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果树组织培养过程中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 4 卷 第 l期 , 2 00 8 年 2 月
香果树组织培养过程中遗传变异的 R A PD 分析
熊丹 ’, 谢伟 2 , 陈发菊’,2 ’ , 梁宏伟 2 , 王玉兵’
‘湖北民族学院 , 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湖北恩施 4 4 5 0 0 0 : 2 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
植物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 , 湖北宜昌 4 4 3 0 0 2
提要 : 用 R A PD 分子标记方法 , 从 D NA 水平上分析野生型香果树以及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得到的
香果树再生植株以及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不同继代次数的培养物之间的遗传变异。 筛选了 10 个随机引物 , 其中有 75
条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条带, 从中选取 1 个引物进行 Pc R 扩增的结 果显示 : 香果树体细胞胚胎无性系中有 RA PD 多态性
位点 , 在胚性愈伤组织中也检测到少数 R APD 变异位点 。 表明 R A PD 分子标记方法可以鉴定香果树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遗
传变异。
关键词 : 香果树 ; R A PD 分析 ; 体细胞胚胎发生 ; 遗传变异
A n a lysis o f G e n etie Va
r ia tio n in E m m e n op te ry s h e n ry i O liv. in
vi介’o b y R A PD
Fin g erp ri n tin g M eth o d
X lo N G D a n Z
,
x 正 we iZ , e HE N F a 一Ju l
,
2
, ’ ,
LxA N G H o n g

we i
Z ,
w AN e 孔一B in g Z
‘尤七夕切b o ra to 尽 刀io log ic a l尺e so u rc e s 尸ro te etio n a n d vt iliz a ti o n of 枷b e i尸ro vin e e, 枷be i co l eg e fo r肠tio n a liti es , 勘shi, 枷b e i
4 4 , 0 00, o i
n a ,. “价夕切占o ra to 卿 of 尸za n t枷 tu ra z尸ro ju e ts of 万u占e i, 刀io te eh n o zo g 夕尺e s e a rc 人ce n te r, 以 in a Th re e G o 啥e s
Un i
v ers ity, K e h a n g
,
H u b e i4 4了口口2 , Ch in a
A b stra ct: R an d o m ly am Plifi e d Po lym o rp hic D N A (R A PD ) an a lys is w as u se d a s a to o l to a s se ss the g e n e tie
v ari a tio n o f o rgan o g en e sis a n d so m a tic em bry o g e n e sis

d e ri v e d Plan ts a n d e m bry o n ie e allu s o f su be u ltu re s o f
D ”m en op te rys h
en 尽1. E le v e n ran d o m d ee a m er Pri me r s w e re su c e e ssfu lly u sed to an al y z e g e n o而e D N A fro m
the Par e n ta l fi e ld

