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20108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农业专项研究项目(981110)
作者简介: 彭镇华(1931 ) ,男,江西吉水人,研究员.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2) 02012110
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
彭镇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91)
摘要: 明清时期起源于皖南山区徽州的徽商是中国的一大商帮, 徽商主要是茶、木、盐和典当四大产
业,其资本积累以及后来的繁荣均得益于徽州丰富的森林资源。徽商重视文化和教育, 在森林资源
的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应用, 在经营杉木、竹子等大宗林产品的同
时,充分发挥徽州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科学经营茶叶、蚕桑、干果、水果、木本油料、纤维类等植物资
源,发展具有徽州特色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 形成了徽州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是我国传统
林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徽商; 传统林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 无平原旷野可为田耕。人多地少的自然状况,使徽州人不得不游食于
四方, 并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 成为在商界占据鳌头的商帮。徽商
的发源地徽州, 又是中国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皖南山区,何以数百年来一个山区如此兴旺,这
与其对山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林业科技进步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
期,尽管徽商兴起繁荣以及林业的经营体系产生了资本积累和运作的萌芽,但是中国近代还是
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 50年的林业明显受到高纬度国家着重于用材林的影响,系
统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 对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
中国传统林业的认识,走出山区自己的发展道路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徽商的兴起与繁荣
由于徽州地区光热水条件好, 动物植被丰富, 仅观赏花木近 200种, 木材主要是杉、竹(笋
竹两用) ; 水果类主要有枣(水东蜜枣闻名全国,行销东南亚)、枇杷、柑桔、雪梨、冻柿;干果类有
板栗、银杏、香榧等; 纤维类植物如桑、棕、三桠等; 木本油料植物如乌桕、油茶、油桐、山苍子等;
药用植物如灵芝、黄莲、杜仲、厚朴、白术、茯苓、丹参、桂皮、丹皮、桔梗、七叶一枝花、木莲等;山
珍类如木耳、香菇、石耳、石鸡等。除此之外, 徽州人还大量经营茶叶(各类名茶)和盆景等,为
徽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徽州虽处万山丛中,但气候湿润, 其物产非常丰富。如竹木、茶叶、蚕桑, 及林副产品等。
徽州的茶叶生产至少在唐代就成为全国主要的基地;又如陶土, 景德镇瓷器名扬海内外, 然而
它不产瓷土,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 等。同时也正是由于山多,与山区经济相连的徽州手工业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 2) : 121 ~ 130
Forest Research
品也极为丰富, 且独具特色。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闻名全国。
徽州地区山多田少的自然条件,使徽州人不得不从种植用材林和经济林去寻求一条生路,
而水系的通达又为木材及林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徽商中有不少就是以贩卖木材起
家的。因为徽州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 河,往者多取富 [ 1]。徽州杉木输出量很大, 南宋时
严州官吏就以征徽杉税为全州的利孔 [ 2]。明代以后,由于城市建设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愈来愈缺乏, 因此木材的价格也日渐昂贵, 遂使经营山林成为有利可图的
事业。山林材木、茗、栗、桐、漆之属,食利亦无算 [ 3]。一些徽商不仅从事木材的转运贩卖,而
且还置有山场, 经营林副产品, 发展特色产品等。因此, 山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徽州商业
的发达,以及徽商的崛起与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杉、竹栽培和经营
徽州在汉代就以盛产楠梓竹箭 而著称于世。徽州地区的林木、竹属品种众多。按照其
用途,大致可分为用材林:如杉、竹、松、樟等;经济林: 如油桐、漆、乌桕等; 果木林: 如桔、梨、栗
