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植物甘油二酯激酶(DGK)信号转导作用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 1009
植物甘油二酯激酶(DGK)信号转导作用
袁苑,武玉叶,李德全 *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Diacylglycerol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Function in Plants
YUAN Yuan, WU Yu-Ye, LI De-Q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提要:甘油二酯激酶(DGK)是产生信号分子磷脂酸(PA)途径中的一个磷酸激酶,它与磷脂酶 C (PLC)协同作用产生 PA,
磷脂酶D (PLD)途径也是PA产生的一个来源。PA是脂质信号分子,参与调节植物各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文章介绍植物
中DGK的信号转导作用、分子生物学反应、DGK的抑制剂以及与底物的亲和力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甘油二酯激酶;磷脂酸;磷脂酶 C/D;信号转导
收稿 2007-09-19 修定  2007-10-29
资助  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 00 62 34 25 )。
* 通讯作者(E-ma i l:dqli@sdau .edu .cn;T el:0 53 8 -
8 2 4 9 1 3 7 )。
甘油二酯激酶(diacylglycerol kinase,DGK)磷
酸化二酯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产生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DAG和 PA都是信号分
子,动物中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植物中的研
究并不多。PA是膜上分子量最小的磷脂,同时
也是合成膜脂和脂库的一个媒介。PA在膜的代谢
和生物合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动植物
体内的一个脂质调节因子,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
细胞生物学功能。在植物的生长、分化、繁殖、
激素响应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信号转导中,
PA都有调控作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都可以
诱导 PA的产生,例如病原体的侵入、干旱、盐
胁迫及冷害等。PA的形成主要通过 2条途径来完
成:一是在磷脂酶D (phospholipase D,PLD)的
作用下,磷脂酰胆碱水解产生 PA和胆碱;另一
个是磷脂酶 C (phospholipase C,PLC)水解磷脂酰
肌醇产生三磷酸肌醇(trisphosphate inositol,IP3)和
DAG,DAG在DGK的作用下生成PA。目前对生
成PA的PLD途径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PLC-DGK
途径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 DGK 的研究更少。
1 DGK的信号转导作用
DGK磷酸化DAG产生PA。PA不仅在动物细
胞中有许多调节功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也参
与根分化(起始)和生长有关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性以
及肌动蛋白的聚合等,并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
(Munnik等 1996)。此外,PA也参与介导植物的
防卫反应。催化形成 PA的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PLD,水解膜上的磷脂;(2) DGK,磷酸化
DAG;(3)酰基转移酶,在可溶性 PA上添加脂肪
酸;(4)来自于三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
