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Account of the Immature Stages and Biology of Chilasa agestor (Gray) and C. clytia (Linnaeus) (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褐斑凤蝶和斑凤蝶幼期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 3): 401~ 406
Forest R 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9) 03040106
褐斑凤蝶和斑凤蝶幼期形态特征记述及
生物学初步观察
周成理 1, 陈晓鸣 1* , 史军义 1, 易传辉 2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
2.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 记述了褐斑凤蝶 (Chilasa ag estor ( G ray) )和斑凤蝶 (C. cly tia ( L innaeus) )的幼期形态特征、成虫和幼虫的主要
习性。在四川峨眉, 褐斑凤蝶 1年 1代,以滞育蛹越夏、越冬; 成虫发生期在春季, 访花; 卵散产, 幼虫 5龄, 分散栖
息; 以樟 (C innam oneum camphora ( L inn. ) P resl)和楠木 (P hoebe zhennan S. Lee et F. N. W e i)为寄主。在西双版纳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坪管理站,斑凤蝶实验种群 1年发生 5代, 以蛹越冬; 成虫访花,卵散产, 幼虫 5龄,分散栖息, 末
龄幼虫有鲜艳的警戒色 ;以玉兰叶木姜子 ( L itsea magno liifolia Young e t P. H. H uang )和潺槁木姜子 ( L itsea g lutinosa
( Lour. ) C. B. Rob. )为寄主。
关键词: 褐斑凤蝶;斑凤蝶; 幼期形态;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S763. 4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81210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 2- 295)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
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 8- 001 )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周成理 ( 1966 ) ,男,四川眉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蝶类生物学、人工繁育和产业化利用研究.
* 通讯作者
An Account of the Immature Stages and Biology ofChilasa agestor ( Gray)
and C . cly tia ( L innaeus) ( Lepidoptera: Pap ilionidae)
ZHOU Chengli1, CHEN X iaom ing1, SH I Junyi1, YI Chuanhui2
( 1. Research Ins titu te ofResource In sects, CAF, Kunm ing; K ey Laboratory of B reed ing and U tilizat ion of Resou rce Insects of State Fores try
Adm in istrat ion 650224, Yunnan, Ch ina; 2. Yunnan Fores try TechnologicalC ollege, Kunm ing 650224, Yunnan, Ch ina)
Abstract: The morpho logy as w ell as behav ioral characterist ics of imm ature stages and adults w ere observed for tw o
pap ilion id bu tterflies, Chilasa ag estor ( G ray) andC. cly tia ( L innaeus). The adults of both the spec ies v isit flow ers
such as those o fLantana camara Linn. and Raphanus sativus L. . W hile C. agestor is univoltine, oversummering
and overw intering as d iapaused pupae, and the adu lts em erge in spring a tEmeishan, S ichuan prov ince, C. clytia is
multivo lt ine overw intering as d iapaused pupae, w ith five gene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popu la tion at Guanp ing,
Yunnan province. The females o f bo th the tw o species lay their eggs singly and larvae rest dispersely w ith 5 instars.
W hileC innamoneum camphora ( L inn. ) Presl andPhoebe zhennan S. Lee et F. N. W ei are them ain host plants of
C. agestor, Litsea magno liifolia Young et P. H. Huang and Litsea glu tinosa ( Lour. ) C. B. Rob. are used by C.
cly tia as host plan,t all the four p lants belong ing to the fam ily Lauraceae.
