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 (6) : 807~812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6) 0620807206
生态恢复后的千烟洲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胡理乐 1, 4 , 刘琪 23 , 闫伯前 3, 4 , 朱教君 1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16;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1北京农学院食品系 ,北京 102206; 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关键词 :人工林 ;群落类型 ;群落垂直结构 ;优势种
中图分类号 : Q9481121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5208220;修回日期 : 2006205216
基金项目 : 国家 973项目 (2002CB4125)资助
作者简介 : 胡理乐 (1979—) ,男 ,江西南昌人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13 通讯作者 : liuqj@ igsnrr. ac. cn
Com 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Plan t Comm un ities in Q ianyanzhou,
J iangx i Prov ince under Ecolog ica l Restora tion
HU L i2le1, 4 , L IU Q i2jing23 , YAN B o2qian3, 4 , ZHU J iao2jun1
(1. Institute of App 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L iaoning,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Beijing 102206, China; 4.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Q ianyanzhou (QYZ) Ecological Station established in 1983 w ith an area of 204 hm2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Before 1982, herbs had been dom inant, sparsely dotted w ith shrubs. After
202year restoration of the vegetation, the vege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th forest coverage and species
diversity. Forest coverage had increased to 93. 3% in 1999 from 0. 4% in 1982. The vegetation could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 s: artificial forest, accounting for the most percent, and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These
two group s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12 types. Based on the 2003 field work, The authors studied p 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 s: 1) On the study p lo ts were there about 150 spe2
cies, of which 100, 49 , and 47 grew in arbor layer and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respectively. Of 12 commu2
nity types, the amount of species in shrub layer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other two layers. A s to 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L iqu idam ba r form osana community showed the highest and Im pera ta cy lind rica l
var. m a jor community the least. The amount of species in arbor layer of artificial forest was smaller than those of
natural P inus m asson iana forest, but no difference in understory. 2 ) L oropeta lum ch inense, Q uercus fabric and
V accin ium bractea tum were dom inant shrub species w ith a w ide distribution. Three ferns W oodw a rd ia japon ica、
D ryopteris a tra ta and D icrannepteris d ichotom a were dom inant herb species. L ianas were sparse, butM illetlia retic2
u la ta were found in all forest types. 3 ) Up to now some natural regeneration species, such as Eu rya m u rica ta、
Q uercus fabri、V accin ium bractea tum、R hus ch inensis、A d inand ra bock iana , had grown in the arbor layer of artificial
forests. Some herb species, such as A rund inella setosa、M iscan thus floridu lus、Isachne g lobosa、S cirpus triqueter,
which were dom inant ones in the herb layer before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disappeared now. 4)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natural P inus m asson iana community and L iqu idam ba r form osana community showed more comp lex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comparing w ith artificial forests. For the artificial forests, the conifer and broad2leaves m ixed forest had a more
comp lex structure. In both natural P inus m asson iana community and L iqu idam ba r form osana community, it was
dom inated by individuals w ith height of 3~4 m , while 10~12 m in the artificial forests.
Key words: artificial forest; community type; vertical structure; dom inant species
