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changes of the Xiaoxiangling Mountains in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approximately 30 years

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全 文 :书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黄尤优1,刘守江2,王琼1,马永红1,田茂洁1,胥晓1
(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637002;
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摘要: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
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
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和高山永久冰雪带9类,并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和类
型水平上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在近30a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
确定各植被类型具体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近30a区域内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连通性
增强,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2)针阔混交林是
小相岭的基质类型,与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前20a增加了14.27%,增幅最大;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
的变化趋势;高山灌丛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而高山草甸30a间
景观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不仅可揭示该山系的景观分布结构和景观变化规律,而且也为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
宏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景观变化;景观格局;植被景观;景观指数;小相岭山系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0)04000109
  景观是具有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斑块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
为对象,主要研究其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以及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3]。自20世纪80年
代以来,景观生态学便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景观动态变化是指景观结构、功能、空
间格局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46]。景观的空间格局与动态过程紧密相连,生物
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不同影响尺度上共同驱动了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使得景观内个别要素稳定性和
其他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制约了生态过程的发展方向。对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生态过程的驱动
因素与发展轨迹,反映景观演替的机制与规律,找寻人类活动和景观变化的关系,进而预测景观的未来变化趋
势[79],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在植被景观研究中,通过对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有利于了解景观
结构与植被变化过程的关系,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针对植被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自然生境差、易受外界干扰的严重退化植被区,或者城市周边、风景名胜
地以及自然保护区[1012]等植被单一、破坏严重的地区,而对生态恢复功能相对较好的森林地带,特别是植被错综
复杂的山系研究较少。
小相岭山系位于大凉山之西,为越西河与安宁河的上游及发源地,山系森林茂密、物种丰富。由于狩猎、农业
拓垦和滥伐森林等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小相岭山系成为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13,14],面临严
重濒危甚至灭绝危险。而众多学者对该山系的研究集中于大熊猫的生存力分析、生境选择、摄食行为以及古地
震、地质遗迹等方向[1519],而对栖息地生境的植被研究尚未报道。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小相岭植被景观格局
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景观异质性的变化,阐明植被类型动态演替的方向、过程或扩展潜力,揭示人类活动在该植
被景观格局动态中的作用,最终实现该区域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山系内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大熊猫的研
究提供较为全面科学的植被数据资料。
