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ransformation of the GsCRCK gene into Medicago sativa cv. Nongjing No.1 and salt tolerance analysis in transgenic plants

GsCRCK基因转化农菁1号苜蓿及其耐盐性分析



全 文 :书犌狊犆犚犆犓基因转化农菁1号苜蓿及其耐盐性分析
刘莹,才华,刘晶,柏锡,纪巍,朱延明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摘要:犌狊犆犚犆犓基因是参与胁迫早期应答的钙/钙调素调控的受体类蛋白激酶基因,研究发现犌狊犆犚犆犓正向调控拟
南芥对NaCl和ABA胁迫的耐性,将耐盐蛋白激酶基因犌狊犆犚犆犓转化苜蓿,对于增强苜蓿的耐盐性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农菁1号苜蓿,获得大量抗性植株。经 PCR和RT-PCR检测证明
犌狊犆犚犆犓基因已整合到农菁1号苜蓿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转录表达。对获得的2个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
性分析,在300mmol/LNaCl条件下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处理0,3,6,9,12,15d后的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和叶
绿素(Chl)含量,以及胁迫15d时的SOD活性;并统计400mmol/LNaCl处理15d时各株系的死亡率。结果显
示,300mmol/L高盐胁迫15d后转基因苜蓿仍能正常生长,而野生型苜蓿则遭受盐害严重;转基因苜蓿的相对电
导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MDA 含量也显著低于野生型,而 Chl含量和SOD活性都显著高于野生型;在400
mmol/LNaCl处理下,2个转基因株系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和10.00%,明显低于野生型植株(63.33%)。表明
犌狊犆犚犆犓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
关键词:犌狊犆犚犆犓基因;农菁1号苜蓿;遗传转化;耐盐性
中图分类号:S816;S551+.7;Q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3)02015008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全球盐碱地面积约9.54亿hm2[1]。我国约有盐碱地
5.27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盐碱障碍耕地面积近2亿亩,利用潜力巨大。而培育耐盐碱的作
物品种是推动以上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2,3]。由于植物的耐胁迫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所以通过常
规育种方法改良植物的耐胁迫性状耗时费力,难以得到耐盐碱的作物品种。而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
的不断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向目标作物导入与抗逆相关的目的基因,已成为改良作物耐逆性、培育抗逆新品种
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导入在信号转导网络中起调控作用的抗逆基因,如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基因,可达到综
合改良作物抗逆性的效果[4]。
紫花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是世界上利用最早、栽培最广泛的优质豆科牧草,抗逆
性强,具有耐寒、抗旱、耐盐碱的特性[510],是改良和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植物之一。但苜蓿只适宜在轻度盐碱地种
植,在中、重度盐渍化土地上种植则受到很大限制[11],并且其高耐盐碱种质资源匮乏,鉴于此,为了提高苜蓿的耐
盐性,利用其近缘种质资源,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野生资源的耐盐基因导入栽培品种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
途径[2,10]。野生大豆(犌犾狔犮犻狀犲狊狅犼犪)具有丰富的耐逆基因资源[12,13],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东北野生大豆低温、干
