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廷强(&.#-—),男,四川德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研究。
*/0:"+#&+"+I(!""%)"’"#"-"#
!"#))2324#’(5 *"&)’&* +, !"#% &’()"#** 6()&# #.& 4&, )&44240 4&7&4
K( *5?L2754?L,MJNO I54P2/,KQ K5?L205,A1NO R4?2B;4
(#)#:S4>;P04T >P3U4T63/?64059465P? 5? 0/4V/C >P;0= U04W 4 34:PT TP0/ 5? BWU/T24>>;3;0465P? PX B/4VW 3/640C < YPZ2
/V/T,05660/ 5C [?PZ? 4\P;6 6B/ UBWC5P0PLW PX 5?6T4>/00;04T 95?>(@?)C/7;/C6T465P? 5? U04?6C < )4=5P6T4>/T 6/>B?57;/C Z/T/
/3U0PW/= 6P >B4T4>6/T59/ -+@? ;U64[/ [5?/65>C 5? 0/4X C/>65P?C 4?= 0/4X UTP6PU04C6C PX BWU/T24>>;3;0465?L />P6WU/(Y1)
4?= ?P?2BWU/T24>>;3;0465?L />P6WU/(NY1)CU/>5/C PX =&5<2 )3.,&511 Y4?>/< *B/ 653/2=/U/?=/?6 [5?/65>C PX -+@? ;U2
64[/ 5? 0/4X PX = G )3.,&511 Y4?>/ >P?C5C6/= PX 6ZP C64L/C Z56B 4? 5?56540 T4U5= C64L/ XP00PZ/= \W 4 0P?L/T \;6 C0PZ/T C64L/ <
@? 4>>;3;0465P? 5? 0/4X C/>65P?C 4?= 0/4X UTP6PU04C6C PX 6B/ Y1 Z4C 3;>B B5LB/T 6B4? 6B46 PX 6B/ NY1< EP?>/?6T465P?2=/2
U/?=/?6 [5?/65>C PX -+@? ;U64[/ 5? 0/4X C/>65P?C 4?= 0/4X UTP6PU04C6C PX = G )3.,&511 Y4?>/ W5/0=/= ?P?2C46;T465?L [5?/65>
>;TV/C 6B46 >P;0= \/ =5V5=/= 5?6P 05?/4T 4?= C46;T4\0/ >P3UP?/?6C < *B5C C46;T4\0/ >P3UP?/?6 >P;0= \/ >B4T4>6/T59/= \W
A5>B4/05C2A/?6/? /7;465P?,4?= 6B/T/ Z/T/ ?P C5L?5X5>4?6 =5XX/T/?>/C 5? 6B/ >40>;046/= !3 \/6Z//? 6B/ 6ZP />P6WU/C,
ZB/T/4C "34D V40;/C XPT Y1 Z/T/ 3;>B B5LB/T 6B4? XPT NY1< E4T\P?W0 >W4?5=/32>B0PTPUB/?W0BW=T249P?/(EEEF)6T/462
3/?6 C6TP?L0W 5?B5\56/= -+@? 6T4?CUPT6 5?6P UTP6PU04C6C,/CU/>5400W 5? Y1,5?=5>465?L 6B46 Z/ Z/T/ 3/4C;T5?L UT534T50W 6T;/
6T4?C3/3\T4?/ @? 6B46 Z4C 6T4?CUPT6/= 5?6P = G )3.,&511 Y4?>/< *B/C/ X5?=5?LC 5?=5>46/ 6B46 6B/T/ Z4C 4 >4TT5/T23/=546/=
CWC6/3 5? U04C34 3/3\T4?/ ZB5>B >P;0= /XX/>65V/0W 3PV/ >W6PU04C35> @? 5?6P 6B/ V4>;P0/,4?= 6B5C >4TT5/T23/=546/= CWC2
6/3 U04W 4 TP0/ 5? 6B/ =T43465> @? BWU/T24>>;3;0465P? /DUT/CC/= 5? =&5<2 )3.,&511 Y4?>/<
:&/ ;+0<*:=&5<2 )3.,&511 Y4?>/;UTP6PU04C6C;;U64[/;9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F04?6 N;6T565P? 4?= R/T65059/T ]>5/?>/ 锌是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但土壤锌过多也会 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利用超积累植物进行植物 提取被认为是一种费用低廉、环境友好的治理重金 属污染土壤的全新技术["#]。但是,对植物超积累
