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翅子罗汉果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2期,2007年 4月 325
翅子罗汉果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周凤珏,许鸿源 *,何冰,余乃明,陈亮,蓝桃菊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 530005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Siraitia siamensis (Craib) C. Jeffrey
ex Zhang et D. Fang
ZHOU Feng-Jue, XU Hong-Yuan*, HE Bing, YU-Nai-Ming, CHEN Liang, LAN Tao-Ju
College of Agronom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China
收稿 2006-12-18 修定  2007-03-05
资助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经费(2 00 6AA1 0A21 3)、广
西科学基金(桂科青 0 6 4 0 0 0 9 )、广西教育厅专利专项
基金(C160009)和广西大学科研基金(X0610760)。
* 通讯作者( E-m a i l:x u h y0 8 @ 1 2 6 .c o m;T el / F a x:
07 71 -3 23 84 64 )。
1 植物名称 翅子罗汉果[Siraitia siamensis (Craib)
C. Jeffrey ex Zhang et D. Fang]。
2 材料类别 野生翅子罗汉果植株(由广西药用植
物园仲仕强采自广西大新县)的新生藤蔓。
3 培养条件 原始外植体腋芽启动培养基:( 1 )
MS+NAA 0.1 mg·L-1 (单位下同)+灵发素[Lingfasu,
LFS,代号 PGR-08 (许鸿源等 2003),即 N9-狭
霉糖基腺嘌呤] 0.2;(2) MS+NAA 0.1+BA 0.2;
(3) MS+NAA 0.1+KT 0.2。继代与生根培养基:
(4) MS+LFS 0.2。各组培养基均添加 3%蔗糖和
4.5 g·L-1 琼脂,调 pH至 5.8。培养温度:昼 /夜
(29±2) ℃/(22±2) ℃,光照强度 30 µmol·m-2·s-1,
光照时间 11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原始外植体腋芽的启动 藤蔓用报纸包裹,外
套塑料袋减少失水。用自来水冲洗 30 min以上。
剪除顶芽和叶片,保留部分叶柄,再剪成单节茎
段。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5%乙醇消毒 1 min,0.1%
升汞溶液消毒 5 min,无菌水洗涤 6遍,分别接
入培养基(1)~(3)上。每组 15瓶,每瓶 1个茎段。
培养 7 d后,培养基(1)的腋芽开始萌动,10 d时
的萌芽率达 80%,15 d的达 90%~100% (只要萌
芽,污染亦计数),生根率达 30%左右。20 d后
生根率达 90%~100%。30 d苗高达 4~7 cm,每
苗有 3~5个节。愈伤组织出现的迟,且很少。而
培养基(2)和(3)在 3 d即有愈伤组织形成,并迅速
扩增,以致将腋芽包埋其中。可能是愈伤组织的
快速增殖消耗了大量营养,致使腋芽处于饥饿状
态而难以萌发,甚至枯死,最终无一成苗。先
后重复试验 4 次,结果均一致。
4.2 继代与生根 将培养基(1)获得的组培苗切除顶
芽、根及叶片,以单节茎段微扦插于不含NAA的
培养基(4)上,进行继代增殖和生根,每瓶 5个茎
段。培养 25~30 d,苗高达 4~7 cm,生根率达
95%以上。平均增殖倍数 3.7。这些再生植株可
继续增殖,亦可出瓶移栽。 
4.3 炼苗与移栽 将再生植株先置网室内炼苗 5 d,
洗净根部培养基,栽植于 6.5㎝ ×6.5㎝的育苗杯
中。育苗基质为山林表面腐植土 +旱田表土 +炉
渣(体积比为 1:1:1)混合均匀并过筛,其水浸提液
的 pH≈6.0。成活率在 90%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翅子罗汉果抗病抗高温能力强,
长势旺盛,果大而多,总糖含量(28.4%)也接近
罗汉果,但野生资源几乎灭绝,非常难觅。本
文结果对保护这一濒危种质资源和杂交育种有一定
参考意义。翅子罗汉果与目前大量栽培的罗汉果
[Siraitia grosvenori (Swingle) C. Jeffrey,曾被定
为苦瓜属(Momordica)和赤雹属(Thladiantha)],
均为葫芦科罗汉果属(Siraitia),但不同种。据钟
仕强(2001)介绍,翅子罗汉果 1871年被发现至今
已有 130多年,1914年作为新种正式记载有 90多
年。翅子罗汉果的组织培养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许鸿源, 许鸿章, 杨美纯, 周歧伟(2003). PGR-08理化性质及生物
活性的研究. 广西植物, 23 (5): 461~464
钟仕强编著(2001). 七种中草药高效益栽培. 北京: 金盾出版社
(第 1版),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