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land use regime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Longzhong part of Loess plateau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全 文 :书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
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李晓东,魏龙,张永超,郭丁,李旭东,傅华
(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摘要: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犘<0.05);土壤全磷含量
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
值显著高于农田(犘<0.05);除10~20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
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
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
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
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
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草地;农田;土壤理化性状;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S15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09)04010308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而又最活跃的有机碳库和氮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1,2]。土地
利用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质量变化的程度和
方向[3]。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和采取的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进而
影响土壤的养分贮量和养分有效性等[3~6]。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增强土壤
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增加土壤侵蚀,降低生物多样性、土地生产力
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7,8]。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是现代土壤学的主要任务
之一[9,10],它可以帮助了解养分的动态变化、土壤的生态过程,为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黄土高原为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干旱草原和荒漠化草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
用,已使该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8,11,12]。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是
人类干扰下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特点,国内学者已经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植被恢复、草田轮作和退耕还林等措
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8,13~15]。甘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10.57万km2,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
92.2%[16]。本研究通过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区至少已有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雨养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2
种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
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榆中县的兰州大学国际地面气候与环境监测站及周围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5.946°,东
经104.137°,海拔1965.8m。地貌为黄土高原残塬梁峁沟壑,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7℃,年降水
量382mm,蒸发量1343mm,无霜期90~140d,年日照时数约2600h[17]。植被类型为半干旱典型草原,塬面草
第18卷 第4期
Vol.18,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03-110
2009年8月
 收稿日期:20080924;改回日期:200811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400501)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90711002)资助。
作者简介:李晓东(1985),男,青海贵德人,在读硕士。Email:lixd06@lzu.cn
通讯作者。Email:fuhua@lzu.edu.cn
地植物主要有本氏针茅(犛狋犻狆犪犫狌狀犵犲犪狀犪)、赖草(犔犲狔犿狌狊狊犲犮犪犾犻狀狌狊)、铁杆蒿(犜狉犻狆狅犾犻狌犿狏狌犾犵犪狉犲)、冷蒿(犃狉狋犲犿犻
狊犻犪犳狉犻犵犻犱犪)等;土壤主要为灰钙土。农业生产为雨养型,主要作物为谷子(犛犲狋犪狉犻犪犻狋犪犾犻犮犪)、豌豆(犘犻狊狌犿狊犪狋犻
狌犿)与马铃薯(犛狅犾犪狀狌犿狋狌犫犲狉狅狊狌犿)等,间歇式耕作,一年一熟制。该区域塬面原为传统的耕作农田,80年代中
期部分弃耕,土地撂荒恢复为草地。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择 在国际地面气候站及周围区域,选择坡向和地势平缓一致的面积各为2hm2 样地4块,分别
为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grassland,GG),围封草地(fencedgrassland,FG),马铃薯样地(potatofield,PF),休闲
