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 (6) : 744~749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7) 0620744206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
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3
李正才 1 , 徐德应 2 , 傅懋毅 1 , 孙雪忠 3 , 奚金荣 3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富阳 311400;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3. 浙江省富阳市林业局 ,浙江 富阳 311400)
摘要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 ,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 : (1)除茶园土壤外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 0~10 cm土层最大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含量总体表
现为下降的趋势 ;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 , 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 ; (2)次生林转变
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 21. 1% ,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 ,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 48. 5% ; 1
m深度以内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
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 ; (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 ;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 ,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 22. 5% ,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
储量则下降 51. 4% ;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
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储量 ;北亚热带地区
中图分类号 : S714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6208218
基金项目 : 国际合作项目“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目标研究”(CPR / /00 /G33 /A /1G/99)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 : 李正才 (1965—) ,男 ,江苏扬州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3 外业调查得到了浙江省富阳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 ,内业分析得到本所国家林业局亚热带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的协助 ,本所首席专家
顾小平博士认真仔细地审阅了全文 ,在此一并致谢.
Effects of Land2use Change on Vertica l D istr 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 il O rgan ic Carbon in North Subtrop ica l Area s
L I Zheng2cai1 , XU De2ying2 , FU M ao2yi1 , SUN Xue2zhong3 , X I J in2rong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 ical Forestry, CAF, Fuyang 311400, Zhejiang,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3. Forestry Bureau of Fuy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Fuyang 3114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land2use change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 SOC) in north subtrop ical areas by means of field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tents of SOC
of the top soil p rofile (0~10 cm ) were the greates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oil p rofiles ( 10~100 cm ) in the
eight land2use types excep t the tea garden, which showed an increase from 0 to 30 cm and a decrease from 30 to 100
cm in dep th. (2)W hen the natural secondary stands were changed into arable land, the average SOC content de2
creased by 21. 1% , but when changed into the Phyllostachys praecox stands, the average SOC content decreased by
48. 5%. In the one meter soil p rofile, the contents of SOC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was ranked as follows: tea
garden, shrub, the natural secondary stands, extensive Phyllostachys edu lis stands, intensive Phyllostachys edu lis
stands, masson p ines, arable land, Chinese fir, P ly llostachys praecox stands. (3)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
第 6期 李正才等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storage showed the same tendency as the SOC content; after the natural secondary stands was converted into arable
land, the SOC storage decreased by 22. 5% , while converted into Phyllostachys praecox stands, the SOC storage de2
creased by 51. 4% ; In the one meter soil p rofile, the storage of SOC from highest to lowest was ranked as follows:
tea garden, shrub, the natural secondary stands, extensive Phyllostachys edu lis stands, masson p ines, arable land,
intensive Phy llostachys edu lis stands, Chinese fir and Phy llostachys praecox stands.
