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Progress of Remediation Contaminated Soil by Radioactive Cs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核素铯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总结了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的修复方法.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为例,重点阐述了铲土去铯、深翻客土去铯、悬土去铯及植物修复去铯等方法的修复过程及效果,并就土壤铯污染所面临的问题及土壤修复方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A"*"&!接受日期!"#%## 安全审评关键技术研究1 ""#(mi#H##"## @# 作者简介!张琼!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辐射防护与环境修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0123$lU15Lo2J5L4;U2515P;8;5 通讯作者!王亮!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0123$e15L3215L4;U2515P;8;5 文章编号!$###*&..$""#$%#$#*$A"%*#&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张!琼$!陈金融$!张春明$!王!亮$!李!勇" "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摘!要!本文介绍了放射性核素铯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总结了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的修复方法’ 以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为例!重点阐述了铲土去铯$深翻客土去铯$悬土去铯及 植物修复去铯等方法的修复过程及效果!并就土壤铯污染所面临的问题及土壤修复方法前景进行了展 望’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铯污染&土壤修复&修复方法 -SC#Q&HAT682PP58$##*&..$Q"#$%Q$#8$A"% !!日本发生 AQ# 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超设计 基准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 此后的数 月内!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 "% N0处土壤中核 素$(%IP和$(’ IP比活度达到 ’Q& ‘$#.+o)NL@$&$’ !土壤 受到严重污染% j101L7;U2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土 壤中 &#R的放射性核素为半衰期较长的$(%IP和$(’IP! 因此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主要针对铯的去除和治 理% 放射性核素铯是重要的裂变产物!它的来源主要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来自大气层核试验的放射性沉降! 二是核电站的泄露事故 &( @%’ % 由核试验或核事故所释 放的铯进入大气环境!通过干湿沉积等途径最终降落 到地面!再通过雨水等下渗而造成土壤污染% d23210 等 &.’跟踪研究了美国在 $A%H @$A.& 年间核试验后珊 瑚岛周边土壤中放射性$(’ IP近 (# 年的迁移规律% W10l19\等 &H’采集分析了俄罗斯萨哈共和国于 $A’% 年+IXMP[13,核试验和 $A’& 年+kX1[J5 @(,两次核试验 后土壤中$(’ IP"# 年间的垂直分布规律% CPPNPPJ5 等 &’’分析了 +395[1XY 地区 $A&& @$AA& $(’IP的活度变 化情况% 上述研究表明!核试验后$(’IP大部分集中在 土壤表层几个厘米之内!受气温(Y]值和土壤类型以 及表层植被种类的影响!$(’IP在土壤中垂直迁移速率 较慢% 迁移到土壤中的$(’ IP!部分通过陆地粮食作物 转移到食物链中!部分可溶的$(’IP通过强降雨从土壤 和植物的根部而转移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 核 试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其修复方法大多依靠核素自 身衰变或向植物转移等自然净化过程% 关于核电站泄漏所导致的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 事故!主要有两个!分别是 "#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和
A&H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 福岛核事故由地震和海啸引发!大量放射性物质 通过气态途径释放到大气环境中!造成核电厂周边土 壤大面积污染% 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东京电力公司 及各个研究团体!按土地类型"城区(农田(森林等#采 取不同的整治和土壤修复方法! 取得了初步效 果 && @"’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对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及
北欧各国都造成了大范围的空气和土壤污染% 切尔诺
贝利事故之后!多达 H 兆居里的(’ IP释放到环境中! 造成了包括城区(农田(水源和森林的土壤污染 &(’ %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的 文献较多 &( @H!C,/,F/ISI@"&# &(!(%’介绍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周边国家的环
境污染和相关土壤治理情况% 白俄罗斯和北欧各国!
也分别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进行修
复!取得良好效果 &.
!# 期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的土壤放射性核素(’ IP污染的修复!?JNJ32N 等 &(’ IP在不同孔隙度的土壤
中放射性活度和不同土壤中其年均迁移率*B\15J等 &&’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试验!研究了(’IP垂直迁移规
律*项亮等 &"#’也跟踪研究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IP ).;0!(’ IP在泥炭土中的比活度最高!可达 ..# ###+o)NL@!在肥沃的草皮灰化砂土中最低!为
(& H##+o)NL@!%
关于迁移速率!在草皮灰化砂土等土壤中迁移速率最
小!不足 #Q.;0 1@!Q"
;0)1@&’!"#’ %
不论是核试验还是核事故!放射性核素所造成
的土壤污染都存在污染面积大!修复治理费用高和
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另外!(’ IP的放射性半衰期长 达 (# 年!在环境中不会很快衰变消失% 土壤中核素 铯将沿着农作物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其进入人体后 的有效半衰期为 .# ).#:!且分布在全身肌肉和肝
中!不易排出体外 &"@""!