Key words: Chilasa agestor; Ch ilasa cly tia; imm ature stage; bio logy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蝴蝶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资源昆虫。凤
蝶科 ( Papilion idae)蝴蝶以其较大的翅展和美丽的色
彩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制作和蝴蝶园生态观赏, 有
些还是优良的喜庆放飞种类;主要有裳凤蝶属 (Troi
des )、喙凤蝶属 (Teinopalpus )、麝凤蝶属 ( Byasa )、凤
蝶属 (Pap ilio)和青凤蝶属 (G raph ium )等属的种类,
它们的生物学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研究 [ 1 - 8 ]。
褐斑凤蝶 (Chilasa agestor ( Gray) ), 又名茶褐斑
凤蝶、褐拟斑凤蝶和斑凤蝶等, 国内分布于四川、云
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等地,国外分
布于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和尼泊尔等国。斑
凤蝶 (C. clytia ( L innaeus) ) ,又名拟斑凤蝶、黄边凤
蝶等,国内分布于云南、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台湾
和海南,国外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
印度、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 9]。 2种均隶属凤蝶
科,斑凤蝶属 ( Chilasa ), 成虫大型至中大型, 因模拟
斑蝶科蝴蝶的形态和行为得名。前者为工艺用材、
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三用的优良蝶种, 后者为生态
观赏优良蝶种,也被作为工艺用材, 均具有较高的开
发利用价值。五十岚迈等 [ 10]曾介绍了东南亚和印
度一带的这 2种蝴蝶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但缺乏详
细研究,国内只有分类学研究,有关它们的生物学在
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 2种蝴蝶的卵、幼期和蛹
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并在四川峨眉山
和云南西双版纳对其生活史、幼虫和成虫的主要习
性等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地点
褐斑凤蝶观察地:四川省峨眉山市符溪镇 ( 103. 29
E, 29. 36 N),地处峨眉山区东麓,海拔约 450m,属中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斑凤蝶观察地:云南省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 海拔约 900
m,为北热带季雨林区。
1. 2 试验材料
自实验地附近采集野生成虫释放于田间网室
内,繁殖后代作为实验虫源。2种成虫均喂 15%的
蜂糖水溶液, 同时以网室内栽植的马缨丹 ( Lantana
camara Linn. )和萝卜 ( Raphanus sativus L. )花蜜为
补充营养。主要供试植物为樟 ( C innamoneum cam
phora ( L inn. ) Presl)、楠木 (Phoebe zhennan S. Lee et
F. N. W ei )、玉兰叶木姜子 ( L itsea magno liifolia
