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ccumul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ry Subtance and Active Component of Summer-planted Isatis indigotica Fort.Cultivated Populations

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
作者简介$唐晓清"
#1)"(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与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2*34-5
$
6
7
84/
9!
/
,
4:+;<:+=/
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唐晓清!杨
!
月!吕婷婷!肖云华!王康才
"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南京
!#""1&
#

!
要$为研究夏播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最佳采收期!以来自于山西(安徽(甘肃(江苏和河南的
&
个栽培居群为材
料!设置盆栽土培实验!于菘蓝生长第
"
天起!间隔
#"<
采样!共采集

次样品!采用
>?@A
法测定其叶片(叶柄(
根茎和根
$
个部位的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结果表明$"
#
#不同栽培居群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其叶片(叶柄(根茎及
根的生物量持续增加!其中来自于山西居群的生长最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
#不同居群叶片及叶柄内靛蓝与靛
玉红含量最大值出现在生长
1"
"
#""<
!即为叶内活性成分积累的高峰期"
%
#综合分析其活性成分与干物质的积
累量!各居群叶片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在生长
1"
"
#""<
!叶片(叶柄与根茎的靛玉红积累量也出现在
1"
"
#""<

以中国药典的靛玉红为质量控制指标!同时综合考察其生物量指标与活性成分积累量指标!夏季播种的来自于山
西(安徽和河南的菘蓝居群最佳采收期为生长
#""<
左右!而来自于甘肃与江苏居群的则以生长
1"<
最佳
关键词$夏播&菘蓝&居群&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中图分类号$
B1$&+#0
文献标志码$
C
$%%&&()*#+
,
-.)/)%*0/#1*#%1"23/
4
5&6*)+%0)+!$%*#70-"
8
"+0+*
"25&0/9
8
()+*0!12$#-2-/.-
3
&#-"$:"/*;-&(*#7)*0!<"
8
&()*#"+1
DCEFG-4H
7
-/
9
!
ICEFI:;
!
@JD-/
9
8-/
9
!
GKCLI:/M:4
!
NCEFO4/
9
=4-
"
AH5;
9
;HP>HQ8-=:58:Q;
!
E4/
,
-/
9
C
9
Q-=:58:Q45R/-S;Q.-8
T
!
E4/
,
-/
9
!#""1&
!
AM-/4
#
$61*/)%*
$
DH.8:<
T
8M;U;.8M4QS;.8-/
9
8-3;HP.:33;Q*
V
54/8;(
)$%*#WHQ8+
!
X;
V
54/8;<<-PP;Q;/8
=:58-S48;<
V
H
V
:548-H/.
!
XM-=MX;Q;PQH3YM4/6-
!
C/M:-
!
F4/.:
!
Z-4/
9
.:4/<>;/4/?QHS-/=;
!
U
TV
H8=:58:Q;
;6
V
;Q-3;/8+D;.8.43
V
5;.
!
XM-=MX;Q;.43
V
5-/
9
-/8;QS45#"<4
T
..-/=;
9
QHX-/
9
"<4
T
.
!
X;Q;M4QS;.8;8-3;.+DM;=H/8;/8.HP-/<-
9
H4/<-/<-Q:U-/-/8M;-Q5;4S;.
!
V
;8-H5;.
!
QM-[H3;.4/U
T
>?@A+DM;Q;.:58..MHX;<8M48
$"
#
#
DM;U-H34..HP5;4S;.
!
V
;8-H5;.
!
QM-[H3;.4/8M;
9
QHX8M8-3;
!
-/XM-=M8M;
9
QHX8MX4.8M;U;.8
!
4/<T
3488;Q4==:3:548-H/X4.8M;346-3:3-.8M;
V
H
V
:548-H/PQH3YM4/6-+
"
!
#
DM;M-
9
M;.8=H/8;/8.HP-/<-
9
H4/<-/<-Q:U-/-/5;4S;.4/<
V
;8-H5;.HP<-PP;Q;/8
V
H
V
:548-H/.H==:QQ;<1"
"
#""<4
T
.
!
/43;5
T
4
V
;4V
;Q-HV
H/;/8.-/5;4S;.+
"
%
#
DM;M-
9
M;.8HP
-/<-
9
H4==:3:548-/
9
43H:/8
"
T
X;-
9
M83:58-
V
5
T
-/
9
-/<-
9
H=H/8;/8
#
-/5;4S;.HP;S;Q
TV
H
V
:548-H/HP!+%&,
%
(
)$%*#4
VV
;4Q;<481"
"
#""<
!
4/<8M;M-
9
M;.8HP-/<-Q:U-/4==:3:548-/
9
43H:/8-/5;4S;.
!
V
;8-H5;4/[H3;4
VV
;4Q;<481"
"
#""<8HH+DM;3H.84
VV
QH
V
Q-48;.43
V
5-/
9
8-3;HP!+%&%
(
)$%*#PQH3YM4/6-
!
C/M:-
4/<>;/4/X4.#""<4
T
.
!
XM-5;8M;F4/.:4/9
.:
V
H
V
:548-H/.X;Q;.43
V
5-/
9
481"<4
T
.
!
84\-/
9
-/<-Q:*
U-/4.8M;
7
:45-8
T
=H/8QH5-/<-=48HQ-/AM-/4?M4Q34=H
V
H;-4
!
3;4/XM-5;84\-/
9
=H3
V
Q;M;/.-S;5
T
8M;U-H34..
4/<4==:3:548-/
9
43H:/8HP4=8-S;=H3
V
H/;/84.=H3
V
Q;M;/.-S;-/<-=48HQ.+
=0
4
>"/!1
$
.:33;Q.HX-/
9
&
!"#$%"%&%
(
)$%*#WHQ8+
&
V
H
V
:548-H/
&
4=8-S;=H3
V
H/;/8
&
4==:3:548-/
9
=M4Q4=8;Q-.8-=
!!
菘蓝"
!"#$%"%&%
(
)$%*#WHQ8+
#为十字花科植
物!干燥叶入药为大青叶"
-).%/0!"#$%%"
#!根入药
为板蓝根"
1#%2!"#$%%"
#
)
#
*
!为临床配方与制剂原
料的大宗药材大青叶中活性成分为靛蓝(靛玉红
等吲哚类生物碱)!*%*!其中靛玉红具有抗肿瘤作用!
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中国药典,
!"#"
版"一
部#以靛玉红作为大青叶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指标大青叶质量的好坏与其基原植物菘蓝体内成
分的代谢密切相关栽培生产中!部分产区为充分
利用土地!在麦收后采用夏播方式栽培菘蓝!然而夏
播菘蓝的生长及其体内活性成分的积累动态缺乏系
统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复杂!并随着生长期的延长
呈动态变化!不同的时期采收将影响生物活性成分
的种类和含量!继而影响其药用价值!所以研究药用
植物采收期对药用植物的开发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
义)&*同时!由于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对环境适应性
存在差异!其生长及体内的次生代谢也可能存在差
异!因此开展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夏播的生长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靛蓝与靛玉红积累规律研究!为药材大
青叶的采收时间与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借鉴尤为重
要本试验以
&
个菘蓝不同栽培居群为研究材料!
采用盆栽方式!以
>?@A
法对夏播菘蓝的绿色叶
片(叶柄(根茎及根等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含量进行
分析!初步确定大青叶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变化规
律!并分析其干物质量与活性成分的综合积累量!从
而为药材大青叶的合理采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
材料和方法
?+?
!