Key words: land2use change; soil organic carbon ( SOC) ; the storage of SOC; north subtrop ical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
主要因素之一 ,也是仅次于石化燃料燃烧而使大气
CO2浓度急剧增加的主要人为活动。在陆地生态
系统中 ,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贮库 ,占整个陆地生
态系统碳库的 56% ,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
汇和碳源 [ 1 ] 。据报道 ,世界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
碳储量约为 359 ×1015 g,而森林土壤的含碳量为
787 ×1015 g,约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 2. 2
倍 ,因此土壤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 ,在碳平衡的研究过程中 ,土壤碳库的研究
是必不可少的。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后 ,由于影响土壤有机碳的
动态过程和相关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土壤有机碳的
储量、分布等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又将进一步影
响土壤向大气释放 CO2的强度与过程 ,因此土地利
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的影响 ,是对土壤有
机碳影响的本质 ,也是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有机
碳的关键内容 [ 2 ]。国内外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
机碳影响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 ,包括天然林变成草
地、人工林、农田 ,草地变成次生林、人工林和农田 ,
农田变成人工林、次生林、草地等对土壤碳的影
响 [ 3~13 ] ,关于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对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有报道 [ 14 ] ,但是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的报道却不多见。因
此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严重挑战 ,以及国
际上提出的以土地利用方式作为吸收大气碳库的对
策的争议与不确定性 ,系统地研究北亚热带地区土
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科学
地认识该地区历史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气碳循环产
生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 ,也为评价我国土地利用变化
对气候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1 试验地概况和样地选择
1. 1 试验地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春建乡 ,地理位置
119°25′~120°09′E, 29°44′~30°12′N ,属北亚热带
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年均气温 16. 2 ℃,
年均降水量 1 464 mm,无霜期 237 d。
该地区历史上为森林地带 ,顶极群落是北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 ,由于过去对木材、薪炭需求量的增加
以及农业活动的发展 ,本地区天然原始林大多已遭
到破坏 ,森林被砍伐转化为次生林、农业用地和人工
林等 ,现存主要是次生林 (以壳斗科 ( Fagaceae)、樟
科 (Lauraceae)、山茶科 ( Theaceae)和木兰科 (Magno2
liaceae)植物为主 )和人工林 ,人工林主要栽培杉木
( Cunningham ia lanceola ta ( Lamb. ) Hook. )、毛竹
( Phyllostachys edu lis ( Carr. ) H. de Lehaie )、马尾松
( P inus m asson iana Lamb. )、早竹 ( Phyllostachys prae2
cox C. D. Chu et C. S. Chao ) 和茶树 ( Cam ellia
sinensis O. Ktze. ) ,农耕地作物主要以豆科 (Legu2
m inosae) 类植物和甘薯 ( Ipom oea ba ta tas ( L. )
Lamb. )等为主。
1. 2 样地选择和样地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方法 ,即通过土地利
用变化巨大的地区 ,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 ,成
土母质、土壤条件和环境因子基本一致的不同土地
利用 /覆盖变化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样地调查范围
严格控制在半径为 1 000 m的范围内 ,且其它 8种
土地利用类型均由天然次生林转变而来 ,以保证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可比性 ;茶园每年施厩肥 7. 50 t
·hm - 2 ,复合肥 0. 30 t·hm - 2 ;早竹林每年施复合
肥 0. 45 t· hm - 2 , 覆盖稻草和竹叶 12. 00 t·
hm - 2 ) ;所选择的林分均为近熟林或成熟林 ,以保
证样地选择的典型性。试验样地的基本情况参见
表 1。
2 研究方法
在每一调查样地内 ,先挖取典型土壤剖面 ,观察
剖面特征 ,用 50 cm3环刀测定土壤密度 ;采用 S形的
布设方法 ,在各个样地内布设 5个点 ,除去枯枝落叶
层后 , 用 5 cm 内径的土钻分 0 ~ 10、10 ~ 20、
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
547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表 1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土地利用 /