重金属的生理及分子机理认识的不足限制了该技术
的应用和改良[%#&]。超积累植物最大的特点在于能
够将吸收的重金属转运到植物地上部(叶片)并区隔
在细胞质外体中,如液泡,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在
超积累植物 !"#)*+#)%(),% 中,’(、)* 主要富集
在叶片表皮细胞中,且大部分以可溶态 ’(、)*分布
在液泡中[+#!,]。在超积累植物 -*.’/0&%’% "##)*’ 叶
片中,’( 主要与和苹果酸结合存在于叶肉细胞
中[!!#!-]。./0012 等[!]研究发现,34主要分布在超积累植物567889:;12<=6=(44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泡中,而>12?@17AB=∗∗44则主要分布在叶片上表皮细胞中。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叶片在植物超积累重金属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了重金属的吸收和贮存。然而,有关超积累植物叶片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特征的研究并不多。CA8A<等[!%&’ ()*+#)%(),% 叶片对 ’(的吸收能力远大于非超积累植物 D@6A804 A2E1(81, 同时发现 !"#%&’ ()*+#)%(),% 叶片原生质体对 ’(的 吸收受 ’( 浓度的调控,表明 !"#%&’ ()*+#)%(),% 对 ’(的超积累作用与叶片对 ’(的吸收和转运密切相 关。在此基础上,.=B@4A( 等[!&]推测,在 !"#%&’
()*+#)%(),% 叶片质膜上可能存在 ’(的转运体系,参 与锌的跨膜运输及在液泡中的贮存。迄今,有关叶 片液泡膜和质膜转运体系的研究在谷类作物上有很 多,而在超积累植物重金属吸收和转运中的作用研 究很少[F,!+]。 东南景天( 1)/+2#3*)/’’ GA(B1)是我国首次发
现的锌超积累植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超积累锌的
能力,同时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容易繁殖及多年
生等特点,因此是用于超积累机制研究和植物修复
实践的理想材料[!H#!F]。目前对东南景天锌超积累
机理的研究主要围绕根系锌的吸收转运、区隔化特
征等方面,有关叶片对锌的吸收及转运特征的研究
不多[",#""]。本试验通过对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
的提取分离,研究其对锌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探讨叶
片转运体系在东南景天锌吸收和转运中的作用,为
揭示东南景天锌超积累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科学
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植物培养
植物材料为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 1 4 #3*)/’’ GA(B1),一种取自浙江省衢州市的一个古老铅锌矿, 前期研究表明其具有超积累锌的特性[!H],称为超积 累生态型(G7012IABB9:96A<4(J 1B=<701,GK);另一种 取自浙江省杭州市郊茶园地,称为非超积累生态型 (3=(I@7012IABB9:96A<4(J 1B=<701,3GK)。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剪成 "!- B: 大小均匀一致的枝条,用营养液预培养。 营养液组成为:)A(3L-)"·G"L "M,, ::=6 N C、
.G"OL,M!,::=6NC、PJQL·+G"L ,M%, ::=6 N C、
.)6 ,M!, ::=6 N C、."QL,M+,::=6NC、G−>L−!,M,,!:=6NC、P(QL·G"L ,M%,!:=6 N C、’(QL·+G"L!M,!:=6NC、)9QL·%G"L ,M",!:=6 N C、(3G)& P=+L"
,M,!!:=6 N C、R1IKSD5 !,,!:=6 N C。每天用 0G计测
定营养液 0G值,并用 ,M! :=6 N C 3ALG或 ,M! :=6 N C
G)6调节营养液 0G至 %M%,保持 "@连续通气,每
*更换一次营养液。试验在人工气候室控制条件下