g r o w n Pla n ts
,
o rg an o g e n e sis a n d so m atie em bry o g e n e sis

d e ri v ed Plan ts m a te ri a la
n d e m bry
-
o n ic e allu s o f su be u ltu r e s
.
A to ta lo f 8 9 se o re ab le fr a g m en ts w e re a m Plifi ed w ith a n a v e ra g e o f 8
.
0 9 ba n d s Per
Pri m e r Pe r la n e
.
T he re su lts in d ie ate d th at R A PD m a rke rs e o u ld be aPPlie d su c e e ssfu lly a s a r aPid
,
sim Ple an d
c heaP to o lfo
r
the
e s
tab l
s
hm
e n t o fg ene ti e
v而ati o n betw ee n do n o r Pare n tal fi e ld gr 0 w n Plan ts an d 而e ro Pro Pag at e d
m at e ri al
.
K ey w o rd s : 石万Zm e n op te ry s he n ry i; R A PD an a lysis : so m at ic e m b ry o g e n e sis : g en etie v硕a tio n
香果树为茜草科(R u bi ac ea e) 香果树属的高大
乔木 , 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和第四纪冰川幸存
的古老孑遗树种 。 香果树材质洁白细密 , 纹理通
直 , 是一种优 良用材 ; 树姿优美 , 花色艳丽 ,
也是很好的观赏植物(傅立国和金鉴明 1 9 9 2 )。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现象(冯霞等 2 0 0 6) 。 已有报道表明 , 经过组
织培养的植株比常规繁殖方法产生的植株常表现出
更多的变异 , 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率达 3 0 % 一
4 0 %
, 有时甚至高达 1 0 0 % (李莉等 2 0 04) 。 因此
鉴定再生培养物的遗传背景 , 以确保在生产应用
中优 良性状的遗传稳定性是很重要的 。 随机扩增
多态性 D N A (R A PD )技术可在 D N A 水平上检测和
分析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 。 R A PD 分子
标记应用于鉴定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在云杉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 (F o u r r e 等
19 9 7 ; Is a b e l等 1 9 9 3 )、 茵香愈伤组织及其组织
培养再生植株(B en ni ci 等 2 0 0 4) 、 苹果叶片直接体
胚发生再生植株(达克东等20 1 )以及水稻成熟胚诱
导获得的再生植株(o o d w in 等 19 9 7 )的 R A p D 分析
都有过报道 。
本实验是在我们实验室 已建立的香果树再生
体系的基础上 , 用 R A PD 标记技术对经多次继代
培养后的胚性愈伤组织及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
收稿
资助
2 0 0 7

0 9

2 7 修定 2 0 0 7 一 12 一2 6
湖北 省生物 资源保 护 与利 用 重点实验 室 开放基金
(2 0 0 7 0 10 )
、 三峡大学重大项 目(2 0 0 2C 0 3 )和宜昌市科
技重点攻关项目(A 0 6 2 0 9 ) 。
通讯作者(E 一m a il: e he n fj 6 1 6 @ 16 3 . c o m ; T e l : o 7 r7 -
6 3 9 7 1 8 8 )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科 卷 第 l期 , 20 08 年 2 月
发生途径分别获得的再生植株与野生型香果树的遗
传稳定性作了分析 , 有助于了解通过体细胞胚胎
发生途径和器官发生途径获得的再生植株的遗传变
异程度 , 从而明确哪种途径更适合香果树的快速
繁殖 。
材料与方法
香果树(Em m en op te rys hen 尽1ol iv
.
)的未成熟果
实(果龄 30 d 左右)和 14 株野生型香果树的新鲜幼
叶均于 20 05 年采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关门山 。 取
1 4 株野生植株幼叶用硅胶干燥后带回实验室 , 置
于 一 7 0 ℃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 ; 试验时从幼果
中取出幼嫩种子用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
生 。
将香果树幼嫩种子接种到附加不同浓度的2, 4 -
D (0
,
0
.
5
,
2
.
0
,
2
.
0 m g
·
L

,
)和 6 一B A (0 . 5 , 1 . 0 ,
2
.
0 m g’L 一’)的M S 培养基上培养 , 10 d 后将产生
的浅绿色愈伤组织转入含 0 . 1 m g · L 一’6 一B A 和 0 . 5
m g. L