phosphate,G3P)和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DHAP)途径的酶。但在形成 PA的 4
条途径中,PLC-DGK与 PLD是产生信号分子 PA
的 2条最主要的途径(图 1)。
图 1 PA生成途径
  P A:磷脂酸;P C:卵磷脂;P E:磷脂酰乙醇胺;P G:
磷脂酰甘油;P S:磷脂酰丝氨酸;P L D:磷脂酶 D;P A K:
蛋白激酶 A;D A G - P P i:二酯酰甘油焦磷酸;L P P:磷脂磷
酸水解酶;D G K:甘油二酯激酶;P L C:磷脂酶 C;D A G:
二酯酰甘油;P I P 2:磷脂酰肌醇 - 4 , 5 - 二磷酸。
1.1 DGK家族 DGK磷酸化DAG产生的 PA对冷
害、盐害、高渗和微生物病原激发等均有响应,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1010
可以推测,DGK 的活性与这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Ruelland等 2002;Gómez-Merino等 2004)。据报
道,在多种植物和动物中都发现了DGK的多种基
因,哺乳动物中有 9个,拟南芥基因组中有 7个,
但在酵母中尚未发现DGK基因。通过对进化树分
析(图 2),拟南芥中的DGK可分为3类(Snedden和
Blumwald 2000;Gómez-Merino等 2004,2005)。
第一类包括AtDGK1和AtDGK2。这一类基因含有
2个典型的DAG结合区域,该区域两端分别与N
端的基础序列和富含半胱氨酸的延伸区域(extended
cysteine-rich domain,extCRD)相连,在 CRD区
域的下游是催化区和协助催化的辅助区域。
AtDGK2位于第V号染色体上,在拟南芥的多类
组织结构中都检测到该基因的存在(Katagir i等
1 9 9 6 )。第二类包括 A t D G K 3、A t D G K 4 和
AtDGK7。AtDGK7位于第 IV号染色体上,现已
得到 4个 AtDGK7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
quence tag,EST)序列(AV798976、AV827682、
CF773882、Z26229)和2个 cDNA序列(AF360174、
AY113915)。AtDGK7和AtDGK2的序列有 40%的
同源性。GenBank中并没有找到其他物种中这一
类基因的全长序列,但是 EST序列分析表明,其
他物种中也存在这一类 DGK,但至今尚未见报
道,如葡萄(GenBank注册号为 CB981130)、杏树
(CB821694)、番茄(AW035995)。第三类包括
AtDGK5和 AtDGK6。这 2类基因的结构比较简
单,它们不含上游的基础序列、DAG 结合区域
和 CRD区域(Gómez-Merino等 2004)。
Snedden和Blumwald (2000)在番茄中克隆到一
个 cDNA,命名为 LeCBDGK,它编码一个钙调
素结合蛋白,其序列与动物中的 DGK类似。这
个钙调素结合区域在LeCBDGK的C端有25个残基
(Kamada和Muto 1991)。他们还分离到另一个
LeCBDGK,它与前一个 LeCBDGK只是缺少一个
钙调素结合区域。钙存在的情况下,LeCBDGK
可以与细胞膜结合,而钙调素的拮抗物则能破坏
这种结合。这表明,LeCBDGK在从可溶物与细
胞膜组分的转变过程中,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Snedden和 Blumwald 2000)。
哺乳动物中的 9个DGK分为 5类,这 9个基
因在N末端都含有 2或 3个 CRD区域(Topham和
P r es co t t 1 9 9 9 )。3 个第一类的基因 D G Kα、
DGKβ、DGKγ都含有 2个结合 Ca2+的 EF手;而
第二类的DGKδ、DGKη在N端都有 1个 PH结构
域;第三类基因只有 DGKε,它是这几类基因中
没有调节区域的结构最简单的基因;第四类在其
C端有 1个锚蛋白重复序列,在催化区域的上游
还有 1个与myristoylated alanine-rich C kinase sub-
strate (MARCKS)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同源的区域;
第五类只有 1个成员DGKθ,它有1个PH结构域,
图 2 AtDGK和其他DGK的系统进化树
  图中基因在 G enBa nk 中的注册号分别为:AtDG K1,N M_ 1 2 0 8 7 4;AtDG K2,N M_ 1 25 7 7 2;AtDG K3,N M_ 1 7 9 6 4 9;
