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ATHAYSIAN PALEOCONTINENT AND CATHAYSIAN FLORA

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



全 文 :B UL L ET N I OF B OT AN I C AL R ES E AR CH
第 13卷 ,
V
o l
.
1 3
第 2 期
N o
.
2
1 9 9 3年
A p r i l
,
4 月
1 9 9 3
华 夏 古 陆 与 华 夏 植 物 区 系
谢 永 泉
C A T H A丫S IAN P A L E O C O NT !N E NT A入O
C AT H AV S IAN F LO RA
X i e Y o n g
一 q u a n
〔摘 要〕 华夏古陆是指浙江 西南部 , 福建西部 , 江 西 中南部 , 广东北部
和东北部 , N E 一 SW 走向的古老陆块 。
华夏古陆 不是 中国唯一的 古陆 , 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陆块 。
本文拟对华夏古陆 (’ 华南地台 ” 的含义 、 范围及华夏植物 区 系起源的时
间 、 空间 , 提 出一些意见 。 通过本文 , 抛砖 引玉 。 如果能藉此 引起一些 争 鸣 ,
对学科发展有所促进 , 将十分庆幸 。
关键词 华夏古陆 ; 华夏植物 区 系
一 、 前 言
华夏 , 在社会上常常作为中国的别称 。 然而 , . 华夏古陆 , 或华夏植物区系应该是一
个十分严谨的科学概念 。
华夏古陆〔 7 〕, 是指前古生代及其之前的我国东南部 N E 一 SW 走向的老地层 构 成
的陆块 。 经有关方面测定 , 其年龄距今 8 一 17 亿年〔`〕〔 6 〕〔 8 〕。 这一古陆分布于浙江 西
南部 、 福建西部 、 江西中南部及广东的东北部 、 北部 。 有些人把 N E一 SW 走向的华夏
地层及其在加里东运动之后的造岩 构造 , 和 ,N E一 SW 走向的构造线 (带 ) , 称之 为 华
夏构造 。
“ 华夏植物区系 ” 一辞曾为哈里 (H al el , T . G . ) 在东亚古生代 大羽羊齿 研 究 中
使用过 。 其后 , 张宏达先生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 、 进化和分布中 , 明确规定了 定 义 、
范围和演变 。 笔者近年的科学研究又与地质有关部门合作研究岩矿 、 土壤 、 植物与植被
反射光谱及其成像在找矿中的应用 。 因此 , 对于植物区系学这样的边缘学科的研究饶有
兴趣 。
笔者认为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系列文章所提约华夏古陆 、 “ 华南 地 台 ”
本文作者单位 : 广州 , 中山大学生物系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B i o lo 名了, z h o n g ; h 、 。 U n l v e : , 飞t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2 75 )

19 9 2年 1 月收到本 文 _
2期 谢永泉 :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
的含义 、 范围 , 不口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 、 空间有许多疑问 。 因此 , 在教学和调查研究的
基础 上撰写了此文 , 藉此抛砖引玉 , 请教各方学者 , 通过争鸣 , 期能有助于 学 科 的 发
展 。
二 、 华夏古陆的时空范围
在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系列文章中 , 定义为 : “ 华夏植物区系 ( C at h a -
y s ai

F1
。 r a ) 是指三迭纪以来 , 在华南地台及其毗邻地区发展起来的有花植 物 区 系 。 ”
,’ 本文涉及的华夏植物区系是指中生代初期包括几个古陆在内的华南地台 .上发育起 来 的
被子植 物区系 。 ” “ 华夏植物区系是指中生代初期在华南地台孕育滋长起来的被子植物区
