔伟. 耕地资源开发中的价值补偿问题研究. 农业经济, 2009, 01: 32鄄35.
[34] 摇 牛海鹏, 张安录.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测算———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09, 31(8): 1400鄄1408.
[35] 摇 宋敏, 张安录. 湖北省农地资源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4): 314鄄320.
[36] 摇 李秀霞, 刘金国. 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评估实证研究. 吉林大学学报, 2007, 37(5): 998鄄1001.
[37] 摇 李翠珍, 孔祥斌, 孙宪海.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地理学报, 2008, 63(3): 321鄄329.
[38] 摇 谢高地, 肖玉, 甄霖, 鲁春霞. 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3): 10鄄13.
[39] 摇 张效军.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1鄄12.
[40] 摇 朱新华, 曲福田.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途径与机制设计.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4): 1鄄7.
[41] 摇 蔡银莺, 李晓云, 张安录. 湖北省农地资源价值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1): 121鄄130
[42]摇 蔡银莺, 张安录. 武汉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 生态学报, 2007, 27(2): 763鄄773.
[43] 摇 蔡运龙, 霍雅勤.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84鄄1092.
[44] 摇 曹明德, 黄东东. 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7, 3: 96鄄105.
[45] 摇 田春, 李世平. 论耕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补偿.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1): 106鄄109.
[46] 摇 杨永芳, 刘玉振, 艾少伟. 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对农民权利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111鄄117.
[47] 摇 俞奉庆, 蔡运龙. 耕地资源价值重建与农业补贴———一种解决“三农冶问题的政策取向.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1): 18鄄23.
[48] 摇 赖力, 黄贤金, 刘伟良. 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8, 28(6): 2870鄄2877
[49]摇 杨光梅, 闵庆文, 李文华, 甄霖.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生态学报, 2007, 27(10): 4289鄄4300.
[50] 摇 冯艳芬, 王芳, 杨木壮. 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4): 84鄄88.
[51] 摇 王仕菊, 黄贤金,陈志刚,谭丹,王广洪. 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1): 44鄄50.
[52] 摇 章锦河, 张捷, 梁玥琳, 李娜, 刘泽华.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35鄄744.
033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1 卷摇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1,No. 8 April,2011(Semimonthly)
CONT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us euphratica忆s radial increment and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lower reach of Tarim River
AN Hongyan, XU Hailiang, YE Mao,et al (2053)
……………
…………………………………………………………………………………
Influence of elevation factor on soil profile texture configu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alluvial plain of Fengqiu County
TAN Manzhi, MI Shuxiao, LI Kaili, et al (2060)
………………
…………………………………………………………………………………
Effects of ozone on AsA鄄GSH cycle in soybean leaves WANG Junli, WANG Yan, ZHAO Tianhong, et al (2068)……………………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on the growth and lipid production of Chlorella
ZHANG Guiyan, WEN Xiaobin,LIANG Fang, et al (2076)
……………………………………………
………………………………………………………………………
Response of net productivity of masson pine plan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Subtropical Region
CHENG Ruimei, FENG Xiaohui, XIAO Wenfa, et al (2086)
…………………………………
………………………………………………………………………
Soil respiration of Zoysia matrella turfgrass in subtropics LI Xibo,YANG Yusheng,ZENG Hongda,et al (2096)………………………
Effect of UV鄄B radiation on the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of Pinus massoniana
SONG Xinzhang, ZHANG Huiling, JIANG Hong, et al (2106)
……………………………………
……………………………………………………………………
Physiological ecological effect of endophyte infection on Achnatherum sibiricum under drought stress
HAN Rong, LI Xia, REN Anzhi, et al (2115)
…………………………………
……………………………………………………………………………………
Zinc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millara mellea ZHU Lin,CHENG Xianhao,LI Weihuan,et al (2124)…………
Expansion strategies of Caragana stenophylla in the arid desert region
ZHANG Jianhua, MA Chengcang, LIU Zhihong, et al (2132)
…………………………………………………………………
……………………………………………………………………
Effects of mixed plant residue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
WANG Chunyang, ZHOU Jianbin, XIA Zhimin,et al (2139)
………………………………
………………………………………………………………………
Survival strategy of Stipa krylovii and Agropyron cristatum in typica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SUN Jian, LIU Miao, LI Shenggong, et al (2148)
…………………………………………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Salix psammophila root鄄zone soil in Inner Mongolia desert
HE Xueli, YANG Jing, ZHAO Lili (2159)
……………………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iurnal warming regimes on single cropping rice with 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FATI) facility DONG Wenjun, DENG Aixing, ZHANG Bin, et al (2169)…………………………………………
Endophytic bacterial diversity in Achnatherum inebrians by culture鄄independent approach
ZHANG Xuebing, SHI Yingwu,ZENG Jun, et al (2178)
………………………………………………
…………………………………………………………………………