耕地(falowcropland,FC)。1)草地为农田退耕20年,现已恢复到天然草地,主要优势种为本氏针茅。围封草地
2005年开始围封。2)农田以轮作方式种植马铃薯、豌豆和谷子,每2~3年休闲。休闲耕地2005年种植谷子,
2006年开始休闲;马铃薯样地在2006年种植马铃薯。
试验样地选择地区耕作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以连根拔起的收获方式替代传统收割的收获方式,土壤中根的
残余物非常少。农田在种植年施入有机肥3000kg/hm2,化肥:尿素30kg/hm2,过磷酸钙60kg/hm2。
1.2.2 样品采集 于2006年5月在每样地内设置3个50m×50m样区,每个样区内随机设2条样线,各样线
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土钻法按0~10,10~20,20~30,30~40,40~60,60~80和80~100cm土层采集土壤样
品,每5个样点混合为1个样本。将土样去除植物根系和石块,充分混匀并用四分法取约1kg的土样带回实验
室进行分析。取样同时测定各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
1.2.3 样品分析 土壤样品室内风干,去除残留的根系用玻璃管压碎,过2mm筛测定速效磷和pH值;四分法
分出部分过0.5mm筛,测定有机碳(SOC)、全氮和全磷。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8]。全氮和全磷用10mL
硫酸,加3.3g催化剂(K2SO4/CuSO4·5H2O=10/1)消化,速效磷用碳酸氢钠溶液提取,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均
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FIAstar5000)[18]。pH值1∶1水土比悬液用pHS23C型酸度计测定[19]。
1.2.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作图,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和pH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土壤各性状的相关性采
用BrivariateCorrelations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有显著影响(图1a)。0~10cm土层,围封草地(9.1g/kg)等相邻的马铃薯样地
(7.5g/kg)和休闲耕地(7.2g/kg)SOC含量高出21%和26%,放牧草地提高19%和24%(犘<0.05)。10~20
cm土层,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0~100cm,各土层农田SOC含量都显著高于草地(犘
<0.05)。围封和放牧草地SO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马铃薯样地和休闲耕地在表层土壤,随土层的
增加而增加,在30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0~10cm土层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SOC含量最高,分别是
9.1和8.9g/kg,马铃薯样地和休闲耕地SOC最大值出现在30~40和20~30cm土层,分别是8.6和9.3
g/kg。
0~20cm土层,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图1b)。在30~100cm土层,各土层农田
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草地(犘<0.05)。土壤全氮在土壤剖面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基本一致,围封草地在0~30
cm土层各层间与放牧草地0~10和10~20cm土层差异不显著,而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最大值出现在
10~20cm土层,分别达到0.94和1.06g/kg;马铃薯和休闲耕地土壤全氮在0~30cm土层随土层增加而增加,
30~100cm土层沿土壤剖面依次降低,土壤全氮最大值出现在30~40和20~30cm土层,分别是1.11和1.57
g/kg,显著高于其他各层。
土壤的C/N,0~10cm土层草地高于农田,围封草地最高为9.79,比相邻的马铃薯样地和休闲耕地高出
27.9%和44.6%,比放牧样地高出11.38%。而10~100cm土层,马铃薯样地C/N高于围封草地和休闲耕地。
2个草地C/N在土壤剖面上呈减小趋势,变幅在4.97~9.79,而农田样地C/N在土壤剖面上没有显著差异(犘>
0.05),马铃薯样地变幅在7.65~8.88,休闲耕地在5.74~7.14,并都在40~60cm达到最高(表1)。
4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4
表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比变化
犜犪犫犾犲1 犆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犆/犖犻狀犲犪犮犺犾犪狔犲狉狌狀犱犲狉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犪狀犱狌狊犲
土层Soillayer(cm) 围封草地FG 放牧草地GG 马铃薯样地PF 休闲耕地FC
0~10 9.79±1.38aA 8.79±0.89aA 7.65±0.60aA 6.77±0.43aB
10~20 7.12±0.26abB 6.02±0.32abB 8.85±0.86aA 6.81±0.29aB
20~30 6.57±0.21abB 6.96±1.08abB 8.21±0.55aA 5.92±0.65aB
30~40 5.47±0.94bB 6.03±0.86bB 7.73±0.68aA 7.09±0.37aA
40~60 5.60±0.50abC 5.87±0.95bC 8.88±1.40aA 7.14±0.71aB
60~80 4.97±0.50bC 5.13±0.31bC 8.62±0.71aA 6.50±0.68aB
80~100 5.15±0.37bB 5.54±0.95abB 7.78±0.42aA 5.74±0.43aB
 注:表中数据均为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犘<0.05),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犘<0.05)。
 Note:Thedatasinthetableareaverage±SE,the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thesamecolumnmeanthesignificancedifference(犘<0.05)ofsoil
C/Nindifferencesoilprofile,thedifferencecapitalinthesamerowmeanthesignificancedifference(犘<0.05)ofsoilC/Nindifferentlanduse.