AtDGK4,NM_125152;AtDGK5,NM_127660;AtDGK6,NM_118953;AtDGK7,NM_119180;LeDGK1,AF198259;
Zm AY1 0 6 3 2 0,AY 1 0 6 3 2 0;Ta BT0 0 9 3 2 6,BT 0 0 9 3 2 6。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 1011
但这个结构域不同于第二类,它在 CRD 区域之
后,催化区域的上游。
DGK的活性不仅表现在产生 PA上,也表现
在消除DAG上。在动物体内,DAG是一个激活
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C,PKC)和其他效应因
子的一类有效的脂信号。有报道认为,动物中的
DGK通过将DAG转化为PA从而削弱DAG的影响
(Regier等 2005)。在植物体内,尽管 DAG直接
的靶目标还没有发现,但现已知道在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PI)-PLC途径中产生的DAG
能够迅速地转化成 PA。动物中的 PI-PLC有 5类:
即 PLCβ、γ、δ、ε和 ζ。而拟南芥中有 9个 PI-
PLC,它们的区域结构类似于最简单的动物中的
PLCζ (Mueller-Roeber和 Pical 2002;Wang 2004)。
1.2 PLD和DGK产生不同的PA 磷脂信使物质之
间能够相互转化,每种信使物质都可以由不同磷
脂酶途径产生,这就引出磷脂信号转导所涉及的
分子种属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 PA、DAG和
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lysoPL)都是化学上完
全一致的,在它们的 sn-1和 sn-2位置上的酰基是
不同的,因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子种属。例
如,PLD的底物卵磷脂(PC)与 PLC的底物磷脂酰
肌醇 -4 ,5 - 二磷酸(phospha t idylinos i tol 4 ,5 -
bisphosphate,PIP2)的酰基组成不同,那么 PLC
水解 PIP2产生的 PA与 PLD水解 PC产生的 PA就
是不同的分子种属,而且产生于不同的亚细胞位
置。
产生PA的酶的来源对理解PA的分子作用和
在信号转导中的分子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区分产
生PA的2条途径PLD和PLC-DGK的方法有3种:
遗传操作、通过活体 3 2P - 标记技术来定性区分
(Munnik等1998)和定量测定PA的脂肪酸组成,以
明确 PLC和 PLD在 PA形成中的贡献率。对于研
究 PLD和DGK的分子和生理功能来说,基因敲
除和过表达的方法已经提供了一些信息(Testerink
和Munnik 2005)。在细胞内,ATP是DGK的作
用底物,膜脂是 PLD 的作用底物,用标记的无
机磷酸盐处理细胞(提供磷酸基团),ATP比膜脂
标记的快,所以依此可以推断PA的生成途径,而
长时间标记产生的 PA则主要来自 PLD途径。
在PLD途径中,用乙醇可以抑制PA的产生。
这是利用了 PLD磷脂转移的特性,和乙醇作为底
物形成磷脂酰乙醇,这个过程伴随着 PA的消耗。
但是用乙醇处理时,应考虑到该处理可能引起的
乙醇的其他效应,如增强脂的水解、改变脂的组
成等。
PA的来源也可以根据 PA的分子结构加以推
测,如 PC和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
amine,PE)。例如,在冷冻条件下,采用电喷
雾 -质谱 -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ESI-MS-MS)联用技术和研究其他
膜脂分子种类的改变来确定PA的分子种属。大部
分 PA的酰基链的增加都伴随着 PC酰基链的减少
(Welti等 2002)。再加上冻害条件下,PLDα1缺
失的突变体中的脂质分子种属的分析,可以得出
结论,即在冻害条件下,PA 主要由 PC 转化而
来。但有一个例外,34:6 PA (34代表总的酰基
C原子数,6代表总的双键数目),这个 PA是在
植物冻害处理之前获得的,其在冻害处理过程中
也存在。在半乳糖脂,尤其是单半乳糖二甘油脂
(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中,34:6
PA的酰基组成是18:3/16:3。这些表明有一部分PA
是来源于水解MGDG产生的DAG。同样,根据
PA分子种属分析可以判断形成PA的2条途径(PLD
和 PLC-DGK)中的 PA主要由哪条途径形成。在
PLD途径中,PLD主要的作用底物为 PC、PE和