!

材料为来自于不同产地的菘蓝栽培居群"
Y#

山西居群!
Y!
为安徽居群!
Y%
为甘肃居群!
Y$
为江
苏居群!
Y&
为河南居群#!经鉴定为十字花科植物菘
蓝"
!"#$%"%&%
(
)$%*#WHQ8+
#果实试验主要仪器包

@A*!"CD
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
E!"""
色谱工作站!试剂主要包括甲醇"色谱醇#(氯仿"分
析醇#(水"超纯水#!以及靛蓝和靛玉红"批号分别为
##")#*!"####
(
##")#)*!"""
!供含量分析用!均
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
方法及步骤
?+@+?
!
材料培养与样品采集
!
参照菘蓝栽培生产
中夏播方式!于
)

#!
日种植菘蓝
&
个栽培居群!
分别标号
Y#
(
Y!
(
Y%
(
Y$
(
Y&
!每个居群播
#"
盆!进行
常规管理!自播种后第
"
天开始采集菘蓝样品!每

#"<

#
次!每
#
次采集
#"
株&将采集的菘蓝植
株按照叶片(叶柄(根茎与根
$
个部分分开!分别称
量其鲜重后!置于
"]
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再称重!
粉碎备用
?+@+@
!
样品供试液制备
!
精密称取各样品粉末
"+!&
9
!分别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以氯仿加热回流至
提取液无色!回收氯仿至干!残渣用甲醇分次溶解并
定容至
#""3@
容量瓶中!摇匀滤液经
"+$&
#
3
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A
!
标准溶液的制备
!
分别称取靛蓝(靛玉红各
#+"3
9
用氯仿溶解!用甲醇定容于
&""3@
的容量
瓶中从容量瓶里准确吸取
#
(
!
(
$
(

(
0
(
#"

#!
3@
溶液!分别定容到
#""3@
的容量瓶中!使溶液
浓度分别为
"+"!
(
"+"$
(
"+"0
(
"+#!
(
"+#
(
"+!"

"+!$
9
-
3@
(#
!分别吸取
!"
#
@
注入高效液相仪!
记录其色谱峰面积
?+@+B
!
线性回归方程拟合
!
分别以靛蓝(靛玉红的
峰面积为纵坐标"
3
#!以进样量为横坐标计算得回
归方程$
3靛蓝 #^1"+%!4靛蓝_%&#%+!"5^ "+111)#
3靛玉红 !^#+$&4靛玉红_#"#+%)"5^ "+1111#
靛玉红(靛蓝含量在
"+""!
"
"+"!$
#
9
范围内
与峰面积有线性关系
?+@+C
!
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精确吸取各样
品溶液
!"
#
@
进样!按回归方程式计算活性成分"靛
蓝(靛玉红#的含量并进一步据此计算单株干重条
件下各部位"叶片(叶柄(根茎和根#的活性成分"靛
蓝(靛玉红#积累量
各部位活性成分积累量"
#
9
#
^
部位干物质量
"
9
#
`
部位活性成分含量"
#
9
%
9
#
?+A
!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
26=;5

Y?YY#)+"
软件进
行处理!方差分析采用
a:/=4/
.新复极差分析
!
!
结果与分析
@+?
!
不同居群菘蓝单株各部位干物质的积累动态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单株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量
均随时间延续呈基本一致的持续上升趋势"表
#
#
其中!生长
##"<
时!单株叶片和叶片干物质量均以
Y#
居群最大!随后依次为
Y!
(
Y$
(
Y%
(
Y&
居群!单株
根茎的干物质量也以
Y#
居群为最大"
%+#%
9
#!根的
干物质量则以
Y!
为最大"
!+$#
9
#说明菘蓝地上
与地下干物质积累在营养生长期持续上升
同一时间点采样的不同居群间的干物质积累差
异有的显著!有的差异不显著在生长
"
"
1"<

过程中!
Y#
的叶片(叶柄(根茎与根的干重与其它居
群间差异不显著"
6
"
"+"&
#&
1"
"
#""<
过程中各居
群间有一定的差异&至
##"<
后!
Y#
叶片(叶柄与根
&
西
!

