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popul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cpDNA trnT-trnF sequences

根据cpDNA trnT-trnF序列变异分析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



全 文 :书根据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变异分析中国
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
吴娟子1,2,王强1,钟小仙2,陈建群1
(1.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江苏 南京210014)
摘要: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中国沿海互花米草8个种群80个样本的叶绿体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结果显示,2个单
碱基的插入/缺失将80个序列分为3种单倍型,3种单倍型在美国东海岸均有分布,且属于美国分布最广泛的C单
倍型;中国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 Hd为0.379,远低于美国原产地;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3、固定指数Fst
为0.092;AMOVA分析揭示种群间仅有9%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互花米草种群受瓶颈效应影响明
显,种群间遗传变异较低,种群内多样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互花米草;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单倍型;遗传结构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2)04013407
  互花米草(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是一种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禾本科米草属的多年生六倍体植物[1],因其
促淤造陆和消浪护堤作用显著而被许多国家引种[2,3]。1979年南京大学从美国东南部的北卡罗莱纳州、乔治亚
和佛罗里达州引种的3种不同生态型互花米草种子及植株,首先被移栽至福建罗源,种子成熟后再经沿海各省滩
涂多点引种,互花米草的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46]。但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高
大密集的种群特征,对我国沿海滩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养殖具有一系列不良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
危害,2003年初,互花米草被环保总局列为我国第一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7],互花米草的生物入侵问题越
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互花米草的生物学特性、竞争性排斥、生态位替代、
危害及控制技术等,对其入侵扩张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79],有关互花米草在我国地理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演
化路径、入侵过程中的快速适应与进化机制等入侵扩张的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来入侵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作出适应性的进化,可能与其自身的遗传结构密切
相关[1012]。因此,对入侵物种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其入侵进化机制。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
接载体不受外界因素和生物体发育阶段及器官组织差异的影响,因此DNA分子标记技术和直接的DNA测序技
术被广泛应用于揭示DNA序列差异,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应用较多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RAPD(随机扩增
多态性DNAs,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s)[13]、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多态性,intersimplesequence
repeat)[14]、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15]和AFLP标记(扩增片段
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9]等。同分子标记技术等指纹技术相比,DNA测序能够
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数据,且更易数字化,便于数据的分析、交流和检索。因此本研究将采用DNA直接测序的
方法,研究我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
一般来说,叶绿体基因组属于单亲遗传,并且结构简单、稳定,极少或者不发生重组和种内变异,但是叶绿体