等和薪炭林等。徽州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各种林木的种植、扦插、嫁接、病虫害的防治,
土地的改良等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徽州各种地方志和徽州文书多有这方面的记述,
一些成功的经验并载入了如!农政全书∀等重要的大农学著作。
21 用材林经营
211 杉木 杉木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经营和利用的悠久历史。
由于杉木生长迅速, 材性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杉木树干高大、通直、圆满,分
枝少, 木材轻软, 干后不翘不裂, 易加工, 耐腐蚀,有香气, 为重要优良用材, 广泛用于建筑、桥
梁、造船、电杆、门窗、家具、板材等等,是我国重要的生产、生活商品用材,也是徽州林业生产中
最著名的森林产品。
徽州在杉木生产方面非常注重可持续经营, 从选地、整地、插穗的选择、造林方法、林地的
管理等方面都非常重视适地适树, 小面积林地轮作,其经营面积一般只占山地面积的百分之
几,没有象后来的大规模、甚至上万亩成片的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明!农政全书∀和清
!致富奇书广集∀中都记载了: 江南宣、歙、池、饶等处,山广地肥, 皆可栽插杉苗 ; 徽州!宋#新
安志∀记有: 赤白之杉,岁联为桴(木排) ,下浙水。祁门人则入于鄱, 往者多取富 。女子始生
则为植杉,比嫁斩卖,以供百用 [ 4]。另据!大清一统志∀记载: 婺、祁山多田少,乡民栽杉木为
林,以供赋税,三四十年一伐 。有些山民养生送死,尽在其中 , 杉利盛时, 岁近十万。 !农
政全书∀及!群芳谱∀谈到栽插杉苗时说: 江南宣、歙、池、饶等处,山广土肥。先将地耕过,种芝
麻一年,来岁芒种时,将苗插下,每年耘锄。如山可种, 则夏种粟、冬种麦,可当芸锄 [ 5]。明!弘
治府志∀: 桐子树(油桐)其籽可取油,凡栽杉,必先种此树,其叶落而土肥也 。徽州的杉木插
条造林及经营水平(如林粮间种)等当时处于全国乃至世界最先进水平,在保持山区良好生态
环境条件下,进行多种经营。可见农林复合经营在我国山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徽州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有助于木材的运输和跨境经营。徽州境内虽然多山地丘陵, 但相
对高差不大,林木采伐方便。区内河湖水系发达又为木材水运提供了便利。每年木商, 于冬
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 [ 6]。
民间依靠栽杉木为生,三、四十年伐一次,称为拚山。在杉木销售兴旺的年份,每年收入超过十
12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万两白银。在徽州方志及大量徽州文书资料中, 总是不难发现一些当时被推崇表彰的人物与
木材贸易有关。现仅以!婺源县志∀人物孝友 为例。在这些以孝友著称的人物中, 有十余人
经营木材贩运。当然,由于这只是婺源县咸丰时期孝友人物中从事木材经营的部分情况,远不
能反映徽州历史上木商的全貌,但也足以显示林业商品经济对徽州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象太
学生、监生之类的儒商也积极参与林木经营等商业活动,促进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宋
元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 冲击着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即使公卿世家,若不会营运生财,
他们的田园不久就会业易几姓 。另一方面,如果会生财营运, 则可由贫而富。在这种社会经
济变动中,一些为儒业的知识分子逐渐改变对商人的看法,认为学先治生,亦前贤所教, 吾何
避 [ 7] ,而进入商人的行列,这是因为当时是士农工商 ,商人是社会最底层人物,被人们所鄙
视,由于这些儒商的产生,提高了徽州山区商人的地位,扩大了徽商的经营范围,同时也提高了
徽商的经营水平及商业信誉。综合起来,徽州的木商有几种类型,他们的经历、资金、经营方法
及其本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各不相同, 有吴养春那样家资巨万、山场数千亩、贩木获利数十余
万,并且世代业盐于淮扬两浙天津诸处的大木商,万历间曾输饷银三十万两, 诏赐其家中书舍
人六人 [ 8]。
212 竹子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竹种多样性来看,全世界共有竹
种70多属, 1 000多种,而中国有竹种 37属,占世界竹属的 50%多,竹种(含变种) 500余种,约
占世界竹种的 42%。可见,中国竹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 许多竹种为我国特有, 特有竹
属就有 10个, 特有竹种 48个,故有竹子王国 的美誉。竹子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晋
时戴凯著!竹谱∀就有系统研究。由于它有特殊的材性、不同的用途, 全身都是宝。因此被广泛
应用于人民的生活、生产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 国家特设官职为司竹都尉 或司竹
监 ,以及渭川千亩竹,其人富同千户侯 。徽州是我国竹子重要产区, 竹子的生产、经营和利
