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0+#""")"!*+!"#+"&+#!#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1#"##"*
#
作者简介张 ! 淼" #22(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3)45.6
/78.4894
!
#!,+:;4
"
通信作者马翎健!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小麦抗病分子育种及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工作3)45.6
456.0
<-
.50
!
0=/85>+?@8+:0
人工合成小麦
!
冯
!
晶!魏学宁!!马翎健#"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陕西杨陵 &#!#"" &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 工程%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 #"""2# &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 &
中国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 摘 ! 要以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
AB#2(感病品种)铭贤 #, *及其杂交组合的正反交 C # 以及 AB#2
%)铭
贤
#,
*
C
!
(
C
!
条锈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采用
DDE
分子标记技术和集
群分离分析法进行多态性筛选!以
C
%
抗病鉴定数据为依据!对
AB#2中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显示"
#
#
AB#2在苗期抗性鉴定中!对
对中国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
%!
(条中
%%
(水
源
(水源 * (水源 & 和 F!, 等表现出成株抗性" ! # AB#2
中条锈病抗性由隐性基因位点控制"
%
#仅检测到一个
控制条锈病抗性的
GHI
位点!位于
#J
染色体上
K
<
=4#2
和
K=4:,!,
之间!暂时命名为
G
L
M+99
+
#J
!在四川和北
京
!
个环境中可分别解释
AB#2中 #%+%,N 和 #2+"&N 的成株抗性贡献率"
#
G
L
M+99
+
#J
位点的
%
个
DDE
标记和
!"#*
的
#
个
DDE
标记可以区分该位点与
#J
染色体上的其他抗条锈病基因!如
!"#*
(
!"!和!"!,! 表 明 G L M+99 + #J 位点在小麦条锈病的抗病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合成小麦&条锈菌&条锈病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位点&
DDE
标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
1
%!)*+#,#-.+#"*.*!/"0)-10.2/.
33
#*
4
",5!10+6
3
0.*+
7+2#
3
)819+8)9#9+.*-)#*7
:
*+;)+#-<;).+$%&(
OP1QRS.5;
#
!
!
OP1QRO?0
!
!
TUO;0
<-
80
%
!
V3K.0
<<
8;
!
!
OP3QRW.504.0
%
!
KUD7.:750
<
!C3QRW.0<
!
X3BK8?0.0
<
!
!
S1I.0
<-
.50
#
"
"
#A;6?
<
?;>1
<
M;0;4
L
!
Q;MY7=?/Y1ZCU0.[?M/.Y
L
!
V50
<
6.0
<
!
D7550\.&#!#""
!
A7.05
&
!H7?Q5Y.;056]?
L
C5:.6.Y
L
>;MAM;
^
R?0?E?/;8M:?/50@R?0?Y.:B4
^
M;[?4?0Y
!
B0/Y.Y8Y?;>AM;
^
D:.?0:?
!
A7.0?/?1:5@?4
L
;>1
<
M.:86Y8M56D:.?0:?/
!
J?.
-
.0
<
#"""2#
!
A7.05
&
%AM;
^
E?/?5M:7B0/Y.Y8Y?
!
D.:7801:5@?4
L
;>1
<
M.:86Y8M56D:.?0:?/
!
A7?0
<
@8,#"",,
!
A7.05
&
B0/Y.Y8Y?;>T650YTM;Y?:) Y.;0 ! A7.0?/?1:5@?4 L ;>1 < M.:86Y8M56D:.?0:?/ ! J?. - .0 < #"""
!
A7.05
#
5=9+2.-+
1/ L 0Y7?Y.:=7?5Y6.0?AB#2
!
/8/:?
^
Y._6?=7?5Y:86Y.[5MS.0
<
\.50#,
!
Y7?C
#
M?:.
^
M;:56:M;//?/
_?Y=??0AB#250@S.0 < \.50#, ! C ! 50@C !
%
^
;
^
865Y.;0/;M.
<
.05Y?@>M;4Y7?:M;//AB#2+D.4
^
6?/?
`
8?0:?M?)
^
?5Y
"
DDE
#!
_86a?@/?
<
M?
<
50Y5056
L
/./
"
JD1
#
50@Y7?C
%
^
;
^
865Y.;0
*
/@./?5/?@5Y5=?M?8/?@Y;45
^
Y7?M?)
/./Y50:?
<
?0?
%
6;:8/.0AB#2+ " # # H7?M?/86Y;>M?/./Y50:?Y?/Y.0@.:5Y?@Y75YAB#2/7;=?@M?/./Y50:?Y;%"
./;65Y?/;>%&?\:?
^
YF!,5Y/??@6.0
<
/Y5
<
?50@/7;=?@M?/./Y50:?Y;A7.0?/?
^
M?[5.6.0
<
./;65Y?/;>%&
!
.0)
:68@.0
<
AVE%!
!
AVE%%
!
