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 847
植物的气孔发生
郑玉龙1,2 姜春玲3 冯玉龙1,*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昆明 650233;2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3 黑龙江省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
Stomatal Generation in Plants
ZHENG Yu-Long1,2, JIANG Chun-Ling3, FENG Yu-Long1,*
1Kunming Divisio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33,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3Yichun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Yichun,
Heilongjiang 153000, China
提要 介绍了气孔的发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影响气孔发生的基因及其作用。
关键词 植物气孔发生;基因调控;角质层;细胞骨架;激素
收稿 2005-03-14 修定 2005-09-06
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1-SW-13-0X-
0 X ) 。
*通讯作者(E-mail: fyl@xtbg.ac.cn, Tel: 0871-5163626)。
气孔是植物表皮的一个特殊结构,一般植物
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有些植物中还有与
表皮细胞明显不同的副卫细胞围绕着这一对保卫细
胞,组成气孔复合体或称气孔器。气孔是 CO2 吸
收和水分散失的通道,每年大约有 4.4×1014 kg
CO2 和 3.2×1016 kg 水蒸气通过气孔转运[1],对地
球上的碳氧平衡、水分平衡和植物的生命活动均
起很大作用。外界环境变化时,植物通过改变气
孔孔径大小,调节光合和蒸腾速率,适应变化的
环境,因而同种植物得以分布在广阔地域中[1]。
气孔的发生是气孔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如果能够
人工控制气孔的着生位置和数目,就可以提高植
物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以及抗逆性,所以研究
气孔发生很重要。虽然目前对气孔发生的机制尚
未完全弄清楚,但人们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
dopsis thaliana)气孔发生的研究中,对气孔发生的
基本过程及许多与气孔发生相关的因素有了一定的
认识。本文主要就拟南芥的气孔发生过程及其影
响和调节因素作一介绍。
1 气孔的发生过程
气孔起源于原表皮细胞,拟南芥幼叶的某些
原表皮细胞靠自身分裂能力转化为拟分生组织母细
胞(meristemoid mother cell,MMC),MMC 经历
3次不对称分裂和1次对称分裂形成气孔。拟南芥
中 MMC 不对称分裂为三角形的体积较小的拟分生
组织细胞(meristemoid cell 1,M1)和体积较大的
毗邻细胞(neighbouring cell,NC),M1不对称分
裂为 M2 和另一个 NC,M2 再进行不对称分裂形
成 M3 和 NC。由于细胞壁的强化和内部因素的共
同作用M3逐渐变为圆形,成为保卫母细胞(guard
mother cell,GMC),GMC 再对称分裂产生两个
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保卫细胞(guard cell,
GC),两者围成气孔[2,3]。与 MMC 或已形成的气
孔不相接触的 NC 也能获得分裂能力转化为新的
M M C,按上述方式(进行 3 次不对称分裂,1 次
对称分裂)向远离已形成气孔的方向分裂形成新的
气孔。但与已形成的气孔或 MMC 相接触的 NC 则
不能进入气孔发生途径。叶片上大多数气孔通过
NC 分裂产生[3,4],表明气孔形成过程中原表皮细
胞可能起启动作用,NC 获得分裂能力更为重要。
气孔发生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任
何两个气孔都不相互接触。两个气孔之间总是被
一些无气孔区域(stomatal-free region)隔开,气孔
开闭依赖于保卫细胞和周围细胞水分和离子交换形
成的膨压变化,所以无气孔区域的形成对植物精
确调节气孔运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
2 影响气孔发生的因素
2.1 基因控制 目前已经发现一些控制气孔发生的
基因,其中SDD1 (stomatal density and distribu-
tion 1)、TMM (too many mouths)及YDA (yoda)对
气孔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6,7],它们也是研究最
清楚的 3 个基因。
SDD1 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进入气孔发生途
径中的原表皮细胞数目;保证 MMC 必须经过 3 次
不对称分裂后才能形成气孔;保证 NC 产生的气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848
