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a brown soil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s influencing SOC, the top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physically divided forms in a long-term located fertilizer experiment were quantif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lone decreased soil FPOM-C content, but stabilized MOM-C, and increased soil TOC conten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manure alone or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had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oil FPOM-C、OPOM-C、MOM-C and TOC content than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lone. As far as the proportion or ratio among the various SOC fractions studied was concerned,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manure alone or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increased POM-C/TOC and FPOM-C/OPOM-C, and decreased MOM-C/TOC.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organic C fractionation by soil structure contribut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s affecting SOC.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王玲莉(%)&’—),女,陕西韩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研究。
*+,:"!-$&’)#"-%,./012,:3145,245,2!!’%6%(’7 890。! 通讯作者 *+,:"!-$&&-)’")#,./012,::14;219<26%(’7 890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玲莉,韩晓日!,杨劲峰,王晔青,马玲玲,娄翼来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
摘要:通过对起始于 %)#)年的棕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 !""=年的耕层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的测定与分析,以探讨
长期施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过程及机理。结果显示:长期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的游离态颗粒有机碳(>?@A/B)含
量,但进一步稳定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A@A/B),最终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B)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有机肥
配施化肥使土壤的 >?@A/B、闭蓄态颗粒有机碳(@?@B)、A@A/B以及 *@B含量均显著提高,且增加效果好于单施化
肥。从各组分有机碳所占比例或相对比值来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 ?@A/B C *@B比例而降
低了 A@A/B C *@B比例,使 >?@A/B C @?@A/B比值显著增大。表明土壤有机碳结构分组的应用有助于揭示长期施肥
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机理。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组分;棕壤
中图分类号:D%=’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F(!""&)"%$""#)$"=
!""#$% &" ’&()*%#+, "#+%-’-./%-&( &( &+)/(-$ $/+0&( "+/$%-&(1 -( / 0+&2( 1&-’
GEHI J245/,2,KEH F219/<2!,LEHI M24/N+45,GEHI L+/O245,AE J245/,245,J@P L2/,12
(!"##$%$ "& ’()* ()* +),-.")/$)0 12-$)2$3,14$)5()% 6%.-27#07.(# 8)-,$.3-05,14$)5()% 99:9;9,!4-)()
301%+/$%:Q4 9D@B,S:+ S9XV92, S9S1, 9<51428 81OU14S2N2+R[ *:+ <+VU,SV 24R281S+R S:1S ,945/S+<0 1XX,281S294 9N 8:+0281, N+?@A/B 894S+4S,
TUS VS1T2,2Y+R A@A/B,14R 248<+1V+R V92, *@B 894S+4S [ J945/S+<0 1XX,281S294 9N 014U<+ 1,94+ 9< 890T24+R 32S: 8:+02/
81, N+?@A/B,@?@A/B,A@A/B 14R *@B 894S+4S S:14 8:+0281,
N+S+<0 1XX,281S294 9N 014U<+ 1,94+ 9< 890T24+R 32S: 8:+0281, N+?@A/B C @?@A/B,
14R R+8<+1V+R A@A/B C *@B[ E889S<2TUS+R S9 <+Z+1, S:+ 0+8:142V0 9N ,945/S+<0 N+4#5 2&+61:,945/S+<0 N+国内外关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定量影响进行
了广泛的研究,一致认为,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致
使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加;但是对其影响机理的定
性分析尚不够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变化
规律,有助于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与转化过程。
I9,8:24等[%]按照有机碳在土壤结构中的位置和功
能不同,将其物理分组为游离态颗粒有机碳(>?@A/
B)、闭蓄态颗粒有机碳(@?@A/B)和矿物结合态有机
碳(A@A/B)。这种分离方法能很好地与土壤微生物
的生物降解过程相结合,同时也能与土壤有机碳所
受的物理保护程度紧密联系,还避免了由化学分组
方法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原有性质的破坏。近些年
来,此方法在耕作、土地种植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
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上述方法在国内特别是施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
少,为此,开展了将其应用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14S HUS<2S294 14R >+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借以深入分析施肥影响土壤
有机碳的潜在过程及机理。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区概况
棕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站始建于 !"#" 年沈阳
农业大学天柱山,地处北纬 $%&$’(,东经 !)*&**(,属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 +#$!,’$
--,平均气温 #.%/!’.!/,无霜期 !$#!!,$ 0。作
物轮作方式为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地为发育于
黄土母质的典型棕壤,试验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有机质 !+."% 1 2 31,全 4 %.’% 1 2 31,全 5 %.*’ 1 2 31,
全 6 )%.! 1 2 31,碱解 4 !%+.+ -1 2 31,速效 5 ,.+
-1 2 31,速效 6 "#." -1 2 31,78(8)9),.+。
!"# 施肥处理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分为三个区组,共 !’ 个施
肥处理,小区面积为 !,% -)。本研究于 )%%+年秋季
大豆收获计产后,选取其中的 ’ 个处理::6(不施
肥);4!(单施氮肥);4!5(氮、磷肥配施);4!56
(氮、磷、钾肥配施);;)(单施高量有机肥);;)4!