AV)D8! AV)D8* ! AV)D8&50@F!,5Y5@86Y)/Y5 < ?+ " ! # H7? < ?0?Y.:5056 L /./.0@.:5) Y?@Y75YY7?/YM. ^ ?M8/YM?/./Y50:?.0AB#2=5/45.06
L
:;0YM;6?@_
L
5M?:?//.[?6;:8/+
"
%
#
B0Y7.//Y8@
L
!
;06
L
;0?GHI=5/>;80@;0:7M;4;/;4?#J
!
054?@G
L
M+99
+
#J
!
?^
65.0.0
<
#%+%,N;>
^
7?0;Y
L^
.:[5M.50:?.0
D.:7850TM;[.0:?50@#2+"&N.0J?.
-
.0
<
+BY=5/>650a?@_
L
K
<
=4#250@K=4:,!,+
"
# H7M??DDE45Ma?M/ 6.0a?@=.Y7G L M+99 + #J50@;0?DDE45Ma?M>;M!"#*:;86@@./:M.4.05Y?G L M+99 + #J>M;4Y7?;Y7?MM?/./Y50Y < ?0?/;0#J ! /8:75/!"#* ! "!50@!"!,
%
!"#!+H7./6;:8/45 L _? ^ ;Y?0Y.56 L 5 ^^ 6.?@.0=7?5YM?/./Y) 50:?_M??@.0 < Y;/YM. ^ ?M8/Y+ >) : ?"2!9 $ / L 0Y7?Y.:=7?5Y & %())*+*,&"** - ."/*&>+/ ^ +"**)* & /YM. ^ ?M8/YM?/./Y50:? < ?0? & M?:?//.[? < ?0?6;) :8/ & /.4 ^ 6?/? ` 8?0:?M? ^ ?5Y " DDE # 45Ma?M !!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0 )*+*,&"** - ."/*&>+/ ^ +"**)* #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 最广(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中国小麦生产上 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中国西北(西南(华北 和淮北冬麦区以及西北春麦区的小麦生产,#-其孢 子可借助风力传播数百甚至数千公里!造成条锈病 菌的广泛蔓延!甚至在严重的年份导致条锈病的大 流行,!-条锈病常引起籽粒皱缩及植物生长发育减 弱!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 年发生在 中国的条锈病大流行感染了 ## 个省大约 ,," 万公 顷的小麦!致使当年粮食产量减产 #%" 万吨,$)*-近 年来!中国条锈病流行程度较 !""! 年大流行相比偏 轻! "" " !"#% 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约 !%" 万公 顷,)#"-!但仍是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 实践证明!筛选(培育和种植抗条锈病品种才是 最为经济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方法,##)#!-小麦条锈病 抗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生育期抗性!另一类是 成株抗性!这 ! 种抗性都已经在小麦育种项目中得 到应用全生育期抗性一般都具有生理小种专化性 并且很容易被毒性更强的生理小种克服!从而导致 短期内抗性丧失!这类抗病性既不持久也不稳定 而成株期抗性无小种专化性或专化性弱!减少了品 种对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压力!具有抗病性持久 并稳定的特点,#%-但是成株期抗性经常受到植株 生长阶段(气温(湿度和接菌量等因素的影响,!!#%- 若合理利用这 ! 种抗病性基因!聚合不同基因!有助 于提高品种的抗性和抗谱!能够为小麦抗病育种提 供一个水平更高(抗性相对持久的抗病性,#$-迄今 为止!位于 *$ 个基因位点上的 *& 个小麦抗条锈病 基因在国际上已被正式命名!均来自于普通小麦及 其野生近缘种" 7YY ^ $%% ===+/7. < ?0+0. < +5:+ -^ % =7?5Y % a;48 < . % < ?0?/ % @;=06;5@+ - / ^ #!还有许多暂 时命名的抗性基因被发掘出来,#*)#,-其中大多数抗 性基因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和生理小种专化性!其 抗谱窄!较易被毒性谱广的毒性小种克服,#&-由于 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高变异性!许多曾经在小麦生 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性基因已经丧失抵抗 力,#2)#-例如条中 %! 毒性小种的出现!使携带 !" 抗性基因的小麦栽培品种和)繁 , *的衍生品种均表 现感病!导致了 !""! 年条锈病的大流行,$- !"* ( !"#* ( !"!$ 和 !"!, % !"#!
等一些全生育期抗病
基因!对中国的条锈病流行小种条中
%!
表现抗性!
然而!