进行,光照和黑暗时间分别为 !@ 和 !, @,昼夜温 度分别为 "&T和 ",T,湿度分别为 +,U和 H%U。植 物预培养 "H *后进行下面的试验。 !"# 试验内容 !M"M! 叶片&%’(吸收积累特征 叶片&%’( 吸收试 验参考 CA8A<等[!%]的方法进行。分别将两种生态型 东南景天的叶片用少许石英砂轻轻研磨,使其容易 在放射吸收液中渗透,之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粘附在 叶片表面的石英砂,将叶片剪成 !,!", ::" 大小。 将叶片浸入 !,, :C连续通气的吸收液中,吸收液锌 浓度为 !,,!:=6 N C &%’()6"(% ?>V N C),吸收液组成:
" ::=6 N C P18ID248 缓冲液(0G &M,),,M% ::=6 N C
)A)6"。在不同的时间段 ,、"、、H、!"、!&、" @将吸收
液用 !,, :C 解吸液替换。解吸液组成:% ::=6 N C
)A)6"、% ::=6 N C P18ID248(0G &M,)、!,,!:=6 N C ’(I
)6"。在解吸液中解吸 !% :4(后收获叶片,冲洗吸干
称重,测定&%’(放射强度,每处理重复 次。 !M"M" 叶片吸收 &%’(的浓度动力学 将剪成 !, !", ::" 大小叶片浸入连续通气的 !,, :C吸收液 中,吸收液锌浓度为 ,、%、!,、"%、%,、!,,、"%,、%,, !:=6 N C &%’()6"(% ?>V N C)。吸收液组成:" ::=6 N C
P18ID248 缓冲液(0G &M,)、,M% ::=6 N C )A)6"。在吸
收 !" @后将吸收液用 !,, :C解吸液替换,解吸液组
+,+期 李廷强,等:锌在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叶片细胞水平的吸收积累特征 成为 ! ""# % & ’(’)、! ""# % & *+,-./0,(12 345)、
655!"#)。在解吸液中解吸 6! "08后收获叶
片,冲洗吸干称重,测定3!78放射强度,每处理重复
9次。
64)4: 叶片原生质体的分离 ! ; 新鲜的叶片用石
英砂轻轻研磨,去离子水冲洗粘附在叶片表面的石
英砂,用刀片切成小块。将叶片碎片悬浮于 :5 "&
细胞壁去除液中,细胞壁去除液组成为 355 ""# % & *+,-./0,、) ""#)、6 ""# % & >2)?@9、546A(B %
C)DEF、6A(B % C)纤维素酶、546A(B % C)果胶酶。在
黑暗中 )!G间歇震荡培养 6!) H,将剩余悬浮物用
546! ""尼龙网过滤,原生质体在 ) G、35 I ;离心
! "08,去上清液,原生质体重新在 )5 "&原生质体悬
浮液[355 ""# % & *+,-
./0,、) ""#)、6 ""# % &
>2)?@9、546A(B % C)DEF]中悬浮,再在 ) G、35 I ;
离心 ! "08,反复 :次。最后将原生质体悬浮在 6 "&
预吸收溶液中(!55 ""# % & EJK、
12!4! 的 : ""# % & ’(’)、6 ""# % & <..、54= ""# % &荧光素双醋酸酯
(L
(2N)和 =MA(O2N),试验前用预吸收溶液将两种
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活性原生质体数量调整为 ! I
653 % "&。
64)49 叶片原生质体对3!78 吸收的时间动力学
取 P55!&原生质加到 64! "&的离心管中,离心管加
有 655!& 6 ""#)()! QDR % "&)预吸收液,最
后3!78) S浓度为 655!"#@9(!5!&)
(离心管顶部)和 955!&硅胶油("T 6453、)! G)(离
心管底部)。离心管立刻高速离心 6 "08使原生质
体穿过硅胶油层("#U+!96=,N11+8U#/V)。离心后将 离心管放入液氮,切下固定的原生质体放入计数瓶, 测定放射强度。每处理重复 9次。 64)4! 叶片原生质体对3!78 吸收的浓度动力学 取 P55!&原生质加到 64! "&的离心管中,离心管分 别加有 655!& 含 5、545!、546、54)!、54!、6、)4!、! ""# % & 3!78’)()!QDR % &。在吸收
6) "08后将 655!&原生质体取出置于 64! "&离心
管中,离心管为不连续梯度的 65A 2’@9(!5!&) (离心管顶部)和 955!&硅胶油("T 6453、)!G)(离 心管底部)。离心管立刻高速离心 6 "08 使原生质 体穿过硅胶油层("#U+ !96=,N11+8U#/V)。离心后将
离心管放入液氮,切下固定的原生质体放入计数瓶,
测定放射强度。每处理重复 9次。
64)43 代谢抑制剂对叶片原生质体3!78 吸收的影
响 取 P55!&原生质加到 64! "&的离心管中,离心
管加有 655!&含 6 ""#)()! QDR % &)的预吸