第19卷 第4期
Vol.19,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9
2010年8月
 收稿日期:20091116;改回日期:2010010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2002B18)和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D0420)资助。
作者简介:黄尤优(1981),女,四川青神人,硕士。Email:yyhuang_cwnu@163.com
通讯作者。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小相岭地处横断山脉东缘(102°12′~105°52′E,28°18′~29°20′N),位于冕宁县、喜德县、越西县的交界处。
目前,在山系内已经批准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和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省
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均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目的。区内土壤属四川盆地湿润亚热带森林土壤
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区内光照少,年均日照率为30%左右。由于地势北高南低,“雨屏效
应”十分明显,年降水量高达2076.6mm,年均相对湿度87.9%[16]。山系全为国有林地,植被垂直地带分布明
显,森林覆盖率为70%左右。植物区系为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成分,种类丰富,属我国特产的植物有峨眉冷杉
(犃犫犻犲狊犳犪犫狉犻犮)、麦吊云杉(犘犻犮犲犪犫狉犪犮犺狔狋狔犾犪)、长苞冷杉(犃.犵犲狅狉犵犲犻)、水青树(犜犲狋狉犪犮犲狀狋狉狅狀狊犻狀犲狀狊犲)、白辛树
(犘狋犲狉狅狊狋狔狉犪狓狆狊犻犾狅狆犺狔犾犾狌狊)等。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红豆杉(犜犪狓狌狊犮犺犻狀犲狀狊犻狏狊)、珙桐(犇犱狏犻犱犪犻狀狏狅犾狌犮狉犪
狋犪)、独叶草(犓犻狀犵犱狅狀犻犪狌狀犻犳犾狅狉犪)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遥感数据是:1974年LandsatMSS、1994年LandsatTM、2002年Landsat
TM。由于辅助资料可以大大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的准确性,此研究中利用了2006-2008年间野外采集(森林样
方为20m×20m,灌丛样方为5m×5m,草本样方为2m×2m)的大量GPS点信息,从理论与实地定位核实并
重的角度建立解译标志,选择不同植被类型的中心位置作为分类的GPS监督点,提取所需要的专题信息,并进行
各种属性标注,以便精确获得卫星图片解译的参照点。此外,实地景观照片库、国家测绘局地形图、中国科学院出
版的中国植被图集、四川植被协作组联合出版的四川植被类型图等作为植被分类的重要辅助资料。
1.2.2 景观分类与指数选取 综合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利用“优化监督分类法”对山系植被景观进行分
类。即先采用非监督分类将植被类型初步划分为200种类型,再结合辅助资料通过监督分类精确建立分类模板。
最后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情况,并参照《中国植被》和《四川植被》的分类原则,将整个山系的植被景观划分为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
高山永久冰雪带9大类。
根据研究区域特点,分别选取反映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diversityindex,
SHDI)、反映斑块分布均匀程度的香农均匀性指数(Shannon’sevennessindex,SHEI)、衡量景观生物多样性的
丰富度指数(patchrichness,PR)、反映斑块大小的平均斑块面积(meanpatchsizeindex,MPS)、确定景观要素丰
度、决定要素优势地位的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patchindex,LPI)、反映破碎化程度的斑块数量(numberof
patch,NP)、反映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斑块间的镶嵌程度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nterspersionjuxtapositionindex,
IJI)、度量景观组分的斑块面积(classarea,CA)、反映斑块形状复杂程度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eanshapein
dex,MSI)以及度量同种景观组分各斑块间邻近程度的平均邻近度指数(meannearestneighbordistance,MPI)
等指标对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指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同于Fragstats中各公式的解释和说明[20]。
1.2.3 数据处理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ERDAS软件分别对3个时期的遥感原始
数据进行假彩色合成,为了准确地反映地表森林植被覆盖信息,1974年合成的波段选用全部波段,1994年与
2002年合成的波段选用TM3、TM4和TM5波段[21,22]。合成后的遥感图像经统一边界裁切后,形成植被信息全
幅遥感图片。此后,利用模块SignatureEditor的Evaluation功能对分类模板进行精度评估并进行调整,形成精
度分别达92.75%,97.76%,90.97%的模板(表1)。再运用软件ERDASIMAGINE9.2进行“优化监督分类”解
译。为避免原始遥感数据时相或季相带来的差异,在野外植被考察中均在典型植被类型核心区进行GPS定位,
以保障植被分类的准确性。解译结果经2008年7月20日-8月7日地面实测数据验证,并利用ERDAS模块
Classifier中的Accuracyassessment功能进行精度评估[23]后,综合使用 GIS软件形成解译精度分别为85%,