孔可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5]。野生型拟南芥的原
表皮细胞只有一小部分能转化为 MMC 形成气孔,
大部分分化为扁平细胞(pavement cell),而且NC
分裂产生的气孔总是远离已形成的气孔,避免气
孔之间相互接触。sdd1突变体则相反,进入气孔
发生途径的原表皮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产生很多
拟分生组织细胞,并且 MMC 不是在 3 次不对称分
裂后而是直接由 M1 或 M2 发育成气孔[8],因而气
孔数目大量增加。在 sdd1 突变体中,NC 产生许
多拟分生组织紧靠气孔,以致新形成的气孔与已
有气孔相互接触。
T M M 有一系列等位基因,其主要功能是:
“校正”拟分生组织细胞排列出现的错误;保证
与已有气孔接触的 MMC 分裂产生的气孔远离已形
成的气孔。野生型拟南芥的两个拟分生组织细胞
很少接触在一起,即使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其中
一个拟分生组织细胞也会分裂产生一个子细胞将两
者分开,避免以后形成的气孔互相接触。而 tmm
突变体则丧失这种自我“校正”能力,导致多
个气孔“拥挤”在一起,呈现严重的气孔“簇
生”现象[4]。M M C 与已形成的气孔接触时,野
生型拟南芥 MMC 会尽量向远离气孔的方向分裂,
但 tmm 突变体 MMC 却随机分裂,因而新产生的
气孔与已形成的气孔接触在一起的几率大大增加。
YDA 也是一个与气孔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
YDA 编码的 YDA 蛋白是一种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
激酶的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MAPKK),是气孔发生的负调节子,此酶的 N 末
端区域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9]。Bergmann等[10]发
现,当拟南芥 Y D A 蛋白的 N 末端缺失后,植物
叶片表皮上几乎没有气孔;而 yda 突变体的叶片
和下胚轴表皮却产生大量气孔,且气孔出现“簇
生”现象。因此他们认为,Y D A 的主要功能是
限制进入气孔发生途径中的 MMC 和 NC 数目以及
调节拟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方向。正常状态下,
只有一定数量的 Y D A 蛋白的 N 末端区域发生降
解,使其活性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活性太高会限
制进入气孔发生途径中相关细胞数目,以致气孔
数量降低;活性太低则会增加进入气孔发生途径
的 MMC 和 NC 数目,以致气孔数目大量增加[10]。
S D D 1 、T M M 、Y D A 基因突变体的表型相
似,S D D 1 、T M M 、Y D A 可能处于调控气孔发
生的同一个信号通路中[7],SDD1 可能主要决定气
孔的数目,而TMM 则可能主要决定气孔的排列[2]。
SDD1 富含丝氨酸,是胞外蛋白,是调控气孔发
生的主要胞外因子。T M M 富含亮氨酸,位于细
胞膜上,与一种未知因子组成 SDD1 的受体复合
体。当 SDD1 与受体复合体结合后,胞外信号即
传递到胞内,通过调节不同部位的 Y D A 活性高
低,调节气孔的数目和分布[7]。
除 TMM、SDD 1 和 YDA 调控气孔的发生外,
还发现其它几个基因对气孔发生有作用。F L P
(four lips)可能有保障保卫母细胞只能进行1次对
称分裂的功能;flp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保卫母细胞
可多次分裂,形成由多个保卫细胞围成的变异气
孔[11]。KAT1 (K+-channel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与KST1 (K+-channel from Solanum tuberosum)分别
编码拟南芥和马铃薯K+通道相关的蛋白[12],苹果
酸产生途径中的关键酶PEP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oxykinase)编码马铃薯K+通道相关的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羧化酶,这3 个基因对气孔开闭起作用[13]。
GCPRP (guard cell proline-rich protein)编码保卫细
胞中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蛋白(respective proline-rich
protein,RPRP),RPRP 是高等植物初生壁重要
组成部分,GCPRP 的表达对保卫细胞壁的增厚有
作用[13]。
2.2 角质层 植物的表皮覆盖着角质层,从形态和
化学组成上可以将它分为两部分:上面一层富含
蜡质,下面一层富含角质。角质是 16 C 和 18 C
脂肪酸相互连接构成的多聚体;蜡质主要由长链
脂肪酸构成。CER (eceriferum)基因与植物表皮蜡
质含量有关,包含一系列等位基因,其中 CER1
与CER6编码拟南芥长链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相关组
分。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cer1拟南芥突变体,蜡
质少,气孔密度大,并且气孔簇生[14 ]。但 C E R
的其它44对等位基因缺失突变体只是蜡质少,并
不出现气孔密度变化及簇生现象[15]。HIC (high