系 。 它包括了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 区 , 东部到达江苏 、 浙江 、 福建及台湾沿海地带 , 西
拥部川 、 康 、 云 、 贵等地台 , 还包括第三纪以后上升起来的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区 , 南部
则有两广及毗邻的印度支那半岛在内 。 从前寒武纪以来 , 这里存在着四川古陆 、 康滇古
陆 、 江南古陆及华夏古陆 。 ”
在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 》 一文中认为 “ 在大地构造方面 , 广东及海南岛均属于震
旦纪华南地台的一部分 。 ”
在 《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 一文中还认为 “ 华夏植物区系存在于华南地
台 , 它包括长江流域以南及支半岛在内的东亚亚热带地区 。 ” 又说 : “ 苏门答腊在古生代
曾经是华夏古陆的最南端一个组成部分 , 在中生代 由于海侵而淹没 。 印度支那半岛属于
华夏地台的一部分 , …… , 它是三迭纪末的印支造山运动就出现在华南地台的南面 。 菲
律宾 , 还有加里曼丹和伊里安 , … …这些岛屿都可能在古生代属于华夏古陆或中生代华
南地台的一部分 , … ’ 二 。 ”
对于 “ 华夏植物区系 ” , 持论者还认为 “ 喜马拉雅成分及印度 一一 印支成分 , 实 际
_ h就是华夏成分或华夏起源的 。 ” “ 马来半岛的植物区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华夏植物区
系 。 ” “ 印度植物区系是一个混合体 。 东部的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是华夏植物区 系 的 一 部
分 , ” “ 印度的低地是所谓热带性的马来西亚成分 占统治地位 , 6 0 米 以上的山 区则以华
夏植物区系为代表 , 这些马来西亚成分起源于华夏植物区系 , ” “ 西藏植物区系是华夏植
物区系的一个文派 , ” · ” … 等等 。
这样 , “ 华夏植物区系 ” 系列文章 , 不但把华夏古陆 , “ 华南地台 ” , “ 华 夏 植 物 区
系 ” 包括了全中国 , 还包括东亚 、 东南亚和南亚 。 甚至 “ 澳洲植物区系打下了华夏植物
区系的烙印 。 ”
笔者认为 : 凡是 “ 华夏植物区系 “ 这样的学科 内容 , 跨越地质 、 大地构造 、 地 史 、
古地理 、 古植物等学科 , 有必要深入了解涉及的内容及其发展 。 只在有取得足够的证据
来推翻那些相关学科的结论 。
1 9 4 9年以采 , 我国地质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 , 完成了我国及亚洲相邻地区的区域地
质 、 地层 、 构造 、 地史 、 古生物等方面的深人研究 。 有关学科对古地理的研究亦取得可
喜 成绩 。 过去凭藉古生物 化石推断地层年龄 , 现在采用同位素侧定 , 基本上弄清了我国
地层的绝对年龄 。
我国最古老的地层是塔里木地台和华北 (或中朝 ) 地台〔 6 冲 , 〕 , 其她层年龄为 ) 黔
植 物 研 究 3 1卷
亿年一 8 1.5亿年 。 扬子地台是太古代— 上元古代之间形成的 , 距今为少 20 亿年一 8 亿年 。 实际上 , 扬子地 台的范围在 17 一 8 亿年前 , 仅为江南群岛式的古陆〔 7 〕。
华夏古陆 〔了〕 , 是指浙江西南部 , 福建西部 , 江西中南部 , 广东北部和东北部 , 在加
里东 (或加里东之前 ) 褶皱隆起的陆块 。 在距今 17 一 8 亿年前 , 也仅为华夏群岛式的陆
块 〔 7 〕。 由此可见华夏古陆不是中国唯一的古陆 , 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古陆 。 严格说来 ,
华夏古陆面积不大 。 华夏古陆涉及广东的面积不大 , 不是 “ 广东的大陆部分… …均属于
震旦纪华南地台的一部分 。 ” 在海南岛 , 笔者历年所到的地方 , 或用 S P O T 卫星照片配
合〔2幻 , 亦未发现 , “ 震 旦纪华南地台的一部分 。 ”
在扬子地台西侧是康滇古陆 。 康滇古陆呈南北走向 , 狭长 , 北小南大 , 又称康滇地
轴 。 在元古代时 , 康滇古陆连同川北 、 川西的岛式古陆块 , 又称为川滇岛孤 。 川滇岛孤