Y oung et P. H. Huang)和潺槁木姜子 (L itsea glutino
sa ( Lour. ) C. B. Rob. ), 均为樟科 ( Lauraceae)
植物。
1. 3 交配产卵
褐斑凤蝶交配产卵园长约 13 m、宽约 11 m, 总
占地约 140 m2,以孔径为 0. 7 cm的渔网防止成虫逃
逸;斑凤蝶成虫在长 24m、宽 12 m和高 4m的田间
网室内交配产卵, 以 30目尼龙纱网防逃。
1. 4 幼期饲育
从产卵园收集 2种蝴蝶每个世代的卵各 100~
120粒,在室内变温条件下保育。幼虫孵化后转至
田间养虫棚内,在口径 8 cm、高 12 cm的塑料杯内,
采摘适熟食料叶片单虫饲养。根据食料叶片失水情
况和幼虫消耗速度,每 1~ 2 d更换食料。养虫杯加
盖保湿,遇连续炎热天气在瓶底部放吸水纸保鲜。
褐斑凤蝶幼虫食料植物为樟和楠木, 斑凤蝶幼虫的
食料植物为玉兰叶木姜子和潺槁木姜子。
2 结果
2. 1 褐斑凤蝶
2. 1. 1 各虫期形态特征  卵  近球形, 底部平, 黄
绿色至黄褐色, 与附着位置的寄主植物组织色彩相
近。直径 1. 5~ 1. 6 mm,高 1. 42~ 1. 50 mm,卵壳表
面光滑 (图版 A )。幼虫 5龄。 1~ 4龄幼虫似鸟粪,
2~ 4龄表皮油浸状,有光泽。5龄幼虫多肉刺, 表皮
干燥,颜色鲜艳 (图版 B)。
1龄幼虫头壳黑色, 体色漆黑, 腹部第 3~ 5节
以及第 7~ 8节背面有显著的白色斑纹;第 3~ 5节背
面的白色斑纹向前可延伸至第 2腹节气门前方,向下
可延伸至第 3腹节足基部;胸腹部各体节沿背侧线和
气门下线以及前胸至第 1腹节和第 8~ 9腹节沿气门
上线着生端部分枝的毛瘤。2龄幼虫体黑褐色,毛瘤
基部增大,向上形成肉质突起,端部着生短毛,尤以前
胸背板前方两侧和第 8~ 9腹节背侧的突起最为发
达;随着虫体生长, 腹部第 2~ 5节和第 7~ 8节白色
斑纹加宽,位置与 1龄期相同。3龄幼虫特征与 2龄
幼虫相似,但肉质突起更为发达,端部圆钝,其上体毛
消失;第 2~ 3腹节、第 6~ 7腹节和第 9腹节背侧肉突
黑色,第 4和第 8腹节肉突白色, 其余肉突黄褐色。4
龄幼虫体色和斑纹位置与 3龄幼虫相似,但胸部各节
和第 6腹节体侧均有白色斑纹,第 9腹节背侧肉突也
变为白色。5龄幼虫体表颜色鲜艳,黑色与淡绿白色
斑纹相间; 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有 1个浅黄色小突
起,基部有大型淡绿白色斑, 扩展至该体节侧面下方,
402
第 3期 周成理等: 褐斑凤蝶和斑凤蝶幼期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在前胸背板中央及后缘形成 1!凸∀形黑色斑;中后胸
背面灰黑色,有深黑色斑点和条纹,侧面淡绿白色;第
1腹节体表黑色, 背面中央有 1浅绿白色 ! # ∀形纹,
其外为 1近圆形的深黑色纹;第 2和第 3腹节体侧的
白色斑纹相接, 向后上方延伸至第 4腹节背面, 第 3
和第 5腹节背面中央各有 1个楔形浅绿白色斑,并与
第 4腹节背面的白色斑连成一体; 第 6~ 9腹节侧面
中央各有 1大型浅绿白色斑相互连接, 扩展至第 8腹
节背面和第 7腹节背面中央;中胸至第 9腹节背侧肉
突极为发达, 端部向虫体后方弯曲, 基部有浅黄色斑
点,端部暗灰色至白色;腹部第 1~ 8节气门下线也有
1列较小的肉突;第 4、第 8和第 9腹节背侧肉突白色,
而第 5腹节背侧肉突除基部 1 /4浅黄色外,其余部分
均白色。
蛹  缢蛹,体长约 34mm,胸部直径 6. 5 mm, 圆
柱形, 黑褐色,蛹体背面中央向内凹陷, 表面有地衣
状青灰色斑纹,气门褐色。蛹体类似一小段枯枝, 前
端如自然折断的枯枝, 腹面自第 6腹节至腹末平截,
且向内凹入, 形成一椭圆形断面 (图版 C )。
成虫  大型, 前翅顶角较圆, 后翅无尾突。雄性
前翅长约 55 mm, 雌性前翅长约 60 mm。除绝大多
数雌成虫体型略大外, 两性成虫翅面斑纹并无显著
差异。前翅正面前缘、外缘、后缘及沿各翅脉两侧黑
色,中室大部和其余翅室基半部灰白色, 外缘区和亚
