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2期,2008年 4月 305
彩云竹芋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杨斌,张超 *,陈立思,兰天维,曾伟达,钟标英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广州 510360
In Vitro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alathea picturata (Linden) K. Koch
& Linden
YANG Bin, ZHANG Chao*, CHEN Li-Si, LAN Tian-Wei, ZENG Wei-Da, ZHONG Biao-Ying
Guangzhou Flower Research Centre, Guangzhou 510360, China
收稿 2008-01-14 修定 2008-03-06
* 通讯作者(E-mai l:da ochaozhang@ya hoo.com.cn;
T el:0 2 0 -8 1 5 5 3 4 4 9 )。
1 植物名称 彩云竹芋[Calathea picturata (Linden)
K. Koch & Linden]。
2 材料类别 幼嫩茎段。
3 培养条件 启动培养基:(1) 1/2MS+腺嘌呤 1.0
mg·L-1 (单位下同)+6-BA 3.0+NAA 0.05;增殖继
代培养基:(2) 1/2MS+腺嘌呤 1.0+6-BA 2.0+ NAA
0.5;生根培养基:(3) 1/2MS+NAA 0.3。以上
培养基均加入卡拉胶 0.6%,启动和增殖继代培养
基加入 3%白砂糖,生根培养基加入1.5%白砂糖,pH
5.8,培养温度为(25±2) ℃,光照时间为 16 h·d-1,
光照强度为 40 µ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选取生长健壮的幼嫩茎段,
剥去未展开的叶片和叶鞘,切除基部木质化组
织,流水冲洗 30 min,将芽切成 1.0~1.5 cm的
小芽段,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 75% 乙醇灭菌
30 s,无菌水冲洗 3次,再用 0.1%升汞灭菌 12
min,无菌水冲洗 5次,接种到启动培养基(1)上。
培养约 6 d后,基部开始膨大,有的外层苞叶翻
卷胀开,侧芽开始萌动,长出 1 ~ 2 个新芽。
4.2 芽的增殖继代培养 当启动培养形成的小芽长
至 2.0~3.0 cm时,切下接种于增殖继代培养基(2)
中,培养 10~15 d后基部开始萌动,2周后萌动
部分长出丛生芽,再将形成的丛生芽分割成带
2~3个芽的小芽丛,接种于相同的培养基上进行
继代培养,连续继代培养 3代,每 50 d继代 1次,
芽的增殖系数平均达 3.6。
4.3 生根培养 当增殖继代培养的芽长至 3.5~4.5
cm时切下进行生根培养,约 9 d后芽基部开始出
现白色根原基突起,逐渐长出新根,35 d后平均
生根数达 3.2条,平均根长为 3.4 cm,生根率为 88.
9%。在增殖继代培养基内若培养时间较长时,也
可直接产生 2~3条不定根。
4.4 移栽 将生根的试管苗连瓶置于遮荫率为 70%
的温室内闭口炼苗,10 d后取出,洗尽根部附着
的培养基,在 1 000倍多菌灵溶液中浸泡 30 s,
然后移栽至Klasmann泥炭 422和 413 (2:1)的混合
基质中,用遮阴棚覆盖保湿,每 5 d淋 1次水,15
d后撤去遮阴棚,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相对
湿度保持在 80%~90%,温度为 23~25 ℃,成活
率可达 80%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彩云竹芋为竹芋科肖竹芋属多年生
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的热带地区。叶片
圆形,灰绿色,叶缘深绿色,叶背紫红色,整
株姿态优美,色彩绚丽,是优良的室内观叶植
物。目前,主要采用分株繁殖,但速度较慢、
繁殖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采用组织培养技
术繁殖彩云竹芋种苗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尽管
肖竹芋属中有些物种的组织培养已有成功报道(侯
占铭等 1 9 9 7;侯占铭和满都拉 2 0 0 0;徐洁兰
2007;张永平等 2007;杨杰等 2007;关丽霞等
2007),但彩云竹芋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尚未见
报道。
参考文献
关丽霞, 韩德伟, 王振龙, 杨智(2007). 青苹果竹芋的组培快繁技
术. 北方园艺, (6): 223
侯占铭, 满都拉(2000). 美丽竹芋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36 (5): 438
侯占铭,满都拉,斯琴巴特尔( 1 9 9 7 ) . 金斑竹芋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33 (3): 200
徐洁兰(2007). 黑玫瑰竹芋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
通讯, 43 (3): 515
杨杰, 徐忠东, 倪奎(2007). 孔雀竹芋的组织培养. 生物学杂志, 24
(2): 66~67
张永平, 乔永旭, 陈超, 李小六, 陶猛(2007). 女王竹芋共生菌的抑
制及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4):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