86%,89%的植被类型分布图(图1)。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的比较(图1),分别在景观水平上和类型水平上
计算了山系不同时期的景观指数(图2、表2)。
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4
表1 1974,1994和2002年评价分类模板可能性矩阵
犜犪犫犾犲1 犜犺犲犮狅狀狋犻狀犵犲狀犮狔犿犪狋狉犻狓狅犳犲狏犪犾狌犪狋犲犮犾犪狊狊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狊犻犵狀犪狋狌狉犲犻狀1974,1994犪狀犱2002
年份Year 植被类型Vegetationtypes A B C D E F G H I 总计Sum
1974
A 295 0 0 0 8 20 0 0 0 323
B 0 223 8 0 0 0 0 0 0 231
C 0 18 231 22 0 0 0 0 0 271
D 0 0 4 548 0 0 0 0 0 552
E 20 0 0 0 243 32 0 0 0 295
F 4 0 0 0 18 118 0 0 0 140
G 4 0 0 0 0 0 156 0 0 160
H 0 0 0 0 0 0 0 267 0 267
I 0 0 0 0 0 0 0 0 166 166
总计Sum 323 241 243 570 269 170 156 267 166 2405
精度Precision(%) 91.33 92.53 95.06 96.14 90.33 69.41 100 100 100 均值 Ave:92.75
1994
A 47 1 0 0 0 0 0 0 0 48
B 1 38 3 0 0 0 0 0 0 42
C 0 4 45 0 0 0 0 0 0 49
D 0 0 4 167 0 0 0 0 0 167
E 0 0 0 0 69 0 0 0 0 69
F 0 0 0 0 0 31 0 0 0 31
G 0 0 0 0 0 0 34 0 0 35
H 0 0 0 0 0 0 0 64 1 64
I 0 0 0 0 0 0 0 0 579 579
总计Sum 48 43 48 570 69 31 34 64 580 1084
精度Precision(%) 97.92 88.37 93.75 100 100 100 100 100 99.83均值Ave:97.76
2002
A 42 3 0 0 0 0 0 0 0 45
B 9 31 0 0 0 0 0 0 0 40
C 0 0 216 22 0 3 1 0 0 242
D 0 0 10 170 0 0 0 0 0 180
E 1 0 0 0 121 3 0 0 0 125
F 0 0 3 0 7 75 7 0 0 92
G 0 0 0 0 0 9 83 2 0 94
H 0 0 0 0 0 1 1 138 10 150
I 0 0 0 0 0 0 0 0 541 541
总计Sum 52 34 229 192 128 91 92 140 551 1509
精度Precision(%) 80.77 91.18 94.32 88.54 94.53 82.42 90.22 98.57 98.19均值Ave:90.97
 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vergreenbroadleavedanddeciduousbroadleavedmixedforest;B:次生落叶阔叶林Secondarydeciduousbroadleaved
forest;C:针阔叶混交林Coniferousandbroadleavedmixedforest;D:针叶林Coniferousforest;E:亚高山灌丛草甸Subalpineshrubandsubalpine
meadow;F:高山灌丛Alpineshrub;G:高山草甸Alpineshrub;H:高山流石滩植被Alpinetalusvegetation;I:高山永久冰雪带Alpinepermanent
iceandsnowzone;下同 Thesamebelow.
2.1 植被景观整体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小相岭山系1974-2002年PR值保持不变,SHDI和SHEI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分别从1.83,0.79下降
到1.54,0.67(图2)。表明在近30a内,小相岭山系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优势类型的优势度增强,
对整体景观的控制加强。这主要归因于此期间针叶林的大量恢复以及人工采伐的大规模减少。
3第19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0年
图1 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图
犉犻犵.1 犞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狋狔狆犲狊狅犳犡犻犪狅狓犻犪狀犵犾犻狀犵犕狅狌狀狋犪犻狀狊犻狀1974,1994,2002
由景观破碎度指数可知,NP值呈递减的变化趋势,从3338个下降到1849个斑块;MPS则呈递增的变化趋
势,从99.26hm2 上升到179.01hm2,变化规律与NP值正好相反;说明在研究区域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区
域内景观有破碎化程度缓解的趋势。而LPI保持16.64%不变,说明景观中最大斑块的聚集程度未发生明显变
化。由景观形状指数值可以看出,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MSI呈递增的变化趋势,但变化的幅度不大,说明在近30a
景观中斑块的形状愈加复杂,但变化不够明显。由景观聚集度指数可以看出,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呈递减的变化
趋势,从77.48%下降到50.25%;说明在近30a景观的镶嵌度降低,并且景观斑块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
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景观的空间异质性降低,连通性增加。
2.2 各植被类型组成变化分析
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流石滩植被控制着该山系的景观格局(图3,表2)。其
中,针阔混交林是小相岭的基质类型,组成了景观的最大斑块。近30a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均在增加,在整体景
