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a tive Ana lysis of Five Shrub Forest Transforma tionModels on Xiaolongshan in Gansu

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 (2) : 262~267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8) 0220262206
甘肃小陇山 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3
赵中华 1 , 袁士云 2 , 惠刚盈 13 3 , 王润喜 2 , 周 健 3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2.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 ,甘肃 天水 741020; 3.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 100031)
摘要 :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树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甘肃小陇山 5种不同灌木林改
造模式的林分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树种多样性进行评价 ,研究表明 :带状割灌营造的华山松林模式从树种组成、林分
结构以及树种多样性等各方面优于其它模式 ,林分更易形成异龄混交林 ,是一种较好的改造模式 ;带状割灌改造较
全面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 ,增加林木个体分布的随机性和混交程度 ;其它改造模式的林分状态
并不完全表现为人工纯林的特征 ,在今后的经营中 ,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促使现有林趋向进展演替 ,实现人
工林自然化。
关键词 :灌木林改造模式 ;状态评价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 S756. 4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7208208
基金项目 : “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课题 2006BAD03A0803
作者简介 : 赵中华 (1976—) ,男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天然林经营模拟.3 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李子园林场为野外调查提供了大力地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3 3 通讯作者.
Com para tive Ana lysis of F ive Shrub Forest Tran sforma tion
M odels on X iaolongshan in Gan su
ZHAO Zhong2hua1 , YUAN Shi2yun2 , HU I Gang2ying1 , WANG Run2xi2 , ZHOU J ian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AF;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 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 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2. Xiaolongshan Forest Experiment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741020, Gansu, China;
3. BeijingMunicipal Comm 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stands state of five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ls and give some
management advices on Xiaolongshan in Gansu, the paper used spatial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angle index,
m ingling,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dictor to study the stand composition, structure features
a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zonal cutting shrub p lanting Pinus a rm and ii model was better than
other models in composition, stand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stands were easier to become uneven2aged
