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Dietzia Maris Strain Induced by Carbon-Ion Beams and Its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 Oil Contaminated Soil

12C6+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及其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3ꎬ27(6):0823 ~ 0830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 ̄10 ̄09  接受日期:2013 ̄01 ̄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105193 )ꎬ中国博士后第五十批面上项目 (2011M501497)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基金
(Y161060ZYO)ꎬ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104WCGA181)
作者简介:周 翔(1977 ̄)ꎬ男ꎬ甘肃兰州人ꎬ 博士ꎬ研究方向为辐射生物诱变与遗传育种技术、环境修复技术ꎮ Tel:0931 ̄4969698ꎻ E ̄mail:
syannovich@ gmail. com
通讯作者:梁剑平(1963 ̄)ꎬ男ꎬ山西平遥人ꎬ 博士ꎬ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辐射生物及遗传育种技术ꎮ E ̄mail:liangjp100@ impcas. ac. cn
文章编号:1000 ̄8551(2013)6 ̄0823 ̄08
12 C6 + 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及其
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周翔1   梁剑平1   辛志君1   陆锡宏1   杨贤鹏1   郭志廷2   郝宝成2
( 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ꎬ甘肃 兰州  730000ꎻ2中国农业科学兰州院畜牧与兽药研究所ꎬ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应用重离子束辐射改良海迪茨氏菌(Dietzia maris)菌株在降解方面的能力ꎬ将离子辐射学与环境
修复学相结合ꎬ论证该菌在以柴油为代表的污染土壤中的修复能力ꎮ 利用12C6 +重离子能量为 80MeV、
LET为 35􀆰 5keV􀅰μm - 1、吸收剂量率 1Gy􀅰min - 1、辐射剂量为 5 ~ 120Gy辐射具有降解石油烃的代表菌株
Dietzia marisꎬ经初选、复选筛选得到了突变菌株 DMYR9ꎬ并对其在构建污染土壤样品中分解柴油率及修
复前后土壤系统中酶活性相关参数与化学改良修复前后污染土壤样品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ꎮ 结果表
明ꎬ土壤受柴油污染不久后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的活性呈现上升趋势ꎬ由突变菌体 DMYR9 修复
后的污染土壤系统中脂酶活性呈现最低下降趋势ꎬ随着土壤中柴油被 DMYR9 降解ꎬ脂酶活性又不断降
低ꎬ突变菌体数量及柴油降解率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ꎮ 突变菌株 DMYR9 进行生物修复的效果优于
化学法修复ꎬ这对今后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开发利用此突变菌体具有指导意义ꎬ并具有较高的后续应用利
用价值ꎮ
关键词:12C6 +重离子ꎻ海迪茨氏菌ꎻ污染土壤ꎻ 酶活性ꎻ 降解能力
    石油污染土壤的覆盖面大ꎬ潜伏期长ꎬ修复治理困
难ꎬ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破坏土壤的酶活性、结
构和透水性[1]ꎮ 为了消除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ꎬ人们
不断研究发展了多种土壤修复方法如:物理修复法、化
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等ꎮ 而生物修复能否成功ꎬ首
先取决于能否筛选和获得具有高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
物ꎬ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通过辐射诱变获得[2 - 3]ꎬ
辐射诱变具有速度快、可以在短期内使微生物某些特
性得到大幅度的改良ꎬ并可不断满足生产发展所提出
的新要求ꎬ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主要育种技术[4 - 5]ꎮ
而近年来12C6 +重离子作为新型诱变源ꎬ对生物体系做
不同方式处理ꎬ可获得多种不同需求的突变体ꎬ有利于
拓宽突变谱ꎬ提高突变率ꎬ为辐射诱变研究注入了新的
