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Transplanting Density on Con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luble Sugar on Japonica Rice in Cold Region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花后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为了研究寒地粳稻的最适插秧密度,本试验以寒地粳稻品种东农 425 和东农 427 为试验材料,设置12个插秧密度处理:D1(35 cm×16.7 cm)、D2(30 cm×16.7 cm)、D3(35 cm×13.3 cm)、D4(25 cm×16.7 cm)、D5(30 cm×13.3 cm)、D6(35 cm×10 cm)、D7(25 cm×13.3 cm)、D8(30 cm×10 cm)、D9(25 cm×10 cm)、D10(35 cm×6.7 cm)、D11(30 cm×6.7 cm)、D12(25 cm×6.7 cm),研究了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花后天数的增加,东农425和东农427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又有少量回升趋势。随着插秧密度升高,东农425和东农427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密度过高反而下降;东农425叶片、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在D6处理下达最大值,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D5处理下达最大值,东农427均在D3处理下达最大值;东农425茎秆可溶性糖的输出量、输出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在D4、D6、D9处理下达最大值,而东农427分别在D2、D3、D3处理下达最大值;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茎秆、籽粒单位土地面积可溶性糖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探讨了寒地粳稻叶片、茎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的关系,为寒地粳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 ($$+,
!"#$%&"()#*+&$,-$.*#/#$&0*.+%*+1
收稿日期!"#$)*#*")!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 -十二五 . 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 "#$,-./"#-#) # !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 " "#$$-./,%-#"*#$ # !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
""#$$-./$-$$#
作者简介!刘洋!女!主要从事水稻高产栽培及其生理研究% 0*1234$43=<289$&AA#;$,>:71
通讯作者!赵宏伟!女!教授!主要水稻高产栽培及其生理研究% 0*1234$ 6789\X3d627q:774;$">:71
文章编号!$###*A%%$""#$%##*$$%*#&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花后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刘!洋$!"!赵宏伟$!谷海东$!姚!辰$
" $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 大庆!$,####
摘!要!为了研究寒地粳稻的最适插秧密度!本试验以寒地粳稻品种东农 )"% 和东农 )"+ 为试验材料!
设置 $" 个插秧密度处理%/$,% :1 C$G+ :1("/",# :1 C$G+ :1("/,,% :1 C$,G, :1("/)"%
:1 C$G+ :1("/%,# :1 C$,G, :1("/,% :1 C$# :1("/+"% :1 C$,G, :1("/A,# :1 C$#
:1("/&"% :1 C$# :1("/$#,% :1 CG+ :1("/$$,# :1 CG+ :1("/$""% :1 CG+ :1(!研究
了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花后天数的增加!东农 )"%
和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又有少量回升趋势#
随着插秧密度升高!东农 )"% 和东农 )"+ 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密度过高反而下降$东
农 )"% 叶片"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东农
)"+ 均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的输出量"输出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在 /)"
/"/& 处理下达最大值!而东农 )"+ 分别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茎秆"籽
粒单位土地面积可溶性糖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本试验探讨了寒地粳稻叶片"茎杆"籽粒可溶
性糖含量与产量的关系!为寒地粳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寒地粳稻$插秧密度$可溶性糖
/EF$$#G$$A&H5>3@@8>$##*A%%$G"#$%G#>$$%
!!可溶性糖可为水稻"M$9T& 1&/.B& >`#提供能量!是
其物质来源!且对水稻的抗病 $( )耐极端温度 " B,( )耐
金属胁迫 )(等抗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水稻
可溶性糖的积累与转运对水稻的高产栽培有重要
意义%
水稻叶片可溶性糖为其他器官提供有机质!灌浆
期叶片中的可溶性糖主要向籽粒中运转! 灌浆前期叶
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会逐渐上升!而随着灌浆进程的推
进到达一定程度时会逐渐降低% 抽穗前茎鞘贮存物质
和抽穗后叶片的光合作用是水稻灌浆所需物质的主要
来源 % B( % 作物茎秆贮存可溶性糖对灌浆初期籽粒的
活性和籽粒灌浆的启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 BA( % 水稻茎
鞘贮存物质的积累量在抽穗前一周左右达到最大值!
抽穗开花后!籽粒成为水稻的主要贮存器官!茎鞘向籽
粒输出同化物 &( !茎杆干重下降!约在抽穗后 $% (
"#P!茎秆的重量达最低值!以后略有上升 $#( &在齐穗
后 $#P 内茎鞘贮存物质的运出量最高 $$( % 可溶性糖
和淀粉是水稻籽粒的主要贮存物质% 可溶性糖是淀粉
合成的底物!其含量的多少!对籽粒淀粉的积累和水稻
细胞壁的合成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
有研究认为栽培技术措施对水稻可溶性糖含量和
运转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 B$%( % 张晋等 $(研究指出!