carbon dioxide)编码3-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此
酶是角质层中许多长链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组分。CO2 抑制拟南芥拟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
降低气孔密度,而角质层中长链脂肪酸利于 CO2
的跨膜转运[14]。hic突变体的角质层中长链脂肪酸
含量下降,因而影响CO2 信号传递,所以在高CO2
浓度下hic突变体气孔密度明显高于野生型[14]。
角质层中短链脂肪酸的饱和度也影响气孔发
生。脂肪酸脱氢酶4 (fatty-acid deasaturase 4, FAD
4)的作用是催化软脂酸脱氢,如果此酶突变,即
使CO2 浓度升高,拟南芥的气孔数目也不降低[16]。
Fiehn 等[17]发现,在很高浓度 CO2 条件下拟南芥
fad4突变体仍能形成气孔,且气孔数目比野生型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 849
高 3~4 倍,与此同时,非饱和软脂酸数量下降了
5 倍,饱和软脂酸数量则明显增加。
角质层与表皮紧密相连,处于植物最外层,
能有效地感受那些与气孔密度、分布和功能有关
的信号因子。角质层伴随着气孔密度和分布的变
化而变化,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角质层中角质与蜡
质的变化可改变信号分子的亲和性和扩散性,或
者是影响脂依赖型信号分子产生的缘故[18]。
2.3 细胞骨架 表皮细胞中高度有序排列的微管和
肌动蛋白丝对气孔复合体的形态建成也有作
用[19]。表皮层中的微管能够控制纤维素微纤丝的
沉积方向,影响细胞壁的增厚过程,从而决定气
孔的机械特性,因而保卫细胞能够精确调节气孔
的孔径。在拟分生组织细胞不对称分裂过程中,
与细胞极性相关的物质转运以及细胞分裂面的形成
都需要肌动蛋白丝的参与,另外,肌动蛋白丝还
可能参与转运与气孔形态建成有关的信号物质。
气孔下腔和气孔口的形成也是一个微管依赖性过
程[20]。秋水仙素能够抑制豇豆(Vigna sinensis)气孔
的发生,体内产生大量拟分生组织和保卫母细
胞[21],可能是因为秋水仙素能够阻断微管组装,
抑制了拟分生组织和保卫母细胞分裂的缘故。
2.4 激素 Saibo等[22]发现,赤霉素(GAs)处理可促
使拟南芥幼苗下胚轴形成大量气孔,赤霉素与乙
烯或生长素同时使用时效应更明显。赤霉素信号
转导抑制剂或与赤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都
会使下胚轴气孔数目减少,但叶片气孔数目不受
影响。赤霉素可促进下胚轴气孔形成,但不影响
叶片气孔发生,表明不同器官气孔发生的调控机
制可能不同。赤霉素可能参与下胚轴气孔发生过
程中的信号转导,促进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22]。
这一过程可能与 TMM 有关,拟南芥 tmm-1 突变体
叶片和子叶有大量气孔,而下胚轴则没有气孔(但
其它 TMM 等位基因突变却导致拟南芥下胚轴形成
大量气孔),tmm-1 突变的表型是显性的,只要
tmm-1突变就能导致下胚轴气孔消失。因而Geisler
等[23]推测 TMM-1 是赤霉素作用的靶物质,突变体
不能形成 TMM- 1 产物,信号转导途径受阻,细
胞不能进行分裂,以致下胚轴不能形成气孔。脱
落酸( A B A )对气孔发生也有影响,拟南芥中与
ABA 合成有关基因的突变体气孔密度明显高于野
生型,但气孔指数[气孔数目/(气孔数目+表皮细
胞数目)]却与野生型一致,并且突变体气孔也未
出现簇生现象。Razem 和 Davis[24]认为 ABA 不影
响 M M C 形成及气孔定位,可能在气孔发生的后
半阶段起作用。
2.5 外界环境因子 植物生长环境对气孔的发生也
有很大影响,不同环境下同种植物的气孔数目和
分布均不相同。CO2 浓度升高会导致拟南芥气孔
密度降低[14]; Knapp等[25]在北美大蓝茎草(Andro-
pogon gerardii)和鼠尾草(Salvia pitcheri)中也发现,
高浓度 CO 2 条件下,气孔密度明显降低,并且叶
片上表面与下表面的气孔数目比例升高。Gray等[14]
认为,高浓度 CO2 能抑制拟分生组织分裂,以致
气孔数目减少。但Bettarini等[26]发现,CO2浓度
变化对小麦气孔发生影响不大;Luomala 等[27]也
发现,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气孔发生对CO2
不敏感,而温度升高时其气孔密度明显降低。水
分胁迫下玉米和小麦气孔变小,密度增加[28,29]。
紫外辐射和光照也能影响气孔发生:受UV-B辐射
的大豆气孔密度降低[30]; UV-A照射的桦木叶片的气
孔孔径变宽、变长,但气孔密度不受影响[31]; 蓝
光促进大豆叶片下表皮气孔的生成,但对上表皮
气孔形成则起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光形态发生有
关[32,33]。气孔发生随着环境而变化可能是植物主
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
3 结语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与水分交换的通
道,气孔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而气孔的发生
又决定了气孔的结构,气孔的形成对绿色植物的
生命活动作用极大。气孔发生机制可以概括为几
点:( 1 ) M M C 不对称分裂是气孔正常形成的前
提;(2)气孔发生遵循间隔原则,即两个气孔之间
决不互相接触;(3)气孔发生非由单个因子决定,