(高量有机肥配施氮肥);;)4!5(高量有机肥配施
氮、磷肥);;)4!56(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
肥),分别按蛇形采集 %—)% 耕层土壤供分析研究。
试验用肥料:有机肥为猪厩肥,平均含有机质
!!"., 1 2 31,4 +., 1 2 31,5)9+ ’.* 1 2 31,6)9 !%."
1 2 31,施用量 )# < 2 =-);氮肥为尿素或硫铵,玉米年
施 4 !)% 31 2 =-),大豆年施 4 *% 31 2 =-);磷肥为过
磷酸钙,玉米年施 5)9+ ,% 31 2 =-),大豆年施 5)9+ "%
31 2 =-);钾肥为硫酸钾,玉米年施 6)9 ,% 31 2 =-),大
豆年施 6)9 "% 31 2 =-)。
!"$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参考 >?@0AB 等人[’]和 6CDED 等人[)]的分离方
法:称取 )% 1过 ) --筛的风干土壤样品,放在 )+%
-F的离心管中,加入 !%% -F 碘化钠重液(!.’
1 2 G-*),用手摇动,悬浮物离心(*+%% B 2 -H@)!+ -H@。
平衡后,将管中上清液抽吸到 %.$+!-的滤膜上,用
蒸馏水洗掉碘化钠,然后转入已称重的蒸发皿中,
’%/烘干后称重即得 I59;。离心管中剩余的部分
用超声波进一步打碎分散土壤团聚体,悬浊液通过
+*!-尼龙筛,留在筛子上的样品即为 959;组分;
通过筛子的为 ;9; 组分,于 ’%/下烘干后称重。
将所有烘干物磨碎过筛,同土壤总有机碳(J9:)一
起经元素分析仪测定 :浓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
数据处理采用 K5KK!%.%统计软件,FKL法多重
比较。
# 结果分析
#"! 长期施肥对土壤 %&’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 J9:含量(图 !)看出,单
施化肥土壤的 J9:含量在 ".+$!".", 1 2 31之间,平
均为 ".#) 1 2 31,较 :6增加 !$.$"M;有机肥和有机
肥与化肥配施土壤的 J9: 含量在 !%.’$! !).!#
1 2 31之间,平均为 !!.,$ 1 2 31,较 :6和单施化肥分
别增加 *#.%#M和 !".#+M。可见,施肥能够明显提
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以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
的效果更好。
图 ! 长期施肥 #(年的土壤 %&’含量
)*+,! -.*/ %&’ 0.12312 41536 /.1+72368
9362*/*:;2*.1< 9.6 #(=3;6<
#"# 长期施肥对土壤 )>&?7’和 &>&?7’的影响
土壤的 I59;N:和 959;N:是由土壤颗粒有机
碳 59;N:按其在土壤结构中的位置及受保护程度
不同而分离出来的。前者填充在团聚体之间的大孔
隙中,没有参与团聚体的形成,缺乏物理保护而容易
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因而分解速度快;后者被团聚
体物理包被而使微生物难以接触,表现出比 I59;N:
分解程度更低["O!)]。
单施化肥土壤的 59;N:含量在 ).%’)!).))+
1 2 31之间,平均为 ).!+’ 1 2 31,较 :6下降 ".$#M,使
59;N: 2 J9:比例显著低于 :6;而有机肥和有机肥
配施化肥的土壤 59;N:含量在 *.$$$!*.+*% 1 2 31
之间,平均为 *.$’’ 1 2 31,较 :6显著增加 $,.*+M,
59;N: 2 J9:比例也显著高于 :6(表 !)。
同 :6相比,单施化肥使土壤的 I59;N:含量
显著降低,而对土壤的 959;N:没有影响,土壤的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长期施肥 "#年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
$%&’( ! )*+’ ,-./0 1*23(23 425(6 ’*27/3(68 9(63+’+:%3+*2; 9*6 "# <(%6;
处理 !"#$%&#’%( )*+,-(. / 0.) )*+,- / !*-(1) 2)*+,-(. / 0.) *)*+,-(. / 0.) 2)*+,- / *)*+,-
-3 45676 8 4759: 8 ;56;: < ;59== 8 ;546> <
?; 45;== <# 445@4 < ;5;=9 #A ;599= 8< ;5;>@ #A
?;) 4544> < 46566 < ;54;@ # ;59;; 8< ;549; <#
?;)3 45974 # 495B; # ;5;9> A 95B:: < ;5;6; A
+4 65@B4 $C 4B5=: C ;5B=6 8 ;5>4B $ ;547@ 8
+4 D ?; 65>69 $ 4B59; C 459B: $ ;5@6@ C ;5@=4 $