活力ꎬ但空间12 C6 + 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 (Dietzia
maris)株突变体的机制很复杂ꎬ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ꎮ
土壤酶活性反映了土壤中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过
程的方向和强度ꎮ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
指标ꎬ它们参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ꎻ并且土壤
酶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ꎬ所以土壤酶活性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土壤环境状况ꎮ
本研究以黄河沉积物中分离出的海迪茨氏菌为
出发菌株ꎬ利用重离子 (HIRFL)装置ꎬ采用重离子束
流为12 C6 + 离子束ꎬ能量为 80MeV􀅰u - 1ꎬLET 为 35􀆰
5keV􀅰μm - 1ꎬ吸收剂量率 1Gy􀅰min - 1对其进行不同辐
照强度的诱变筛选处理ꎬ获得具有高降解能力突变
体ꎬ进而对石油制品中的柴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
复实验ꎬ通过测定柴油污染土壤在生物修复过程中
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脂酶 3 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情况ꎬ进一步了解经突变体生物修复后土壤酶活性
变化的特征与规律ꎬ为研究柴油类污染土壤的生物
修复提供基础依据ꎮ
328
核  农  学  报 27 卷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Dietzia 属菌株 ( Dietzia maris)   迪茨菌属
(Dietzia)是 1995 年由 Rainey 等[6]命名的新属ꎬ目前
已发现海迪茨氏菌(Dietzia maris)等 10 个菌株种ꎮ 在
显微镜下观察为杆状、排列紧密、无鞭毛ꎻ菌落呈奶白
色、菌落光滑并且均一、不透明ꎻ革兰氏染色阳性ꎻ能在
TSA固体培养基和 LB 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最适合生
长温度为 24 ~ 29℃ [7 - 8]ꎮ 由本实验室采用传统培养
法与 16SrDNA 部分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ꎬ自黄河沉
积物中分离获得ꎮ
1􀆰 1􀆰 2   培养基   葡萄糖 ( 1􀆰 5% )ꎬ 天门冬氨酸
(0􀆰 2% )、谷氨酸(0􀆰 6% )、异亮氨酸(0􀆰 5% )、缬氨酸
(0􀆰 3% )、赖氨酸 (0􀆰 4% )、K2HPO4􀅰3H2O (0􀆰 2% )、
FeSO4􀅰7H2O(0􀆰 06mg􀅰L - 1)、CaCl2 (0􀆰 6mg􀅰L - 1)、KCl
(0􀆰 1mg􀅰L - 1)、MgSO4􀅰7H2O(0􀆰 5mg􀅰L - 1)、H2O、pH值
7􀆰 2ꎮ
1􀆰 1􀆰 3  土壤样品  供试土壤于 2011 年 4 月 1 日采自
河西片春小麦区试ꎮ 采样时ꎬ剥去表层覆盖土 2cm
后ꎬ每个采集地共采集 3 点混合样ꎬ采样深度约为 20
~ 30cmꎮ 采样经自然风干、除杂、研碎ꎬ过筛ꎬ混匀后
分别储存于带标签的磨口瓶中ꎮ
1􀆰 1􀆰 4  土壤结构改良剂  聚丙烯酰胺(PAM)长链线
型高分子聚合物ꎬ吸水性极强ꎬ为白色、无味、无毒害作
用的粉末状物质ꎮ
1􀆰 1􀆰 5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Plurafac LF 405 是一
个亲水性的表面活性剂ꎬ在水中浊点很低ꎬ对酸、碱介
质稳定ꎬ对硬水不敏感ꎮ
1􀆰 1􀆰 6  柴油油品  兰州石化有限公司提供的样品柴
油(密度为 0􀆰 8392g􀅰mL - 1ꎬ粘度为 2􀆰 87mPa􀅰s - 1ꎬ表面
张力为 26􀆰 8 mN􀅰m - 1)ꎮ
表 1  构建土壤实验样品
Table 1  Soil samples
土壤构建类型
Soil treatment
柴油
Diesel oil /
(g􀅰kg - 1)
锯末
Wood sawdust /

非离子性活性剂
Plurafac LF 405 /
(g􀅰kg - 1 soil)
聚丙烯酰胺 PAM /
(g􀅰kg - 1 soil)
突变体细胞
DMYR9 /
(Cells􀅰g - 1 soil)
洁净型 Clean - - - - -
柴油污染型 Diesel oil 30 - - - -
改良型 Stimulating 30 15 0􀆰 5 0􀆰 7 -
生物修复型 Bioremediation 30 15 - 0􀆰 7 1 × 108
1􀆰 2  样品处理
1􀆰 2􀆰 1  12C6 +重离子辐射处理  重离子辐照试验在重
离子研究装置(HIRFL)TL2 终端上进行ꎮ 重离子束流
为12C6 +离子束ꎬ能量为 80MeV􀅰u - 1ꎬLET 为 35􀆰 5keV􀅰
μm - 1ꎬ吸收剂量率 1Gy􀅰min - 1ꎬ用空气电离室监测剂
量ꎮ
1􀆰 2􀆰 2  菌悬液的制备   将海迪茨氏菌株置于盛有
50mL无菌种子葡萄糖培养基的 250mL 三角瓶中ꎬ恒
