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Different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on Xiaolongshan in Gansu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全 文 :林 业科 学研 究 2010, 23( 6) : 828 832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10) 06-0828-05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袁士云1, 2, 赵中华1* , 惠刚盈1, 刘文桢3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91;
2 .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 , 甘肃 天水 741020; 3.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科所 , 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 用样方法, 研究了小陇山林区 5 种典型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密度和多样性。结果表
明: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情况总体良好, 小于 50 cm高度级幼苗数量相对较少, 大于 50 cm高
度级幼苗的存活率较高; 5 种改造模式天然更新树种以锐齿栎为主, 其中, 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 模式 3) 更新
幼苗物种丰富度最高, 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 模式 2) 天然更新树种丰富度最小; 带状割灌改造模式( 模式 4 和模
式 5) 和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 模式 1) 的更新树种多样性较高, 各树种分配均匀, 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低; 改造
树种华山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日本落叶松强, 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华山松天然更新。
关键词: 小陇山; 灌木林改造模式; 天然更新; 树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S718. 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 2009-12-31
基金项目 :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经营与恢复技术推广 ( 2008-7 ) ”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 2722-16)
作者简介 : 袁士云 ( 1965— ) , 男 , 甘肃古浪县人 , 正高级工程师 , 在读博士 ,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
* 通讯作者 .
Study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Different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on Xiaolongshan in Gansu
YUAN Shi-yun1, 2, ZHAO Zhong-hua1 , HUI Gang-ying1, LIU Wen-zhen3
(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2. Xiaolongshan Forest Experiment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741020 , Gansu, China;
3. Xiaolongs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of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741020, Gansu, China)
Abstract: Natural regeneration is important on forest management and it?s reflecting the trend of forest development. The
quadrat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dens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seedling trees under five different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on Xiaolongshan, the result show that natural regenerations under the five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are good, the number of seedling with the height class lower than 50 cmis relative less and the pre-
serving rate of seedling with height class greater than 50 cmis higher; the dominant regeneration species is Quercus aliena
for all of the five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tree species abundance of transformed Larix