的一些基因间区序列进化速度较快,常用于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和遗传进化分析。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为植物叶绿
体基因组的一段序列,由编码tRNA的trnT(UGU)3′外显子至trnL(UAA)基因的基因间区,trnL(UAA)内含
子以及trnL(UAA)3′外显子至trnF(GAA)之间的基因间区组成,2段非编码区序列进化速率快,能提供较多的
134-140
2012年8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21卷 第4期
Vol.21,No.4
收稿日期:20110623;改回日期:201107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161)资助。
作者简介:吴娟子(1977),女,湖北京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Email:wjz.ninghan@gmail.com
通讯作者。Email:wangq@nju.edu.cn
信息位点,多用于较低分类阶元及近期分化类群间系统发育和种间品种的鉴别研究[16]。也有研究表明该序列可
用于某些类群种间甚至种下居群水平的研究[17]。早在1991年,Taberlet等[16]在这一位点上就设计了通用引物
用于扩增这一序列,该序列在许多植物中均较易扩增,且序列质量较高。
本研究通过分析南起福建罗源,北至天津塘沽的8个互花米草种群的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的2段非编码区序
列(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和狋狉狀犔狋狉狀犉)的测序数据,初步研究了我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旨在了解我国互花米草种群
的遗传多样性结构,比较我国互花米草同原产地互花米草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分析互花米草叶绿体基因的谱系来
源,探讨互花米草种群遗传结构形成的相关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2009年4-10月,沿纬度梯度选取我国东部沿海盐沼的8个互花米草种群(表1),每一种群随机选取约30
株健康植株,植株间距大于50m,以尽可能避免重复采集同一克隆。将个体植株叶片采下后立刻放入事先准备
好的装有约半袋硅胶的自封袋里,使叶片与硅胶充分混合,以便快速脱水。带回实验室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已经
变色的硅胶,叶片干燥后,每一种群随机选取9~13个样本分别提取DNA。
表1 互花米草采样地点
犜犪犫犾犲1 犔狅犮犪犾犻狋犻犲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
采样点Locality 种群代码Populationcode 地理坐标Location 取样数Numberofsamples(株Plant)
天津塘沽Tanggu,Tianjin 塘沽TG 38°59′N,117°42′E 25
山东朱旺Zhuwang,Shandong 朱旺ZW 37°15′N,119°53′E 30
江苏射阳Sheyang,Jiangsu 射阳SY 33°36′N,120°36′E 35
江苏大丰Dafeng,Jiangsu 大丰DF 33°01′N,120°53′E 30
上海崇明Chongming,Shanghai 崇明CM 31°31′N,121°57′E 30
浙江宁波Ningbo,Zhejiang 宁波NB 29°58′N,121°44′E 32
浙江乐清Leqing,Zhejiang 乐清LQ 28°16′N,121°06′E 31
福建罗源Luoyuan,Fujian 罗源LY 26°29′N,119°37′E 30
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使用BioFlux公司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
盒(BiospinplantgenomicDNAextractionKit)从硅
胶干燥的叶片中提取 DNA。本研究使用 Taberlet
等[16]设计的通用引物对来自8个种群的80个样本的
叶绿体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和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基因间区序列进行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扩
增和测序(2009年)。引物序列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
有限公司生产合成(表2),其中PrimerA和PrimerB
用于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区域的扩增和测序;PrimerC和Prim
erF用于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区域的扩增,PrimerC、PrimerD和
PrimerF用于该序列的测序。PCR扩增在Biometra
表2 用于互花米草狋狉狀犜狋狉狀犔和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序列扩增、测序的引物序列
犜犪犫犾犲2 犛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狋犺犲狌狀犻狏犲狉狊犪犾狆狉犻犿犲狉狊犳狅狉狋犺犲
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狊犲狇狌犲狀犮犻狀犵狅犳狋狉狀犜狋狉狀犔犪狀犱
狋狉狀犔狋狉狀犉狉犲犵犻狅狀狊犻狀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
