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overview and prospects for grassland adaptive management in China

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全 文 :书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侯向阳1,尹燕亭1,2,丁勇1
(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2.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摘要:目前我国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已有的草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复杂
性特征。适应性管理是管理动态、不确定性系统的有力工具之一。笔者概述了适应性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的
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的重点任务,提出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基础研究、整合多维度理论、知识与方
法、开展模式示范、构建数字草原信息网络、提高监测预测能力等重要措施,为全面开展草原适应性管理,遏制我国
草原退化,维持系统稳定并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草原管理
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1)02026208
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发生动与深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研究
(complexityresearch,CR),开启了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1]。复杂性研究提示,系统的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
层次的不能用传统的科学理论还原的相互作用,这无疑是对传统还原论的挑战,也是一场思维方式变革运动[2],
是对系统认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重新思索。自然资源管理在世界各国具有广泛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同时,
也面临着复杂性带来的挑战。当代自然资源管理特别关注管理因果关系中潜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人
们越来越强调资源管理的全方位与长期化[3]。管理者、科学家及经营者亟待打破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将整
体分割成部分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新的思维、理念和方法。至20世纪70年代末,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
ment,AM)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成为理清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与复杂性研究一道成为学界和
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话题[1,2],为综合、科学、持续的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国外,适应性管理在渔业、森林、水资源及草原管理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为深入开展适应性管理研
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我国草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复杂多样,据统计,全
国各类天然草地3.93×108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
人口剧增双重压力的胁迫下,由于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49],草原毁坏程度十分严重,退化速度惊人[1012],据报
道,目前全国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区沙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86%,而且正以极高的速率
迅速增长,“局部治理,全局恶化”的局面仍没有得到彻底遏制[12,13]。任继周[4]认为,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
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草地资源的管理失当,而考究我国草地管理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土地承包、草畜平衡、划
区轮牧、休牧禁牧等等,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57]。面对当下形势,适合我国国情的草原管理理论与模式迫切需要
完善和创新,草原保护与建设任重而道远,亟待新理念、新格局与新体系形成,为政府和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1416]。
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自然资源管理中备受关注的“适应性管理”理论与实践,总结了我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的研
究现状,深入探讨了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的重点任务,以期为推进我国草原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1 国际适应性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1.1 适应性管理概念与模式
适应性管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念,是自然资源管理外部法则与科学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
262-269
2011年4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20卷 第2期
Vol.20,No.2
 收稿日期:20100312;改回日期:201004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93300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4A0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
务专项资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资助项目(2009Y1)资助。
作者简介:侯向阳(1963),男,山西浑源人,研究员,博士。Email:houxy16@126.com
物[17]。1978年Holing[18]的《环境自适应评估与管理》(AdaptiveEnvironmentalAssessmentManagement)的出
版,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适应性管理在应对复杂环境管理问题中的潜力。Holing提出,适应性管理是在综合考