收液,最后3!78) S浓度为 655!"# % & ’’’?(’(/W#8XKX(80U+"YKH#/#1H+8XHXU/-(Z#8+,氰氯苯腙)加入原生质体中, 按 64)49 方法进行吸收动力学研究,每处理重复 9 次。 试验数据采用 E?EE6645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锌在叶片部分的积累 当吸收液中3!78) S浓度为 655!"# % &时,78在
东南景天叶片中的积累过程在开始 ) H是一个快速
的阶段,随后相对缓慢,到 )9 H 含量变化很小(图
6)。推测开始的快速阶段可能是 78从叶边缘或切
口部分进入叶片。在 5!M H内,78在两种生态型东
南景天叶片的积累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吸收时间的
延长,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积累的3!78) S明
显高于非超积累生态型,经过 )9 H的吸收,超积累
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3!78) S含量比非超积累生态型
高 954MA。
图 # 锌在东南景天叶片内积累的动力学
%&’()) ;54+*
M5=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69卷
!"! 叶片吸收锌的浓度动力学
根据时间动力学试验结果,选择 ! " 为浓度动
力学吸收时间。结果(图 #)表明,随着溶液中 % 的吸收速率不断增
大。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对 %&! ’()*+),-.,()/0+1+)0+),2)+,∗3(4567).∗∗898:.,() ):+.43+∗,()3 (4 ,;( +*(,<1+3 (4 ! " #)+,∗1.−.9+,+−3(4567).@3(−1,() @< :+.4
3+*,()3 (4 ,;( +*(,<1+3 (4 ! " #%&’()) =.)*+
生态类型
=/)4>?1
!(
(!()* + ,)
#(0<
(!()* + @,AB·")
# (% C 6) D= 56789 &76E &7E:’9!! FD= 5:7!’ &7:8 &79E5!! 注:!!和!分别表示在 " ; &7&5和 " ; &7&’水平上显著。 F)41:!! 0%G! (10% 2.@%.H./0%4 04 " ; &7&5 0%G " % &7&’,I12?1/4.J1*>K !"B 锌在叶片原生质体的积累 和叶片%吸收相似,%# L的吸收并
与质膜表面带负电荷基团的快速结合,而缓慢阶段
为跨质膜运输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超积累生态型
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吸收的9’%# L是非超积累生态
型的 #7#倍。
图 B 锌在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积累的动力学
#9+ *(8-3+ (4 567) .**898:.,()) 9+3(1C<::
1-(,(1:.3,3 (4 ,;( +*(,<1+3 (4 ! " #%的吸收浓度动力学为非饱和曲线,
可以划分为饱和部分和直线部分,其中饱和部分(&
!5&&!()* + ,)可以用 -./"01*.23-1%41%方程拟合。超
积累生态型和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米氏常数
!(分别为 887&:!()* + ,和 8E7E9!()* + ,,差异不显
著(" ; &7&’),而超积累生态型的最大吸收速率
#(0<为非超积累生态型的 8倍(表 #)。
图 D 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吸收锌的浓度动力学
#()/0+1+)0+), 2)+,*3 (4 567) .**898:.,()) 9+3(1C<:: 1-(,(1:.3,3 (4 ,;( +*(,<1+3 (4 ! " #% &的吸收受到明显抑制(图 ")。和对照相
比,’’’(处理 )! *+后,两种生态型!"#% &的吸收
分别降低了 ,)-,.和 "!-!.,超积累生态型受到的
抑制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 )//!*01 2 3 条件
下,超积累生态型叶片原生质体积累的!"#的吸收没有差异。
表 ! 两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吸收锌的动力学参数
"#/0-,*(0) 3 .&/0,43%% ,-0*0,%#/*/ 01 *50 &+0*3,&/ 01 ! " #%&’()) 6#)+&
生态型
4506789
!*
(!*01 2 3)
"*:;
[8*01< 2()/!