覆盖类型 主要植物
平均树
高 /m
平均胸径
/ cm
立木密度 /
(株·hm - 2 ) 郁闭度 管理方式
林龄或生
长期
天然次生林 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 10~15 11~25 825~975 0. 7~0. 9 封山育林 50 a
毛竹集约林 毛竹 9~12 8~14 1 800~2 250 0. 7~0. 8 林地每年劈山 1次 , 2 a垦复 1次 ,不施肥 至少 18 a
毛竹粗放林 毛竹 8~11 7~11 2 100~2 700 0. 7~0. 8 不劈山、不垦复、不施肥 至少 50 a
杉木林 杉木 8~11 15~20 1 800~2 250 0. 7~0. 8 间伐、抚育 20 a
马尾松林 马尾松 7~9 11~17 1 250 0. 8 间伐、抚育 16 a
茶园 茶树 0. 8~1. 2 45 000 采茶、修剪 22 a
早竹林 早竹 3~6 3~5 12 150~12 750 0. 8~0. 9 劈山、垦复 15 a
灌木林 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 2~3 0. 7 柴山 50 a以上
农耕地 甘薯、豆科类植物 耕作、施肥 1年生
~90、9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 ;将各个样地的土
样按照层次进行分层混合 ,然后用四分法取出足够
样品 ,自然风干后过 2 mm孔径的土壤筛 ,以重铬酸
钾法测定有机碳含量 [ 15 ] ;再根据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密度和土层深度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 = ∑
n
i = 1
(Ci ×di ×D i )
式中 : i表示土壤层次 , Ci表示土壤有机碳含量 ,
di表示土壤密度 , D i表示土壤深度。
方差分析采用 SPSS10. 0统计软件包中的相应
程序进行分析 ,多重比较采用 LSD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
布特征及比较
森林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枯枝落叶及动物和植物
的遗体 ,以原状动植物遗体、碎屑或有机质形式存在
于土壤中 ,土壤碳库大小决定于生物物质输入量、分
解释放碳量和进入水系统的损失碳量间的关系 ,与
气候、干扰因子特征 (时间、强度、方式等 )及地上部
分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
表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
土层深度 /
cm
有机碳含量 / ( g· kg - 1 )
次生林 集约经营毛竹林 粗放经营毛竹林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早竹林 灌木林 茶园 农耕地
0~10 26. 15 21. 02 21. 54 12. 01 19. 36 10. 24 28. 94 12. 92 14. 26
10~20 17. 81 15. 85 20. 30 10. 06 14. 23 7. 98 21. 38 14. 05 11. 17
20~30 12. 85 12. 39 14. 80 8. 39 10. 75 6. 17 14. 20 16. 03 10. 18
30~40 12. 43 11. 70 10. 68 7. 16 9. 84 5. 66 10. 90 14. 90 9. 42
40~50 8. 73 10. 01 7. 95 7. 21 7. 57 5. 36 8. 35 12. 66 7. 73
50~60 8. 51 7. 55 7. 83 5. 25 5. 58 5. 20 7. 03 11. 35 7. 66
60~70 7. 34 6. 26 6. 41 4. 37 6. 64 3. 79 6. 89 10. 31 6. 95
70~80 6. 45 5. 43 5. 45 4. 08 6. 47 4. 63 5. 44 7. 64 7. 18
80~90 5. 93 4. 81 5. 28 4. 12 7. 45 4. 07 5. 75 7. 02 6. 90
90~100 5. 43 3. 48 4. 87 4. 01 6. 39 4. 45 4. 27 6. 31 6. 63
平均值 11. 16 9. 85 10. 51 6. 67 9. 43 5. 75 11. 31 11. 31 8. 81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 ,
而输入和输出又决定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由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植物根系分布、凋落物和人为扰
动土壤的方式等不同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分
布特征也不同。
由表 2可以看出 ,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土壤有
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变化趋
势 : (1)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粗放经营毛竹林、
杉木林、马尾松林、早竹林、灌木林和农耕地 0 ~
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大 ,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
加 ,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 (2)茶
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表土层 (0~10 cm )并不是最大 ,
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0~30 cm范围内增加 , 30 cm以
后表现下降的趋势 ; ( 3)茶园和灌木林土壤有机碳
平均含量最高 ,达到了 11. 31 g·kg- 1。这是由于茶
叶采摘的需要 ,茶园采用了集约经营的措施 ,每年除
施用复合肥料之外 ,还要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 ,
因此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较高 ,施肥能够增加茶园
647
第 6期 李正才等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这一点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吻