的年龄大多亦为距今 17 一 8 亿年前 〔 1 〕。 在米易 , 冕宁测得 19 . 58 亿年 , 在 同德测得 21 亿
年的岩石年龄 。 即康滇古陆与扬子地台 (或扬子古陆 ) 的绝对年龄不相上下 。
总之 , 在距今 21 一 8 亿年前 , 我国长江以南 , 云南省永仁— 平浪和四川省境迹—渡 口 以东 , 实际只存在川滇岛孤 (康滇古陆包括在 内 ) 、 扬子古陆 (江南群岛式 ) 、 华夏
古陆 (华夏群岛 ) 三群古陆块 。 在三群古陆块之间为华南海槽和海盆区〔`〕。 川滇岛孤以
西为青藏滇大海槽 。
华南 , 包括江西 、 福建 、 广东全省 , 湖南 、 广西 、 浙江的大部分 , 及云南的小部分
地区 , 加里东旋回后 , 在古生代大面积海侵 , 跟着海西旋回 , 中生代紧接着 古 生 代 后
期 , 印文运动 , 立即形成影响极大的燕 山旋回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旋 回 , 构造须频 , 岩
浆活动与沉积建造强烈进行 , 大地构造变动很大 , 相对稳定性较小 。 通常称之为华南地
槽系〔 9 〕, 或华南断褶系 〔2 `〕。
在早三迭纪 , 我国长江北岸 , 合肥 、 武汉 、 西安 、 兰州等地以北的广大地区 , 均为
陆地剥蚀区 。 惟长江以南多为浅海或陆棚海区 。 到了晚三迭 (叠 ) 纪 , 广东 许 多 地 方
(例如粤东 、 粤北及西江南岸等 ) 仍为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 6 〕。 所谓 “ 三叠 (迭 )纪时
广东绝大部分已上升为陆地 〔’ “ 〕” 的说法 , 缺乏足够的地层依据 。
晚三迭 (叠 ) 纪时 , 我国西南 , 除贵阳 、 成都之间 (包括四川盆地 ) 为海陆交互含
煤碎屑沉积外 , 云贵高原 (贵阳以西 ) 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 为 浅 海 和 深 海 沉 积.
区 〔 6 〕。
因此 , 就全国范围而言 , 从大地构造 、 地层 、 地史及古地理诸学科考虑 , 均不可能
统属于一个华夏古陆 , 或 “ 华南地台 ” 。 地台 , 是奥地利地质学家 E . S ue s s ( 1 8 8 5) 提
出的术语 。 地台是指地壳上稳定的 , 自形成之后 , 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 华南 , 实
难于在三迭纪 以来 , 存在一个地台区 。 广东大陆部分及海南岛 , 在震旦纪也没有华南地 .
台存在 。
同样 , 青藏— 印支块褶区〔 9 几 或滇藏地槽系山 〕, 从太古代 、 元古代起 , 直至保罗 、 白翌纪 , 均与华夏古陆 (或 “ 华南地 台 ” ) 没有直接联系 , 各 自属于不 同的大 地 构
造单元 , 古地理状况迥然各异 。
印巴断块〔 9 〕从太古代起 , 直至老第三纪 , 均未和中国任何一块古陆发生联系 。 与华
夏古陆 (或 “ 华南地台 ” ) 相距甚远 〔 6 、 9 〕。
2期 谢永泉 :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 2 0 5
苏门答腊与华夏古陆 (或 “ 华南地台 ” )从寒武纪开始 , 至 泥盆纪 , 各自属于不同
钓大地构造单元 , 中间隔着茫茫大海 〔 6 〕。 石炭纪 、 二迭 (叠 ) 纪 , 苏门答腊又为海侵淹
没〔 6 〕, 谈不上与华夏古陆及其植物区系的直接相联 。 三迭 、 侏罗 、 白奎 , 以至老 第 三
纪 , 苏门答腊或为地槽 , 或为板块边缘活动海槽 〔 6 〕。 因此 , 从古生代至老第三纪 , 苏门
答腊与华夏古陆 (或 “ 华南地台 ” ) 始终没有直接关联 , 谈不上是 “ 华夏古陆的最南端
一个组成部分 。 ”
当然 , “ 菲律宾 , 还有加里曼丹和伊里安 , 可能是在 白至纪中期以后才逐渐露出水
面 。 环顾整个亚洲热带植物区系所在的岛屿都在 1 0 m 以 内的浅海的陆棚上 , 这些岛屿
都可能在古生代属于华夏古陆或中生代华南地台的一部分 , ” ”一 。 这些论述 , 同 样 缺
乏可靠的资料佐证 。
由上所述 , “ 华南地台 ’夕 缺乏严谨的科学概念 , 不符合于中国和华南的实际 。 华夏
古陆 , 是中国地质史上或古地理中的特定位置 、 一定时期 、 范围不太大的古陆 , 它与国
内其它古陆或 国外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 、 地质史和古地理上迥然不同 , 不应强并 硬 合 ,