8=06081:<6<·*+)] #% ( > ,)
?4 @@-/A )-,B /-B%@)!!
C?4 @B-B! /-@% /-,@"B!!
注:!!和!分别表示在 D/−/)和 D /-/"水平上显著。
C069:!! :E!∗9: <+F+G+5:6 :6 D/−/):E %&’()) 6#)+&
@ 讨论
叶片在植物超积累重金属中具有重要作用,参
与了重金属的吸收和贮存,而这一过程又受重金属
跨叶细胞膜运输和跨液泡膜运输等过程调控[%AJ%@]。
目前对超积累植物叶片 #吸收转运特征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模式植物 &’()*+, -)./0(.*-.1* 上,对其他超 积累植物叶片液泡膜和质膜转运体系的研究不多。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东南景天吸
收的 #主要贮存在叶片部分,在 "//!*01 2 3 #条
件下,有 "@.的 #贮存在细胞壁,而 @/.的 #贮
存在液泡部分[%)]。我们推测,东南景天叶片对 #的吸收转运存在特殊性,#在叶片的促进吸收是东
南景天超积累 #的一个重要机制。本试验中,两种 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对 #的吸收浓度动力学为非
饱和曲线,从方程的决定系数看,超积累生态型叶片
对 #$ 的吸收曲线饱和部分更适合用 K+5L:91+
东南景天的米氏常数分别为 ),-@!!*01 2 3和 )A-N"
!*01 2 3,而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最大吸收速
率 "*:;为非超积累生态型的 %倍(表 ))。这表明在
东南景天叶片 #的跨膜转运受载体调控,而两种生 态型的调控载体对 #的亲和力没有显著差异。值
得注意的是,不管在低 #浓度("/!*01 2 3)还是高 #浓度()///!*01 2 3)下,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
片积累的!"#调控载体不受锌浓度的影响,不管是
低 #还是高 #条件下,叶片 #调控载体的数量变 化不大。而 3:<:6 等[)"]研究发现,在低 # 浓度下
()/和 )//!*01 2 3),超积累植物 &’()*+, -)./0(.*-.1*
和非超积累植物 OL1:<8+ :=H9<9的叶片对 #的吸收
没有差异,而当介质中 #浓度为 ) **01 2 3 时,显著 促进了前者叶片对 # 的吸收。这表明在 &’()*+,
-)./0(.*-.1* 中,叶片 #调控载体的数量受到 #浓度
的影响;在高 #条件下,诱导了调控载体的合成, 促进了 #的吸收。
为了避免表皮和细胞壁的影响,我们提取了东
南景天的叶片原生质体,进一步研究离体叶细胞原
生质体对锌的吸收转运特点。’0<+0等[%"]研究了 #在 &’()*+, -)./0(.*-.1* 和 2/)3,45+*,* ’)((./, 叶片原生 质体的吸收时间动力学特征,发现开始 " *+ 是快
速的直线吸收阶段,而 A/ *+后是平缓的吸收过 程。推测开始的快速阶段代表 #离子的吸收并与
质膜表面带负电荷基团的快速结合,而缓慢阶段为
跨质膜运输过程。在本试验中,#在东南景天叶片 原生质体的积累时间动力学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 !"#% &在开始 )/ *+内的吸收是快速的直线性的,而随后的"/∗+是一个缓慢的直线阶段(图 A)。同
时可以看出,在 )% *+的时候,两种生态型叶片原 生质体对 #的吸收差异明显,因此我们选择了 )%
*+的吸收时间研究叶片原生质体 # 吸收的浓度
动力学,这一相对较短的吸收时间也保证了叶片原
生质体的生理活性[B]。从试验结果看,与叶片部分
吸收相似,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吸收