合 [ 16, 17 ]。灌木林由于灌木生长稠密 ,地下部分细根
的比例高且周转速度快 ,还有大量根系的脱落物、分
泌物 ,因此土壤有机碳含量要比次生林高 ; ( 4)次生
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和马尾松林土
壤有机碳含量稍低于灌木林和茶园 ;集约经营毛竹
林 (劈山、垦复 ,但不施肥 ) ,由于土壤扰动和人为干
扰频繁 ,土壤呼吸作用增加 ,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消
耗 ,因此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要比粗放经营毛竹林
低 ; (5)农耕地因凋落物容易分解 ,同时由于经营过
程中采取了施肥 (有机肥料为主 )措施补充土壤养
分的消耗 ,因此土壤有机碳含量反而比杉木林和早
竹林高 ;早竹林虽然也采取了集约经营措施 (劈山、
垦复和施肥 ) ,但是强度集约经营 ,土壤呼吸作用增
加 ,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消耗 ,因此在 9种土地利用
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杉木林由于凋落物分
解慢 ,养分循环受到影响 ,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农耕
地和早竹林之间 ; (6)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 ,长期经
营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了 21. 1% (但差异
不显著 ,见表 3,下同 ) ,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
后 ,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 48. 5% (差异显
著 ) ; (7)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
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
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
和早竹林。
表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土地利用类型 次生林 集约经营毛竹林 粗放经营毛竹林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早竹林 灌木林 茶园 农耕地 统计检验
土壤有机碳含量 a af ag bcdfg ad bde a a ace F = 5. 718
P = 0. 000
土壤有机碳储量 a ac ad bcdef ae bcg a a afg F = 6. 284
P = 0. 000
样本数 6 6 6 6 6 6 6 6 6
注 : a~g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t检验 0. 05水平差异 ,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3.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
布特征
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似 ,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
式植物根系分布、凋落物和人为扰动土壤的方式等
不同 ,土壤密度发生变化 ,因此土壤有机碳储量在土
壤剖面分布也不同。
表 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
土层深度 /
cm
有机碳储量 / ( t·hm - 2 )
次生林 集约经营毛竹林 粗放经营毛竹林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早竹林 灌木林 茶园 农耕地
0~10 29. 68 19. 57 24. 06 13. 48 23. 96 9. 94 32. 25 14. 74 13. 19
10~20 20. 92 15. 56 23. 34 11. 77 18. 68 7. 63 27. 20 17. 94 11. 99
20~30 15. 64 12. 16 17. 07 10. 45 14. 35 6. 99 18. 72 20. 72 11. 16
30~40 16. 32 12. 97 13. 21 9. 43 13. 56 6. 86 14. 74 20. 19 11. 65
40~50 11. 65 11. 42 11. 04 10. 22 10. 73 6. 94 11. 43 17. 44 10. 33
50~60 11. 91 9. 09 11. 00 7. 52 8. 09 6. 91 9. 78 17. 00 10. 96
60~70 10. 56 7. 99 9. 06 6. 32 9. 91 5. 29 9. 69 15. 56 10. 17
70~80 9. 53 6. 98 7. 75 6. 05 9. 91 6. 55 7. 80 11. 85 10. 88
80~90 8. 90 6. 24 7. 52 6. 16 11. 72 5. 92 8. 62 11. 04 10. 58
90~100 8. 22 4. 59 6. 98 6. 07 10. 07 6. 56 6. 52 9. 91 10. 18
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相似 ,
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呈现一定的变
化趋势 ,由表 4可以发现 : (1)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
林、粗放经营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早竹林、灌
木林和农耕地 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 ,
随着深度的增加 ,土壤有机碳储量总体表现为下降
的趋势 ,但是下降的幅度不同。90~100 cm土层和
0~10 cm土层相比 ,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粗放
经营毛竹林、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介于
70. 9% ~79. 7%之间 ,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下降 54.
