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ITS UTILIZATION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



全 文 :/ 一/e占
第 16卷 第 1期
]9 9 6年 1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I OGICA SINICA
t≤ _f f
VoLl 6 N l
Jan t 19g6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
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 r
垂 计文瑛 — — — — — — 一 — — — — — — —
(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天津.3001911
f \
摘要 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志学 思想.它 提徂“天^台一 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 精耕细作
为特征.以 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 利用.保护 自然资源和牛物多样性 .以及田地、固时 四物
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 了农业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保证了中华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率文对中
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范倒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当代农业在继承传统的
持续发展 .技术体系
THoUGHTS lN CHlNESE TRADlTloNAL
AGRlCU1 URE AND lTS UTILIZATloN
Zhang Renwu Zhang Tong ji Wenying
( g 删J,圳 protatlan ,Timljin·Chbta·300191)
Abstract The traditit)nal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implied simple ecological thought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it advocated the thought of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 as one body,and believed that fertil~y of land can he maintained forever.The
tradhional agricul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The ancient
chinese was survived by the development nf agriculture and by techniques including waste ma—
terial recycle.protection of natural ref.Klurces and biodiversity and farming according to the
place.the time and the matter.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 in the Chine~ traditional agrieul
ture,introduced their succeeded utilization and proposed the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China s agriculture nowaday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system.
中国古代甩“哦阳五行”、 天^台一 学说解释 自然界的奥秘 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周易 通过研
究生命现象来探讨 自然和社会现象 =将天、地、人看作一十整体.认 为只要顺 应客观规律 .就可 与 自然
界长期共存,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遵循着朴索的系统生态观,通
过协调社 会与 自然的关系 ,一种稳态的农业系统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技术体系逐惭形成,它成功地支持着
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直到今天,仍 仅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着世界 22 的人口。
收椿 日期 :l 994 02 12.修改稿收到 日胡:1994 12 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张壬午等: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 上的应用 l01
1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特征 .
1.1 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提高
中国传境农业对土地的利用有着独特的理解,《白虎通冲 指出: 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
化也。 认为土壤不足静态的,而是 自然界中能最和物质 互相交换变化的场所 .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 。
早在两 二百多年前的 吕氏春秋.任地筲》中就有:地可使肥 .又可使棘 的论述。阐明 r土壤肥与
瘠的辩证关系,说明人的活动可“对土壤肥力起到调节控制的作用。南宋著名农学家陈薯则提出 : 若能
时加新祆之土壤, 粪治之,则益精熟肥姜 .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0].”元代《王桢农 州皂:“田
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 ,粪壤为急 。粪壤者 ,所以变薄 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所有之田,岁
岁种之.土敝气衰 ,生物不遂 ,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 。”
正是基于对土地的正确认识 ,叉由于中国土地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 日益尖锐,为保证 生产出足够
的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中国农 民逐渐 总结摸索出连种、轮作、问作、混作 、套种等种植制度 ,以提
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教率 ,并采取与豆科作物或绿肥间作、轮作、以及增施有机肥等综台措砸 .促进土地用