+4 D ?;) 65@7= $C 645;= $ ;5BB@ C8 ;5@B4 $C ;566: C
+4 D ?;)3 65@@@ C 4B54= C 459@6 $C ;5@9; C ;5@>B $
注(?E%#):同列数据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F 959>)G$%$ AEHHEI#< CJ 1 H#N#H O
2)*+,- / *)*+,-比值显著减小;而有机肥和有机
肥配施化肥土壤的 2)*+,- 和 *)*+,- 含量以及
2)*+,- / *)*+,-比值均较 -3显著增加。
"=> 长期施肥对土壤.-./0的影响
+*+,-是指有机物的最终分解产物,与土壤粘
粒和粉粒结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周转时间
一般在几十年甚至几千年,属于土壤的惰性有机碳
库。
图 4看出,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的 +*+,-含量和
其占 !*-的比例。其中,单施化肥土壤 +*+,- 含
量在 :54;!:5:6 . / 0.之间,平均为 :5@6 . / 0.,较 -3
增加 465:61;+*+,- / !*-比例亦显著增加到平均
:=5@>1。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使土壤 +*+,-
含量显著提高,平均高出 -3 4599 . / 0.;但却降低了
+*+,- / !*-比例,平均为 =75:61。
图 " 长期施肥对土壤.-./0的影响
?+7@" A99(13 *9 ’*27/3(68 9(63+’+:%3+*2 *2 ;*+’ .-./0
> 讨论
根据目前的研究,施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主要
原因有三点:一是施肥可改善土壤的速效养分状况
进而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而增加进
入土壤的有机残体即作物归还量[;6P;@];二是影响土
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生
物降解过程[;>P;=];三是在增加作物归还量方面,有
机肥除了有上述两个作用之外,其自身含有的有机
碳被认为是土壤有机碳的前身,对提高土壤有机碳
含量具有显著作用[;:P;7]。就第二点原因而言,可以
认为 Q*-的分解速度还应取决于它的受保护程度。
对于 Q*-的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和生物稳固三种保
护机制来说,施肥最能通过改变土壤的团聚结构而
影响 Q*-的物理保护程度。RL$’.等[;B]和 SM[49]的
研究表明,土壤 )*+,-含量与团聚体的数量及稳定
性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的 )*+,
-具有负效应,但同时增加了 +*+,-含量,最终也
提高了 !*-含量。土壤 )*+,-是相对的新碳,与作
物输入有关。大量研究表明,作物经济产量与其地
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呈正相关,而化肥区 Q*-主要
;7;期 王玲莉,等: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来源于作物根系残留。本试验 !""#年大豆的产量,
表现为化肥区组较高,与 $%&’(变化相反(图 )),这
可能是因为单施化肥促进了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破
坏了团聚结构,进而显著提高了 $%&’( 的分解速
度,使其矿化损失量超过归还增加量;但同时稳定
了 &%&’(,使其含量显著提高,且在 *%(总的损失
量不抵归还增加量时,+%(含量表现增加。$%&’(
含量的降低仅表现在 ,$%&’( 的减少,而 %$%&’(
变化不明显,且 ,$%&’( - %$%&’(比值显著降低,原
因在于:一方面施用化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促
进了 ,$%&’(向 %$%&’(的转化,而 %$%&’(是被团
聚体物理包被而使微生物难以接触的保护性碳,具
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单施化肥可能
主要破坏了土壤大团聚体,而对保护性碳部分的团
聚体影响较小。
图 !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大豆产量
"#$%! &’#( )#*(+ ,-+*. +#//*.*-0 (’-$10*.2
/*.0#(#340#’- 0.*402*-05
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土壤的 ,$%&’(、%$%&’(、