, N AA 的M s 培养基中培养 30 d , 此时大部
分浅绿色愈伤组织逐渐变为黑色 , 再将黑色的愈
伤组织转入新鲜的含 0 . 1 m g. L ‘ 6 一B A 和 0. 5 m g’L 一’
N A A 的 M S 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4 0 d , 得到大量的
浅黄色胚性愈伤组织 。 然后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
到添加不同浓度 6 一B A (0 , 0 . 00 5 , 0 . 0 1 , 0 . 0 5 ,
0
.
1
,
0
.
5
,
1
.
0
,
2
.
0 in g
·
L
一 ‘)和 N A A (O , 0 . 0 1 ,
0
.
0 5
,
0
.
5
,
1
.
0
,
2
.
0 m g
·
L
一’
)的M s 培养基上诱
导体细胞胚胎发生 , 将体胚转接到不含任何生长
调节物质的M S 培养基上 , 获得完整植株 。
香果树胚性愈伤组织每隔 20码O d转接到新鲜
的含 0 . lmg 一 , 6 一B A 和 0. 5 m g. L 一’NA A 的 Ms 培养
基中进行增殖培养 , 每次继代时 , 称取 1 . 0 9 胚
性愈伤组织放在 1 . 5 m L E ppen dor f管中 , 于液氮
中冷冻 Z h , 然后保存于 一 7 0 ℃中备用 , 共保存
6 次继代的胚性愈伤组织 。 采用 R APD 标记检测培
养过程中培养物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 。
取无菌苗的叶片作外植体 , 分别采用悬浮培
养和固体培养诱导直接芽再生获得再生植株(熊丹
等 2 0 0 7) 。 将灭菌后的香果树成熟种子接种到 M S
固体培养基中诱导发芽 , 然后将发芽 4 0 d 后的无
菌苗的叶片切成 0 . 5 c m “作外植体 , 分别接种在添
加 1 0 mg
·
L

, 6

B A 的M s 固体培养基(0 . 8 % 琼脂)和
添加 1 . 0 m g. L 一’6 一B A 的M S 悬浮培养基中 , 诱导
芽的直接再生 , 然后将通过固体培养和悬浮培养
途径诱导产生的再生芽转入添加0. 2 m g’L 一 , 6 一B A和
0. 01 m g’L 一’N A A 的Ms 培养基上培养 , 得到再生
植株 。
D N A 提取与 R A PD 分析时 , 取 14 株野生型
香果树的嫩叶混合后提取总 D N A ; 取不同继代次
数的胚性愈伤组织各 1 . 0 9 ; 取通过体细胞胚胎途
径获得的再生植株 、 悬浮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以
及通过固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各 2 0 株的叶片 ,
各 自混合后参考邹喻苹等(2 0 0 1) 书中的 c T A B 法
(稍作修改)提取基因组 D N A 。 具体步骤为 : 取

70 ℃中保存的样品约 1 9 放在研钵中加液氮研磨
后 , 加入 ro m L 6 5 ℃预热的 CT A B 提取液 , 分
装到 1 . 5 m L E pp e n d o rf管中 , 置于 6 5 ℃水浴中
5 0 m in
, 每 10 m in 摇动混匀数次 ; 再加入等体
积氯仿:异戊醇(24 : 1)进行抽提 , 以 8 22 8 x g 离心 10
m in
, 取上清液 , 如此再重复一次后 , 加入等体
积 的于 一 2 0 ℃ 中冷却过 的异丙醇 , 小心摇动
Ep pe n d o rf 管数次 , 出现絮状沉淀后用吸管小心取
出沉淀 , 再用 7 0 % 乙醇冲洗沉淀 , 以 8 2 28 x g 离
心 10 m in , 弃去上清液 , 放到通风橱中风干 1一2
h
, 沉淀用 10 0 林L 双蒸水溶解 , 置于 一 20 ℃中保
存备用 。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H IT A c H I U -
2 8 00)
, 测定波长 2 60 n m 处光吸收值 , 计算 D N A
浓度 ; 1 % 琼脂糖凝胶 电泳 , E B 染色后 , 用 自
动凝胶成像系统(B 10 一R A D )观察拍照 。
用于 R A p D 分析的25 匹反应体系含有 2. 6 匹
2 5 m m o l
·
L

1 M g C 12
,
2
.
2 林L 2 . 5 m m o l·L I d N T P ,
2
.
5 林L S 林m o l·L 一 , 引物 , 1 林L 模板 D N A , 约 2 0
n g
,
2
.
5 匹 10 x Ta 叮缓冲液(20 nuo
l
·
L