m ixed forest, while the zonal cutting shrub p lanting was benefit in imp roving species diversity, m ingling and
distributing in random pattern than overall cutting shrub p lanting. In future is management, some measurements
could be adevp ted to op tim ize the structure and space allocation, so as to p romote the p rogress of stands succession
and achieve naturalization.
Key words: shrub forest transformation; stand state evaluation; stands spatial structure
第 2期 赵中华等 :甘肃小陇山 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选
择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是拥有健康稳定
的森林 ,而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必然要
求具有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和
多种功能 [ 1 ] 。林分更新改造是林业生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林地生产力 ,增加林地蓄积
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森林的恢复、保护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同的改造模式主要体现在
树种选择、改造方式、抚育方法以及林分结构等
方面 ;评价一种改造模式的优劣 ,不仅要对改造
后短期内的状态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成林后
的林分状态进行研究。以往的研究较多注重从
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树高、地径、冠幅、蓄积、
生物量 [ 2 - 3 ]等生长状态方面评价 ,忽视了结构状
态的评价。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自 20世纪 60年代
以来 ,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次生林培育技术研
究 ,经过 20 多年的反复实践 ,总结出了以场定
居、以区轮作 ,以沟系为单位 ,因林因地制宜地采
用抚育、改造、造林、采伐、封育等综合培育次生
林的技术 ,并大面积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对于该地区各种灌木林地改造林分幼、中龄阶段
生长状态效果有过调查报道 ,但在成林以后 ,未
进行过调查评估。因此 ,从现代可持续经营和发
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角度进行评估总结显得十分
必要。本研究选取小陇山改造时间较长 ,具有代
表性的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 ,试图通过分析其
林分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样性等来评价各造
林模式的优劣 ,为今后该地区合理地进行低产灌
木林林地改造及经营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与造林模式描述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地处秦岭西
端 ,在我国华中、华北、喜马拉雅、蒙新四大自然
植被区系的交汇处 ( 104°23′~106°43′E, 33°31′
~34°41′N ) ,是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地带 ,
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 ,大多数地域属暖温湿润
- 中温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
温 7~12 ℃,极端最高气温 39. 2 ℃,极端最低气
温 - 23. 2 ℃,年平均降水量 600~900 mm ,林区
相对湿度达 78 % ,年日照时数 1 520~2 313 h,
无霜期 130~220 d,干燥度 0189~1. 29。区内
的地带性土壤秦岭以北为灰褐土 ,以南为黄褐
土。土层厚度 30~60 cm ,较湿润 , pH 值 6. 5~
7. 5 ,有机质含量高 ,一般 N含量中度 , P、K含量
较低 [ 4 ] 。
由于小陇山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 ,加上特殊的
环境条件 ,生物的地理成分、区系成分复杂多样 ,是
甘肃生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小陇山林区
海拔 2 200 m以下主要是以锐齿栎 (Q uercus a liena
var. acu teserra ta Maxim. )和辽东栎 (Q uercus liaotun2
gensis Koidz. )为主的天然林 ;由于长期破坏和不合