kaempferi stand with overall shrub cutting ( Model 3) i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transformed Pinus tabulaeformis stand with
overall shrub cutting ( Model 2) is the lowest; the tree species diversities of the transformmodels with zonal shrub cutting
( Model 4 and Model 5) and transformed Pinus armandii stand with overall shrub cutting ( Model 1) are higher, the distri-
bution of tree species in stand was uniform and the concentration tendency was lower.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Pinus armandii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Larix kaempferi and the transform model with zonal shrub
cutting is beneficial to Pinus armandii?s natural regeneration.
Key words: Xiaolongshan;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natural regeneration; tree species diversity
第 6 期 袁士云等: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森林更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 一直是生
态系统研究中的主要领域之一 [ 1 - 2 ] 。森林更新状况
的好坏是关系到森林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的
一个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衡量一种森林经营方式好
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的森林类型有着不同的更
新规律, 不同的树种从结实开始, 到幼苗幼树成长建
立为止也有自己特定的更新特点, 这是森林群落长
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幼苗更新对于种群的稳定和群
落的演替具有重要影响, 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和更
新速率取决于幼苗的数量及其生长状况, 是体现林
分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甘肃省小陇山林
区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 在水源涵养、保
持水土、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
物多样性以及林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展了次
生林培育技术研究, 采用抚育、改造、造林、采伐、封
育等综合培育技术, 全面割灌改造和带状割灌改造
是该林区灌木林地改造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研究
中, 对不同改造模式的林分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
样性等已有研究 [ 3 - 4] , 而对改造后林分的天然更新
情况尚未见报道。本文针对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的
天然幼苗更新密度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揭示
不同改造模式的天然更新特征。
1 研究区概况与改造模式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是处于 104°23′
106°43′E, 33°31′ 34°41′N 间的广大林区, 大多
数地域属暖温带湿润———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
气候类型, 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 7
12 ℃, 年平均降水量 600 900 mm, 年日照时数
1 520 2 313 h, 无霜期 130 220 d。区内的地带
性土壤秦岭以北为灰褐土, 以南为黄褐土, 有机质含
量高, 一般氮含量中度, 磷、钾含量较低, pH 值 6. 5
7. 5。
小陇山灌木林地全面割灌改造是在天然灌木林
地上进行全面清理灌木与杂草, 进行穴状整地, 整地
规格为 40 cm×40 cm×30 cm, 造林密度为 4 950 株
·hm- 2 , 改造时间为 1972 年—1975 年, 改造树种有
华山松( Pinus armandi Franch) 、油松( P. tabulaefor-
mis Carr. ) 和日本落叶松 ( Larix kaempferi ( Lamb. )
Carr. ) , 植苗后到郁闭前对幼林进行 3 5 次抚育,
成林后每隔 10 15 a 进行 1 次抚育间伐, 间伐强度
为 20% 40% ; 灌木林地带状割灌改造是在天然灌
木林地上进行带状割草除灌, 灌木割除带一般宽8
12 m, 保留带为 2 4 m, 穴状整地, 规格为 40 cm×
40 cm×30 cm, 造林密度为 3 330 株·hm- 2 改造时
间为 1982 年, 改造树种为华山松和油松, 植苗后到
郁闭前对幼林进行 3 5 次抚育, 至今尚未进行抚
育间伐。全面割灌改造和带状割灌改造时均保留了
有益的母树、幼树和幼苗, 在山脊两侧保留了 5 m宽
的边际隔离带。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
2007 年 6—7 月, 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李子园
林场选取 3 个全面割灌改造的模式林分, 造林树种
为华山松( 模式 1) 、油松 ( 模式 2) 和日本落叶松改
造模式( 模式 3) ; 2 个带状割灌改造模式, 造林树种