江西省千烟洲地处亚热带 ,水量充足 ,具有典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属常绿阔叶林地带。由于长
期的不合理利用 ,小流域治理前的千烟洲森林植被
早已破坏殆尽 ,以草丛为主 ,伴有小面积灌丛 [ 1 ]。
1983年 ,中科院南方考察队在这里进行红壤丘陵综
合开发治理试验研究 ,包括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水
资源合理利用等 ,并建立了试验站。20 a后 ,千烟洲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主要表现在 :森林覆盖率不断上
升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生物生产量与生物多样性快
速增长。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 ,植被类型由原来的
荒草坡变成茂密的森林。1999年统计结果显示林
地面积已达 190. 56 hm2 ,占千烟洲试验站总面积
93. 3%。植物群落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为了分析生态恢复对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
响 , 1980和 1990年试验站曾做过两次植被调查 ,比
较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变化 [ 1, 2 ] ,但未对植物群落特
征深入研究。本文根据 2003年夏季群落调查资料 ,
对群落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 ,分析了种类组成、群
落垂直结构 ,讨论了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与群落种
类丰富度的关系 ,比较了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及半天
然林之间群落垂直结构的差异 ,揭示生态恢复对植
被重建的意义。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千烟洲试验站位于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 , 115°
04′13″E, 26°44′48″N。海拔多在 100 m左右 ,相对
高度 20~50 m,属典型的红壤丘陵地貌。试区年平
均气温 17. 9 ℃, ≥0 ℃活动积温 6 523 ℃, ≥10 ℃
活动积温 6 015 ℃;平均降水量 1 489 mm;年日照时
数 1 406 h,太阳年总辐射量 4 349 MJ·m - 2 ;无霜期
323 d,具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按照柯本的
气候分类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 3 ]。
野外调查于 2003年于 7—9月进行。选择不同
森林类型分别在阴、阳坡各设 1个 20 m ×20 m样
地。有些群落受地形及群落自身面积等因素限制 ,
将样地面积缩为 10 m ×10 m或 5 m ×5 m的样方。
共 10个 20 m ×20 m样地 , 14个 10 m ×10 m样方 , 2
个 5 m ×5 m样方。20 m ×20 m样地分成 4个 10 m
×10 m样方进行乔木调查 ,并在每一个 10 m ×10 m
样方内随机设 2个 5 m ×5 m灌木样方、4个 1 m ×1
m草本样方。对样方作永久标记以便复查。将 3 m
以上的植物记为乔木层 ,对乔木层植株进行每木检
尺 ,记录树高、枝下高、胸径、冠幅、生长状况及郁闭
度 ;灌木层记录每一种类的优势高度、株数、盖度及
样方总盖度 ;草本层记录每一种类的平均高度、多
度、盖度及总盖度。同时用手持 GPS和罗盘仪测量
海拔、坡度、坡向、经纬度。将 26块样地划分为 12
种类型群落 ,群落命名原则为 :根据乔木层第一优势
种或前 2优势种命名 ;灌丛根据灌木层和草本层第
一优势种命名 ;草丛根据草本层第一优势种命名。
2 结果分析
2. 1 群落类型
千烟洲植物群落类型可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两大类型 ,以人工林为主。天然次生林有马尾松
( P inus m asson iana Lamb. )林 ,面积较小 ,仅占全站
总面积的 0. 43% [ 3 ] ;此外 ,站内还零星分布着小面
积次生灌丛和草丛。人工林面积大 ,群落类型多 ,可
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 ,其中以针叶林
为主 ,并可细分为单优种和双优种两种群落。单优
种群落有 :马尾松林、杉木 ( Cunningham ia lanceola ta
(Lamb. ) Hook. ) 林和湿地松 ( P inus elliottii En2
gelm. )林 ,其中湿地松种植面积最大 ,故以其作为代
表群落 ;双优种代表群落有马尾松 +湿地松林。针
阔混交林有 :湿地松 +木荷 ( Sch im 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 +山鸡椒 (L itsea
cubeba (Lour. ) Pers. )针阔混交林 ,后者受人为干扰
较严重 ,因此以前者为代表群落。阔叶林代表群落
为板栗 (Castanea m ollissim a B lume) +枫香 (L iqu id2
am bar form osana Hance)林 ,该群落属于薪炭林 ,乔木
层只有 3个种类 ,人为干扰严重。枫香林由于自然
更新种类较多 ,呈现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之间的
过渡群落类型。根据种类组成特点 ,本研究将群落
共分成 12种类型 (表 1)。
80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6期 胡理乐等 :生态恢复后的千烟洲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表 1 样地概况
编号 面积 / (m ×m) 群落名称 高度 /m 坡向 / (°) 坡度 / (°) 海拔 /m
A 20 ×20 枫香林 13 NE53 20 98
A 20 ×20 枫香林 13 NW8 45 85
B 10 ×10 木 2疏花雀麦灌丛 1. 5 NW75 35 85
B 10 ×10 木 2疏花雀麦灌丛 1. 5 NW75 35 85
C 10 ×10 木 2蕨灌丛 3. 5 NE85 25 124
C 10 ×10 木 2蕨灌丛 3. 5 NE72 20 103
D 5 ×5 白茅草丛 1 NE80 2 132
D 5 ×5 白茅草丛 1 NE80 2 132
E 10 ×10 天然马尾松林 12 NE55 15 130
E 10 ×10 天然马尾松林 9 NE72 20 112
F 10 ×10 马尾松 +湿地松林 11 W S35 15 134
F 10 ×10 马尾松 +湿地松林 11 NE30 3 117
F 10 ×10 马尾松 +湿地松林 11 NE45 5 116
F 10 ×10 马尾松 +湿地松林 11 NE22 5 119
G 10 ×10 马尾松 +山鸡椒林 5. 5 SW82 30 110
H 20 ×20 马尾松林 13 NW10 35 102
H 20 ×20 马尾松林 12 SE35 25 107
I 20 ×20 杉木林 12 NE20 10 95
I 10 ×10 杉木林 10 SE35 20 94
J 20 ×20 湿地松林 13 SW23 20 102
J 20 ×20 湿地松林 11 W S10 5 94
K 10 ×10 板栗 +枫香林 10 NW35 8 92
K 10 ×10 板栗 +枫香林 8 NW60 8 90
L 20 ×20 湿地松 +木荷林 12 W S40 30 85
L 20 ×20 湿地松 +木荷林 12 NW12 5 76
L 20 ×20 湿地松 +木荷林 12 NW12 20 79
注 :疏花雀麦 (B rom us rem otiflorus ( Steud. ) Ohwi) ,白茅 ( Im perata cylindrica l var. m ajor (Nees) C. E. Hubb. ) , 木 (Loropeta lum chinense (R.