!

!

!

!

!!!!!!!!!!!!!!!!!!!
%$

茎的干物质积累最快!与其余
$
份材料间存在显著
性差异"
6
#
"+"&
#!但其地下的根部干物质积累量
则仅与
Y&
存在显著性差异"
6
#
"+"&
#综合分析
叶片(叶柄(根茎与根的总量可知!来自山西居群
"
Y#
#的生长状况表现最佳!其干物质积累最显著
@+@
!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不同部位靛蓝含量比较

!
显示!
&
个栽培居群植株同一部位的靛蓝
含量在同一时间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在生长
"<
时!
Y#
叶片(根茎与根内靛蓝含量与其它居群
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其叶片中含量居各居群之首!
根茎中含量仅次于
Y%
!而其叶柄内未检出靛蓝&在
生长
)"
"
1"<
时!
Y#
各部位的靛蓝含量与其他各
居群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叶柄含量位于各居群首
位&生长
#""<
时!除叶柄外!
Y#
各部位的含量均与
其他居群有显著差异!并且叶片含量居各居群首位&
生长
##"<
时!
Y#
各部位的含量均与其他居群有显
著差异!且其叶片和根含量居各居群之首!而叶柄含
量居第二位!根茎含量居末位可见!
Y#
居群
)"
"
1"<
的叶柄和其余时间的叶片!以及个别时间的根
茎的靛蓝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居群
同时!同一居群菘蓝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段的
靛蓝含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各居群叶片的
最高靛蓝含量在
Y#
出现在
#""<
!其余居群则集中
出现在
1"<
&叶柄含量最高值在
Y#
出现在
1"<
!而
Y!
"
Y&
出现在
0"
"
#""<
&根茎含量最高值在
Y#

次出现在
#""<
!在
Y!
出现在
##"<
!
Y%
"
Y&
则出现

"
"
0"<
&根部最高值在
Y#
仍出现在
#""<
!而
Y!
"
Y&
集中出现在
0"
"
#""<
进一步比较各居群
不同部位的最大值发现!
Y#
靛蓝含量最高为
#""<
的根茎!
Y!
最高为
##"<
的根茎!
Y%
最高为
1"<

叶片!
Y$
最高为
#""<
的根茎!
Y&
最高为
1"<
的叶
片由此说明不同居群菘蓝不同部位的靛蓝含量存
在差异!多出现在营养生长期
1"
"
##"<
的叶片或
根茎部位!这可能与其体内的次生代谢相关
@+A
!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的生长期靛玉红的比较

%
显示!
&
个栽培居群植株同一部位的靛玉
红含量在同一时间点有较大差异其中生长
"<
时!
Y%
各部位靛玉红含量与其他居群间存在明显差

?
!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单株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D4U5;#
!
DM;4==:3:548-/
9
<
T
/43-=8Q;/<.HPT
3488;QHP5;4P
!
V
;8-H5;
!
QM-[H3;
4/V
54/8-/!+%&%
(
)$%*#
V
H
V
:548-H/.
%
9
器官
LQ
9
4/
居群
?H
V
:548-H/
生长时间
FQHX-/
9
8-3;
%
<
" )" 0" 1" #"" ##"
叶片
@;4P
Y# #+%#b"+#&4 #+)"b"+#"4U #+0!b"+##4 #+1%b"+!"U $+!#b"+%&4 &+%!b"+%"4
Y! #+!!b"+!&4 #+)$b"+")4U #+1"b"+%"4 !+%$b"+%#4 !+&%b"+%"U %+!#b"+!&U
Y% #+&"b"+%"4 #+#b"+%"4U #+1!b"+%"4 !+%!b"+%&4U !+&#b"+$&U %+"b"+#&U
Y$ #+)#b"+!"4 #+1$b"+!&4 !+#!b"+!"4 !+&%b"+%"4 !+1!b"+!#U %+##b"+!&U
Y& "+0!b"+#&U #+%#b"+!&U #+&%b"+!&4 #+1#b"+#4U !+"#b"+%"U !+1$b"+%"U
叶柄
?;8-H5;
Y# #+%!b"+!&4 #+%b"+%"4
!
#+)$b"+#"4 #+0"b"+#%4 !+$b"+!4 %+!&b"+!&4
Y! #+"b"+!&4U #+!$b"+%&4 #+&b"+!"4 #+)%b"+#!4 !+#&b"+%#U !+0$b"+%"4U
Y% #+%"b"+%"4 #+&%b"+#"4 #+)0b"+%&4 #+1#b"+%4 !+"&b"+!#U !+%!b"+#&U
Y$ #+#!b"+%"4U #+%%b"+!&4 #+&!b"+!&4 !+"$b"+!&4 !+##b"+%&U !+$#b"+%"U
Y& "+)#b"+#"U #+%!b"+!"4 #+&#b"+!&4 #+1%b"+#%4 !+"#b"+!"U !+#!b"+!&U
根茎
cM-[H3;
Y# "+#!b"+"&4 "+%#b"++"&4 "+&%b"+##4 "+0$b"+"4 #+0!b"+!"4 %+#%b"+!"4
Y! "+!$b"+#"4 "+%!b"+"4 "+&#b"+"4 "+1!b"+!"4 #+%$b"+#"U #+1!b"+%"U
Y% "+#$b"+#"4 "+!#b"+"4 "+$#b"+#&U "+)!b"+!&4U "+1%b"+!"U= #+!#b"+%%=
Y$ "+!!b"+#"4 "+%#b"+#&4 "+$#b"+#&4U "+&%b"+#"U "+0#b"+!"= #+#"b"+!"=
Y& "+#!b"+#&4 "+!$b"+#"4 "+$!b"+#"4U "+&"b"+!"U "+)#b"+")= #+"#b"+!"=