&%&’(以及 +%(含量均显著提高,且增加效果好于
单施化肥。说明尽管施用有机肥可能更好地促进微
生物活动。但从图 )的产量结果和有机肥的碳源作
用可以知道,其归还增加量亦相对很大,在远不足以
被增加的矿化损失量所抵消时,使上述碳组分显著
提高。而且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
定,进一步保护了 $%&’(,从而提高了土壤的 $%&’
( - +%(比例,降低了 &%&’( - +%(比例。另外,可能
是因为有机肥优先存在和其主要胶结作用于土壤大
团聚体,而导致了 ,$%&’( - %$%&’(比值显著增大。
至于有机肥和化肥在有机碳增加效果上的差异,则
主要归因于每年返回土壤的有机物质投入量存在很
大差异。
6 结语
长期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的 ,$%&’(含量,但
进一步稳定了 &%&’(,最终提高了 +%(含量。说明
长期单施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的惰性有机碳含量,增
加其物理保护程度和有机—无机复合度。
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有机配施化肥使土壤的
,$%&’(、%$%&’(、&%&’( 以及 +%( 含量均显著提
高,且增加效果优于单施化肥。从各组分有机碳的
所占比例或相对比值来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有机
肥配施化肥提高了土壤的 $%&’( - +%(比例,而降低
了 &%&’( - +%(比例,且其 ,$%&’( - %$%&’(比值显
著增大。说明长期施用有机肥相对主要提高了土壤
活跃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供应和循环。
本研究表明,*%(的结构分组在揭示长期施肥
对 *%(的影响机理中表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 /012345 6,%789: ; &,*<=9>:?78 ; % !" #$ @ *?A8B 0C CD99 758 0221A8’
98 E7D?42A17?9 0DF7542 >7??9D 45 :041: GB :0148 :?7?9 .)( ($ - &6* H&I
:E92?D0:20EB 758 :275545F 9192?D05 >42D0:20EB[ ;]@ 6A:? @ ;@ *041
I9:@,.JJK,)!:!L#M)"JN
[!] O01G1 6,O0F91’O57G59D P @ (05?95? 758 20>E0:4?405 0C CD99 758 02’
21A898 E7D?42A17?9 0DF7542 >7??9D 45 7 84CC9D95?1B ?9Q?AD98 7D7G19 27>’
G4:01 7: D9R97198 GB :0148’:?7?9 .)( H&I :E92?D0:20EB[;]@ ; @ $175?
HA?D @ *041 *24 @,!""K,.ST:K#M#)N
[)] &7557 & (,*U7DAE 6,V75=7D4 W X !" #$ @ *041 0DF7542 >7??9D 45
V9:? Y95F71 4529E?405 7C?9D )" B97D: 0C >A1?4E19 2D0EE45F 758 C9D?414Z7’
?405[;]@ *041 *24 @ *02@ 6>@ ;@,!""S,T":.!.M.!JN
[K] [7B59: I ;@ \7G419 0DF7542 >7??9D CD72?405: 758 7FFD9F7?9 :?7G414?B A5’
89D :30D?’?9D>,FD7::’G7:98 19B:[;]@ *041 Y401 @ Y40239>@,.JJJ,).:
.L!.M.L)"N
[#] Y0U>75 I 6,X4F41 & ,,H491:95 ] ( !" #$ @ *041 0DF7542 >7??9D
2375F9: 45 45?95:4R91B 8DB1758 :B:?9>:[;]@ *041 *24 @ *02@ 6>@ ;@,
.JJJ,S):.LSM.J.N
[S] \93>755 ;,(D7R0 & *,^923 V@ %DF7542 >7??9D :?7G414Z7?405 45 7
_75?342 ,9DD71:01 0C ?39 295?D71 6>7Z05 7: 7CC92?98 GB :45F19 ?D9:::
(39>4271 237D72?9D4:?42: 0C 895:4?B,7FFD9F7?9,758 E7D?42A17?9 :4Z9
CD72?405:[;]@ /9089D>7,!"".,JJ:.KTM.SLN
[T] \A?Z0U &,\94C918 ;,O745Z & !" #$ @ P58427?405: C0D :041 0DF7542 >7??9D
‘A714?B 45 :041: A589D 84CC9D95? >757F9>95?[ ;]@ /9089D>7,!""!,