T<1 ZTP"
@=[
# "# 式中!T<1为土壤中核素铯迁移速度"距离R时间#!TP为 土壤水流速度"距离T时间#!@= [
@= Z
W.
<.\P]
""#
式中!W.为土壤胶体的等温吸附量!<.为土壤平衡溶液
浓度!eR为土壤水的含量百分率%
上式进一步展开为T<1ZTP
W.
<.\P]
[

"(# !!因而!表面土壤中核素铯移动的速度随着土壤吸 附量的加大而降低!随土壤溶液浓度和土壤含水量百 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物理化学迁移
土壤中核素铯的物理化学迁移!分为两类!一类是
依靠土壤胶体!特别是有机腐殖质胶体对核素铯的吸
附!富集的程度决定于核素铯的分布和活度% 通常情
况下!土壤胶体吸附核素铯为非专性吸附% 非专性吸
附指土壤胶体所带电荷"负电荷#与铯离子"正电荷#
不同!故会对核素铯产生吸附作用% 非专性吸附发生
在胶体的扩散层与氧化物的配位壳之间!被水分子层
隔离!故其键合很弱!易于解吸或被水洗出!服从离子
交换法则 &"(’ % 另一类是用化学制剂使土壤中污染物
发生酸碱(氧化还原(裂解(中和(沉淀(聚合(固化(玻
璃化等反应!使核素铯从土壤中分离(降解转换成无毒
或低毒的化学形态!从而减少其放射性危害的过
程 &"%’ %
!#F"生物迁移
土壤中核素铯的生物迁移是指利用微生物(真菌(
绿色植物等生物吸收 @富集 @萃取(转换固定土壤中
的铯!使土壤中核素铯浓度降低(辐射性能减小的过
程% 一般进入土壤中的核素铯大部分被土壤颗粒所吸
."A核!农!学!报 "& 卷 附!主要累积在表层!使耕作层成为核素铯的富集层% 以植物迁移为例!土壤中核素铯被植物吸收后累积于 植物体内!通过收获植物!气化或热分解植物!减少土 壤中核素铯的活度% 另外!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 由人类或者动物的食用而造成了植物中核素铯迁移到 其它地方% 植物对核素铯的迁移是一个生物化学过 程!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 @"%’ % 图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放射性!FK@/和!F]@/扩散示意图 (C*
4356!"V&;3&23,1:&.&’,-2!FK@/&1;!F]@/&02)+4-c-/93:& &883;)12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方法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规律!发展了一系列土壤 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方法!如针对物理迁移进行修 复的方法有移土法(客土法等*针对物理化学迁移进行 修复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法(氧化还原法等*利用生物迁 移原理进行修复的方法有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 等多种方法 &"% @"&’ % 物理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法均具有见效快(治理 彻底等优点!适用于治理小范围的场地污染!但由于其 工程量大(投资大!容易引起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活性 的恶化及二次污染使其应用受限% 生物修复虽成本 低!但去污效率低下% 因此在确定修复方法时必须分 析土壤的具体情况!选择性的使用!或者几种方法并 用!争取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去除效 果% F"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 修复研究 !!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为例进 行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的具体过程和修复效果研 究%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福岛地面(% IP和