Hierarchic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Hi_PLS) model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Henan忆s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 Junsong (2188)…………………………………………………………………………………………
Evaluation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alinity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by indicator Kriging in Yucheng City
YANG Qiyong,YANG Jinsong,YU Shipeng (2196)
…………………………
…………………………………………………………………………………
The toxicity of lupeol of Inula britanica on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nd its effects on mite enzyme activity
DUAN Dandan,WANG Younian,CHENG Jun,et al (2203)
…………………………
…………………………………………………………………………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of ammonia鄄oxidizing archaea and bacteria in littoral wetland of Baiyangdian Lake, North China
YE Lei, ZHU Guibing, WANG Yu, et al (2209)
………
…………………………………………………………………………………
Changes of leaf water potential and water absorption potential capacities of six kinds of seedlings in Karst mount area under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intensities: Taking six forestation seedlings in karst Mountainous region for example
WANG Ding,YAO Jian,YANG Xue,et al (2216)
……………………
…………………………………………………………………………………
Comparison of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Eucalyptus community LIU Ping, QIN Jing, LIU Jianchang, et al (2227)…………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wetlands JIANG Bo,OUYANG Zhiyun,MIAO Hong,et al (2236)……………
Effect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on methane emission from a brackish estuarine wetland MA Anna, LU Jianjian (2245)………………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lead among Camellia sinensis populations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lead concentrations of soils in Yunnan,China
LIU Shengchuan, DUAN Changqun, LI Zhenhua, et al (2253)
………………………………………………………………
……………………………………………………………………
Comparison of zooplankton lists between Coilia mystus food contents and collection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 Hangzhou
Bay LIU Shouhai,XU Zhaoli (2263)………………………………………………………………………………………………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July鄄September precipitation in Mt. Dagangshan, China
QIAO Lei, WANG Bing, GUO Hao, et al (2272)
…………………………………………………
…………………………………………………………………………………
Analysis o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no鄄tillage management of Carya cathayensis
WANG Zhengjia, HUANG Xingzhao, TANG Xiaohua, et al (2281)
…………………………………………
………………………………………………………………
GIS鄄based analysis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urban forest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Guangzhou, China
ZHU Yaojun,WANG Cheng,JIA Baoquan,et al (2290)
………………………………………
……………………………………………………………………………
Review and Monograph
Impact factor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YANG Qingpeng, XU Ming,LIU Hongsheng,et al (2301)
………………………………………………………
…………………………………………………………………………
The advance of allometric studies on plant metabolic rates and biomass
CHENG Dongliang,ZHONG Quanlin, LIN Maozi, et al (2312)
…………………………………………………………………
……………………………………………………………………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鄄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MA Aihui,CAI Yinying,ZHANG Anlu (2321)…………
Discussion
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ies and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in dry鄄hot valley of Yuanmou
LIU Jie, LI Xianwei, JI Zhonghua, et al (2331)
………
……………………………………………………………………………………
Scientific Note
Effects of secondary, micro鄄 and beneficial elements on rice growth and cadmium uptake
HU Kun, YU Hua, FENG Wenqiang, et al (2341)
……………………………………………
…………………………………………………………………………………
2009 年度生物学科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前 10 名期刊绎
(源于 2010 年版 CSTPCD数据库)
排序
Order
期刊 Journal
总被引频次
Total citation
排序
Order
期刊 Journal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1 生态学报 11764
2 应用生态学报 9430
3 植物生态学报 4384
4 西北植物学报 4177
5 生态学杂志 4048
6 植物生理学通讯 3362
7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3327
8 MOLECULAR PLANT 1788
9 水生生物学报 1773
10 遗传学报 1667
1 生态学报 1. 812
2 植物生态学报 1. 771
3 应用生态学报 1. 733
4 生物多样性 1. 553
5 生态学杂志 1. 396
6 西北植物学报 0. 986
7 兽类学报 0. 894
8 CELL RESEARCH 0. 873
9 植物学报 0. 841
10 植物研究 0. 809
摇 绎《生态学报》 2009 年在核心版的 1964 种科技期刊排序中总被引频次 11764 次,全国排名第 1; 影响因
子 1郾 812,全国排名第 14;第 1 ~ 9 届连续 9 年入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摇 摇 编辑部主任: 孔红梅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执行编辑: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1 卷摇 第 8 期摇 (2011 年 4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Vol郾 31摇 No郾 8摇 2011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冯宗炜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FENG Zong鄄Wei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7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