为华山松( 模式 4) 和油松( 模式 5) 。调查林分基本
因子包括坡度、坡向、海拔、郁闭度、树种组成、林分
平均高、胸高断面积等, 其中, 树种组成采用抽样调
查的方法, 即在林分随机设立 20 个抽样点, 调查距
抽样点最近 4 株胸径大于 5 cm 树的属性 ( 树种名
称、胸径大小) 、林分郁闭度等, 断面积采用角规绕测
的方法, 每个林分至少 5 个角规绕测点。在林分中
随机设立 5 10 个 5 m×5 m的小样方进行天然更
新调查, 统计样方内的胸径小于 5 cm 乔木树种幼
树、幼苗的树种、株数和树高。
2.2 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大小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 以反映种
群个体在各个年龄级的存活状态 [ 5 ] 。依据本研究调
查, 大小级结构按照国家林业局资源司有关幼苗、幼
树的更新评价标准中有关幼苗、幼树高度级的分类
方法, Ⅰ级: 苗高 < 30 cm; Ⅱ级: 30 cm≤苗高 < 50
cm; Ⅲ级: 苗高≥50 cm, 胸径 < 5 cm。
本研究以乔木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个体株数为基
础, 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和 Simpson 多样性指数分析林分
天然更新树种的多样性特征:
( 1) Shannon-Wiener 指数: H′= - ∑
s
i = 1
pi lnpi
式中: pi 为第 i 个树种幼树株数在更新总株数中所
占百分比, S为更新树种的数目。
( 2) Pielou均匀度指数: E = H′/lnS , 式中: H′为
Shannon-Wiener 指数, S为天然更新树种数。
( 3) Simpson多样性指数: λ= ∑
s
1
( pi )
2 , 式中:
92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3 卷
S为天然更新树种数, pi 为第 i 个更新树种株数在总
更新株数中所占百分比 [ 6] 。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改造模式林分特征
从表 1 可以看出: 5 种灌木林改造模式林分均
位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山坡上, 坡度均在 33°以
上, 最大坡度为 41°, 海拔高度 1 600 1 700 m, 各林
分的林龄到目前为止最小为 25 a, 最大的为 35 a; 全
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 模式 1) 的郁闭度和公顷断
面积在 5 种造林模式中最高, 其密度较小, 只有 873
株·hm- 2 ; 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 ( 模式 3)
的郁闭度、公顷断面积都较小, 郁闭度只有 0. 54, 密
度为 546 株·hm- 2 , 但其林分平均高较高; 带状割灌
改造华山松( 模式 4) 和油松( 模式 5) 的郁闭度、林
分平均高与平均直径都比较小, 但其公顷断面积并
不是最低的, 这与其林龄较小, 林分密度较高, 没有
进行过抚育间伐有关。
表 1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特征
造林模式 树种组成
林龄
/ a
坡度
/ ( °) 坡向
平均海拔
/m
郁闭度
断面积 /
( m2·hm - 2 )
林分平均直径
/ cm
林分平均高
/m
密度 /
( 株·hm - 2 )
抚育次数 /次
( 强度 /% )
1 9 华 + 1 阔 35 41 N 1 700 0 . 86 22. 5 18. 1 13. 9 873 3( 15)
2 9 油 + 1 阔 35 36 NW 1 700 0 . 76 18. 3 19. 6 12. 6 611 3( 15)
3 9 日 + 1 阔 32 36 N 1 640 0 . 54 13. 3 17. 6 13. 6 546 4( 15)
4 7 华 + 3 阔 25 33 N 1 700 0 . 68 15. 7 8. 9 10. 9 2 532 0
5 7 油 + 3 阔 25 41 NW 1 700 0 . 66 21. 0 11. 0 9. 3 2 223 0
3. 2 不同改造模式林分天然更新密度
更新幼树年龄结构动态可以反映种群幼苗个体
的组配情况、数量动态以及发展趋势, 从而揭示种群
幼苗和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
位 [ 7 ] 。表 2 为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以大小级代替
年龄结构的数量分布。
表 2 灌木林地不同改造模式林分的更新密度 株·hm - 2
改造模式
幼苗高度级
Ⅰ级 ( 苗高 < 30 cm) Ⅱ级 ( 30 cm≤苗高 < 50 cm) Ⅲ级 ( 苗高≥50 cm)
总计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 400 480 8 080 8 960
全面割灌改造油松 640 240 4 240 5 120
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 1 040 2 240 7 600 10 880
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 2 160 3 520 11 120 16 800
带状割灌改造油松 2 560 5 680 9 840 18 080
由表 2 可以看出: 灌木林地不同改造模式林分
的幼苗、幼树更新在各高度级上差别较大。按照国
家林业局资源司有关幼苗、幼树的更新评价标准, 在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和油松模式中, 林分中Ⅰ级苗
和Ⅱ级苗更新数量较少, 更新幼苗约 500 株·hm- 2 ,
其中, 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林分的Ⅱ级苗更新密度仅
为 240 株 · hm- 2, 林分中 Ⅲ级苗数量较多, 均在
4 000 株·hm- 2以上, 更新良好。这可能是因为灌
木林地改造前存在大量的杂灌, 虽然在郁闭前进行
了抚育, 但立地条件更适合这些灌木生长而大量更
新, 造成乔木树种更新困难, 此外, 这 2 个林分的郁
闭度也相对较大, 对林下阳性树种的更新也有一定