引物Primer 序列Sequence
PrimerA 5′CATTACAAATGCGATGCTCT3′
PrimerB 5′TCTACCGATTTCGCCATATC3′
PrimerC 5′CGAAATCGGTAGACGCTACG3′
PrimerD 5′GGGGATAGAGGGACTTGAAC3′
PrimerF 5′ATTTGAACTGGTGACACGAG3′
ThermoblockT1上完成,扩增反应体系为20μL,包括模板DNA(20~40ng/μL)1μL、Primer(10μmol/L)各
0.8μL、10×LAPCRBufferII(Mg
2+Free)2μL、dNTPMixture(2.5mmol/L)3.2μL、MgCl2(25mmol/L)2
μL、TaKaRaLATaq(5U/μL)0.2μL、ddH2O10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45s,53℃退火
30s,72℃延伸1.5min,共35个循环,最后再72℃ 延伸5min,4℃ 保存。
53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1.3 目的片段的检测、纯化和序列测定
PCR扩增产物经0.8%琼脂糖电泳检测,确定为目的条带且无杂带干扰后使用上海捷倍思基因技术有限公
司的PCRcleaupKit直接清洁PCR产物,PCR产物浓度达到测序要求后,送至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测序部直接双向测序。测序峰图明确、无杂峰的序列测序1次,对部分序列进行2~3次重复扩增、测序。
1.4 序列拼接、比对和分析数据处理
所得的序列用Sequencher4.8进行拼接并根据峰图进行手工校正,然后利用 Mega中的ClustalW 模块进行
对位排列。使用 DnaSP5.10计算单倍型多样性(Hd)、固定指数Fst和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固定指数Fst
根据公式犉狊狋=1/(1+2犖犿)计算得出,式中,犖 是雌性有效种群大小,犿 是雌性迁移率[18];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
Gst根据公式犌狊狋=1/{1+4犖[(犿+狏)狊/(狊-1)]}计算得出,式中,犖 是有效群体大小,犿 是每世代迁移率,狊为
亚群体的数目,狏为每世代的突变速率[19]。使用GenAlEx6计算Nei遗传距离(D)及遗传一致度(I),分子方差分
析(AMOVA)计算种群内、种群间的变异方差分布,并在 MEGA上基于Nei遗传距离得到UPGMA聚类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互花米草叶绿体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和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片段序列特点
经扩增、测序,部分样品重复扩增测序验证,利用
PrimerA和PrimerB,共获得80条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基因间
区序列,经序列比对,两端切平后,获得的序列绝对长
度为772~773bp,平均核苷酸组成为:C11.4%;T
33.1%;A40.4%;G15.1%,C+G含量26.5%,在这
一组序列中,没有发现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只发现了2
个单碱基A的插入/缺失(indel)位点(单个核苷酸的
插入/缺失算一次indel事件),分别在序列140和525
表3 中国互花米草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
犜犪犫犾犲3 犜犺犲狏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狊犻狋犲狊狅犳犻狀犱犲犾犻狀犮狆犇犖犃
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
插入/缺失单倍型
Indelhaplotype
插入/缺失变异位点
Theindelsiteamongchloroplasthaplotypes
140 525
H1 - -
H2 - A
H3 A -
bp位置上。在中国种群内,利用PrimerC和PrimerD扩增得到的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序列中未发现多态性位点,经排序
后,两端切平,得到1004bp的整齐序列,序列碱基组成为A:34.4%,G:17.0%,C:17.2%,T:31.4%,G+C含
量:34.2%。将测序所得的狋狉狀犜狋狉狀犔 序列与狋狉狀犔狋狉狀犉 序列拼接成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2个单碱基A的插入/缺
失将80条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分为3种单倍型,即H1~H3(表3)。在8个中国种群中各单倍型的分布情况不同(图
1,表4),其中罗源 (LY)种群中单倍型种类最多,为3种,其次塘沽 (TG)、射阳 (SY)、大丰(DF)、崇明(CM)种
群均为2种,宁波(NB)和乐清(LQ)种群最少,只有1种。可以发现,每一种单倍型均为多个种群所共有;其中
H3型分布最为广泛,在各个种群中均有分布,其在总样本中发生的频率为77.6%(62条序列);H1型分布于塘
沽、射阳和罗源种群,H2型分布于朱旺、大丰、崇明和罗源种群,2种单倍型均占总样本的11.2%(图1)。
Blum等[20]根据互花米草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非编码区的序列差异将来自北美大西洋沿岸到墨西哥海湾及
太平洋沿岸30个地区的598个样本分为42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AY927278~AY927299、DQ486839~