磷脂酰甘油(PG),在PLC-DGK途径中的主要底物
是 PIP2,PC和 PIP2含有截然不同的脂肪酸组成,
因此,在环境刺激中,根据 PA的分子种属可以
分析出 PA的形成途径(Arisz等 2003)。
1.3 DGK活性 目前,对拟南芥中DGK活性的研
究较为深入(Kamada和Muto 1991;Lundberg和
Sommarin 1992;Wissing和Wagner 1992)。AtDGK7
的酶活在 pH值为 6.8时的活性最高,pH值低于
6.8和高于 7.8的两个临界点之外,其活性会迅速
下降。用NaCl和LiCl两种盐处理转入AtDGK7的
拟南芥时,在 5~50 mmol·L-1的范围内,AtDGK7
的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强,LiCl的浓度为
50 mmol·L-1的AtDGK7活性最高;两种盐的浓度
为 500 mmol·L-1的 AtDGK7蛋白活性迅速下降
(Fernando 2005)。
众所周知,PA是DGK的直接作用产物,通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1012
过测定PA的多种数据可以间接获得与DGK相关的
一些数据。如PA的活性与AtDGK2蛋白量的增加
成正比,也就是说,蛋白的量越高,PA的活性
越高,即 AtDGK2的活性越强。DGK的底物众
多,以 1,2-二酰基甘油(1,2-dioleoyl-sn-glycerol,
1,2-DOG)为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PA的生
成率及反应速率呈现对数函数曲线的模式,底物
浓度为 1 000 µmol·L-1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也达
到最大值。AtDGK2的最适 pH值为 7.2,pH值低
于 6.5或高于 7.8时的AtDGK2活性会迅速降低。
NaCl和LiCl对AtDGK2的活性也有影响,两者的
浓度分别达到 200 mmol·L-1时,AtDGK2的活性即
降低到正常生长条件下的 50%。但须特别指出的
是,即使是高浓度的 CaCl2 (1 000 mmol·L-1)也不
影响产物PA的形成,即不会影响AtDGK2的活性
(Fernando 2005)。
1.4 PLC-DGK与 PLD途径的交互作用及特异性
 PA和DAG两种信使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
是植物中缺少DAG下游靶物 PKC,DAG可能在
DGK的作用下迅速转化成PA,作为信使物质将信
号向下游传导,因而植物中可能会更多地利用PA
作为信使物质。PA产生于 PLD和 PLC-DGK两条
途径,这两条途径既可能平行作用,也可能串联
在同一条途径上,还可能单独进行。
2 植物中DGK的分子和生理学效应
2.1 伤胁迫后的AtDGK2 AtDGK2的表达可以由
伤信号迅速诱导。将 AtDGK2和GUS相融合,转
入拟南芥后,AtDGK2在整株植物中都有表达,
低温处理时,此基因的表达会增强。当转基因拟
南芥受到线虫类物伤害后,AtDGK2的表达也会
受到微弱的诱导。在伤胁迫后的 15 min~1 h内,
拟南芥叶片中AtDGK2的转录水平会表现出较强烈
的表达;3 h后,AtDGK2的转录水平会恢复到
原来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水平。但其在根中的表达
还没有研究。伤胁迫对 AtDGK2基因表达的影响
也因拟南芥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伤胁迫 30
min后,Col型拟南芥AtDGK2的转录水平上升 15
倍,而 C24型则能提高大约 24倍(Gómez-Merino
等 2005)。
2.2 冷害和冻害条件下的DGK 多种生物和非生物
胁迫如干旱、盐胁迫、营养不良、活性氧、伤
害、病原物侵害等都能诱导 PA的产生,PA主要
来源于 PLD途径。但有研究表明,在骤冷和冷适
应的环境中,PA的量也会增加(Ruelland等 2002;
Welti等 2002)。在这种环境条件下,PLD和 PLC-
DGK两条途径都能产生 PA,PLC-DGK是主要的
途径(Ruelland等 2002)。但不论哪条途径受到抑
制,都可以降低PA的积累。近来,人们用U73122
或乙醇,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检测受 PLC和
PLD影响的一些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U73122是
PLC的抑制剂,而乙醇则可以降低由 PLD催化的