#的浓度动力学也为平滑的非饱和曲线,该曲线可 以划分为饱和部分和直线部分,而饱和部分可以用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方程拟合(图 ,),表明东南景天叶
片原生质体对 -*的吸收受载体系统调控[./]。这一
结果和 01("1 等[.2]研究相似,他们发现 !"#)*+#)%(),%和 -*.’/0&%’% "##)*’ 叶片原生质体对 -*
的吸收都受载体系统调控。值得提出的是,!"#)*+#)%(),% 和 -*.’/0&%’% "##)*’ 的动力学参数(13和
23%4)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 01("1等认为质膜和液
泡膜转运体系的不同并不是二者 -*吸收积累差异
的唯一因子,推测在跨质膜运输前还有其他调控机
制。而对于东南景天,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米氏
常数(13)差异不显著,而超积累生态型的最大吸收
速率(23%4)为非超积累生态型的 ,倍(表 .)。表明
两种生态型的调控载体对 -*的亲和力相近,但在超
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肉细胞质膜单位面积内的载
体数量比非超积累生态型多,这可能是其对 -*的转
运能力显著高于非超积累生态型的主要原因[./]。
0005是一种代谢抑制剂,0005处理能够显著地降
低植物细胞的跨膜电势,抑制二价离子的吸收。从
已有的研究结果看,0005不会与 -*发生络合反应,
因而不会对 -*的吸收产生干扰[.6]。本研究结果看
出,0005处理抑制了叶片原生质体对 -*的吸收,其
中对超积累生态型的抑制更明显(图 2),表明在原
生质体吸收试验中,测定的 -*. 7主要是跨膜运输部
分,进一步证明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对 -*的吸收
受质膜载体系统调控。
综上所述,在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细胞
膜上存在一个不同的转运体系,能够促进 -*跨叶细
胞膜运输并储藏到液泡中,降低对细胞的毒害,这也
是东南景天超积累锌的一个重要机制。但 -*以何
种形态、方式跨叶细胞质膜和液泡膜运输,其在液泡
中储藏形态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8] 9:1%;’&< ! =,>"+& 5 ?,@%331*; ? 5 )3# 4 -"*# "* A’%*+([?]B
C&D 5<+1′B,.EE6,86F:/66G6E.H[.]I<+1:&3&;"%+"1*:O *1P&’ (+:%+&Q<
R1: +& :&31P%’ 1R +14"# 3&+%’( R:13 +& &*P":1*3&*+ N("*Q A’%*+([?]B
9"1+&#*1’1Q<,8SS2,8F:,/TG,6,H [F] M:U3&: VB 5<+1:&3&;"%+"1*:*1P&’ %AA:1%#&( +1 #’&%*"*Q NA A1’’N+&; (1"’([?]B 0N:: B WA"*B 9"1+&#*1’ B,.EE2,8/(.):8FFG8,8H
[,] 黄铭洪,骆永明 B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B 土壤学报,
.EEF,8,E(8.):8/.G86EH
@N%*Q ! @,XN1 Y !B X%*; :&3&;"%+"1* %*; ’1Q"#%’ :&(+1:%+"1* 1R
3"*&; ’%*;[?]B O#+% 5&;1’ B I"*B,.EEF,8,E(8.):8/.G86EH
[2] 杨肖娥,龙新宪,倪吾钟 B 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生理及分