"#"
年新毒性突变株
F!,
在四川(甘肃等多
个省区出现,!"-!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使含有
!"#! 的主栽品种)川麦 $! *和其它含有 !"!, 的 小麦品种都失去抗性,!#-至今!仍然没有对 F!, 有 效的抗性资源报道出现 为创新小麦抗病遗传资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 中心" ABSSVH #利用不同品种硬粒小麦的 1J 基 因组和山羊草属的 b 基因组!人工合成(创制一系 列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国内外 多个实验室已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中鉴定出多个抗 性材料,#2!#)!!-本实验室从引自 ABSSVH 的 #"! 份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中!鉴定出 AB#2$ 对中国的流行生理小种条中 %! (条中 %% (水 源 $ (水源 * (水源 & 和 F!, 表现出成株抗性 本研究对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新 种质 AB#2$ 中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 DDE 标记分析!筛选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 DDE 标记!为 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以及辅助 选择的标记 # ! 材料和方法 &+& ! 供试材料 抗条锈病的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 AB#2$ "系谱为 V1E % 12 3 *4. 5 &,(&)6**$% #由国际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ABSSVH #提供!系从引自 AB) SSVH 的 #"! 份硬粒小麦 ) 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 中鉴定出来感病小麦品种)铭贤 #, *由中国农业 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徐世昌研究员提供 AB#2$ ( )铭贤 #, *及其杂交种正反交 C # 以及 AB#2$ %)铭贤 #, *自交后代 C ! $ % 家系均在四川和北京种植! AB#2$ %)铭贤 #, * C ! 群体在四川省种植!用于对 AB#2$ 中 抗 性 基 因 的 分 析 VM#* % ,c 1[;:?YD " 1[D #( VM!$ % %c1[D ( VM!, % %c1[D 和)川麦 $! * 分别含有位于 #J 染色体上的 !"#* ( !"!$ ( !"!, 和 !"#!
这
个全生育期抗性基因,#*-!这
种材料
用于比较
AB#2及其他材料的抗病程度的表现型 &+@ ! 条锈病菌和条锈病接菌试验 将 %# 个条锈病生理小种用于 AB#2
(
VM#*
%
,c
1[D
(
VM!!
*()铭
贤
#,
*和
1[D
的苗期接菌试验待小麦长至一叶
一心期进行接菌!并将接菌后的幼苗放置在温度为
d
"
##d
(湿度为
#""N
的露水室
!7 !然后转移 到温度为 #d
"
#,d
(
#,7
光照%
27
黑暗光周期
的温室&
#" #*@ 后!当条锈病在)铭贤 #, *叶片上 充分发病时!按照反应型 " "
划分等级反应型被
简化为
!
个等级""!级为抗病!
级为感
病,!%-
在田间成株抗性鉴定试验中!混合小种"含有条
中
%!
(条中
%%
(水源
(水源 * (水源 & 和 F!, #被用 于鉴定材料的成株抗性在三叶期!对 AB#2
()铭
贤
#,
*及其正反交
C
#
代以及
AB#2
%
家系进行第一次接菌!为保证条锈菌充
分接种!试验材料发病完全!
#"@
之后再进行第二
次接菌
&AB
!
CD5
提取和
778
标记分析
参照
D75M
^
等,!-描述的基因组 bQ1 的提取方 法!提取 AB#2
()铭贤
#,
*和
C
!
%
家系的
bQ1
等量混合构成抗病池"
J
E
#!
*
个高感
C
!
%%
=7?5Y+
^
=+8/@5+
<
;[
%的报道!选取
**对 DDE 引 物"奥科公司合成#用于筛选与 AB#2
中抗性基因连
锁的标记
!"
#
ITAE
反应体系含
!c7,
8
S5/)
Y?MS."由
7,
8
bQ1 T;6
L
4?M5/?
(
TAE J8>>?M
(
S
<
!f和
@QHT/
以及
TAE
稳定剂和增强剂组成的
预混体系#(
*
^
4;6
上下游引物和
#""0
<
模板
bQ1
!参照
X50
<
等,#2-提供的程序进行
TAE
扩增
TAE
产物经
#!N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统
计
DDE
分析结果
&+(
!
统计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
调查
C
!
群体的感病反应型"
.0>?:Y.;0Y
L^
?
!
BH
#
和
C
!
6
!
g
!
!
3
%"
!
!
3
f
!
!
3
2
%
2f
!
!
"
%
"2
#!其中!!
3
表示
基因型方差!!
3
2
表示基因和环境互作效应!!
"
表示
误差
2
表示环境的个数!
"
表示每个环境内重复的
次数根据分子标记基因型和
##个C!
%
家系的最
大严重度进行
GHI
作图通过
GHIB:.S5
^^
.0
<
软件对获得的表现型与分子标记所检测到的基因型
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确定
GHI
位点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及贡献率公式
Ihbg6;
<
#"
,
I
"
M
#%
I"
+*
#
-用
于检测
GHI
存在的可靠性!
GHIB:.S5
^^
.0
<
软件
通常所用阈值"
Ihb
值#为
!+*
,
!2
-
!
!
结果与分析
@A&
!
人工合成小麦
(
VM#*
%
,c
1[D
(
VM!!
*()铭
贤
#,
*和
1[D
进行苗期抗病鉴定!调查其感病反应
型!结果见表
#
对上述
&
个材料对
%#
个生理小种
的感病反应型进行分析!发现人工合成小麦材料
AB#2和)川麦!
*在苗期对
F!,
表现感病!而对其
它
%"
个小种均表现抗病!感病对照品种)铭贤
#,
*
和
1[D
对
%#
个小种均表现感病
用条锈菌混合小种对
AB#2( VM#* % ,c1[D ( VM!