9%和 57. 9% ,早竹林、农耕地分别下降了 34. 0%、
22. 8%和 34. 0% ; (2)茶园土壤有机碳储量在 0~10
cm土层并不是最大 ,土壤有机碳储量在 0~30 cm
范围内增加 , 30 cm以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表现
747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下降的趋势。
3.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较
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地利用变
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
壤有机碳密度存在着差异 ,因此土壤有机碳储量也
存在差异。
1. 次生林 2. 集约经营毛竹林 3. 粗放经营毛竹林 4. 杉木林
5. 马毛松林 6. 早竹林 7. 灌木林 8. 茶园 9. 农耕地
图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图 1表明 : (1)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以茶园的
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 ,达到 156 t·hm - 2 ,约是早竹
林的 2. 3倍 ,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
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在 130 t·hm - 2以上 ;农耕
地由于凋落物容易腐烂 ,且由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增
施有机肥 ,因此土壤有机碳储量稍高于集约经营毛
竹林 (差异不显著 ,见表 3,下同 ) ;粗放经营毛竹林
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集约经营毛竹林 (差异不显
著 ) ;杉木林由于凋落物分解缓慢 ,土壤有机碳储量
仅 87 t· hm - 2 ,且显著低于次生林、灌木林和农耕
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早竹林由于集约经营强度高 ,
因此在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 ,
仅 70 t· hm - 2 ,且与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
松林、灌木林和茶园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达显
著水平 ; (2)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 ,土
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 22. 5% (差异不显著 ) ,而转变
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 51. 4%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 ;次生林转变成杉木林后 ,土
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次生
林转变成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储量发生
变化 ,但是差异不显著 ; (3)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土
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灌木林、次
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
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4 结论与讨论
(1)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粗放经营毛竹
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早竹林、灌木林和农耕地 0~
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 ,且随着土层深度
的增加 ,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茶
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 , 30
cm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下降的趋势 ;次生林转
变成农耕地 ,长期经营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
降 21. 1% ,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 ,土壤有机
碳含量平均下降 48. 5%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
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
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
竹林。
(2)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9种土地利用
类型中 ,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茶园、
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
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次生林转变
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 , 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
22. 5% ,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
碳储量则下降 51. 4%。
(3)由于耕作的物理效应 ,即耕作破坏了土壤
的团聚体结构 ,使土壤透气性、温度、水分条件得到
改善 ,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强 ,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分
解 [ 18~20 ] ,因此应该降低竹林林地土壤耕作强度 ,减
少土壤呼吸强度 ,从而达到减少土壤有机碳消耗的
目的。
(4)许多研究表明 ,森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后土
壤有机碳含量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下降 40%左
右 ) [ 3, 6, 21 ]。本研究表明 ,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
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幅度比上述研究结果低
20%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亚热带地区 ,集约经营的农
业耕作方式 ,除了耕作和施肥以外 ,农作物秸秆还田
也是一个重要的经营措施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耕
地土壤有机碳的恢复 ,因此在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
农耕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并不是表现最低。由于
研究地点不同 ,土壤采样深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
人工经营林分 (马尾松、杉木林、竹林、茶园、农耕
地 )经营方式和程度不同 (特别是竹林、茶园、农耕
地差异更大 ) ,导致本文的部分研究结果与文献资
料 [ 22~26 ]存在一定的差异 ,进一步说明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复杂性 ,人类的经营活动加剧
847
第 6期 李正才等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不确定性。
(5)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储
量的差异 ,其中以灌木林、茶园、次生林土壤有机碳
储量最大 ,所以应该加强亚热带森林的保护工作 ,同
时不断扩大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增加森
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的截留。保护森林 ,恢复自然