PA的产生。温度的下调可以引起一些基因的表达
升高,而对于某些基因则会抑制它们的表达
(Vergnolle等 2005)。据统计,有 58个基因受 PLC
的影响,87个基因受 PLD产生的 PA的影响,有
9个基因同时依赖于 PLC和 PLD (Vergnolle等
2005)。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抑制剂抑制不同
的冷响应基因。PLC和 PLD是激活冷响应上游的
2个不同的信号途径。这表明,由 PLC-DGK和
PLD产生的PA在对冷胁迫的响应中分别起不同的
作用。
2.3 外界激发子激活PLC-DGK途径 在有病原物
或者激发子存在时,植物细胞 PA 会迅速产生。
PLD的激活对外界因素诱导的PA形成具有特定的
作用(Den Hartog等 2001),DGK参与由一些激发
子和菌类诱导的PA的形成过程。用真菌激发子木
聚糖酶处理番茄后,NO即快速积累。Laxalt等
(2007)证实,NO的存在有利于 PA的产生。这个
过程中的PA主要来源于PLC-DGK途径。而PA和
木聚糖酶都能促进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NO的清除剂或是PLC和DGK的抑
制剂都可以减少由木聚糖酶引起的 ROS的产生。
NO的清除剂cPTIO、PLC的抑制剂U73122和DGK
的抑制剂R59022都可以削弱由木聚糖酶引起的细
胞死亡。在植物防御系统中,PLC-DGK途径中
产生的PA是NO信号网络下游的一个特殊的组分。
2.4 cf-4/Avr4病毒引起的分子效应 番茄细胞与
cf-4/Avr4病毒相互作用产生抗性过程中,PA和二
酯酰甘油焦磷酸盐(diacylglycerol pyrophosphate,
DGPP)都快速积累。DGPP是 PA在蛋白激酶 A
(protein kinase A,PKA)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些
PA可为 PLC的抑制剂阻断,也就是说,在 cf-4/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 1013
Avr4的影响下产生的PA主要来源于PLC-DGK途
径。PA不能为氧猝发的抑制剂 DPI所抑制,但
可以促使活性氧的产生(De Jong等 2004),也就是
说,PA的形成过程是氧猝发的上游进程。由 N-
乙酰氨基葡聚糖诱导的水稻细胞中,PLC参与形
成ROS的第一步,而PLD和PA可促使ROS的最
终产生(Yamaguchi等 2004)。PLD活性与它在膜
上的迁移有关。PA和DAG都促使由激发子引起
的基因的过量表达。这也表明,PA参与 ROS的
级联反应及其防御信号的转导。
2.5 结瘤因子引起的分子效应 根瘤菌结瘤因子引
起宿主植物根瘤的形成和根毛的变形(Den Hartog
等 2001)。为了调查结瘤因子是否是通过 PLC-
DGK途径激活脂信号途径,Den Hartog等(2001)
的实验表明,结瘤因子能够激活PLC-DGK和PLD
转导,增加 PA的形成和甘油二酯焦磷酸盐的积
累。肥大细胞脱粒肽也可以模拟结瘤因子的作
用,激活这两条信号转导途径。他的工作还指
出,PLC的拮抗物新霉素可以与 PIP2结合,从而
抑制由结瘤因子引起的根毛变形和PA的形成。但
还不能确定PLC的另一种抑制剂U73122对由结瘤
因子引起的根毛形态学上的变化所起的抑制作用。
这也同样说明结瘤因子能够激活 PLC途径(Den
Hartog等 2001)。
3 DGK的抑制剂及其与底物结合时的活性
在动植物中,D G K 的抑制剂 R 5 9 9 4 9 和
R59022已经用于抑制DAG的磷酸化作用。植物
中浓度为50~100 µmol·L-1的R59022可以减弱冷诱
导下PA的形成,同时增强激发子诱导的豌豆上胚
轴组织的植物抗生素的积累。当抑制剂的浓度为
100 µmol·L-1时,豌豆细胞膜上的DGK活性可受
到 50%的抑制。先前曾有报道指出,当 R59022
的浓度相对较低的时候也能抑制重组的AtDGK2活
性。有实验证明,浓度为 50 µmol·L-1的 R59022,
并不能抑制AtDGK7,而AtDGK2的活性则降低
20%;浓度升高至 1 000 µmol·L-1的 R59022才会
抑制AtDGK7。50~100 µmol·L-1的DGK抑制剂
R59022可以抑制拟南芥根的形成和伸长。在冷害
和伤害条件下,AtDGK2的表达可上调(Gómez-
Merino等2004)。此外,DGK的另一抑制剂R59949
对AtDGK7和AtDGK2的抑制作用都不明显。
对多种动物DGK测试的结果中表明,以上两
种抑制剂都能通过调节DAG-PA的信号转导调节
细胞的生长发育,R59949是这两种中比较有效的
抑制剂(Jiang等 2000)。
此外,DGK的主要作用底物是DAG以及DAG
的类似物。有报道说,AtDGK2的活性随着底物
