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碧浪竹芋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2期,2008年 4月294
碧浪竹芋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张超 *,杨斌,兰天维,曾伟达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广州 510360
In vitro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alathea plowmanii H. A. Kennedy ined
ZHANG Chao*, YANG Bin, LAN Tian-Wei, ZENG Wei-Da
Guangzhou Flower Research Centre, Guangzhou 510360, China
收稿 2007-12-20 修定 2008-02-03
* E-mai l:da ocha ozhang@ya hoo.com.cn;Tel:02 0-
81553449
1 植物名称 碧浪竹芋(Calathea plowmanii H. A.
Kennedy ined)。
2 材料类别 地下分蘖芽。
3 培养条件 芽的诱导培养基:(1) 1/2MS (MS大
量元素减半)+6-BA 1.0 mg·L-1 (单位下同)+NAA 0.05,
(2) 1/2MS+6-BA 3.0+NAA 0.1,(3) 1/2MS+6-BA
5.0+NAA 0.5;丛生芽的增殖与壮苗培养基:(4)
MS+6-BA 3.0+Adenine 1.0。以上培养基中均添加
3%白砂糖和 0.55%卡拉胶,pH 5.8。培养温度
为(25±1) ℃,光照时间为 12 h·d-1,光照强度为
40 µ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在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
的优良母株上切取长度 3.0~5.0 cm、叶片未展开
的地下分蘖芽,切除基部木质化组织和不定根,
流水冲洗 30 min,加 0.05%安利洗涤液振荡洗涤
10 min。剥除最外层苞叶,基部切成 2.0~3.0 mm
厚度,将芽切成 1.0~1.5 cm的小芽段。移至超
净台上,用 75%酒精消毒 30 s,无菌水清洗 3次,
接着用 0.1%升汞(加 1滴 80%吐温)浸泡 15 min,
无菌水振荡清洗 5 ~6 次。将灭菌好的外植体取
出,放在无菌纸上,吸干水分,剥除与药液接
触而受伤的外层苞叶,接种到芽诱导培养基(1)~
(3)上。由于外植体为分蘖芽,深藏于栽培基质
中,表面彻底灭菌比较困难,采用上述方法灭菌
效果较好,成功率达 7 4 %。
4.2 芽的诱导 接种后先在25 ℃光照培养箱中暗培
养 15 d,然后置于光下培养,每隔 40 d继代 1
次,连续转接 2次。外植体在培养基(1)上启动较
难,萌发率为 22%。在培养基(2)中光下培养约
13 d后,基部开始膨大,有的外层苞叶翻卷胀
开,芽开始萌动,萌发率达 85%,继续培养 10 d,
芽生长至 1.0 cm左右,绝大部分外植体仅仅顶芽
萌发,也有极少数芽的基部可发出 1~2个新芽。
在培养基(3)中启动速度较慢,光下培养约 28 d
才可萌动,芽生长也较缓慢。
4.3 丛生芽的增殖与促壮 将启动培养基上萌发的
芽切下,接种于培养基(4)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
每隔 40 d继代 1次。培养 23 d左右,芽的基部
叶腋中开始长出新的芽点,培养约 38 d,芽长到
2.5 cm左右。在继代初期,增殖率较低,为 1.2
左右,但芽生长速度较快;继代 3 ~4 次后,才
开始进入旺盛的增殖状态,增殖率达 2.7,且芽
体生长健壮,叶片伸展。在增殖继代初期即可诱
导产生 1~2条不定根,若长时间保持在该培养基
中,可产生 2 条以上的不定根。
4.4 移栽 将 5~7 cm的生根单苗切下,用清水洗
净附着的培养基,在 1 000倍多菌灵溶液中浸 30 s,
然后移栽至Klasmann泥炭 422和 413 (2:1)的混合
基质中,用遮阴棚覆盖保湿,15 d后撤去遮阴
棚,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相对湿度保持
80%~90%,温度为 23~25 ℃,成活率 80%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碧浪竹芋为竹芋科肖竹芋属多年生
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美洲,是近几年畅销
国际市场的优良竹芋品种。整株姿态优美,叶面
图案奇妙,非常适于盆栽和室内观赏。目前,主
要采用分株繁殖,但速度较慢,繁殖率低,难
以满足市场需求。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对促进碧浪竹芋的市场推广与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肖竹芋属中有些物种的组织培养已有成功的报
道(侯占铭和满都拉 2000;徐洁兰 2007),但碧
浪竹芋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侯占铭, 满都拉(2000). 美丽竹芋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36 (5): 438
徐洁兰(2007). 黑玫瑰竹芋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
通讯, 43 (3):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