."#:!K)M!#LN
[L] V7589D & &,W75F _ &@ P5C1A9529 0C ?4117F9 05 ?39 8B57>42: 0C
100:9’758 0221A898’E7D?42A17?9 758 3A>4C498 0DF7542 >7??9D CD72?405:
[;]@ *041 Y401 @ Y40239>@,!""",)!:..#.M..S"N
[J] (012345 6,"789: ; &,*<=9>:?758 ; % !" #$ @ *041 :?DA2?AD9 758 27D’
G05 2B2145F[;]@ 6A:? @ ;@ *041 I9:@,.JJK,)!:."K)M."SLN
[."] V7589D & &,W75F _ &@ P5C1A9529 0C ?4117F9 05 8B57>42: 0C 100:9’
758 0221A898’E7D?42A17?9 758 3A>4C498 0DF7542 >7??9D CD72?405:[;]@
!L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K卷
!"#$ %#"$ & %#"’()*&,+,,,,-+:../.0..1,2
[..] !#3 4,5$$#"66 5 7,89:;6#9< =& !"#$ *9’>"9??>)?96) 6:><"@)> 9’>"9??>)?96) C">*96#"<:D *)’(9<#;* C"> E ;)F:);6>96#"< : <"B
6#$$9?) 9?>#’:$6:>)[4]& !"#$ %#"$ & %#"’()*&,+,,,,-+:+,GG0+.,-2
[.+]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
系的研究进展[4]& 土壤学报,+,,H,H.:1.I01++2
8))$96#"<;(#R
S)6P))< ;"#$ ">?9<#’ ’9>S"< R""$ 9
:’6:>9$ ;69S#$#6Q[4]& D’69
8)A"$ & !#<&,+,,H,H.:1.I01++2
[.-] 8"66)> = T,7">S)>6 K D,4"<); U O !" #$ & V#;6>#S:6#"< 9
"C ;"#$ ">?9<#’ E #< $"* *9<9?)*)<6 ;Q;6)*; #< 7)39;[4]& !"#$
7#$$ & O);&,.GGI,HW:-,G0-+.2
[.H] K9$@">;"< D V,X#)<("$A % 4,%$9’Y D Z& 7#$$9?),<#6>"?)<,9’>"RR#S"< ;)F:);6>96#"<[ 4]& !"#$ !’# &
!"’& D*& 4&,+,,+,11:G,10G.+2
[./] 8$9<6) D [,E"<9<6 O 7,!6)P9>6 E 5 !" #$ & \*R9>6 "C ;"#$ 6)36:>) "<
A#;6>#S:6#"< "C ;"#$ ">?9<#’ *966)> #< R(Q;#’9$ 9
9’6#"<;
[4]& !"#$ !’# & !"’& D*& 4&,+,,1,W,:+IW0+G12
[.1] N"Q9$ !,E(9 =,]:
9 ] !" #$ & \?9<#’ C)>6#$#^B
)>; 9
?9<#’ 9*)?9<#’ *966)> 9"S#9$
R>"R)>6#); : 6>"R#’ ’"6 & !"#$;,.GGG,+G:
.G10+,,2
[.W] V">*99> 4 [,Z#)
9
’#9$ C)>6#$#^)> #< >);6">#"A:’6#@#6Q "C 9< 9>6#C#’#9$$Q
)>"A)A V9>Y %>"P< E()*"^)*#’ ;"#$ : A>Q$9
E9<& 4& !"#$ !’# &,.GGI,1I:11G01WG2
[.I] 8"P$;"< V !,!*#6( 8,E"$)*9< = !" #$ & D 5:>"R)9< <)6 P">Y "C
$"* ;#6); C"> ;6:A#); "< ;"#$ ">?9<#’ *966)>[4]& !"#$ 7#$$ & O);&,
.GGI,HW:+1-0+WH2
[.G] ]#Y(9 ] ],O#’) E O& 7#$$9?) 9
)B
?96)B9;;"’#96)A ’9>S"< 9
"?)<[ 4]& !"#$ !’# & !"’& D*& 4&,
+,,H,1I:I,G0G.12
[+,] Z: ! N& O"$) "C ">?9<#’ *966)> #< C">*96#"< 9
)?96);
#< *<$S)>>Q R$9<696#"< ;"#$;[4]& 8)A";R()>),+,,.,..:.I/0.II2
[+.] X9 ] ]& !"#$ ">?9<#’ *966)> C>9’6#"<; 9
>)$)@9<’) 6" ;"#$
C:<’6#"<[D]& ]9?A"CC [,X)#$ O()A;)& DA@9<’); #< 9?>")’"$"?Q
[E]& %"’9 O"69<,_!D:EOE 8>);; \<’&,+,,H,1W0.,+2
-I.期 王玲莉,等: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