或任意扩大其范围 。
总之 , (’ 华夏植物区系 ” 是建立在 “ 华南地台 ” 或华夏古陆的基础 上研究被子植物
的起源 、 进化 和分布 。 “ 华南地台 ” 和华夏古陆是地质和古地理的范畴 , 没有足够证据 ,
不可能修改其定义 、 范围 、 位置 。 即华夏古陆 , 经过长期的研究 , 已有一个确切的时空
范围 。
三 、 植物区系及有花植物区系起源的时限观
英国 W . 5 . 麦 克鲁主编的 《化石生态学 》 〔2 5 〕认为 : 苔鲜 植 物 ( B r y o p h yt a) 起
源于泥盆纪 , 真旅植物 ( Pt e r i do p h yt a ) 起源于老留纪 , 孩类植物 ( F e ns ) 和裸子植物
( G y m n o s p e r m a e ) 起源于泥盆纪 。 裸子植物中的松柏植物 ( C o ni f e r s )始于石炭纪 , 苏
铁植物 ( C y c a 〔15 ) 则始于二叠纪 。 被子植物 (A n gi o s p e r m a e ) 从 白至纪到 现 在 。 李
_亚美等也认为被子植物 “ 从早白至世晚期兴起 , · “ 一 , 到晚白奎世得到迅速发展 。 ”
《 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 一文则认为 “ 有花植物起源的时代不是在白至
纪或侏罗纪 , 而是在三迭纪甚或二迭纪 。 ” 从作者的文中说明 , 有花植物即被子 植 物 。
如果是这样 , 从二迭纪到白至纪 , 地史年龄相差竟达 1 . 4 亿年啊 ! 前后比较 , 整整相差
了三个地质纪代 !
目前 , 我国地质 、 古生物学经过 长期 、 大量的研究 , 正在陆续出版 《 中国地层 》 系
t列丛书 。 根据已经出版的 《中国的泥盆系 )t , 7〕, 可以看出 , 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或北方 ,
晚泥盆世均以斜方薄皮木 ( L e p ot p h ol e u m r h o m b i。 u m ) 植物群为代表 , 未见被子植
物的任何有关报道 。
侯鸿飞等在 《广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和生物群 》 〔` “ 〕中 , 在古植物的报道中也 未 见
被子植物的内容 。
《 中国的侏罗系 》 〔 4 〕中说明我国南方区 (广东 、 广西 、 福建 、 浙江 、 江西 、 安徽 、
」湖南 、 湖北 、 四川等省区 ) 早侏罗世整个植物群以苏铁类最盛 , 其次是真 旅 类 、 银 杏
类 、 松柏类 、 木贼类等 。 中侏罗世 , 南方区气候渐趋于旱 , 植物群很不发育 , 植物化右
植 物 研 究 13卷
极其罕见 。 到了晚侏罗世 , 干旱气候更突出 , “ 尚未发现可信的晚侏罗世植物群 。 ” 〔 4 〕北
方区 (东北 、 华北 、 西北 ) 由于全球地极的变动 , 60 “ N 线北移 , 气候相对变暖 , 而又
比南方区温和湿润 , 不像南方区那样干旱 , 植物种类较丰 。 在早侏罗世 , 真破类和银杏
类最为丰盛 , 松柏类数量也较多 , 苏铁类较南方区少 。 中侏罗世仍保持这种状况 。 晚侏
罗世 , 除了真旅类和松柏类占据优势外 , 发现了一些原始被子植物 。
到了 白至纪〔` “ 〕, 被子植物逐渐发展起来 , 但是 “ 北方区气候较温暖潮湿 , (植物 )属
种丰富 , 组合多 ; 南方区较干燥炎热 , 属种类型及植物组合均不甚繁盛 。 ” 在北方 区 中
分为四期植物群 。 除 A c a nt h o Pt e r si 型植物群 (期 ) , “ 各地均无被子植物 ” 外 , 其 余
三群 (期 ) 均有被子植物化石出现 , 特别是晚白奎世中 、 晚 期 的 M e at s e q uo i a 一 T r o c 一
h o de
n
dr oi de
s 型植物群中被子植物更丰 。 南方区 , 在早白至世早期 , “ 未见大拉子组中
的被子植物 。 ” 晚白至世 , 在广西十万大山把里组发现叶小 、 革质 、 全缘的樟 科 植物 ,
西藏南部秋乌组发现多为落叶乔木 、 灌木的被子植物 。
潘广的研究〔“幻也说 明被子植物先驱和被子植物原始类型起源于中侏 罗世 。
总之 , 从我国已经公开发表的可靠材料看来 , 大多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属种始于晚