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影响
0~100cm土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虽基本高于草地,但除20~40cm土层外(图1c),其他土层并无显著差
异。在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0~100cm土体全磷含量变幅在0.56~0.67
g/kg。马铃薯样地和休闲耕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40cm土层随土层的增
加而增加,40~100cm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一致,在30~40和
20~30cm土层,分别是0.75和0.73g/kg。
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60cm土层马铃薯样地显著高于相邻的2块草地和休闲耕地(犘<0.05),其他3样
地间无显著差异(图1d)。0~60cm马铃薯样地土壤速效磷平均值为33.0mg/kg,分别比休闲耕地、放牧草地和
围封草地高出53%,76.9%和63.6%。在土壤剖面上马铃薯样地速效磷含量随土层增加而呈减少趋势,但在0
~30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休闲耕地仅0~1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各土层,其他各层间差异不显著;草地在0
~30cm土层呈减少趋势,40~100cm各土层间无显著变化。
2.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的影响
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的土壤容重为1.18~1.26g/cm3,农田土壤容重为1.11~1.23g/cm3(图1e)。在0~
40cm土层,除10~20cm外,草地(FG、GG)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农田(犘<0.05);40~100cm土层2种土地利用
方式没有显著差异。草地土壤容重在0~30cm土层略有减小,在30~100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农田样地土壤容重除了在20~30cm土层减小外,其余土层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pH值是土壤酸碱性的最直接反映。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土壤pH值,草地显著高于农田(犘<0.05),草
地为8.36~8.90,农田为8.20~8.63,草地比农田高0.16~0.27(图1f)。各样地土壤pH值在0~100cm土层
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都表现出0~30cm土层差异不显著。
2.4 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
各样地土壤容重和pH值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
显著正相关(表2),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与碳素的输入和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关,将自然植被转变为耕
作农田,会导致土壤碳库的迅速下降[20]。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农田退耕转变为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在表层
(0~10cm)显著增加(图1a),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植物残余物的返还导致[13]。Li等[17]的研究也表明围封草地和
放牧草地0~100cm土层地下生物量的55%和39%分布在0~10cm土层,而植物残余物和根系分泌物直接
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Chen等[21]研究指出农田转变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固存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Guo和
501第18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09年
图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
犉犻犵.1 犛狅犻犾狆狉狅狆犲狉狋犻犲狊狌狀犱犲狉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犪狀犱狌狊犲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狊
表2 各样地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
犜犪犫犾犲2 犆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犮狅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狋狊犪犿狅狀犵狊狅犻犾狆犺狔狊犻犮犪犾犪狀犱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狆狉狅狆犲狉狋犻犲狊
项目Item 容重Bulk 有机碳SOC 全氮TotalN 全磷TotalP 速效磷AvailableP pH值pHvalue
容重Bulk 1
有机碳SOC -0.760 1
全氮TotalN -0.785 0.907 1
全磷TotalP -0.738 0.785 0.726 1
速效磷AvailableP -0.633 0.740 0.574 0.646 1
pH值pHvalue 0.877 -0.889 -0.832 -0.692 -0.742 1
 注:表示相关系数达到犘<0.01水平。
 Note:indicatecorrelationcoefficient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
6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4
Gifford[22]的研究表明农田转变为草地后可以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增加量可达30%,表层土壤对碳的积累更
加敏感[23]。在2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农田显著高于草地,这表明长期的施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固
存[24],而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严重的侵蚀淋溶可能导致上层土壤有机碳下移,使整个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
草地[14,2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
减少,主要是由于草地地下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农田土壤0~10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显著低于20~30和30~40cm土层,是因为耕作改善了土壤水分和氧气利用效率,加速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分
解[26]。另外,由于本地区特殊的收获方式,大多数作物的残余物包括根系都从农田移出,仅有少量的植物残余物
输入土壤。
土壤氮素是土壤肥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业生产中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全氮含量受各种因
