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winter wheat

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采用盆栽和大田相结合,并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氮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子粒>茎鞘+叶>根系或颖壳+穗轴;子粒中氮素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处理最高,氮素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以抽穗期追氮最高,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则以全部底施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吸收追施15N的比例为16.45%~26.6%,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分别以返青期追氮和拔节期追氮吸收的比例最高;子粒中氮素来自15N的比例均以返青期追氮最高,分别为27.16%和22.20%,但和拔节期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追氮时期推迟,氮的花后同化量、花后贡献率增加,而花前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全氮对子粒贡献率表现为花前转运的贡献大于花后同化的贡献,但抽穗期追氮处理中,15N对子粒的贡献率表现为花后同化率大于花前转运贡献率。综合考虑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拔节期追氮较为合适。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马冬云(%-,!—),女,河南修武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优质栽培生理研究。
./0:"1,%$’1&&#!"&,234560:748749:;%!’< =>4。! 通讯作者 ./0:"1,%$’1&&#!"%,234560:?=@A>###; B6C5D =>4
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
转运特性的影响
马冬云,郭天财!,岳艳军,宋 晓,朱云集,王晨阳,王永华
(河南农业大学 E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
摘要: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并应用%&F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氮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植株氮
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子粒 G茎鞘 H叶 G
根系或颖壳 H穗轴;子粒中氮素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处理最高,氮素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以抽穗期追氮最高,在根
系中的分配比例则以全部底施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吸收追施%&F的比例为 %’<(&I!!’<’I,兰考矮早八和豫麦 (-
$%-#分别以返青期追氮和拔节期追氮吸收的比例最高;子粒中氮素来自%&F的比例均以返青期追氮最高,分别为
!,<%’I和 !!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全氮对子粒贡献率表现为花前转运的贡献大于花后同化的贡献,但抽穗期追氮处理中,%&F对子
粒的贡献率表现为花后同化率大于花前转运贡献率。综合考虑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拔节期追氮较为合适。
关键词:冬小麦;追氮时期;氮素积累;转运
中图分类号:J&%!<% H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K(!""-)"!$"!’!$",
!""#$%& ’" ()%*’+#( ,--.)$,%)’( ,% /)""#*#(% /#0#.’-1#(%,. &%,+#& ’(
()%*’+#( ,$$212.,%)’( ,(/ %*,(&.’$,%)’( )( 3)(%#* 34#,%
L* +>C@3:AC,MNO .65C3=56!,PN2 P5C3QAC,JOFM K65>,RSN PAC3Q6,T*FM UV/C3:5C@,T*FM P>C@3VA5
(!"#$# %&’()*+,*’$+ -#(."’/(,0 1 2$,(3#$+ 4#&(#""’(#& 5"/"$’)6 7"#,"’ 83’ 96"$,,:6"#&;63*,!"#$# <=>>>?,76(#$)
56&%*,$%:* B/W6/B >X Y>? 5C9 X6/09 /7Y/W64/C?B Z/W/ =5WW6/9 >A? ?> /B?645?/ /XX/=?B >X C6?W>@/C 5YY06=5?6>C 5? 96XX/W/C? 9/3
[/0>Y4/C?50 B?5@/B >C AY?5\/,?W5CB0>=5?6>C 5C9 Y5W?6?6>C6C@ >X C6?W>@/C 6C ZV/5?(@’(,()*A $"/,(.*A B ])AB6C@ %&F ?W5=/
4/?V>9BD * LA0?63BY6\/0/? =A0?6[5W,PA456 (-$%-#,5C9 5 ^6@3BY6\/0/? =A0?6[5W,]5C\5> *685> #,Z/W/ 595Y?/9 5B ?/B?
45?/W650BD .V/ W/BA0?B BV>Z/9 ?V5? @W56CB V59 ?V/ V6@V/B? C6?W>@/C =>C?/C? =>4Y5W/9 ?> >?V/W Y05C? >W@5CB 5? 45?AW6?: D
_5W?6?6>C6C@ YW>Y>W?6>C >X C6?W>@/C 54>C@ 96XX/W/C? Y05C? >W@5CB Z5B:@W56CB G B?/4B 5C9 0/5X BV/5?VB H 0/5[/B G @0A4/B
H W5=V6B D .V/ 45764A4 F 5==A4A05?6>C Z5B >^B/W[/9 6C ?W/5?4/C?B Z6?V C6?W>@/C ?>Y39W/BB/9 5? Q>6C?6C@ B?5@/ D .V/
V6@V/B? Y5W?6?6>C6C@ YW>Y>W?6>C >X C6?W>@/C 6C @W56C Z5B >^B/W[/9 6C ?V/ ?W/5?4/C? Z6?V C6?W>@/C ?>Y39W/BB/9 5? V/596C@
B?5@/,ZV60/ X>W W>>? Z5B >^B/W[/9 6C ?V/ ?W/5?4/C? Z6?V C6?W>@/C ?>?50 ^5B50 5YY06=5?6>C D .V/ W/BA0?B 50B> BV>Z/9 ?V5?