温振荡培养ꎬ于 25℃培养 60h得到种子液ꎮ 以 10 - 2 -
10 - 3的稀释度ꎬ将菌体浓度稀释为 10 - 9 ~ 10 - 8个􀅰
mL - 1ꎬ制成靶子悬液[9]ꎮ
1􀆰 2􀆰 3  12C6 +重离子辐照  取制备的靶子悬液 2mL分
别加入到无菌 30mm 皿中ꎬ用封口膜密封ꎬ于 10、15、
20、30、60、90、120Gy 辐照剂量下处理ꎬ以未照射菌种
作为对照[10 - 11]ꎮ
1􀆰 3  选育菌株突变体
诱变后海迪茨氏菌株接种于葡萄糖培养基ꎬ于恒
温振荡培养箱 200r􀅰min - 1、27℃培养 60 hꎬ得到突变体
库ꎬ用于突变体的筛选ꎮ 将诱变的海迪茨氏菌液划线
接种 YPD平板ꎬ25℃培养 60hꎬ随机挑取单菌落接种葡
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过夜ꎬ以始发菌种为对照ꎬ取等量
菌数转接 5mL放有倒置杜氏管的葡萄糖液体培养基ꎬ
并确保杜氏管内无汽泡ꎬ于 27℃下静止培养 20 hꎬ选
取杜氏管中气泡小于对照菌种的培养管ꎬ用 YPD平板
划线 3 次ꎬ得到高降解能力的突变体ꎮ
1􀆰 4  构建土壤试验样品类型
如表 1 所示ꎬ将采样土壤构建为: 洁净型土壤、柴
油污染型土壤、改良型土壤、生物修复型土壤ꎮ
1􀆰 5  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试验
依照构建的土壤样品ꎬ分别进行试验一组与试验
二组的生物降解试验ꎮ 在试验过程中ꎬ每隔一定时间
测定土壤中异养微生物群落总数、烃类氧化微生物群
落总数、土壤中柴油含量ꎮ 所有试验均在 20 ~ 28℃进
行ꎬ并调节 pH值为 7􀆰 2 ~ 7􀆰 9ꎬ试验历时 60dꎮ
428
  6 期 12C6 +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及其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1􀆰 6  指标测定
1􀆰 6􀆰 1  土壤异养微生物群落总数的测定  根据国家
标准 GB / T 4789􀆰 2 - 2010[12]测定菌落总数ꎮ
1􀆰 6􀆰 2  土壤氧化烃类微生物测定  利用酶联免疫吸
附剂[13](ELISA)测定ꎮ
1􀆰 6􀆰 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滴
定法测定ꎬ一个过氧化氢酶单位相当于在试验条件下
每 1min分解出 10μmol 过氧化氢所需的酶量ꎮ
1􀆰 6􀆰 4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采用无色的氯化三苯基
四氮唑(TTC)为受氢体ꎬ当它受氢后变成深浅不同的
红色三苯基甲臢 ( TF)ꎬ然后采用比色法 (波长为
485nm)测定[14]ꎬ一个脱氢酶活性单位相相当于每分
钟生成的 TF所需的酶量ꎮ
1􀆰 6􀆰 5  脂酶的测定  采用乙醇 -氢氧化钾溶液滴定
来测定ꎬ一个脂酶单位相当于在规定条件下每 1min 释
放出 1μmol 脂肪酸时所需的酶量[14]ꎮ
1􀆰 6􀆰 6  土壤中柴油含量的测定  采用超声萃取方法
来萃取ꎬ萃取剂采用三氯甲烷ꎮ 然后采用红外法测定
其含油量[15]ꎬ回收率达 99􀆰 2% ꎮ
1􀆰 7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ꎬ方
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采用软件 SPSS 11􀆰 5ꎬ
试验数据均为 3 次测定的平均值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12C6 +重离子辐射海迪茨氏菌株效应
2􀆰 1􀆰 1  12C6 +重离子辐射对海迪茨氏存活率的影响 
利用能量为 80MeVu - 1ꎬLET 为 35􀆰 5keV􀅰μm - 1ꎬ吸收
剂量率 1Gy􀅰min - 1的12C6 +重离子辐射海迪茨氏菌株ꎬ
辐射剂量为 5、10、15、20、30、40、50、60、70、80、90、100、
110、120Gyꎬ不同剂量重离子处理后ꎬ结果显示重离子
辐照处理对菌株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ꎬ存活率呈现较
明显的先降后升再降的马鞍形变化趋势ꎮ 这种特有的
变化被认为是能量ꎬ动量作用下的损伤效应和质量ꎬ电
荷作用下的保护和刺激综合作用的结果ꎮ 随着辐照剂
量的增加ꎬ其致死率逐渐增大ꎬ但不存在线性关系(图
1)ꎮ 将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在出发菌株 80%
及以下 85%及以上为负突变株ꎬ80% ~ 85%之间为正
突变株ꎮ 超过 90 Gy后菌株突变率继续增加正突变率
明显下降ꎬ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剂量的增大ꎬDNA 和生
物膜等严重损伤所致ꎮ
由图 1 可知ꎬ小剂量12C6 +离子辐射时ꎬ菌株存活
率较高ꎬ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ꎬ存活率下降ꎬ当辐射剂
图 1  12C6 +辐射对海迪茨氏菌株存活率的影响
Fig. 1  The implantation of 12C6 + ion on
survival of Dietzia maris strain
量 5Gy(a)时ꎬ存活率降为 90% ꎻ增至 40Gy(b)时ꎬ存
活率升为 63􀆰 9% ꎻ之后ꎬ注量继续增加ꎬ存活率开始上