外缘区各有 1列灰白色斑。后翅正面外缘区有 1列
小型 ! v∀形纹, 臀角区和内缘赭黄色, 有的个体赭黄
色鳞扩展至中外区。中室内灰白色,有 2条黑色纵
向线纹,其余各翅室基部有白色斑 (图版 D )。
2. 1. 2 生活史和习性  生活史  本种为一化性种
类,在野外 400~ 600 m低海拔地带, 成虫始见于 3
月中旬, 4月上旬是其发生高峰期; 而在海拔 2 000
m的山区,直到 5月中旬仍有活动。实验种群卵期
12~ 15 d,幼虫期 36~ 45 d, 以蛹越夏、越冬, 蛹期长
达 10个月 (表 1)。
表 1 褐斑凤蝶实验种群的生活年史 (四川峨眉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
+ + + + + +
虫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 ,卵; ~ ,幼虫; ,^蛹; + ,成虫。
  成虫习性  在野外,成虫出现于春季和夏初, 多
见于海拔 420~ 800 m的平原和低山地带, 最高海拔
可到 2 500 m 山顶, 尤以樟科行道树、园林附近为
多。部分雄成虫有趋向山顶活动的习性。求偶行为
兼具 !守候型 ∀和 !巡游型∀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领域
性,驱逐接近其领地的同种雄成虫, 但对不同种类的
蝴蝶排斥性较弱; 同时, 雄成虫也在寄主生境内飞
行,搜寻雌成虫或变换守候位置。这与许多蛱蝶数
日不变换守候位置有很大差异。飞行时喜在高空缓
慢向下滑翔, 姿势类似斑蝶, 极易与大绢斑蝶 (Pa
rantica sita ( Ko llar) )混淆。萝卜等十字花科 ( C ru
ciferae)蔬菜是其主要蜜源植物, 成虫访花时喜停息
在花序侧面,仅偶尔扇动翅膀。雌成虫通常长时间
停息在高大的樟和楠木树冠顶部的新梢上产卵。
在人工产卵园内, 雌蝶在高约 2 m的樟和楠木
上产卵,但产于后者上面的卵较少。产卵时,雌成虫
附着在寄主枝梢, 偶尔扇动翅膀, 1次产卵 1~ 5粒。
大多数卵产在叶柄附近的嫩梢枝干上, 极少数卵产
于叶柄上和幼嫩叶片背面靠近叶柄的位置。卵粒沿
嫩梢分散地呈不规则排列。
幼虫习性  初孵化幼虫取食卵壳, 1~ 4龄分散栖
息在叶片正面,取食幼嫩叶片,没有群集性。5龄幼虫
转移到成熟叶片取食,大多数时候仍停息在叶片正面。
在自然条件下,幼虫在寄主枯枝下或附近房屋边缘化
蛹;而在养虫杯内,则可在杯盖、杯壁,甚至食料枝叶下
化蛹;幼虫取食樟和楠木叶片均能完成个体发育。
2. 2 斑凤蝶
2. 2. 1 各虫期形态特征
卵  近球形, 黄褐色至橙黄色,表面覆有雌成虫
分泌的黏液干燥物, 形成不规则的乳突或脊纹。随
胚胎发育进行渐变至灰黑色。直径约 1. 2mm, 高约
1. 0 mm (图版 F:上 )。
幼虫  5龄。初龄幼虫鸟粪状, 头壳黑色; 体色
黑色,腹部第 3~ 5节以及和第 7~ 8节背面有显著
的白色斑纹; 胸腹部各节沿背侧线和气门下线、前胸
至第 1腹节和第 8 ~ 9腹节沿气门上线着生端部分
枝的刚毛,腹部第 3~ 5节以及第 7~ 8节背侧刚毛
白色。2~ 4龄幼虫形态相似,似鸟粪,体表刚毛转变
40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为骨化的棘刺;头壳黑色,虫体沿背中线两侧土黄色,
沿背侧线有深黑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有 1短
土黄色棘刺,背侧线 2列棘刺最为发达。腹部第 2~ 3
节体侧、第 3~ 4节背面、第 7节侧面和第 8~ 9节背面
均有乳白色斑纹。5龄幼虫形态上发生显著变化,体
表花斑状,色彩鲜艳; 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有 1个乳
白色小突起, 基部有大型乳白色斑, 扩展至该体节侧
面下方,在前胸背板中央及后缘形成 1!凸 ∀形黑色
斑;中胸至第 6腹节背中线上有 1列脊椎状白色斑
列;中胸至第 4腹节体侧各有 1不规则的白色斑排成
1列,向后斜上方延伸至第 4腹节背面与背中线白色