密度增加!小麦旗叶可溶性糖的积累和运转量降低%
而关于插秧密度对水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少见报
道% 本试验以东农 )"% 和东农 )"+ 为试验材料!研究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寒地粳稻叶片)茎杆)籽粒可溶性
糖含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确定合理的插秧密度!为寒
地粳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
核!农!学!报 "& 卷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东农 )"%"松 &,A C东农 )",#!需
%$#O活动积温 " +##O左右!生育期 $)# P&东农 )"+
"五优稻 $ 号 C东农 )",#!需%$#O积温 " ##O!生
育期 $,% P%
!#$"试验设计
试验于 "#$" 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
行&本试验设置 $" 个插秧密度处理!, 个行距处理$
"%),#),% :1!) 个穴距处理$G+)$#)$,G,)$G+ :1
"表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次重复!小区行长 %
1!"# 行!两端设 " 行保护行!) 月 $+ 日播种!% 月 ",
日移栽!& 月 "# 日收获&其他管理同生产田&土壤基础
肥力为有机质含量 "" ,## 19*N9B$!全氮 $")# 19*
N9B$!全磷 )$#G# 19*N9B$!缓效钾 +#G% 19*N9B$!碱
解氮 $"&GA 19*N9B$!速效磷 $AG+ 19*N9B$!速效钾
&&G$ 19*N9B$!土壤 SY值 GA%
表 !"密度处理
L6),4!"L569:+,69.*90 849:*.7 .546.A49.:
处理
U?X2T1X8T@
/$ /" /, /) /% / /+ /A /& /$# /$$ /$"
行距
L7\@S2:389H:1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穴距
Y34@S2:389H:1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密度
/X8@3T$+G$ "#G# "$G) ")G# "%G# "AG ,#G# ,,G, )#G# )"G& %#G# #G#
!#%"测定项目及方法
$G,G$!叶片"茎秆"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选取田间
生长整齐一致的稻株于抽穗期挂牌标记% 自抽穗开花
期至成熟期!每隔 +P 于上午 &$## ($#$,# 分取挂牌标
记稻株整穴"地上部分#!每处理取 % 穴!分为叶片)茎
秆"不包含叶鞘#)籽粒!烘干用于可溶性糖含量的测
定!可溶性糖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叶片"茎秆)籽粒#于烘箱烘干至恒重!粉碎机粉
碎!过 $## 目筛%
称取烘干粉样 %# 19于 $# 1` 刻度试管中!加入
A#Q乙醇 ) 1` !把刻度试管置于 A#O水浴中不断搅拌
)# 138!冷却后离心!上清液倒入试管!残渣中继续提取
$ 次!合并上清液并加入 $#19活性炭!于 A#O水浴中脱
色 ,#138!过滤后再用 A#Q乙醇于 $#1` 容量瓶中定容%
吸取提取液 $ 1` !加入蒽酮试剂 % 1` !并于沸水浴中显
色 $# 138!冷却后在 "% 81波长下测定 E/值%
$G,G"!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成熟期!各处理收获
"1"!, 次重复!单打单收!并折算公顷产量%
$G,G,!茎秆糖输出量及茎秆输出糖对粒重贡献率的
计算!参照王维等 $+(的计算方法$
茎秆糖输出量 k抽穗期茎秆非结构性糖含量 B成
熟期茎秆非结构性糖含量&
茎秆糖输出率 k茎秆糖输出量H抽穗期茎秆重 C
$##Q&
茎秆输出糖对粒重贡献率 k茎秆糖输出量H每穗
籽粒重 C$##Q%
!#<"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得数据均采用 Z3:?7@7[T0^:X4"#$# 和 IJII
a$&G#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含量
的影响
"G$G$!c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
影响!由图 $ 可知!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东农 )"%
和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
东农 )"% 在低密度处理下"/$ B/,#!叶片可溶性
糖含量在花后 "$ P 达到最大值!到花后"田间 A#Q已
开花#"A P 一直维持较高含量!之后迅速下降&中等密
度处理下"/ B/A#!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 $) P
达最大值!到花后 "$ P 一直维持较高含量!之后下降!