升ꎬ当辐射剂量达到 60Gy ( c)时ꎬ存活率回升到了
76􀆰 6% ꎻ而辐射剂量增为 120 Gy(d)时ꎬ菌株存活率又
降至仅为 15􀆰 9% 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离子
注量下所产生的质量沉积效应也可生成新的产物ꎬ这
些产物能与细胞内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竞
争自由基ꎬ从而减轻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ꎬ使得菌
株存活率有所回升ꎻ随着离子注量的进一步增加ꎬ能量
沉积和动量传递所造成的 DNA 和生物膜等其他生物
大分子的严重损伤已超出了其所具有的修复能力ꎬ且
大量堆积的电荷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会产生库仑爆
炸ꎬ其形成的“保护屏障”作用也不复存在ꎬ从而使存
活率再次下降[16]ꎮ
2􀆰 1􀆰 2  12C6 +重离子辐射对海迪茨氏菌突变率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12C6 +重离子辐射剂量对海迪茨氏菌株进
行诱变处理ꎬ分别随机挑取 100 个单菌落进行摇瓶发
酵ꎬ测定其表面活性物质的纯化提取物ꎮ 以出发菌株
产表面活性物质量 6112U􀅰mL - 1为参考标准ꎬ低于发
菌株活性物质量 200U􀅰mL - 1的的单菌落为正突变ꎻ高
于发菌株活性物质量 200U􀅰mL - 1的单菌落为负突变ꎻ
接近 200 U􀅰mL - 1的的单菌落为未突变ꎮ
由图 2 可看出ꎬ当12C6 +重离子辐射剂量为 5(a)、
10 ( b)、30 ( c)、50 ( d) Gy 时ꎬ正突变率为: 7􀆰 6% 、
12􀆰 8% 、31􀆰 9% 、52􀆰 9% ꎻ当辐射剂量为 60Gy( f)时ꎬ正
突变率最高:76􀆰 9% ꎻ而辐射剂量为 120Gy(g)时ꎬ正突
变率将为 17􀆰 6% ꎬ而该辐射剂量范围(5 ~ 120Gy)恰好
对应图(1)中的“马鞍区”ꎮ 该结果也与文献报道[17]
的在“马鞍”区域菌株最易发生突变的结果相一致ꎮ
528
核  农  学  报 27 卷
研究结果表明ꎬ不同剂量12C6 +离子束处理菌株后ꎬ以
60Gy辐射剂量为突变效果最佳ꎮ
图 2  12C6 +辐射对海迪茨氏菌株突变及正突变率的影响
Fig. 2  The implantation of 12C6 + ion on mutation rate
and positive mutation rate of Dietzia maris strains
2􀆰 2  突变株的筛选及突变株性能分析
挑取诱变处理后产生透明圈的 600 株菌株进行摇
瓶复筛ꎬ最终筛选得到 1 株产活性物质量较高的突变
株ꎬ编号为 DMYR9( 12C6 +重离子辐射剂量为 60Gy)ꎬ
突变株 DMYR9 从 60h 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ꎬ生物表
面活性物质随菌体量的增加而增强ꎬ尤其是在对数期
中后期时ꎬ突变菌株开始大量产酶ꎮ 如图(3)所示ꎬ
24h(a)时产酶量为 5380 U􀅰mL - 1ꎬ比原出发菌种相比
提高了 160 U􀅰mL - 1ꎻ36h(b)时ꎬ进入停滞期ꎬ产酶量
为 5420 U􀅰mL - 1ꎬ比原出发菌种相比提高了 70 U􀅰
mL - 1ꎻ48h(c)后进入稳定期ꎬ产酶量为 5610 U􀅰mL - 1ꎬ
比原出发菌种相比提高了 200 U􀅰mL - 1ꎻ培养 60h(d)
时ꎬ培养基中突变菌株进入了对数期ꎬ保持一个恒定的
最大的比生长速度生长ꎬ细胞数量呈指数递增ꎬ此时产
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达到最大值 5650 U􀅰mL - 1ꎮ 当培养
72h(e)时ꎬ突变菌株进入了衰落期ꎬ由于菌体细胞数
量呈指数递减ꎬ产酶量下降为 5650 U􀅰mL - 1ꎬ而原出发
菌种产酶量下降为 5190 U􀅰mL - 1ꎮ
将种龄为 60 h 的种子培养基分别按不同的接种
量(4、6、8、10% ) 转接入已优化的培养基中ꎬ27℃振荡
培养 96h后测定ꎬ总的表面活性物质量出现了较大的
差异ꎮ 4 个接种量所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量降幅在 10
~ 80 U􀅰mL - 1ꎮ 如图 4 所示ꎬ接种量 4% (a)时ꎬ突变株
产表面活性物质量为:5670 U􀅰mL - 1ꎬ而原出发菌株产
表面活性物质量为:5610 U􀅰mL - 1ꎻ接种量 6% (b)时ꎬ
由于突变株生长繁殖速度加快ꎬ所产表面活性物质量
出现最大值:5690 U􀅰mL - 1ꎻ接种量 8% (c)时ꎬ突变株
图 3  不同种龄的突变株 DMYR9 性能
Fig. 3  The different bacteria various age
mutant DMYR9 performance
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量开始回落至:5650 U􀅰mL - 1ꎻ当
接种量 10% (d)时ꎬ由于接种量过大ꎬ导致溶氧不足ꎬ
影响了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ꎬ仅为 5620 U􀅰mL - 1ꎮ
图 4  不同接种量的突变株 DMYR9 性能
Fig. 4  The different inoculation amount of