DQ486858),聚类为A、B、C和D四个大群,其中我国互花米草原产地北卡罗莱纳州、乔治亚和佛罗里达州的互
花米草种群包含C、D两个大群的单倍体型,以C型互花米草为主。将所得的中国互花米草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同美
国互花米草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 H1、H2、H3单倍型分别与美国互花米草单倍型C1、C2
和C4序列一致,与Blum等[20]的研究相比较,未发现新的单倍型。
2.2 中国互花米草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的Indel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
8个种群总样本的单倍型多样性Hd值为0.379,除宁波和乐清种群外,各种群的 Hd值介于0.282~0.639,
其中罗源种群具有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39),塘沽和崇明种群次之(0.533)(表5)。宁波和乐清种群均只存
在H3单倍型。
2.3 中国互花米草种群遗传多样性
互花米草种群内和种群间遗传差异分别为91%和9%(表6),说明互花米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种群
6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
图1 中国沿海8个互花米草种群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分布及频率
犉犻犵.1 犜犺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犪狀犱犳狉犲狇狌犲狀犮狔狅犳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犺犪狆犾狅狋狔狆犲狊犪犿狅狀犵犲犻犵犺狋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犻狀犆犺犻狀犪
内部,各种群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种群间遗传
分化较少,这与Fst值分析结果一致(表7)。根据cp
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非编码区序列变异估算出种群间基
因分化系数Gst(0.103)、固定指数Fst(0.092),表明
互花米草种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小。但是将种群两两
比较,发现各种群间的Fst存在一定差异(0.017~
0.333)。
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Neidistance,D)和遗传一
致度(I)分析表明(表8),互花米草各种群的遗传距离
平均为0.064,其中距离最大的为崇明与宁波、乐清种
群之间(0.184),距离最小的为宁波与乐清种群之间
(0.000)。同样的,互花米草各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平
均值为0.940,其中最高的为宁波与乐清种群之间
(1.000),最低的为崇明与宁波、乐清种群之间(0.832)。
朱旺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与
表4 中国互花米草种群中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分布
犜犪犫犾犲4 犜犺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狅犳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犺犪狆犾狅狋狔狆犲狊
犪犿狅狀犵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犻狀犆犺犻狀犪
种群
Population
样本数
Samplesize
单倍型 H1
HaplotypeH1
单倍型 H2
HaplotypeH2
单倍型 H3
HaplotypeH3
塘沽TG 10 4 0 6
朱旺ZW 9 0 2 7
射阳SY 13 2 0 11
大丰DF 10 0 2 8
崇明CM 10 0 4 6
宁波NB 9 0 0 9
乐清LQ 10 0 0 10
罗源LY 9 3 1 5
总计Total 80 9 9 62
其他种群之间的差异较大。根据得到的遗传距离数据,使用非加权配对平均聚类法(UPGMA),对这8个种群进
行聚类(图2),发现崇明种群与其他7个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大,宁波与乐清种群,朱旺与大丰种群,塘沽和罗源种
群遗传距离较近。
73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3 讨论
3.1 中国互花米草种群受遗传瓶颈效应影响
互花米草最早于1979年由南京大学从美国东南
部的北卡罗莱纳州、乔治亚和佛罗里达州引种进入中
国。在这3个州,Blum 等[20]一共发现11种cpDNA
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这3个州的互花米草种群均由多
种单倍型组成,其中单倍型C2、C3、C4和C5是主要的
类群。本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中国互花米草种群中
共发现3种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分别对应于美
国的C1,C2和C4三种单倍型。叶绿体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非
编码区序列在种内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叶绿体基
因组属于单亲遗传,结构简单、稳定,极少或者不发生
重组和种内变异。在中国互花米草种群中,未发现有