且始终高于低密度处理!其中 / 处理始终高于其他
处理&而在高密度处理下"/$$)/$"#!在花后 "A P 达
最大值!且含量始终低于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处理!说明
插秧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
的合成%
$$
! 期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花后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对插秧密度的响应与
东农 )"% 不 同!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大 于 "#G# 万 穴
*61B"#!随着插秧密度的降低!叶片可溶性糖总含量
增加!而密度低到一定程度"小于 "#G# 万穴*61B"#可
溶性糖总含量反而随着插秧密度的降低而降低% 在
/$ B/% 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 $) ("$ P 一直
维持较高含量!在花后 "A P 之后迅速下降!在花后第
,% 天达到最小值!到花后 )" P 又有少量的积累&在 /
B/$" 处理下可溶性糖总含量随花后时间呈先增加后
降低趋势!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随插秧密度的增大而延
迟!且最大值随插秧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如在 /$" 处
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峰值仅为 $&G"19*9B$*
/_!说明插秧密度过高严重影响东农 )"+ 叶片可溶性
糖的合成%
注$.$东农 )"%& -$东皮 )"+% 下同%
M7TX$ +/7898789)"%,>-$ +/7898789)"+,>U6X@21X2@[747\389>
图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01!";;4I.-;8*;;4549.849:*.7 -9.M4I-9.49.-;:-,G),4:G065*9.M4,4634:-;g6+-9*I6 5*I4*9I-,8540*-9
" 个品种相比较!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
最高值为 ")AG%" 19*9B$*/_"/#比其他处理的峰值
高 )G"+ (%&G%% 19*9B$*/_!而东农 )"+ 的最高值为
")#G)A 19*9B$*/_"/,#!比其他处理的峰值高 )G,"
(+$G"" 19*9B$*/_!相同处理下 " 品种最小值始终
表现为东农 )"% 大于东农 )"+!说明东农 )"% 比东农
)"+ 有更充足的可溶性糖供应到籽粒的库%
"G$G"!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
响!由图 " 可知!花后 + ()"P!东农 )"% 和东农 )"+ 茎
秆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有少量回升趋势%
东农 )"% 在 /$ B/, 处理下!花后 + ($)P 茎秆可
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花后第 $) 天之后迅速下降!
在花后第 "$ 天下降到最小值!较花后 $)9分别下降了
+AG$Q)+AG)"Q和 +AG"AQ!之后又有少量的回升&
/) B/A 处理下!花后第 + 天到 $) 天可溶性糖含量迅
速降低!均在花后第 $) 天达到最小值!其中 / 处理
下降幅度最小!为 ++GA)Q!之后均有少量回升&/& 和
/$# 处理表现为和 /$ (/, 处理相似趋势&而 /$$ 和
/$" 处理在花后 "$P 之后才开始下降!花后 "AP 下达
最小值之后均有少量回升%
东农 )"+ 在 /$ B/% 处理下!花后 +P 茎秆可溶性
糖含量迅速下降!到花后第 $) 天下降到最小值!其中
/, 处理下降幅度最小!为 A"G""Q!之后又有少量积
累& / B/A 处理下!花后 $)P 之后迅速下降!花后 "$P
+$$
核!农!学!报 "& 卷
达最小值&/&)/$# 在花后 "AP 达到最小值&而 /$$ 和
/$" 处理花后 + ("AP 一直变化不明显!在花后 ,%P 才
下降到最小值!之后均有少量回升%
花后 +P!" 品种茎秆可溶性糖总含量随插秧密度
的升 高 而 先 升 高 后 降 低! 分 别 在 / " $)%G#)
19*9B$*/_#和 /,"$)$GA&19*9B$*/_#处理达最大
值!均在 /$" 处理达最小值!/$ B/, 处理东农 )"+ 茎
秆可溶性糖总含量高于东农 )"%!而 /) B/$" 处理反
之% 说明在较低密度下不利于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
的输出!而在高密度下不利于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
的输出%
图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01$";;4I.-;8*;;4549.849:*.7 -9.M4I-9.49.-;:-,G),4:G065*9.M4:.4A -;g6+-9*I6 5*I4*9I-,8540*-9
"G$G,!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
响!如图 , 所示!东农 )"% 在 /$ B/, 处理下籽粒可
溶性糖含量在花后 + ($)P 先有少量上升!之后下降!
,%P 达最小值之后又有少量回升&/) B/A 处理下花后
+ ("AP 一直呈下降趋势!"AP 达最小值之后又有少量
回升&/& B/$" 处理表现与 /$ B/, 处理相似趋势%
东农 )"+ 在 /$ B/ 处理下籽粒果糖含量花后 + ("AP
一直呈下降趋势!"AP 达最小值之后又有少量回升&/+
B/$# 处理下花后 + ($)P 先有少量上升之后下降&而
/$$ B/$" 处理下!花后 + ("$P 先有少量上升之后下
降%
花后 +P!东农 )"% 在 /% 处理下籽粒中可溶性总
糖含量最高!其次是 / 处理&东农 )"+ 在 /, 处理下
最高!其次是 /" 处理!" 品种均在 /$" 处理下最低%
相比较而言!东农 )"% 在整个灌浆期内各密度处理间
籽粒可溶性搪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表明该品种籽粒中
可溶性糖总含量对密度处理效应不太敏感% 由此可
见!东农 )"% 在中等密度下!而东农 )"+ 在较低密度下
种植更有利于增加叶源端的同化物供应能力!同时也
有利于提高其转化利用效率%
"G$G)!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积
累与分配的影响!由表 , 可知!抽穗期东农 )"% 叶片
可溶性糖积累量 / 处理最高!其次是 /+)/A 处理!