素的影响,其含量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而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则受人类生产活动,尤其是耕种方式影响最大[27]。
本研究表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要高于草地系统,这可能是由于农田每种植年向土壤投入氮肥所致。0~20
cm土层各样地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可能与植物的吸收利用与氮素的淋溶有关;在20cm以下土层,草地
和农田系统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出与有机碳含量相似的分布趋势,且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图1b),土壤
中的氮素90%以上以有机态存在,凡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全氮含量[28]。马铃
薯样地土壤全氮含量较休闲耕地低,可能因为2005年休闲耕地种植并施肥,由于作物种的原因吸收利用的氮素
较少。而马铃薯样地2005年休闲后种植马铃薯,由于人为干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最终导致氮随土
壤耕作的损失[29],另外休闲耕地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及土壤氮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土壤氮含量在20~
100cm要高于其他样地。
土壤中的C/N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直接影响,通常被认为是土壤氮素矿化能力的标志,C/N低则有利
于微生物的分解,氮的矿化率就高。Ogutu[29]研究指出,土壤C/N一般情况下在人为干扰的土壤中要比没有受
干扰的森林土壤和草地土壤高,主要因为人为干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最终导致氮随土壤耕作的损
失。本研究结果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农田土壤C/N除在表层低于草地外,其余土层都高于草地,特别是当年耕作
的马铃薯样地,显著高于2个草地和休闲耕地;草地表层高,主要由于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农田。
3.2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土壤磷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子,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大量营养元素,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30]。
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磷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草地土壤
磷含量在土壤剖面上没有显著差异,0~100cm土体全磷含量在(0.56±0.04)~(0.67±0.07)g/kg,并且各土
层之间没有差异。土壤-植物系统磷素的循环主要是植物的吸收和植物通过各种形式将磷归还土壤,而植物体
含磷较低,返回土壤的磷对土壤影响较小,因此草地土壤磷含量在各土层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在0
~40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来璐等[31]研究也指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磷含量
均有增加,耕层增加最为明显。
土壤速效磷含量并不能反映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只能说明土壤磷库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壤相对的供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0~60cm土层马铃薯样地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犘<0.05),其平均值为33.0g/kg,
分别比休闲耕地、放牧草地和围封草地高出53.0%,76.9%和63.6%(图1d)。这可能和种植年施肥有关,周宝
库和张喜林[32]研究指出,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种土
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图1d),农田可能主要是由于土壤施磷肥以及施氨态
氮肥降低土壤的pH值,利于Ca-P的转化和溶解[33],增加了上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而草地凋落物的归还以及根
系分泌物对磷的活化[34]可能是其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Lajtha[35]的研究也指出,根系在土壤剖
面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土壤速效磷在土壤剖面上也有类似的趋势。
3.3 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
对于草地,持续放牧增加了表层土壤(0~40cm)容重,这可能是由于家畜的践踏导致[36~38]。农田土壤,长期
的耕作导致除犁底层外的表层土壤容重降低。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能是20~30cm土壤容重较低的原因,
701第18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09年
所有样地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导致土壤
容重有所降低[39]。
土壤pH值是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重要属性,土壤pH值
受母质、生物气候及农业措施等条件的制约,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40],土壤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
着土壤营养元素的存在状态和有效性,它也影响着土壤肥力形成和土壤质量演变过程[41]。本研究结果表明,土
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产生显著的影响,草地土壤pH值要显著高于农田(图1f)。张电学等[42]研究指出,农田
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腐殖酸等能够使土壤pH值有着较大程度的降低。2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值都随土壤
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图1f),这与植被凋落物在土壤表层积累、分解转化[43]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碱性离子的淋
溶有关,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
的有机酸,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pH值,邱莉萍和张兴昌[15]研究得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坡地0~15cm土壤pH
值低于15~30cm土层土壤,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农田表层土壤pH值较低,这可能也和农田土壤使用氮素肥
料所引起的土壤酸化有关。
参考文献:
[1]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100109.