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设计及实施的过程,概念强调3点:1)制定项目管理决策必须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2)环境管理项目涉及不同利益群体。3)环境具有内在不确定性。之
后,Lee[19]在《环境适应性管理:科学与政治的综合管理》(CompassandGyroscope:IntegratingScienceandPoli
ticsfortheEnvironment)中进一步描述了适应性管理的内涵及基本管理框架,他认为,适应性管理是生态系统管
理方法之一,要强调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并把生态系统的利用与管理视为试验过程,从试验中不断学习。管理的
具体过程为,管理者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设计假设试验并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搜集、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将
执行结果与预先设计目标进行比较;最后,在比较中学习,发现错误、丰富知识,以改变、调整项目计划。
除此之外,Nyberg和Taylor[20]、Walters[21]分别在森林生态学[20]、流域综合管理[21]等领域对适应性管理的
概念做出过深刻阐释。由于适应性管理应用的领域广阔,其概念因目的、制度背景以及研究者对自然和科学的看
法相异而不尽相同。但是,深刻体会适应性管理的蕴意,可以认为是“从实践中学习,以学习指导实践”的螺旋式
推进环境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图1[22]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形象描绘。
适应性管理的模式有3种。一是,增量式适应性
图1 适应性管理循环系统[22]
犉犻犵.1 犃犱犪狆狋犻狏犲犿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犮狔犮犾犲狆狉狅犵狉犲狊狊[22]
   A:基于现状条件,确定概念模型 Designanexplicitmodelofyour
system;B:制定项目管理计划Developamanagementplanthatmaxi
mizesresultsandlearning;C:制定监测计划Developamonitoringplan
totestyourassumptions;D:实施管理与监测计划Implementmanage
mentandmonitoringplan;E:分析数据,交流结果Analyzedataandcom
municateresults;S开始:明确群体目标Start:Clarifygroup’smission;I
重复:基于结果,学习与适应Iterate:Useresultsandadaptandlearn
管理(incrementaladaptivemanagement)[23],又称进
化型或试验-错误型模式[18]或反应型管理[24]。该方
法只进行一些表面的决策,用于指导实际,以期改善生
态系统。这种形式多数情况下是“糊弄了事”,没有目
的性,从中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是早期的、可能无价值的
管理经验。二是,被动适应性管理(passiveadaptive
management)[25],也称为顺序型学习,它基于现有的
知识、信息和预测模型制定管理决策。随着新知识、信
息的获得,模型被升级,决策也相应调整。在此模式
下,采用历史数据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尽管
此模式是使用二手数据和经验来指导决策,但依然显
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三是,主动适应性管理(active
adaptivemanagement),与前2种模式不同,它完全依
赖于对新的假设检验。通过对假设试验的学习以确定
最佳管理战略。主动适应性管理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它把政策和管理活动视为试验和学习机会[19],并将试
验结果和学到的知识结合到政策、管理措施的制定和
执行过程中[23]。主动适应性管理为可选择的管理模
式提供信息,并对其相对实施效果进行反馈,而不是集中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适应性管理的实践
适应性管理自产生之初甚至之前,就已经在自然领域(如渔业、森林、水资源管理等)得到应用。由于适应性
管理与不确定性紧密相连,使其备受关注,成为处理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
据Falanruw[26]描述,很早以前,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人们通过采用管理措施,营造了可防白蚁的
森林、海岸带红树林以及可以饲养鱼类的海草,同时,采取措施进行监督控制,利用故事和音乐记录执行过程并举
行宗教仪式使管理措施法制化等,其结果使得资源缺乏的群岛养活了大量的人口。Lee[19]认为密克罗尼西亚人
的经验包含了现代适应性管理的理念,即“管理措施即是试验,从试验中不断学习”。
适应性管理产生之后,最初用于渔业管理,到20世纪90年代,已在北美和澳大利亚得到广泛应用。北美水
鸭捕获管理是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729]。1995年,美国渔业野生动物局率先对北美水鸭捕获实施适应性管
362第20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1年
理[3033]。该项目以保证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为指导原则,构建预测模型,实施计划并进行监测。通过实际结
果与预测结果比对,不断调整优化预测模型,根据优化的预测模型,对下一年的水鸭捕获计划进行重新决策、实
施、监测、评估和模型再优化,如此往复。适应性管理已在该领域执行了十多年,获得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的支持,为大范围开展动物保护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决策方法。
流域生态治理与恢复是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初,由于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圣露西
港湖南端约300000hm2 湿地成为 “湿地型农田区(EAA)”,致使过量磷流入湿地及附近的湖泊、河流中,导致本
土植物香蒲(犜狔狆犺犪狅狉犻犲狀狋犪犾犻狊)迅速生长,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美国联邦政府于1992年颁布
法令,要求实施 “湿地系统营养祛除(ENR)”工程,通过采取适应性管理,流域的生态治理与恢复获得了令人满意
的效果。
适应性管理在森林管理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在美国西北部森林区,由于采伐方法不当,环境遭到破坏。1993
年美国森林生态管理评估小组提出了 “人类社会-森林生物群落-自然环境”复合生态系统[34],要求必须坚持
以开放的、复杂的大系统观来管理森林资源。在适应性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四步式拯救计划,即“制定计划
→采取措施→监测→调整计划并开始新一轮工作循环”。该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取得了很大成功。目前,林
业比较发达的加拿大、印度、芬兰、意大利等国也正在不同程度地推行适应性管理。
近几年,草原管理开始借鉴适应性管理模式。如美国南加州的草地管理方式正是被动适应性管理的例子,由
于受到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城镇化等影响,南加州本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对此,