/$ 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处理叶片可溶性糖积
累量为 /$ 处理的 "G$ 倍&茎秆可溶性糖累积量 /&
处理最高!其次是 /$# 和 /A 处理!且显著高于 /$ B
/% 处理!其中 /$ 处理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显著低于
其他处理!/& 处理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为 /$ 处理的
$G&) 倍&籽粒可溶性糖积累量也在 / 处理下最高!其
A$$
! 期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花后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图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01%";;4I.-;8*;;4549.849:*.7 -9.M4I-9.49.-;:-,G),4:G065*9.M4056*9-;g6+-9*I6 5*I4*9I-,8540*-9
次是 /% 处理!/ 处理是 /$ 处理的 "G)A 倍!/$ 处理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东农 )"% 的叶片)茎秆和籽
粒均在 / 处理下最高!叶片 / B/$" 处理间可溶性
糖积累量差异不显著!茎秆 /+ B/$" 处理可溶性糖积
累量差异不显著!籽粒 /" B/$$ 处理间可溶性糖积累
量没有显著差异%
!!抽穗期!东农 )"+ 叶片可溶性糖积累量在 / 处
理下最高!/$ 处理下最低!但 /) B/& 处理间差异不
显著!/$)/$$)/$" 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茎秆可溶
性糖积累量在 /, 处理下最高!/$" 处理下最低!
/$$)/$" 处理显著低于 /$ B/& 处理!/, 处理是
/$" 处理的 $G+% 倍!籽粒为 /, 处理最高!/$" 处理
最低!/, 处理为 /$" 处理的 "G%, 倍&成熟期!/) 处
理下叶片和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最高!/, 处理下籽
粒可溶性糖积累量最高!/$" 处理下茎秆和籽粒可
溶性糖积累量最低!而叶片为 /$ 处理下最低!各处
理间相差较小%
" 品种相比较!抽穗期!叶片可溶性糖积累量在
/$ B/) 处理下东农 )"% 低于东农 )"+!/% B/$" 处理
反之&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在 /$ B/, 处理下东农 )"%
低于东农 )"+!而在 /) B/$" 处理下均表现为东农
)"% 高于东农 )"+&籽粒可溶性糖积累量表现为 /$ B
/% 处理下东农 )"% 低于东农 )"+!而 /A B/$" 处理下
东农 )"% 高于东农 )"+% 成熟期!叶片可溶性糖积累
量在 /$ B/, 处理下东农 )"% 低于东农 )"+!/% B/$"
处理反之&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在 /$ B/) 处理下东
农 )"% 低于东农 )"+!/% B/$" 处理反之&成熟期 " 品
种籽粒可溶性糖积累量相差不大%
$#$"产量与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累积量的
相关性
"G"G$!茎秆中贮藏可溶性糖的输出及对粒重的贡献
!如图 ) 所示!东农 )"% 和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的
输出量)输出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随密度的
升高而升高!当密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输出量)输出率
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反而下降%
东农 )"% 和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的输出量分别
在 /) 和 /" 处理下达最大值!且东农 )"% 的茎秆可溶
性糖输出量始终高于东农 )"+&" 品种茎秆可溶性糖输
出率分别在 / 和 /, 处理下达最大值!在插秧密度小
于 "# 万穴*61B"时东农 )"+ 高于东农 )"%!而插秧密
度大于 "# 万穴*61B"时则表现为东农 )"+ 低于东农
)"%&" 品种茎秆可溶性糖输出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
&$$
核!农!学!报 "& 卷
表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可溶性糖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L6),4%";;4I.:-;.569:+,69.*90 849:*.7 -9I-9.5*)G.*-96986IIGAG,6.*-9-;:G045-;g6+-9*I6 5*I4*9I-,8540*-9
V"0%A]$#
品种
K=4T3a2?