cHH8
Y# #+"!b"+!"4 #+%#b"+"&4
!
#+&!b"+!&4 #+)%b"+!&4 #+1%b"+%&4 !+!#b"+##4
Y! "+&"b"+!&U "+#b"+#U "+1!b"+%&U #+$$b"+%"4U #+1!b"+%"4 !+$#b"+"04
Y% "+&"b"+"!U "+$b"+!"= "+1&b"+!&U #+#"b"+#!U #+$#b"+!&U !+#!b"+"!4
Y$ "+&#b"+"U "+0$b"+#&U #+#%b"+!"U #+&!b"+!"4U #+)$b"+")4U !+!!b"+!"4
Y& "+!#b"+#&= "+)%b"+#"U #+"#b"+#&U #+!!b"+#&U #+$b"+#&4U #+0%b"+##U
!!
注$
Y#
(
Y!
(
Y%
(
Y$
(
Y&
分别代表山西(安徽(甘肃(江苏和河南居群&小写字母表示同一采样时间点
&
个不同居群在
"+"&
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下同
EH8;
$
Y#
!
Y!
!
Y%
!
Y$
!
Y&.84/!
C/M:-
!
F4/.:
!
Z-4/
9
.:
!
>;/4/
V
H
V
:548-H/.
!
Q;.
V
;=8-S;5
T
&
DM;<-PP;Q;/8/HQ3455;88;Q.3;4/.-
9
/-P-=4/8<-PP;Q;/=;.43H/
9
V
H
V
:548-H/.48"+"&5;S;5HP.43;.43
V
5-/
9
8-3;+DM;.43;4.U;5HX+
)&
%

!!!!!!!!!!!!
唐晓清!等$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
!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叶的不同部位的靛蓝含量
D4U5;!
!
DM;=H/8;/8.HP-/<-
9
H-/5;4P
!
V
;8-H5;
!
QM-[H3;4/(
)$%*#
%"
#
9
-
9
(#
#
器官
LQ
9
4/
居群
?H
V
:548-H/
生长时间
FQHX-/
9
8-3;
%
<
" )" 0" 1" #"" ##"
叶片
@;4P
Y# "+0$b"+"#4 "+$)b"+""= "+1$b"+"!U #+#1b"+"= !+"b"+"%4 "+$b"+"#4
Y! "+"%b"+""< "+%"b"+"#< "+1!b"+"!U= "+1b"+"!< "+)"b"+"#; "+&!b"+"#<
Y% "+#!b"+""= #+%b"+"%4 #+#$b"+")4 #+))b"+"U #+%%b"+"!U "+$%b"+"";
Y$ "+$)b"+"#U "+0$b"+"#U "+01b"+""=< #+1b"+"#U #+#!b"+"#= "+&b"+""=
Y& "+"%b"+""< "+)1b"+"#U "+0"b"+"#; #+0#b"+"!4 "+0!b"+"#< "+&1b"+"#U
叶柄
?;8-H5;
Y# "+""b"+""= "+)#b"+"#4 "+1!b"+"#4 #+""b"+"!4 "+$)b"+"#U "+&$b"+"!U
Y! "+""b"+""= "+$$b"+"#= "+))b"+"!= "+"b"+"#= "+$)b"+"#U "+&"b"+"#=
Y% "+&)b"+"#4 "+$&b"+""= "+1"b"+"!4 "+&b"+"#U "+$%b"+""U "+$b"+"#=
Y$ "+%"b"+"#U "+&)b"+"#U "+0$b"+""U "+$)b"+"#< #+"$b"+"#4 "+)"b"+"!4
Y& "+""b"+""= "+&0b"+"!U "+)%b"+"!< "+10b"+"!4 #+#$b"+"14 "+!%b"+""<
根茎
cM-[H3;
Y# "+)b"+""U "+)0b"+"%4 "+$)b"+"!; "+1)b"+"#U %+b"+"$4 "+"&b"+"";
Y! "+"0b"+""< "+%1b"+"#< "+&b"+"#< "+)0b"+"#< "+##b"+"#= #+!#b"+"!4
Y% "+)#b"+"4 "+&0b"+"%U "+!b"+"#= "+"b"+"!; "+&0b"+"#U "+$$b"+"#<
Y$ "+&#b"+""= "+$0b"+"#= $+&b"+")4 !+%&b"+"#4 %+0b"+"$4 "+0)b"+"#U
Y& "+"&b"+""< "+&$b"+"#U #+"$b"+"#U "+0%b"+"#= "+#$b"+""= "+&)b"+"#=

cHH8
Y# "+!0b"+"#= "+$1b"+"%U "+)!b"+"#= "+1#b"+"#= #+!%b"+"&U "+0"b"+"#4
Y! "+)"b"+""4 "+%"b"+"#< "+0&b"+"#U "+%1b"+"#; "+)0b"+#)= "+)0b"+"$4
Y% "+%#b"+"#U "+$"b"+"#= "+01b"+""4 "+$b"+"#< "+$)b"+""; "+&b"+""U
Y$ "+%$b"+""U "+0b"+"!4 "+!#b"+"#; #+!%b"+"#4 %+#0b"+"#4 "+"#b"+""<
Y& "+!#b"+""< "+$%b"+"#= "+&$b"+"%< #+"#b"+"!U "+)!b"+"#< "+$b"+"#=
异!其叶柄(根茎和根内靛玉红含量位于各居群之
首!叶片中含量仅次于
Y&
&生长
)"
"
1"<
时!
Y#