(’IP的扩散图 &"A’ "图 所示#可以发现在 "#年 & 月 "& 日!$(%IP和$(’IP的最大活度出现在西北 %.„方向! 比活度最大可以达到 ( ### +o)0@(*在 (#N0范围内! 西北方向$(%IP和$(’IP在 $ ### +o)0@(以上% 由此可 见!福岛事故对土壤的污染范围广!活度高!后处理形 势严峻% 福岛事故后日本采取了多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对放 射性核素铯污染土壤进行处理 &(# @((’ % 表 $ 为日本农 林水产省在 "# 年 A 月 #!主要采用深翻客土和植物修复
的方法*随着土壤放射性比活度的提升 " q.###
+o)NL@#!主要采用铲土去污法等% 在这次事故后所 采用的方法有铲土去铯法(深翻客土去铯法(悬土移除 去铯法*同时还采用了生物迁移中的植物修复去铯法 等!后续将介绍其修复的过程及效果% H"A
!# 期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表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方法 %&’()!"V):);3&23,1:)29,;/,0/,3(8,12&:31&2);’N +&;3,&823Q)8)/3-: 土壤中铯比活度 I9P270IJ5;95[X1[2J5 25 PJ23T"+o)NL@ #
普通田地
IJ00J5 f293:P
水田
V1::Mf293:P
v. ###
可以采用将放射性物质转移到农作物的方法来降低其比活度!为了降低空间射线率!可以采用 )深翻客土法()植物
修复法%
. ### @# ### 地下水位较低时 "数值 依具体情况而定#
*铲土去污
)深翻客土法
地下水位较高时 "数值
依具体情况而定# *铲土去污 低洼地 *铲土去污 *悬土移除法 )深翻客土法 "耕地层被破坏# 低洼地以外的土地 *铲土去污 *悬土移除法"比低洼地效率低# )深翻客土法"耕地层被破坏# "仅限地下水位较低的场合## ### @". ### *铲土去污
q". ###
*铲土去污
.;0以上的表层土被铲除
高放情况下需进行具体情况分析"如使用固化剂防止扬尘#
!!注产生废物* ) *e2[Ue1P[901[9X213YXJ:7;9) 5Je1P[901[9X213YXJ:7;98
F#!"铲土去铯
将放射性污染的土壤"一般是表层土#铲走!运至
专门的核废物处置场!可从根本上杜绝放射性核素铯
的进一步扩散!从而阻止铯在土壤中的物理及物理化
学迁移% 但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人员易遭受核
照射*大量的铲土会使废物量增加!并增加其处理和处
置成本% 此外!表层土中还含有可供作物生产的大量
有机物质!全部铲走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危机%
对福岛大学周边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核素进行的采
样分析 &(#!((’ !发现放射性核素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在深度超过 .;0时!核素迁移很少!具体情况如图 "
所示% 因此!铯没有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前!立即去除
表层土是非常必要的% 铲土去铯又可分为表层土铲土
去铯法(固化剂铲土去铯法和草地剥除去铯法等%
(QQ!铲表层土去铯法!表层土的铲土去铯法是指
放射性物质首先沉降在土壤的表层!为了利用这些土
地!就需要将表层的土壤进行铲除% 作业流程一般为((# 0的表土*然后利用翻斗车装到场外的箱
子中!最终搬出并装入专用处置袋并进行封存%
这种方法在福岛县相马郡饭馆村的水田进行了实
验 &"’!(#’ % 实验过程中!对水田的表层土铲除为 % ;0
"# U0" 大约铲除 %# 0( #!土壤中的放射性铯比活度 从# (’# +o)NL@".AA+o)NL@!铯比活度降
"4356"%9)8,18)12+&23,1,08)/3-: ,1;).29
&+,-1;4-c-/93:& a13Q)+/32N
低了 ’.R% 铲除后土壤表面 !辐射剂量率从铲除前
的 ’Q降低到 (Q(A "?\)U @!Q"!固化剂铲土去铯法!固化剂铲土去铯法!指向
土壤的表层喷洒氧化镁或聚乙烯等固化剂!土壤表面
固化后铲除表层土% 以镁系的固化剂为例!作业流程
!!")#:#!表层土的铲除!用
袋子收集并转移到临时处置场中存放%
在福岛县相马郡饭馆村伊丹泽地区进行了实
验 &(# @(H 降低到 " +o)NL@!降低率约 为 &"R*试验场所内的表面剂量率从 ’Q’H 降低到 ’"A