侏罗纪 。 充其量 , 播广也只认为被子植物先驱和原始被子植物起源于中侏 罗世 。 从全球
和我国的实际材料看来 , 被子植物到了 白奎纪才逐渐繁盛起来 。
但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于 “ 三迭纪甚或二迭纪 ” , 一定要有化石 、 花粉和地层的准
确年龄资料。
为了更准确 、 更深人地确定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 、 地点 , 笔者首先建议有关学科建
立全球和全国台作 , 客观地制订合作方案 。 第二 , 确切鉴定地层 , 认真鉴定 古 植 物 化.
石 、 花粉 。 在植物化石及花粉鉴定中 , 可有条件地引进 电子显微镜 ( 尤其是扫描 电 镜 )
和光谱系列方法 。 第三 , 除了地层 、 岩石已应用同位素年龄计算方法外 , 在植物区系研 -
究中 , 可考虑引进同位素年龄计算 方法 。 由于铅 、 牡 、 铀在植物中的含量不高 , 碳同位 _
素测定又限于晚更新世 , 可考虑钾 、 钙 、 铭 、 枷和稀土元素同位素法〔`〕。
四 、 华夏植物区系的评估
华夏古陆的范围不大 。 如何评估我国的植物区系 ?
由于我 国的地史 、 古地理从太古代起就有很大差别 。 太古时代我国只有华北地台和
塔里木地台 。 到了元古代 , 长江以南增加了扬子地台 、 华夏古陆和康滇古陆 。 青藏滇在 _
很长的地史上为大海槽 。 因而 , 在地史上 , 或声地理过程中 , 天然地把我国 分 为 三 大
区 : 即北方区 ( 包括长江 以北的东北 、 华北和西北 ) 、 南方区 ( 大致上是长江以南 和 哀 .
牢 山以东地区 ) 及青藏滇 (横断山脉 ) 区 。 所以 , 在客观上我国植物区系不可能统一于 -
一个华夏植物区系之中 。
同时 , 在南方区 , 开始于泥盆纪的大规模海侵 , 一直延续至早三叠纪 , 南方区三个
古陆在大海侵中 , 范围大大缩小成岛状 。 因而 , 在中生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争 `论 关 键 时
期 , 不存在什么 “ 华南地台 ” 。 相反 , 北方区在这一阶段存在稳定的剥蚀区 。 跟着在侏
罗 、 白至纪强烈的燕山 (南岭 ) 运动 , 在华夏古陆及其东侧强烈岩浆活动 , 大量 酸 胜 、
中酞性岩浆侵人及基性岩浆喷发 , “ 华南地台 ” 缺乏科学根据 。
,2 期 谢永泉 : 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
在研究我国的古地理 、 地史和植物区系时 , 笔者认为有必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
1
. 极地 、 赤道 、 纬度 的改变 , 直接影响气候状况 。 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开始 , 直 到
第三纪 , 极地 、 赤道 、 纬度变化很大 。 如果将全世界绘作一个圆形 , 我国置圆坐标的第
一象限 。 那么 , 寒武纪时 , 北极从印度尼西亚东面开始 , 在第一象限 , 以逆时针 方 向 ,
演变到现今的北极附近〔“ 〕〔“ ” 〕。 两极的变化 , 赤道和纬度亦跟着改变 。 在晚侏罗世 , 被子
植物形成的关键时期 , 南方区基本上在北纬 30 O N 以南 , 加上华夏古陆东侧的岩 浆活动
和燕山运动 , 阻隔海洋调节 , 气候明显干旱 。 相反 , 北方区 , 地台陆面相对稳定 , 气候
了温暖湿润 , 对被子植物形成十分有利 。 细致考察了现今东北 (华北地台部分 ) 一些植物
一与现今气候的不一致性 , 又参考潘广〔2“ 〕等人采集的古植物化石标本 , 眼下虽难于 说 被
子植物起源于我国的北方区 , 但北方区是 “ 华夏植物区系的衍生后裔 ” , 恐言之 过 早 。
决不能 以现今北方区年平均气温 “ 比中生代要低 10 一 12 ℃左右” 〔 6 〕, 及现存的热带亚热
带植物种类贫乏作此结论 。
2
. 植物进化的漫长性与迁移 、 传播的机遇 、 阶段性 。 从太古代原核生物 , 元 古 代
高等藻类的出现 , 到 中 、 晚侏罗纪被子植物原始类型的形成 , 经历了 7 亿年以 红漫长的
岁月 。 然而 , 某些植物种类的减少 、 增多 、 消失 、 灭绝 , 因素很多 。 对于植物种群的迁