部位的靛玉红含量与其他居群均差异显著!且其根
内靛玉红含量位于各居群首位&生长
#""<
时!
Y#
各部位靛玉红含量与各居群间均差异显著!且其根
茎内靛玉红含量位于其他居群之首&生长
##"<
时!
除根茎外!
Y#
各部位含量与其他居群间差异显著!
但各部位含量均低于各时间点的最大值可见不同
栽培居群菘蓝各部位的靛玉红含量积累存在较大
差异
同时!同一居群菘蓝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段的
靛玉红含量也有明显不同其中叶片的最高靛玉红
含量在
Y#
(
Y!

Y&
均出现在
#""<
!
Y%

Y$
则出
现在
1"<
&叶柄与根茎靛玉红最高含量均出现在
#""<
&根内最高含量在
Y#
出现在
1"<
!
Y%

Y$

现在
#""<
!而
Y!

Y&
则出现在
##"<
由此说明
不同居群菘蓝不同部位的靛玉红含量存在差异!且
多集中出现在
#""<
的叶片(叶柄或根茎等部位
@+B
!
不同居群菘蓝各部位活性成分积累量分析
&
个居群菘蓝材料的各部位靛蓝积累量结果
"表
$
#表明!
Y#
单株的叶片(根茎与根靛蓝积累量最
大值均出现在
#""<
!仅叶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出现

1"<
!并以
#""<
的叶片为
$
个部位中最大"
0+
#
9
#&
Y!
单株叶片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1"<
!
叶柄(根茎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
!根部
最大值出现在
#""<
!且为
$
个部位最大"
%+1&
#
9
#&
Y%
的叶片和叶柄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
0"

1"<
!而根茎和根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

##"<
!并以
1"<
的叶片最大"
$+")
#
9
#&
Y$
的叶
片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1"<
!叶柄(根茎和根
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
!并以
#""<
的根
积累量最大"
&+$"
#
9
#&
Y&
的叶片靛蓝积累量最大
值出现在
1"<
!叶柄和根茎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均
出现在
#""<
!而根的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出现
0"<
!
并以
1"<
的叶片积累量最大"
%+$$
#
9
#即
Y#
(
Y%
(
Y&
居群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1"
或者
#""<
叶片中!而
Y!

Y$
居群均出现在
#""<
的根系中
由表
&
可知!
&
份菘蓝材料"
Y#
"
Y&
#各部位靛
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均为叶片部分!分别为
!1+#%
(
!!+$%
(
#1+&
(
!1+&0
(
!$+!$
#
9
!且远远高于同期其
它各部位的积累量其中!
Y#
的叶片(根茎(根靛玉
红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
!仅叶柄靛玉红积累
量最大值出现在
1"<
&
Y!
的叶片靛玉红积累量最大
值出现在
1"<
!叶柄(根茎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出现
0&
西
!

!

!

!

!

!!!!!!!!!!!!!!!!!!!
%$


A
!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叶不同部位的靛玉红含量
D4U5;%
!
DM;=H/8;/8.HP-/<-Q:U-/-/5;4P
!
V
;8-H5;
!
QM-[H3;4/(
)$%*#
%"
#
9
-
9
(#
#
器官
LQ
9
4/
居群
?H
V
:548-H/
生长时间
FQHX-/
9
8-3;
%
<
" )" 0" 1" #"" ##"
叶片
@;4P
Y# %+#)b"+"0= %+%b"+"4 !+1"b"+##= +")b"+"); +1$b"+#; !+))b"+"0U
Y! %+)$b"+"%U !+0"b"+"U $+!%b"+"04 +)$b"+"0< 0+1)b"+"&U &+!%b"+"%4
Y% $+")b"+"!4 %+!b"+"!4 %+"b"+"#U 0+&&b"+#%= )+#%b"+")< !+#b"+"#<
Y$ "+00b"+"!< #+0)b"+"&< #+&)b"+"#< ##+0%b"+#"4 )+)"b"+"= #+)%b"+"!;
Y& $+#!b"+"#4 !+")b"+"!= #+0b"+"#< ##+&)b"+!!U #!+#!b"+!14 !+!b"+"%=
叶柄
?;8-H5;
Y# "+!b"+"#= "+)b"+"#< #+%%b"+""4 #+00b"+")4 %+)0b"+"1= "+0b"+"!U
Y! "+)#b"+"%U "+1$b"+"#= "+b"+"!< #+!b"+"!= $+&b"+"%U "+)#b"+"#=
Y% #+&"b"+"#4 #+#%b"+"![ "+))b"+"#= #+!$b"+"!= !+#b"+"!< "+1b"+"#4
Y$ #+$)b"+"!4 #+"b"+"!U #+"#b"+"$U #+#b"+"#< !+#)b"+"#; "+#$b"+"";
Y& "+)%b"+"#U "+)&b"+"#< "+))b"+"#= #+$0b"+"#U $+1#b"+"&4 "+%)b"+"#<
根茎
cM-[H3;
Y# #+!1b"+"#= "+#0b"+""= "+")b"+""; "+#b"+""< $+!%b"+"4 "+%$b"+"!=
Y! #+%1b"+""U "+#$b"+""= "+!$b"+"#= "+00b"+"%= !+"0b"+"< "+&%b"+"%U
Y% #+&"b"+"$4 !+##b"+"%4 "+$"b"+"#U #+!$b"+""4 !+$#b"+#!= "+%1b"+"!=
Y$ #+"&b"+"< "+#!b"+"#= "+)0b"+"!4 "+1)b"+"#U %+!&b"+"0U "+0"b"+"#4
Y& "+1&b"+"#; "+)b"+"#U "+!#b"+"#< "+$#b"+"#; #+$b"+""; "+%&b"+"#=