旱、高盐胁迫反应的基因表达谱,从中筛选出胁迫早期应答蛋白激酶基因犌狊犆犚犆犓,并证明犌狊犆犚犆犓 为钙/钙调
素调控的受体类蛋白激酶(receptorlikeproteinkinases,RLKs)基因[13]。RLKs是植物所特有的蛋白激酶[14],它
们能感受外部信号并通过蛋白磷酸化传递这些信号[15]。一些RLKs也是CaM 结合蛋白激酶(CBK),CBK是
Ca2+/CaM介导的CaM信号转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因子[16],多种CBK参与了植物对胁迫的反应[13]。对于此类
RLKs,Yang等[15]从拟南芥(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中分离得到了钙调素结合受体类胞质激酶CRCK1(calmodu
linbindingreceptorlikecytoplasmickinase),经盐渍、低温、ABA和 H2O2 处理后表达上升。Yang等[15]还从苜
蓿中分离到了CRCK(一种钙调素结合受体类胞质激酶)。Charpenteau等[17]报道了一种拟南芥CaM 结合受体
150-157
2013年4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22卷 第2期
Vol.22,No.2
收稿日期:20120309;改回日期:2012033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1TD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578)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2008ZX08004002)资助。
作者简介:刘莹(1983),女,满族,吉林辉南人,硕士。Email:twinsying2009@163.com
通讯作者。Email:ymzhu2001@yahoo.com.cn
类激酶AtCaMRLK。2010年Yang等[18]又报道了CRLK1,指出这种Ca2+/CaM调节的受体类激酶在植物耐寒
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DeFalco[19]报道了一种从栽培大豆中分离的CaM 结合受体类激酶 GmCaMK1。因此
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很可能参与了植物对胁迫的反应。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超量表达
可提高转基因植株对NaCl和ABA胁迫的抗性[13]。
农菁1号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cv.NongjingNo.1)是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优质、抗寒、抗病、生物产量高的紫花
苜蓿新品种[20],为了获得耐盐性更强的转基因苜蓿,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强组成型启动子E12CaMV35S
调控的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转化到农菁1号苜蓿基因组内,并以受体亲本农菁1号为对照,对转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苜蓿进
行了耐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图1 植物表达载体狆犅犈犗犆犚犆犓质粒结构示意图
犉犻犵.1 犕犪狆狅犳狆犾犪狀狋犲狓狆狉犲狊狊犻狅狀狏犲犮狋狅狉狆犅犈犗犆犚犆犓
1.1 材料
根 癌 农 杆 菌 EHA105 和 植 物 表 达 载 体
pBEOCRCK由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室保
存。转化受体为农菁1号苜蓿,种子由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草业所提供。
1.2 农杆菌的转化
植物表达载体pBEOCRCK由本实验室构建,其
上含有犅犪狉植物选择标记基因和E12CaMV35s强启
动子调控的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结构示意图见图1。采用
液氮冻融法将 pBEOCRCK 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EHA105感受态细胞,涂布在含有50mg/L 利福平
(Rif)、50mg/L链霉素(Str)和100mg/L卡那霉素
(Kan)的固体YEB培养基上培养。挑取单菌落进行
PCR检测,确定质粒导入农杆菌中,获得可用于植物
遗传转化研究的工程农杆菌EHA105(pBEOCRCK)。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1)挑取农杆菌EHA105单菌落接种于5mL含有50mg/LRif、50mg/LStr的YEB液体培养基中,28℃,