mutant DMYR9 performance
将突变株 DMYR9 在斜面上连续传代 7 次ꎬ将不
同传代次数的菌株在最适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每代
作 5 个平行样)ꎬ测定发酵液在 Ph 值 6􀆰 5 条件下的生
物表面活性物质活力保持率ꎬ突变体 DMYR9 各代摇
瓶发酵表面活性物质活力保持率本稳定在 93􀆰 56% ~
98􀆰 34%范围内ꎬ说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ꎮ
2􀆰 3  分析生物修复型土壤降解实验
由表 2 可以看出ꎬ在试验第 10、20、30、40、50、60
天中的降解比率与突变菌株 DMYR9 数量级有较大的
差距ꎬ在试验进行到等 30 天时ꎬ土壤中柴油被降解的
比率仅为 61􀆰 6% ꎬ突变菌株的数量级为:6􀆰 13 Log10 cuf
􀅰g - 1ꎮ 随着试验的进行ꎬ在第 60 天时ꎬ土壤中柴油被
628
  6 期 12C6 +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及其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降解的比率达到最大值 51􀆰 5% ꎬ突变菌株的数量级降
至最低:5􀆰 63 Log10 cuf􀅰g - 1ꎬ这说明在为期 30d 的生物
修复过程中ꎬ在降解柴油代谢过程中突变菌株发挥了
极大的作用ꎮ 在试验进行到第 60 天ꎬ脱氢酶活性由初
始 143􀆰 8μgTF􀅰g - 1ꎬ升至为 186􀆰 7μgTF􀅰g - 1ꎻ试验进行
到大约 6h就有大量烃氧化类的微生物繁殖ꎬ20d 之内
这些微生物群落就增加到了 8􀆰 48 Log10 cuf􀅰g - 1数量
级ꎬ于此同时试验进行到第 10 天时ꎬ异养微生物群落
数量级呈现出最大值 9􀆰 34 Log10cuf􀅰g - 1ꎮ
表 2  生物修复型土壤降解试验
Table 2  Excellent indicator of biological activity for experiment
时间
Time / d
异养微生物
HM(log cuf􀅰g - 1)
烃氧化微生物
HOM / (log cuf􀅰g - 1)
柴油降解率
DDR / %
脱氢酶活性
DA / (μg TF􀅰g - 1)
突变菌株
MSDMYR9 / (Log10 cuf􀅰g - 1)
0 6􀆰 45 7􀆰 56 0 143􀆰 8 7􀆰 00
10 9􀆰 34 7􀆰 83 77􀆰 6 152􀆰 4 6􀆰 82
20 8􀆰 36 8􀆰 48 69􀆰 0 161􀆰 5 6􀆰 37
30 7􀆰 65 7􀆰 97 61􀆰 6 167􀆰 3 6􀆰 13
40 7􀆰 43 7􀆰 68 56􀆰 7 177􀆰 2 5􀆰 96
50 7􀆰 21 7􀆰 51 54􀆰 3 181􀆰 7 5􀆰 87
60 6􀆰 95 7􀆰 42 51􀆰 5 186􀆰 7 5􀆰 63
    Note:HM:Heterotrophic microfloraꎬHOM:Hydrocarbon ̄oxidizing microorganismꎬMS:Mutation strainꎬDDR:Diesel degradation rateꎬDA:Dehydrogenate
activityꎬThe same as below.
表 3  改良型土壤降解试验
Table 3  Excellent indicator of stimulating activity for experiment
时间
Time / d
异养微生物
HM / (log cuf􀅰g - 1)
烃氧化微生物
HOM log(cuf􀅰g - 1)
柴油降解率
DDR / %
脱氢酶活性
DA / (μg TF􀅰g - 1)
突变菌株
MS DMYR9 / (Log10 cuf􀅰g - 1)
0 7􀆰 13 5􀆰 96 0 143􀆰 8 -
10 8􀆰 64 8􀆰 36 64􀆰 2 144􀆰 2 -
20 8􀆰 53 7􀆰 94 62􀆰 7 149􀆰 3 -
30 8􀆰 32 8􀆰 17 59􀆰 3 151􀆰 3 -
40 8􀆰 17 8􀆰 21 48􀆰 9 146􀆰 4 -
50 7􀆰 67 7􀆰 26 44􀆰 3 142􀆰 7 -
60 7􀆰 35 5􀆰 82 38􀆰 3 139􀆰 8 -
2􀆰 4  分析改良型土壤降解试验
由表 3 可以看出ꎬ在试验进行到第 10 天时ꎬ由于
添加的非离子性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的化学刺激ꎬ土
壤中柴油被降解的比率达到最高值:64􀆰 2% ꎬ而在试验
进行到第 60 天时ꎬ柴油被降解的比率出现最低值:
38􀆰 3% ꎬ在试验 10、20、30、40、50、60d 中的降解比率构
成了线性关系ꎬ这说明化学修复前期与表面活性剂的
配合使用对于去除土壤中柴油有较好的效果ꎬ但由于
非离子性活性剂中的碳带有微量正电荷ꎬ易被土壤胶
体所吸附ꎬ从而降低了降解效果ꎮ 而脱氢酶活性由初
始 143􀆰 8 μgTF􀅰g - 1降至为 139􀆰 8μgTF􀅰g - 1ꎬ呈现出下
降趋势ꎬ在试验进行到 30d 时最大ꎬ其数值为:
151􀆰 3μgTF􀅰g - 1ꎻ试验进行到大约 2􀆰 4h 就有大量烃氧
化类的微生物繁殖ꎬ10d 之内这些微生物群落就增加
到了 8􀆰 36 Log10 cuf􀅰g - 1数量级ꎬ而异养微生物群落也
增加到了最大的数量级 8􀆰 64 Log10cuf􀅰g - 1ꎮ
2􀆰 5  生物修复型土壤酶活性与柴油降解的相关性
当加入 w = 3􀆰 6%的 HgCl2 到洁净型土壤进行空