54>AC? >X %&F AY?5\/ 5==>AC?/9 X>W %’<(&I$!’<’I >X ?V/ ?>?50 C6?W>@/CD .V/ 45764A4 AY?5\/ 5YY/5W/9 6C F^ ?W/5?3
4/C?(C6?W>@/C Z5B 5YY06/9 5? W/[6[6C@ B?5@/)X>W ]5C\5> *685> # 5C9 6C F=(C6?W>@/C Z5B 5YY06/9 5? Q>6C?6C@ B?5@/)X>W PA3
456 (-$%-,W/BY/=?6[/0: D T6?V 9/05:6C@ >X F 5YY06=5?6>C 95?/,?V/ W5?/ >X C6?W>@/C 5BB64605?6>C 5C9 F =>C?W6^A?6>C ?>
@W56CB 5X?/W 5C?V/B6B 6C=W/5B/9D .V/ =>C?W6^A?6>C >X F ?W5CB0>=5?6>C W5?/ ?> F 5==A4A05?6>C 6C @W56C 6C YW/35C?V/B6B Z5B
V6@V/W ?V5C 6C Y>B?35C?V/B6B D S>Z/[/W,?V/ =>C?W6^A?6>C >X 05^/0/9 F 5BB64605?6>C Y>B?35C?V/B6B ?> @W56C C6?W>@/C 5==A4A3
05?6>C Z5B V6@V/W ?V5C ?V5? ?W5CB0>=5?6>C XW>4 YW/35C?V/B6B D ‘C =>C=0AB6>C,?>Y 599W/BB6C@ F 5? Q>6C?6C@ B?5@/ Z5B W/=>43
4/C9 6C >AW B?A9: 5W/5 =>CB69/W6C@ @W56C :6/09 5C9 YW>?/6C =>C?/C? 6C @W56C D
7#8 3’*/&:Z6C?/W ZV/5?;C6?W>@/C 5YY06=5?6>C B?5@/;C6?W>@/C 5==A4A05?6>C;?W5CB0>=5?6>C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_05C? FA?W6?6>C 5C9 a/W?6068/W J=6/C=/
氮肥施用在小麦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
施氮方式对植株氮素积累、氮素吸收效率和子粒产
量有明显调控效应[!"#]。施用氮肥提高了小麦植株
的氮素积累量、子粒蛋白质含量;相同施氮量条件
下增加追肥氮的比例,可以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的
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不同时期追氮对
植株氮素的积累表现为前期追氮秸秆利用率高,而
后期追氮子粒利用率高[%]。氮肥施用时期后移提高
了植株中来自土壤 &和肥料 &的积累,促进了肥料
&向子粒转运[’"(]。王月福等[)]研究表明,在高肥力
土壤追施氮肥的利用率大于基施,而在低肥力土壤
则为基施氮肥大于追施。不同品种小麦植株氮素吸
收和利用率不同[*],沈建辉等[+]认为,拔节和孕穗期
追氮均提高了强筋、中筋小麦品种子粒含氮量,但过
迟追氮不利于产量和子粒含氮量的同步提高。本试
验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并应用!’&示踪技术,
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不同穗型高产小麦品种
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氮
及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子粒含氮量提供参考。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 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
范园区进行,包括盆栽和田间试验两部分。
!-!-! 盆栽试验 采用品种、氮肥施用时期两因
素,随机区组设计。品种为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
(!"#$#%&’ ()*$#+&’ , .)品种豫麦 %+ "!+*和兰考矮早
八。追氮时期设 %个水平,全部基施(&/)、返青期追
施(&0)、拔节期追施(&1)、抽穗期追施(&2),施氮量
& ,-#% 3 4 53,共 )#盆。以总施氮量的 ’,6作基肥,
剩余的 ’,6于不同处理时期结合浇水追施。其中
$(盆做同位素标记,基肥的 ’,6采用常规尿素,追
施的 ’,6采用!’&标记尿素,标记 &丰度为 !,-#6,
由上海化工研究院生产。其中 &/处理中 ’,6采用
常规尿素,’,6采用!’&标记尿素。盆栽用土取自大
田 ,—$, 17 耕层,土壤为潮土,土壤中含有机质
!,-+ 3 4 53、全氮 ,-)* 3 4 53、速效磷 ’+-+ 73 4 53、速效