200~250r/min振荡培养48h,至OD600为0.6左右。
2)取上述菌液,按1∶10比例接种于50mL含有相应抗生素的YEB液体培养基中,28℃,200~250r/min,
振荡培养5~6h,至OD600为0.6左右。
3)将菌液分装至1.5mL离心管中,冰浴30min。
4)5000r/min,离心5mim。
5)弃上清,用100μL0.02mol/LCaCl2 溶液重悬菌体。
6)冻存于-80℃冰箱中,备用。
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1)取0.5~1.0μg(3~4μL)的重组质粒DNA,加入到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中,轻轻混合,冰浴5min,迅
速投入液氮中冷冻5min。
2)37℃水浴融化,加入800μLYEB液体培养基,28℃,100r/min,振荡培养4h。
3)4000r/min,离心5min,倒去大部分上清液,余100μL左右,悬浮菌体。
4)涂布在含有50mg/LRif、50mg/LStr、100mg/LKan的固体YEB培养基上,28℃培养48~96h。
1.3 苜蓿的转化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21]。将农菁1号苜蓿7~9日龄无菌苗子叶接种在含1.0mg/L6BA的MS固
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3d。农杆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OD600约为0.5~0.6)侵染苜蓿子叶节,在添加1.0mg/L
151第22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3年
6BA和100μmol/L乙酰丁香酮的 MS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3~4d,然后转入含1.0mg/L6BA、0.5mg/L固
沙草(Glufosinate)和100mg/L阿莫西林(Amo)的 MS固体筛选培养基上培养。待不定芽长至2~3cm 时,转
移到含50mg/LAmo的1/2MS培养基上生根。2周左右生出不定根,经驯化2~3d后移栽。
1.4 转基因苜蓿的鉴定
1.4.1 PCR检测 苜蓿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犈犪狊狔犘狌狉犲PlantGenomicDNAExtractionKit(Trans)。
以筛选标记犅犪狉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检测。犅犪狉基因引物P1:5′TGCACCATCGTCAACCACTACATCG3′,
P2:5′CCAGCTGCCAGAAACCCACGTCATG3′。反应体系25μL:10×PCRbuffer2.5μL,dNTPMixture
(各2.5mmol/L)2μL,MgCl2(25mmol/L)3μL,P1(10μmol/L)1μL,P2(10μmol/L)1μL,模板DNA1μL,
Taq酶0.2μL。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10min,94℃变性30s,63℃退火30s,72℃延伸35s,30个循环后,
72℃延伸10min。2.0%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拍照,目的条带约为450bp。
1.4.2 RT-PCR检测 苜蓿总RNA的提取使用RNApreppurePlantKit(TIANGEN)。cDNA的合成采用
M-MLV逆转录酶(invitrogen)。以苜蓿犌犘犇犎(GenBankaccessionno.EF526095)作为内参基因用于调平,其
特异引物为5′GTGGTGCCAAGAAGGTTGTTAT3′,5′CTGGGAATGATGTTGAAGGAAG3′。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引物为S:5′GCACCAGGGAGACAACCACG3′,AS:5′CATATGTCTTATGCCTATTCTTCCTACC3′。
RT-PCR反应体系25μL:10×PCRbuffer2.5μL,dNTPMixture(各2.5mmol/L)2μL,MgCl2(25mmol/L)
1μL,S(10μmol/L)0.5μL,AS(10μmol/L)0.5μL,cDNA1μL,Taq酶0.2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10
min,94℃变性30s,60℃退火30s,72℃延伸40s,32个循环后,72℃延伸10min,4℃终止反应。
1.5 转基因苜蓿的扩繁和NaCl胁迫处理
实验于2011年7月中旬—9月底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28号温室内进行,设置3次重复。