,
Tri
s

H CI;
2 00 m m o l
·
L
一’KC I; 1 00 m m o l
·
L
一’
(N H
4
)
25 0 4 ; PH
8 0 )
,
2 0 U Ta 叮 D N A 聚合酶 , 1 3 . 8 林L 双蒸水 。
反应程序为 9 4 ℃预变性 5 m in , 然后进行 4 0 个
扩增循环 , 每个循环中 , 9 4 ℃变性 1 m in , 4 3
℃退火 1 m in , 72 oC 延伸 2 m in , 最后 7 2 oC 延伸
8 m in
, 置于 4 ℃ 中保存 。 每个引物均设一个空
白对照 , 即将反应体系中的模板换成双蒸水 , 以
排除系统误差 。 扩增反应在M J PT C 一2 2 0 基因扩
增仪上进行 , 所用 Ta q D N A 聚合酶 、 dN T P 均为
华美公司产品 。 扩增产物用 1 . 5% 琼脂糖凝胶电泳
检测 , 3 V · c m 一’恒定电压下电泳约 1 . 5 h , 溟化
乙锭染色后拍照记录 。 采用上海博亚生物有限公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 卷 第 l期 , 20 0 8 年 2 月
司的博亚 B A 00 0 1~B A o ro o 共 10 个随机引物 , 其
中有 75 条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条带 , 从中选择扩
增条带整齐清晰 、 重复性好和多态性丰富的 1 个
随机引物(表 l) , 用于分析野生型香果树植株以及
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再生植株和 6 次继代的胚性愈
伤组织的 D N A 指纹多态性 , 试验重复 3 次 。
电泳图谱中每一条带均为一个分子标记 , 有
带的计为 l , 无带的记为 0 , 形成 0/ 1 矩阵图输入
计算机 , 用 PO PG E N E (Y e h 等 19 96 )软件计算各
样品间的 N e i’ s遗传距离(N e i 1 97 2 )。
实验结果
1 引物的扩增
用筛选出的 n 条引物 , 对通过不同途径得到
的香果树再生植株 、 胚性愈伤组织和野生型香果
树进行 R A PD 扩增的结果(图 l) 表明 , 每条引物扩
增的带数从 6 条到 1 4 条(表 l)。 1 1 条 R A PD 引物
共扩增出 89 条扩增谱带 , 其中多态性位点 15 个 ,
整体多态率为 16 . 8 % , 说明香果树再生植株群体
中在分子水平上也存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2 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
用筛选得到的 H 条引物对通过不同途径得到
表 1 用于分析的 1 个随机引物和序列
以及每条‘J}物扩增的条带数
T ab le 1 S e qu e n e e s o f th e sele e te d Pri m e rs u s e d in th e R APD
an a lys is an d th e n u m be r o f s e o re a b le ban d s fo r eac h Pri m er
随机引物编号 碱基序列 (5 , 一 3 .) 条带数 多态性位点
BA 0 0 2 1 CA G G C CCT T C 6 1
B A 0 0 2 2 T G CC G A G CT G 1 0 1
B A 0 0 3 0 G T G A T CG C AG 8 1
BA 0 0 3 8 A G G T G A CC G T 6 1
BA 0 0 5 5 CA T C CG T G CT 8 2
B A 0 0 7 9 G T I,G CCA G C C 8 1
BA 0 0 8 0 A CT T CG C C AC 8 2
BA 0 0 8 5 CT G A G A CG G A 1 4 2
B A 0 0 9 1 T G CC CG T CG T 8 1
B A 0 0 9 5 A CT G G G A CT C 7 2
B A 0 0 9 7 AC G AC CG A CA 6 1
的香果树再生植株叶片的 D N A 和不同继代次数的
胚性愈伤组织的D N A 进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
测 , 以野生型香果树叶片的 D N A 为对照 , 结果
显示 , 不同途径得到的香果树再生植株以及不同
继代次数的胚性愈伤组织与野生型的香果树植株的
遗传距 离在 0 . 0 3 0 0 一 0 . 1 0 4 8 之间 , 相似系数在
0
.
9 0 0 5一0 . 9 7 04 之间(表 2 ) , 这表明再生植株和胚
图 1 引物 B A 0 0 55 对全部样品的 R A PD 扩增
Fig
.
l R A PD b an d s o f E)
n m e n op te 尽 s he n 尽i O liv . s a m Ple s a m Plifi e d w ith Prim e r B A 0 0 55