钾 +#-# 73 4 53。试验用盆为 $, 17 8 $’ 17。每盆装
干土 !’ 53,施 9#:’ ,-!$ 3 4 53、;#: ,-!$ 3 4 53 作基
肥。!,月 !*日播种,盆栽埋于大田,盆内土壤与盆
外大田土齐平,$叶期定苗,基本苗按照品种分蘖成
穗特性,兰考矮早八每盆留苗 !’株,豫麦 %+"!+*每
盆留苗 !,株,其余田间管理按一般高产麦田进行。
!-!-# 大田试验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追氮
时期,副区为品种,重复 $次。试验品种同上,追氮
时期设 %个水平,全部基施(&/)、返青期追施(&0)、
拔节期追施(&1)、抽穗期追施(&2)。小区面积 $ 7
8 ) 7。结合耕翻整地,基施 9#:’ !’, 53 4 <7#、;#:
!’, 53 4 <7#。以总施氮量 & #), 53 4 <7# 的 ’,6作基
肥,剩余的 ’,6于不同追氮时期结合浇水施入。!,
月 !#日播种,$ 叶期定苗,基本苗按照品种分蘖成
穗特性,兰考矮早八基本苗为 $$, 8 !,% 株 4 <7#,豫
麦 %+"!+*基本苗为 !’, 8 !,% 株 4 <7#。其余田间管
理按一般高产麦田进行。适时收获,子粒存放 #个
月后进行品质化验分析。
在开花期,选择生长均一,同一时期开花的主茎
穗挂牌标记。于开花期和成熟后取样,分部位
!,’=下杀青后,),=烘干,称重后进行测试分析。
!"# 测定项目与方法
!’&丰度测定:!’&丰度由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
用研究所质谱室测定。参考文献[!,],用 >?@ " #’!
同位素质谱仪(ABCCBC3/CD>?@公司产)测定。
全氮含量测定:采用 A:EE全自动定氮仪测定。
氮素转运计算公式[+]:
开花前贮藏氮素转运量(& 73 4 FG/CH)I开花期
单株氮累积量 " 成熟期单株非子粒部分(叶片、茎
杆、颖壳)氮累积量;
开花前贮藏氮素转运率(6)I[开花期单株氮
累积量 "成熟期单株非子粒部分(叶片、茎杆、颖壳)
氮累积量 4开花期单株氮累积量]8 !,,;
花后氮素积累量(& 73 4 FG/CH)I成熟期单株(叶
片、茎杆、颖壳、子粒)氮累积量 "开花期单株氮累积
量;
对子粒氮素贡献率(6)I[开花前贮藏氮素转
运量(或花后氮素积累量)4成熟期子粒全氮量]8
!,,。
试验数据采用 E9EE!,-,对进行分析整理。
# 结果与分析
#"! 成熟期氮素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田间试验结果(表 !)表明,成熟期小麦植株各
部位氮素积累量及在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大小为:
子粒 J茎鞘 K叶 J根系或穗轴 K颖壳。其中,兰考
矮早八成熟期根系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高于穗轴
和颖壳。不同施氮处理对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积累量
的影响不同。其中,豫麦 %+"!+*子粒中氮积累量在
拔节期之前随着施氮时期的推迟而增加,以 &1处理
的值最高,随后在抽穗期处理略有下降;穗轴和颖
$(##期 马冬云,等: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壳、茎鞘和叶中氮积累量也表现为相同趋势,在 !"
处理达到最大值,表明施氮期适当后移有利于植株
对氮素的吸收。根系中的氮积累量以 !# 处理最
高,与 !$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兰考矮早八子粒中
氮积累量随施氮时期推迟变化的总体趋势和豫麦
%&’(&)一致,以 !"处理最高。氮素总积累量均表
现为拔节期处理最高,豫麦 %&’(&)和兰考矮早八分
别为 (*&( + , -./0 和 1*23 + , -./0,并和其他处理之间
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此时期追氮有利于植株对氮
素的吸收。氮素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两个品种均以
!4处理最高,表明后期施氮有利于氮素向子粒中分
配。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以前期施氮处理的值
较高,其中,兰考矮早八氮素在子粒的分配比例低于
豫麦 %&’(&),而在根系中分配比例反高于豫麦 %& ’
(&),这主要是因为兰考矮早八根系发达,根量较大
的缘故[((]。
!"! 成熟期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吸收比例
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和肥料中
的氮素。从表 1可见,小麦植株各部位吸收追施(3!