别于美国原产地的新的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这
说明在短短30年内,中国互花米草叶绿体基因组可能
并未发生太多改变。中国沿海互花米草种群多样性低
于美国原产地种群,说明在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区
域,中国沿海互花米草种群受到明显的瓶颈效应(ge
neticbottleneck)影响。这与沈栋伟[21]利用微卫星位
点研究中国沿海互花米草种群遗传结构的结果一致。
互花米草在福建罗源的单倍型多样性高于浙江、
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种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
国沿海互花米草的传播路径。互花米草从美国引种进
入我国后,首先于1980年10月在福建罗源进行了大
规模的繁殖试种,从1982年开始,逐渐向江苏和其他
地方引种[2]。由于遗传瓶颈效应,导致从罗源到中国
其他地区的互花米草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减小,这与预
期结果一致。
3.2 中国互花米草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的地理
分布
本研究对中国沿海从福建罗源(北纬26°)到天津
(北纬38°)8个种群的互花米草样本进行研究,发现
H3单倍型(对应于Blum等[20]的C4单倍型)在所有
种群中均有分布,且在各种群中分布频率占明显优势;
H2单倍型(对应于Blum等[20]的C2单倍型)在福建、
山东、江苏和上海均有分布(北纬26°~37°)。这与美
国互花米草种群的情况一致,Blum等[20]观察到美国
东海岸互花米草A、B单倍型分布于中北部;D单倍型
分布于中南部;C类单倍型分布范围最广,其中C4单
倍型分布最广,从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北纬24°~30°)
到北部的缅因州(北纬43°~47°)均有分布,C2单倍型
表5 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
犐狀犱犲犾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
犜犪犫犾犲5 犜犺犲犐狀犱犲犾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犪狀犱犐狀犱犲犾犺犪狆犾狅狋狔狆犲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狅犳
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
犪犿狅狀犵8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犻狀犆犺犻狀犪
种群
Population
Indel位点
数量
Numberof
Indelsites
Indel
多样性
Indel
diversity
Indel单倍型
数量Number
ofIndel
haplotypes
Indel单倍型
多样性
Indelhaplotype
diversity
塘沽TG 1 0.533 2 0.533
朱旺ZW 2 0.778 2 0.389
射阳SY 1 0.282 2 0.282
大丰DF 2 0.711 2 0.356
崇明CM 2 1.067 2 0.533
宁波NB 0 0 1 0
乐清LQ 0 0 1 0
罗源LY 2 0.778 3 0.639
总计Total 2 0.555 3 0.379
表6 互花米草种群基于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
犜犪犫犾犲6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犿狅犾犲犮狌犾犪狉狏犪狉犻犪狀犮犲(犃犕犗犞犃)犳狅狉犲犻犵犺狋
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犫犪狊犲犱
狅狀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狉犲犵犻狅狀
变异来源
Sourceofvariance
自由度
df
总方差
Sumof
squares
变异成分
Variancecomponent
绝对值
Absolute
百分比
Percentage(%)
种群间Amongpopulations 7 3.623 0.026 9
种群内 Withinpopulations 72 18.315 0.254 91
总计Total 79 21.938 0.281 100
表7 估计的互花米草种群间遗传分化(犉狊狋)
犜犪犫犾犲7 犈狊狋犻犿犪狋犲狊狅犳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犻犪狋犻狅狀(犉狊狋)犫犲狋狑犲犲狀
犲犻犵犺狋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犻狀犆犺犻狀犪
种群
Population
塘沽
TG
朱旺
ZW
射阳
SY
大丰
DF
崇明
CM
宁波
NB
乐清
LQ
朱旺ZW 0.017
射阳SY 0.054 0.000
大丰DF 0.028-0.117 -0.009
崇明CM 0.091-0.038 0.188-0.010
宁波NB 0.333 0.125 0.083 0.111 0.333
乐清LQ 0.333 0.125 0.083 0.111 0.3330.000
罗源LY -0.093-0.033 0.075-0.015 -0.0120.300 0.300
8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
分布也较广,从南部的佛罗里达州 (北纬24°~30°)到
北部的纽约州(北纬40°~45°)均有分布。而引种进入
中国的恰好是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C单倍型,这可能
也是互花米草在中国沿海迅速扩张的原因之一。