B r. ) O liv. ) ,蕨 ( Pteridium aquilinum (L. ) Kuhn var. latiuscu lum )。
2. 2 种类组成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 ,小流域治理前的千烟
洲森林植被早已破坏殆尽 ,以草丛为主 ,伴有小面积
灌丛 [ 1 ]。1982年底 ,在千烟洲 204. 2 hm2的土地总
面积中 ,林地只占 0. 4% ,耕地占 10. 3% ,散生草丛
和灌丛的荒丘荒地占 84. 1% ,其它占 5. 2% [ 3 ]。草
丛群落以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群落建群种 ,主要有 :
刺芒 野 古 草 ( A rund inella setosa Trin )、五 节 芒
(M iscan thus floridu lus (LaB Ill. ) W arb. )、芒萁 (D i2
cranopteris d ichotom a ( Thunb. ) Bernh. )、白茅、柳叶
箬 ( Isachne g lobosa ( Thunb. ) Kuntze. )、藨草 (S cirpus
triqueterL inn. )等。大多数灌丛为被反复砍伐过的次
生灌木或小乔木萌生而成 ,其中以白栎 (Q uercus fab2
ric Hance)萌生灌丛分布最广 ,灌木主要有 :白栎、美
丽胡枝子 (L espedeza form osa (Vog. ) Koehne)、牡荆
(V 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 Sieb. et. Zucc. )
Hand. 2Mazz. )、 木、椤木石楠 ( Photin ia davidson iae
Rehd. )。
小流域治理 20 a后千烟洲植物种类逐渐丰富。
12个群落共约有 150种植物 ,灌木层种类最多 ,有
100种 ,乔木层与草本层分别有 49、47种。乔木层的
组成基本上是造林初期的不同混交状态 ,但有的地
段天然更新的阔叶树种已经开始进入乔木层。湿地
松、马尾松、杉木是主要 3种人工造林树种 ,另有枫
香、木荷、板栗等。乔木层常见天然更新种有 :格药
柃 ( Eurya m urica ta Dunn. )、白栎、乌饭树 (V accin ium
bractea tum Thunb. )、盐肤木 ( R hus ch inensis M ill. )、
四川红淡比 (A dinandra bock iana Pritz. ex D iels)等 ,
高度一般低于 5 m。 木、白栎和乌饭树是灌木层
分布最广的 3个种类 ,从郁闭度大的人工林到光照
充足的灌丛及草丛 , 12个群落均有分布 ,且常为优
势种 ,说明这 3种植物对光的适应能力强、生态位
宽。牡荆主要生长在路边等阳光充足的地方。草本
层突出特点是蕨类植物占有重要地位 , 12种类型群
落共有 12种蕨。草本层前三位优势种都是蕨类植
物 ,分别为狗脊蕨 (W oodw ard ia japon ica ( L. f. )
Sm. )、暗鳞鳞毛蕨 (D ryopteris cycad ina ( Fr. et Sav. )
C. Chr. )、芒萁。狗脊蕨和暗鳞鳞毛蕨分布的群落
类型均达到 9种 ,芒萁分布于 7种类型群落中。大
量蕨类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森林环境的形成 ,和小流
90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域治理前以耐旱植物为特征的荒草坡构成明显对
照。刺芒野古草、五节芒、柳叶箬、藨草等治理前的
草本层优势种现已不见分布。层间植物很稀少 ,最
常见的是鸡血藤 (M illetlia reticu la te Benth. ) ,在 10
种类型群落中有分布。海金沙 (L ygod ium japon icum
( Thunb. ) SW. )是草质缠绕藤本蕨类植物 ,在群落
中重要值较小 ,但分布广泛 ,除白茅草丛和天然马尾
松林外 ,其余 10种类型群落均见分布。
各群落种类数分布格局有所不同 ,其中马尾松
+山鸡椒林 ( G)和板栗 +枫香林 (A )由于人为干
扰严重 ,种类数分布格局与其它人工林有很大差异
(图 1)。
图 1 物种数分布图
由图 1可知 ,所有群落中灌木层种类数均高于
乔木层和草本层。从各群落植物种类总数分析 :具
乔木层的群落 >灌丛 >草丛。枫香林 (A )种类最
多 ,湿地松 +木荷林 (L )、马尾松 +湿地松林 ( F)次
之 ,马尾松 +山鸡椒林 ( G)种类数仅比草丛 (D )多。
乔木层种类数 :枫香林 (A ) >天然马尾松林 ( E) >
所有人工林 ( F~L)。人工林中 ,马尾松林 (H )乔木
层种类数最多 ,共有 14种 ;其它人工林乔木层种类
在 10种以下 ;干扰严重的马尾松 +山鸡椒林 ( G)、
板栗 +枫香林 ( K)最少。灌木层种类数 :乔木群落