理的利用 ,形成了多代萌生的灌木林 ,在栎林带内分
布华山松 ( P inus arm andi Franch. )、油松 ( Pinus tabu2
laeform is Carr. )、山杨 ( Populus david iana Dode. )、漆
树 ( Toxicodend ron vern icif lum F. A. B erk ley) 、冬瓜
杨 ( Popu lus pu rdom ii R ehd. ) 、网 脉 椴 ( T ilia
paucicosta ta M axim. va r. d ictyoneu ra ( V. Engle r)
Chang e t M a ) 、少 脉 椴 ( T ilia paucicosta ta M ax2
im. )等乔木树种 ,灌木有美丽胡枝子 ( L espedeza
thunberg ii N aka i) 、光叶绣线菊 ( S piraea japon ica
L. f. va r. fortunei R ehd. ) 、中华绣线菊 ( S piraea
ch inensis M axim. ) 、胡 颓 子 ( E laeagnus pungens
Thunb. )等。
小陇山灌木林林地改造分为全面割灌改造
与带状割灌改造两大类。全面割灌改造是在天
然灌木林地上进行全面清理灌木与杂草 ,保留
有益的母树、幼树和幼苗 ,在山脊两侧各留 5 m
宽的边际隔离带 ,进行穴状整地 ,整地规格为 40
cm ×40 cm ×30 cm , 造林密度为 4 950 株 ·
hm - 2 ,植苗后到郁闭前对幼林进行 3 ~5 次抚
育 ,成林后每隔 10~15 a进行一次抚育间伐 ,间
伐强度为 20 % ~40 % ,主要有华山松林、油松林
和日本落叶松林 3 种造林模式 ; 带状割灌改造
是在天然灌木林地上进行带状割草除灌 ,保留
有益的母树、幼树和幼苗 ,灌木割除带一般宽 8
~12 m ,保留带为 2~4 m ,山脊两侧保留 5m 宽
的边际隔离带 ,穴状整地 ,规格为 40 cm ×40 cm ×
30 cm,造林密度为 3 330株 ·hm - 2 ,植苗后到郁闭
前对幼林进行 3~5次抚育 ,至今尚未进行抚育间
伐 ,主要有华山松林与油松林 2种造林模式。
2 研究方法
2. 1 野外调查
2007年 7月 ,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李子园林
场张家大沟营林区选取 2片全面割灌改造的模式
36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1卷
林分 ,造林树种为华山松 (模式 1 ) 、油松 (模式
2 ) ;在李子营林区选取全面割灌的日本落叶松改
造模式 (模式 3 ) ;在舒家坝营林区选取 2个带状
割灌改造模式 ,造林树种为华山松 (模式 4 )和油
松 (模式 5 ) 。对 5种不同改造模式的典型林分进
行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郁闭度、断面积、坡
度、林分平均高、树种、直径及其结构参数。郁闭
度调查采用投影法 ,每个林分至少调查 5个点 ,
取其均值 ;断面积调查采用角规在角规点绕测
360°的方法 ,角规测点数随机选取 5个以上 ,当
在坡度较大的林分内进行调查时 ,采用角规点整
体改正的方法进行坡度改正 ;坡度与林分平均高
用激光判角器进行测量 ,坡度测量点至少 3个 ,
取其均值 ;林分平均高为 3株以上中等大小林木
的平均值 ;树种、直径及空间结构参数调查采用
点抽样的方法 ,即从一个随机点开始 ,每隔一定
距离 (以调查的参照树的最近 4株相邻木不重复
为原则 )设立一个抽样点 ,在林分中走蛇形线路 ,
以激光判角器作为辅助设备 ,调查距抽样点最近
4株胸径大于 5 cm树的空间结构参数 ,包括角尺
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及其属性 (树种名称、胸径
大小 ) ,同时调查参照树与相邻树构成的结构单
元的成层性和树种数 ,在一个改造模式坡面上设
立 20个抽样点 ,每个抽样点调查 4个参照树的信
息 ,每个参照树涉及 5株树 ,共调查 20 ×4 ×5 =
400株树的信息。
2. 2 内业分析
比较不同造林模式林分特征因子 ,分析各林
分的空间结构特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
空间结构单元分析为基础 [ 5 - 9 ] 。结构参数有角尺
度、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 (W i )用来描述相
邻树木围绕参照树 i的均匀性。混交度 (M i )用
来说明混交林中树种空间隔离程度 [ 8 ] ,它被定义
为参照树 i的 4株最近相邻木中与参照树非同种
个体所占的比例。大小比数 (U i )描述林木大小
的分化程度 ,被定义为大于参照树的相邻木数占
所考察的 4株最近相邻木的比例 [ 1 , 6 - 7 ] 。树种多
样性用 Shannon2W iener指数 [ 10 ]来表征 ,本研究也
选用了修正的林分混交度均值 ( M )公式表达树
种多样性 [ 1 ] :ŠM = 15N ∑ (M i ni )
式中 : N 表示所调查的林木株数 ; M i表示第 i株
树的混交度 ; ni 表示第 i株树所处的结构单元中树
种个数。
公式不仅反映的是林分的平均混交状态 ,更重
要的是对树种多样性的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造林模式及其林分特征
从表 1可知 , 5种灌木林改造模式均在坡度
较陡、海拔较高的阴坡或半阴坡上进行 ,林龄到
目前为止最短的也达 25 a;全面割灌栽植华山松
模式 (模式 1 )的郁闭度、公顷断面积以及林分平
均高在 5种造林模式中最高 ,说明其具有较高的
生产力 ;全面割灌栽植日本落叶松模式 (模式 3 )