而是受多个因子共同参与的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调
控的,其中 S D D 1 、T M M 、Y D A 的作用很大。
气孔发生机制仍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原表皮细胞是如何获得分裂能力转化为 MMC 并进
入气孔发生途径的;MMC 不对称分裂形成的小细
胞总是转变为拟分生组织细胞,而且似乎在不对
称分裂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分裂后细胞的极性,那
么,这个不对称分裂面是怎样形成的,是哪种蛋
白或基因决定了细胞的极化方向;气孔形成要经
过 3 次不对称分裂,植物通过什么机制保证恰好
进行了3次分裂;NC 总是向着远离已形成气孔的
方向分裂,NC是如何感知已形成气孔的位置而决
定自己的分裂方向的。相信随着基因技术的发
展,结合采用筛选突变体和基因剔除技术,人们
将可以陆续发现和鉴定出其它更多与气孔发生有关
的基因,找出更多与气孔发生相关的因子,从而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850
加深对气孔发生机制的认识。随着科技的进步,
将来还有可能人为地改变植物叶片气孔的数量、
位置、形态、调节气孔孔径,使农作物保持较
高光合速率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止水分丢失,从
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Gray JE, Hetherington AM. Plant development: YODA the
stomatal switch. Curr Biol, 2004, 14: 488~490
2 Nadeau JA, Sack FD. Stomatal development: cross talk puts
mouths in place. Trends Plant Sci, 2003, 8(6): 294~299
3 Serna L, Fenoll C. Reinforcing the idea of signalling in the
stomatal pathway. Trends Genet, 2002, 18(12): 597~600
4 Geisler M, Nadeau JA, Sack FD. Oriented asymmetric divi-
sions that generate the stomatal spacing pattern in Arabidopsis
are disrupted by the too many mouths mutation. Plant Cell,
2000, 12: 2075~2086
5 Serna L, Fenoll C. Stomatal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how to make a functional pattern. Trends Plant Sci, 2000, 5
(11): 458~460
6 Nadeau JA, Sack FD. Control of stomatal distribution on the
Arabidopsis leaf surface. Science, 2002, 296: 1697~1700
7 Serna L. Good neighbours. Nature, 2004, 430(15): 302~304
8 Berger D, Altman T. A subtilisin-like serine protease in-
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stomatal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 Dev, 2000, 14: 1119~1131
9 Asai T, Tena G, Plonikova J et al. MAP kinase signalling
cascade in Arabidopsis innate immunity. Nature, 2002, 415:
977~983
10 Bergmann DC, Lukowitz W, Somerville CR. Stomatal devel-
opment and pattern controlled by a MAPKK kinase. Science,
2004, 304: 1494~1497
11 Yang M, Sack FD. The too many mouths and four lips muta-
tions affect stomatal product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995, 7: 2227~2239
12 Muller-Rober B, Ellenberg J, Provart N et al. Clon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KST1, an inward rectifying
K+ channel expressed in potato guard cells. EMBO J, 1995, 14:
2409~2416
13 Groll UV, Altman T. Stomatal cell biology.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1, 4: 555~560
14 Gray JE, Holroyd GH, Van der Lee FM et al. The HIC signal-
ling pathway links CO2 perception to stomatal development.