>灌丛 >草丛 ,这说明乔木层的存在对灌木层种类
数增加有着正面的作用。马尾松 +湿地松林 ( F)种
类数最多 ,湿地松 +木荷林 (L)与枫香林 (A )并列第
二。天然马尾松林 ( E)与其它人工林种类数相当 ,
在 30~34之间。草本层种类数 :人工林 (除马尾松
+山鸡椒林外 ) >枫香林 (A ) >所有天然次生林 (B
~E)。湿地松 +木荷林 (L )、马尾松 +湿地松林
( F)排前 2位 ,枫香林 (A )略高于天然次生林 (B~
E)。天然马尾松林 ( E)与所有人工 ( F~L )相比 ,乔
木层种类数比人工林多 ,但灌木层和草本层两层种
类总数和人工林比相差不大 ,表明人工造林为林下
植被自然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
2. 3 群落垂直结构
白茅草丛 (D )仅灌木层和草本层 ,群落内种类
稀少 ,草本层盖度极大 ,灌木散生于草丛中。 木 2
疏花雀麦灌丛 (B )位于水土流失实验地 ,是乔木层
植物全部砍伐后的次生灌丛 ,植株最高仅 3 m,群落
不具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不大 ,分别为
61%、44%。除上述 2个群落外 ,其余 10个群落都
具乔木层。 木 2蕨灌丛 (C)虽可区分为乔木层、灌
木层及草本层 ,但乔木层除去零星分布的少数几株
高约 9 m、胸径达 29 cm的马尾松外 ,其它常见种如 :
盐肤木、乌饭树、 木等种类高在 3~5 m之间 ,乔木
层和灌木层分化不明显 ;灌木层盖度大 ,高达 95% ,
草本层盖度极小 ,在 12个群落中最低。天然马尾松
林 ( E)的显著特点是 :灌木层盖度大 ,乔木层、草本
层不及人工林发达。人工林中 ,除去干扰严重的马
尾松 +山鸡椒林 ( G) ,各群落盖度分布格局相似 :乔
木层盖度基本相同 ,在 75%左右 ;乔木层盖度均大
于灌木层和草本层 ,并大于所有天然次生林乔木层。
枫香林 (A )乔木层盖度是 12个群落中最大的 ,高
达 82%。
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主要反映在乔木层 ,选
4个代表群落分析垂直结构。湿地松林 ( J )在千烟
洲站种植面积最大 ,将其作为人工林的代表。另外 ,
湿地松 +木荷林 (L )、天然马尾松林 ( E)、枫香林
(A )分别代表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半天然林。
统计不同高度级内个体数分布情况 (表 2) ,然后讨
论 4个群落的垂直结构。
表 2 各高度级的林木密度
高度 /m 林木密度 /
(株·hm - 2 )
枫香林 天然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 湿地松 +木荷林
3 513 2 950 88 58
4 513 1 250 25 50
5 363 400 0 58
6 300 50 0 67
7 175 250 50 133
8 213 100 150 125
9 100 150 188 175
10 200 50 400 383
11 188 50 563 458
12 175 150 125 342
13 175 50 75 83
14 25 100 13 17
01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6期 胡理乐等 :生态恢复后的千烟洲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群落立木密度排序为 :天然马尾松林 ( E) >枫
香林 (A ) >湿地松 +木荷林 (L ) >湿地松林 ( J )。4
个群落最高植株均为 14 m,个体稀少 ,主要为马尾
松 ;因为天然马尾松树龄比人工马尾松长 ,所以天然
马尾松林 ( E) 14 m树木密度比另外 3个群落大。枫
香林 (A )高 3、4 m的树木密度最大 ,均为 513株 ·
hm - 2 ,然后一直下降 ,到 9 m处树木密度仅有 100株
·hm - 2 ;但 10至 13 m高处树木密度上升到一个较
稳定水平 ,在 200~175株 ·hm - 2之间。3~4 m高
的树木主要为天然种类 ,按树木密度从大到小排序
主要有 : 枫香、牛筋树 ( L indera g lauca ( Sieb. et
Zucc. ) B l. )、乌饭树、 木、白栎等 ,这 5种类植株数
占 55. 4% ,只有枫香是人工种自然更新的小树。5
m以上天然更新种很少 ,以枫香、白玉兰 (M agnolia
heptapeta (Buchoz. ) Dandy. )、马尾松这 3个优势种
为主 ,樟树 ( C innam om um cam phora (L inn. ) Presl. )
和马褂木 (L iriodendron ch inense (Hem sl. ) Sargent. )
这 2个亚优种主要分布在 11 m以上。天然马尾松