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AtDGK2与DAG的类似物
1,2-SAG (1-stearoyl-2-arachidonoyl-sn-glycerol)和
1,2-DOG结合时的活性最高,在人类DGK的研究
中也曾有相同的结果(Schaap等 1990;Bunting等
1996)。AtDGK2与其他底物 1,2-DOCG (1,2-
dioctanoyl-sn-glycerol)、1,2-DPG (1,2-dipalmitoyl-
sn-glycerol)和1,2-DMG (1,2-dimyristoyl-sn-glycerol)
结合时的活性比与 1,2-SAG和 1,2-DOG结合时要
低很多。而 1,2-SAG和 1,2-DOG比其他 4种底物
的不饱和度相对较高(De Jong等 2004)。至于其他
DGK作用底物的报道还未见。
4 结语
DGK作为植物中一类比较新的激酶,具有特
殊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并参与植物体内多种
信号分子的形成。目前对DGK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阶段,只是在拟南芥、番茄、水稻、小麦和玉
米中克隆到为数不多的几个DGK基因。对所克隆
到的这几个基因也仅仅是从酶活、作用底物、抑
制剂、基因的组成性表达和定位等方面做了些初
步的研究。但关于 DGK的分子调控、信号转导
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信号系统的相互影响尚未
完全明了,特别是植物信号传递问题还有许多中
间环节没有搞清楚,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实验室现已将 AtDGK7转入烟草和拟南芥,
得到的初步结果显示,AtDGK7的转入能够增强
植物的抗冷性和抗旱性,其对盐胁迫似乎更敏
感,这些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DGK 基因的功
能还不很明确,相信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
对此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DGK的生物学功能将
会得到揭示。
参考文献
Arisz SA, Valianpour F, van Gennip AH, Munnik T (2003).
Substrate preference of stress-activated phospholipase D in
Chlamydomona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PA formation. Plant
J, 34: 595~604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1014
Bunting M, Tang W, Zimmerman GA, McIntyre TM, Prescott SM
(1996).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uman diacylglycerol k inase zeta . J Biol Chem, 271:
10230~10236
De Jong CF, Laxalt AM, Bargmann BOR, de Wit PJGM, Joosten
MHAJ, Munnik T (2004). Phosphatidic acid accumulation
is an early response in the Cf-4/Avr4 interaction. Plant J, 39:
1~12
Den Hartog M, Musgrave A, Munnik T (2001). Nod factor-induced
phospha tid ic a cid and dia cylglycerol pyrophosphate
formation: a role for phospholipase C and D in root hair
deformation. Plant J, 25: 55~65
Fernando D (2005). Intra-ocular nematode worms: rare but
important. Ceylon Med J, 50: 141~143
Gómez-Merino FC, Arana-Ceballos FA, Trejo-Téllez LI, Skirycz
A, Brearley CA, Dörmann P, Mueller-Roeber B (2005).