子机制[?]B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EE.,T(8):TG82H
Y%*Q Z K,X1*Q Z Z,C" > -B 5<("1’1Q"#%’ %*; 31’&#N’%: 3&#%)
*"(3( 1R &%P< 3&+%’ NA+%L& [<CN+: B \&:+ B I#" B,.EE.,T(8):TG82H
[/] !#]:%+I5,−%1 \ ?B 5<+1&4+:%#+"1* 1R 3&+%’( %*; 3&+%’’1";( R:13 #1*+%3"*%+&; (1"’([?]B 0N:: B WA"*B 9"1+&#*1’ B,.EEF,8,:.66G
.T.H
[6] M^AA&: @,- I 5B 0&’’N’%: #13A%:+3&*+%+"1* 1R _"*#
"* ’&%P&( 1R +&5<("1’ B,8SSS,88S:FE2GF88H [T] \:&< 9,M&’’&: 0,-"&:1’; M,I#N’"* =B J"(+:"[N+"1* 1R -* "* RN*#)
+"1*%’’< ;"RR&:&*+ ’&%R &A";&:3%’ #&’’( 1R +&()*+#)%(),%[?]B 5’%*+ 0&’’ K*P":1*B,.EEE,.F:/62G/T6H [S] !% ? \,V&*1 J,-%1 \ ?,!#]:%+I 5B IN[#&’’N’%: ’1#%’"(%+"1* 1R 0; %*; -* "* +& ’&%P&( 1R % 0;)$()*+#)%(),%[?]B 5’%*+%,.EE2,..E:6F8G6F/H [8E] 01("1 0,J&I%*+"( X,\:&< 9 )3# 4 J"(+:"[N+"1* 1R #%;3"N3 "* ’&%P&(
1R !"#)*+#)%(),%[?]B ? B K4AB 91+ B,.EE2,2/(,8.):6/2G
662H
[88] M^AA&: @,X13[" K,- I 5B 0&’’N’%: #13A%:+3&*)
+%+"1* 1R #%;3"N3 %*; _"*# "* :&’%+"1* +1 1+&: &’&3&*+( "* +& $%##N3N’%+1: -*.’/0&%’% "##)*’[?]B 5’%*+%,.EEE,.8.:62GT,H
[8.] - I 5B -"*# $+"1* %*; #&’’N’%: ;"(+:"[N+"1* "* -*.’/0&%’% "##)*’[?]B 5’%*+ 0&’’
K*P":1*B,.EEE,.F:2E6G28,H
[8F] I%::&+ ],I%N3"+1N)X%A:%;& 5,9&:+ a )3 # 4 \1:3( 1R _"*# %##N3N) ’%+&; "* +& $1’ B,.EE.,8FE:8T82G8T./H
[8,] M^AA&: @,X13[" K,-# 4 0&’’N’%: #13A%:+3&*+%+"1* 1R
*"#L&’ "* +&.)*30#0,’’ %*; !"#"%* X aB O’+&:&; -* #13A%:+3&*+%)
+"1* "* +& :11+ (<3A’%(3 %*; (+"3N’%+&; -* %[(1:A+"1* "*+1 +& ’&%R %(
3&#[?]B 5’%*+ 5<("1’ B,8SST,88T:T62GTTFH [8/] M1#"%* X,5&*#& C I,X&+# 4 !&#&%P< 3&+%’([ ?]B 5’%*+ I1"’,
.EE.,.,6:8ESG88SH
[86] J"&+_ M ?,I#:# 4 0& &A";&:)
3"( R:13 [%:’&< A:"3%:< ’&%P&(:bb B ‘& :1’& 1R +& &A";&:3"( "* "1*
#13A%:+3&*+%+"1*[?]B 5’%*+%,8SS.,8T6:,F8G,F6H