的总和为 (2*1)5!12*675,而来自土壤和基施氮
肥中的比例为 78*&85!)8*715。其中两品种各器
官来自追施(3! 的总量在拔节期之前随着追氮时期
后移而增加,以 !"处理的值最高,在抽穗期处理略
有下降;两品种子粒中来自追施氮的量和总量的变
化趋势一致,也以 !"处理的值最高。表明适当推迟
施氮时期,有利于氮素向子粒中分配,但推迟到抽穗
期追肥则子粒中氮含量高于全部基施而低于其他处
理。颖壳 9穗轴、茎鞘 9叶中氮积累量的变化趋势
和子粒中氮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器官中来自
追施氮的比例随追氮时期推迟变化规律不完全一
致,但均以 !# 或 !" 处理的比例较高,说明追氮过
早或过晚均不利于追施氮素的吸收。
表 ! 成熟期小麦植株不同器官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
#$%&’ ! ()*+,-’. $//010&$*),. ). 2)33’+’.* 45’$* ,+-$.6 $* 1$*0+’ 6*$-’
品种
:;.0<=$>
处理
?>@$0 A
子粒
B>$D E B FG

D//0
总和
?/0$.
子粒
B>$D E B FG

D//0
总和
?/0$.
来自追肥的氮 !HI?I(+ , -./0) 来自土壤和基施的氮 !HIJG(+ , -./0)
KL) !$ 6*(7 " 6*61 # 6*63 # 6*68 $ 6*17 " 6*)8 " 6*(6 $# 6*18 $ 6*(2 $ (*81 #
!# 6*86 $ 6*61 # 6*6) $ 6*63 $ 6*%3 $ 6*)( " 6*62 # 6*(& $ 6*(% $ (*16 "
!" 6*81 $ 6*6% $ 6*62 # 6*6% $ 6*%2 $ 6*&3 $ 6*(1 $ 6*11 $ 6*(2 $ (*%3 $
!4 6*1) # 6*61 # 6*63 # 6*68 $ 6*8) # 6*)) # 6*(6 $# 6*16 $ 6*(8 $ (*8( #
来自追肥的氮 !HI?I(5) 来自土壤和基施的氮 !HIJG(5)
MN
%&’(&)
!$ (2*&( " (3*&8 # (2*27 " (3*26 " (2*1) 4 )8*6& $ )%*67 $ )8*88 $ )%*%6 $ )8*71 $
!# 17*(2 $ 1%*)( $ 1)*(1 $ 1%*() $ 12*67 $ 71*)% " 73*(& # 7(*)) " 73*)1 #" 78*&8 #
!" 13*33 $# 12*%1 $ 1(*27 # 16*6% # 18*%1 # 7%*%3 # 78*3) # 7)*88 # 7&*&2 # 72*3) #
!4 1%*63 # (3*&7 # ()*78 " (&*&7 # (&*2) " 73*&3 # )%*68 $ )(*17 $ )6*68 # )6*81 $#
来自追肥的氮 !HI?I(+ , -./0) 来自土壤和基施的氮 !HIJG(+ , -./0)
!$ 6*18 4 6*68 # 6*63 # 6*61 $ 6*88 "4 (*(3 " 6*(8 " 6*13 # 6*6) $ (*2( "
!# 6*83 # 6*68 # 6*67 $ 6*61 $ 6*%7 # (*18 # 6*(3 #" 6*8% $ 6*6& $ (*)( #
!" 6*%( $ 6*62 $ 6*6) $ 6*6( $ 6*32 $ (*%) $ 6*16 $ 6*83 $ 6*62 # 1*6& $
!4 6*1& " 6*6% # 6*6% # 6*6( $ 6*8) " (*17 # 6*(7 # 6*1) # 6*67 # (*7& #
来自追肥的氮 !HI?I(5) 来自土壤和基施的氮 !HIJG(5)
!$ (2*)2 # ()*73 #" (2*27 # 16*66 $ (7*16 # )8*(% $ )(*13 $ )8*88 # )6*66 #" )1*)6 $
!# 11*16 $ (&*(6 # (7*)2 # (2*)3 #" 16*76 $ 77*)6 # )6*&6 # )1*(% # )8*(3 # 7&*86 #
!" 1(*7) $ 11*8( $ (&*(( $ (8*13 " 1(*(8 $ 7)*11 # 77*76 " )6*)& " )2*73 $ 7)*)7 #
!4 ()*36 # (&*%3 # (1*&% " ()*1& $# (7*3( # )(*36 $ )6*33 # )7*62 $ )(*7( # )1*%& $
注(!/0@):FG—茎叶 G0@O $C4 .@$P;!HI?I—! P>/O 0/-Q4>@RR0<.;!HIJG—! P>/O #$R<" P@>0<. $C4 R/<. A
!"7 开花后营养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转运和对