处理
U?X2T1X8T
抽穗期 YX2P389@T29X 成熟期 L3SX8389@T29X
叶片
X`2[
茎秆
ITX1
籽粒
9?238
叶片
X`2[
茎秆
ITX1
籽粒
9?238
东农 )"% /$ $#>%+ X %)>$" P $)>#, X %>A% P "$>,+ X +>)" ]
+/7898789, )"% /" $,>,$ P +#>)& : $A>%% P +>+, P "%>%) P A>,+ 2
/, $%>)& P ++>)% : "">A% :P &>A+ :P "+>+& : A>&" 2
/) $A>"A :P &#>"" ] "+>+& ]: $">%, ]: ,#>%" ] A>&& 2
/% "">) ]: &">&# ] ,,>#) 2 $,>&$ ] ,$>A" ] &>#% 2
/ "+>%+ 2 $##>,& 2] ,)>A$ 2 $+>$" 2 ,)>%+ 2 &>#+ 2
/+ "%>,, 2] $##>)% 2] ,">#) 2] $>+) 2 ,,>## 2] A> 2
/A ",>,& 2] $#">)% 2 ,#>AA 2] $%>%A 2] ,$>"" ] A>%% 2
/& "">) ]: $#)>A) 2 "A>)% 2] $>$A 2] ,$>"# ] A>,) 2
/$# ",>$) 2]: $#,>%$ 2 ">" ]: $>,$ 2] ,$>$# ] A>"% 2]
/$$ ",>+" 2] $#">%, 2 "%>%& ]: $)>,A 2] ,$>&" ] A>#$ 2]
/$" "$>)+ ]: &+>+" 2] "">%" :P $)>#) 2] ,#>%$ ] +>)) ]
东农 )"+ /$ $%>#A P +#>$ ] ,$>+ ]: +>+% P ">), ]: >A& :P
+/7898789)"+, /" $+>&# ]: +&>)$ 2 ,)># ]: &>) : "&>) 2 +>AA ]
/, $+>&$ ]: A">%& 2 ),>"+ 2 $#>"" ] ,#>A# 2 &>), 2
/) $&>,, 2 A#>%% 2 )$>,) 2 $$>$ 2 ,$>$+ 2 &>"" 2
/% $&>)+ 2 +&>)" 2 ,+>+) 2] $$>,& 2 ,#>)+ 2 &>$# 2
/ "#>+& 2 +>+$ 2] ,)>+A ]: $$>$, 2 ,#>%" 2 A>, 2]
/+ $&>&# 2 +$>%$ ] ,,>#) ]: $$>#" 2 "&>"A 2] A>,, 2]
/A $&>"+ 2] +>&) ] ,#>& : $#>&" 2 ">A$ ]: A>#+ 2]:
/& $A>& 2] > ] ">&% :P $#>++ 2 ">#" ]: +>+) ]:
/$# $A>% ] %>&+ : "">## PX $#> 2] ",>#" :P +>)% ]:P
/$$ $>)+ :P %,>%) :P $A>)) X $#>$ ]: $&>&+ P +>$+ :P
/$" $>%) :P )+>"A P $+>$# X &>A ]: $A>% P >%) P
!!注$不同字母表示在 #G#% 水平上差异显著%
M7TX$/3[X?X8T4XTX?@\3T6 38 2:74=18 1X28 @3983[3:28TP3[X?X8:X@2T#G#% 4XaX4>
表 <"产量与可溶性糖累积量的相关关系
L6),4<"N-554,6.*-9I-4;;*I*49.:6A-90 :G0456IIGAG,6.*-9C*.M7*4,8
性状
U?23T@
抽穗期 YX2P389@T29X 成熟期 L3SX8389@T29X
叶片
X`2[
茎秆
ITX1
籽粒
9?238
叶片
X`2[
茎秆
ITX1
籽粒
R?238
产量 b3X4P #G+)!! #G++&!! #G%$!! #G"A!! #GA#+!! #G)%!