%
%c1[D
(
VM!,
%
%c1[D
()川麦
! *和)铭贤 #, *等材料进行接菌!调查其成株期抗性!结果见表 ! 分析调查结果"表 ! #发现人工合成小麦材料 AB#2
对混合小种表现抗病!而)川麦
! *( VM#* % , c1[D ( VM!
%
%c1[D
和
VM!,
%
%c1[D
等材料对该
混合小种均表现感病
所有
AB#2和)铭贤 #, *的正(反交 C # 单株均 对混合小种表现为感病! ##
株
C
!
植株中有
%,
株
抗病植株和
&2
株感病植株!说明
AB#2中成株期抗 性可能由隐性基因决定 @+@ ! 最大严重度的分布和相关性分析 利用 DTDD 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 AB#2
%
)铭贤
#,
*的
C
!
人工合成小麦
AB#2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标记定位 表 & ! E 个小麦材料对 B& 个条锈病菌系的反应 H5_6?# ! B0>?:Y.;0Y L^ ?/;>&=7?5Y:86Y.[5M/ % 6.0?/Y;%#M5:?/;>%())*+*,&"** - ."/*&>+/ ^ +"**)* 条锈病生理小种 T/Y./;65Y? % M5:? 材料 A86Y.[5M % 6.0? AB#2 VM#*
%
,c1[D VM!!
A785045.! 1[D 和铭贤 #, 1[D50@S.0 < \.50#, *22% " & f " " & " & f " &
*&# "
&
f
" "
&!
# "
!
# " ,"#"* # " " & f " & f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f
"
"
&
f
!
#
f
"
&
f
!
# "
&
f
!
#
& # " "
&
"
&
"
&
&*"&2 ! ( " ! f ! f ! % ! f ! %
&,"22 # " " "
&
"
&
&,"% # " " & # f " & " &
&2"!2 "
&
f
" "
&
"
&
"
!
"
&
&2"2" # " " & " & " &
2"**#
"
&
f
" "
&
"
&
"
&
2!",# ! f " & " & " & " &
2!*#&
"
&
f
"
"
&
f
"
&
f
"
&
f
2*"# ! ( " " & " ! # " &! #
2,"%, #
f
" "
&
f
"
&
f
"
&
2,"
"
&
f
" "
&!
# "
&
"
&
2,#", ! ( " " & f " & f " & f
2,#"&
!
(
" "
&
"
&
"
&
T3! " & f " " & f " & " & f
AVE#& # Q " Q "
&
f
AVE!, ! ( " " " & "
AVE!& "
&
f
"
&
"
&
"
&
"
!
"
&
AVE!2 " & f Q " " " &
AVE! "
&
f
" "
&
"
&
"
&
AVE
AVE%#
"
!
"
&
f
# # # "
&
AVE
AVE)D8)# # " " "
!
"
&
"
&
F!, "
&
%
!
" &! 表@!成株期F个小麦材料对条锈病混合小种的反应H56?!!B0>?:Y.;0YL?/;>,=7?5Y:86Y.[5M/ #
抗
E?/./Y50Y
VM#*
%
,c1[D !
"
%
感
D8/:?
^
Y._6?
VM!
感
D8/:?
^
Y._6?
VM!,
%
%c1[D 感D8/:?Y.6?川麦!A785045.!
感
D8/:?
^
Y._6?
铭贤
#,S.0
<
\.50#, 感 D8/:? ^ Y._6? 此外!方差分析表明!该群体植株表现型" SbD #在 不同株系(不同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间差异均 达到极显著水平"表 % #!条锈病最大严重度" SbD # 的广义遗传力为 "+&2 !说明该群体田间表现型数据 的有效性 在苗期!人工合成小麦 AB#2
对条锈菌生理小
种
F!,
均表现感病!而成株期则表现抗病!表明
AB#2是一个典型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小麦材料由 图 # 可知! AB#2
在所有的种植环境下其
SbD
均在
*N
左右!而)铭贤
#,
*则相对较高!在
2*N
左右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图
#
显示!含有
##个家系的 AB#2
%)铭贤
#,
*
C
%
群体!其
SbD
在多个环境条件下均呈现出
连续性分布!表明
AB#2所含成株抗性基因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表B!%&(
!铭贤
&FGH
@
"
B
家系田间
最大严重度方差分析
H5_6?%
!
1056
L
/./;>[5M.50:?;>SbD/:;M?/>;M
C
!
%
S.0
<
\.50#,
变异来源
D;8M:?;>[5M.5Y.;0
自由度
:
-
均值
SD
;
基因型
R?0? ##% #!#" *+&,
""
环境
30[.M;04?0Y # **" !#+,& "" 重复 E? ^ 6.:5Y.;0 # *!% !*+2!
""
基因型
c
环境
R?0?c?0[.M;04?0Y ##% #%%2
,+%&
""
误差
3MM;M !!, !#"
!!
注""代表
""
M?
^
M?/?0YY7?/.
