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752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李青苗* 杨文钰** 韩惠芳 关华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提要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叶片和叶鞘伸长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随烯效唑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植株粗壮,叶
宽和茎基宽增加,根系增多,根长增加。烯效唑浸种的玉米幼苗中 IAA 和 GA3 含量下降,叶鞘中尤为明显;ZT 含量则
是地上部提高,根中下降,ABA 含量提高,植株各器官中(IAA+GA3)/ABA 比值均下降,IAA/GA3 比值均升高,IAA/ZT
和 GA3/ZT 比值则是地上部降低,根中升高。
关键词 烯效唑;玉米幼苗;生长;内源激素
Effects of Seed Soaking with Uniconazole on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
and Growth of Maize (Zea mays L.) Seedling
LI Qing-Miao*, YANG Wen-Yu**, HAN Hui-Fang, GUAN Hua
College of Agronom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The elongation of leaf blades and leaf sheaths of maize seedlings treated with uniconazole was
inhibited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raising of uniconazole concentration, but leaf width and
stem thickness as well as root number and root length increased. Uniconazole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endogeneous IAA and GA3 contents in the whole plant especially in leaf sheath. The reduction of GA3 was more
than that of IAA. The endogeneous ZT contents in leaf blade and sheath and endogeneous ABA content in the
whole plant increased.
Key words uniconazole; maize (Zea mays L.) seedling; growth; endogenous hormones
收稿 2005-03-20 修定   2005-09-27
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4035700)。
*现工作单位: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
51 号,邮政编码 61004 1 )。
** 通讯作者(E-mail: wenyu.yang@263.net;Tel:0835-
2882612)。
烯效唑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可有效调
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已有的研究表明,烯效唑可
降低株高,增加茎粗,促进根系生长[1]。烯效唑
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抑制了植物体内GA的生物
合成, 因而 GA 水平降低。有关烯效唑对 IAA、
ABA的影响报道不一[2~4]。在植物内源激素研究中
常常是针对某一器官,且多侧重于地上部分,而
将根系与地上部联系起来研究的报道尚少见。本
文采用烯效唑浸种方法,探讨烯效唑对玉米苗期
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为玉米(Zea mays L.)品种“川单
13”,药剂为 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江苏建湖农
药厂生产)。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
10、20、40、80 mg·kg-1 和清水(对照)共 5个处
理,浸种 24 h。盆栽,每盆(34 cm×30 cm)装
沙土(沙∶土=1∶1) 16 kg,播前施尿素1.5 g,
过磷酸钙1.86 g,氯化钾1.14 g。每盆栽8株,
每个处理 5 盆,置于大田条件下生长。
三叶期时,取样测定叶长、叶宽、叶鞘长、
苗高、茎基宽、根长(最长根长度)、根数和内源
激素含量。内源激素的提取和测定参照吴颂如等[5]
的方法,试剂盒由中国农业大学化控研究室提
供。
结果与讨论
1 幼苗生长的变化
由表1 可以看出,烯效唑浸种的玉米幼苗叶
片、叶鞘和苗高的伸长生长受抑,随着烯效唑浓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 753
度增加而增强,叶长、叶鞘长和苗高均低于未经
烯效唑浸种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叶
宽、茎基宽、根长和根数生长则都受到一定的促
进,处理均以 40 mg·kg-1 烯效唑的效果为最好。
2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图1 显示,烯效唑处理的玉米苗期叶片、叶
鞘和根系中 GA3 和 IAA 含量均下降,叶鞘下降程
度最大,不同浓度烯效唑的作用效应也不一致,
表1 烯效唑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uniconazole on growth of maize seedlings
烯效唑浓度/mg·kg-1 叶长/cm 叶宽/cm 叶鞘长/cm 苗高/cm 茎基宽/cm 根长/cm 根数/条
0 22.79A 1.90E 9.42A 35.16A 0.508C 31.54C 8.4D
10 15.47B 2.22D 7.28B 27.16B 0.523B 34.47B 9.1C
20 14.27C 2.28C 6.09C 22.91C 0.543A 35.14A 10.1B
40 13.01D 2.45A 5.87C 22.40D 0.544A 35.25A 10.9A
80 10.98E 2.42B 5.30D 20.35E 0.510C 30.85D 9.9B
  LSD 法,a= 0 . 0 1。
表现为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大,GA3 下降幅度增
大;烯效唑浸种的叶片和叶鞘中ZT含量升高,根
中ZT 含量下降,以 40 mg·kg-1 烯效唑的变化幅
度最大;烯效唑浸种的各器官中 A B A 含量都上
升,且随着烯效唑浓度增大而升高,80 mg·kg-1
烯效唑的增加最多。
从各内源激素之间的比值来看(表2),烯效唑
浸种的玉米幼苗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中(IAA+GA3)/
图1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seed soaking with uniconazole on the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s of maize seedlings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6期,2005年12月754
表2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幼苗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uniconazole on endogenous hormone ratio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maize seedlings
处理器官 烯效唑浓度/mg·kg-1 (IAA+GA3)/ABA IAA/ZT GA3/ZT IAA/GA3
叶片 0 0.6483 0.44 0.69 0.65
10 0.6118 0.34 0.51 0.66
20 0.5656 0.32 0.47 0.67
40 0.4433 0.26 0.33 0.81
80 0.2882 0.31 0.31 0.98
叶鞘 0 0.6350 0.67 0.74 0.90
10 0.4870 0.49 0.54 0.90
20 0.3921 0.30 0.31 0.96
40 0.3777 0.29 0.31 0.96
80 0.2991 0.37 0.29 1.29
根系 0 0.5725 0.36 0.48 0.75
10 0.5478 0.38 0.50 0.77
20 0.4769 0.38 0.45 0.85
40 0.4053 0.40 0.42 0.97
80 0.2731 0.35 0.27 1.30
ABA 比值均下降,叶鞘下降最多;IAA/GA3 水平
增高,根中尤为明显;IAA/ZT 和 GA3/ZT 比值则
是地上部下降,根中上升,以叶鞘变化最为明
显 。
总之,烯效唑浸种引起玉米幼苗生长的变
化,这主要是烯效唑导致玉米幼苗体内激素水平
发生改变之果,其中 GA3 和 IAA 含量下降是抑制
地上部伸长生长的主要原因,地上部 ZT 增加和
IAA/ZT、GA3/ZT 比值下降是促进地上部横向生长
的主要原因,根系IAA/ZT和 IAA/GA3 比值升高是
促进根系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廖联安, 郭奇珍.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优康唑
简介.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1): 74~75
2 王熹, 俞美玉, 陶龙兴等. 烯效唑对水稻幼苗内源激素IAA
含量的影响. 植物学报, 1997, 39(7): 629~633
3 邹华文, 陈凤玉, 尹敬芳. S3307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幼
苗体内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杂粮作物, 2001, 21(6): 27~28
4 叶庆富, 周伟军, 奚海福等. S-3307 对油菜幼苗内源激素
IAA、ABA 及 ZT 含量水平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1995,
7(6): 451~456
5 吴颂如, 陈婉芬, 周燮.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内源植物激
素.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 (5):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