养平衡,实现土壤肥 力经 久不衰
1.2 物质循环利用的特征 ,
通过废弃物质循环再利用,实现无废弃物生产.是 中国传统农业 的一 太特征 《补农书 中说 : 人畜
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地, ‘入 田地 .便将化为布 、帛、菽、粟 。”中国传统农业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沤
制业 紧密结台起来 .将作物秸杆 、人畜粪尿、有机垃圾等经堆积腐熟还入 田中 ,实现“来之于土,归之 于
土”的自然循环,顺应了物质能量循环的客观规律。
1,3 “三宜”耕作思想
所渭“三宜”是指固地 、因时、因物制宜的耕作 思想。《管 子¨ ·书中写到 :‘天时不详 ,则有水旱,地遭不
宜 ,则有饥馑”,“五备不宜其地 ,国之贫也 r。 贾思勰 则指 出:“顺天时,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
返道,劳而无获。 中国很早就懂得根据不同土壤、地貌、季节与作物,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2000多年
前的《淮南子》一书就对“三宜”的经营思想作 了系统总结 .指出“水处者渔 ,山外者 木,答处者牧,陆处者
农 一,又提出用 24节气指导农事活动 ,西汉时代 的《汜胜之书》明确提出:“得时之和 +适地 之宜,田虽薄
恶.收可亩十石 ]。 在《王祯农书》中亦有如下记载 :“九州之 内,田各有等 ,土各有差 ,山JII阻隔,风气
嗣.凡物之种,各有所宜,故宜于冀 充者 +不可“青徐论 ,宜于荆扬者,不可以雍豫拟 。此圣^所谓 ‘分地
之利 ’者也 ’。
1.4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 与保护
中国自古重视保持可再生资源曲 再隹能力 。《逸周书.大聚解 中有如下文字:“禹之禁 :春三 月山林不
蹙斧 , 成草术之长 ,夏三 月JII泽不入网罟 . 成鱼鳖之长。”这是 中国最早 的关 于保 护 自然资源 的法
令 。战国时期孟轲指出:“数罟不凡湾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n,J-A,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淮
南予.主术训{中有如下记载 “畋不掩群,不取席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豹未祭兽,置早不得布于
野 ;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八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各 ;草木来落+斤斧不得入山林 ;昆虫未蛰 ,
得以火烧 田。孕育不得录.鸳卵平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 盏不期年下得食一s。 苛子也认 为:“草木荣华
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奁、笔、鱼、鳖、鳅、鲍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
天其生 ,不绝其长也 ”。《吕匿春秋》中,以月令的形式 ,对何时代木、烧 草、捕兽、捉鱼均有提及 ,并指出:
“泽蝎而渔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 。
1.5 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传统农 业非常 井究多种作物的搭配与布局 ,创造 了问作 、混作 、套种等多层次的种植制度 ,使农
田生态系境复杂化,稳定性提高。
《议书.食货志》载 :“种各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农政垒书.凡倒 》中明确提 出: 答 以百者,所 以别
地 宜,防水旱也 。 中国古代还深刻地认识到 自然界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列子 》中有如下一段 文字:
“天地 万物与我并生 ,粪也。类无贵赡 ,徒 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中国很 早就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2 生 态 学 报 l6卷
这 一原理应用f农事活动,井用 州生 、相克”来慨括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和片利共生。把两种或 两种以 上的
生物种群合理组台起来,利用 相生”组台使纠r间互利其荣,得用“相克”达到生物 防治的作用。
2 中国古代 的生态观在传统农业技术上的应 用 .
2.1 物质循 :利用技术 。 ‘
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通过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 无废弃物生产”,提高资源捌用率,是中国
传统农业技术的持色之一。
中国古代对有机肥的积造非常重视 ,写于六百多年前的《王桢农书 》中就提 出:“扫除之猥,腐朽之物 .
人视而轻忽 ,田得之为膏润,所谓惜粪如惜垒也 一。”
浙江嘉兴、湖 l州一带 农副产品养绪 ,猪粪肥 田,形成 了粮一猪 粮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此外这 一地区
还有 自己酿酒井用酒糟喂猪 的习随,便叉形成粮 酒一猪一粮的更佳模式 。《沈氏农书 》记载 :”养胡 #十 蛆
⋯ ⋯ 每月吃革四十斤⋯⋯每年羊毛三十斤之外⋯⋯小羊十余只⋯⋯每年净得肥壅三百担嘲 这种疗法使
古代农民在生产优质羊的同时叉培肥 了桑树 .形成了桑 羊一肥一桑的良性循环模式
中国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就有 _r用畜粪养鱼的记载 ,明代著名科学家绦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
“羊 一群⋯⋯或圈于鱼塘之 岸,草粪则每 早扫 于塘 中,以饲 草 鱼{而羊之 粪,叉可诃鲢鱼 一 举三得
臭 l5”
中国珠江三 角洲和太湖流域地区地势低洼.水患严重 ,等地农民通过 长期的生产实践 ,总结 出把低 洼
地挖深为塘 ,挖 出的泥土覆于四周成基,塘 内养鱼 ,基上植桑 .从而使水体 与耕地台理 布局。由于它把
桑、蚕、鱼有机地联系起来 .桑叶喂蚕 、蚕抄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基、基肥促桑.形成了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厦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桑基鱼塘发展成蔗基渔塘 、果基鱼塘 、菜基鱼塘、稻
基鱼塘等多种基塘系统。 -
对基塘系统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中后期 ,万历年问的《顺 德县 志》记载 堑负郭之 田为圃,名日基 ,
树果木⋯⋯呵中凿池蓄鱼 ,春则涸之播秩,太者数十亩。 ”清代的《广东新语》中亦有如 F文字: 广 州
诸太县村 落中.往往弃肥 田以为基. 树果木 。荔枝最多 ,荼、桑 次之.柑 、橙次之 龙眼多{对宅旁,排树
于基 。基下为池以畜鱼。岁暮涸之 .至春“播稻秧 ,大者至数十亩 oils”《高明县 志》中的记载则更为明确:
将洼地挖豫.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两利俱全.