白实验时ꎬ测得的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脂酶
活性分别为 135􀆰 6μg TF􀅰g - 1、3􀆰 78KMnO4 mL􀅰g - 1千土
和 2􀆰 48μmol脂肪酸􀅰min - 1ꎬ各种酶活性均低于在加有
柴油的其它实验条件时相应的土壤酶活性ꎮ 这表明土
壤被柴油污染后ꎬ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脂酶
活性均有提高ꎮ 随着实验的进行ꎬ生物修复型土壤样
品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脂酶活性不断降低ꎬ这是由生
728
核  农  学  报 27 卷
物修复型土样中柴油不断被突变菌株 DMYR9 降解而
使土样中剩余柴油浓度降低造成的ꎬ但是经过 60d 的
生物修复ꎬ仅达到洁净型土壤条件下的 1 / 3ꎬ总趋势仍
是随着柴油染浓度升高而降低ꎮ
图 5  试验过程中(生物修复型土壤)过氧化
氢酶活性的变化
Fig. 5  The soil Catalase activity during the
test (biological activity)
如图 5 所示ꎬ试验开始后ꎬ土样样品中过氧化氢酶
活性随着污染柴油浓度的增加ꎬ在突变菌株 DMYR9
经 60d 的修复后总趋势升高ꎬ在经 10d 生物修复后
(a)ꎬ土壤样品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升至为 2􀆰 86
KMnO4mL􀅰g - 1千土ꎻ经 20d 生物修复后(b)ꎬ 土壤样
品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降至为 2􀆰 74KMnO4mL􀅰g - 1千
土ꎻ经 40d生物修复后(c)ꎬ 土壤样品中过氧化氢酶又
升至为 3􀆰 17 KMnO4mL􀅰g - 1千土ꎻ经 60d 生物修复后
(d)ꎬ同洁净型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接近ꎬ达到
4􀆰 15 KMnO4mL􀅰g - 1千土ꎮ 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
变化可以说明ꎬ对柴油污染的土壤ꎬ突变菌株 DMYR9
的修复作用可以促使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ꎮ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壤
中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在低污染条件下能够很快恢复ꎮ
柴油污染土壤经突变菌株生物修复后ꎬ前期土壤中的
柴油降解中间代谢产物可能对生物体有毒害作用ꎬ而
抑制了过氧化氢酶的形成ꎬ导致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
性不高ꎮ 经过了 60d 突变菌株的生物修复后ꎬ土壤中
的柴油浓度下降ꎬ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强ꎮ
如图 6 所示ꎬ随着试验的进行ꎬ生物修复型土壤样
中脂酶活性均有一快速增加阶段ꎬ实验第 10 天时ꎬ脂
酶活性上升为:3􀆰 24μmol 脂肪酸􀅰min - 1ꎻ试验第 30d
时ꎬ脂酶活性达到最高值:3􀆰 74μmol 脂肪酸􀅰min - 1ꎮ
随着试验的进行ꎬ土样中脂酶活性不断降低ꎬ第 50 天
图 6  试验过程中(生物修复型土壤)
脂酶活性的变化
Fig. 6  The soil lipase activity during
the test (biological activity)
时ꎬ脂酶活性降至为:3􀆰 36μmol 脂肪酸􀅰min - 1ꎻ在实验
第 60d时ꎬ脂酶活性降到最低值:2􀆰 68μmol 脂肪酸􀅰
min - 1ꎮ
脂酶活性达到最高值这是由生物修复型土样中柴
油不断被降解而使土样中剩余柴油浓度降低造成的ꎮ
土壤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土壤环境状
况ꎮ 土壤受到石油烃类的污染后ꎬ土壤系统中酶活性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ꎬ而突变菌株 DMYR9 自身含有脱
氢酶ꎬ可有效地促进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净化ꎮ
本实验结果同于 Van 等[18]的结果ꎬ该研究者认为土壤
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去除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ꎮ 对表
3 中数据与图 5、图 6 进行对比数值分析后ꎬ可以看出
过氧化氢酶活性同生物修复型土壤中柴油的降解率呈
负相关ꎬ而柴油降解菌数量、脂酶活性同柴油降解率均
呈正相关ꎮ
3  讨论
我国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瓶颈在于菌种资源
选育缺少突破性进展ꎬ而12C6 +重离子诱变有高真空、
变谱宽ꎬ突变率高、速度快等优点ꎬ具有诱变微生物育
种的多种有利因子ꎬ是传统的紫外线、X 射线、γ 射线、
N +离子等无法比拟的ꎮ 本研究中ꎬ利用离子诱变技术
对海迪茨氏菌进行不同剂量诱变筛选ꎬ实验结果表明