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野生型)农菁1号苜蓿的枝条,分剪成带2~3个腋芽的茎段,浸泡
于生根粉溶液中2h左右,插入底部打孔的盛有普通土∶草炭土∶蛭石(1∶1∶1)的塑料大盆内1.5cm左右,定
期喷灌。10d左右长出不定根,扦插3周后挑选根系发达、长势健壮的扦插苗移出,洗净根部,移栽于装有混合基
质(珍珠岩∶蛭石=1∶1)的口径9.5cm、高7.0cm的营养钵中,每钵1株苗,每24株单株置于一大托盘,每盘
浇3L1/2Hogland营养液,每2d补加0.5L营养液。缓苗1个月后,挑选长势健壮一致的植株进行胁迫。将
转基因和野生型材料各分成3组,每组10株单株,设3次重复,用含0,300,400mmol/LNaCl的1/2Hogland
营养液持续胁迫培养,每盘浇3L,每2d补加0.5L。其中选定300mmol/L作为胁迫浓度,400mmol/L为致死
浓度。于胁迫前(0d)和胁迫3,6,9,12,15d取相同部位功能叶片测定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和叶绿素(Chl)
含量,以及胁迫15d时的SOD活性,对于1次重复每个指标随机测定3个单株,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并统计
400mmol/L处理15d时各株系的存活率。
1.6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采用电导仪法[22]测定质膜透性,硫代巴比妥酸法[22]测定 MDA含量,80%丙酮研磨提取比色法[22]测定Chl
含量,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22]测定SOD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再生植株的获得及鉴定
用农杆菌EHA105(pBEOCRCK)转化农菁1号苜蓿共获得110株抗性植株。
2.1.1 PCR检测 因犌狊犆犚犆犓 与苜蓿犆犚犆犓 相似程度较高,其氨基酸的一致性达74%,所以用犅犪狉基因引物
进行扩增。以质粒DNA为阳性对照,以水和非转化植株为阴性对照,对110株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图2所
示为部分结果),有46%呈阳性,扩增出约450bp的目的条带。初步表明基因犌狊犆犚犆犓 已经整合到农菁1号苜
蓿基因组中。
2.1.2 RT-PCR检测 对部分PCR阳性植株进行RT-PCR分析,以野生型农菁1号苜蓿为对照,以苜蓿
GPDH 为内参,检测基因犌狊犆犚犆犓 的表达情况(图3所示为部分结果),可以看出基因犌狊犆犚犆犓 在转基因植株中
得到了超量表达。
2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2
图2 转犌狊犆犚犆犓抗性植株的犘犆犚鉴定
犉犻犵.2 犘犆犚犻犱犲狀狋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狅犳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狋狆犾犪狀狋狊狋犺犪狋狋狉犪狀狊犳狅狉犿犲犱狑犻狋犺犌狊犆犚犆犓
 M:DL2000Marker;+:质粒DNAPlasmidDNA;-:水对照Negativecontrol(ddH2O);CK:非转基因农菁1号苜蓿阴性对照Nontransgenicnega
tivecontrol;1~27:转犌狊犆犚犆犓抗性植株 Theresistantplantsthattransformedwith犌狊犆犚犆犓.
PCR及RT-PCR的检测结果表明基因犌狊犆犚犆犓
图3 转犌狊犆犚犆犓基因植株的犚犜-犘犆犚检测
犉犻犵.3 犚犜-犘犆犚犻犱犲狀狋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狅犳犌狊犆犚犆犓狋狉犪狀狊犵犲狀犻犮狆犾犪狀狋狊
   WT:野生型植株 Wildtypeplants;NC79,NC19,NC9:转基因植株
Transgenicplants.
已经整合到农菁1号苜蓿基因组中并能够在转基因
植株中转录表达。
2.2 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分析
选取PCR和RT-PCR检测均呈阳性的2个
转基因植株(NC19和NC79)及野生型(WT)苜蓿进
行扦插扩繁,以300和400mmol/LNaCl分别作为
胁迫浓度和致死浓度,对转基因与野生型株系进行
耐盐性分析。
2.2.1 盐胁迫下苜蓿的生长状况 处理15d后,在正常条件下(0mmol/LNaCl),转基因苜蓿与野生型(WT)
苜蓿生长状态良好且大致相同(图4A),表明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的导入并未对苜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在300
mmol/LNaCl胁迫条件下,野生型苜蓿盐害严重,生长发育受抑制,叶片逐渐变黄、卷曲、萎蔫,而转基因苜蓿只
受到轻微影响,仍能正常生长,耐盐表现明显好于野生型(图4B)。在400mmol/LNaCl处理下,大部分野生型