用也形成了徽州地区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竹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最早的文字记载材料 ∃ ∃ ∃ 竹简就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有力证据;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和劳动人民对高尚精神的追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在古老的中华民
族文明史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明 。真是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
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这些都充分说明竹子在我国栽培的悠久历史和重要的使用价值和美学
价值。与此同时,竹子在我国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栽培、利用技术。
竹子用途的多样性形成了竹子与我国劳动人民有不解之缘,从其传统的用途看,竹子被用
来搭建房屋,制造生产和生活的各类器具,如睡觉用的床, 吃饭用的碗筷, 生活用的桌椅板凳,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扁担、箩筐等等,举不胜举。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竹子加工业十分发达,凡
乡镇都有篾店, 以至村村都有篾匠,形成了巨大的竹子产业。
竹子还被用于制造传播和记载文化的竹浆纸;鲜笋或笋干作菜肴;房前屋后种植竹子优化
环境、陶冶情操。在生态价值的利用上,由于竹子鞭根交错, 四季常青, 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
防风固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在社会价值利用上,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发现竹子形态
多姿,秆形丰满,幽雅含蓄,各种园林竹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 被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行业,各
地纷纷建立竹种园, 难怪古代诗人有不可一日无此君 的千古佳句。
22 森林资源合理利用
据!歙问∀记载: 世之所称者数物耳。其徽以砚美而拜官,廷 以墨妙而赐姓,纸号麦光称
123第 2 期 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
洁,茶采春先占胜。今者砚与纸不可得,而墨与茶又鲜精,是焉得为世重乎。他若兽有野豕、山
羊、栗鼠、竹狗; 鸟有朱鹤、 鸡、黄雀、画麋;水族: 石鸭、金丝鳗、马蹄鳖为最;仙畜四翼鱼足奇;
果属: 木瓜、杨梅、梨枣、柿 ; 蔬品: 蓣、药、 、 、 、菲、笋、苔; 竹备班紫,木植松杉;药则紫
术、黄连、昌草、麦冬、黄精、茯苓、白石英、何首乌;其所产者, 不尽于斯, 而如斯者,亦不皆常有
耳 。由此可见,徽州人在明清时期就充分认识到山区森林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并在实际
的生产经营中扬长避短, 合理经营。
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讲究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俗话: 高山松杂、矮山梯茶、阳
坡油桐、阴坡油茶、山坞竹杉、沟埂桑桠、村前果木,屋后棕杷,青山绿水,山村美景如画 。
除了用材林以外,茶叶也是徽州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南宋以后,徽州茶区名茶生产全面
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休宁松萝茶创制于明初, 到明代中后期已远近闻名, 明末清初松萝茶
制法已传播到安徽南北和赣、鄂、浙、闽诸省, 成为当时质量优良的大宗茶品。清嘉庆年间,松
萝茶因大量出口,发明了松萝茶精制技术,逐渐演化为屯绿。1896年黟县茶商余伯陶, 以眉茶
的制法为基础, 精益求精研究出抽蕊珍眉 , 运往上海出售受到欧洲消费者交口称赞; 而屯溪
另一家茶号研究出的特级贡熙 颇适合俄国消费者的嗜好。从此抽蕊珍眉 行销欧洲, 特级
贡熙 行销俄国, 都成为世界茶叶市场的畅销品。祁红为中国名茶后起之秀, 创制于 1875年,
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1915 年, 祁红 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荣膺金质奖章。从此,
祁红誉满中外, 畅销世界。此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泾县火青等名茶大多创制于
清代中后期。明清年间由于六安霍山芽茶(雨前极品一枪一旗)质量非别样芽茶可比, 逐渐成
为贡茶之佼佼者,专供皇室内用。到清末, 徽州茶、六安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已享盛誉,统称
徽六名茶 。茶叶当时收入非常高,成为一大产业,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栽培、经营和加工技术。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必然会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喜爱, 因此,只要不断提高我国的茶叶质量和经营技术水平,中国的茶业一定会在世