标准分子量(M ): D L 1 5 0 0 ; N C : 空白对照 。 1 一 l 一 1 0 一 2 : B A O0 5 5 引物的扩增 , 模板分别来 自 : 1 一卜 1 一 2 , 野生型香果
树植株 ; 2 一 1一 2 一 2 , 胚状体再生植株 ; 3 一 1 一3 一 2 , 固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 4 一 1 一 4 一 2 , 悬浮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 5 一 l一 5 一2 ,
继代 1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6 一 1一 6 一 2 , 继代 2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7 一 l 一7 一 2 , 继代 3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8 一 1一 8 一2 , 继代 4 次的
胚性愈伤组织 : 9 一 l 一 9 一 2 , 继代 5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1 0 一 1一 1 0 一 2 , 继代 6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图中白色箭头指示差异条带 。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 4 卷 第 1 期 , 2 00 8 年 2 月
表 2 微繁香果树与野生型香果树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
T ab le 2 N e i
’5 g e n e tie ide n ti ty an d g e n e tic di stan
e e be tw e e n d o n o r Par e n ta lfi eld g ro w n Plan ts an d 而 c ro Pr0 Pa g ate d m at eri al of
石功m e nop te ry s h e n ry i Oliv .
POP ID POP 1 Po P 2 POP 3 po P 4 P
OP 5 Po P 6 Po P 7 POP 8 POP g
* * * *
0
.
0 3 0 6
0
.
0 3 0 0
0
.
0 4 1 6
0
.
0 5 4 7
0
.
0 8 9 7
0
.
1 0 4 8
0
.
0 8 8 9
0
.
0 4 9 3
0
.
0 3 6 4
0
.
9 6 9 9
* * * *
0
.
0 2 4 1
0
.
0 6 0 7
0 0 3 6 5
0
.
0 9 8 9
0
.
1 0 0 8
0
.
0 9 7 8
0
.
0 5 6 8
0
.
0 5 5 9
0
.
9 7 0 4
0
.
9 7 6 2
* * * *
4
5
6
7
8
9
10
0
.
0 3 5 4
0
.
0 3 5 9
0
.
0 9 5 6
0
.
0 9 6 7
0
.
0 8 16
0
.
0 4 2 7
0
.
0 3 0 0
0
.
9 5 9 2
0
.
9 4 1 1
0
.
9 6 5 2
* * * *
0
.
0 3 5 4
0
.
0 5 4 6
0
.
0 8 0 9
0
.
0 5 4 5
0
.
0 4 1 9
0
.
0 2 9 5
0
.
9 4 6 8
0
.
9 6 4 1
0
.
9 6 4 7
0
.
9 6 5 2
* * * *
0
.
0 6 8 9
0
.
0 9 6 7
0
.
0 5 5 6
0
.
0 4 2 7
0
.
0 5 4 7
0
.
9 1 4 2
0
.
9 0 5 8
0
.
90 8 8
0
.
94 6 9
0
.
9 3 3 4
牢 * 申 *
0
.
0 2 6 3
0
.
0 3 8 6
0
.
0 6 4 2
0
.
0 7 6 3
0
.
9 0 0 5
0
.
9 0 4 1
0
.
9 0 7 8
0
.
9 2 2 3
0
.
9 0 7 8
0
.
9 7 4 0
* * * *
0
.
0 3 9 0
0
.
0 6 4 9
0
.
0 7 7 0
0
.
9 1 4 9
0
.
9 0 6 8
0
.
9 2 1 6
0
.
9 4 6 9
0
.
9 4 5 9
0
.
9 6 2 1
0
.
9 6 1 8
* * * *
0
.
0 3 7 7
0 0 6 2 6
0
.
9 5 1 9
0
.
9 4 4 8
0
.
9 5 8 2
0
.
9 5 9 0
0
.
9 5 8 2
0
.
9 3 7 8
0
.
9 3 7 1
0
.
9 6 3 0
* * * *
0
.
0 2 4 3
Po P 1 0
0
.
9 6 4 3
0
.
9 4 5 6
0
.
9 7 0 4
0
.
9 7 0 9
0
.
9 4 6 8
0
.
9 2 6 6
0
.
9 2 5 9
0
.
9 3 9 3
0
.
9 7 6 0
* * * *
0
1
D