苜蓿死亡,死亡率为63.33%,存活植株的生长也严重受抑制;转基因苜蓿只有极少数植株死亡,NC19和NC79
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和10.00%,存活植株的生长虽有所抑制,但表现明显好于野生型(图4C)。
2.2.2 盐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在非盐分胁迫条件下,各株系细胞内电解质相对渗出
率较低,野生型(WT)和转基因苜蓿间没有明显差异(未发表数据)。在300mmol/LNaCl处理下,质膜透性增大
(图5A);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野生型和转基因苜蓿的相对电导率都呈现出增加的动态变化趋势;胁迫期间,2
个转基因株系的相对电导率相近且低于野生型,胁迫9d时差异显著(犘<0.05),胁迫12,15d时差异极显著
(犘<0.01)。表明高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细胞膜受到的伤害较小,质膜完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耐盐性。
在0mmol/LNaCl处理下,野生型(WT)和转基因苜蓿间的 MDA含量差异不显著(未发表数据)。在300
mmol/L的盐胁迫下,各株系的 MDA含量升高(图5B),其变化趋势与电导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呈动态变化,2个
转基因株系的 MDA含量相近且低于野生型,15d时差异显著(犘<0.05),说明高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膜脂过
氧化程度较低,遭受的伤害较轻,耐盐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
2.2.3 盐胁迫下叶绿素(Chl)含量变化 在非盐分胁迫条件下,各株系的Chl含量基本一致(未发表数据)。经
300mmol/LNaCl处理后,各株系的Chl含量降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图5C);胁迫期间,2个
转基因株系的Chl含量相近且高于野生型(WT),胁迫12和15d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犘<0.05)。表明高
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的伤害较小,耐盐性较好。
2.2.4 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胁迫15d后,在0mmol/LNaCl处理下,各株系的SOD活
性较低且无明显差异;在300mmol/L高盐胁迫下,各株系的SOD活性增强,2个转基因株系的SOD活性相近
351第22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图4 盐胁迫15犱植株生长状况
犉犻犵.4 犜犺犲狆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狅犳狋狉犪狀狊犵犲狀犻犮狆犾犪狀狋狊犪狀犱狑犻犾犱狋狔狆犲狆犾犪狀狋狊(犠犜)狌狀犱犲狉狊犪犾狋狊狋狉犲狊狊犳狅狉15犱犪狔狊
且高于野生型(WT),差异显著(犘<0.05)(图6)。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SOD活性,有利于
保护细胞内的蛋白和膜系统免受氧化胁迫的伤害,增强其在高盐环境下的耐受能力。
3 讨论
植物对逆境耐性的强弱往往不取决于某一单个因子,其性状受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通过分子育种导入个别
功能基因对植物抗逆性的改良效果十分有限,即使进行多基因的联合导入,各基因间的相互协调问题也很难解
决。而一些在信号转导网络中起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尤其是蛋白激酶,其单基因的表达就可以激活下游众多
功能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达到多个功能基因的效果,同时各基因间的调节问题可以由细胞自身解决[13]。因而将
4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2
图5 300犿犿狅犾/犔盐胁迫下相对电导率(犃)、丙二醛含量(犅)及叶绿素含量(犆)的变化
犉犻犵.5 犆犺犪狀犵犲狅犳狉犲犾犪狋犻狏犲犲犾犲犮狋狉犻犮犪犾犮狅狀犱狌犮狋犻狏犻狋狔(犃),犕犇犃(犅)犪狀犱犮犺犾狅狉狅狆犺狔犾犮狅狀狋犲狀狋(犆)狌狀犱犲狉狊犪犾狋狊狋狉犲狊狊狅犳300犿犿狅犾/犔
 表示差异显著(犘<0.05),表示差异极显著(犘<0.01)。下同。Theandstandforsignificantdifference(犘<0.05)andextremely
significantdifference(犘<0.01),respectively.Thesamebelow.