观中所占的比例(ZLAND)分别从1974年的6.76%,8.33%增加到2002年的24.33%,15.89%,其中针阔混交
4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4
林在前20a增幅最大,达到14.27%;而针叶林增幅相当。高山流石滩植被、次生落叶阔叶林带则均在减少,分别
从1974年的11.24%,2.85%减少到2002年的4.83%,0.35%,并且前20a降幅大于后8a。常绿落叶阔叶林和
亚高山灌丛草甸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ZLAND也分别从1974年的2.76%,7.15%增加到1994年的
6.26%,9.61%再减少到2002年的2.39%,1.11%。而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以及高山永久冰雪则呈先减少后增
加的变化趋势,ZLAND也分别从1974年的11.49%,1.24%,4.53%减少到1994年的0.44%,0.99%,0.21%再
增加到2002年的6.02%,1.09%,0.35%;其中高山灌丛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
图2 1974,1994和2002年小相岭山系景观水平上的植被景观指数变化
犉犻犵.2 犞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狅犳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犻狀犱犻犮犲狊犪狋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犾犲狏犲犾犻狀狋犺犲
犡犻犪狅狓犻犪狀犵犾犻狀犵犕狅狌狀狋犪犻狀狊犻狀1974,1994犪狀犱2002
2.3 各植被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3.1 常绿落叶阔叶林 在前20a间,常绿落叶阔叶林的CA增加11614.45hm2,NP增加157个,LPI从
0.13%增加到0.45%,MPS与 MSI略有增加,IJI减少17.82%。说明前20a常绿落叶阔叶林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恢复,总面积和数量均有所增加,但恢复的斑块多以形状较为简单的小斑块为主,其中一部分斑块聚集成了较
大的斑块。从整体上看,斑块形状变得略为复杂,景观空间分布均匀性略有降低。后8a,常绿落叶阔叶林的CA
减少12828.67hm2,NP减少262个;同时,MPS、LPI以及 MSI也略有减少,分别从45.44hm2,0.45%,2.73
减少到40.71hm2,0.42%,2.63。但IJI则从55.82%增加到69.73%。说明后8a常绿落叶阔叶林大量减少,形
状趋于规则,破碎化程度减弱,但均匀程度增加。
2.3.2 次生落叶阔叶林 在近30a间,次生落叶阔叶林的CA、NP、MPS、LPI均减少,其中CA减少8313.20
hm2,NP减少213个,MPS减少17.66hm2,LPI减少0.20%;并且在前20a与后8a减幅相当。而IJI与 MSI
在前20a变化幅度大于后8a,分别减少38.98%和增加0.72,后8a却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在此期间次生落叶
阔叶林面积和数量都有缩减,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形状变得复杂,景观类型的破碎程度整体上增加。
5第19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0年
表2 1974,1994和2002年小相岭山系斑块类型水平的植被景观指数变化
犜犪犫犾犲2 犞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狅犳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犻狀犱犻犮犲狊犪狋犮犾犪狊狊犾犲狏犲犾犻狀狋犺犲
犡犻犪狅狓犻犪狀犵犾犻狀犵犕狅狌狀狋犪犻狀狊犻狀1974,1994犪狀犱2002
年份Year 景观指数Indices A B C D E F G H I
1974 CA(hm2) 9152.91 9458.55 22419.36 27644.85 23718.78 38122.74 4096.89 37296.00 15037.47
ZLAND(%) 2.76 2.85 6.76 8.33 7.15 11.49 1.24 11.24 4.53
NP 300 289 481 422 495 534 144 578 95
MPS(hm2) 30.51 32.73 46.61 65.51 47.92 71.39 28.45 64.53 158.29
LPI(%) 0.13 0.22 0.22 1.54 0.40 0.89 0.06 0.36 0.78
MSI 2.10 2.08 2.25 2.37 2.40 2.64 2.17 2.21 2.20
IJI(%) 73.64 75.59 74.63 60.02 66.42 78.64 77.16 68.05 76.06
1994 CA(hm2) 20767.36 4215.98 69747.50 35955.71 31868.22 1455.80 3278.89 18970.42 690.66
ZLAND(%) 6.26 1.27 21.03 10.84 9.61 0.44 0.99 5.72 0.21
NP 457 219 346 476 475 77 64 222 18
MPS(hm2) 45.44 19.25 201.58 75.54 67.09 18.91 51.23 85.45 38.37
LPI(%) 0.45 0.04 5.69 2.07 1.07 0.04 0.16 1.54 0.05
MSI 2.73 2.80 3.27 3.15 3.12 2.80 2.55 3.34 2.28
IJI(%) 55.82 36.61 63.50 29.04 67.31 51.69 67.95 72.89 3.53
2002 CA(hm2) 7939 1145 80710 52691 3684 19981 3624 16021 1154
ZLAND(%) 2.39 0.35 24.33 15.89 1.11 6.02 1.09 4.83 0.35
NP 195 76 323 451 136 412 91 126 39
MPS(hm2) 40.71 15.07 249.88 116.83 27.09 48.50 39.83 127.15 29.60
LPI(%) 0.42 0.02 6.20 5.18 0.08 0.40 0.15 0.71 0.09