的林分平均高较高 ,但其郁闭度、公顷断面积则
较小 ;带状割灌栽植华山松 (模式 4 )和油松 (模
式 5 )的林分平均高与平均直径较小 ,但其公顷断
面积并不是最低的 ,这与其林龄小 ,单位面积上
林木株数多 ,没有进行间伐有关。
林分是区划森林的最小地域 ,通过对林分特征
的研究 ,掌握森林的特征 ,才能正确认识和经营管理
好森林 [ 11 ]。
表 1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特征
造林模式 树种组成 林龄 / a 坡度 / (°) 坡向 平均海拔 /m 郁闭度
断面积 /
(m2 ·hm - 2 )
林分平均
直径 / cm
林分平
均高 /m
模式 1 9针 + 1阔 35 41 阴坡 1 700 0. 86 22. 5 18. 1 13. 9
模式 2 9针 + 1阔 35 36 半阴坡 1 700 0. 76 18. 3 19. 6 12. 6
模式 3 9针 + 1阔 32 36 阴坡 1 640 0. 54 13. 3 17. 6 13. 6
模式 4 7针 + 3阔 25 33 阴坡 1 700 0. 68 15. 7 8. 9 10. 9
模式 5 7针 + 3阔 25 41 半阴坡 1 700 0. 66 21. 0 11. 0 9. 3
3. 2 不同造林模式的树种多样性
各造林模式的树种数、树种多样性指数以及
修正的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如表 2所示。
462
第 2期 赵中华等 :甘肃小陇山 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表 2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树种数、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混交度
造林模式 树种组成
种数
/种
Shannon2
W iener指数
林分平均混
交度 ( ŠM )
模式 1 华山松、漆树、油松、锐齿栎、网脉椴、红桦 (B etu la albo2sinensis Buak. )、青麸杨 ( Rhus potanin ii
Maxim. )
7 0. 836 0. 153
模式 2 油松、漆树、华山松、木梨 ( Pyrus xerophila Yü. )、甘肃山楂、毛梾 ( Cornus walteri W anger. )、桑
树 (M orus alba L. )
7 0. 779 0. 157
模式 3 日本落叶松 (Larix kaem pferi (Lamb. ) Carr. )、油松、毛梾、网脉椴、华山松、山核桃 ( Juglans
siebold iana Maxim. )、樱桃 (Cerasus duclouxii ( Koehne) Yüet L i)
7 0. 705 0. 139
模式 4 华山松、少脉椴、油松、网脉椴、千金榆、刺楸、日本落叶松、锐齿栎、木姜子 (L itsea pungens
Hem s. )、甘肃山楂、水榆花楸 ( Sorbus alnifolia ( Sieb. et Zucc) K. Koch)、木梨、樱桃、山荆子
(M alus baccata Barkh. )、柳树 (Salix m atsudana Koidz. )、唐棣 (A m elanchier sinic)
16 1. 292 0. 189
模式 5 油松、华山松、木梨、樱桃、甘肃山楂、山荆子、刺楸、山榆 (U lm us glabra Huds. )、楸树 ( Catalpa
bungei C. A. Mey. )、沙柳 (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er)、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 ill. )
11 1. 153 0. 185
  表 2表明 ,模式 4无论是树种数、Shannon2W iener
指数 ,还是林分平均混交度都是最高的 ,林分中除了
当地的常见种外 ,还有木姜子、唐棣等稀有种 ,模式 5
的多样性在 5种造林模式中居第 2位 ,除常见种外 ,
还有盐肤木出现 ;模式 3与模式 1、模式 2相比 ,树种
数均为 7种 ,但模式 3的 Shannon2W iener指数和林分
平均混交度则较低 ,在 5种模式中是最低的 ,模式 1
的 Shannon2W iener指数较模式 2高 ,但其林分混交度
却低于模式 2。以上分析说明 ,带状割灌造林无论是
树种数、多样性指数还是林分平均混交度都较全割灌
造林高 ,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
3. 3 不同造林模式的结构特征
3. 3. 1 直径分布 本文对小陇山 5种不同林分类
型内胸径大于 5 cm的针、阔叶树进行了调查 , 5种不
同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直径分布特征见图 1。
图 1表明 ,模式 1的林分直径分布是小径木与
中等大小胸径树木占多数 ,大径木比例较小 ;模式 2
与模式 3的林分直径分布则是中等大小林木株数占
多数 ,小径木与大径木较少 ;模式 4与模式 5小径木
占绝大多数 ,随着径阶的增加 ,林木株数逐渐减少 ,
表现出一定的异龄林直径分布倒“J”型的特征。灌
木林地改造后的林分直径结构并没有表现出纯林直
径结构特征 ,对全面割灌清理改造而言 ,一方面是由
于间伐利用后直接改变了林分的直径结构 ,另一方
面 ,林分由于间伐而与天然更新起来的阔叶树种形
成混交 ,从而对林分的直径结构也有较大的影响 ;对
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林分没有进行过间伐 ,但由于其
原先保留的灌木带中出现了许多阔叶乔木 ,从而具