界市场上占一席之地,中国的茶文化也一定会受到其他各国人民的喜爱。
除此之外, 徽州还有很多其它的森林资源,比如说蜜枣,明清时期其制作加工技术已达到
相当高的水平, 也形成了当时徽州的一大产业。此外, 银杏、板栗、香樟的生产,以及山区的油
桐、油茶等,还有漆、乌桕等在皖南山区的边沟地角上有很多栽培。特别是乌桕,是当时生产蜡
烛的主要原料, 除了供应安徽省本省的需要外,还在全国行销,都成为当时徽州地区的重要产
业。
森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促进了徽州手工业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局面。前面提到
徽州人在经营杉木、竹子外,还经营茶叶等多种经济树种。除此之外,徽州人还经营与森林资
源有关的手工业品, 如纸、墨、砚、漆器等。这些著名产品除了歙砚之外,都与森林资源的合理
开发与科学使用密不可分。
徽墨, 徽州所产松最佳,其松烟宜于制墨。 池州九华山及宣歙诸山皆产松之所 , 黄山、
黟山、罗山之松品惟上上 [ 9]。南唐李超子等至歙州, 看见当地有许多健康老人就决定留居此
地,并研制出坚如玉,纹如犀的徽墨。此后凡造贵重墨者就首推徽州人。
徽州所产纸,品种多,历史悠久而名贵。据康熙!徽州府志∀,纸有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
目。宋代,歙、绩溪界有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故世号龙须纸。当时有进札、殿札、玉板、观音、
京帘、堂札诸纸,皆出休宁。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 ,
12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 10]。宋以后,徽州新造仿宋藏经笺纸, 亦佳 。造纸的原料是徽州盛产
的楮、麻、竹等, 以楮纸为多。楮树极易生长, 其皮可以加工为布,亦可捣烂后造纸,即是江南楮
皮纸。据说, 新安之水清澈见底, 利以沤楮。故纸之成, 振之似玉雪者, 水色所为也。其岁晏
敲冰为之者,益坚韧而佳 [ 11]。徽纸畅销各地, 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爱其轻细, 额贩至
成都, 每番视川笺价几三倍 [ 12]。除此之外, 宣纸又是徽州的另一大特色产品, 由青檀皮制造
的宣纸名扬海内外, 至今仍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
清方以智!物理小识∀称赞徽州漆器:绢胎鹿角灰磨者,螺钿用金银粒杂蚌片成花者, 皆绝
古未有。这与徽州诸邑产漆以及山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漆则诸邑皆有之。山民夜刺漆,插
竹笕其中,凌晓涓滴,取之用匕刮筒中, 磔磔有声, 其勤至矣 。!明史#阿寄传∀所扎以十二两白
金为资本, 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倍其息 , 历二十年,积资巨万 的故事,是贩漆业兴盛的一个
例子。
徽州的花卉、盆景生产也有悠久的历史, 开发利用的花卉达到近 200种, 特别是徽州的盆
景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至今仍有经营花卉盆景达 400多年的山村。花卉盆景业对我国产生
较大影响,徽州盆景曾被称为徽派盆景,在我国的盆景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 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了徽州山区经济的发展
森林资源是徽州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明清时期国家重要税收来源,当时的房屋
建筑、制造日用生活器具的原材料以及柴草燃料等都直接取自山林。许多树木的果实如枣、
栗、柿等可做辅助食物,有些树木的花、叶、皮、茎等加工后亦可在灾荒时充饥。林木的种植出
售为山区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女子始生则为植杉,比嫁斩卖,以供百用 是徽州
山区的习俗。
山场是徽州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土人稀作田, 多以种杉为业 [ 2]。林业生产是徽州农
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山区的自耕农拥有一些田地山场,以自己的生产工具进行劳动,兢兢
业业耕山种林。山场经营作为农业的重要补充, 并可以扩大再生产。如明代正德年间徽州文
契中一份遗嘱所反映的那样, 其二处山内,吾朝夕辛勤,遍山栽养苗竹及松杂等木, 并茶株果
木。年来已得其利%% [ 13]。这位父仕昌当时六十余岁, 抱病在身。从弘治四年到立遗嘱的
正德九年共二十三年期间, 经济情况处于上升阶段, 通过买业,扩大了山场; 并以其自家的劳
动,朝夕辛勤,种植了多种林木,逐年有所收益,逐渐由贫而至巨富。
山场经营是徽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徽商拥有数百亩到几千亩的山场。他们经营
山场一般是采取召人到山住歇,栽坌锄养苗木 [ 14]的方式。召人住歇就要辟立田庄, 上庄的
佃户名为庄佃, 其中包括佃仆。另外,也把山场佃与近山能干之人,便于防盗防火 [ 14]。占地
广阔的山场往往设数处田庄。较大规模的山场都有一套比较完全的经营管理制度。例如祁门
程姓地主, 承租及续买山场充斥本都十保并外都者,难以枚举 [ 14] , 各房标分各业者不计,仅
混业未分山场就有一千多亩。各号山场浩繁, 必须得人司治 [ 14] ,设有管理者和治山者。管
理者职权大于治山者,对于诸如治山者是否称职, 拚卖山柴山木、典置山场分成,外姓侵害山场