cHH8
Y# "+!0b"+"#U "+"&b"+""< "+!#b"+"#U #+#&b"+")4 "+%b"+"!< "+$b"+"#=
Y! "+!$b"+"#= "+#&b"+""4 "+!$b"+"!4 "+!0b"+"#< #+#&b"+"!U #+!0b"+"#4
Y% "+0)b"+"$4 "+"b"+""< "+!%b"+"#4 "+!b"+""= "+0%b"+"#= "+$b"+"#;
Y$ "+%#b"+"#U "+##b"+"#U "+"$b"+""= "+1!b"+"#U !+#1b"+#%4 "+&&b"+"#<
Y& "+!#b"+"#= "+"1b"+""= "+!"b"+"#U "+%"b"+"#< "+)b"+""= "+0!b"+"#U

B
!
不同居群菘蓝不同部位的靛蓝积累量"干重#
D4U5;$
!
DM;4==:3:548-H/
"
T
X;-
9
M8.
#
HP-/<-
9
H-/<-PP;Q;/8
V
H.-8-H/.HP<-PP;Q;/8
V
H
V
:548-H/.HP!+%&%
(
)$%*#
%
#
9
器官
LQ
9
4/
居群
?H
V
:548-H/
生长时间
FQHX-/
9
8-3;
%
<
" )" 0" 1" #"" ##"
叶片
@;4P
Y# #+"1 "+)1 #+)" !+!) 0+ %+%0
Y! "+"% "+&! #+) !+!" #+)& #+)
Y% "+#0 !+#0 !+#) $+") %+%% #+!0
Y$ "+0" #+" #+0) $+!% %+!& #+)$
Y& "+"! #+"% #+#1 %+$$ #+$ #+)#
叶柄
?;8-H5;
Y# "+"" #+#% #+& #+0" #+!# #+)#
Y! "+"" "+&% #+#& #+"! "+11 #+%1
Y% "+)% "+) #+&! #+!$ "+0) #+"
Y$ "+%% "+)$ #+!) "+1% !+#1 #+0
Y& "+"" "+) #+"1 #+0) !+!0 "+$)
根茎
cM-[H3;
Y# "+") "+!% "+!$ "+)0 +&0 "+#&
Y! "+"! "+#! "+!0 "+)" "+#& !+%"
Y% "+") "+#! "+!& "+$! "+&! "+&%
Y$ "+#" "+#$ #+0! #+#) %+"1 "+1
Y& "+## "+$! "+$! "+#" "+&) "+""

cHH8
Y# "+!0 "+% #+"1 #+&$ !+%& #+))
Y! "+1 "+"0 "+!! #+!$ %+1& #+!
Y% "+#& "+!$ "+0" "+&" "+ #+#)
Y$ "+#) "+1 "+!% #+0& &+$" "+"%
Y& "+"$ "+%" %+"1 #+!! #+#& "+0%
1&
%

!!!!!!!!!!!!
唐晓清!等$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C
!
不同居群菘蓝不同部位的靛玉红积累量"干重#
D4U5;&
!
DM;4==:3:548-H/
"
T
X;-
9
M8.
#
HP-/<-Q:U-/-/<-PP;Q;/8
V
H.-8-H/.HP
<-PP;Q;/8
V
H
V
:548-H/.HP!+%&%
(
)$%*#
%
#
9
器官
LQ
9
4/
居群
?H
V
:548-H/
生长时间
FQHX-/
9
8-3;
%
<
" )" 0" 1" #"" ##"
叶片
@;4P
Y# $+#! &+)# &+!# ##+&% !1+#% #$+1
Y! $+$1 $+) 0+"% #&+&" !!+$% #+)&
Y% +## &+!# +0$ #1+& #)+0% +$)
Y$ #+$1 %+&& %+%" !1+&0 !!+%$ &+%&
Y& %+!1 !+1 !+&# !#+11 !$+!$ +&$
叶柄
?;8-H5;
Y# "+0# #+!! !+! %+%0 1+0! !+))
Y! "+)# #+#! #+"" !+#$ 1+&0 #+10
Y% #+1& #+)" #+%# !+%& &+!! !+!"
Y$ #+! #+%0 #+&# !+%# $+&) "+%%
Y& "+&# "+10 #+# !+0# 1+0% "+)1
根茎
cM-[H3;
Y# "+#% "+"& "+"% "+$0 )+# #+"&
Y! "+!0 "+"$ "+#! "+0" !+)" #+""
Y% "+#& "+$! "+# "+0) !+#) "+$)
Y$ "+!# "+"$ "+%# "+$1 !+" "+00
Y& "+"1 "+#% "+"0 "+!# #+#& "+%&

cHH8
Y# "+!0 "+") "+%! #+1& "+1 #+$"
Y! "+#! "+"1 "+!! "+$" !+#1 %+")
Y% "+$$ "+"$ "+!" "+0 #+# "+1)
Y$ "+# "+"1 "+"$ #+%) %+)! #+!#
Y& "+"$ "+" "+!" "+% #+!! #+$)

##"<
!根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
&
Y%
的叶片(叶柄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
0"<
(
1"<
!而根茎(根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
<
&
Y$
的叶片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1"<
!叶
柄(根茎与根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
&
Y&
的叶片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出现在
1"<
!叶柄与
根茎靛玉红积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
#""<
!根靛玉红
积累量最大值出现
0"<

菘蓝在栽培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产量!同
时也应注重其药用成分的含量!若以+中国药典,的
靛玉红含量为质量控制指标!同时结合其生物量指
标!夏播的菘蓝居群应采收地上部分叶入药!以叶片
的靛玉红积累量"干重#为综合指标!
Y#
(
Y!