Ar abido psi s AtDG K7 , the sma llest member of pla nt
diacylglycerol kinases (DGKs), displays unique biochemical
features and saturates at low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The
DGK inhibitor R59022 differentially affects AtDGK2 and
AtDGK7 activity in vitro and a lters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J Biol Chem, 280: 34888~34899
Gómez-Merino FC, Brearley CA, Ornatowska M, Abdel-Haliem
ME, Zanor MI, Mueller-Roeber B (2004). AtDGK2, a novel
diacylglycerol kinas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 phospho-
rylates 1-stearoyl-2-arachidonoyl-sn -glycerol and 1 ,2-
dioleoyl-sn -glycerol and exhibit s cold-inducible gene
expression. J Biol Chem, 279: 8230~8241
Jiang Y, Sakane F, Kanoh H, Walsh JP (2000). Selectivity of the
diacylglycerol kinase inhibitor 3- {2-(4-[bis-(4-fluorophenyl)
methylene]-1-piperidinyl)ethyl}-2 ,3-dihydro-2-thioxo-4
(1H)quinazolinone (R59949) among diacylglycerol kinase
subtypes. Biochem Pharmacol, 59: 763~772
Kamada Y, Muto S (1991). Ca2+ regul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
turnover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tobacco suspension
culture cells. Biochim Biophys Acta, 1093: 72~79
Katagiri T, Mizoguchi T, Shinozaki K (1996). Molecular cloning
of a cDNA encoding diacylglycerol k inase (DGK)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Mol Biol, 30: 647~653
Laxalt AM, Raho N, Have AT, Lamattina L (2007). Nitric oxide
is critical for inducing phosphatidic acid accumulation in
xyla na se-el i c i t ed toma to cel l s . J B io l Chem, 2 8 2 :
21160~21168
Lundberg GA, Sommarin M (1992). Diacylglycerol kinase in
plasma membranes from wheat. Biochim Biophys Acta, 1123:
177~183
Mueller-Roeber B, Pical C (2002). Inositol phospholipid metabo-
lism in Arabidopsis. Characterized and putative isoforms of
inositol phospholipid kinase and phosphoinositide-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Plant Physiol, 130: 22~46
Munnik T, de Vrije T, Irvine RF, Musgrave A (1996). Identifica-
tion of diacylglycerol pyrophosphate as a novel metabolic
product of phosphatidic acid during G-protein activation in
plants. J Biol Chem, 271: 15708~15715
Munnik T, Irvine RF, Musgrave A (1998). Phospholipid signal-
ling in plants. Biochim Biophys Acta, 1389: 222~272
Regier DS, Higbee J, Lund KM, Sakane F, Prescott SM, Topham
MK (2005). Diacylglycerol kinase iota regulates Ras guanyl-
releasing protein 3 and inhibits Rap1 signal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7595~7600
Ruelland E, Cantrel C, Gawer M, Kader JC, Zachowski A (2002).
Activation of phospholipases C and D is an early response
to a cold exposure in Arabidopsis suspension cells. Plant
Physiol, 130: 999~1007
Schaap D, de Widt J, van der Wal J, Vandekerckhove J, van Damme
J, Gussow D, Ploegh HL, van Blitterswijk WJ, van der Bend
RL (1990). Purification, cDNA-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kinase. FEBS Lett, 275: 151~158
Snedden WA, Blumwald E (2000).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a novel
diacylglycerol kinase in tomato leads to a calmodulin-bind-
ing isoform. Plant J, 24: 317~326
Testerink C, Munnik T (2005). Phosphatidic acid: a multifunc-
tional stress signaling lipid in plants. Trends Plant Sci, 10:
368~375
Topham MK, Prescott SM (1999). Mammalian diacylglycerol
kinases, a family of lipid kinases with signaling functions. J
Biol Chem, 274: 11447~11450
Vergnolle C, Vaultier MN, Taconnat L, Renou JP, Kader JC,
Zachowski A, Ruelland E (2005). The cold-induced early
activation of phospholipase C and D pathways determines
the response of two distinct clusters of genes in Arabidopsis
cell suspensions. Plant Physiol, 139: 1217~1233
Wang X (2004). Lipid signaling. Curr Opin Plant Biol, 7: 329~336
Welti R, Li W, Li M, Sang Y, Biesiada H, Zhou HE, Rajashekar
CB, Williams TD, Wang X (2002). Profiling membrane lip-
ids in plant stress responses. Role of phospholipase D alpha
in freezing-induced lipid changes in Arabidopsis. J Biol Chem,
277: 31994~32002
Wissing JB, Wagner KG (1992). Diacylglycerol kinase from sus-
pension cultured plant cells. Characterization and subcellu-
lar localization. Plant Physiol, 98: 1148~1153
Yamaguchi T, Tanabe S, Minami E, Shibuya N (2004). Activation
of phospholipase D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suspen-
sion-cultured rice cells. Plant Cell Physiol, 45: 1261~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