H1单倍型(对应于Blum等[20]的C1单倍型)在
福建、江苏和天津(北纬26°~38°)均有分布,80个样
本中一共发现了9例C1单倍型。Blum等[20]一共分
析了30个种群共598份样品,仅在南卡罗莱纳州发现
1例C1单倍型,在中国互花米草的原产地北卡罗莱纳
州、乔治亚和佛罗里达3个州未发现该单倍型。Blum
等[20]在这3个州的6个种群中一共分析了70个样
本,取样数的限制可能导致他们在这3个州未发现稀
有的C1单倍型。这种在非本土种群中发现稀有等位
基因或其频率上升的现象是有先例的。如在中华绒螯
表8 犖犲犻遗传一致度(对角线上)和遗传距离(对角线下)
犜犪犫犾犲8 犖犲犻’狊犵犲狀犲狋犻犮犻犱犲狀狋犻狋狔(犐,犪犫狅狏犲犱犻犪犵狅狀犪犾)犪狀犱
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犇,犫犲犾狅狑犱犻犪犵狅狀犪犾)犫犲狋狑犲犲狀犲犻犵犺狋
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犻狀犆犺犻狀犪
种群
Population
塘沽
TG
朱旺
ZW
射阳
SY
大丰
DF
崇明
CM
宁波
NB
乐清
LQ
罗源
LY
塘沽TG 0.9450.9650.9460.8910.9180.9180.993
朱旺ZW 0.056 0.9740.9990.9520.9620.9620.953
射阳SY 0.0360.026 0.9800.8690.9900.9900.946
大丰DF 0.0560.0010.020 0.9420.9700.9700.949
崇明CM 0.1160.0490.1400.060 0.8320.8320.933
宁波NB 0.0860.0390.0100.0300.184 1.0000.893
乐清LQ 0.0860.0390.0100.0300.1840.000 0.893
罗源LY 0.0070.0480.0560.0520.0690.1130.113
图2 互花米草8个种群基于犖犲犻’狊遗传距离的犝犘犌犕犃聚类图
犉犻犵.2 犝犘犌犕犃犱犲狀犱狉狅犵狉犪犿犳狅狉8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犫犪狊犲犱狅狀犖犲犻’狊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狊狋犪狀犮犲
蟹 (犈狉犻狅犮犺犲犻狉狊犻狀犲狀狊犻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引入欧洲的种群中最普遍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同时也是在美
国加利福尼亚种群中发现的唯一单倍型,并没有在原产地种群中发现[22];在美国的互花米草种群中也发现在引
种地频率较低的单倍型在旧金山海湾内的频率明显升高[20]。这种单倍型频率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可能是由于
引种时的遗传瓶颈以及小种群的遗传漂变引起的。
4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互花米草种群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序列变异,可知中国互花米草种群受瓶颈效应影响明显,3种
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在美国原产地均有发现,其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 单倍型多样性远低于美国原产地;我国
互花米草亦以在美国东海岸分布最为广泛的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C4单倍型为主(占77.5%);互花米草种群间遗
传变异较低,种群内多样性相对较高。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属于单亲遗传,结构稳定,进化较慢,提供的信息有限,
今后将选取进化速率更快的核基因组位点进一步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进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FortunePM,SchierenbeckKA,AinoucheAK,犲狋犪犾.Evolutionarydynamicsof犠犪狓狔andtheoriginofhexaploid犛狆犪狉狋犻狀犪
species(Poaceae)[J].MolecularPhylogeneticsandEvolution,2007,43:10401055.
[2] 徐国万,桌荣宗.我国引种互花米草(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Loisel)的初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1985,40(2):212225.
[3] 王卿,安树青,马志军,等.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物学、生态学及管理[J].植物分类学报,2006,44(5):559588.
93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4] 宋连清.互花米草及其对海岸的防护作用[J].东海海洋,1997,3(1):1118.
[5] 张征云,李小宁,孙贻超,等.我国海岸滩涂引入大米草的利弊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1):2225.
[6] 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等.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管理[J].海洋通报,2005,24(5):212
225.
[7] 邓自发,安树青,智颖飙,等.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J].生态学报,2006,26(8):26782686.