具有较强抗逆性的野生大豆中克隆得到的耐盐蛋白激
图6 300犿犿狅犾/犔盐胁迫15犱犛犗犇活性的变化
犉犻犵.6 犆犺犪狀犵犲狅犳犛犗犇狌狀犱犲狉狊犪犾狋狊狋狉犲狊狊狅犳300犿犿狅犾/犔犳狅狉15犱犪狔狊
酶基因犌狊犆犚犆犓 转化农菁1号苜蓿,对于增强苜蓿的
耐盐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的耐盐性研究是选育、培育耐盐植物品种的
基础,前期对农菁1号苜蓿耐盐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其
耐盐性较强,能够抵抗持续15d的200mmol/L的盐
胁迫,但难以耐受300mmol/L的盐胁迫,特别是400
mmol/L高盐胁迫。因此在对获得的2个转基因株系
进行耐盐性分析时,选定300mmol/L作为胁迫浓度
且以400mmol/L作为致死浓度。紫花苜蓿是典型异
花授粉四倍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难以获得优良性状
551第22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3年
一致的后代群体,特别是转基因苜蓿的纯合体[23,24]。因此,本研究采用无性扦插繁殖的方式扩繁材料。
当质膜的选择透性因逆境伤害而增大时,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相对电导率变化可反映出质膜的伤害程度和
植物抗逆性的强弱[22,25]。盐害等逆境条件下植物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
物之一,其含量也可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22,2632]。叶绿体是受盐胁迫影响最敏感的细胞器之一[28],盐
胁迫条件下,植物叶片内盐分积累,叶绿素酶活性增加,叶绿素分解,光合作用下降[33]。此外,盐胁迫会导致细胞
内活性氧累积,产生氧化胁迫[33]。SOD在植物抗氧化胁迫中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功能,
是防止膜脂过氧化,保护膜系统的关键酶[31,34],在氧化胁迫反应早期起主要调节作用[33]。因而,以上生理生化指
标可用来衡量植物的耐盐性。
本研究将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转入农菁1号苜蓿,获得了2个转基因株系,经300mmol/LNaCl持续胁迫15d后
仍能正常生长,而野生型则盐害严重,且盐胁迫期间转基因苜蓿的相对电导率、MDA和叶绿素含量以及SOD活
性均优于野生型;400mmol/L胁迫15d后,转基因苜蓿的存活率和耐盐表现均好于野生型,表明犌狊犆犚犆犓 基因
在农菁1号苜蓿中的超表达明显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
参考文献:
[1] 李彬,王志春,孙志高,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54158.
[2] 葛瑛.野生大豆碱胁迫基因表达谱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3] 林栖凤.耐盐植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梁慧敏,夏阳,王太明.植物抗寒冻、抗旱、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03,12(3):17.
[5] 赵桂琴,慕平,张勃.紫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06,15(6):918.
[6] 包爱科,杜宝强,王锁民.紫花苜蓿耐盐、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1,28(9):17001705.
[7] 张永锋,梁正伟,隋丽,等.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4):230235.
[8] 覃凤飞,沈益新,周建国,等.遮阴条件下9个紫花苜蓿品种苗期形态及生长响应[J].草业学报,2010,19(3):204211.
[9] 曹宏,章会玲,盖琼,等.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11,20(6):219229.
[10] 张立全,牛一丁,郝金凤,等.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红树总DNA获得耐盐紫花苜蓿T0 代植株及其RAPD验证[J].草业
学报,2011,20(3):292297.
[11] 姜健,杨宝灵,夏彤,等.紫花苜蓿耐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11,20(5):119125.
[12] 才华,朱延明,柏锡,等.野生大豆犌狊犫犣犐犘33基因的分离及胁迫耐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1,9(4):397401.
[13] 杨靓.野生大豆渗透胁迫相关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14] 华玮.烟草钙调素结合蛋白激酶的酶学特性及功能分析[D].武汉:武汉大学,2003.
[15] YangT,ChaudhuriS,YangL,犲狋犪犾.Calcium/Calmodulinupregulatesacytoplasmicreceptorlikekinaseinplants[J].The
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04,279(41):4255242559.
[16] 马力.植物钙调素结合蛋白激酶的基因分离、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7] CharpenteauM,JaworskiK,RamirezBC,犲狋犪犾.Areceptorlikekinasefrom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isacalmodulinbinding
protein[J].TheBiochemicalJournal,2004,379(Pt3):841848.
[18] YangT,ChaudhuriS,YangL,犲狋犪犾.Acalcium/calmodulinregulatedmemberofthereceptorlikekinasefamilyconferscold
toleranceinplants[J].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10,285(10):71197126.
[19] DeFalcoTA.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GmCaMK1:Anovelcalmodulinbindingreceptorlikekinasefromnodules
ofsoybean(犌犾狔犮犻狀犲犿犪狓)[D].Canada:Queen’sUniversity,2010.