P00P
左下角数字为遗传距离 , 右上角数字为相似系数 。 p o p l一 p o p lo 数据代表 : p o p l , 野生型的香果树植株 ; p o p Z , 胚状
体再生植株 ; p o p 3 , 固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 p o p 4 , 悬浮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 ; p o p s , 继代 1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p o p
6
, 继代 2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p o p 7 , 继代 3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p o p s , 继代 4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p o p g , 继代 5 次的胚
性愈伤组织 ; p o p 1 0 , 继代 6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 。
性愈伤组织与野生型叶片的多态率在 3 . 0 % 至 10. 0 %
之间 。 不同途径得到的再生植株与野生型的香果
树植株的遗传距离在 0. 0 3 00刃 . 0 4 16 之间 , 相似系
数在 0 . 95 92 ~0 . 97 04 之间(表 2) , 体细胞发生途径
产生的再生植株和器官发生途径固体培养产生的再
生植株与野生型叶片的多态率都为 3 . 0 % , 比器官
发生途径液体培养产生的再生植株与野生型叶片的
多态率 4 . 1% 低 。 不同继代次数的胚性愈伤组织与
野生型的香果树植株的遗传距离在 0. 0 3 6 4司 . 10 4 8
之间 , 一相似系数在 0 . 90 0 5~0 . 96 4 3 之间(表 2) , 表
明胚性愈伤组织与对照的多态率在 3 . 57 % 至 10 .0 %
之间 。 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 , 胚性愈伤组织与野
生型叶片的遗传距离不是越来越大 , 而是先增大
后减小 , 继代 3 次的胚性愈伤组织与野生型叶片
的遗传距离最大(0 . 104 8) , 继代 3 次的胚性愈伤组
织与对照的多态率为 1 0 . 0 % , 而经过 6 次继代的
胚性愈伤组织的多态率仅为 3 . 5 7 % 。
讨 论
用 R A PD 标记技术在玉米 、 黑麦草和白云杉
等植物的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 、 体胚发生的再
生植株以及体细胞胚胎中都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多态
性变异(Is a be l等 一99 6 ; H a sh m i等 19 9 7 ; 黄璐和
卫志 明 1 9 99 ; 冯霞等 2 0 0 6 )。 本文用 R A PD 分子
标记研究香果树组织培养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和再
生植株以及野生型植株的遗传稳定性 , 发现其再
生植株和胚性愈伤组织与野生型叶片的多态率在3刀兀
至 10 . 0 % 之间 , 说明再生植株和胚性愈伤组织都
产生遗传变异 ;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产生的再生
植株和固体培养的器官发生途径产生的再生植株与
野生型叶片的多态率都为 3 . 0 % , 液体培养的器官
发生途径产生的再生植株与野生型叶片的多态率为
4
.
1%
, 说明香果树体细胞胎发生途径和固体培养
的器官发生途径较适用于香果树的快速繁殖 。
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引起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
胞胚的无性系变异(B o g耐等 1996 ; B oum an 和 D e
K le rk 199 6)
, 香果树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
生长调节剂可能有关 。 而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体细
胞无性系的变异也有影响(曹静等 19 95 ; 郑泅军等
1 9 9 3)
, 本文结果表明 , 通过不同培养方式得到
的香果树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程度有不
同 。 另外 , 继代培养与体细胞无性系也有关系 ,
K u n itak e 等(199 8)和薛美凤等(2 00 2)研究天门冬属
植株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棉花愈伤组织的体胚再生的
结果表明 , 体细胞胚变异频率随着胚性愈伤组织
继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 本文结果表明香果树的
胚性愈伤组织会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但随着
继代次数的增多 , 体细胞胚的变异率不是逐渐升
高 , 而是先升高后下降 , 从而佐证了 K u ni tak e 等
(19 9 8 )和薛美凤等(2 00 2 )的结果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对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
殖优良基因型 、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体细胞杂交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 卷 第 1期 , 20 08 年 2 月 4 l
和基因工程育种有不利影响 , 如要保存香果树种
质资源或是筛选突变体 , 则应在研究香果树组织
培养过程中变异机制的基础上 , 寻找控制变异频
率的方法 , 以扩大或缩小变异频率 。 这些问题尚
需深入探讨 。
参考文献