的影响。在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林分中,
Ⅰ级幼苗更新不良, 但幼苗的数量较全面割灌改造
华山松林分和油松林分的数量多, Ⅱ级苗更新中等,
更新密度为 2 240 株·hm- 2 , Ⅲ级苗更新良好, 达到
7 600 株·hm- 2。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林
分的更新状况较前 2 种模式林分好, 其原因可能是
该林分抚育间伐的次数较多, 林分郁闭度下降, 林隙
较多,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更新。在带状割灌改造华
山松和油松模式中, Ⅰ级幼苗的数量较多, 但也属于
更新不良; Ⅱ级苗数量都大于 3 000 株·hm- 2 , 改造
油松林模式达到了 5 680 株·hm - 2, 属于更新良好,
林分中Ⅲ级苗数量较多, 属于更新良好; 带状割灌改
造华山松和油松模式时, 保留了 2 4 m的灌木林
带, 这为阔叶树进入林分创造了条件; 另外, 这 2 个
林分的林龄较小, 虽然没有进行抚育间伐, 但林分的
郁闭度也较小, 所以林分的更新情况较好。值得注
意的是: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大于 50 cm高度级幼
树的数量都比较多, 这可能是由于灌木林地在改造
后的一段时间内更新良好, 林下有大量的更新幼苗,
随着时间的推移, 被割掉的灌木又开始发育, 从而影
038
第 6 期 袁士云等: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响乔木树种幼苗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进行了
抚育, 割除了灌木和杂草, 但它们的生长速度较快,
最终影响到了林下幼苗的更新。这也说明, 在灌木
林地改造模式林分中乔木树种幼苗的死亡率较高,
当幼苗高度达到 50 cm以上时, 幼苗存活率较高。
3. 3 不同改造模式林分天然更新幼苗树种的多样性
维持物种多样性已成为森林经营研究的内
容 [ 8] 。森林群落的组成主要以乔木为主, 而乔木树
种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中起着主导作用, 乔木
树种的天然更新能够体现林分未来发展的方向。
表 3 说明: 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 模式
3) 的天然更新乔木树种的丰富度最高, 更新树种数
达到 21 个, 其次为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 全面
割灌改造油松模式的树种丰富度最小, 更新树种仅
8 个, 5 种林分更新幼苗物种丰富度大小依次为: 全
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 模式 3) > 带状割灌改造华
山松( 模式 4)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 模式 1) >带
状割灌改造油松( 模式 5) > 全面割灌清理改造油松
( 模式 2) ;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 ( 模式 1) 天然
更新幼苗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在 5 种林分中是最
高的, 为 2. 410, 其次为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
式和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5 种林分类型乔木
树种幼苗更新的 Simpson 指数最高的为带状割灌改
造油松模式, 其次为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和日
本落叶松模式;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 Pielou 指
数排列顺序为全面割灌改造油松 > 全面割灌改造华
山松 >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 >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
叶松 >带状割灌改造油松。以上结果表明: 全面割
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林分中乔木树种更新种类最
多, 但是林分中各更新幼树的多样性并不是最高的,
更新树种的分配均匀程度较差, 优势树种的集中性
较高; 带状割灌华山松模式林分和带状割灌改造油
松模式林分的更新树种数相对较多, 但这 2 种模式
林分中更新幼树的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高, 分布也
不均匀, 这可能与带状割灌改造保留了一定的灌木
林带以及割除灌木林带后期的萌生有关, 由于保留
灌木林带内的郁闭度较大, 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阳
性树种的更新。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林分的幼
苗更新树种数虽然不是最多的, 但林分中更新幼苗
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最高, 且优势树种的
集中性较低, 更新树种的分配较均匀; 全面割灌改造
油松模式更新乔木树种数虽然最少, 但其优势树种
的集中性较低且各更新树种的分配也较均匀。
表 3 灌木林地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幼苗树种的
多样性比较
改造
模式
树种
丰富度
Shannon-Wiener
指数
Simpson
指数
Pielou
指数
1 19 2. 410 0. 130 0. 819
2 8 1. 724 0. 224 0. 829
3 21 2. 152 0. 225 0. 707
4 20 2. 135 0. 225 0. 713
5 15 1. 714 0. 291 0. 633
为进一步了解各模式林分幼树更新特征, 统计
各林分中更新幼苗数量占前 5 位的树种和改造树种
的更新数量( 表 4) 。
表 4 不同改造模式主要天然树种更新幼苗的密度
改造模式 更新树种 ( 更新密度 / ( 株·hm - 2 ) )
模式 1 苦木 ( 640) 、小叶樟 ( 800) 、漆树 ( 960) 、锐齿栎 ( 1 200) 、千金榆 ( 2 480 ) 、华山松 ( 80)