MSI 2.63 2.76 4.21 3.71 2.82 3.27 3.27 3.33 3.10
IJI(%) 69.73 38.72 49.71 12.15 57.64 57.22 49.01 84.97 7.14
图3 1974,1994和2002年小相岭山系中不同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
犉犻犵.3 犞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狅犳犪狉犲犪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狋狔狆犲狊犻狀狋犺犲犡犻犪狅狓犻犪狀犵犾犻狀犵犕狅狌狀狋犪犻狀狊犻狀1974,1994犪狀犱2002
6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4
2.3.3 针阔混交林 在近30a间,针阔混交林的CA、MPS、LPI、MSI均增加,其中CA增加58290.67hm2,
MPS增加203.27hm2,LPI增加5.98%,MSI增加1.96;并且在前20a比后8a增幅大。但NP与IJI指数均减
少,其中NP减少158个,IJI减少24.92%。说明在此期间小相岭山系的针阔混交林大量增加,而且新增斑块与
原有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形状复杂的大斑块,景观破碎程度和散布的均匀性有所降低。
2.3.4 针叶林 在近30a间,针叶林各景观指数变化趋势与针阔混交林相似,CA、MPS、LPI、MSI均增加,其中
CA增加25046.46hm2,MPS增加51.32hm2,LPI增加3.64%,MSI增加1.34;但后8a比前20a增幅大。NP
则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趋势,前20a增加54个,后8a减少25个;同时,IJI呈整体下降趋势,共减少47.87%。
说明在此期间小相岭山系的针叶林不断增加,部分斑块聚集形成形状复杂的大斑块,且较集中分布,导致景观空
间分布均匀性略有降低。
2.3.5 亚高山灌丛草甸 在近30a间,亚高山灌丛草甸各景观指数仅NP呈整体减少趋势,从最初495个减少
到最终136个,其余指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前20a,CA增加8149.44hm2,MPS增加19.17hm2,
LPI增加0.67%,MSI增加0.72,IJI增加0.89%。说明在前20a亚高山灌丛草甸有所增加,景观破碎度有所降
低,而散布的均匀性与斑块形状复杂度则略有增加。后8a,CA减少28184.34hm2,NP减少339个,MPS减少
40.00hm2,LPI减少0.99%,MSI减少0.30,IJI减少9.67%。说明在后8a亚高山灌丛草甸大量地减少,斑块
形状也趋于规则。斑块数量减少并且平均面积缩小,斑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与散布的均匀程度减少。
2.3.6 高山灌丛 在近30a间,高山灌丛各景观指数仅 MSI呈整体增加趋势,从最初2.64增加到最终3.27,
其余指数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前20a,CA减少36666.94hm2,NP减少457个,MPS减少52.48
hm2,LPI减少0.85%,IJI减少26.95%。说明在前20a高山灌丛面积与数量大量减少,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且
平均斑块面积缩小,景观破碎化程度与散布的均匀程度减少。后8a,CA增加18525.55hm2,NP增加339个,
MPS增加40.00hm2,LPI增加0.36%,IJI增加9.67%。说明后8a高山灌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还未恢复到
1974年的状态。在此期间斑块面积与数量都有所回升,但新增斑块绝大多数是尺寸较小的斑块,聚集在一起形
成较大斑块,但大量小斑块的出现导致景观破碎度和离散程度有所增加。
2.3.7 高山草甸 由于高山草甸在整个山系中景观地位弱,所占比重小,所以在近30a间,其各景观指数变化
不大,基本持平。CA、NP、MPS、LPI在3个年代值相当,变化不明显。而 MSI在前20a有明显增幅,从2.17增
加到3.27,而后8a基本保持不变。IJI则呈整体递减的变化趋势,从1974年的77.16%递减到2002年49.01%。
说明在此期间小相岭山系的高山草甸整体景观基本不变,仅仅形状变得稍为复杂,聚集程度有所降低。
2.3.8 高山流石滩植被 在前20a间,高山流石滩植被的CA减少18325.58hm2,NP减少356个,LPI增加
1.18%,MPS增加20.92hm2,MSI增加1.13,IJI增加4.84%。说明在此期间高山流石滩植被有所减少,但减少
的多是小斑块。总体来看,高山流石滩植被破碎化程度并未加深,大斑块更加明显,且分布的均匀性有所加强,但
斑块形状略显复杂。后8a,CA减少2949.28hm2,NP减少96个,MPS增加41.70hm2,IJI增加12.08%,LPI
减少0.83%,MSI则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在后8a虽然高山流石滩植被面积和数量都有缩减,但减少的仍是小斑
块,而保留下来的斑块尺寸较大,并且斑块形状复杂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景观破碎度有所减轻。同时,由于保
留下来的斑块分布得更加均匀、离散,景观离散程度也有所加深。
2.3.9 高山永久冰雪带 在前20a间,高山永久冰雪带CA、NP急剧下降,分别从1974年的15037.47hm2、95
个下降到1994年的690.66hm2、18个;同时 MPS、LPI、IJI也急剧下降,分别下降了119.92hm2,0.73%,
72.53%;而MSI则略有增加。说明前20a高山永久冰雪带大量地减少,其斑块数量减少并且平均面积缩小。景
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减少,散布的均匀程度降低。后8a高山永久冰雪带各景观指数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整体变化
不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1974,1994和2002年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异质性原理、尺度效应和自然等级理论原理的基础