核!农!学!报 "& 卷
(Q.’ 7?\)U @# U0" 土地!如果铲除厚
度为 (;0!则排土量大约为 (#0(% 固化剂在土壤表层
一般呈白色!因此很容易确认土壤被铲除没有!这种方
法也适用于水稻收割后不平整的田地% 降雨后进行固
化剂喷洒会导致固化剂混合溶液不能完全浸透!因此
必须在土壤干燥的情况进行喷洒% 在固化剂喷洒的时
候!有必要对杂草等植被进行铲除预处理% 在固化剂
喷洒的过程中!要注意干燥条件下抑制土壤颗粒的飞
扬% 经实验测试也证明了利用聚乙烯物质做固化剂也
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今后为了提高表层土去铯效
果!有必要优化铲土机的性能!进一步提高表层土收集
的效率%
(QQ(!!!"草地剥除去铯法铯比活度变化情况
%&’()"
铲除深度
FU9:9Y[U JfPUJ\9325LPJ23T;0
干土
-XMPJ23" ((’IP#
干土"总 IP#
-XMPJ23"[J[13IP#
降低率
-9;X91P9X1[9TR
铲除前 H(A% ’"(H (H(# @ . &# A’’’ A&Q’
( &# ("’ A’QH
!!日本福岛县农业研究中心选择了两个场地进行了
实验!分别是畜产研究所位于沼尻的研究基地 "草为
结缕草#和位于福岛县相马郡饭馆村饭樋牧场得研究
基地"草为牧草# &(#!("’ % 利用草切片机铲土的厚度为
( ).;0!铲除的速度可以达到 #Q.N0)U@% 放射性
铯比活度当铲土厚度为 (;0时!去除效率为 A’R!当
铲土厚度为 . ;0时!去除效率为 AAR!两者都可以达
到大幅度降低放射性的目的% 利用草切片机和装载机
工作的时候!应确认植物的生长高度!一般小于 .#;0
时候其铲草和铲土的效果好!具体的去铯效果如表 "
所示 &"H! (#’ % 今后还需进一步提高草切片机和装载机
对倾斜地和凹凸不平土地的去铯效果!以及不同草的
种类的适用性等%
铲土去铯法一般去除表层 " )%;0土较为有效!
其去除率可以达到 ’.R )A’R% 通常情况下一般选
取去除 %;0表土!但对使用了土壤硬化剂和所去除的
场地为牧场草地时!都采用去除 (;0的厚度!其去除
效率好% 利用这种方法!不足之处是造成了二次污染!
所去除的土壤存着在后续处理的问题*而且劳动时间
长*因此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大面积使用%
F#"在土壤表面喷洒吸附
剂"如蛭石等#!采用深耕机进行耕作!耕作后的土壤
进行踏压(碎土和均匀后!施肥!种植农作物% 日本农
研机构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对日本福岛县本宫市的
水田进行了实验 &"’!(# @(. )"#;0的土层中!表层土壤中
铯的活度明显下降!深翻后土壤表面 !辐射剂量率从
深翻前的 #QHH 降低到 #Q( 7?\)U @
!# 期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铯在土壤中的物理迁移!之后再将沉淀物质从水中分 离!只对沉淀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作业的流程为
用旋耕机将表层 ";0的表土进行搅拌*之后将污水用
抽水泵抽入到事前准备好的沉淀池中*投入凝结剂!让
沉淀池中的水和污泥进行分离*确认所分离的上清液
铯的比活度后进行排放!污泥进行干燥后装入箱子运
往处置场进行处置%
选择福岛县相马郡饭馆村进行了研究 &"’!(#!((’ !对
试验场所表面土壤进行了小规模的搅拌!抽取后发现
土壤中铯的比活度降低 "AR )’RH #." +o)NL@降低到 A &.A +o)NL@!降
低效率为 (&QHR*土壤表面 !辐射剂量率从除去前的
’Q.# "?\)U @HQ% 根据土壤性质的
不同"如腐殖质含量#!铯活度去除率可以达到更高!
甚至达到 ’RT((*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同时也抽取了土
壤中大量的有机物%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去铯的时候!
需要提前除去田地里的杂草等作物%
表 F"向日葵去铯法铯比活度变化情况#饭馆村二牧桥地区
部位
V1X[P
添加肥料
D9X[232l9X
((’IP
IP合计
FJ[13IP
茎叶
?[90391f
硫酸铵"无钾肥#
,00J5270P73f1[9" 5Jf9X[232l9X#
"&# (%# H"#
硝酸铵 K氯化钾
VJ[1PP270;U3JX2:9K100J527052[X1[9
&. (".