子粒的贡献
表 8可见,两品种子粒全氮含量表现为随着追
氮时期推迟而增加;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率豫麦
%&’(&) 表现为 !" T !4 T !$、!#;兰考矮早八表现
为 !# T !"、!4 T !$;花后氮积累量、花后贡献率总
体上表现为随着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而花前贡献
率则相反。其中(3!的花前转运和花后同化和全氮
3211期 马冬云,等: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的趋势相同。豫麦 !"#$"%子粒中$&’含量随追氮时
期推迟而上升,以 ’(处理含量最高;兰考矮早八则
以 ’)处理最高,’*处理最低,其余两处理间差异不
显著。花前转运量两品种均以 ’) 处理的值最高,
’(处理最低;花后$&’积累量、花后贡献率均表现
为 ’( + ’, + ’) + ’*,其中氮积累量 ’( 处理较 ’*
处理分别增加 $-倍和 !./倍,表明随着追氮时期推
迟,花后植株对$&’吸收增加。两品种$&’的花前贡
献率均表现为随追氮时期推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表 0还看出,全氮的花前转运量高于花后的同化
量,$&’的花前转运量高于花后的同化量,但 ’( 处
理的花后$&’的同化量高于花前的转运量,表明在抽
穗期追氮,由于追肥时期过晚,子粒对追肥氮的利用
主要来源于花后氮的同化。
表 ! 不同来源氮素的转运和对子粒的贡献
"#$%& ! "’#()%*+#,-*( #(. +*(,’-$/,-*( *0 (-,’*1&( 0’*2 3&1&,#,-3& 45&#, *’1#() 4-,5 .-00&’&(, )*/’+&)
品种
123456*7
处理
879*4 :
全氮 8;4*3 <547;=9< $&’
8’> 8?’@ 8A’@ @’? 1@’ 1@? 8’> 8?’@ 8A’@ @’? 1@’ 1@?
?B% ’* &-./C , !-.-C , /C.!0 ), $-.C" , /%."0 * D$.-C , %./- , /.%D ) %-."/ ) $.!& , %!.0$ * $&.C% (
’) &!."D ) !D.-D ) %$.%" * $D.%" ) /C.&D ) D0.!/ ) $0.$/ * $-.CC * %!.!% * 0.$- ) //.!C ) DD.&0 ,
’, &0.!0 ) !-.D! ) //.// ) $0.$" ) /&.0- ), D!.C" *) $D.-C ) /."" ) //.%! , 0.$% ) /D.$! *) D/.%& )
’( &C.$D * !$.C& * /C.&D ), $!.!C * /!.DD , D&.// * $D.!" *) &./C , /!.0$ ( C.%% * !&.&/ , &!.!D *
EF!"#$"% ’* 0".0D , 0D.-D , /$.!" ) /.D" , %$.!0 * $%.&C , C.&% ( &.%0 ) /0.%% ) -./! , %%.C% * $$.0$ (
’) !-.!C , D".%! ( C!.%- , $-.C$ ) /0./& ) DC.D! ) ".C& , /.%C * CC./- , $./% , %$.!" ) $%.&- ,
’, !&./D ) 0!.$& * /%."" * $$.&C ) /!.C" ) D&.0- ) $-."C ) C.C- *) /%.0C * !.0& ) C-.D& , 0"./! )
’( &0.%0 * 00.$% ) /D./0 ) D-.C& * C$.C0 , 0%.0C * $D.0" * !./D , C/."D , /.CC * 0%.$! ( C$.%& *
注(’;49):8’>—子粒氮含量 8;4*3 ’ ,;<49<4 5< G97<93(H= I J49H);8?’@—花前转运量 87*(H= I J49H);8A’@—花前转运率 87*(H= I J49H);1@’—花前贡献率 1;<475)245;< ;K L79M*<4N9J5J *,,2H23*45;< ’(P);1@?—花后贡献率 1;<475)245;< ;K L;J4M*<4N9J5J *,,2H23*45;< ’(P):
! 讨论
小麦不同器官氮素含量和累积量存在明显差
异,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子粒、
叶片、叶鞘、茎、颖壳 Q 穗轴[$D]。有研究认为,小麦
吸收的肥料氮分配在子粒中的比例最多,占吸收肥
料氮量的 &!.DP!C&."P,其次是茎叶,占 0$.CP
!!-.%P,根中仅占 D.&P!&P[$0];而党廷辉等[$!]