!!注$!表示显著相关":p#G#%# !!!表示极显著相关":p#G#$# %
M7TX$ ! 38P3:2TX@@3983[3:28T:7??X42T378":p#G#%# ! !!38P3:2TX@aX?<@3983[3:28T:7??X42T378":p#G#$#>
在 /& 和 /, 处理下达最大值!在插秧密度小于 "# 万
穴*61B"时东农 )"+ 高于东农 )"%!而插秧密度大于 "#
穴*1"时则反之!由图可知当插秧密度高于 )% 万穴 6*
1B"时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输出量对籽粒的贡献率
变化趋于平缓%
"G"G"!产量与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累积量
的相关性!由表 ) 可知!抽穗期和成熟期单位土地面
积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积累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或
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与产量
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提高水稻地上各部分的可溶性
#+$$
! 期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花后可溶性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图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茎秆可溶性糖的输出和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01<";;4I.-;8*;;4549.849:*.7 -9.M4.569:,-I6.*-9698I-9.5*)G.*-956.*- *9.M4:.4A -;g6+-9*I6 5*I4*9I-,8540*-9
糖积累量有望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提高茎秆可溶性糖
积累量!可能对产量的提高更显著%
%"讨论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
含量的影响
水稻叶片)茎秆可溶性糖类为其他器官提供有机
质% 有些研究认为!改变耕作条件)施肥方式和栽培技
术均可影响水稻可溶性糖含量和运转效率 $A B"#( % 而
目前关于密度对作物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多见于对小
麦 $(和玉米 "$(的研究!对于水稻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试验研究表明!插秧密度对东农 )"% 和东农
)"+ 叶片)茎秆可溶性糖的积累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
程度因品种而异% 插秧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迟东农
)"% 和东农 )"+ 可溶性糖含量达峰值的时间!且会降
低可溶性糖含量% 其中东农 )"% 在 /) B/A 处理下)
东农 )"+ 在 /$ B/% 处理下可溶性糖类达峰值的时间
较早!且含量也较高%
大量研究证明!环境因素对水稻籽粒可溶性糖类
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 B"%( !栽植密度对大豆 "( 和小
麦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
明!插秧密度升高!" 品种各处理灌浆前期"花后 +P#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密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反
而下降% 东农 )"% 在 /% 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而东农 )"+ 在 /, 处理下最高%
%#$"寒地粳稻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积累量与产
量的关系
研究认为!水稻茎秆积累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与水稻产量形成有密切关系 "+ B"A( !本试验通过研究茎
秆可溶性糖的输出量和输出率发现随着插秧密度的升
高!" 个品种茎秆可溶性糖输出量)输出率和茎秆可溶
性糖输出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东农
)"% 茎秆可溶性糖的输出量)输出率和对籽粒的贡献
率分别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而东农 )"+ 分
别在 /")/,)/, 处理下达最大值%
比较相同时期水稻叶片)茎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可知!以东农 )"% 的 / B/A 处理为例!花后 +P!籽粒
可溶性糖开始小幅度下降!而此时叶片可溶性糖还在
继续积累!含量不断升高!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度
下降&花后 $)P 籽粒可溶性糖开始大幅度下降!而此时
是叶片可溶性糖达峰值的时间!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
$+$$
核!农!学!报 "& 卷
已达最低值!花后 "AP 之后!叶片)茎秆)籽粒的可溶性
糖含量均较低!说明灌浆初期茎秆贮藏可溶性糖逐渐
向籽粒供应!含量逐渐下降!而叶片贮存可溶性糖在逐
渐向籽粒供应的同时还在合成!籽粒中可溶性糖逐渐
向淀粉转化!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籽粒可溶性糖开始
大幅度下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开始下降!茎秆可溶性
糖趋于稳定!处于较低水平!可见!水稻各部分形成积
累的可溶性糖最终均要运向籽粒形成淀粉!成为产量
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地上各部分的
可溶性糖积累量增加都可使产量升高!其中茎秆可溶
性糖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可见!水稻各部分可
溶性糖的积累对最终产量有重大的意义%
<"结论
通过对寒地粳稻地上各部分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
可知!东农 )"% 在 /& 处理下!东农 )"+ 在 /, 处理下
生长处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水稻叶片)茎秆可溶性糖
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运转!且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对粒
重的贡献率达最大值!提高了最终产量% 因此!本试验
认为东农 )"% 的最适插秧密度为 /&""% :1 C$# :1#
处理!而东农 )"+ 的最适插秧密度为 /, ",% :1 C
$,G, :1#处理!在此密度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参考文献!
$ (!李佐同!靳学慧!张亚玲!吴成龙>水稻幼苗可溶性糖及可溶性
蛋白含量与抗瘟性的关系V(>北方水稻!"##&!,&")# $ B&
" (!刘艳红!安黎哲!郭凤霞!徐世健>高山冰缘植物粗脂肪)可溶性
糖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异与环境适应关系的研究V(>冰川冻土!