斑列交汇;第 7~ 9腹节背面黑色,侧面白色;中胸至
第 9腹节背侧线和中胸至第 1腹节体侧棘刺发达,上
部向虫体后方弯曲, 基部有粉红色至深红色斑点, 除
第 9腹节棘刺为白色外,其余棘刺端部黑色;腹部第 1
~ 8节气门线与足基线之间,有 1列醒目的粉红色斑,
其上有小突起或突起不明显; 臭角褐色 (图版 F: 下;
图版 G - H)。
蛹  缢蛹,体长约 35mm,胸部直径约 5. 3mm,圆
柱形,黑褐色,与褐斑凤蝶蛹近似;但蛹体背面均很平
直,体色略浅,且无地衣状青灰色斑纹 (图版 I)。
成虫  中大型, 前翅长约 48 ~ 55 mm, 雌性略
大。前后翅正面底色黑色,前翅外缘、亚外缘区以及
翅室内其他部位有自翅基部向外缘幅散排列的灰白
色斑纹,中室内有 3条发自基部的细长灰白色条纹。
后翅无尾, 正面外缘和臀角有浅黄色斑列, 亚缘有 1
列 ! V∀形灰白色斑, r1至 cu2室内以及中室内各有 1
个长条形的灰白色斑 (图版 E)。
图版  褐斑凤蝶 ( Chi lasa agestor)和斑凤蝶 (C. cly tia )各虫期形态习性
褐斑凤蝶 (A - D) : A.卵  B. 5龄虫  C.蛹  D.成虫 ( % )
斑风蝶 ( E- I) : E.成虫  F.卵 (上 )和 1龄虫 (下 )  G. 4龄虫 H. 5龄虫  I.蛹
404
第 3期 周成理等: 褐斑凤蝶和斑凤蝶幼期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2. 2. 2 生活史和习性
生活史  本种成虫在野外 3 11月间均可见,
但准确世代数未明。实验种群 1年发生 5代, 以蛹
越冬。越冬蛹于 2月下旬开始羽化, 3月中下旬为
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第 1代卵见于 3月上旬至
4月上旬,成虫出现于 4月下旬至 6月上旬, 高峰期
在 5月中下旬。第 2代卵出现于 4月下旬至 5月下
旬,成虫高峰期在 6月中旬。第 3代卵见于 5月下
旬至 7月上旬,成虫高峰期在 8月中下旬。第 4代
卵出现在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 成虫高峰期在 9月
中旬至 10月上旬。第 5代卵见于 9月中旬至 11月
中旬, 10月中旬至 11月下旬陆续化蛹越冬 (表 2)。
第 2代卵期 3~ 4 d, 幼虫期 17~ 24 d, 蛹期 9~ 12 d,
全代历时 30 ~ 40 d (温度 21 ~ 31. 5 & , 相对湿度
60% ~ 91% )。
表 2 斑凤蝶实验种群的生活年史 (云南景洪关坪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越冬代 ^ ^^ ^ ^
+ + + + +
第 1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2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3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4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 ,卵; ~ ,幼虫; ,^蛹; + ,成虫。
  成虫习性  在西双版纳关坪, 5 6月间常见该
种成虫在山间大路和居民点附近访马缨丹和臭辣吴
萸 (E vodia fargesii Dode)花。成虫访花时喜停息在
花序上,轻轻扇动翅膀,与青斑蝶 ( Tirumala limn iace
( C ramer) )类似,而与多数凤蝶振翅停息在空中访
花的行为完全不一样。喜在阳光下活动, 飞行缓慢
而低矮,雄蝶常到地面汲食污水。雌蝶将卵单粒散
产在玉兰叶木姜子嫩叶正面叶脉附近。雌成虫对于
其选择产卵的寄主植株似有特殊的偏好。在野外,
卵多见于空旷地带孤立的或极为分散的 2~ 4 m高
的寄主植株上。虽每次仅产下 1粒卵, 但产下后并
不立即离开,而是围绕寄主植株飞行,稍后产下另一