所有权时的交涉,治理山场所费谷银等的财务收支等等,可以做出决定性的处理。治山者负责
具体工作, 督令佃户栽养,经常巡视,各项事宜须与管理者商议请示。兴养林木的目的是为了
出售木材而获利, 凡杉木成材拚卖,治山者告于管理, 同家长家众一齐商议, 务要至山亲视围
125第 2 期 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
径数目,合众评品应值时价,毋背众私行以招物议,毋低价贱售以取众怒 。所获火盗,轻则投
治,重则告鸣,赔还木价 [ 14]。程姓地主并设有簿册, 山场长养, 逐年功效不同,必须递年治山
事迹萃于一册, 方有稽考 。簿内开注某年佃与某人某处栽分杉苗若干;山佃某人斩拨某处杉
苗若干;收买某人某处力分若干;某处大苗若干; 某处小苗若干; 某处拚卖砍木若干; 某处拚卖
柴价若干%% [ 14]。
经营山场还要投入资本 ∃ ∃ ∃ 租谷和银两,作为治山专用款项。开销治山者巡行每日每人
饥食谷三 ,跟随伴仆每人日给工食,管办山佃酒食谷,治山者所用纸笔物件,及每年的办公费
银等等, 递年所需, 不为无费 [ 15]。但是,地主根据切身经验认识到: 田之所出,效近而利微,
山之所产,效远而利大 , 得人共济,不出二纪之余,当获无穷之利 , 有非田租可伦 , 近年众
用,赖以取给 [ 15]。山场林木生产既有这么大的利益,难怪已有千余亩山场的地主, 访有近庄
相应山场 仍要买业 [ 15]。可见, 徽州在明清时期对山地及森林资源的经营已达到了较高的
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形成了一整套的适合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的科学管理制度。
林业集约经营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林业的集约经营与徽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
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林木生产把徽州众多的人口与商品经济直接联系起来。农民或地主一般与商品经
济没有多少必然的密切联系。但是,林木生产则有所不同, 凡是以土地(山场)等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参与生产过程者,势必与商品经济发生直接密切的联系。地主(山主)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把地租(山租)转化为其他可以直接利用的生活生产资料, 或者转化为货币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和奢侈品以及生产资料, 否则地租对于地主就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农民包括佃仆,也要通过商
品交换把所得林木转化为货币,购买或换取起码的生活生产资料,否则就无法进行劳动力的再
生产。林木产品进入商品经济领域的途径,一般是由木材采购者拚买砍伐,木价由拚买者付给
林木所有者,如万历年拚买林木契约: 十五都汪福春等,今承拚到本都郑安信分下英才名目山
一号,坐落五保,土名东坑源, 系三百三十九号%%拚到四至立山浮木, 先后前去砍斫, 其价付
足。今恐无凭, 立此为照%% [ 16]。拚买者或雇人或亲自砍伐木材下山买卖: 西都谢进原今
买到本都谢文辉宅土名程培坞东培浮木%%其二处四至内木植无分大小, 进原砍搬前去发卖
%% [ 17]。
第二,林木生产中出现了货币地租。由于林木产品的商品性质, 无论佃租所得皆需转化为
货币。有时,在林木出卖之后, 佃户交纳的山租就是货币, 即山主所得的柴价或木价。从山主
来说, 也乐得直接收取货币,免去自己卖柴、木的麻烦。据目前所见,万历年间已存在此种情
形,如二十六年文约: 立合同人林长云、洪文童等,今承到山主张采甫等黑坞鸡头 ,土名烂柴
坞北培山一局, 于上旧长养松木%%今两班看守人等分为八股%%自后拚山木斫山柴俱照八
股分则,上纳柴价。有拖欠者, 即时逐出%% [ 18]。如果说,该租约规定的上纳柴价似乎属于
货币租过渡折租 性质, 万历二十七年休宁程良璧卖山地赤契则明确写着: 此项山地无论丰
欠年成,均是每遇三年收山租银四钱 [ 19]。可见在徽州山林经营中,已明显出现了货币地租。
第三,林木生产中使用了雇佣劳动。在林木生产的过程中, 无论是锄作栽养、看守管理、出
拚砍伐或拖木放运等劳动,也存在雇工的现象。天顺四年、正统八年,祁门县两契约上虽有雇
人锄捍 、雇人拨作栽养杉苗 [ 20]等字样,其雇工似同佃户。可是某些受雇者已领取货币作为
部分薪资: 立守册据人方玉巧,今因汪府体字二千九百二十五号、又二千九百二十四号山业交
12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身看管%%言定每年汪府出钱六百文、又山业内草柴概与身作看守薪资%% [ 21]。另一方面,
在伐木的雇佣劳动中,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计件工资: 例如砍伐一百二十条竹子,工资银一两;
也有计日工资。
在大规模的专业化林木生产中,肯定使用了相当的雇佣劳动。万历、天启时,歙县富商吴
养春在黄山拥有二千四百余亩山场,专门蓄养木植 , 砍伐树木货卖,年久获利何止数十余万
两 [ 22]。在他被祸下狱的那一年,其山场木材价值三十余万两。如此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可
想而知需要雇佣大量从事种植、养护、砍伐、运输等工人,其中大部分无疑是破产农民, 就是专
门从事林木蓄养的雇佣工人。这种雇佣劳动,反映了徽州地区在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
4 徽商兴起繁荣与林业先进科技应用
徽州山区地高而坡陡,不宜垦种农作物。但是林木则能生长在山区适宜的小环境。因此,