<
0.>.:50:?6?[?65Y%
#
"+"#+
图
#
!
AB#2
%
家系在北京和四川
!
个环境中条锈病最大严重度田间分布频率图
C.
<
+#
!
CM?
`
8?0:
L
@./YM._8Y.;0;>/YM.
^
?M8/Y45\.484
@./?5/?/?[?M.Y.?/
"
SbD
#
>;MC
!
%
S.0
<
\.50#,.0J?.
-
.0
<
50@D.:7850
@AB
!
成株抗性
I
JK
分析
研究共选用
**对 DDE 引物用于 AB#2
和)铭
贤
#,
*双亲间多态性筛选其中!有
2%
对引物在
抗感两亲本间有多态性!而只有
,
对引物在抗感池
及抗感亲本间有一致的多态性!这
,
对引物均位于
#J
染色体上!分别是
K=4:,( K < =4## ( K_5M:#2& ( K < =4#2 ( K=4:,!, 和 K=4:,# 用这 , 对引物检 测 ##
个
C
!
!+*
#位于
K
<
=4#2
和
K=4:,!,
之
间
G
L
M+99
+
#J
解释了
#%+%,N
"四川#和
#2+"&N
"北京#成株抗性贡献率其紧密连锁标记
K
<
=4#2
和
K=4:,!,
进行扩增对应的电泳图如图
%
所示
@A(
!
用分子标记区分
&L
抗条锈病基因
用与
G
L
M+99
+
#J
紧密连锁的
DDE
标记
K
<
)
图
%
!
紧密连锁分子标记
K
<
=4#2
"
1
#和
K=4:,!,
"
J
#扩增结果
箭头为抗病目标带&
J
E
+
抗病池&
J
/
+
感病池&
T
E
+
抗病亲本
"
AB#2#& T / + 感病亲本"铭贤 #, #& E+ 抗病株系& D+ 感病株系 C. < +% ! 36?:YM; ^ 7;M?/./;>TAE ^ M;@8:Y/;>K < =4#2 " 1 # 50@ K=4:,!, " J # 45Ma?M/:6;/?6 L 6.0a?@Y;Y7?M?/./Y50:? < ?0? H7?5MM;=.0@.:5Y?/Y7?Y5M < ?Y_50@>;MM?/./Y50:? & J E +E?/./Y50Y_86a & J / +D8/:? ^ Y._6?_86a & T E +E?/./Y50Y ^ 5M?0Y " AB#2
#&
T
/
+D8/:?
^
Y._6?
^
5M?0Y
"
S.0
<
\.50#,
#&
E+E?/./Y50Y6.0?
&
D+D8/:?
^
Y._6?6.0?
图
!
!
AB#2
%
家系
GHI
分析结果"
Ihb
值为
!+*
#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ABS
#对
AB#2
%
家系进行条锈病抗性
GHI
检测&
1+
四川省&
J+
北京
C.
<
+!
!
I;
<
5M.Y74;>;@@/
"
Ihb
#
:;0Y;8M/;>AB#2
%
6.0?/
"
IhbY7M?/7;6@/./!+*
#
A;4
^
;/.Y?.0Y?M[5645
^^
.0
<
"
ABS
#
>;M
`
850Y.Y5Y.[?YM5.Y/6;:8/
"
GHI
#
Y75YM?@8:?/YM.
^
?M8/Y/?[?M.Y.?/
.0AB#2
%
6.0?/
&
1+D.:7850TM;[.0:?
&
J+J?.
-
.0
<
*!#
&
期
!!!!!!!!!
张
!
淼!等人工合成小麦 AB#2
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标记定位
图
! 以 DDE 标记 K < =4#2 " 1 #和 K < =4%% " J # 分析 #J 上的抗条锈病基因 J E + 抗病池& J / + 感病池& T E + 抗病亲本" AB#2
#&
T
/
+
感病亲本
"铭贤
#,
#&箭头分别为
G
L
M+99
+
#J
"
1
#和
!"#*
"
J
#特异带
C.
<
+! 1056 L /./;0Y7?M?/./Y50Y < ?0?/;0#J _ L DDE45Ma?MK < =4#2 " 1 # 50@K < =4%% " J # J E +E?/./Y50Y_86a & J / +D8/:? ^ Y._6?_86a & T E +E?/./Y50Y ^ 5M?0Y " AB#2
#&
T
/
+D8/:?
^
Y._6?
^
5M?0Y
"
S.0
<
\.50#,
#&
1MM;=
.0@.:5Y?/G
L
M+99
+
#J
"
1
#
50@!"#*
"
J
#
/
^
?:.>.:_50@
!
M?/
^
?:Y.[?6
L
=4#2
(
K
<
=4##
(
K_5M:#2&
鉴别
G
L
M+99
+
#J
与
#J
染色体上其他抗条锈病基因
!"#*
(
!"!和!"!,!关系"图
!
1
#结果表明!