粒。如此反复,一头雌成虫 1天内可在同一寄主植
株的不同枝条上产下 23粒卵。
在人工产卵园内, 雄成虫羽化后第 3天开始求
偶,并可完成交配。雌成虫羽化次日可行交配,大部
分交配发生在羽化后第 3 ~ 4天。将一根长约 40
cm、带嫩梢的寄主枝条插在地面, 雌蝶仍然积极在
其上产卵;但去除嫩梢后,雌成虫不在余下老叶上产
卵。除了玉兰叶木姜子, 雌成虫也在潺槁木姜子枝
条上产卵,幼虫取食后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幼虫习性  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 然后转移到嫩
叶边缘取食。在室外寄主上,由于卵粒集中分布在嫩
梢,常能在一张嫩叶上发现数头幼虫栖息, 直至 4龄
末。5龄幼虫则分散栖息在枝条下部的成熟叶片上。
1~ 5龄,幼虫均栖息在叶片正面, 并不惧烈日暴晒。
老熟幼虫在寄主枝干和附近杂物下化蛹。 1~ 4龄幼
虫拟似鸟粪, 5龄幼虫具有鲜艳的警戒色。
3 讨论
3. 1 幼虫形态差异支持褐斑凤蝶台湾和大陆亚种
的划分
  褐斑凤蝶在国内一直被认为存在 2个亚种: 产
于台湾的台湾亚种 (Chilasa agestorma tsumurae ( Fru
40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hsto rfer) )和分布于大陆各地的大陆亚种 ( Chilasa
agestor restricta ( Leech) )
[ 9]。由于成虫翅面斑纹在
种群内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 难以比较峨眉山产成
虫和五十岚迈等记载的台湾产成虫形态上的差异。
在幼虫形态上, 两地种群在 1 ~ 4龄期也无显著差
异,但在 5龄期则表现出显著不同。峨眉山种群的 5
龄幼虫体表为黑色与浅绿白色相间, 而台湾产 5龄
虫体表为黑褐色与浅绿白色相间; 峨眉山产幼虫肉
刺基部内侧有浅黄色小斑点, 而台湾产幼虫在相同
位置为暗红色。幼期形态差异支持台湾种群和大陆
种群分属不同亚种。根据五十岚迈等人的观察, 褐
斑凤蝶在中国台湾、东南亚和印度各地均 1年只发
生 1代,只是成虫出现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有
所差异。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3. 2 2种凤蝶的养殖利用
褐斑凤蝶成虫体型大, 色彩美丽, 飞行姿态优
美,可在生态观赏园中和喜庆放飞使用,也可用于蝴
蝶工艺品制作。成虫适应早春的低温天气和人工产
卵园的狭小空间,单雌产卵量较高, 具有一定的规模
化养殖前景。樟生长期长, 叶片产量高、质脆, 是可
选用的优良寄主植物。楠木叶片小、叶产量低,虽也
为幼虫喜食,但不适宜在规模化繁育中使用。在云
南昆明室内, 曾以樟科植物红楠 (Machilus thunberg ii
S ieb. et Zucc. )成功饲养幼虫, 55. 3%的幼虫发育成
成虫, 确定红楠为其寄主之一。其记载寄主还有大
叶楠 (M. japonica H ay. )、沉水樟 (C innamoneum m i
cranthum ( Hay. ) H ay. )和香楠 ( A idia canth ioid es
( Champ. ex Benth. ) M asam. )等 [ 10- 12 ]。
1年 1代、世代周期长是褐斑凤蝶养殖利用中
的主要缺陷;但褐斑凤蝶蛹可在常温下贮存,存活率
很高。春季是蝴蝶养殖的最佳季节之一, 可以集中
在此时大量养殖, 贮存滞育蛹备用。如能解决蛹期
滞育的解除问题, 以能在秋季、冬季使用其成虫, 即
能大大提高褐斑凤蝶在生态蝴蝶观赏中的利用价
值。此外,幼虫期对樟和楠木可造成轻度危害,但根
据多年的观察, 不影响寄主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性。
这与其同属的小黑斑凤蝶 ( Chilasa epycides ( Hew it
son) )有所不同。小黑斑凤蝶在四川峨眉山与褐斑