"##+!"&"# $&)+ B&%"
, (!李书华!李仲芳!陈封政!李小京>孑遗植物可溶性糖的种类及
含量V(>湖北农业科学!"##&!)A"# $$)++ B$)+A
) (!张杰!梁永超!娄运生!华海霞>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幼苗光
合参数)可溶性糖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V(>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报!"##%!$$"# $A B+)
% (!F87=XU!F=28292I! I=9317T7b! I3PP390F>K78T?3]=T378 7[S?X*
28T6X@3@2@@31342TX@28P :=??X8TS67T7@<8T6X@3@T79?238 <3X4P!28P
T6X3??X42T378@63S@T7P?7=96T?X@3@T28:X38 \6X2T:=4T3a2?@9?7\8
=8PX?P3[X?X8T@734173@T=?XV(>J67T7@<8T6XT3:2!"##)!)" "$# $&&
B$#)
(!郭兆武!萧浪涛!罗孝和!李合松!吴成春!康朵兰!史齐>超级杂
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V(>作物学报!"##+!,,
"&# $$%#A B$%$%
+ (!林贤青!王雅芬!朱德峰!罗玉坤>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
物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V(>中国水稻科学!"##$!$%""# $+
B+A
A (!马明生!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
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V(>核农学报!"#$#!")
",# $#% B$$
& (!K6X8 YV!_289I V>Z74X:=42??X9=42T378 7[@38N*@7=?:XT?28@3T378 38
?3:X4X2[@6X2T6@P=?389T6X6X2P389JX?37P V(>.:T2J6<@3747932X
J428T2?=1!"##A!,#"%# $,& B)&
$#(!缪小建>水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规律及产量)品质形成
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A$ ) B)&
$$(!梁建生!曹显祖!徐生!朱庆森!宋平>水稻籽粒库强与其淀粉积
累之间关系的研究V(>作物学报!$&&)!"#"# $A% B&$
$"(!许珍>不同类型玉米子粒淀粉形成机理及其钾肥调控 /(>泰
安$山东农业大学!"##+$ %# B%,
$,(!m2=968 Z _! Y2??389T78 R M! -=@6 / L> I=:?7@X*1XP32TXP
T?28@:?3ST37824?X9=42T378 7[@=:?7@X@<1S7?TX?2:T3a3T<38 T6XS647X1
V(>U6XM2T37824.:2PX1<7[I:3X8:X@!"##"!&& " $ # $$#A+ B
$#AA#
$)(!e7=?X43P7= Z!U7??X@*e2]242Z! I13T6 K!-Xa28 Z_>IT7?XNXXSX?
PX[38X@28X\:42@@7[S428T*@SX:3[3:/M.*]38P389S?7TX38@28P 3@2
S=T2T3aX?X9=42T7?7[S2T2T38 X^S?X@@378V(>U6XJ428TV7=?824!"##"!
,#")# $)A& B)&+
$%(!汤日圣!郑建初!陈留根!张大栋!金之庆!童红玉>高温对杂交
水稻籽粒灌浆和剑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V(>植物生理与分
子生物学学报!"##%!,$"# $%+ B"
$(!张晋!郭翠花!高志强>不同密度对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中可溶
性糖含量的影响V(>山西农业科学!"#$$!,&"$"# $$" B$"A
$+(!王维!张建华!杨建昌!朱庆森>水分胁迫对贪青迟熟水稻茎贮
藏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V(>作物学报!"##)!,, ",# $
$& B"#)
$A(!Y=289Z!R=7e>LX@S78@X@7[28T37^3P2T3aX@<@TX1T7:634389@T?X@@
38 T\7?3:X:=4T3a2?@P3[X?38938 @X8@3T3a3T-3747932J428T2?=1!
"##%!)&"$# $A$ BA)
$&(!徐晨!凌风楼!徐克章!武志海!刘晓龙!安久海!赵兰坡>盐胁迫
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V(>中国水
稻科学!"#$,!"+",# $"A# B"A
"#(!冷天利!蒋小军!杨远祥!王恒!何传云>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根
系可溶性糖代谢的影响 V(>生态环境!"##+!$ " ) # $$#AA B
$#&$
"$(!覃鸿妮!蔡一林!孙海燕!王久光!王国强!刘志斋>种植密度对
不同株型玉米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V(>中
国生态农业学报!"#$#!$A"# $$$A, B$$AA
""(!李天!刘奇华!大杉立!山岸彻!佐佐木治人>灌浆结实期高温对
水稻籽粒蔗糖及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V(>中国水稻科学!"##!
"#"# $" B,#
",(!张磊!吴冬云!朱碧岩!张铭光!黎杰强>灌浆期不同温光对水稻
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动态变化的影响V(>华南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 B$#$
")(!李健陵!张晓艳!杜尧东!王华!吴丽姬!胡飞>高温对抽穗开花
期至灌浆结实期水稻源库特性的影响 V(>中国农业气象!