[8] 陈中义,李博,陈家宽.米草属植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4,12(2):280289.
[9] DengZF,AnSQ,ZhouCF,犲狋犪犾.Geneticstructureandhabitatselectionofthetalform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Loiselin
China[J].Hydrobiologia,2007,583(1):195204.
[10] AyresDR,DavisUC,DavisSA,犲狋犪犾.Originandgeneticdiversityof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狀犵犾犻犮犪 (Poaceae)usingnuclearDNA
marker[J].AmericanJournalofBotany,2001,88(12):18631867.
[11] VelendM,HarmonLJ,LockwoodJL,犲狋犪犾.Effectsofexoticspeciesonevolutionarydiversification[J].TrendsinEcology
andEvolution,2007,22(9):481488.
[12] DlugoschKM,ParkerIM.Foundingeventsinspeciesinvasions:geneticvariation,adaptiveevolution,andtheroleofmul
tipleintroductions[J].MolecularEcology,2008,17(1):431449.
[13] 梁慧敏.不同居群狗牙根RAPD分析[J].草业学报,2010,19(1):258262.
[14] 冯亮亮,唐红,李毅,等.甘肃红砂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草业学报,2011,20(1):125130.
[15] 钟军,王坤,仇萍,等.鱼腥草不同地理群体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1,20(2):227233.
[16] TaberletP,GielyL,PautouG,犲狋犪犾.UniversalprimersforamplificationofthreenoncodingregionsofchloroplastDNA[J].Plant
MolecularBiology,1991,17(5):11051109.
[17] KochMA,KieferC,EhrichD,犲狋犪犾.ThreetimesoutofAsiaminor:thephylogeographyof犃狉犪犫犻狊犪犾狆犻狀犲L.(Brassicace
ae)[J].MolecularEcology,2006,15:825839.
[18] WrightS.Thegeneticalstructureofpopulations[J].AnnalsofEugenics,1951,15:323354.
[19] NeiM,KumarS.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M].吕宝忠,钟扬,高莉萍,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3.
[20] BlumMJ,BandoKJ,KatzM,犲狋犪犾.Geographicstructure,geneticdiversityandsourcetrackingof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J].
JournalofBiogeography,2007,34:20552069.
[21] 沈栋伟.互花米草基因型多样性及其与入侵能力的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 HanflingB,KolmannJ.Anevolutionaryperspectiveofbiologicalinvasions[J].TrendsinEcologyandEvolution,2002,
17(12):545546.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狋犺犲犵犲狀犲狋犻犮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狅犳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犻狀犆犺犻狀犪
犫犪狊犲犱狅狀犮狆犇犖犃狋狉狀犜狋狉狀犉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
WUJuanzi1,2,WANGQiang1,ZHONGXiaoxian2,CHENJianqun1
(1.DepartmentofLife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InstituteofAnimal
Science,Jiang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Nanjing210014,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PolymorphismofthechloroplastDNA(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sequencefromeight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
狉犪populations,including80samplesinChina,wasmeasured.Threehaplotypes,whichweredistinguishedby
twosingleAinsertion/deletions(Indel),wererelativelylowerhaplotypediversitytypes(Hd=0.379)thanthe
nativepopulations,whichindicatedanobviousbottleneckeffect.ThemeanvaluesofNei’sgeneticdistanceand
geneticdifferentiationindex(Fst)ofeightpopulationswere0.064and0.092,andNei’sgeneticdistances
rangedfrom0.000to0.184.AMOVArevealedthattherewas9%geneticvariationinthetotalpopulation.At
thecpDNAlevel,therewasarelativelylowerlevelofgeneticdifferentiationbut犛.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populationshad
ahighergeneticdifferentiationwithinpopulationsinChina.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犛狆犪狉狋犻狀犪犪犾狋犲狉狀犻犳犾狅狉犪;cpDNA狋狉狀犜狋狉狀犉;haplotype;geneticstructure
0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