以能量为 80MeV􀅰u - 1ꎬLET 为 35􀆰 5keV􀅰μm - 1ꎬ吸收剂
量率 1Gy􀅰min - 1ꎬ辐射剂量为 60Gy诱变海迪茨氏菌的
正突变率最高ꎬ为 76􀆰 9% ꎮ 经初选、复选筛选得到了
具有高降解能力的突变菌株 DMYR9ꎬ而对于该突变菌
828
  6 期 12C6 +重离子诱变海迪茨氏菌及其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株降解能力的基础研究对其后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ꎮ
土壤受到石油的污染后ꎬ土壤系统中酶活性会受
到一定的影响[19]ꎮ 土壤酶作为土壤的组成部分ꎬ其活
性的大小敏感的反映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强度ꎬ作
为土壤生化指标是很有意义的[20]ꎮ 本研究中ꎬ生物修
复型土壤样品中ꎬ加入的膨松剂(锯末)使土壤通透性
增强ꎬ 突变菌株 DMYR9 呼吸作用增强ꎬ并利用柴油作
为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ꎬ在自生所产脱氢酶的催化
下将其水解成甘油、脂肪酸ꎬ最后降解为 H2O、CO2等
代谢产物ꎬ从而使柴油的降解率增加[21]ꎮ 实验结果表
明ꎬ改良型土壤样品中ꎬ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
将柴油从其吸附的土壤胶体上剥离下来ꎬ从而大大提
高其生物可利用性ꎬ但在降解初期以化学修复为主的
阶段过去之后ꎬ长期、缓慢、彻底的柴油污染物去除还
要依靠消耗营养物的生物群落降解来进行ꎬ因此ꎬ接种
具有高降解力的微生物群落ꎬ通过微生物间的协同作
用ꎬ能更完全地降解柴油ꎮ
本研究中ꎬ供突变菌株 DMYR9 繁殖的培养基中
含有磷源(K2HPO4􀅰3H2O)与 CaCl2ꎬ 而 K2HPO4 本身
有一定的缓冲作用ꎬ磷源的代谢对体系 pH 值无明显
影响ꎬ而经后续研究证明加入以 K2HPO4 为磷源时ꎬ可
以提高该突变菌株降解柴油的能力ꎬ对于整个体系土
壤环境较为稳定ꎬ可大量繁殖ꎬ促进柴油污染物的降
解ꎮ Ca2 +是某些胞外酶的稳定剂ꎬ蛋白酶的辅因子ꎬ在
微生物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ꎬ可促进微生物的生长ꎬ
而经后续研究证明污染土壤中 CaCl2 浓度的增加与突
变菌株 DMYR9 降解柴油率呈正相关ꎮ 经后续研究证
明加补加离子 Zn2 +能增加该菌株细胞对胞外生物表
面活性剂分泌ꎬ但影响柴油从其吸附土壤胶体上剥离
能力ꎬZn2 +浓度的增加与该突变菌株产表面活性剂产
量呈正相关ꎬ而与表面活性剂活力呈负相关ꎮ
4  结论
利用能量为 80MeVꎬLET为 35􀆰 5keV􀅰μm -1ꎬ吸收剂
量率 1Gy􀅰min -1的12C6 +重离子辐射海迪茨氏菌ꎬ研究结
果表明辐射剂量为 60Gy时ꎬ可有效地对 Dietzia maris菌
株在石油烃降解能力进行针对性改良ꎬ且可稳定遗传至
后代ꎮ 通过对污染土壤中被分解的柴油、异养微生物群
落、烃氧化微生物群落及 DMYR9 突变菌株体数量级的
分析ꎬ证明了该突变菌体具有显著降解环烷烃能力ꎬ并
且针对柴油污染土壤系统中酶活性反映程度的各项参
数进行了对比分析ꎬ结果表明:突变菌株 DMYR9进行生
物修复的效果优于化学法修复ꎬ这对今后在土壤污染治
理中开发利用此突变菌具有指导意义ꎮ
参考文献:
[ 1 ]   Onwurah N Eꎬ Ogugua V Nꎬ Onyikeꎬ N Bꎬ Ochonogor A Eꎬ Otitoju
O H. Crude Oil Spills in the Environmentꎬ Effects and Some
Innovative Clean ̄up Biotechnologies[J] . University of Tehranꎬ2007ꎬ
1(4):307 - 320
[ 2 ]  Power H Rꎬ Schmidt R Aꎬ Snow G A. Curr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fusiform rust on Southern pine [ J] . Annual Review
of Physiopathologyꎬ 1981ꎬ 19: 353 - 371
[ 3 ]  姚德明ꎬ 许华夏.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研
究[J] . 生态学杂志ꎬ2002ꎬ 21(1): 26 - 28
[ 4 ]  Mana C Sꎬ Busalmen J Pꎬ Sanchez S R.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of a mineral ̄base contaminated waste from crude oil
extraction by indigenous bacteria [J] .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ꎬ 2005ꎬ 47(4): 233 - 238
[ 5 ]  周双飞ꎬ 蒲万芬.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J] . 油田化学ꎬ2009ꎬ 26(3): 328 - 331
[ 6 ]  Rainey ꎬF A ꎬ Klatte Sꎬ Kroppenstedt R M ꎬ Stackebrandtꎬ E.