则认为,吸收的尿素氮分配在小麦子粒与茎叶中的
数量相当,各占总吸收尿素氮的 !!.0P!!&.%P和
!!.-P!!!./P,分配在根中仅占 $-.DP!$$./P。
本研究表明,成熟期小麦各器官的含氮量高低为子
粒 +根系 +颖壳 Q穗轴 +叶 Q茎鞘;在不同器官的
分配比例则表现为子粒 +茎鞘 Q叶 +穗轴 Q颖壳 +
根系。表明灌浆过程中子粒是活性最大的库,营养
器官中氮素向子粒转运,子粒中氮含量、积累量、分
配比例最大;两品种植株总积累氮量在根系中的分
配比例分别为 D.C!P!&.$&P和 ".!/P!$$."&P,
表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植株积累氮素在根系中
的分配大于多穗型品种豫麦 !"#$"%。
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氮素比肥料氮素多。
李仁岗等[$&]认为,化肥氮对冬小麦的贡献率为
D$.-P!D&.$P;连续 $0 年的试验结果则表明,小
麦吸收肥料氮平均约占总吸氮量的 D I 0[$C]。本研究
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来自当季追施肥料氮的比例
为 $C.!&P!DC.C/P,并因品种和追肥时期的不同
而存在差异。其中兰考矮早八、豫麦 !"#$"%分别以
返青期追氮、拔节期追氮处理的比例最大,表明追氮
过早、过晚均不利于追施部分肥料氮的吸收。
营养器官中的储藏氮在开花后不久开始向外转
运,运往发育中的子粒[$/]。R5HLJ;< 等[$%]指出,小
麦开花后在无外源氮供应情况下,叶、茎、根提供的
氮分别占向子粒输入总氮量的 !-P、D0P 和 $CP。
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花前转运的贡献率为 /0P,而
花后同化的贡献率为 D/P。不同时期追氮对小麦
氮素转运量的影响表现为以拔节期追氮最高,其次
为起身期追氮和挑旗期追氮,对照最低;氮素转运
量占子粒氮的比例表现为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降
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前转运量、转运率表现
为随着施氮时期推迟而增加,以返青期(’))或拔节
期(’,)追氮最高;不同时期追氮对花后吸收氮量的
影响表现为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升高,均以抽穗期
处理最高,这主要由于氮肥后移延缓了植株衰
老[D- ],增加了花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应用$&’标
CCD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记研究结果表明,全氮花前贡献率大于花后贡献率;
在拔节期之前追施氮肥,追施氮肥对子粒的贡献率
也表现为花前转运大于花后同化,但在抽穗期追氮,
则表现为花后同化大于花前转运,这表明由于抽穗
期追氮的时期过晚,且氮肥延缓植株衰老,使后期吸
氮量增加的缘故。根据本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子粒
产量、蛋白质含量及产量以拔节期追氮较为合适。
由于本研究标记氮肥仅仅为追施部分氮肥,对在不
同追氮时期下,植株以及子粒对基施部分氮肥的吸
收、转运以及分配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 韩胜芳,李淑文,吴立强,等 "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与氮吸收对
氮素供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
’%&)’!$*
+,- . /,01 . 2,23 0 4 !" #$ " 56789-767 ,-: ;9<<6789-:1-= 8>?71@
9A9=1;,A B6;>,-17B7 9C :1CC6<6-D E>6,D F,<16D167 1- D>61< -1D<9=6- 6CC1@
;16-;? ,-: -1D<9=6- 38D,G6 D9 -1D<9=6- 7388A?[#]" H>1-" #" I88A "
J;9A ",$%%&,!’(():’%&)’!$*
[$] 赵满兴,周建斌,杨绒,等 " 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
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K,
!$($):!(L)!(M*
N>,9 O P,N>93 # Q,R,-= 5 !" #$ " JCC6;D7 9C S <,D67 9- D>6 S ,;;3@
B3A,D19-,D<,-7896,D F,<1@
6D167[#]" UA,-D S3D< " /6[L] 马兴华,于振文,梁晓芳,等 "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
收利用及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