Chadden等[35]提出了研究计划,根据文献、现有数据资料,经综合分析获得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信息,同时,在充
分听取生态学家、管理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构建系列预测模型,初步设计计划,建立试验单元,文献报道时计
划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而澳大利亚东南部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则运用了主动适应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澳
大利亚东南部袋鼠草原[kangaroograssdominatedsystems,菅草(犜犺犲犿犲犱犪狋狉犻犪狀犱狉犪)为主]和非袋鼠草原[non
kangaroograssdominatedsystems,小袋鼠草(犇犪狀狋犺狅狀犻犪spp.)和茅草(犎犲狋犲狉狅狆狅犵狅狀spp.)为主],以保护本地植
物及其生境的复杂性为目标,基于火烧和放牧利用对不同草原的影响,选择状态-转化模型和决策树等,构建不
同干扰方式(放牧、火烧、割草及不干扰)下系统变化趋向预测模型,提出具体的试验方案,为进一步开展草原适应
性管理打好了基础[36]。
1.3 适应性管理的问题与难点
适应性管理自产生以来,受到了普遍关注和重视,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正是因为广泛的应用,其理论与实践
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适应性管理在应对自然资源管理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目前大多处于理论层面,可供参考
的案例较少;加之目前人们对适应性管理的概念、理论等有着不同的阐释,这势必影响管理者、各利益相关者对适
应性管理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影响其实施效果[37]。
第二,适应性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学习”[3],强调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可见一斑。
第三,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制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和众多利益群体,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
和吸收多方意见、建议,争取各利益群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3]。
第四,适应性管理的对象是开放、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目前人们对其认识有限,要想解决系统中
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工作思路方式,适应性管理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循环的过
程[3],因此时间长、耗资大就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争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支
持,为适应性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完善,将为适应性管理在各领域更广泛、有效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而这一不断发现问
题、探讨和完善的过程,本身就是适应性管理。
46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1) Vol.20,No.2
2 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适应性管理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和试验阶段,且多集中在森林管理和
水资源管理领域。草原保护与管理逐渐受到适应性管理理念的影响,但是,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科学的框架体系
并完整地付诸实践。尽管如此,一些探索性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1 国内适应性管理理论的阐释
国内关于适应性管理的探讨多见于2000年之后的生态系统管理领域。
于贵瑞等[38,39]从生态系统特征、适应性管理特点及公众参与等方面阐释适应性管理。指出,处于外部环境
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演替是其动态性的主要表现,加之各种人为因素,系统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适应性管
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它能够依赖我们对生态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
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和行动计划不仅要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
和科学分析,以使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公众更多了解由于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而且还要通过对公众
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理解和参与适应性管理行动。
杨金荣等[40]认为,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有足够的弹性和适应能力,可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目标的变化,它可能是不确定性和知识不断积累条件下唯一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同时,
他还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明晰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与过程。
王文杰等[41]指出,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是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不断探索、认识区域生
态系统本身内在规律、干扰过程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的系统过程。基于对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基本概念
的理解,研究并构建了包括“确定管理目标→系统适应循环阶段与恢复力辨识、模拟→制订与总体目标一致的具
体目标→分析管理方案可行性、调整→提交决策部门制订决策方案→方案实施→对管理与调控系统监测与评估”
在内的7步循环式适应性管理过程框架。
传统的管理方式试图减缓已有的环境变化,是被动的、强制性的管理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各相关利益群体,各
利益群体仅是被动的执行,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之相反,适应性管理则认为,外部的环境变化已在所难免,除了
减缓这种变化外,人类应该更好地去适应变化;此外,适应性管理强调参与式管理,通过充分学习和吸收多方的意
见、建议,动态改变管理方式,增强生态系统适应性,实现全新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适应性管理的讨论与研究,目前还多停留在理念的引入和对其基本内涵的阐释阶段。但是,这些研究有