林 ( E)高 3、4 m 处树木密度极大 ,分别为 2 950、
1 250株 ·hm - 2 ,共占乔木层 75. 7% ; 6~14 m间各
高级度的树木密度在 50~250株 ·hm - 2之间变化。
马尾松在 4~14 m高均有分布 ,而人工马尾松林的
马尾松均高于 7 m, 且在 9 m 以上的植株中占
9119%。湿地松林 ( J )的植株主要集中在 10 m 和
11 m 处 ,密度分别为 400、562. 5 株 ·hm - 2 ,共占
5715% ; 7 m以上植株除少数几株马尾松外 ,全为湿
地松。3~4 m的植株很少 ,仅占 6. 7% ,主要为 木
和四川红淡比 ;且缺乏 5~6 m高度级的植株 , 14 m
高的树木很少。湿地松 +木荷林 (L )的情况与湿地
松林 (J)较相似 ,以 11 m左右的树木为主 ,为 458. 3
株 ·hm - 2 , 10~12 m植株占乔木层植株 6017%。但
湿地松 +木荷林 (L ) 3~7 m的植株比湿地松林 ( J )
多 ,且层次结构更丰富。由以上分析可知 :天然马尾
松和枫香林 (A )乔木层垂直结构比人工林复杂 ,天
然马尾松林 ( E)和枫香林 (A )各高度级都有植株分
布 ,并且存在起伏变化 ;而人工林植株主要集中在约
11 m高处 , 9 m以下植株稀少 ;另外 ,人工林群落总
树木密度也比前两者小。
3 讨论
3. 1 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过渡
枫香林人工林群落初期乔木层种类为人工种
植 ,但具有许多与其它人工林不同的群落特征 ,乔木
层种类丰富 ,其中很多种类是天然更新进入上层林
冠的。这可能与附近有种源补充以及林地光照及土
壤条件较适宜等因素有关。其它人工林乔木层天然
更新种类稀少 ,同林分高度郁闭光照不足有关。枫
香林群落垂直结构与天然马尾松林相近 ,乔木层以
3~4 m高的幼年植株为主 ,主要是天然更新种类 ;
而以湿地松林、湿地松 +木荷林为代表的人工林均
以高 11 m左右的植株为主 ,主要是人工栽植种类。
另外从乔木层种类优势度来看 ,枫香林乔木层为多
物种共优。
3. 2 乔木层优势种与群落种类丰富度的关系。
植物群落内种类优势度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功
能和其它种类所需要的环境 [ 4 ]。千烟洲 12个群落
的种类数排序为 :枫香林 >湿地松 +木荷林 >马尾
松 +湿地松林 >其它人工林。这些群落乔木层优势
种的优势度情况为 :枫香林第一优势种枫香优势度
仅 24. 1,前 4优势种的优势度之和才达到 61. 2,为
多优势种群落 ;湿地松 +木荷林和马尾松 +湿地松
林乔木层前 2优势种优势度比较接近 ,为 2种类共
优群落 ;其它人工林乔木层第一优势种具有绝对优
势 ,为单优势种群落。由于马尾松 +山鸡椒林、板栗
+枫香林人为干扰严重 ,种类数很少 ,所以对这 2群
落不加以考虑。以上讨论反映了 :优势种优势度越
大 ,群落种类数越少 ,但是和群落的胸高断面积却没
有紧密的联系 , 反映了群落内种群之间的补偿
效应 [ 5 ]。
3. 3 植物种类动态变化
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林下植物对改善表层土壤肥力、减少林地水土流
失、促进杉木凋落物的分解等都具有明显的作
用 [ 5, 6 ]。 木和白栎是灌木层前 2位优势种 ,其中 ,
木比白栎具有更大的优势度。但小流域开发治理
前 ,白栎是灌木层绝对优势种 [ 2 ]。这是因为反复樵
采使本应为乔木的白栎呈萌生灌丛状 ;实施小流域
治理后 ,砍伐得到制止 ,白栎逐渐恢复到乔木层 ,且
为乔木层常见伴生种 ,所以 木便成为灌木层第一
优势种。小流域开发治理前 ,千烟洲试验站植被以
草丛为主 ,以喜光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群落建群
种 ;如今 ,除白茅草丛外 ,刺芒野古草、五节芒、柳叶
箬、藨草等治理前的草本层优势种现已不见分布 ,取
而代之的是耐荫的蕨类植物 ,如狗脊蕨、暗鳞鳞毛
蕨、芒萁等。这反映了小流域治理后生境得到改善 ,
同干旱的荒草坡形成明显对照。小流域治理后的千
11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烟洲植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 ,主要体现有乔木层
和灌木层。群落垂直结构也日趋复杂 ,格药柃、白
栎、乌饭树、盐肤木、四川红淡比等天然更新种已进
入乔木层。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千烟洲植被的稳
定性。
参考文献 :
[ 1 ] 杨宝珍. 千烟洲试验区开发治理前后植物群落类型的变化及分
布特征 [A ]. 见 :程彤. 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