十倍禾稼 ” .”
物质循环利用的技术将农林牧副渔业联结成一个互为利用的整体 ,牧渔业依赖种植业提 供饲料 .种
植业依赖牧渔业提供肥源 ,五 业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形成 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 ,使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趋于稳定
2.2 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 ‘
中国传统农业对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视 ,在物种多样性利用方面曾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
据明代《谓崖文集 记 载,广东顺蔼一带承田中有一种小蟹 稻谷的嫩芽 为食 ,是水稻之害。由于鸭
町食蟹,当地农民便在水 田中养鸭,于是既生产 了鸭肉、鸭蛋,消灭 了危害水稻的螃蟹和害虫 ,而鸭粪
肥 r稻 田,实现了一举兰得。
稻田养鱼利用了鱼食水草,鱼粪肥 田的共生关 系.达到除草 、养鱼、肥田的作用,唐末刘恂肝撰《岭表
录异 一书中这样写道 :“新泷等卅l山田,拣荒平处以锄锹开为町畦 伺春雨 ,丘 中聚水 ,既先买鲩鱼子散
于日内。一二年 后.鱼儿长大 .食草根 并尽。既为熟 田.又收 鱼和,及种稻且无稗 草,乃齐民之上 术
也 。 这种方法在南方稻 隧至今广泛应用 .效益明显。
利用 自然界物种间的食物链关 系防治害虫是中国治虫史上的杰 出成就之一 公元 304年 ,晋代嵇含
在《南方草木状 冲 记载 “⋯ 蚁赤黄色 大于常蚊。南方柑桔若无此蚁 ,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 ,无复一完
者 囊 蜘:”这是世界上 虫治虫的 早记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生物防治先例。《广东新语 》中则说 : 士
^取太蚁饲之 .种植家连窠买置树头. 藤竹引度 ,使之树树相通 ,斯花果不为虫蚀 .柑橘柠檬之树尤宜
之 。”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已有 干多年的所史。而其它国家到 19世纪才有这方面的正式记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划 张 午等:中目传统农业中的 志观及萁在技术上的应用 l()3
我国古籍 中还记载有许 多生物防猜的方法 =清 、程岱葬在《舀吴菊略 中介绍 将螳螂窠置于菊花附
近 ,利用螳螂驱走蝴蝶井食其它害虫的方法 ;李明珍在《奉草纲目≥中-刖论及利用青蛙捕食 出间害虫 的侗
子 ;而 浩蝗拿书 技湖北《蒲圻县 多土志》中都记载利用鸭子捕食蝗虫的方法。此外 .根据 中 农民的县
体宴践 ,在稻 罔中养鸭.能捕食 E虱、叶蝉、稻蝽、粘虫 、负泥虫等多种害虫 .叉能起到中耕除草作用。
中国传境农业技术在农 臣『作物多佯陛的利用方面更为丰富 。据清代黄可润的《谷某 同畛 -介绍 .河北
无搬一带农昆种五各盐棉花的田地中多套种蔬菜及豆类.浇菜时乐根亦得到滋润 ,而锄菜时}}地也得
疏瞻 ,l备物成熟后菜可继续生长.所以相互之间不仅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反而互有受益 ”
米代《陈軎农书≯中记载了桑与 麻的搭配问种技术 ,指出:“困粪 ,即桑亦获肥益矣 ,是两得之也 =
桑根植深, 根植栈 .并不相妨,而利倍差 。”
元代《农桑辑要鞭 桑树 与作物的关系作 r较 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书中指出 :“如种符 ,必捣得地肺亢
干 ,毛秋 ,鼙叶先黄。到咀年 ,桑叶涩薄 ,十减二二,_艾招天水牛 .生蠹根晚出等虫 若种蜀黍.其梢u}
桑等.如此从杂,桑亦不茂。如种绿豆、黑 豆、芝麻、瓜芋等 ,其桑郁茂 ,明年叶增二三骨。种黍亦可.J农家
有 :‘桑发黍.黍发桑 ,此大概也 。”