移 、 传播 , 同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 其时间不一定过于漫 长, 有时在一定的机遇 中 , 一
个较短的阶段即可完成 。 人类出现以后 , 迁移 、 传播 的机遇更多 , 时间更短 。
3
. 地层鉴别的准确性 与古植物化石 、 花粉存在的可靠性 、 代表性 , 对于研究 被 子
植物的起源十分重要 。 一有差错或拔高 , 误差就是以地质纪代计算 。
4
. 华夏植物区系的特征性与代表种群的科学性 、 可靠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
总之 , “ 华南地台 ” 的概念 , 北方区是 “ 华夏植物区系的衍生后裔 ” , “ 西藏植物区
系 是华夏植物区系的一个支派 ” 。 甚至 , “ 喜马拉雅成分及印度— 印支成分 , 实际上就是华夏成分或华夏起源的 。 ” “ 马来半岛的植物区系在很大程度 _ !二是属于华夏植物区系 。 ”
哪澳洲植物区系打下了华夏植物区系的烙印。 ” “ 某些一向被认为是温带起源的科 , … …
在澳洲有一定的代表 , 说明了它们不是北温带的成分 , 可能是华夏起源的 。 ” … …等等 ,
在我国和亚洲的地史 、 古地理中很难 自圆其说 。 例如 , 青藏横断 山脉区 (或称滇藏地槽
系 ) 从太古代中岳运动之后起 , 至侏罗纪 , 基本上是大海槽 。 自奎纪 , 海槽面积 缩 小 ,
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及横断山脉仍为海槽 。 第三纪早期 , 喜马拉雅及横断洲脉范围内仍
为浅海 。 到了晚期 , 喜马拉雅运动才上升为山体 。 因而 , 可以说 自古以来青藏及横断山
脉区从未与 “ 华南地台 ” 联合成一体 , 谈不上是华夏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 或 “ 西藏植物
区系是华夏植物区系的一个支派 ” , 或喜马拉雅 “ 起源于华夏 ” 等等 。
虽然 , 植物区系的起源 , 中心内容是谈植物的起源 、 进化 、 发展和分布 。 但这是一
个多学科的内容 。 由于植物的起源 、 进化 、 发展 、 分布 , 都必须落实在地球的一定位置
,
_上。 因此 , 必然与地球的起源 、 发展历史 , 大地构造 , 地层 , 古地理 , 古气 候 密 切 相
关 。 同时 , 还与当时生长地的物理性 、 化学性环境有关 。 可以说植物区系学是以植物为
巾心 , 多学科边缘叠加的学科 。 所以 , 研究植物区系学 , 同时有必要深人了解和参考有
关学科的已有成果 。
事实上 , 对于我国植物区系起源 , 北方区在早期有着重要作用 。 在南方区 , 康滇古
2 08 植 物 研 究 3 1卷
陆在植物区系起源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 现代或第四纪 以来 , 云贵川及桂西或北越的地貌
在植物种类的进化 、 分化 , 固然重要 。 然而 , 云贵川及桂西或北越的植物种类繁多 , 与
康滇古陆的特殊性关系密切 。 华夏古陆不包括滇康古陆 。 直至晚三叠 、 晚滇罗纪 , 甚至
白至纪 , 康滇古陆及其周围的古地理环境 , 不同于扬子地台 , 更不同华夏古陆范围 。 在
侏罗— 白至纪燕 山运动 , 以及老第三纪开始的喜马拉雅造 山运动 , 这种差 别 更 加 扩大 。
为了发展我国的植物区系学 , 笔者建议在植物分类及种群统计的基础上 , 引人相关
学科的实验技术 , 使植物区系学跟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步伐 , 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下一个世
纪的新任务 、 新挑战 。
A B S T R A C T
C a t h a y s i s n P a l e o e o n t i n e n t 15 n e i t il e r t h e o n ly p a l e o e o n t i n e n t n o r t h e
0 ld e s t o n e i n C h i n a

T h e r o e k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S i n i a n P e r i o d h a s n o t b e e 立
d i s e o v e r e d i n H a i n a n 5 0 f a r
.