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适应性管理,并为其在未来系统管理中应用奠定基础。
2.2 适应性管理在国内草原管理中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草原适应性管理的深入、完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鲜见报道。但是,国内在草原基础研究领域,已取得
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开展草原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随着适应性管理理念影响的不断扩展,草原适应性管理阐
释和探讨开始出现,部分科研项目也瞄准了适应性管理,希冀能够在草原适应性管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知识、经验,作为适应性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指导未
来的草原适应性管理实践。在生态学研究领域,李博[42]、刘钟龄等[43]对草原地区植被类型与分布规律、草原资源
评价与生态分区、草原植被退化演替规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草业科学研究领域,钱学森[44]、任继周[45]等基
于系统工程理念,提出、建立和发展了草业科学,并形成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当前,随着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生态
系统健康等概念的引入与发展,以草原为对象,从放牧生态学、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及管理等方面开展了非
常广泛和深入的探讨[4649]。
对草原适应性管理及相关概念的引入和阐释,表明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适应性管理在草原管理中的巨大
潜能。李建龙等[50]提出“适应性放牧利用制度”的概念,认为适应性放牧管理制度就是遵循草原的可更新性和季
节生长规律,通过科学的草畜关系、放牧时间、放牧强度、放牧方式及牧场轮换等集成配套,建立起来的一套综合
利用草原制度。柳海鹰等[51]在探讨草原管理时强调,要建立健全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服务的科学实验、预测和预
报网络,为制定相应的草原生产计划提供依据。周道玮等[7]围绕草原管理,从生态系统管理出发,阐述了生态系
统管理的基本科学规范,即系统的边界是明确的,系统的功能取决于其结构、多样性和整体性,系统在时间上和空
562第20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1年
间上是动态的,研究者掌握的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意外性和有限性特征。杨理和杨持[52]认为,草原生态系统是一
个不断面临意外环境胁迫的动态变化系统,这种变化过程是非线性的,发生变化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导致变化的
非人为因子在时空上是随机分布的,对于这样的一个进化的、动态变化的多平衡生态系统,应该打破追求气候顶
级的传统管理理念,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新理论,适应性地解决草原资源的保护问题。晏兆莉[53]从牧野(range
land)资源共管的概念出发阐释了一个具有显著适应性管理特征的草原管理模式,认为“共管”是2个以上社会主
体通过公正协商对特定地理范围或系列自然资源进行合作管理的情形和过程,共管程序应包括准备、协商和协议
的实施与修正3个阶段。
除此之外,目前一些国家科研项目也瞄准了适应性管理在草原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如由科技部批准立项,以
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为依托部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维持与适应
性管理的科学基础”(2007CB106800),以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为依托
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70933004),这些
重大科研项目必将为适应性管理工作在我国草原管理工作中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2.3 国内草原管理实践
关于适应性管理在草原管理中的实践,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还属鲜见。不过,近几年来,在草原管理
的实践中开始重视共管与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适应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性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的
意义。如典型的渗透着适应性管理模式的中澳合作内蒙古草原管理项目援助第2期,2002年开始在兴安盟实
施。项目以政策和草原管理为主,通过采用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与实践途径,实现了草原经营权分配,建立社区草
原管理组织与制度等。该项目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管理特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回顾前一阶段计划、决策的
执行情况,根据现实状况调整计划,并强调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与实践的循环往复性[54]。社区资源共管或参与式
管理在草原管理研究和实践当中已有成果报道,如宁夏草原社区管理模式[55]、西藏那曲综合牧区发展项目中的
草原共管模式[56]、四川红原、诺尔盖县草原共管模式[57,58]等。这些关于草原共管与公众参与的案例虽然还不是
完整的适应性管理模式,但是,它们仍然给予研究者很多启示,具有很好的学习实践价值。重视并充分发挥社区
参与式管理积极作用的同时,将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到未来草原管理过程当中,在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框架内开展
草原管理,有望获得更好的成效。
3 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的展望
我国草原面积广大,区域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差异明显,且随着多因素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
草原正向多维方向演化和发展。适应性管理作为应对系统不确定性的有力管理工具,将在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和
利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前提是须在符合国情和区情的适应性管理理论、模式及运作机制途径上取得突破。
3.1 加强适应性管理的理论研究
理由理念和概念探讨转向更有可操作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1)要解决适应性管理的普适性
路径和中国草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相结合的问题。适应性管理一般地沿循“制定目标和计划→采取措施→
监测→调整计划并开始新一轮工作”的路径进行,但对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目标的草原管理,如何确立因地制宜