植被 ,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
[ 1 ] D ixon R K, B rown S, Houghton R A, 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 s [ J ]. Science, 1994, 263 ( 5144 ) : 185
~190
[ 2 ] Jackson R B, Schenk H J, Jobbagy E G, et a l. Belowground conse2
quences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their treatment in models [ J ]. Ec2
ological App lications, 2000, 10 (2) : 470~483
[ 3 ] Detwiler R P.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role
of trop ical soils [ J ]. B iogeochem istry, 1986, 2 (1) : 67~93
[ 4 ] Houghton R A, Hackler J L , Lawrence K T. The US carbon budget:
contributions from land2use change [ J ]. Science, 1999, 285
(5427) : 574~578
[ 5 ] Lai R. Soil organic dynam ics in crop land and rangeland [ J ]. Envi2
ronmental Pollution, 2002, 116 (3) : 353~362
[ 6 ] Lugo A E, SanchezA J, B rown S. Land use and organic carbon con2
tent of some subtrop ical soils [ J ]. Plant and Soil, 1986, 96 ( 2) :
185~196
[ 7 ] Post W M, Known K C.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p rocess and potential[ J ]. Global Change B iology, 2000, 6
(3) : 317~327
[ 8 ] 李凌浩. 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影响 [ J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8, 22 (4) : 300~302
[ 9 ] Polglase P J, Paul K I, Khanna P K, et a l. Change in soil carbon fol2
lowing afforestation or reforestation: review of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ncep tual framework. National carbon ac2
counting system technical report No. 20 [ R ]. Canberra: The Aus2
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 2000: 1~119
[ 10 ] Guo L B, Gifford R M. Soil carbon stocks and land us change: a
meta analysis [ J ]. Global Change B iology, 2002, 8 ( 4 ) : 345
~360
[ 11 ] 徐德应. 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 [ J ]. 世界林业研
究 , 1994, 7 (5) : 26~31
[ 12 ] 吴建国 ,徐德应.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M ]. 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4
[ 13 ] 李跃林 ,彭少麟 ,赵平 ,等.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
碳储量研究 [ J ]. 山地学报 , 2002, 20 (5) : 548~552
[ 14 ] 李正才 ,傅懋毅 ,周本智 ,等. 浙西北地区几种不同土地利用 /覆
盖类型碳储量研究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4, 17 (专刊 ) : 57~63
[ 1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 [M ].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78
[ 16 ] Gijsman, A J, Sanz J I.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in a volcanic2ash
soil under fallow or cultivation with app lied chicken manure [ J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8, 49 (3) : 427~436
[ 17 ] Shen H, Xu Z H, Yan X L.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oxidizable car2
bon, m 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 ineralizable carbon under dif2
ferent agro2ecosystem s [ J ].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1, 32 (9 - 10) : 1575~1588
[ 18 ] Davidson E A, Ackermann IL. Changes in soil carbon inventories
following cultivation of p reviously untilled soils[ J ] , B iogeochem is2
try, 1993, 20 (3) : 161~193
[ 19 ] Bouwman A F, Leemans R. The role of forest soil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J ] ,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5,
59 (3) : 503~525
[ 20 ] Studdert G A, Echeverria H E, Casanovas E M. Crop2pasture rota2
tion for sustaining the quality and p roductivity of a typ ic argiudoll
[ J ].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7, 61 (5) : 1466
~1472
[ 21 ] Knop s J M H, Tilman D. Dynam ics of soil nitrogen and carbon ac2
cumulation for 61 years after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 [ J ]. Ecolo2
gy, 2000, 81 (1) : 88~89
[ 22 ] 周国模 ,姜培坤. 毛竹林的碳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 J ].
林业科学 , 2004, 40 (6) : 20~24
[ 23 ] 方昕 ,田大伦 ,项文化.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
分布 [ J ]. 林业科学 , 2002, 38 (3) : 14~19
[ 24 ] 黄承才. 浙江省毛竹 ( 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茶 ( Cam ellia
sinensis)园土壤碳库的研究 [ J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 2001, 21 (1) : 55~57
[ 25 ] 李家承 ,袁小华.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下有机碳
储量的比较研究 [ J ]. 资源科学 , 2001, 23 (5) : 73~76
[ 26 ]黄承才 ,张信娣 ,沈军全 ,等. 浙江省马尾松 ( Pinus m assniana)林
凋落物量及土壤碳库的初步研究 [ J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 2000, 20 (6) : 61~64
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