T h e S i n i a n P e r i o d d o e s n o t e o v e r a n l a r g e
a z
·
e a i n G “ a n g d o n g .
I n t h e e a r l y p h a s e o f t h e T r i a s s i e P e r i o d
,
t h e l a n d w a s b a s i e a l ly a n a r
-
e a o f d e n u d a t i o n o f t e r
, r e 此 e i n N o r rh e r n C h i n a . M o s t a r e a s s o u t h o f C h a n g -
j i a n g w e r e s h a l l o w s e a o r e p i e o n t i n e n t a l s e a
.
In t h e p h a s e o f t h e T r i a s s i e P e r i o d
, t h e r e w o r e a l s o s o m e e o a l
一 e o ’ : t a -
i n i n g d e P o s i t h o r i z o n i n t h e a r e a s o f G u a n g d o n g
, w h e r e t h e s e a a n d t e r r e n e
a l t e r n a t i v e ly d o m i n a t e d
.
.
5 i n e e t h e l a t e J u r a s s i e P e r i o d
,
t h e r e s u p p o s e d l y a p p e a r e d s o m e o r i g i n a l
a n g i o s P e r m i n t h e a r e a o f n o r t h e r n C h i n a
.
A e e o r d i n g t o r e f e r e n e e s
, t h e
e e o l o名 i e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n o r t h e r n C h i n a p r o v id e d a g o o d e o n d i t i o n f o r t h 已
g r o w t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a n g i o s p e r m
.
F r o m t h e C r e t a e e o u s
.
P e r i o d t o Ie e A g e o f t h e O u a t e r n a r y P e r i o d
, t h e e h a n g i n g o f t h e p : L l e o g e
-
o g r a p h i e a l e o n d i t i o n r e s u l t e d i n t h e s u r v i v a l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a n g i
-
o s p e r m a n d o t h e r P l a n t s i n t h e a r e a o f s o u t h e r n C h i n a

C o n e e r n i n g p a l e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f l o r a
, t h e h rj p o t h e s i s t h a t

S u m a t r a w a s
o n e s 。 u t h e r n nr o s t p a r t 。 f e a t h a y s i a n p a z e 。乙。 n t i n e n t ” , a n d t h e p e n i n s u z a 。 f
I n d o e h n :
; ,
P h i l i p p i n e s
,
K a l i m a n t a n
, a n d I r a n w e r e p a r t s o f C
a t h a y s i a n
-
p I a t f o r m a n d C a t h a y s a n f l o r a s e e m t o b e v e r y s u b j e e t i v e a s s u m p t i o n s
,
.
b e e a u s e t h e y l a e k s u f f i e i e n t e v id e n e e
.