杉木在历史上一向是徽州林木生产的主要产品。大抵新安之木,松、杉为多。必栽始成材,民
勤于栽植 [ 23]。我们见到大量的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租山种木文约,其中以种植松杉为最普遍。
如租某山前去拨作锄种,密插杉苗 , 密种松苗 , 不问平栈, 五尺一棵, 头年粟, 次年麻 [ 5]
等。
徽州人民不但有栽种林木的经验, 还有各种管理养护措施, 以保证林木成材。林木生产过
程比农作物长得多, 需要坚持长期有效的经营管理。其中最重要并具有林业生产特点的养护
措施是斧斤以时,严禁乱砍滥伐和防止火灾。明清徽州许多地区性的封山禁约和政府的官方
告示生动地再现了养护林木的一些情形。例如, 按照林木生长规律定时采伐柴薪、收取果实;
建立隔火地带以防止火灾蔓延;对损害林木者加以轻重不等的惩治等。嘉靖二十六年祁门三
四都养护林木禁约合同的部分就是例证。有些护林公约规定: 准期立夏后五日,许可入山砍
柴草;准期过十月初一日,方能入山捡拾桐子;严禁放火烧山,图挖椿脑,以免柴根尽绝,无种生
发;避免山成荒废、水土流失、卸沙塞田 [ 24]。
由于劳动人民辛勤地种植兴养,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林木生产较以前更为发展,形成徽州
山区以林业为主、林农结合的经济结构。当时人描述农村景色是雨霁浮岚翠欲迷, 村村垣屋
树高低 , 山有一丘皆种木,野无寸土不成田 [ 25]。特别是在杉木和竹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利
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 JKlenischinit父子两代人积 50年艰辛努力,对挪威云杉无性改良增益研究而取得成
果被传为佳话, 中国在东西南北约1 000 km范围内,从事杉树栽培的劳动人民父父子子历经千
年的智慧结晶,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育插杉技术,更应当成为世界林业史上的宝贵遗产。这
套技术巧妙地在杉树栽培生产中进行选育,而选育本身就是杉树栽培生产,形成循环不已的增
优劣汰程序。这种过程中解决了优良基因保存和不断增加,即在选择插条过程中,也就是在自
己了解的采伐迹地上,在原生长好、材积大的伐桩上选取萌条,于是很自然达到增优汰劣必然
结果,从而充分发挥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 [ 26]。插杉造林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并在生产上已取得很大的成果。插条造林的林分, 林木生长较均匀,根颈萌条少,木材
品质优良, 林相整齐, 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如福建南平与建瓯插杉造林, 30多年生的较好林
分,每公顷木材蓄积量达到1 000 m3左右, 年平均每公顷生长量达到 30 m3。湖南江华 41年生
的杉树插条林,每公顷蓄积量 1 3655 m3,年平均每公顷生长量达357m3。这充分说明插杉造
127第 2 期 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
林高产优质,实际上是选择优良类型、优良无性系的必然结果[ 26]。
插条造林对造林地条件特别是土壤条件要求较高,以山坞、山洼、坡谷地的沙质壤土为好。
土质肥沃疏松, 再经深耕施肥(过去采取炼山后全面整地) ,增加表层土壤的养分及通透性,则
萌条扦插后,有充分营养物质可供萌条苗的生长发育, 保持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平衡。由于
萌条苗初期生长快, 最好在冬季( 12月到次年 2月份)休眠期就进行扦插, 有利于根系生长,到
春暖后萌条苗开始生长, 根部能充分提供养料,往往一年中能发 2盘以上枝桠。
!三农纪∀还介绍: 在荒山杉树造林时,有前作芝麻的必要 。根据群众经验,种了芝麻,可
使难以消灭的竹簇鞭根得以迅速腐烂。杉树造林在坡度小的地方进行小面积全面整地, 这是
保证杉苗生长迅速而旺盛的技术措施。炼山后牛犁耕垦,全面翻土, 可使杂草灌木的根系经过
霜冻而枯死,以待来春造林。将山地斫伐烧过治熟。先以桐苗种,后植此黄栗苗。约阔五尺,
成行移苗栽之, 次年耘锄 。山地若不能种庄稼就可以种桐。每掘一穴, 着桐子一枚。苗生,
毋令荒芜%%以(桐子)饼还壅桐根,则结实繁多 。上述记载表明:油桐既可植苗繁殖,又可直
播繁殖。育桐苗需要较肥沃的黄土,但嫌黄土较粘重, 故混拌少许锯末以改良土壤结构。育苗
地要经常保持湿润。如在山地直播,锄翻后先种一年芝麻,可使土壤熟化。播种时, 先在穴中
滴入少许桐油再播入种子,这样可使种子附近土壤中积聚较多水分, 以利于种子发芽。次年要
对幼树中耕和培土。到五六年后, 三年桐己衰退, 杉木郁闭成林,这些都是世界最早以耕代抚,
林粮间种,充分利用土地以及合理轮作(杉木伐后抛荒数年,恢复地力)的方法。
除此之外, 明代发明的杉木材积测量方法 ∃ ∃ ∃ 龙泉尺码 为中国独创。杉木运输历来主
要依靠水运,有从蓄水、拦坝、拦绳、扎排、放排等一整套木材水运方法和技术体系,南京上新河
为杉木在长江水运总汇处,曾经长排三十里,白镪遍地 。
杉木用途广泛, 特别是建筑材用量巨大, 由于其材性优良, 用于梁、柱、板,长期不变形,用
作门窗尤佳。杉木产区所建杉皮屋,几乎房屋所有材料均为杉木,包括室内生活用具, 桌椅板
凳,到婴儿站桶,大人睡床,吃饭用的饭桶、放米用的米桶等等。
竹子在徽州地区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栽培管理技术,如徐光启在论植竹技术时十分强调多
留宿土 。他在!农政全书∀中写道: 移竹泥垛须厚,所云&多留宿土∋ 是也%%谚曰: &一人种竹
十年盛,十人种竹一年盛∋ ,言须大科移植,方不伤其根也 。竹林开花,徐光启提出间段掘老竹
根来补救。这样确有促进竹林复壮的作用。移植母竹采用新生笋成竿 , 即采用一年生幼竹,