曹静 , 周丽侬 , 邝哲师 , 陈俊秋 , 马雪药(1 9 9 5) . 白鹤芋花序体细胞
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3 (3) :
8 1、8 5
达克东 , 金德敏 , 伏建民, 王斌 , 束怀瑞 , 李雅志(20 0 1) . 苹果体细
胞无性系变异的 R A PD 评估 . 核农学报 , 1 5 (2) : 8 1一8 5
冯霞 , 孙振元 , 韩蕾 , 彭镇华(2 0 0 6) . 多年生黑麦草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分析 . 核农学报 , 2 0 (l) : 4 9一5 0
傅立国 , 金鉴明(19 92) .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5 6 8一5 6 9
黄璐 , 卫志明(1 9 9 9) . 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再生能力和胚性 与非胚
性愈伤组织 D N A 的差异 . 植物生理学报 , 2 5 (4) : 3 3 2一3 3 8
李莉 , 官春云 , 刘忠松(2 0 0 4) .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突变
体的 R A PD 鉴定分析 . 作物研究 , 5 1 (5) : 3 7 6 ~ 37 9
薛美凤 , 郭余龙 , 裴炎 , 李名扬 (2 0 0 2) . 长期继代对棉花胚性愈伤
组织体胚发生能力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影响 . 西南农业学报 ,
15 (4 ) : 19 一2 1
熊丹 , 陈发菊 , 梁宏伟, 王玉兵 , 李凤兰 (2 0 0 7) . 珍稀植物香果树
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 9 (5) : 4 4 ~ 4 9
郑泅军 , 吴吉祥 , 洪彩霞(1 9 9 3) . 棉花组织培养中畸形胚产生原
因的分析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 9 (2) : 193 一197
邹喻苹 , 葛颂 , 王晓东(2 0 0 1)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7 一28 , 37
B e n n ic i A
,
A n z id e i M
,
V e n d r a m in G G (2 0 0 4 )
.
G e n e tie stab ility
a n d u n ifo r m ity o f F o e n ie u lu m v u lg a r e Mill
.
r e g e n e r a te d
Pla n ts thr o u g h o r g a n o g e n e sis a n d so m a tie e m b ryo g e n e sis
.
Plan t S e i
,
16 6 : 2 2 1~ 2 2 7
B o g a n i P
,
Sim o n i A
,
L io P
,
Se ialPI A
,
B u ia tti M (19 9 6)
.
G e n o m e
fl u x in to m a to c ell c lo n e s e u ltu r e d in v itro in d ife re
n t Phys i
-
0 lo g ie a l e q u ilib r ia
,
11
.
A R A PD a n a ly s is o f v a ria bility
.
G e n o m e
,
3 9 : 8 4 6 ~ 8 5 3
B o u m a n H
,
D e K le rk G J (19 9 6 )
.
S o m a e lo n a l v a ria tio n in bio
-
te c h n o lo g y o f o r n a m e n ta l Pla n ts
.
W
a llin g fo rd : C A B I
Pu blishin g
,
1 6 5 一1 8 3
Fo u r re JL
,
B er g er P
,
N iq u e t L
,
A n d r e P (19 9 7 )
.
S o m a tie e m b ry o
-
g e n e s is a n d s o m a e lo n a l v a r ia tio n in N o rw a y s Pr u e e :
m o rPh o g e n e tic
,
c y to g e n e tic a n d m o le c u la r a PPr o a c h e s
.
T he o r A PPI G e n e t
,
9 4 : 1 5 9 一1 6 9
G o d w in ID
,
San g d
u e n N
,
K u n an
u v ate ha id ach R
.
PIPe ri d is G
,
A d ki n s
SW (1 9 9 7 )
.
R A PD Po lym o rPh is m s a m o n g v aria n t an d Phe
-
n o tyPie a lly n o rm
a lrie e (O ry z a sa tiv a v ar
.
in di c a ) so m ae lo n al
Pr o g e n ie s
.
Pla n t C e ll R e P
,
16 : 3 2 0一3 2 4
H a shm iG
,
H u e tte l R
,
M e ye r R
,
K r u sbe r g L (1 9 9 7 )
.
R APD an aly
-
5 15 o f so m a c lo n a l v aria n ts d e riv ed fr o m e m b ryo e a llu s e u l
-
tu r e s o f Pe a e h
.
Pla n t C e ll R e P
,
16 : 6 2 4 ~6 2 7
Isab e l N
,
B o iv in R
,
Le v a sse u r C
,
C hare
st PM
,
B o u sq u et J
,
T re m b lay
FM (19 9 6 )
.
o c c u r re n c e o f so m a c lo n a l v aria tio n a m o n g 5 0
-
m a tie e m b ryo