研究 (第二集 ) [ C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998: 34~43
[ 2 ] 孔德珍. 千烟洲红壤丘陵退化植被恢复途径的研究 [ A ]. 见 :程
彤. 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第二集 ) [ C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998: 44~51
[ 3 ] 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 ,江西省吉安地区自然资
源开发治理办公室. 红壤丘陵开发和治理———千烟洲综合开治
理试验研究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9: 1~23
[ 4 ]林开敏 ,黄宝龙.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β多样性的研究 [ J ].
生物多样性 , 2001, 9 (2) : 157~161
[ 5 ] Bai Y, Han X, W u J, et a l.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Mongolia grassland [ J ]. Nature, 2004, 431: 181
~184
[ 6 ]蔡锡安 ,夏汉平. 森林生态系统中草层植物的生态功能 [ J ]. 热带
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3, 11 (1) : 67~74
欢迎订阅 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美国工程索引 ( Ei)收录期刊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是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学与森林生物学学术期刊。本刊拥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
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作者队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和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多项全国性优秀
期刊奖。
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的著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 :美国工程索引 ( Ei)、美国《化学文摘 》
(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数据库 (CAB I)、英国《动物学记录 》
( ZR)、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 (CSTP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
摘 》、中国林业科技文摘数据库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为双月刊 ,大 16开本 , 150页左右 ,单月月底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统一刊
号 : CN11 - 1932 /S,邮发代号 : 82 - 304。如当地邮局订阅不便或错过征订时间 ,也可直接汇款向本刊编辑部
订阅。每期定价 50元 ,连续订阅本刊 1年以上者将得到大幅度优惠 ,详情请见本刊订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订单
选项 折扣 正常价格 优惠价格 实际支付
1年 (6期 ) 7折 300元 90元 210元
2年 (12期 ) 5折 600元 300元 300元
3年 (18期 ) 4折 900元 540元 360元
订户姓名 : 联系电话 : Email:
邮编 : 邮寄地址 :
汇款地址 : 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 148信箱 期刊编辑部
发行电话 : 010 - 62338397
联系人 :刘大林
发行电子信箱 : liudalin@ bjfu. edu. cn
注 :从邮局订阅的用户 ,请将您的订单复印件寄至本刊编辑部 ,我们会将折扣款补寄给您。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