的管理路径框架,如何科学地协调草原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关系,协调草原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关系,仍需做大
量深入的工作。2)要解决适应性管理的监测、学习和试验的简化和减缩成本问题。适应性管理的理念优越性人
所共知,但其系统问题的复杂性、管理过程的繁复性以及学习和试验的非自觉性,是使适应性管理停留于概念的
主要原因,应在简化监测和学习环节方面加强研究,使适应性管理向管理工具过渡发展。3)要解决草原适应性管
理的尺度适宜问题。中国草原管理是多级行政管理和牧户家庭牧场管理的结合体,理论研究要解决适应性管理
如何适应以工程或项目为单元、以行政层次或行政区域为单元、以牧户家庭牧场为单元等问题,考虑中国当前草
原承包生产的实际,应充分重视草原牧区基本生产和生态保护单元[5]———家庭牧场的作用,发挥经营者在小尺度
草原复合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将其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到科学的适应性管理当中。
3.2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基础研究
草原生态系统充满不确定性。草原的科学管理应是基于对系统发生、发展、运行、维持与演变机理的正确认
66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1) Vol.20,No.2
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其具体内容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任继周[45]提出草业“四个生产层,三
个界面”的结构模式、系统耦合与相悖论、系统效益与健康评估方法等,是研究者认识和深入研究草原的重要基
石。但是,要实现草原适应性管理,仍需进行更深入的草原生态系统基础研究,包括草原退化程度、标准和退化原
因、草原演化过程的人草畜土关系、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规律、系统发展的定性趋势辨别与定量阈值
判断依据和方法等等。
3.3 整合多维度理论、知识与方法
草原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复杂工程,它是基于对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规律准确把握基础
上的,综合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且可持续为目标的管理。无疑必须有庞大、丰富而又
深刻、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作为支撑,实现多学科、多维度知识的深度有机融合,推进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目
前,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这些成果的整合方法以及由此衍生的等
级、尺度推演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面对复杂的草原适应性管理,必须做好多领域理论、多维度知识与方法的
拼接与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结构复杂、运动复杂、边界复杂、功能复杂的草原生态系统。
3.4 开展符合我国草情的管理模式示范
我国草原面积广大,气候-土壤-植被、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等时空异质性明显,要走草原保护和管
理的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依据各地区草情,探索多样的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念,当前,要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典型代表地区,建立以盟市或旗县为基本单元、以代表性牧户家庭牧场为样本的草原管理试验
研究平台,开展草原适应性管理试点和示范研究,探索差异化的草原管理模式,为大范围实践适应性管理集结经
验、探索道路。
3.5 构建数字草原信息网络、提高草原监测预测能力
草原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草原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急需现代化草原资源和生态-社会经济数据集成平台
来支撑[59]。目前,要整合国内科研院校的草原数据资源以及覆盖全国草原区范围的国家及地方级气象台站、水
文站、生态环境观测站、监测基地等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信息,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通过高度集成办法,构建起较完
备的“数字草原”信息网络,并通过数据挖掘与开发,实现草原实时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测,为草原适应性管理提供
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
[2]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2.
[3] StankeyGH,ClarkRN,BormannBT.Adaptivemanagementofnaturalresources:Theory,concepts,andmanagementin
stitutions[A].GeneralTechnicalReportofForestServicePacificNorthwestResearchStation[R].UnitedStatesDepartment
ofAgriculture,2005:1.
[4] 任继周.中国草地退化主要因为管理失当[EB/OL].20080703.http://epaper.xplus.com/papers/hhkwk/20080703/n29.
shtml.
[5] 丁勇.天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家庭牧场的视角[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6] 杨理.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探析[J].内蒙古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6):3336.
[7] 周道玮,姜世成,王平.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草地,2004,26(1):5764.
[8] 周道玮,孙海霞,刘春龙,等.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的理论基础问题[J].草业科学,2009,26(11):111.
[9] 侯扶江,徐磊.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草业学报,2009,18(6):210225.
[10] 江小雷,岳静,张卫国,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J].草业学报,2009,18(1):219225.
[11] 侯向阳.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及推广应用效果[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1):412.
[12] 田淑芳,王小牛.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化调查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2000,14(4):459464.