这种幼竹生命力最强,移植容易成活,长势旺。微吐苞 时即开始萌动时, 说明适于移植的时
间, 今日栽植丛生竹也采取这些措施。因为丛生竹类无地下鞭茎, 其笋芽生长在母竹秆基两
侧,斜植则两侧的芽都倾向水平位置,长成的新竹之间有一定距离,各株分别占有较大空间,如
直立栽植则长成的新竹重叠拥挤。两竹交加,又中用箴缚定 , 是为了防止风吹摇晃。另一种
埋竿繁殖法, 将嫩竹埋于湿润的土壤中, 的确也能出笋成林。今日有些地方实行埋竹节繁殖
法,将丛生竹的竹杆截成一定长度,每段上有 1~ 2个竹节,斜埋或直埋土中,成活率可达 60%
~ 90%。
!群芳谱#竹谱∀提出的植竹法是: 先期离竹本一二尺,四围剧断旁根,仍以土覆, 频浇水,
俟雨后移致即活,亦不换叶 。王象晋还指出: 种竹之法, 要得天时。五六月间, 旧笋已成,新
根未行,此时可移%%又五月二十日为上时, 遇雨尤佳%%或云,凡七月间栽竹, 无不活者,须
记向背 。谚云: 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 记取南枝 。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王象
12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晋还指出: 栽竹须向阳为妙。先锄地令松,且阔沃以河泥。临时用马粪拌湿土栽,不用作泥浆
水。最忌猪粪, 勿用。脚踏及锄样筑实则笋生迟, 盖土虚松则鞭易行也 。竹根有喜暖的习性,
所以栽竹须选向阳之地, 肥料宜选用暖性的马粪, 而不用冷性的猪粪。
在竹子的开发利用中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明清时期就培育食用竹等。除此之外,竹子还
广泛应用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如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甚至家具等。竹子还用于造纸,其
中在徽州生产的竹纸就远销全国各地。
茶叶是徽州地区的传统产业,徽州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优势。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认定的全国十大名茶中, 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产于徽州,特别是祁门红茶
是国内外闻名的中国茶叶品牌。茶叶是世界最早、最好的饮料之一。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
社会的发展,茶叶作为一种纯天然的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此而形成的茶文化, 也是
我国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 徽州地区的油茶、板栗、枣子(特别是水东蜜枣)、白果(银杏) ,其他果树如白梨、
桃、山核桃、榧等,都形成了一整套的栽培管理和加工利用技术。如!群芳谱∀记载:楂(今油茶)
秋间收子时,拣取大者, 掘地作小窖,勿及泉,用沙土和石子,置窖中。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
分后分栽。三年结实 。这里简要地指出了采种期、选种、种子混沙窖藏催芽、播种期和育苗
法、定植期等。在枣子的开发方面,水东蜜枣有一整套的加工方法, 其产品也远销全国和东南
亚等地区。
在桑树、棕榈、三桠、青檀等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方面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如棕榈栽培
法,据!三农纪∀记载如下: 实熟时斫下, 力捶石上, 或木扮落,其子于肥润林间即生。春移植。
频浇易生。高二三尺须剥棕皮, 易长成林。每岁两剥其皮(即割棕片) ,每剥只五六片。 在乌
桕、油桐和其它原料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方面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
工农业生产中。综上所述,徽州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徽州山区经济形成和发
展繁荣的基础, 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徽州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徽州人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了
徽州人的整体素质, 促进了徽州地区在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的发展[ 27]。这些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的科技进步,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 特别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有一定的启示。
中国许多山区立地条件如此优越, 本不应成为贫困地区,如果今后充分发挥山区不可替代的林
业优势,认真总结中国传统林业的宝贵经验和国外先进经验, 与时俱进,做到古为今用 、洋
为中用 , 扬长避短,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是山区林业走向世界市场的大好时机,一定会
迎来山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 1] !道光徽州府志∀卷二之五