G
L
M+99
+
#J
特
异带不同于
!"#*
(
!"!和!"!,! 用与 !"#* 紧密连锁 DDE 标记 K < =4%% 对 #J 染色体上 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如图
!
J
所示!
G
L
M+99
+
#J
特异带不同于
!"#*
和
!"!,
%
!"#! 这些结果也暗示 G L M+99 + #J 可能不同于 #J 上的这 些已知抗条锈病基因 % ! 讨 ! 论 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小种的变异非常迅速,!!$- 如)川麦 $! *在四川省不仅是作为抗病品种广泛种 植!也一度被育种家们用作抗病亲本%抗源!曾在小 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 !"#" 年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 F!, 出现以来!)川麦 $! *已对其表现感病,!"-迄今为止!尚未见关于抗 F!, 小麦材料的报道因此!抗 F!, 新毒性小种基 因的发现!对于小麦抗条锈病育种非常重要本研 究中!鉴定出一个 ABSSVH 人工合成小麦 AB#2$ ! 对中国当前的流行小种条中 %! (条中 %% 以及水源 $ (水源 * (水源 & 和 F!, 表现成株抗性利用 JD1 法( DDE 标记在 AB#2$ %)铭贤 #, *的 C % 群体进行作 图分析!鉴定出 # 个 GHI 位点 G L M+99 + #J !并定位 于 #J 染色体 DDE 标记 K < =4#2 和 K=4:,!, 之 间 G L M+99 + #J 可解释 AB#2$ 中 #%+%,N "四川#和 #2+"&N "北京#的贡献率 AB#2$ 的成株抗性位点 可能会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利用 JD1 法检测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 标记!构建抗(感池的后代株系数目不可太多!一般 * " #" 个最佳!若是选用的株系数目过多!分子标记 在抗(感池间多态性太低!抗病基因较易丢失&若是 选用的株系数目过少!工作量将会加大!达不到对目 标基因的筛选,#%-本研究在 C ! 代分别选用 #" 株 极抗和极感植株构建抗(感池!仅检测到一个抗性位 点故此!在 C % 代分别选用 * 个极抗和极感株系构 建抗(感池!且同时构建 ! 个抗(感池!仍然仅检测到 一个抗性位点!且该位点的遗传贡献率均小于 !"N 这可能是由于筛选的引物数量还不够多!其 它可能存在的微效 GHI 位点丢失!还有待于进一 步筛选确认 研究表明!成株抗性一般是非小种专化性的!由 一个或几个基因控制,!!##-而且!成株抗性往往表 现出更持久的抗性!其抗性经常在挑旗期才开始表 达!这一时期正是小麦产量积累的重要阶段!有利于 小麦产量的稳定因此!相对于苗期抗性!成株抗性 在应用方面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由于四川省是中 国条锈病发生和流行很重要的区域!因此!本研究选 取混合小种对 AB#2$ ()铭贤 #, *及其正反交 C # 代( AB#2$ %)铭贤 #, * C ! 群体和 C ! $ % 家系!同时在四川 和北京 ! 点的大田进行成株抗性鉴定!其中 C ! 仅种 植于四川遗传分析发现! AB#2$ 和)铭贤 #, *的 正(反交 C # 单株均对包含条中 %! (条中 %% (水源 $ ( 水源 * (水源 & 和 F!, 的混合小种表现为感病! ##$ 株 C ! 植株共有 %, 株抗病植株和 &2 株感病植株!说 明 AB#2$ 的成株抗性可能由一个隐性位点 G L M+99 + #J 控制因该位点与 !"#* ( !"!$ 和 !"!, % !"#!
都位于
#J
染色体上!且位置比较接近!本实验用
G
L
M+99
+
#J
的
%
个
DDE
标记和
!"#*
的
#
个
DDE
标
记对
#J
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鉴别!结果
表明!
G
L
M+99
+
#J
的抗病特异带型不同于
!"#*
(
!"!和!"!,! !这个结果暗示 G L M+99 + #J 可能不同于这些 #JD 上已知的抗条锈病基因但 是!更精确的结论还需后续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 # - ! X3BRE "魏国荣#! X1QRKW "王晓杰# +X7?5Y/YM. ^ ?M8/Y>80 < 8/ ^ 8M.>.:5Y.;050@ ^ M?/?M[5Y.;04?Y7;@/ , W - +<.("+,4. -2+,+1
3
"*)(40
(",4=)*2+)2&
"河南农业科学#!
"##
!
(M
"
!
#$
"(!
"
.0A7.0?/?
#
+
,
!
-
!
AP3QKS+3
^
.@?4.;6;
^
?M8/Y
"
%())*+*,&"**
-
."/*&>+/
^
+"**)*
#
;0=7?5Y
,
W
-
+#,+,:*,+<.("+,4.
-
%4,+%,6.40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
""*
!
@E
"
%
#(%%&+
,
%
-
!
X1QRW
"王
!
晋#!
KUSP
"许孟会#!
KU3bV
"薛东洋#!
2,4+H7?:75M5:Y?M./Y.:/;>=7?5Y/YM.