2.3 立体种荐业
中同传统农业十分重视充利用 自然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光 、热 、土 、肥、水、气等环境日子 的作用,乩
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立体种养业 。
《齐 民要术$中记载了很多作物的搭配种情技术,《种惹 冲 介绍:“蔻中亦种胡荽 ,寻手供食 ,乃 盂 冬
为菹,亦无妨。”《种麻子{中记载 : 六月间,可于麻子地 l 散芜菁 而锄之 ;拟收其根”,并指出 慎勿于人
豆地中杂种麻子 ”原固是“扇子两损.而收并薄 :”现代研究汪实 ,作物种类不同,生态特性 各异,作物
之 间存在着互相遮光、争肥以及分泌物相互影响的问题,这与以上论述是一致的;
蔬菜作物具有生育期短 或熟 的特 点 《齐民要术 杂说》载 : 其菜每至春二月由,选 良沃地二亩熟 ,
种簦、莴苜。作畦.载蔓菁 ,收 .至五月.六月.援诸菜先熟者 ,并预盛裹,亦收子讫 :应空闲地种蔓菁、
莴苣 、萝 h等,看稀稠锄其科 .至七月六 日、十四日,如有车牛 ,尽割娈之⋯⋯即取地种袱菜。‘] ”这样 一年
可收三 茬蔬 菜 .
明清时代 ,多熟种植在中国南北方广泛推行,据 宋应星{天工开物 》记载 :“南方平原,田多 一岁阿栽
阿获者 ”届大均《广东新语P载:“一 岁田三熟 ,冬种春熟 ,春种夏熟 ,秋种冬熟。敞交卅l有三 田,义语
日.交人有三熟之禾。南海有九熟之禾 《江南催耕课稻编》对江南麦茬双季稻作了如下记载: 若麦地
叉种早晚稻者 ,大麦三月下旬始获 ,小麦四月上旬始获,其栽秧比之 白地 只迟半月 先期宜于三月 旬浸
种 ,三十日而秧齐。新麦既收,急既粪 田一次 ,犁耙各一次 ,四月上旬前后总可插秧 =大署后 ,立秋前亦
获稻矣。其晚稻预先寄插者 ,仍于霜降后照常黄熟 ,井不相妨也 ,此 田岁共三获 一。 清代杨岫的《知本提
纲 ≯和《修齐直指 中记载有陕西兴平通过 问套复种实现两年十三收的园艺式栽培技术 :“候立秋后种笨蒜
⋯ ⋯ 候天社前后,淘中生芽菠菜一抖,年终即挑卖:及起春时,种熟 白萝 料 ,四月间即可 卖⋯⋯四月
间可抽蒜葺,二 、三千斤不等,亚蒜苔抽后,五月即出蒜 一料 ,起蒜毕,即栽小兰~料,小兰长至尺余 ,空
中可布各一料,侯谷收之后 ,九月可种小麦一料 ,次年麦收后 ,即种太蒜,如此周而复始,二年可收十j
料 =”可见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农田种群设计涉及高秆与矮杆;蔓生与直立;深根与浅根 喜阳与耐阴;
早熟与晚熟等多种结构
不同鱼类有不 同的食物需要和生话习性 ,发展混台多层养殖 ,以充分 利用水体 ,节省饵 料,提高效
益 ,这 一模式早在清代以前就在中国南方水乡用于生产 。据《广东新语 记载 : 凡池一亩,畜鳗三十,鳙
二 鲸五十,土的千,日投草三 卜余斤。鳗 食之,鳙 、鲸不食 ,或食草之胶蔽,或鲤之粪 ,亦可肥也 ”
这种立体养鱼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光绪《常昭合志稿 轶 闻》介绍了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年前后j常熟谭晓、谭照兄弟 巧妙的立体经营
方式 “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 高塍辟而耕之,岁^视平壤三倍。池 百计 ,皆畜鱼,池之上架以粱为
茇舍 ,吝鸡孵其 中,鱼食其粪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 ;其于泽则种菰、茈、菱 、芡,可畦者 ,以艺四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04 生 态 学 报 l 6卷
诸蔬,皆以干计’:凡鸟、凫、昆虫之属 ,皆取 而售之 】。 这种立体 布局,充分 利用了地面、水面和空间,
使畜禽粪便台理循环利用, 畜养渔.以渔促农,农林牧副渔综台经营 ,实现 r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话环