有一定的异龄混交林的直径分布特征 ,这两种改造
模式对恢复当地自然植被有借鉴意义。 图 1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直径分布
56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1卷
  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的树木的分配状态 ,将直
接影响树木的树高、干形、材积、材种、树冠等因子的
变化 [ 11 ]。许多研究表明 ,同龄人工纯林的直径分布
遵从正态分布 [ 11215 ] ,即林分直径形成一条以林分算
术平均直径为峰点、中等大小林木株数占多数、向其
两端径阶株数逐渐减少的单峰、左右近似于对称的
山状曲线。
3. 3. 2 空间结构特征 角尺度 W i的取值有 5种 :
0. 00、0. 25、0. 50、0. 75和 1. 00,分别表示相邻木在
参照树周围分布很均匀、均匀、随机、不均匀和很不
均匀 5种情况 ;林分平均角尺度 ( ŠW )落在 [ 0. 475,
0. 517 ]内 ,说明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
布 , ŠW > 0. 517林分内林木的分布为团状 , ŠW < 0. 517
时为均匀分布 [ [ 1, 6 - 7 ]。
表 3表明 ,全面割灌改造模式 1、模式 2、模式 3
的角尺度明显小于 0. 475,林木分布的均匀性由于
间伐而有所降低 ,但林木分布格局目前仍为均匀分
布 ;带状割灌改造模式 (模式 4、5)的角尺度均比全
面割灌改造模式的高 ,这表明带状割灌改造能够减
少均匀性而增加随机性 ,使林分更接近自然。
表 3 5种灌木林林地改造模式的角尺度 (W i )分布
改造模式
W i
0. 00 0. 25 0. 50 0. 75 1. 00
ŠW
模式 1 0. 025 0. 300 0. 488 0. 188 0. 000 0. 459
模式 2 0. 025 0. 325 0. 550 0. 100 0. 000 0. 431
模式 3 0. 100 0. 350 0. 463 0. 075 0. 013 0. 388
模式 4 0. 022 0. 141 0. 652 0. 130 0. 054 0. 514
模式 5 0. 034 0. 250 0. 534 0. 159 0. 023 0. 472
混交度 (M i )用来说明混交林中树种空间隔离
的程度 [ 8 ] , M i的 5种取值 ,即 0. 00、0. 25、0. 50、0. 75
和 1. 00,对应于通常所讲的混交度的描述即为零
度、弱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混交。
图 2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混交度及其分布
  图 2表明 , 5种造林模式的林分平均混交度都
不高 ,处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 ;各林分
调查单元中林木处于零度混交的比例较高 ,均达到
30%以上 ,模式 3甚至达到了 52. 5% ,这也体现了 5
种林分的人工林起源 ;林分中林木处于弱度混交的
比例也较高 ,模式 1为 36. 3% ,模式 5为 29. 5% ,其
它几个模式也达到了 15%以上 ;各模式中林木处于
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总计约占 1 /3左右。
大小比数的 5种取值 ( 0. 00、0. 25、0. 50、0. 75
和 1. 00)对应于调查单元林木状态的描述 ,即优势、
亚优势、中庸、劣态、绝对劣态 ,它明确定义了被分析
的参照树在该结构块中所处的生态位 ,且其生态位
的高低以中度级为岭脊 ,生物意义十分明显 [ 1, 5 - 9 ]。
图 3表明 , 5种改造模式建群种的大小比数只
有模式 4大于 0. 5,模式 5接近 0. 5,处于中庸状态 ,
其它模式的建群种则处于亚优势向中庸过渡状态 ;
分析各林分的建群种大小比数分布表明 ,模式 1、2、
3的建群种在林分中处于优势、亚优势地位的林木
分别为 52. 4%、49. 2%和 55. 2% ,而模式 4与模式 5
建群种在林分中处于优势、亚优势地位的林木分别
为 32. 8%和 41. 9% ;模式 1、2、3经过了 2~3次不
同程度的抚育间伐 ,林内大径木逐渐减少 ,林下更新
增加 ,使林分造林树种从优势木转变为亚优势 ;对于
带状割灌造林模式来说 ,至今尚未进行抚育间伐 ,造
林时又保留了一部分灌木和幼苗、幼树 ,经过一定时
期的生长 ,林内其它树种的大小比数并不亚于造林
树种 ,从而使林分内林木个体大小比数总体上处于
中庸状态。
662
第 2期 赵中华等 :甘肃小陇山 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图 3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建群种大小比数及其分布
4 结论与讨论
(1)全面割灌清理改造华山松模式具有最高的
郁闭度、公顷断面积以及林分平均高 ,从木材生产的
角度来说是生产力最高的改造模式。
(2) 5种改造模式的直径分布结构没有表现出典
型人工纯林的直径分布特点 ,林分直径分布结构复杂 ,
模式 1的大径木比例较小 ,模式 2、3则是中等大小林木
占多数 ,大径木、小径木比例较小 ,而模式 4、5则表现出
一定的异龄混交林倒“J”型的特点。
(3)带状割灌造林较全面割灌造林更有利于提
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 ,能够减少均匀性而增加随机
性 ; 5种林分平均混交度都很低 ,处于弱度混交向中
度混交过渡的状态 ;模式 1、2、3的建群种均处于亚