[13] 丁勇,牛建明,杨持.北方草地退化沙化趋势、成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6,37(5):580586.
762第20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1年
[14] 侯向阳,杨理.我国草地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3):36.
[15] 侯向阳.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
[16] 任继周.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J].草业学报,2010,19(1):15.
[17] HaberS.EfficiencyandUplift:ScientificManagementintheProgressiveEra,1890-1920[M].Chicago:UniversityofChi
cagoPress,1964:181.
[18] HolingCS.AdaptiveEnvironmentalAssessmentandManagement[M].London:JohnWiley,1978:377.
[19] LeeKN.CompassandGyroscope:IintegratingScienceandPoliticsfortheEnvironment[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3:243.
[20] NybergJB,TaylorB.ApplyingadaptivemanagementinBritishColumbia’sforests[A].InProceeding.FAO/ECE/ILOIn
ternationalForestrySeminar[C].Columbia:PrinceGeorge,1996:239245.
[21] WaltersCJ.Chalengesinadaptivemanagementofriparianandcoastalecosystems[J].ConservationEcology,1997,(2):1.
[22] SalafskyN,MargoluisR,RedfordK.AdaptiveManagement:AToolforConservationPractitioners[M].WashingtonDC:
BiodiversitySupportProgram,WorldWildlifeFund,Inc.,2001:34.
[23] KuselJ,DoakSC,CarpenterS,犲狋犪犾.Theroleofthepublicinadaptiveecosystemmanagement[A].SierraNevadaEcosys
temProject:FinalReporttoCongress(Vol.Ⅱ)[A].In:DavisCA.AssessmentsandScientificBasisforManagementOp
tions[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CentersforWaterandWildlandResources,1996:611624.
[24] HilbornR.Institutionallearningandspawningchannelsforsockeyesalmon(犗狀犮狅狉犺狔狀犮犺狌狊狀犲狉犽犪)[J].CanadianJournalof
FisheriesandAquaticSciences,1992,49:11261136.
[25] BormannBT,MartinJR,WagnerFH,犲狋犪犾.Adaptivemanagement[A].In:JohnsonNC,MalkAJ,SextonWT,犲狋犪犾.
EcologicalStewardship:ACommonReferenceforEcosystemManagement[M].Oxford:ElsevierScienceLTD.,1999:505
534.
[26] FalanruwMVC.PeoplepressureandmanagementoflimitedresourcesonYap[A].In:McNeelyJA,MilerKR.National
Parks,Conservation,andDevelopment:TheRoleofProtectedAreasinSustainingSociety[M].WashingtonDC:TheSmith
sonianInstitutionPress,1984:348354.
[27] JohnsonFA,WiliamsBK,NicholsJD,犲狋犪犾.Developingandadaptivemanagementstrategyforharvestingwaterfowlin
northAmerica[J].TransactionsoftheNorthAmericanWildlifeandNaturalResourcesConference,1993,58:565583.
[28] JohnsonFA,WiliamsBK.Protocolandpracticeintheadaptivemanagementofwaterfowlharvests[J].ConservationEcolo
gy,1999,3(1):8.
[29] NicholsJD,WiliamsBK.Monitoringforconservation[J].TrendsinEcologyandEvolution,2006,21:668673.
[30] NicholsJD,JohnsonFA,WiliamsBK.ManagingnorthAmericanwaterfowlinthefaceofuncertainty[J].AnnualReview
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95,26:177199.
[31] WiliamsBK,JohnsonFA.Adaptivemanagementandtheregulationofwaterfowlharvests[J].WildlifeSocietyBuletin,
1995,23:430436.
[32] JohnsonFA,WiliamsBK,SchmidtPR.Adaptivedecisionmakinginwaterfowlharvestandhabitatmanagement[J].Pro
ceedingsInternalWaterfowlSymposium,1996,7:2633.
[33] JohnsonFA.AdaptiveregulationofwaterfowlhuntingintheUnitedStates[A].In:StahlRG,BachmanAL,ClarkPL,
犲狋犪犾.RiskManagement:EcologicalRiskbasedDecisionmaking[M].Pensacola:SETACPress,2001:113131.