F#K"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的过程来吸收(转化污染体 "如土壤和水#中的污染
物!通过生物迁移的方法!以期达到清除(修复或治理
目的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 按其修复的机理和过程可
分为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根际过滤和植物挥发四个部
分%
日本在事故后的土地上种植向日葵!采用植物修
复的方法% 植物修复法的作业流程为. +o)NL@!种植的作物为向 日葵"菊科#和苋菜"苋科#*福岛县伊达郡川吴町山木 屋地区!土壤种植前的比活度为 . HA# +o)NL@!种植
的作物为红麻"锦葵科#(苋藜"藜科#和苋菜"苋科#%
向日葵开花时其吸收的放射性铯比活度列于表
( &"’!("’ %
!!根据饭馆村种植向日葵的实验!播种日期为 . 月
"’ 日!开花时间 & 月 . 日!只施加了氨肥!没有施加钾
肥% 测试时其茎部放射性铯的比活度为 ." +o)NL@!%& +o)NL@!". +o)NL@#向 茎叶迁移率为 #Q##H’%% 如果按此推算!0" 土壤含有
的放射性物质为 #H’ &"# +o)NL@!茎部放射性铯的
比活度为 ." +o)NL@!0" 按照可以移除 ."# +o)
NL@!0" 所含的放射性铯
"#H’ &"# +o)NL@ #的 T" ###!因此这种方法效果 不是非常的理想% 原因可能是福岛事故发生后不久即 种植第一季向日葵!土壤中的铯还处于表层!故不能被 处于较深处的根茎良好吸收转移的原因% 植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和维护 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太阳能(安 全(生态协调及美化环境等优点!被称之为绿色修复% 该方法的缺点是修复周期长!种植物燃烧具有一定的 二次污染风险!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K"所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核电作为绿色能源!已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短缺和 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核电站数量迅速 上升% 虽然!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发生核事故的风险 不断降低% 但是!福岛核事故等事实告诉我们!放射性 物质外泄会造成土壤污染!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 深入研究放射性铯污染土壤修复是具有前瞻性的% 综上所述!针对放射性铯污染土壤修复!提出如下 建议
"# 针对核电站周边土壤进行预研!发展具有针 对性的修复方法!提出预案* ""# 事故发生后!首先进行详细的土壤污染水平 调查!根据预案!尽快尽早进行有效修复* "(# 修复时所产生的废物(浓缩物等的保管(存放 场地(最终处置及减容技术都要详尽考虑!并做好布置 A"A
核!农!学!报 "& 卷
分工*
"%# 操作的过程或者天气因素等造成的土壤再污
染以及人员的防护和剂量吸收等问题都应加以关注和
重视*
".# 清理修复时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鉴于此!应提前做好规划和预算%
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染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工作% 日本在这次事故中对土壤放射性核素铯污
染进行修复的诸多技术和措施!值得我国借鉴并开展
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 ’!C,/,8C,/, Z2PP2J5 W9YJX[! [U9GX91[/1P[>1Y15 /1X[Uo71N9 /=Y9X[Z2PP2J5!C,/,C5[9X51[2J513D1;[D25:25L/=Y9X[Z2PP2J5 Jf [U9D7N7PU201-12*2;U2EVV,;;2:95[DJ3Je25L[U9GX91[/1P[ >1Y15 /1X[Uo71N915: FP75102&W’8O29551 C,/,"#$
& " ’!j101L7;U2k8C5\9P[2L1[2J5PJ5 W1:2J1;[2\9?7fXJ0[U9D7N7PU201-12;U2E7;391XVJe9XV315[&>’8D7N7PU201