[ 2] 范成大. !知不足斋丛书∀第一八 ( 册
[ 3] 康熙!徽州府志∀卷六
[ 4] 罗愿.!新安志∀卷一
[ 5]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八
[ 6]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
[ 7] 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一三
[ 8] !冬官纪事∀!宝颜堂秘笈∀普集七
129第 2 期 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
[ 9] !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一四九
[ 10] 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
[ 11] 康熙!徽州府志∀卷六
[ 12] !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一五二
[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以下简称历史所)藏,编号 3761
[ 14] 历史所藏雍正三年,乾隆五十二年徽州文契,编号 3500, 4399
[ 15] 程昌.!窦山公家议∀卷五
[ 16] 历史所藏万历十六年成化十年徽州文契,编号 1313
[ 17] 历史所藏万历十六年成化十年徽州文契,编号 937
[ 18] 历史所藏万历二十六年徽州文契,编号 3803
[ 19] 历史所藏万历二十七年徽州文契,编号 3336
[ 20] 历史所藏徽州文契,编号 3109
[ 21] 历史所藏徽州文契,编号 922
[ 22] 历史所藏乾隆年间徽州文契,编号 4918
[ 23] !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一
[ 24] 历史所藏乾隆二十六、四十六、四十九年等禁山护林公约,编号 4998、5007、5008
[ 25]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
[ 26] 彭镇华. 中国杉树[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 27] 彭镇华,张旭东. 徽商兴起繁荣与文化发展进步[ J]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29( 1) : 1~ 8
Huizhou∋ s Businessmen Spring Up and China∋ s Traditional Forestry
PENG Zhenhua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Huizhou∋ s businessmen who came from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was a
big business group in China∋ 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y were mainly engaged in four kinds of in
dustry, i. e. tea, wood, salt and pawnbroking. Their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prosperity
were profited from the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 The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and educa
tion, and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 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forestry techniques in the exploitat ion and ut 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While they managed the business
of large amount of forest products from Chinese fir, bamboo, they also took full advantage of the
Huizhou∋ 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y managed some plant resources in a scientificway such as tea,
mulberry for silkworm, dry fruits, fruits, oil plants, fibrous plants etc. as well as developed the four
treasures of study with Huizhou∋ s features, i. e. writing brush, ink st ick, ink slab, paper, thus, formed
the Huizhou∋ s for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which is the valuable wealth of China∋ s traditional
forestry.
Key words: Huizhou businessmen;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