[20] 张月学,唐凤兰,张弘强,等.零磁空间处理选育紫花苜蓿品种农菁1号[J].核农学报,2006,21(1):3437.
[21] 盛慧.犇犚犈犅2犃、犛犆犕犚犘基因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苜蓿的遗传转化[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6.
[22] 张治安,张美善,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3] 庞彩红,李双云,燕丽萍,等.转基因苜蓿扦插条件的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0,(4):1012.
[24] 耿慧,王志锋,刘卓,等.生根剂对苜蓿扦插的影响初探[J].草业科学,2011,28(3):496497.
[25] 陈吉宝,赵丽英,毛新国,等.转犘狏犘5犆犛1基因拟南芥植株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反应[J].作物学报,2010,36(1):147153.
6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2
[26] 利容千,王建波.植物逆境细胞及生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7] SekmenAH,TürkanI,TakioS.Differentialresponsesofantioxidativeenzymesandlipidperoxidationtosaltstressinsalt
tolerantPlantagomaritimaandsaltsensitivePlantagomedia[J].PhysiologiaPlantarum,2007,131(3):399411.
[28] 杨升,张华新,张丽.植物耐盐生理生化指标及耐盐植物筛选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5965.
[29] 李晓燕,宋占午,董志贤.植物的盐胁迫生理[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3):106111.
[30] 许兴,杨涓,郑国琦,等.盐胁迫对枸杞叶片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46
48.
[31] 张永峰,殷波.混合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1):4650.
[32] 邹丽娜,周志宇,颜淑云,等.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3):8490.
[33] 鲁燕,徐兆师,张瑞越,等.犠6基因的过表达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J].作物学报,2008,34(6):984990.
[34] 周博如,王雷,吴丽丽,等.转金属硫蛋白基因(犕犜1)烟草耐NaCl胁迫能力[J].生态学报,2010,30(15):41034108.
犜狉犪狀狊犳狅狉犿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犌狊犆犚犆犓犵犲狀犲犻狀狋狅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犮狏.犖狅狀犵犼犻狀犵
犖狅.1犪狀犱狊犪犾狋狋狅犾犲狉犪狀犮犲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犻狀狋狉犪狀狊犵犲狀犻犮狆犾犪狀狋狊
LIUYing,CAIHua,LIUJing,BAIXi,JIWei,ZHUYanming
(ColegeofLifeScience,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stressresponsivekinasegeneofwildsoybean(犌狊犆犚犆犓)wasselectedbecauseofthegeneex
pressionprofilesundersalinity,droughtandcoldstresses,previouslyestablishedinourlaboratory.Overex
pressionof犌狊犆犚犆犓intransgenic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resultedinenhancedplanttolerancetohighsalinityandABA.
Inthisstudy,oneplantexpressionvectorregulatedbya35Spromoter(namedaspBEOCRCK)wereconstruc
tedtotransferthetargetgeneinto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cv.NongjingNo.1separatelybytheAgrobacteriummedi
atedmethod.Manyresistantseedlingsof犌狊犆犚犆犓havebeenobtained.TheresultsofPCRandRT-PCR
showedthatthe犌狊犆犚犆犓genewasnormalyexpressedintransgenicplants.After犌狊犆犚犆犓transgenic犕.狊犪
狋犻狏犪cv.NongjingNo.1werestressedwith0,300and400mmol/LNaCl,wecomparedtransgenic犕.狊犪狋犻狏犪to
nontransgenic犕.狊犪狋犻狏犪byassessingspecificphysiologicalindicators.Therelativemembranepermeability,
thecontentofchlorophyl,thecontentofMDA,andtheactivityofSODinplantswhichwerestressedwith300
mmol/LNaClweremeasuredtogetherwiththedeathratefroma400mmol/LNaClstress.Thetransgenic犕.
狊犪狋犻狏犪hadagreatertoleranceofsalinitystresscomparedwithnontransgenicplant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犌狊犆犚犆犓gene;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cv.NongjingNo.1;genetictransformation;salttolerance
751第22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