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元 ,庭院则是一个家庭从事基本生产生活的场所。《补农书≯中对 中国古代庭院生
志的设计从 4个层次进行了详细记载 。第⋯十层次是农舍前后和基址的设计:“前植榆、槐 、桐 、梓 。后种
竹 、木 ,旁治圃.中庭植果木。⋯ 中庭之树,奠 善于梅、枣、香橼、橙桔 、茱萸之类,⋯ 向且则环宅垣埔及 中
庭惧可种也 。”第二个层次是园圃的设计 :“俗篱用槿易成 .然实寡用而不困,不若间 枳桔,杂 五茄
皮,椅杞,三物有刺,可御暴客 叉茄皮春摘其芽 ,香美可食;冬取其根,八酒尤妙:枸杞春可食苗.秋可
取于,根即 ‘地骨皮 也。枳花香而刺密,实亦有用。⋯⋯ 篱下遍种黄花⋯⋯亦蔬菜之辅佐也 :园中荣、果、
瓜、蒲,惟其所植 .每地 。亩 ,十口之家.阿时之蔬 , 出户而皆给 】 ”第三个层提是水滨隙地的利用:“
种苹蓝一亩 ,极盛可得万斤 .则每 日烧柴三十斤之家,可供一岁之薪关 ⋯‘于地隙水滨种植 良材百株, i
} 年后可得百金以外 ⋯⋯每年芟其繁枝 ,可 为薪 m 丝瓜宜近水,饭瓜宜上棚⋯⋯黄瓜博水为棚⋯⋯
苦瓜倚树而蔓。”,“菠菇便于沟际 ,香芋利于墙阴 ]= 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家庭养殖。书中介绍 r^ 工养蛆
作鸡饲料的疗法:“从市买 肉骨 碎而饲之 {卫税草于场 .侯其蒸出杂虫 ,日翻几庆,刚鸡不食米麦而肥。”
此外迁提 出 鱼取苴于河.不顽赀本,然鱼、肉价常等 ,肥壅 上地亦等 ,”故 池畜鱼比之养猪效益更佳。
可见,中国古代的立体种养业已从农田延伸到牧场、水面和庭院.广泛涉及种植业 、畜牧养殖业、水产
业和家庭副业 ,对 自然空间进行 了充分利用,取得 了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卷效益。
2.4 土地持续不衰刹用技术
中国施用有机肥的历电繇远流长。考古发现 ,早在 兰干多午前的甲骨文中已有 粪 田”二字, 吕氏春
秋 》记载 :“季夏之 月⋯⋯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烧蓬行水,利姒杀草,如 热汤 ,可 粪 田畴 ,可 美土
疆 。”足见当时已知道利用野生杂草沤肥肥田 《句子.富国冲 写遭“掩地表亩 ,刺草殖答 ,多粪肥田,是
农 夫众庶之 事也 ”的 记载,《韩非子.解老 》中刚记有 积 力于 田畴 ,必且粪灌 ”《汜胜 之书 }则指出:
“顽草生 ,至 可耕时,有 雨即耕 ,土相亲 ,苗独生 ,草秽烂 ,皆成良田。”书中还写道 :“ 蚕矢粪之⋯⋯ ,无
蚕 矢,“溷 中熟粪粪之,亦善 。 ”中国现存晶早关于绿肥作物栽培的记载 见于西晋郭义恭所著《广 嚣》:
“苕草 ,色青黄,紫华 ,1 I1月稻下种之 ,蔓延殷盛,町 美田 。”由于绿肥植物有肥地 养地的作用,南
北朝时期 已广泛利用豆科植物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或蔬菜作物的前作。到 明清时,绿肥植物 已经有大麦、蚕
豆 、翘尧、摩苕、绿豆、大豆、胡麻 、三叶草、小麦、梅豆、拔 山豆、稆豆 、葫芦芭、油菜、萝 b、黧豆、曹蓿等 20多
种 =种植绿肥作物肥田.是中国土地用养结合 ,保持地力不衰的宝贵经验
公元六世纪,贾思识在《齐民要术{中对绿肥轮作和各轮作的生物养地技术进行了系统总 结,指出: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 ,小豆、胡麻次之。”“凡谷 田,绿豆、小豆底 为上 ,麻、黍、胡麻次之 ,芜菁 、大豆为
下 ;“凡黍、棉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t 春大豆,次植各之后⋯⋯种茭者,用麦底”,种
瓜“良田,小豆底佳 .黍底次之”;区种瓜法:六月雨后种绿豆 ,八月中犁掩系之 ;十_月又一转,即十 月中种
瓜”;种葱 .“其拟种之地 ,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 ,比至七月,耕数遍”;种葵 ,“若粪不可得昔,五 、
六月中概种绿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 .