[34] ForestEcosystemManagementAssessmentTeam.Forestecosystemmanagement:Anecologicaleconomicandassessment[A].Re
portoftheForestEcosystemmanagementAssessmentTeam[R].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GPO),1993.
[35] ChaddenA,DowkszaE,TurnerL.“AdaptiveManagementforSouthernCaliforniaGrasslands”[R].UniversityofCalifor
nia,SantaBarbara:DonaldBren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Management,2004.
[36] WongN,MorganJ.ReviewofGrasslandManagementinSoutheasternAustralia[M].Melbourne:ParksVictoria,2007:1
27.
[37] FailingE,HornG,HigginsP.Usingexpertjudgmentandstakeholdervaluestoevaluateadaptivemanagementoptions[J].
EcologyandSociety,2004,9(1):13.
86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1) Vol.20,No.2
[38] 于贵瑞,谢高地,于振良,等.我国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生态学命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7):
885891.
[39] 于贵瑞.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87794.
[40] 杨金荣,傅伯杰,刘国华,等.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原理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4,23(3):103108.
[41] 王文杰,潘英姿,王明翠,等.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2):1
8.
[42] 旭日干.李博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317.
[43] 刘钟龄,王炜,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8490.
[44] 钱学森.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J].中国草原与牧草,1986,3(1):12.
[45] 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643.
[46] 韩国栋,焦树英,毕力格图,等.短花针茅草原不同载畜率对植物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
182188.
[47] 李向林.草原健康评价的概念和方法[A].中国草学会.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草学会,2004:489
495.
[48] 赵萌莉,韩冰,红梅,等.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2):1013.
[49] 单贵莲.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恢复演替研究与健康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0] 李建龙,许鹏,段舜山.草地适应性利用制度设计的探讨[J].草业科学,1991,8(6):6770.
[51] 柳海鹰,高吉喜,成文连.草原管理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草原与草坪,2004,4:2124.
[52] 杨理,杨持.草地资源退化与生态系统管理[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2):205208.
[53] 晏兆莉.牧野资源共管的理念与程序简介[A].见:李向林,安迪,晏兆莉.天然草原共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
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5.
[54] 李鸥,王子林.采用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与实践和可持续性生计途径发展社区为基础的草地管理[A].见:李向林,安迪,晏
兆莉.天然草原共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49.
[55] 张树川,龙治普,齐顾波,等.草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J].草地学报,2007,15(5):479485.
[56] RichardC,AdackN.IntegratedpastoraldevelopmentinNakchuPrefecture:Acomanagementapproach[A].见:李向林,
安迪,晏兆莉.天然草原共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6121.
[57] 泽柏,郑群英,邓永昌.草地共管在红原的实践[J].草业与畜牧,2007,(2):47.
[58] 如甲.四川省诺尔盖县草原共管案例[A].见:李向林,安迪,晏兆莉.天然草原共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
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495.
[59] 袁清,徐柱,张冬梅.浅谈打造我国的数字草原[J].草业科学,2004,(增刊):230233.
犃狀狅狏犲狉狏犻犲狑犪狀犱狆狉狅狊狆犲犮狋狊犳狅狉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犪犱犪狆狋犻狏犲犿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犻狀犆犺犻狀犪
HOUXiangyang1,YINYanting1,2,DINGYong1
(1.Grassland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ohhot010021,China;
2.ColegeofPastoral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2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tpresent,grasslandinChinaisseverelydeteriorating.Existinggrasslandmanagementmodelscan
notdealwiththecomplexityanduncertaintyingrasslandecosystems.Asaframeworkfordealingwithcomplex
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oblems,adaptivemanagementhasbeengivencloseattention.Thispaperover
viewsthedevelopmentofadaptivemanagementintheworldandanalyzestheprospectsforgrasslandmanage
mentinChina.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betaken:1)Stressingbasicresearchonthetheoryofecosys
tems;2)Integratingmultidimensionalknowledge;3)Developinganappropriategrasslandmanagementmod
el;4)Buildingdigitalgrasslandinformationnetworks.Altheseareimportantaspectsofimplementinggrass
landadaptivemanagement,providingthebasisforgrasslandmanagementandconservation.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ecosystemmanagement;adaptivemanagement;integratedmanagement;grasslandmanagement
962第20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