Y&

群则以生长
#""<
左右为最佳采收时间!而
Y%

Y$
则以生长
1"<
左右为最佳采收期
%
!

!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初生代谢是指所有
植物共同的代谢途径!合成糖类(氨基酸类(普通的
脂肪酸类(核酸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聚合物!用以维
持植物的生存和健康而植物次生代谢具有不同于
初生代谢的特点!次生代谢产物不直接参与植物生
长和发育过程!但影响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物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也是中药发挥临床药
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因
此在其栽培生产中!不仅要关注其产量的建成!还必
须要关注其活性成分的积累近年来!对药用植物
采收期的研究非常活跃!
""0
"
!"##
年的有关植物
采收期的研究范围涉及到
#0
科约
%$
种植物)&*目
前在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中!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到
了药用植物的合理采收时间对于其入药的质量影
响!如澳大利亚的白花丹参"
7#.8%#0%.$%)559%:#P+
#.;#
# 年生根比
!
年生根中
%
个生物标记性成分
"隐丹参酮(丹参酮
$
和丹参酮
%
C
#含量高!而
!

生根比
#
年生根中丹酚酸
d
含量高)*&周丽莉等报
道!丹参中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产量均在收获期
"
##

$
日#达到最高!且不同丹参品种的经济产量
及有效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建议生产中应有针对性
地选择丹参品种)0*采收于
0
月中旬
"
##
月中旬
的韩国
)
个枸杞子品种"
<
=
*%/0;#5;#5/0 @+
#中!

&
种粗蛋白(粗脂(灰分和甜菜碱含量随着采收期
的延迟而增加!总糖(总多酚和提取物随着采收期的
延迟而降低)1*另外!欧菘蓝"
!"#$%"$%&*$)5%#
#和菘
蓝"
!+%&%
(
)$%*#
#在一致的栽培条件下硫甙"
F@.
#
")&
西
!

!

!

!

!

!!!!!!!!!!!!!!!!!!!
%$

含量具有季节波动性!而生长季节重复采收对新生
叶子的
F@.
浓度影响不大)#"*本研究中!
&
个菘蓝
居群的活性成分靛蓝与靛玉红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时
间存在一定差异!建议生产中综合考察其经济产量
和活性成分的累积!探索生物量与活性成分的积累
量!为菘蓝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居群菘蓝的叶片(叶柄(根
茎与根
$
个部位的靛玉红含量存在差异!其中靛玉
红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叶片内!这与笔者前期研究
的菘蓝叶内的靛玉红主要存在于绿色的叶片部分的
结论是一致的)##*笔者前期对引种至江苏连云港
地区的菘蓝居群的生物量(多糖及蛋白进行了分析
表明!若以生物量(多糖及蛋白为质量控制指标!河
南居群的菘蓝适宜于引种至江苏苏北地区栽培)#!*
但对于其体内的活性成分靛蓝(靛玉红的积累则缺
乏系统的研究!在实际生产中则不能很好地评价其
药用质量及其合理的采收时间本研究通过对
&

居群的盆栽试验!以靛蓝(靛玉红为质量指标!并结
合其生长量!综合分析其活性成分的积累量!初步明
确了
&
个栽培居群夏播的适宜采收时间为
1"
"
#""
<
左右!此期活性成分积累量处于较高值
此外!菘蓝的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对自然环
境和土壤要求不严将不同居群菘蓝引种至一个地
区后需要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主要针
对各居群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积累量进行了评价!
发现
&
个夏播菘蓝栽培居群的生物量及活性成分均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叶片中活性成分靛玉红积累量
在各居群材料的各部位均表现为最大值而对于植
物能否在异地引种成功并正常发育!首先需要满足
的环境因素是水热条件!特别是要求年均温度的分
布规律应与原产地相似)#%*!其次还有土壤条件陈
士林等采用生物适生地分析系统!结合黄芩道地产
区承德的资源!研究黄芩在中国适生地区域!可以较
好地对黄芩的适宜区进行数值分级区划)#$*中药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其原植物的栽培研究中不
仅考察其引种后的表现!还需要对其产地的适合度
进行分析!因此不同居群菘蓝引种至江苏后还需要
对其环境条件(物候条件与其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
积累量的相关性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
*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Y
*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1#(#1!+
)
!
*
!
NRGI
!
BKEFN
!
A>2REFOO
!
>$#.+E;X45\45H-<.PQH3!"#$%"%&%
(
)$%*#
)
Z
*
+?>$5#9>5)&
!
#11)
!
CA
"
%1
#$
#%%!%(#%%!0+
)
%
*
!
@KRZW
"柳继锋#!
e>CEFGf
"张雪梅#!
GR2aB
"薛多清#!
>$#.+Y8:<-;.H/=M;3-=45=H/.8-8:;/8.PQH35;4S;.HP!"#$%"%&%
(
)$%*#
)
Z
*
+
@9%&#A)/5&#.)
B
@9%&>">C#$>5%#C>%*#
"中国中药杂志#!
""
!
A?
"
!%
#$
#1#(#1&
"
-/AM-/;.;
#
+
)
$
*
!
dCcdCcCAY
!
fKceC f >
!
dCcdCcC>O
!
>$#.+DQ4/.-;/8-/<:=8-H/HP=
T
8H=MQH3;.?$&"#C#4/<#d#-/fAW*)M:34/UQ;4.8
=4/=;Q=;5.U
T
-/<-Q:U-/
)
Z
*
+D%)*9>0%*#.69#50#*).)
(=
!
""%
!