中国传统农业对于土壤的使用方法有着探刻 的认识。宋代陈旁认为 t 土壤气脉t其类不 .肥沃硗
土角,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并进一步阐明“用粪犹药”的道理:“别土之等差而用粪治,皆相视其土之
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 ,斯得其理矣.’他举例道 :“且黑壤之地信粪矣,然肥沃之过 .或苗茂而实不坚,当
取生新之土以解利之,即疏爽得宜也 :硗 之土信瘠恶矣,然粪壤滋培 ,即其苗茂盛而实坚栗也 。”他还
指出各种不同地形的土壤,包括高 山、各地、高原 、平原 、低地、江河、湖汩等 ,固其地形地势各异,七壤韫度
和水旱的情况也各 不相同 ,土壤肥礴程度均有差异。由于高地冬天时 间长 ,多风寒 .易干旱 ,因而 士水
砖,土温低,土壤矛盾显著。低地一般土壤比较肥沃,但叉易遭水患侵袭。昕“必须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旆、土壤肥力方可提高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许 多耕作技术也对中华民族农 业的持续发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 汜胜之写道 : 几耕
之布 ,在于趣时,和土 ,务粪洋,早锄 ,早获 ]=”总结 了适 时耕作,保水保肥 及加强管理的经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张 壬1 等: 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厦其 挫术上的应用 l0j
议武市 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存关中地区试验井推r了“代 日】法 ,“代 是易的意思 ,田地 垄、淘每年换
个位置,“代出”的名称由此 得 据《汉书.食货志 记载 .代 田是耦犁耕地 ,一亩三个沟 .二个革。沟僚
尺(汉制,每足 等于 23.1 c ,约等于今 0.694市尺 , 同).由于 一亩长 t 440尺 .宽 6尺 .故 淘和垄的宽
度 、深度均为一尺 .垄与淘的长度都是 1 440尺,种子是播于淘中的 等到幼苗长 出.及时进行中耕锄 草.
并将垄上的土逐渐锄下来,培于苗根。到了夏天雨季.垄上的土壤 已全培存根边。这样根扎得洙.便 于吸
收 更多的水分和养料,并防上倒优 ,M 『】『提高了作物产量 垄 与淘年年易位交替使用,实现 r连种 ,叉
恢复 r地力 .还节约了劳动 ,使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得到提高。
西汉成帝时,胜之 总结关中地区农民的实践经验 .倡导并推广 区田法。其 田间布置有 刍种.即方形
区田和带状区田。据《 胜之书》记载,带牧 区日是用一亩地作标准 ,长 十‘八丈,宽四丈八 ,将十八丈的地
面横着分成 卜五町 .町间留十 [_【i个走道,道宽一尺五 寸.町宽一丈五寸 ,长四士八尺 .并在町里作沟 ,掏
宽一尺.辣 一尺 .长 丈五寸 .两淘相距一尺,在沟内种庄稼 .而方形区}玎,.根据土质的不同.奠分 为
3种不同的田问布置.《汇胜之 书{中载:“上农夫 ,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 乏干七百区”;“中农
夫医,方九 寸.深矗 寸,相去二R。一亩干二十七区 ; 下农夫区.方九寸 .深六寸,梢去j尺 .一亩五
六十七区 。”土壤肥力越高.单位面积上作的区数越 多。方形区田适于山地、坡地及不易搞连 片种植 的
地方.带状区田多月j于平旷的 田地 。区田法要求有严格的配套管理措旆,重视旌用基目巴.施肥量困作物种
类而异,并采用点播密植方法 ; 医田 因田畦面低于地 面.雨水渗漏到土层的机会多 ,可有效地防止水土
流失、避免山洪等 自然灾害 .迁有利于保土保肥 由于其 各项土壤管理措施都集中在小区.便于集 中有限
的 ^ 物力投入,精耕细作 ,提高单严 ,故“一亩常收百斛”。此外 ,应用过一方法可将很 多以前不能利崩
的土地造成方形小区进行种植 .觅分挖掘了土地利用潜 力,使得“诸 山陵近 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 ,皆叮为
区田 】。 因此 ,即使在夸天.在Jj『区或丘陵地带.‘区田 低畦栽培的原理仍有借鉴意义
3 结论
当前,中国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体系中传统农业成分所 占比例比较高,其农业生产规模小.并保持
着 一些传统农业的特点 。蚯二十多年来 ,由于我国人口迅速增 长与生物再生能力及土地 面粑的有限性之
问的矛盾 日益尖锐 ,为 了获得足够的粮食和其它食 品 人们不得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导致 壤质量不
断 F降.自然资源 日趋枯竭=随着社 会经济 的发展 ,中国很多地 区越来越多地 引^ 了各种现代农业技术
据 凋查,中国 1988年农 I王『5项主要资料(化肥、农用电、农机、燃油及农药 )所耗用的商品能 已达 284 8×
4.1808×10。“kJ.相 比之 下美国农业在 l 970年耗能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时也不过 526.1×4.1868×10 kJ.