T h e e s s a y f o e u s s e s o n t h e d i s e u s s i o n o f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a n d t h e s e o p e o f
t h e C a t h a y s i a n P a l e o e o n t i n e n t (
o r " t h e P l a t f o r m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
, a n d o n
t h e t im e a n d s p a e e o f t h e C a t h a y s sa n F l o r a
, a s w e l l a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a n -
9 1 0 S P e r m

K e y w o r d s C a t h a y s i a n P a l e o c o n t i n e n t ; C a t h a y s i a n F l o r a
2期 谢永泉 :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 2 09
参 考 文 献
中国科学院 《中国自然地理 》 编辑委员会 , 1 9 8 6年, 中国 自然地理古地理 。 科学出版社 . 下册 . 23 页 。
中国科学院 《中国自然地理 》 编辑 委员会 , 1 9 84 年, 中国 自然地理古地理 。 上册 , 2 50 一2 51 页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华南富铁科学研 究队 , 19 8 6年, 海南岛地质与石碌铁矿地球 化学 。 科学出版 社 。
王恩 思 . 19 85 年, 中国的侏罗系 。 地质 出版社 .
李云通等, 1 9 84 年, 中国的第三系 。 地质出版社 。
李 亚美等 . 19 8 5年 , 地史学 , 地质出版社 , 1 16 页 .
地矿部地矿司南岭铅锌矿专题组著, 1 985 年南岭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Z L页 。
地质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1 98 4年 , 中国地质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地图集 》 ) 。 地 图出版社 ,
张文佑等 , 土9 8 6年,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 . 科学出版社 。
张宏达 , 1 9 62 年 ,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 。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1 ) 。
张宏达 , 1 9 8 6年 , 大陆漂移与有花 植物区系的发展 。 ( 1 98 2 ) 。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3 ) 。
张宏达 , 1 9 32年 , 从 印度板块 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 。 植物学论丛 。
张宏达 , 19 80 年 ,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 1 ) 。
张宏达 , 1 9 8 6年 , 种子植物系统 分类提纲 。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第 l 期 。
周廷儒 , 1 98 2年 . 古地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郝治纯等 , 1 9 8 6年 , 中国的白巫系 。 地质出版社 。
侯鸿 飞等, 1 9 8 8年. 中国的泥盆 系 . 地质 出版社 。
侯鸿 飞等 , 1 9 7 9年 , 广东晚二叠 世含煤地层和生物群 。 地质 出版社 .
谢永泉 , 1 9 90 年 , 论稀土元素的量子生态系统若千间题 .
谢永泉等 , 1 9 9。年 , 广东稀土元素应用植物学研 究 .
杨森楠等 , 19 85 年 , 中国 区域大地构造学 。 地质出版社 .
潘广 , 1 9 8 3年 , 华北燕辽地 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与被子 植物 的起源 。 科学通报 , 24 。
(澳 ) L . A . 费雷克斯 , 1 9 84 年 , 地质时代的气候 (中译本 ) 。 海洋出版社 。
S e y g e r t
,
C
.
K
.
& S ir k i n
.
L
.
A
. ,
E
a r t h H is t o r y a n d 尸I a t e T e e t o n ie s , A n I n t r o d u e t i o n t o H i s 一
t o t i e a l G e o lo g y N e w Y o r k
,
H a r p e r a n d R o w
, 一。 3 7 . 19 79 .
W
.
5
. 麦克鲁主编 , 19 8 6年 , 化石生态学 . (中译本 ) 科学出版社 .
X i e y o
n g q u a n
, 1 。。o年 . … … T h e A p p l ie a t玉o o n o f t h e P l a n t R e m o t e S e n s i皿 9 i n t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五e R E E R e s o u r e e o f t h e I o n T v p e 、 I几 t e e r n a t io n a l A e a d e过 ie P u b l i s丘e r s .
X i e y o n g q a n
. 2 9 90年 . T五e C h e m i e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t五e 5 0 11 i n B a w a n g l in g . C h in e s 。 一G e r nr a 几
CE R P
,
X i e 了o n g q u a n , 1 9 90年 . T h e M a p o f 5 0 11 a n d R o e k S t r a t u m a r o u n d BW L , S e a l l : 2 0 0 , 0 0 0 , S P O T ,
C T i n e s e 一G e r m a n CE RP
.
、尸月少、户夕.沪Jf.少护ù、Jr.、夕、 Jō
1274563oc91012
沪.产`尹r胜ó卫山rLr.、户.`户产r、
14 〕
、 J户、 .尹、,J we.产JrJ
2.` r``
,6l沁8[帅吻山恤卿
{:; {
〔 2 7〕
(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