优势状态 ,模式 4、5的建群种则为中庸状态。
(4)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从林分组成、结构特
征以及树种多样性方面较其它模式更具优势 ,更易
形成异龄混交林 ,但评价林分改造模式的优劣还应
该从生产角度上加以考虑 ,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小陇山 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在林分组成、结构
特征、树种多样性等现状已不完全是人工纯林的特征 ,
特别是对于全面割灌改造模式来说 ,经过几次间伐 ,当
地的阔叶树种已成功的在林分中更新定居 ;对带状割
灌改造而言 ,割灌保留带对树种更新的作用十分突出 ,
有力地促进了林分混交度、树种多样性的提高和林分
空间结构的优化。因此 ,可根据林分的现状和经营要
求 ,通过择伐抚育调整全面割灌改造模式林分的直径
结构和林木水平分布格局 ,并通过补植人工促进更新
等措施 ,增加当地乡土阔叶树种的比例 ,使林分的结构
特征趋向于异龄混交的状态 ;而对带状割灌改造模式 ,
要进一步调整林分的空间结构 ,使更多的树种进入栽
植带 ,增加林分混交度 ,提高树种多样性 ,同时 ,对优势
树种进行抚育择伐 ,调整直径结构 ,促进林分向异龄复
层混交林方向发展 ,更接近天然林特征。
参考文献 :
[ 1 ] 惠刚盈 ,克劳斯 ·冯佳多 ,胡艳波 ,等. 结构化森林经营 [M ]. 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7
[ 2 ] 陈 强 ,常恩福 ,毕 波. 滇东南岩溶地区植被结构优化造林模
式研究 [ J ]. 福建林业科技 , 2006, 33 (4) , 24 - 30
[ 3 ] 朱成庆 ,张  鹏 ,沈海龙. 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
[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6, 34 (5) : 26 - 28
[ 4 ] 索安宁 ,巨天珍 ,张俊华 ,等.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多样性
特征分析 [ J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4, 24 (10) : 1877 - 1881
[ 5 ] 胡艳波 ,惠刚盈 ,戚继忠 ,等. 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
构分析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3, 16 (5) : 523 - 530
[ 6 ] 惠刚盈 ,克劳斯·冯佳多. 森林空间结构量化分析方法 [M ]. 北
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
[ 7 ] 惠刚盈 ,胡艳波. 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1, 14 (1) : 177 - 181
[ 8 ] v Gadow K, Füldner K. Zur Methodik der Bestandesbeschreibung
[ R ]. Klieken: Vortrag anlaesslich der Jahrestagungder A G Forstein2
richtung, 1992
[ 9 ] Hui G Y, v Gadow K. Das W inkelmass2Theoretische Βberlegungen
zum op timalen Standardwinkel [ J ]. A llgemeine Forst u. Jagdzei2
tung, 2002, 173 (9) : 173 - 177
[ 10 ] Pielou E C. Ecological diversity [M ]. New York: John W iley &
Sons, Inc, 1975
[ 11 ] 孟宪宇. 测树学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6
[ 12 ] 阮若江 ,温秋根 ,周启水 ,等.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 J ]. 南昌水专学报 , 1998, 17 (3) : 28 - 32
[ 13 ] 李 梦 ,仲崇淇 ,李 元.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的研
究 [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8, 22 (1) : 57 - 60
[ 14 ] 王 鹏. 马尾松人工混交林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 [ J ]. 江西林业
科技 , 2005 (4) : 6 - 7
[ 15 ] 马友平 ,冯仲科 ,刘永清.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的研
究 [ J ]. 林业资源管理 , 2006 (5) : 40 - 43
[ 16 ] 胡艳波 ,惠刚盈.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的森林经营方法探讨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6, 19 (1) : 1 - 8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