而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要 高出 30 左右 =中国 1991年化肥(有效成分)平均施用量 已达 293 kg/hm ,远远
超过美国 1 989年 100 kg/hm 的水平 。现代农业技术的弓『入,虽然使系统综台生产力显著提高.但也
不可避 免地会重复西方国家高投入常规农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农业持续发展带来 了威胁 。因此继承
和发扬 中国传统农业 中的系统生态观及符合生态学思想的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以指导当代农 业的发展,形
成既富有高生产力.又具持续性的全新的农业技术体 系.对于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 的协调以及人类持续
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求汉:斑固撰.白虎姬 子全书(武1.杭州:浙江^民出版社 1984
夏纬璜校释 吕氏春触上农等四篇校释 北束 :农业出版社.1979.43
[南宋:陈穿撰, 启愉选译.陈舟农书选读.北京:农业出版社.1 081-1o-33
[元]王桢撰.王毓瑚枝 王祯耙书.北京:农业出版杜.1981,36,13.3s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忮释.王达参忮 增订补农书校释 北京 :农业出版社.1§83.86.1 47.11 9-134
管子.百子全书(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84
:后魏]贾思勰撰.缨 房愉校释 -缨挂龙参校 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17—43.74—1 43.5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6 生 态 学 报 16卷
[珂汉]刘安撰.淮南子 百子全书(五)杭州:浙江』、民出版社.1 984
[酉挝:汜胜之撰 .万国鼎辑释 { 胜之 恬辑释 中华书局 1957.2】~71.149
胡寿 田等撰 l牛志农业 武泌:湖北科技出版社 1988.139 14O
杨伯峻译注.孟 r译注 中华书局 】981..j
北京大学 旬子}注释组.甸 子新注 中 #书局 1979.1 28,】46
吕王誊秋卷十四 百子全书(五) 杭州:浙江^臣出版社 】984
末投]蚝固攘.陈宦.冉昭德主编 议书选.中华书局.1 979.4
明]件光启撰 .石 议棱注.农政全书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3.11 63
扬伯螋撰 列子集释.中华书局 l979.269~盯。
郭文韬等撰 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牡.1986.1 39-141
:清]屈大均撰 广东箭语.中华书局 1985.5j8 2
唐]刘恂撰 ,鲁迅控勘.峙表录异 ,‘ :广东凡民出版社 1983,7 。
是正铠.橱淑培 中国古代生物防治小号 农证考古 1 983(1)
石 亩报 棱注.农 桑辑 要棱注 北京 ;农业 出版牡 .1 982,91
[明 束应星撰 .杨维增编者 天工开物新注研究 南昌:江西科学技走出版社 】987.9
唐德 富 中国古 的生态学思想与生卷农业的诞 生.生 态农业的理论与 击.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牡 1993.
75~ 81
阎万英.尹奠 .中国农业发展吏.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2 243
《韩 非 于》控注组 .韩 非子拉 注 南京 :江 苏 人民出版社 1982,19
程序 由国农业常规现代化途径的硬约束及应循之路 农业现代化研究 1 993.14(6):337
s 0 ¨ ¨ ¨ ¨ _二 【二 ¨ ∞ 蚰 乳 为 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