[2]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76279.
[3]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4] 刘世梁,傅伯杰,刘国华,等.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土壤通报,2006,37(1):137143.
[5] ParrJF,PapendickRI,HornickSB.Soilquality:Attributesandrelationshiptoalternativeandsustainableagriculture[J].
AmericanJournalofAlternativeAgriculture,1992,7:511.
[6] SharmaPK,AggarwalGC.Soilstructureunderdifferentlanduses[J].Catena,1984,11:91201.
[7] 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4749.
[8] 巩杰,陈利顶,傅伯杰,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
22922296.
[9] 李新宇,唐海萍,赵云龙,等.怀来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9(6):103107.
[10] 侯鹏程,徐向东,潘根兴.不同利用方式下吴江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J].生态环境,2007,16(1):152157.
[11] 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11.
[12] 周萍,刘国彬,侯喜禄.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08,17(2):918.
[13] 吴建国,张效全,徐德应.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530
538.
[14] 刘守赞,郭胜利,白岩.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坡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22(5):490494.
[15] 邱莉萍,张兴昌.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65976.
[16] 傅伯仁.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6):3034.
[17] LiXD,FuH,LiXD,犲狋犪犾.EffectsoflanduseregimesoncarbonsequestrationintheLoessPlateau,northernChina[J].
NewZealand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2008,51(1):4552.
[18] 王俊,李凤民,贾宇,等.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39444.
[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20] SolomonD,LehmannJ,KinyangiJ,犲狋犪犾.Longtermimpactsofanthropogenicperturbationsondynamicsandspeciationof
organiccarbonintropicalforestandsubtropicalgrasslandecosystems[J].GlobalChangeBiology,2007,13:511530.
[21] ChenLD,GongJ,FuBJ.Effectoflanduseconversiononsoilorganiccarbonsequestrationintheloesshilarea,loessplat
eauofChina[J].EcologicalResearch,2007,22:641648.
[22] GuoLB,GiffordRM.Soilcarbonstocksandlandusechange:Ametaanalysis[J].GlobalChangeBiology,2002,8:345
8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4
360.
[23] 苏永中,赵哈林.科尔沁沙地不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811686.
[24] MorariF,LugatoE,BertiA,犲狋犪犾.Longtermeffectsofrecommendedmanagementpracticesonsoilcarbonchangesandse
questrationinnortheasternItaly[J].SoilUseandManagement,2006,22:7181.
[25] JobbágyEG,JacksonRB.Theverticaldistributionofsoilorganiccarbonanditsrelationtoclimateandvegetation[J].Eco
logicalApplications,2000,10:423436.
[26] MartensDA,ReedyTE,LewisDT.Soilorganiccarboncontentandcompositionof130yearcrop,pastureandforestland
usemanagements[J].GlobalChangeBiology,2003,9:6578.
[27] 邹焱,苏以荣,路鹏,等.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J].土壤通报,2006,37(4):671
674.
[28] 吴建国,韩梅,苌伟,等.祁连山中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6):3946.
[29] OgutuZA.AninversfigationoftheinfluenceofhumandisturbanceonselectedsoilnutrientsinNarokDistrict,Kenya[J].
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1999,58:3960.
[30] 向万胜,黄敏,李学垣.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663670.
[31] 来璐,郝明德,彭令发,等.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磷的变化[J].土壤,2003,35(5):413418.
[32] 周宝库,张喜林.长期施肥对黑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2):143
147.
[33] 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4] 赵琼,曾德慧.陆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53163.
[35] LajthaK.Nutrientreabsorptionefficiencyandtheresponsetophosphorusfertilizationinthedesertshrub犔犪狉狉犲犪狋狉犻犱犲狀狋犪狋犪
(DC.)Cov[J].Biogeochemistry,1987,4(3):265276.
