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花叶蒲苇’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 1281
收稿 2010-10-30 修定  2010-11-30
资助 上海师范大学理科基金项目(SK200902)。
* 通讯作者(E-mail: xgli@shnu.edu.cn; Tel: 021-57122541)。
‘花叶蒲苇 ’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郑志仁, 李新国 *, 娄玉霞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200234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ortaderia selloana (Schult.) Aschers.
& Graebn. ‘Silver Comet’
ZHENG Zhi-Ren, LI Xin-Guo*, LOU Yu-Xia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1 植物名称 ‘花叶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Schult.)
Aschers. & Graebn.‘Silver Comet’]。
2 材料类别 带茎尖的幼嫩茎段。
3 培养条件 以 MS 为基本培养基。(1)芽诱导培养
基: MS+6-BA 1.0 mg·L-1 (单位下同)+NAA 0.1; (2)继
代增殖培养基: MS+6-BA 0.5+NAA 0.05; (3)生根培
养基: 1/2MS+NAA 0.1。上述培养基均添加3%蔗
糖和0.6%琼脂, pH 5.8~6.0。培养温度为(23±2) ℃,
光照时间为12 h·d-1, 光照强度约为30 m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取一年生‘花叶蒲苇’健康植
株, 切除根及基部老茎段, 依次剥去叶片, 只留包裹
茎尖的幼嫩叶片(1~2 cm长), 切取带茎尖的幼嫩茎
段(0.5 cm长)作为外植体, 流水冲洗15 min, 在超净
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 s, 无菌水冲洗2次,
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10 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
洗5次, 接种于培养基(1)上。外植体接种7 d后
顶芽开始生长, 30 d形成3~4 cm高无根小苗, 同时
基部形成丛生芽。
4.2 继代增殖培养 将培养基(1)上形成的丛生芽切
割, 接种于培养基(2)上进行增殖培养, 15 d后形成
新的丛生芽, 继续培养15 d, 不定芽长高至3~4 cm。
每隔30 d继代培养一次, 增殖系数为3~4 (图1)。
4.3 生根培养 将培养基(2)中增殖获得的3 cm以上
的无根芽丛接种于培养基(3)进行生根培养, 每丛有
小苗3~4株, 培养15 d后开始生根, 形成完整植株,
30 d时生根率可达95%, 每丛苗有根3~4条, 根长
4~5 cm, 苗高6~8 cm (图2)。
4.4 炼苗及移栽 将已生根的试管苗松开瓶盖, 连瓶
置于温室苗床上炼苗, 1周后取出试管苗, 小心洗
净根上附着的琼脂培养基, 移栽至装有基质为草炭
土:珍珠岩=3:1的穴盆(128穴)中, 置于温室苗床上
养护。温室环境温度 20~25 ℃, 空气相对湿度
80%~90%, 适当遮荫, 使光照强度为 50%~70% 自
然光。移栽1个月后, 成活率可达90%以上(图3)。
图1 ‘花叶蒲苇’的增殖培养
图2 ‘花叶蒲苇’的生根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1282
移栽成活的试管苗种植在直径14~15 cm营养钵中
或地栽, 按常规方法养护, 一年后即可长成成年植
株, 株高60~80 cm, 每丛有8~10芽(图4), 可用于
绿化工程。
5 意义与进展 蒲苇为禾本科蒲苇属多年生草本植
物, 茎丛生, 叶片多聚生于基部, 雌雄异株, 大型圆
锥花序, 银白色至粉红色, 穗长而美丽, 庭院栽培壮
观而雅致, 种植于岸边, 入秋观赏其羽状圆锥花序,
也可用作干花。蒲苇作为观赏草主要种植在花境
内, 或成片种植于水边, 或点缀在石景旁。‘花叶
图3 ‘花叶蒲苇’穴盘苗 图4 ‘花叶蒲苇’成品苗
蒲苇’为蒲苇的矮化园艺品种, 其叶片边缘镶有银
白色条纹, 具较高观赏价值, 是近年引进的优良品
种。目前, 在生产上 ‘花叶蒲苇 ’主要在春季采用
分株方式进行繁殖, 繁殖系数低且不易成活。采
用植物组织培养手段可在较短时间内批量生产种
苗, 为引种栽培提供种源, 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
用。我们采用本文建立的试管苗繁殖技术, 已成
功推广‘花叶蒲苇’2万余丛,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蒲苇及其品种‘花叶蒲苇’的组织培养尚未见文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