模式 2 湖北海棠 ( 560 ) 、青肤杨 ( 640) 、多毛樱桃 ( 720) 、甘肃山楂 ( 720) 、锐齿栎 ( 2 000) 、油松 ( 0)
模式 3 鄂椴 ( 560) 、红肤杨 ( 560) 、少脉椴 ( 1 040 ) 、小叶钓樟 ( 1 120) 、锐齿栎 ( 4 800) 、日本落叶松 ( 0 )
模式 4 青肤杨 ( 720) 、华山松 ( 960) 、鄂椴 ( 1 200 ) 、小叶钓樟 ( 1 840) 、锐齿栎 ( 7 440)
模式 5 红肤杨 ( 640) 、甘肃山楂 ( 960) 、辽东栎 ( 1 840) 、青肤杨 ( 3 520 ) 、锐齿栎 ( 8 800) 、油松 ( 160)
注 : 锐齿栎 (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Maxim. ) 、辽东栎 ( Q. liaotungensis Koidz. ) 、青肤杨 ( Rhus potaninii Maxim. ) 、少脉椴 ( Tilia paucico-
stata Maxim. ) 、千金榆 ( Carpinus cordata Bl. ) 、多毛樱桃 ( Cerasus polytricha ( Koehne) Yüet Li. ) 、甘肃山楂 ( 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 ) 、小叶钓樟
(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 、鄂椴 ( ( Tilia oliveri Syzsy) 、红肤杨 ( R.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 Diels) Rehd et Wits. ) 。
由表 4 可以看出: 小陇山林区灌木林地不同改
造模式更新幼树数量排在前 5 位的树种差别较大。
在模 式 1 中, 千 金 榆 幼 苗 的 数 量 最 多, 高 达
2 480 株·hm- 2, 其次为锐齿栎, 改造树种华山松的
更新幼苗数量较少, 只有 80 株·hm - 2 ; 在模式 2 中,
锐齿栎更新幼苗数量最多, 而其它更新幼苗数量较
多的树种多为小乔木, 如多毛樱桃、甘肃山楂等, 没
有改造树种油松幼苗出现, 这可能是由于油松为阳
性树种, 林下大量杂灌形成的阴湿环境对油松的更
新产生抑制; 在模式 3 中, 锐齿栎的更新幼苗数量最
多, 更新密度达到了 4 800 株·hm- 2 , 其次为小叶钓
樟和少脉椴, 调查中也未见到日本落叶松的更新幼
苗, 这可能是由于日本落叶松为强阳性树种和阴湿
的林下环境共同作用所致; 在模式 4 中, 锐齿栎的更
新幼苗数量最多, 达到了 7 440 株·hm - 2 , 其它几个
13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3 卷
树种的更新幼苗也较多, 特别是改造树种华山松, 更
新幼苗数量达到了 960 株·hm- 2 , 说明该林分中华
山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 在模式 5 中,
更新幼苗的数量较多, 锐齿栎的更新幼苗数达到了
8 800 株·hm- 2, 青肤杨的更新幼苗数量也达到了 3
530 株·hm- 2 , 改造树种油松的幼苗更新数量仅为
160 株·hm- 2 , 但较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中的更
新数量多, 说明带状割灌有利于改造树种更新。由
以上分析可知: 虽然 5 种改造模式林分的更新树种
有所差别, 但在总体上, 各林分中锐齿栎的幼苗更新
数量是占绝对优势, 说明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天
然更新树种以地带性顶极树种为主, 如果再没有严
重人为和自然干扰, 各改造模式林分未来的发展方
向是以锐齿栎为主的混交林。此外, 改造树种华山
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和日本落叶松强, 华山松
在带状割灌改造模式中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全面割灌
改造模式强。
4 结论与讨论
( 1)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地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
新幼苗数量较多, 更新密度均达到了 5 000 株·
hm- 2以上, 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更新密度最小,
为 5 120 株·hm- 2 , 带状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最多, 为
18 080 株·hm - 2 ;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小于 50 cm
高度级天然更新幼苗数量相对 50 cm 以上高度级
少, 特别是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和改造油松模
式, 幼苗在小于 50 cm高度级死亡率较高。
( 2)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中, 全面割灌改造日
本落叶松模式天然更新幼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全
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最低;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
式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最高, 其次为全面
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 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的
林分优势树种的集中度较其它模式低, 各树种分配
较均匀; 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的物种丰富程度和
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各模式林分中最低但其天
然更新幼苗的树种分配最均匀, 优势树种的集中程度