[8T] 杨肖娥,龙新宪,倪吾钟,等 B 东南景天( 8)/+6 #9*)/’’ @%*#&)—一种新的锌超积累植物[?]B 科学通报,.EE.,,6(8F): 8EEFG8EE/H Y%*Q Z K,X1*Q Z Z,C" > - )3# 4 8)/+6 $#9*)/’’ @%*#&—% *&D
+0"*B I#" B 9N’’ B .EE.,,6(8F):8EEFG8EE/H [8S] Y%*Q Z K,X1*Q Z Z,Y& @ 9 )3# 4 0%;3"N3 +1’&:%*#& %*; $%##N3N’%+"1* "* % *&D -*)$9*)/’’ @%*#&[?]B 5’%*+ I1"’,.EE,,.2S:8T8G8TSH
[.E] X" ‘ c,Y%*Q Z K,Y%*Q ? Y,@& - XB -"*# %##N3N’%+"1* %*; (N[)
#&’’N’%: ;"(+:"[N+"1* "* ’&%P&( 1R +&886,期 李廷强,等:锌在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叶片细胞水平的吸收积累特征
!"#%[&]’ (%)*+,-%.%,/001,21:12131/45
[/2] 6"#7 8 9,:; < =,6"#7 & > %( !" ) ?;#*@,".A@%#A"A;*# ;# .**A,
A."#+,*.A ;#A* BCD%@,"#) "E+*.,A;*# ;#A* D%"F GH @GD"A;#7 +,%;%+ *F *%&+, !"#%[&]’ (D"#A",/001,//I:
2JK32LK5
[//] M%#7 M N,O-G P O,?-"#7 & %( !" ) ?;#"#)")@;G@ "G@GD"A;*# "#) A*D%."#$% ;# ,*,GD"A;*#+ *F *%&+, !"#$%&’’[&]’ 9#Q;.*#’ (*DD ’, /00R,2IR(/):4J234J15 [/4] :*@E; 9,?-"* S &,N$T."A- O ( %( !" ) (-C+;*D*7;$"D %Q;)%#$% F*. " -;7-H"FF;#;AC $")@;G@ A."#+,*.A%. -;7-DC %B,.%++%) ;# " -."!/0’ 1!%$+"%/1%2/ %$*AC,%[&]’ U%V (-CA*D ’,/002,2IL:K43105 [/I] W.X@%. Y,(;$Z%.;#7 [ &,(.;#$% \ > %( !" ) OGE$%DDGD". D*$"D;]"A;*# "#) +,%$;"A;*# *F #;$Z%D ;# -C,%."G@GD"A*. "#) #*#H"G@GD"A∗.−."!/0′+,G@GD"A;*# *F ")@;G@ "#) ];# ;# -."!/0’ 1!%+"!4’&50/’/ .!""%′"AA−%DDGD".
D%Q%D[&]’ (D"#A (-C+;*D ’,/00I,24I:R213R/K5
[/1] :"+"A N N,^"Z%. _ & N,W*-;"# : ‘’ (-C+;*D*7;"D −"."A%.;+"H
A;*# *F .**A ?#/ a "E+*.,A;*# "#) A."#+D*"A;*# A* +-**A+ ;# -C,%."GH @GD"A*. "#) #*#H-C,%."G@GD"A∗.+,;%+ *F -."!/0’[&]’ (D"#A (-C+H
;*D ’,2LL1,22/:2R2K32R//5
[/R] M;<*@"+* & N,!".A & &,:;#+∗AAM:,W∗-;"# : ‘’ 9FF%A *F ;#*.H 7"#; "A;*#+ "#) @%A"E*D; ;#-;E;A*.+ *# ,GA.%+;#% A."#+,*.A ;# .**A+ *F ;#A"A @";]% +%%)D;#7+[&]’ (D"#A (-C+;*D ’,2LL/,LL:K0J3K2I5
/2R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2I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