"#$,!,)"$# $", B"&
"%(!王维!蔡一霞!蔡昆争!张建华!杨建昌!朱庆森>水分胁迫对贪
青水稻籽粒充实及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V(>作物学
报!"##!,""+# $&+" B&+&
"(!吴奇峰!王强!相吉山!董志新>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
"+$$
!"#$%&"()#*+&$,-$.*#/#$&0*.+%*+1
"#$%!"&"# $$$% ($$+,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V(>安徽农业科学!"#$"!)#"$# $$+&
B$A$
"+(!b289VK!e6289VY!_289eW! 3`= `V!e6= W I>J7@T28T6X@3@
\2TX?PX[3:3T@X8628:X9?238 [3438938 T\7*438X6<]?3P ?3:XV(>K?7S
I:3X8:X!"##,!),"# $"#&& B"$#A
"A(!杨建昌!苏宝林!王志琴!郎有忠!朱庆森>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
浆特性及其生理的研究V(>中国农业科学!$&&A!,$"$# $A B$%
;4I.:-;L569:+,69.*90 @49:*.7 -9N-9.5*)G.*-96982IIGAG,6.*-9-;
D-,G),4DG065-9F6+-9*I6 T*I4*9N-,8T40*-9
F`fb289$!"!eY.EY789\X3$!RfY23P789$!b.EK6X8$
" $<"+-+"(,-$.*#/#$+! )"$/5+&1/,-$.*#/#$&A%.B+$1./9! 4&$=.%! 4+."%-7.&%-!$%##,#&
"C&G.%- 6$&%*5+1"(4+."%-7.&%- ,*&3+89"(,-$.*#/#$&0*.+%*+1! C&G.%-! 4+."%-7.&%-!$,####
2):.56I.$F8 7?PX?T7@T=P+/7898789)"+, \X?X\2@=@XP 2@X^SX?31X8T2412TX?324! @XT389$" T?28@S428T389PX8@3T",# :1 C$G+ :1#!/,",% :1 C$,G, :1#!/)""% :1 C$G+ :1#!/%",# :1 C$,G, :1#!/",% :1 C$# :1#!
/+""% :1 C$,G, :1#!/A",# :1 C$# :1#!/&""% :1 C$# :1#!/$#",% :1 CG+ :1#!/$$",# :1 CG+ :1#!
/$"""% :1 CG+ :1 #>D?71T6X[47\X?389@T29XT712T=?3T<@T29X! T7@T=P:78T?3]=T378 28P 2::=1=42T378 7[@74=]4X@=92?78 52S783:2?3:X38 :74P>U6X?X@=4T@@67\XP T62T38:?X2@XP \3T6 T6X
8=1]X?7[[47\X?@2:g=3?XP! @74=]4X@=92?:78TX8T7[4X2aX@7[+/789M789)"%, 28P +/789M789)"+, @67\XP 2@3894X
SX2N :=?aX! @74=]4X@=92?:78TX8T7[@TX1@28P 9?238@7[+/789M789)"%, 28P +/789M789)"+, @67\XP 29X8X?24<
P7\8\2?P T?X8P! ]=T@67\XP 2@124217=8T7[?X]7=8P 2[TX??XP=:XP T7T6X47\X@Ta24=X>U6X@74=]4X@=92?:78TX8T7[
4X2aX@! @TX1@28P 9?238@7[T6XT\7a2?3XT3X@\X?X38:?X2@XP \3T6 T6XPX8@3T<38:?X2@389! 67\XaX?! \6X8 T6XPX8@3T<\2@
T7742?9X! T6X<2:T=24\6X8 +/789M789)"%, =8PX?T6X/ T?X2T1X8T@! T6X@74=]4X@=92?:78TX8T7[4X2aX@
28P @TX1@\X?X246396! =8PX?T6X/% T?X2T1X8T@! T6X@74=]4X@=92?:78TX8T7[9?238@\X?X6396! ]=T+/789M789)"+,
\X?X246396 \6X8 T6X<=8PX?T6X/, T?X2T1X8T@>U6XT?28@47:2TXP @=92?@! T?28@47:2TXP ?2T37!:78T?3]=TXP ?2T377[@TX1@
\X?X6396 \6X8 +/789M789)"%, =8PX?T6X/)!/!/& T?X2T1X8T@! \634X+/789M789)"+ , =8PX?T6X/"!/,!/,
T?X2T1X8T@>FT\2@8X92T3aX@3983[3:28T4@74=]4X@=92?2::=1=42T378 7[4X2aX@! @TX1@! 9?238@>U6XTX@TPXST6 @T=P<7[T6X?X42T378@63S \3T6 @74=]4X@=92?:78TX8T
7[4X2aX@! @TX1! @XXP 28P <3X4P 7[52S783:2?3:X38 :74P ?X9378 28P! 42<389T6X[7=8P2T378 [7?6396*<3X4P ?3:X:=4T3a2T378>
K47C-58:$52S783:2?3:X38 :74P ?X9378!T?28@S428T389PX8@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