凤蝶混合发生, 也用樟作为主要寄主。雌成虫将卵
聚产,单雌产卵量大, 幼虫群集取食, 常能将樟树树
冠一侧的叶片取食殆尽,严重影响其观赏性。
斑凤蝶年世代数多,成虫活动需要空间小, 尤其
适宜在生态蝴蝶观赏园中使用, 在工艺制作中也有
一定利用价值。幼虫对经济林木无严重危害记录。
观察表明,玉兰叶木姜子和潺槁木姜子是斑凤蝶在
云南南部的确认寄主, 可作为其人工繁育的优良寄
主。其报道寄主还有樟科樟属的樟、木姜子属 ( L it
sea ) 的豺皮樟 ( L. rotundifoilia var. oblongifolia
(N ees) A llen )、楠属的披针叶楠 ( Ph. Lanceolata
(W al.l ex Nees) N ees)和厚壳桂属 (C ryp tocarya )的
杏仁厚壳桂 ( C. amygdalina Nees) , 以及油丹属
(A lseodaphne ) 和鳄 梨属 ( P ersea ) 的部 分种 类
等 [ 10 - 11] , 其中樟是否可作为该种版纳种群的寄主还
有待证实。
参考文献:
[ 1 ] 胡  萃, 吴晓晶, 王选民. 珍稀濒危昆虫  中华虎凤蝶的生物
学 [ J] . 昆虫学报, 1992, 35 ( 2) : 195- 199
[ 2 ] 袁荣才, 周剑峰. 长白山区绿带翠凤蝶研究初报 [ J] . 吉林农业
科学, 1996( 2 ) : 92- 95
[ 3 ] 陈志兵, 裴恩乐, 段华荣, 等. 麝凤蝶形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
[ J] . 昆虫知识, 2002, 39 ( 2) : 141- 143
[ 4 ] 蔡月仙, 廖森泰, 吴福泉,等. 金裳凤蝶和裳凤蝶的人工饲养观
察 [ J] . 广东农业科学, 2003( 5 ) : 51- 53
[ 5 ] 杨  萍, 漆  波, 邓合黎, 等. 枯叶蛱蝶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
[ 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7( 1) : 44- 49
[ 6 ] 杨世璋, 林  琳, 张  岚,等.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生物学研究
[ 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8 ( 5) : 841- 845
[ 7 ] 李秀山, 张雅林, 骆有庆,等. 长尾麝凤蝶生活史、生命表、生境
及保护 [ J] . 生态学报, 2006, 26( 10) : 3184- 3197
[ 8 ] 曾菊平,周善义,罗保庭, 等. 广西大瑶山濒危物种金斑喙凤蝶
(广西亚种 )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 [ J ]. 昆虫知识, 2008, 45
( 3 ): 457- 464
[ 9 ] 周  尧. 中国蝶类志 (修订本 ) [M ] .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8
[ 10 ] Igarash iS, Fukuda H. The L ife H istories ofA sian Bu tterfl ies( ∋ )
[M ] . Tokyo: T okaiDa igaku Shuppanka,i 1997
[ 11 ] Gaden S R, Ph illi PR A, Ian J K, et a l. H ostp lants of theM oth
and Bu tterf ly Caterp illars of the O rien ta l Reg ion [ M ]. London:
The NaturalH istory Mu seum, 2001
[ 12 ] 徐堉峰. 台湾蝶图鉴 (第三卷 ) [M ]. 南投:凤凰谷鸟园, 2006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