上将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对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的森林植被景观进行动态变化分析。
1)近30a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
7第19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0年
优势植被类型。从整体上看,景观的空间异质性降低,连通性增加,区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这主要归
因于此期间针叶林的大量恢复以及人工采伐的大规模减少。其中,针阔混交林是组成整个景观的最大斑块,它与
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针阔混交林在前20a增幅最大;高山流石滩植被与次生落叶阔叶林带则不断减少;同时,
常绿落叶阔叶林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以及高山永久冰雪带则呈
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高山灌丛在前20a减幅最大。
2)类型水平上,常绿落叶阔叶林在前20a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后8a大量减少,均匀度增加。次生落
叶阔叶林30a间均匀减少,但破碎度增加,形状变得复杂。而针阔混交林不断增加,破碎度与均匀度有所降低。
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变化趋势相似,但在后8a比前20a增幅大,空间分布均匀性略有降低。亚高山灌丛草甸在
前20a有所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在后8a形状趋于规则,破碎度与均匀度减弱。高山灌丛在前20a中,破碎
度与均匀度减弱,但形状趋于复杂;后8a得到一定的恢复,破碎度和离散度均有所增加。高山草甸30a间整体
景观基本不变。高山流石滩植被在前20a小斑块不断减少,均匀性有所加强。后8a中,破碎度有所减弱,离散
度有所加深。高山永久冰雪带在前20a大量地减少,破碎度减弱,均匀度降低;后8a整体变化不大。
3)受到LandsatTM自身的局限性,分辨率低(30m×30m),回访日期长,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无云影像。此
次研究设计的数量大、分类分级复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遥感分析的精度。
除此之外,笔者将进一步开展植被景观变化对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或者其他珍稀濒危动物生境选择、摄食行
为、迁徙途径等一系列影响的研究。实践证明,以3S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手段,经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同传统植被变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用景观格局指数量化表达区域植被变化特征,不仅可以解释其植被景观格局
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可以阐明植被类型动态演替的方向、过程或扩展潜力,为今后开展森林景观的
多尺度研究提供借鉴经验和数据积累,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多角度而且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福尔曼R,戈德罗恩 M,肖笃宁,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690,226241.
[2] DunnCP,TurnerMG,TurnerRH,犲狋犪犾.Methodsforanalyzingtemporalchangesinlandscapepattern[A].Quantitative
MethodsinLandscapeEcology[M].NewYork:GardnerSpringerVerlag,1991:173194.
[3] PanD,DomonG,DebloisS,犲狋犪犾.Temporal(1958-1993)andspatialpatternsoflandusechangesinHautSaint-Laurent
(QQuebec,Canada)andtheirrelationtolandscapephysicalattributes[J].LandscapeEcology,1999,14:3552.
[4] NagasakaA,NakamuraF.TheinfluenceoflandusechangesonhydrologyandriparianenvironmentinanorthernJapanese
landscape[J].LandscapeEcology,1999,14:543556.
[5] OlssonEGA,AustrheimG,GrenneSN.Landscapechangepatternsinmountains,landuseandenvironmentaldiversity,
MidNorway1960-1993[J].LandscapeEcology,2000,15:155170.
[6] ReidRS,KruskaRL,MuthuiN,犲狋犪犾.Landuseandlandcoverdynamicsinresponsetochangesinclimatic,biologicaland
sociopoliticalforces:ThecaseofsouthwesternEthiopia[J].LandscapeEcology,2000,15:339355.
[7] 张宏斌,杨桂霞,黄青,等.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草业学报,2009,18(1):134143.
[8] 张建春,张学通,陈全功.基于RS和GIS的天祝县草原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8):3439.
[9] 贾宝全,慈龙骏,任一萍.绿洲景观动态变化分析[J].生态学报,2001,21(11):19471951.
[10] 李文龙,王晶,郭述茂,等.玛曲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及驱动力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8):5762.