$
!%#%(!%!#+
)
&
*
!
aCKI
"戴
!
一#
+c;.;4Q=M
V
QH
9
Q;..-/;PP;=8HPM4QS;.88-3;H/8M;U-H5H
9
-=454=8-S;=H3
V
H/;/8.HP3;<-=-/45
V
54/8.
)
Z
*
+A)/5&#.)
B
E&9/%
E
(
5%+7*%+
"安徽农业科学#!
"#!
!
BD
"
%
#$
#$!#(#$!%
!
#$!&
"
-/AM-/;.;
#
+
)

*
!
ICEGW
"阎秀峰#!
NCEFI
"王
!
洋#!
@KIf
"李一蒙#
+?54/8.;=H/<4Q
T
3;84UH5-.34/<-8.Q;.
V
H/.;8H;/S-QH/3;/8
)
Z
*
+E*$#F*).)
(
%,
*#7%&%*#
"生态学报#!
"")
!
@E
"

#$
!&&$(!&!
"
-/AM-/;.;
#
+
)*
!
@KAF
!
Y>2EFYZ
!
?CEF2A
!
>$#.+>?@A
V
QHP-5;.4/9
QHX/7#.8%#0%.$%)559%:#P+#.;#QHH8.
)
Z
*
+
@9>0+D%)%8>5"+
!
""1
!
F
"
)
#$
#"))(#"0+
)
0
*
!
e>LR@@
"周丽莉#!
IKENe>
"伊伟贞#!
BKZZ
"祁建军#!
>$#.+2PP;=8HPS4Q-;8-;.4/<
9
QHX8M
T
;4Q.H/QHH8
T
-;5<4/V
H/;/8.4==:*
3:548-H/<
T
/43-=.HP7#.8%#0%.$%)559%:#>
)
Z
*
+@9%&>">G%.6.#&$1>")/5*>"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
A?
"
&
#$
0(##
!
#)
"
-/AM-/;.;
#
+
)
1
*
!
@22>A
!
@22dA
!
OKfYa
!
>$#.+AM4/
9
;.-/=H3
V
H.-8-H/HPF:
9
-
,
4
"
<
=
*%%
B
5/*$/"
#
.
V
;=-;.4==HQ<-/
9
M4QS;.88-3;
)
Z
*
+H)5>#&A+C>,
%*%&#.@5)
I
7*%+
!
""0
!
?F
"
&
#$
%"(%#!+
)
#"
*
!
fL>ED
!
YRD2cO
!
>$#.+Y;4.H/45=M4/
9
;.4/<;PP;=8HPM4QS;.8H/
9
5:=H.-/H548;.-/!"#$%"5;4S;.
)
Z
*
+6.#&$#C>%*#
!
""0
!
EB
"
&
#$
&0!(&0)+
)
##
*
!
DCEFGB
"唐晓清#!
NCEFOA
"王康才#!
GK2W
"解
!
芳#
+a-.8Q-U:8-/
9
Q;
9
:548-H/HP-/<-
9
H4/<-/<-Q:U-/-/<-PP;Q;/8
V
4Q8.HP5;4S;.HP
!"#$%"%&%
(
)$%*#WHQ8
)
Z
*
+E*$#E
(
5%*/.$/5#>A%#&
(
2%
"江西农业学报#!
""0
!
@D
"

#$
)$()
"
-/AM-/;.;
#
+
)
#!
*
!
DCEFGB
"唐晓清#!
NCEFOA
"王康才#!
A>2EG
"陈
!
暄#!
>$#.+AH3
V
4Q-.H/HPU-H34..;.4/<=H/8;/8.HP
V
QH8;-/4/<
V
H5
T
.4==M4*
Q-<;HPQHH8.HP!"#$%"%&%
(
)$%*#PQH3<-PP;Q;/84Q;4.
)
Z
*
+A%#&
(
"/A+)
B
E
(
5+7*%+
"江苏农业学报#!
"")
!
@A
"
%
#$
!!$(!!0
"
-/AM-/;.;
#
+
)
#%
*
!
@KG2
"李先恩#!
A>2EY>@
"陈士林#!
N2KY>B
"魏淑秋#!
>$#.+C/45
T
.-.H/4<4
V
8-S;4Q;44/<
9
Q4<;=54..-P-=48-H/HP1*90#&&%#
(
./,
$%&)"#@-UH.=M
)
Z
*
+@9%&#A)/5&#.)
B
@9%&>">C#$>5%#C>%*#
"中国中药杂志#!
""
!
A?
"
$
#$
%$$(%$
"
-/AM-/;.;
#
+
)
#$
*
!
A>2EY>@
"陈士林#!
N2KY>B
"魏淑秋#!
@CEZ
"兰
!
进#!
>$#.+C/45
T
.-.H/4<4
V
8-S;4Q;4HP7*/$>..#5%#;#%*#.>&"%"%&AM-/44/<-8
.
/:3;Q-=45<-S-.-H/
)
Z
*
+@9%&>">?5#%$%)&#.#&J>5;#.K5/
(
"
"中草药#!
"")
!
AG
"
!
#$
!&$(!&)
"
-/AM-/;.;
#
+
#)&
%

!!!!!!!!!!!!
唐晓清!等$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