d eri v e d w hite sPru e e s (P ic e a g la u c a
,
Pin ae e ae )
-
A m J B o t
,
8 3 : 1 1 2 1~ 1 1 3 0
Isa b e l N
,
T r e m bla y L
,
M ic ha u d M
,
T r e m b la y FM
,
B o u sq u e t J
(19 9 3 )
.
R A PD s as a n a id to e v a lu a te the g e n e tie in te g rity o f
so m a tie e m b ry
o g e n e sis

d riv ed P o Pu la tio n o f Pie ra m a r ia n a
(Mill ) B SP
.
T h eo r A PPI G e n e t
,
8 6 : 8 1一8 7
K u n ita k e H
,
N a k a shim a T
,
M o ri K
,
T an ak a M (19 9 8 )
.
S o m ae lo n al
a n d eh r o m o so m a l efe
c t o f g e n o tyPe Plo id y an d c u ltu re d u
-
r a tio n in A sP
a r a g u s 〔咖e in a lis L . E u Phy tie a , 1 0 2 : 3 0 9一
3 1 6
N e i M (19 7 2 )
.
G e n e tie d is ta n e e b e tw e e n Po Pu la tio n s
.
A m N a rl
,
10 6 : 2 8 3 ~ 2 9 2
Y e h FC
,
Y a n g R C
,
B o yle T (1 9 9 9 )
.
PO PG E N E
.
M ie r o so ft W i
n
-
d o w s

b a s ed Fr e e w a r e fo r Po Pu la tio n G e n e tie A n alys is R e
-
le a se 1 3 1
.
E d m o n t o n : U n iv e r s ity o f A lb e r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