>J7X513JfZ9:2;13?;295;9! "#! .’" "# $’. @&$ & ( ’!尹显和!任剑锋!华建平8放射性核素铯 @$(’ 在土壤里不同质 地中的分布规律&>’8南华大学学报!"##$!$."(# $%A @.$ & % ’!梁家伟!戴全厚!张曦!高华端!刘文8$(’IP技术研究岩溶高原湿 地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8核农学报!"#$%!"&"$#H@""
& . ’!d23210BW! IM5[U21BI! k9559[U F +8FU99f9;[2\915:
95\2XJ5095[13U13f*32f9Jf(’IP1[IJX13CP315:P1[[U9fJX09Xa? 57;391X[9P[P2[9&>’8>J7X513Jf/5\2XJ5095[13W1:2J1;[2\2[M! "##(! HA "#’ @""(
& H ’!W10l19\O! Z2PU259,! GJ32NJ\O8?7Xf1;9LXJ75: ;J5[10251[2J5
15: PJ23\9X[2;13:2P[X2<7[2J5 Jf(’IP1XJ75: [eJ75:9XLXJ75:57;391X 9=Y3JP2J5 P2[9P25 [U9,P215 ,X;[2;! W7PP21 & >’8 >J7X513Jf /5\2XJ5095[13W1:2J1;[2\2[M! "##’!A" "(@%(
& ’ ’!CP1NPPJ5 Z! /X315:PPJ5 +! Z1[PPJ5 ?! ,# @M91XP[7:MJf[U9(’IP:2P[X2<7[2J5 25 PJ2315: 1;J0Y1X2PJ5 JfIPPJ2325\95[JXMe2[U
YX9;2Y2[1[2J5*:9[9X0259: :9YJP2[2J5 &>’ ! >J7X513Jf/5\2XJ5095[13
W1:2J1;[2\2[M! "##!.. %’ @.A
& & ’!,N12>! EJ07X1E! Z1[P7PU2[1?! 2k7:J]8C59X13JL2;1315:
L9J02;XJ<2139=10251[2J5 JfPJ23;J5[10251[2J5 [J"#$$ D7N7PU201-12;U2E7;391XVJe9XV315[1;;2:95[& >’8
VUMP2;P15: IU902P[XMJf[U9/1X[U! "#$(!.&$.’ @H’
& A ’!F1L102k! a;U2:1?! a;U2UJX2j! CPU2E8?Y9;2f2;1;[2\2[M15:
1;[2\2[MX1[2JPJfX1:2J57;32:9P25 PJ23;J39;[9: 1D7N7PU201-12;U2E7;391XVJe9XV315[W1:2J57;32:9X9391P9[J[U9 PJ7[U 15: PJ7[Ue9P[&>’8?;295;9Jf[U9FJ[13/5\2XJ5095[! "#!%&&. @%&&&
&$#’!j101L7;U2E! /L7;U2?! D762e1X1]! ]1M1PU2k! FP7N1:1]!
W1:2J;9P27015: X1:2J2J:25925 PJ23Y1X[2;39P1L2[1[9: YX1;[2;9P$ D293: J&>’8?;295;9Jf[U9FJ[13/5\2XJ5095[! "#"! "& @(%
&$$’!E1N15J1Z! jJ5LW8E8S\9X\29eJfX9U1<232[1[2J5 P;U909PfJX
f1X0315:P;J5[10251[9: e2[U X1:2J1;[2\9 ;9P270 X9391P9: fXJ0
D7N7PU201YJe9XY315[! &>’8/5L2599X25LG9J3JLM! "#$(! $..$ &’
@A(
&$"’!D762e1X1F! ?12[JF! Z7XJM1j8?1e1U1[1]! CPJ[JY2;X1[2J15:
\9X[2;13:2P[X2<7[2J5 JfX1:2J57;32:9P25 PJ231f9;[9: JfD7N7PU201-12*2;U257;391XYJe9XY315[P & >’8>J7X513Jf
/5\2XJ5095[13W1:2J1;[2\2[M!"#"!((’ @%%
&(!C,/,@F/ISI@"&#! /PP2J5 . X9U1<232[1[2J5 Jf1X91P
;J5[10251[9: e2[U 015*01:9X1: 2J57;32:9P&W’8O29551! C,/,!
"##"
&$%’!C,/,! /5\2XJ5095[13IJ5P9o795;9PJf[U9IU9X5JFU92XW909:21[2J5$ Fe95[Mj91XPJf/=Y9X295;9!W9YJX[Jf[U9aE
IU9X5JO29551! C,/,! "##.
&$.’!C,/,! IU9X5J25[9X51[2J513;J5f9X95;9&W’8O29551! C,/,! "##.
&H!C,/,@F/ISI@"%#! VX9P95[15: f7[7X995\2XJ5095[1320Y1;[
Jf[U9IU9X5J&$’’!?JNJ32N G ,! C\15J\1FG! B925J\1? B! S\P21552NJ\1? O!