[36] SuYZ,ZhaoHL,ZhangTH.Influencesofgrazingandexclosureoncarbonsequestrationindegradedsandygrassland,In
nerMongolia,NorthChina[J].NewZealand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2003,46:321328.
[37] 傅华,陈亚明,周志宇,等 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初期植被与土壤环境的变化[J].中国沙漠,2003,23(6):661664.
[38] 王启兰,王长庭,杜岩功,等.放牧对高寒嵩草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8,17
(2):3946.
[39] HajabbasiMA,JalalianA,KarimzadehHR.Deforestationeffectson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Lordegan,Iran
[J].PlantandSoil,1997,190:301308.
[40] 高富,沙粒清.西庄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土壤与环境,2000,9(3):223226.
[41] UrszulaK,CarinneAP,RufusL,犲狋犪犾.TheeffectofpHonmetalaccumulationintwoalyssumspecies[J].JournalofEnvi
ronmentalQuality,2004,33:20902102.
[42] 张电学,韩志卿,王秋兵,等.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动态变化规律[J].土壤通报,2007,38(2):251255.
[43]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II.土壤质量评价的碳氮指标[J].土壤,1997,4:169175.
901第18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09年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犾犪狀犱狌狊犲狉犲犵犻犿犲狊狅狀狊狅犻犾狆犺狔狊犻犮犪犾犪狀犱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狆狉狅狆犲狉狋犻犲狊犻狀狋犺犲犔狅狀犵狕犺狅狀犵狆犪狉狋狅犳犔狅犲狊狊狆犾犪狋犲犪狌
LIXiaodong,WEILong,ZHANGYongchao,GUODing,LIXudong,FUHua
(KeyLaboratoryofGrasslandAgroecosystem,MinistryofAgriculture,ColegeofPastoralAgricultural
ScienceandTechnology,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2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Inthisstudyweanalyzed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incroplandswhichwerecultivated
undertraditionaltilageforatleast50yearsandgrasslandswhichhadbeenrestoredfromcroppingfor20years
intheLoessPlateauinGansuLongzhong.1)Differentlandusesresultedin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oilorgan
iccarbon(SOC),totalnitrogen,totalphosphorous,availablephosphorous,soilbulkdensityandsoilpH.In
surfacesoil(0-10cm),SOCcontents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grasslandsthanthoseincroplands,while
totalnitrogenwasnotsignificantlydifferent.Inthesoillayersfrom20to100cm,SOCandtotalnitrogencon
tentsweresignificantly(犘<0.05)higherincroplandsthanthoseingrasslands.Thesoiltotalphosphorous
washigherincroplandsthanthatingrasslandsbutnotsignificantlyso.Inthesoilprofiledownto100cm,the
C/Nratiosincroplandsweremuchhigherthanthoseingrasslands,exceptforthe0-10cmlayer.ThesoilpH
ingrasslandswassignificantly(犘<0.05)higherthanthatincroplandsineachlayer.Thesoilbulkdensitiesin
thegrasslandswerehigherthanincroplands,exceptforthe10-20cmlayer.2)TheSOCandtotalnitrogen
decreasedwithsoildepthingrasslands,butthiswasonlyfoundinthesoillayersbelow30cmincroplands;In
theupper30cmsoillayers,SOCincreasedwithdepth.Totalphosphorousdidnotshow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differentsoillayersingrasslandswhileincroplands,thechangesoftotalphosphorousshowedthesame
trendsasthoseofSOCandtotalnitrogen.Theavailablephosphorouscontentsdecreasedwithsoildepthinboth
grasslandsandcroplandswhilethesoilpHwasthereverse.3)Inbothgrasslandsandcroplands,soilorganic
carbon,totalnitrogen,totalphosphorousandavailablephosphorousshowe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s
withsoilBDandsoilpH.Therewere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soilBDandsoilpH.Significant
positivecorrelationswerealsofoundbetweenSOC,totalnitrogen,totalphosphorousandavailablephosphor
ou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grassland;cropland;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Loessplateau
01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