也较低; 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林分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
较多, 但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低, 树种分配不均匀。
( 3) 5 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中, 除全面割灌改造
华山松外, 其它模式的锐齿栎的更新幼苗数量占绝
对优势, 在无严重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的前提下, 林
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锐齿栎为主的混交林; 改造
树种华山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和日本落叶松
强, 而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华山松的天然
更新。
林木的更新过程是形成林分结构动态的基础,
影响着森林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林分的天然更新与
生境、林分密度、经营措施、集材方式和树种生物学
特性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9 - 11 ] , 研究林木
更新的重要意义在于揭露林分中不同树种更新的规
律性及其与立地条件、干扰事件以及各种人为经营
措施的关系, 是制定不同树种的经营措施, 特别是确
定主伐方式和更新方式的基础 [ 12 ] 。此外, 林分更新
改造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林地生
产力, 增加林地蓄积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森林的恢
复、保护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 9 ] 。赵中华等曾对
小陇山林区不同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林分空间结
构、树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 3 - 4 ] , 综合其对 5 种
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林分结构、树种多样性、天然更
新及更新树种的多样性等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 带状
割灌改造模式能够改善林分的空间结构, 提高树种多
样性, 而且能够促进林分的天然更新, 其中带状割灌
改造华山松模式在 5 种改造模式中总体上表现最好,
是小陇山林区应该提倡的一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
参考文献:
[ 1 ] 韩有志 , 王政权 . 森林更 新与空间异 质性 [ J] . 应用 生态学报 ,
2002, 13( 5 ) : 615 - 619
[ 2 ] 张 群 , 范少辉 , 沈海龙 , 等 . 次生林林木空间结构等对红松幼树
生长的影响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4, 17( 4) : 405 - 412
[ 3 ] 赵中华 , 袁士云 , 惠刚盈 , 等 . 甘肃小陇山 5 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
式对比分析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8, 21( 2) : 262 - 267
[ 4 ] 赵中华 , 袁士云 , 惠刚盈 , 等 . 小陇山不同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
树种多样性研究 [ J] . 林业资源管理 , 2008( 1) : 53 - 58
[ 5 ] 封 磊 , 洪 伟 , 吴承祯 , 等 . 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动态研
究 [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3, 21( 5) : 401 - 405
[ 6 ] Simpson E H.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 J] . Nature, 1949 ,
163: 688
[ 7 ] 苏小青 . 不同演替 阶段中 黧蒴 栲种群 的大小 结构与 分布 格局
[ 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0, 6 ( 6) : 499 - 504
[ 8] Hurlbert S H. The nonconcept of species diversity: a criteria and al-
ternative parameters[ J] . Ecology, 1971 , 52: 577 - 586
[ 9 ] 郭建钢 , 周新年 , 王国良 , 等 . 不同采集方式对马尾松林天然更新
的影响 [ J]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0, 20 ( 4) : 302 - 305
[ 10] 席青虎 , 铁 牛 , 淑 梅 , 等 .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研
究 [ J] . 林业资源管理 , 2009( 2 ) : 44 - 48
[ 11] 王 梅 , 张文辉 .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长更新状况及群落结构
[ 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9, 37( 7) :75 - 80
[ 12] 徐化成 . 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经营 [ M] .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
社 , 2004: 166 - 167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