^
?M8/Y50@.Y/M?65Y.;0/7.
^
=.Y7:6.45Y?
,
W
-
+72)6+.4.
3>
7"2+:
"科技风#!
""2
!
,
,& " .0A7.0?/? # + ,
-
!
X1Q1S
!
OP1hOP P
!
AP3QKS
!
2,4+X7?5Y/YM.
^
?M8/Y?
^
.@?4.:50@[.M86?0:?;>%())*+*,&"**
-
."/*&>+/
^
+"**)*.0A7.05.0
!""!
,
W
-
+%4,+?*&2,&2
!
""! " 2 #
2,("+ , * - ! X1Q1S ! AP3QKS ! P3OP+X7?5Y/YM. ^ ?M8/Y.0A7.05 , W - +#". 5 ,+:%,&("2=)*2+)2 ! ""& ! N " , #
,"*(,#+
,-
!
O3QRW
"曾
!
娟#
+1056
L
/./;>Y7?=7?5Y
^
M.0:.
^
56
^
?/Y/
*
;::8MM?0:?YM5.Y/.0A7.05.0!"#!50@>;M?:5/Y.0
<
/8
<<
?/Y.;0/
,
W
-
+%4,+%".2)0
*.+
"植物保护#!
"#%
!
BG
"
,
#&2(2* " .0A7.0?/? # + , & - ! OP1QRVW "张跃进#! WB1QRVV "姜玉英#! C3QRKb "冯晓东#! 2,4+h::8MM?0:?YM?0@;>Y7?45 - ;M@./?5/?50@.0/?:Y ^ ?/Y/;>:M; ^ .0 A7.05.0!"" , W - +#6*+,%4,+%".2)*.+ "中国植保导刊#! "" ! @G " % #
%%(%,
"
.0A7.0?/?
#
+
,
2
-
!
IBU XA
"刘万才#!
WB1QRVV
"姜玉英#!
C3QRKb
"冯晓东#!
2,4+h::8MM?0:?YM?0@;>Y7?45
-
;M@./?5/?50@.0/?:Y
^
?/Y/;>:M;
^
.0
A7.05.0!"#"
,
W
-
+#6*+,%4,+%".2)*.+
"中国植保导刊#!
"#"
!
BM
"
%
#
%(, " .0A7.0?/? # + , #" - ! WB1QRVV "姜玉英#! OQ3RW "曾 ! 娟#! IUSP "陆明红#! 2,4+h::8MM?0:?YM?0@;>Y7?45 - ;M@./?5/?50@.0/?:Y ^ ?/Y/;>:M; ^ .0A7.05 .0!"#% , W - +%4,+%".2)*.+ "植物保护#! "#% ! BG " ! #
#($
"
.0A7.0?/?
#
+
,
##
-
!
I1QAK
!
IB1QRDPDP
!
OPhUKAP
!
2,4+B@?0Y.>.:5Y.;0;>
<
?0;4.:M?
<
.;0/:;0YM;6.0
<
5@86Y)
^
650Y/YM.
^
?M8/YM?/./Y50:?.0A7.0?/?
650@M5:?T.0
<
7_86a?@/?
<
M?
<
50Y5056
L
/./
,
W
-
+%6
>
.
5
,6.4.
3>
!
"#"
!
&MM
"
#
%#%(%#2+
,
#!
-
!
E3QG
!
IBUPW
!
OP1QROV
!
2,4+A75M5:Y?M.95Y.;050@4;6?:865M45
^^
.0
<
;>5/YM.
^
?M8/YM?/./Y50:?
<
?0?.0/
L
0Y7?Y.:=7?5YAB##"
,
W
-
+<.("+,4.
-
@+2
3
",*A21
3
"*)(4("2
!
"#!
!
&&
"
#
*!#(*!&+
,
#%
-
!
兰彩霞
+
普通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
GHI
定位,
b
-
+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 , #
-
!
VU3VI
"岳艳丽#!
V1hOPW
"姚占军#!
DUQKE
"孙祥瑞#
+1@[50:?/;0Y7?=7?5Y/YM.
^
?M8/YM?/./Y50:?
<
?0?/
,
W
-
+=22:
"种子#!
""
!
@
"
#"
#∗2(,%%
===+/7.
<
?0+0.
<
+5:+
-^
%
=7?5Y
%
a;48
<
.
%
<
?0?/
-
+.0#!Y7B0Y?M05Y.;056X7?5YR?0?Y.:/D
L
4
^
;/.84+!"#%+V;a;7545
!
W5
^
50+
,
#,
-
!
J1DQ3HJE
!
DBQRPET
!
BJE1PBS1S P
!
2,4+A75M5:Y?M.95Y.;0;>!"*50@;Y7?M<?0?/5//;:.5Y?@=.Y75@86Y650YM?/./Y50:?Y;L?6;=M8/Y50@6?5>M8/Y.0:;44;0=7?5YG85.8
!
BB
"
!
#
&%(2"!+
,
#2
-
!
X1QRIS
!
OP1QROV
!