k20395NJCZ8Z2LX1[2J5 1<232[MJfX1:2J57;32:9P25 PJ23*\9L9[1[2J5
;J\9XJf+931X7P1f[9XIU9X5J’8 /5\2XJ5095[
C5[9X51[2J513! "##! "H"(#&( @&’
&&’!C\15J\j,! B9eM;NM6< E! B9\;U7N1? /! VX2P[9X;+?! D2XP1NJ\1: ? k! ,XNU2YJ\9EV! ,XNU2YJ\9,E! kX7L3J\f? O8Z2LX1[2J5 Jf(’IP15: A# ?XfXJ0IU9X5JW7PP215 PJ23P&>’8>J7X513Jf/5\2XJ5095[13W1:2J1;[2\2[M!AA!(."# @"$ &$A’!CP1NPPJ5 Z! /X315:PPJ5 +! Z1[PPJ5 ?8,$# @M91XP[7:MJf[U9 $(’IP:2P[X2<7[2J5 25 PJ2315: 1;J0Y1X2PJ5 JfIPPJ2325\95[JXMe2[U YX9;2Y2[1[2J5*:9[9X0259: :9YJP2[2J5 &>’8>J7X513Jf/5\2XJ5095[13 W1:2J1;[2\2[M! "##$! .."$# $ %’ @.A &"#’!项亮! 王苏民! 薛滨8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 IP在苏皖地区 湖泊沉积物中的蓄积及时标意义 &>’8海洋与湖沼!$AAH!"’ ""#(" @(’ &"’!俞誉福8环境污染与人体保健 &Z’8上海!A&.
&""’!F1N1[P762F! ?1[J]! F1N1:1>8W931[2J5PU2Y <9[e995 [U9IPeUJ39*
IU9X5J’8]913[U VUMP2;P! "###! ’&"#&H @&A
&"(’!范拴喜8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Z’8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赵烨!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 &Z’8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
团!"#" &".’!唐秀欢!潘孝兵!万俊生!刘月恒!杨永青8某放射性污染区盐生 植物对(’ IP的吸收研究&>’8核农学报!"##&!"""(# (A @("(
&"H’!刘忠义!杨川!黄子涛!唐谋生8放射性污染土壤危害及其防治
对策的探讨&>’8环境与可持续发展!"##"H#(( @(’
&"’’!C,/,8D2513W9YJX[Jf[U925[9X51[2J51302PP2J5 J5 X909:21[2J5 Jf
31XL9;J5[10251[9: 1X91PJf*P2[9[U9D7N7PU201-12*2;U2EVV&W’8
O29551! C,/,! "#&"&’!郑洁敏!李红艳!牛天新!唐世荣! 陈子元8盆栽条件下三种植物 对污染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吸收试验 &>’8核农学报!"##A!"( "$#"( @"’ #(A
!"#,-.*#’/#&’0*.+%*+1
"### A" @
" ""#" @#. @#.# &(#’!農林水産省! 農地土壌4放射性物質除去技術"除染技術#67 89&別添 @%’各技術67894解説&/+TSB’8農林水産
省! U[YTTeee8P81fX;8LJ86YT:J;PTYX9PPT#A%8U[0! "#$ $ @"# ""#$" @#H @$"# &($’!日本環境省8除染関係:;<=;> 第 " 編除染等4措置6係 ?@:;<=;>&m’8东京$日本环境省!"#
&("’!保高徹生8放射性物質4土壌中A4挙動及B農作物C4影響
&>’8農業5経済!"#"! ’&"# #$ @"
&((’!長縄弘親!熊沢紀之!斉藤浩8DE;F>G>HIJKLM固
定化剤5N9用8@土壌表層4放射性OPQR4除去&>’8
日本原子力学会和文論文誌!"#"!"#!#"%# ""@"(!I]/E>25*XJ5L!m],EGIU75025L!d,EGB215L!BCjJ5L"")#*’+&&%= @&=.&/."% 0&(+/5<+%/+! GE2! 8+.C.%-!###&"*"O%1./#/+"(E>."%6+%/&%= 0#1/&.%&3’+
L+>+’"46+%/.% ,-.*#’/#+! <;.%+1+,*&=+65"(,-.*#’/#&’0*.+%*+1! 8+.C.%-!###&#
T’/2+&82$FU2PY1Y9X25[XJ:7;9: [U9[X15PYJX[09;U152P0Jf;9P27025 PJ23! 15: P7001X2l9: [U9X909:21[2J5 09[UJ:PfJX
PJ23;J5[10251[9: D7N7PU20157;391X1;;2:95[1P15 9=10Y39! [U9YXJ;9PP15: 1f9;[2J5 Jf09[UJ:PP7;U 1PX90J\13Jf[JYPJ23! :99Y
Y3J7LU25L! :X12525LP7PY95:9: PJ23fXJ0 Y1::29P15: YUM[JX909:21[2J5 e9X9:9P;X2<9: 25 :9[1238,[31P[! PJ09
P7LL9P[2J5P15: YXJPY9;[2J5 J5 PJ23;J5[10251[9: U)N <,+;/$W1:2J1;[2\957;32:9* IJ5[10251[9: (A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