[11] 李金花,王刚,王辉.景电灌区新绿洲景观格局分析[J].草业学报,2004,13(4):112116.
[12] 黄尤优,刘守江,胡进耀,等.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西北至东南方向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9,
31(1):4956.
[13] 胡锦矗.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35.
[14] 范志勇.中国大熊猫保护及其栖息地工程与实施[A].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4:1621.
[15] 冉江洪,刘少英,王鸿加,等.小相岭大熊猫栖息地干扰调查[J].兽类学报,2004,24(4):277281.
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4
[16] 冉江洪,刘少英,王鸿加,等.小相岭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生境选择[J].生态学报,2003,23(11):22532258.
[17] 方盛国,冯文和,张安居,等.凉山山系、小相岭山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 DNA指纹比较分析[J].兽类学报,1997,
17(4):248252.
[18] 闻学泽,杜平山,龙德雄.安宁河断裂带小相岭段古地震的新证据及最晚事件的年代[J].地震地质,2000,22(1):18.
[19] 罗勇,许向宁,严伟.冕宁县、喜德县彝海-小相岭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
17(2):2329.
[20] McGarigalK,MarksBJ.Fragstats:Spatialpatternanalysisprogramforquantifyinglandscapestructure[R].OregonState
University,CorvalisOregon,March:ForestScienceDepartment,1995:80122.
[21] 傅肃性.遥感专题分析与地学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5159.
[22] 张飞,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等.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3):
12511263.
[23] 党安荣,王晓栋,陈晓峰,等.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9219.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狀狋犺犲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狋犺犲犡犻犪狅狓犻犪狀犵犾犻狀犵犕狅狌狀狋犪犻狀狊犻狀犛犻犮犺狌犪狀
犘狉狅狏犻狀犮犲犱狌狉犻狀犵犪狆狆狉狅狓犻犿犪狋犲犾狔30狔犲犪狉狊
HUANGYouyou1,LIUShoujiang2,WANGQiong1,MAYonghong1,TIANMaojie1,XUXiao1
(1.ColegeofLifeSciences,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SouthwestChinaWildlife
ResourcesConservation,MinistryofEducation,Nanchong637002,China;2.Landand
ResourcesColege,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Basedonremotesensingdataof1974,1994and2002,thelandscapechangesofgiantpandahabitatin
theXiaoxianglingMountainswasquantitativelyanalyzedbycombining3Stechnologywithquantitativeanalysis
ofthelandscapeecologyinthispaper,andthemutualtransformationalphenomenaanddynamicalychanged
characteristicswhichtookplaceinthelandscapeoftheMountainsinapproximately30yearsweresummarized
bycomparativeanalysis.Atlast,theconcretelyvariationtrend,thechangingamplitudeweredetermined.To
analyzetheMountainslandscapepattern,weidentified9vegetationtypesusing“optimizesupervisedclassifica
tionmethod”,onfieldinvestigations,andaselectedgroupoflandscapemetricsattheclassandlandscapelevel
wasusedtoquantifythechangingpatternofvegetationlandscapeinthestudyregion.Aloftheanalyseswere
performedusinga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andthelandscapepatternanalysissoftwareFragstats.The
conclusionsareasfolows:1)Thediversityanduniformityofthevegetationlandscapehasreduced,butcon
nectivityhasenhanced,andeveryvegetationtypehasnomoredepositedinthewholelandscapeandcreatedas
cendancyvegetationtypegradualy,thecrackedextentoflandscapehasrelievedinthedistrictinnearly30
years.2)Coniferousandbroadleavedmixedforestandconiferousforesthaveunceasinglyincreased.Andconif
erousandbroadleavedmixedforestwasthebackgroundofthearea,whileithashadthebiggestamplification
inthefirst20years,increased14.27%.Subalpineshrubandsubalpinemeadowhavevariationtendencythat
changefrom“increasingatfirst”to“decreasingatlast”,whilealpineshrubwiththecontraryvariationtenden
cy,andhashadthelargestdampinginthefirst20years,decreased11.05%.Butalpineshrubbasicalyun
changedinapproximately30years.Theresearchresultscouldnotonlyrevealthedistributionstructureand
changelawofitslandscape,butalsoprovidereferenceddatumformacroscopicalyprotectionoflocalecosystem
environment.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landscapechanges;landscapepattern;vegetationlandscape;landscapeindex;Xiaoxiangling
Mountains
9第19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