学报,$%%K,!$($):!V%)!VV*
O, P +,R3 N 2,01,-= P / !" #$ " JCC6;D7 9C S <,D67 ,-: T,7,A W D98@
:<6771-= <,D19 9- D>6 S 38D,G6,=<,1- ?16A: ,-: 8<9D61- ;9-D6-D 9C E>6,D
[#]" UA,-D S3D< " /6[(] 尚兴甲,王梅芳,付宝余 " 运用同位素!VS研究冬小麦不同时期
追施尿素的效果及氮肥的利用率[#]" 土壤肥料,$%%!,(K):M)
!L*
.>,-= P #,2,-= O /,/3 Q R" X76 D>6 179D986 !VS D9 7D3:? D>6 6C@
C6;D 9C 3<6, ,88A1;,D19- ,7 D98 :<6771-= ,D :1CC6<6-D =<9ED> 7D,=6 9C E1-@
D6< E>6,D ,-: D>6 -1D<9=6- C6(K):M)!L*
[V] 赵广才,何中虎,王德森,等 " 栽培措施对面包小麦产量及烘烤
品质的调控效应[#]" 作物学报,$%%$,$’(K):&M&)’%$*
N>,9 Z H,+6 N +,2,-= [ . !" #$ " 56=3A,D19- 6CC6;D 9C ;3AD1F,D6:
B6,73<67 9- =<,1- ?16A: ,-: T,G1-= \3,A1D? 1- T<6,: E>6,D[#]" I;D, I@
=<9-" .1-",$%%$,$’(K):&M&)’%$*
[K] JAF1<, Z 0,5,C,6A # 0 Q,0317 0 Q" JCC6;D 9C S <,D6,D1B1-= ,-:
78A1DD1-= ,-: S D?86 9- T<6,: B,G1-= \3,A1D? 1- >,<: <6: 78<1-= E>6,D
3-:6< <,1- C6: O6:1D6<<,-6,- ;9-:1D19-7[#]" /16A: H<987 567",$%%(,
’V:$!L)$LK*
[&] 王月福,姜东,于振文,曹卫星 " 高低土壤肥力下小麦基施和追
施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 作物学报,$%%L,$M(():(M!
) (MV*
2,-= R /,#1,-= [,R3 N 2,H,9 2 P" S1D<9=6- 376 6CC1;16-;? ,-:
?16A: 9C E>6,D E1D> T,7,A ,-: D98@:<6776: -1D<9=6- C6E1D> :1CC6<6-D C6(MV*
[’]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等 "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积累
差异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V,!!($):!(’)!V(*
N>3 P ],Z39 2 .,/6-= H S !" #$ " S1D<9=6- ,T79<8D19- ,-: 3D1A1Y,@
D19- :1CC6<6-;67 ,B9-= E>6,D F,<16D167 C9< :1CC6<6-D 6-: 3767[#]" UA,-D
S3D< " /6[M] 沈建辉,戴廷波,荆奇,等 " 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干物质和氮素
积累、运转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VV)V’*
.>6- # +,[,1 ^ Q,#1-= 4 !" #$ " JCC6;D 9C -1D<9=6- D98:<6771-= D1B6
9- D>6 ,;;3B3A,D19- ,-: D<,-7C6< 9C -1D<9=6-,?16A: ,-: 8<9D61- ;9-D6-D
1- 786;1,AD? E>6,D[#]" # " ^<1D " H<987,$%%(,$((!):VV)V’*
[!%] 曹亚澄 " 质谱测定!VS的方法[#]" 土壤,!M&’,(K):$$M)$LV*
H,9 R H" O6D>9:7 C9< B6,73<6 !VS E1D> B,77 786;3D<3B[#]" .91A7,
!M&’,(K):$$M)$LV*
[!!] 马冬云,郭天财,朱云集,等 "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根系时空
分布特征及其碳氮代谢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K,$K
(():&&’)&’L*
O, [ R,Z39 ^ H,N>3 R # !" #$ " ^6B89<,A ,-: 78,D1,A <99D :17D<1@
T3D19- ,-: ;,6,D F,<16D167 E1D> :1C@
C6<6-D 781G6 7>,867[#]" I;D, Q9D " Q9<6,A1@_;;1:" .1-",$%%K,$K
(():&&’)&’L*
[!$] 韩燕来,介晓磊,谭金芳,等 " 超高产冬小麦的氮磷钾的吸收、
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作物学报,!MM’,$((K):M%’)M!V*