IBUPW
!
2,4+B@?0Y.>.:5Y.;0
!
<
?0?
^
;Y865Y.;050@4;6?:865MY5
<<
.0
<
;>5/YM.
^
?M8/YM?/./Y50:?
<
?0?.0/
L
0)
Y7?Y.:=7?5YAB#! , W - 9#2"2,4E2&2,")6#.//(+*),*.+& ! "" ! BE " ! #
!"(!#*+
,
#
-
!
E3QG
"任
!
强#!
IBUPW
"刘慧娟#!
AP3QV
"陈
!
洋#!
2,4+S;6?:865MY5
<<
.0
<
;>5/YM.
^
?M8/YM?/./Y50:?
<
?0?.057"**)(/:("(/0
12
3
*4.
5
&&
8
(,"".&,/
L
0Y7?Y.:=7?5YAB##
,
W
-
+1),1
3
".+./*),=*+*),
"作物学报#!
"#"
!
BF
"
*
#&!#(&!& " .0A7.0?/? # + , !" - ! IBUHR ! T3QRVI ! AP3Q X G ! 2,4+C.M/Y@?Y?:Y.;0;>[.M86?0:?.0%())*+*,&"** - ."/*&>+/ ^ +"**)*.0A7.05Y;M?/./Y50:? < ?0?/ !"!
"
g!"!,
#
^
M?/?0Y.0=7?5Y:86Y.[5MA785045.!,W−+
##,%(##,%+
,
!#
-
!
IBRG
!
IBOC
!
V1QRXV
!
2,4+S;6?:865M45
^^
.0
<
;>/YM.
^
?M8/YM?/./Y50:?
<
?0?!"#!.0A7.0?/?=7?5Y:86Y.[5MA785045.$!50@ .Y/56?6./4=.Y7!"!$50@!"!, , W - 9762."2*),4,+:1 55 4*2:D2+2*)& ! "", ! &&@ " 2 #$ #$%$(#"+
,
!!
-
!
SUW33J)]1OB1
!
EhD1DF
!
EhIb1QD+A;0/?M[5Y.;0;>Y7?
<
?0?Y.:[5M.5Y.;0;>7"**)(/,(&)6**
"
A;//+
#
D:74567+
"
12
3
*4.
5
&
&
8
(,"".&,58:Y+0;0I+
#
.0/
L
0Y7?Y.:7?\5
^
6;.@=7?5Y/
"
79("
3
*:(/I+/+65Y+c79,(&)6**
&
!0g,\g! ! 11JJbb # 50@.Y/ ^ ;Y?0Y.568Y.) 6.95Y.;0>;M=7?5Y.4 ^ M;[?4?0Y , W - +D2+2*)E2&.(")2&,+:#". 5 FA.4(*.+ ! #, ! (B " ! #
#!(#%+,!
&*#(&**+
,
!−!DP1ETTW!]E3BDS!DP3XEVTE!2,4+I;:5Y.;0;>
)54
L
65/?/?
`
8?0:?/.0=7?5Y50@.Y/M?65Y.[?/
,
W
-
+762."2*),4,+:1
55
4*2:D20
+2*)&
!
#22
!
EN
"
!
#!2,(!"+ , !* - ! SBAP3IShE3EX ! T1E1QB ! ]3DD3IBEF+B@?0Y.>.:5Y.;0;>45Ma?M/6.0a?@Y;@./?5/?)M?/./Y50:? < ?0?/_ L _86a?@/? < M? < 50Y5056 L ) /./
5M5
^
.@4?Y7;@Y;@?Y?:Y45Ma?M/.0/
^
?:.>.:
<
?0;4.:M?
<
.;0/_
L
8/.0
<
/?
<
M?
<
5Y.0
<^
;
^
865Y.;0/
,
W
-
+%".)22:*+
3
&.
-
62G,*.+,41),:0
2/
>
.
-
=)*2+)2&
!
##
!
"
!#
#2!2(2
#!""&(!"!%+ , !& - ! DhS3EDbW ! BD11AT ! 3bX1EbD]+17. < 7)@?0/.Y L 4.:M;/5Y?6.Y?:;0/?0/8/45 ^ >;M_M?5@=7?5Y " 7"**)(/,2&*A(/I+ #, W - +762.0 "2*),4,+:1 55 4*2:D2+2*)& ! ""
!
&MG
"
,
###"*(###+
,
!2
-
!
X1QRW]+GHIB:.S5
^^
.0
<
.0Y? < M5Y?@/;>Y=5M?>;M_8.6@.0 < 6.0a5 < ?45 ^ /50@45 ^^ .0 <` 850Y.Y5Y.[?YM5.Y < ?0?/ , 7YY ^%%
^
5
<
#%+45
L^
)
;8M/7;=+:;4
-
+.0T650Y50@10.456R?0;4?KKBA;0>?M?0:?+!"#%+D50b.?
<
;
!
UD1+
&!#
&
期
!!!!!!!!!
张
!
淼!等人工合成小麦 AB#2
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标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