Dietziaꎬ a new genus including Dietzia maris comb. nov. ꎬ formerly
Rhodococcus maris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ꎬ1995ꎬ45(1):32 - 36
[ 7 ]  陈义光ꎬ 李汇明ꎬ 李沁元. 一平浪盐矿古老岩沉积中可培养细
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 J] . 微生物学报ꎬ 2007ꎬ 47(4):571
- 577
[ 8 ]  Erin A Gꎬ William Fꎬ Paul R J.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gram ̄
positive bacteria cultured form marine sediment [ J]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ꎬ2009ꎬ73(10):3272 - 3282
[ 9 ]  周翔ꎬ梁剑平ꎬ李雪虎ꎬ陆锡宏. ~ (12)C ~ (6 + )离子辐射下海
迪茨氏菌及其表面活性物质研究 [ J] . 科技导报ꎬ 2012ꎬ 30
(12):21 - 25
[10]  曲颖ꎬ李文建ꎬ周利斌. 重离子辐射植物的诱变效应研究[ J] .原
子核物理评论ꎬ2007ꎬ24(4):294 - 298
[11]  Zheng Cꎬ Xiao Z Gꎬ XU H Sꎬ Xiao G Qꎬ Zhan W Lꎬ Li Z Kꎬ Duan
L Mꎬ Sun Z Yꎬ Yao Nꎬ Yuan X Hꎬ Zhang X Yꎬ Wang J Sꎬ Chen K
Hꎬ Han R Rꎬ Hu Hꎬ Huang T Hꎬ Liang J Jꎬ Ouyang Zꎬ Yu Y Hꎬ
Yue Kꎬ Zhang X Hꎬ Zhang Y Pꎬ Li X Gꎬ Li J. Hadron physics
programs at HIRFL ̄CSRm: plan and status [ J ] .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ꎬ 2007ꎬ31(12):1177 - 1180
[12]   GB / T 4789􀆰 2 - 2010ꎬ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S]
[13]   Ngo T Tꎬ Lenhoff H M. Translated under the title Immunofermentnyi
analyze[J] . Enzyme Mediated Immunoassayꎬ 1988ꎬ 23(6):121 -
129
[14]  关松荫.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ꎬ1986
[15]   Li Yꎬ Zheng Yꎬ L i Y Yꎬ Zheng X Lꎬ Li Bꎬ Ma Y Xꎬ Cao J H.
Volatilization behaviors of diesel oil from the soils [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ꎬ2004ꎬ 16(6): 1033 - 1036
[16]   陈宇ꎬ林梓鑫.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生物效应研究[ J] . 中国抗生
素杂志ꎬ1998ꎬ23(6): 415 - 419
[17]  宋道军ꎬ姚建铭ꎬ邵春林.离子注入微生物产生“马鞍型”存活曲
线的可能作用机制[J] . 核技术ꎬ1999ꎬ22(3):129 - 232
[18]  Van P Vꎬ Dolmen P.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92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ꎬ27(6):0823 ~ 0830
toxicity tests in assessing ecotoxicological risks of contaminants in soil
and sediment [J] . Chemosphereꎬ 1997ꎬ 34: 455 - 499
[19]  Namkoong Wꎬ Hwang E Yꎬ Park J Sꎬ Choi J Y.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 ̄contaminated soil with composting [ J ]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ꎬ 2002ꎬ 119: 23 - 31
[20]  Li Y Yꎬ Zheng X Lꎬ Li Bꎬ Ma Y Xꎬ Cao J H. Volatilization
behaviors of diesel oil from the soils [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ꎬ 2004ꎬ 16(6):1033 - 1036
[21]   Zhou Xꎬ Xin Z Jꎬ Lu X Hꎬ Yang X Pꎬ Zhao M Rꎬ Wang Lꎬ Liang
J P. High effciency degradation crude oil by a novel mutant
irradiated from Dietzia strain by 12C6 + Heavy 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ꎬ 2013ꎬ 137:386
- 393
Research on Dietzia Maris Strain Induced by Carbon ̄Ion Beams and
Its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 Oil Contaminated Soil
ZHOU Xiang1   LIANG Jian ̄ping1   XIN Zhi ̄jun1   LU Xi ̄hong1   YANG Xian ̄peng1
GUO Zhi ̄ting2   HAO Bao ̄cheng2
( 1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Lanzhou Gansu  730000ꎻ
2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Lanzhou)ꎬ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ꎬ Lanzhou Gansu  730050)
Abstract:The 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strain were irradiated with 12C6 + heavy ̄ ion beam with a dose range
of 5 to 120 Gyꎬ These ions were accelerated up to 80MeV u - 1ꎬ and their LET was 35􀆰 5keV􀅰μm - 1 . Primaries and
check screening the mutant strain DMYR9ꎬ and its decomposi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pair of the activity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chemically modifi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lipase activity to microbial counts and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diesel oil. So the soil lipase activity
was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biological activity for monitoring diesel oil deconta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contaminated by dieselꎬ soil catalaseꎬ dehydrogenase and lipase activity increasedꎬ the lowest lipase activity by mutant
bacteria DMYR9 repair contaminated soil systemꎬ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in the soil. Lipase activity and the
number of mutations in bacteria i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mutant strain DMYR9 has a higher subseque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treatment and recover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
Key words:12C6 + - ionꎻ Dietzia Marisꎻ Contaminated soilꎻ Enzyme activityꎻ Degradability
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