+,- R 0,#16 P 0,^,- # / !" #$ " .D3:167 9- ,T79<8D19-,:17D<1T3@
D19- ,-: D<,-7A9;,D19- 9C S,U ,-: ] 9C 7386<@>1=> ?16A: E1-D6< E>6,D
[#]" I;D, I=<9" .1-",!MM’,$((K):M%’)M!V*
[!L] 边秀举,王维进,杨福存,等 " 冀北高原草甸栗钙土春小麦中
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土壤学报,!MM&,L((!):K%)KK*
Q1,- P #,2,-= 2 #,R,-= / H !" #$ " /,D6 9C C68A16: D9 78<1-= E>6,D =<9E1-= 9- B6,:9E ;>67D-3D 791A 1- 8A,D6,3 9C
-9 +6T61 8<9F1-;6[#]" I;D, U6:9A " .1-",!MM&,(!):K%)KK*
[!(] 党廷辉,蔡贵信,郭胜利 " 黄土旱塬黑垆土 )冬小麦系统中尿
素氮的去向及增产效果[#]" 土壤学报,$%%$,LM($):!MM )
$%V*
[,-= ^ +,H,1 Z P,Z39 . 0" /,D6 9C ,-: ;<98 <6789-76 D9 -1D<9=6-
,88A16: D9 E1-D6< E>6,D =<9E1-= 9- >61A3 791A[#]" I;D, U6:9A " .1-",
$%%$,LM($):!MM)$%V*
[!V] 李仁岗,王淑敏,王克武,等 " 冬小麦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吸收
及氮素平衡的研究[#]" 土壤通报,!M’$,!L(():!M)$$*
01 5 Z,2,-= . O,2,-= ] 2 !" #$ " .D3:? 9- E1-D6< E>6,D ,T79<8@
D19- ,-: T,A,-;6 9C S C<9B 791A ,-: C61-" #" .91A .;1 ",
!M’$,!L(():$!)$$*
[!K] 上官周平,李世清 " 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生理生态[O]"北京:
科学出版社,$%%(*
.>,-==3,- N U,01 . 4" U>?719A9=1;,A 6;9A9=? 9C -1D<9=6- -3D<1D19- C9<
:[!&] 梁振兴,杜刚毅,梅楠 " 氮在小麦植物体内的运转与分配 "小
麦产量形成的栽培技术原理[O]"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
&K$$期 马冬云,等: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社,!""#$
%&’() * +,,- . /,01& 23 451 67’(89’6&:( ’(; ;&867&<-6&:( := ((&>
67:)1( &( ?51’6 @9’(6 A-96&B’6&:( 61A5(&A’9 @7&(A&@91 =:7 ?51’6 C&19;
=:7D’6&:([0]3 E1&F&():E1&F&() G)7&A-96-7’9 H(&B178&6C I7188,!""#$
[!J] K&D@8:( L M,%’D<178 N,,-99&() 0 M3 2&67:)1( 71;&867&<-6&:( ;-7&()
)7’&( )7:? 65 &( ?51’6(!"#$#$%&’ ()*$#+(’ %3)3 OP3 ,1B19:@D1(6 :=
’ Q-’(6&6’6&B1 D:;19 := 651 67’(89:A’6&:( := (&67:)1( 6: 651 )7’&([M]3
I9’(6 I5C8&:9 3,!"JR,S!(!):ST!#$
[!"] 蒋家慧,隋春青,衣先众 3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同化、运转和
品质的影响[M]3 莱阳农学院学报,UVV#,U!(R):U!STUU!$
M&’() M N,K-& W X,/& + *3 451 1==1A68 := (&67:)1( ’@@9&A’6&:( :(
(&67:)1( ’88&D&9’6&:( ’(; 67’(8=17 ’(; Q-’9&6C &( ?51’6[M]3 M 3 %’&C’()
G)7&A3 W:99 3,UVV#,U!(R):U!STUU!$
[UV] 康国章,王永华,郭天财,朱云集 3 氮素施用对超高产小麦生
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M]3 作物学报,UVVR,U"(!):JU
TJY$
Z’() . *,[’() / N,.-: 4 W,*5- / M3 \==1A68 := (&67:)1( ’@@9&>
A’6&:( :( @5:6:8C(6516&A A5’7’A617&86&A8 ’(; C&19; := 8-@17>5&)5>C&19;>
&() ?51’6 &( 651 9’61 )7:?&() ’(; ;1B19:@&() @17&:;[M]3 GA6’ G)7:(3
K&(3,UVVR,U"(!):JUTJY$
JYU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