Nature, 2000, 408: 713~716
15 Zeiger E, Stebbins GL. Developmental genetics in barley: a
mutant for stomatal development. Am J Bot, 1972, 59:
143~148
16 Lake JA, Woodward FI, Quick WP et al. Long-distance CO2
signalling in plants. J Exp Bot, 2002, 53: 183~193
17 Fiehn O, Kopka J, Dormann P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Nat Biotechnol, 2000, 18(11):
1142~1143
18 Bird SM, Gray JE. Signals from the cuticle affect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New Phytol, 2003, 157: 9~23
19 Huang RF, Wang XC. Roles of cytoplasmic microtubu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stomatal movement. Acta Bot Sin, 1997, 39:
253~258
20 Galatis B, Apostolakos P. The role of the cytoskeleton in
the morphogenesis and function of stomatal complexes. New
Phytol, 2004, 161: 613~639
21 Galatis B. Differentiation of stomatal meristemoids and guard
cell mother cells into guard-like cells in Vigna sinensis leaves
after colchicine treatment. Planta, 1977, 136(2): 103~114
22 Saibo NJ, Vriezen WH, Beemster GT et al. Growth and sto-
matal development of Arabidopsis hypocotyls are controlled
by gibberellins and modulated by ethylene and auxins. Plant
J, 2003, 33: 989~1000
23 Geisler M, Yang M, Sack FD. Divergent regulation of sto-
matal initiation and patterning in organ and suborgan re-
gions of the Arabidopsis mutants too many mouths and four
lips. Planta, 1998, 205: 522~530
24 Razem FA, Davis AR. Stomatal frequency, maturity and in-
dex on developing bracts of four abscisic acid mutants and
wild-type plan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Environ Exp Bot,
2002, 48: 247~256
25 Knapp AK, Cocke M, Hamerlynck EP et al. Effect of el-
evated CO2 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a C4 grass and a C3
forb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n Bot, 1994, 74(6): 595~599
26 Bettarini I, Vaccari FP, Miglietta F. Elevated CO2 concentra-
tions and stomatal density: observations from 17 plant spe-
cies growing in a CO2 spring in central Italy. Glob Chan Biol,
1998, 4: 17~22
27 Luomala EM, Laitinen K, Sutinen S et al. Stomatal density,
anatomy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f Scots pine needles
are affected by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Plant Cell
Environ, 2005, 28: 733~749
28 于海秋, 武志海, 沈秀瑛等. 水分胁迫下玉米气孔密度、大
小及纤维结构的变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3): 239~
242
29 杨惠敏, 王根轩. 干旱和CO2浓度升高对干旱区春小麦气孔
密度及分布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12~316
30 Gitz III DC, Liu-Gitz L, Britz SJ et al. Ultraviolet-B effects
on stomatal density,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in four glasshouse-grown soybean
(Glyicine max) cultivars. Environ Exp Bot, 2005, 53(3):
343~355
31 Kostina E, Wulff A, Julkunen-Tiitto R. Growth, structure,
stomatal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birch seed-
lings (Betula pendula) under elevated UV-B radiation in the
field. Trees, 2001, 15(8): 483~491
32 Nogués S, Allen DJ, Morison JIL et al. Ultraviolet-B radiation
effects on water relations, leaf development, and photosyn-
thesis in droughted pea plants. Plant Physiol, 1998, 117:
173~181
33 Liu-Gitz L, Britz SJ, Wergin WP. Blue light inhibits stomatal
development in soybean isolines containing kaempferol 3-
O-2G-glycosyl-gentiobioside (K9), a unique flavonoid
glycoside. Plant Cell Environ, 2000, 23: 88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