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Evapo-transpiration on Agroforestry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全 文 :林 业 科学研 究     ,       一   
         ‘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
孟 平 张劲松 宋兆民 陆光明 马秀玲
摘要 应用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 , 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系吸水量 、林带和农田的蒸散耗水
量 、 林带影响农 田 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 , 林带根
系吸水以消耗农 田土壤水分为主 , 主要表现在         为树高 范围内 。  林带可降低  
 的农 田蒸散量 。  由于林带的影响 , 在农 田中 ,   。一    为土壤水分降低区 , 。 一    为
土壤水分提高 区 。 总体平均 ,       农田土壤贮水量可提高    。
关键词 农林复合模式 、 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 、 蒸散耗水 、 根系吸水
在我国黄淮海平原 , 自“六五 ”计划开始 , 营造 了由单一片林 、农 田林网 、林 粮间作 、果粮间
作等多种形式和结构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 毛’, 」。 有关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及土壤水分状况的
问题 , 国内外 已开展了不少的研究 〔一 ’〕, 但以往的工作 , 大都注重于模式中农田水分变化 , 对林
带根系吸水及其对农 田水分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 仅为定性描述程度 , 缺乏定量的研究 , 即忽视
林带本身的耗水特征 , 这样从复合系统的角度来看 , 缺少完整的分析资料 。 总之 , 系统地 、定量
地研究半干旱平原农区农林复合模式的耗水特征 , 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 是巫待研
究的重要课题 。本项研究试图运用农林复合模式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 , 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
系吸水量 、林带和农 田的蒸散耗水量 、 林带影响农 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模拟计算与分
析 , 以阐明农林复合模式的耗水特征 , 为半干旱平原农区发展农林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试验 区概况及测点布置
试验区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绕 阳县官厅乡    “  ‘  , 。“   ‘   , 属温带大陆性 气
候 。 年平均气温     , 年均 日照时数      , 年均降水量       , 且年 内降水量分配不
均匀 , 多集中于 一  月份 。 地下水位 一   。 地势平坦 , 地貌类型为溥沱河决 口淤积平原 , 土
壤类型为砂壤质潮土 。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 。 该试验区占地      , 于   年始建 , 目前 已形
成一个完整的农林复合系统试验区 。 系统结构配置以农 田防护林为主 , 辅以林粮间作 、果粮间
作及成片用材林 、 经济林 。 试验区林木覆盖率     年为     。
在试验区中部选择一代表性较好的农 田林网 。 网格面积为        。 林带树种为毛
白杨                  。 一路两行   火    。 树龄   , 树高    , 枝下高     ,
透风度   一    。 林网内冬小麦品种为“农大   ” 。 本研究以东西林带及其防护下的北侧农田
为观测对象 。 设林带树高为  , 在林带北侧 中心线上    林带林缘处  、    、    、   
   一  一   收稿 。
孟平副研究员 , 张劲松 , 宋兆 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 业研究所 北 京        陆光明 , 马秀玲北京农业大学资
源与环境学院  。
二 本文系“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 “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研 究 ”专题的部分内容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卷
 、    处布设观测点 见图   。 对照点设在试区东
北方向    处的旷野农田 内 。
 观测项 目及方法
 土壤物理性 质测试       土层中 , 按土
壤质地类型 , 分层次地进行颜色 、 质地 、 结构 、 容重 、 田
间持水量 、 饱和含水量 、调萎系数及风干土含水量的分
析与测试  次重复  。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  由田间采集原状土
样 , 采用压力板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采用室 内定
水位法测定饱和 导水率 , 采用       ‘“〕方程计算求
出非饱和导水率 。
 林带及冬小麦根系的测定   冬小麦根长密度
幽   血一  · 
   一 ▲ 
个
二▲ 一  。万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立
 
土城水分观侧点
小气候观侧点
 林带根长密度观侧点
  小麦根长密度观侧点
图  测点布置示意图
的测定采用根钻法分层取土样 , 清洗土壤和杂质后 , 用交叉法求得〔’‘〕  一 又    又  ,  
一    。 式中   为根系长度   ,   为根长密度       ,  为交点数 ,  是与网格形状有
关的常数 。 本研究中根钻横断面积约为       , 每隔    取土样 , 取样点深度    。 测
定时期为  拔节 、抽穗 、 扬花 、乳熟期 。  林带根长密度的测定采用挖剖面法分层取样 。 清洗后
以根直径镇    为吸水根的界限进行分类 , 再求算吸水根的根长密度和非吸水根的干重 , 其
求算方法和公式同冬小麦 。 研究中取样深度为    , 每隔    取样 , 土样体积为     又
   又    。 测量时期为  于  月下旬测定一次 。 假设年内树木根系数量变化较小 , 并忽略
不计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采用土钻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 每隔   测定 次 ,      土层
每    取一土样   一    土层每    取一土样  次重复  。
 农 田小气候观测  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 , 选择典型天气 日 , 每旬观测 一   。 观测时
刻为  。 一  时 , 每小时观测一次 , 夜间蒸散忽略不计 。 于各测点活动面及活动面上     、
    处用通风干湿表与轻便风速表进行温湿风梯度观测 , 并于活动面上   处用天空辐射
表进行总辐射与反射辐射 的观测 与此同时 , 用  一  。型稳态气孔仪测定小麦旗叶气孔阻
抗 并采用                ’〕公式求算农 田蒸散耗水量 。
  林带蒸腾量的测定  利用   一  型扭力天平 , 采用快速称重法测定单株林木的蒸腾
强度 , 换算成林带蒸腾耗水量 , 换算公式为  了’ 一   火  义    单位     ,  , 式中   为林
带蒸腾量 ,   为蒸腾强度 ,  为小时数 ,  为鲜叶生物量重 。 观测时间与农田小气候观测同步 。
  降雨量的观测  测点设置与水分观测点分布相同 观测按国家标准进行  。
  分层土壤水分平衡模型  对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农 区 , 地表迁流量可忽略不计 。 若将根层
分成若干层次 , 则分层土壤水量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环“‘一 ’ 一 “‘’“ 一 尸 ’  了尸 一  尸  “ ‘必十 ’ 一  。 , 一 △  了   翔 , 一   了一  , ,   
,  一   , 一   羞一  悦
一  , ’了一  了    
边界条件为 
 期 孟平等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 。 、  一 刀又  二二 十 入 川  二 一 。  一 也   。 :
L翻}:_2。。 。m 一 夕{
式中:0为容积含水量(% ):i为土壤层次序号 ;J 为时间序号 :Z , 为土层厚度(c m );△Q x 为水平
方向土壤层次间非饱和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 (。Q x 一Q x 左 一Q x 右 ) ; Q Z 为垂直方向上土壤层次
间非饱和流量(并规定向下为正 , 向上为负);ST 、 S W 为林木根系吸水量 、 作物根系吸水量 ;D 、
K 为土壤水非饱和扩散率和非饱和导水率 ;E V 为土壤蒸发率 。 P 为降雨量 , I R 为灌溉量 ;CI
为截留量 。
林带区一31625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模式吸水量
3. 1. 1 林 带根系吸水量 根据根系吸水模
式计算表明 (见表 1) :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
间 , 一条长 soo m 、宽 s m 的林带 , 其总根系
吸水 量为 1 23 7.l m 3 , 其中分布在农 田中的
林带根系的吸水量为 920 .s m , /h m , , 占总量
的 74.4% , 且 0.。~ 0 . SH 范 围内林带根系
吸水 为主要部分 , 占总量的 56 . 8 % , 而分布
在林带区 的根系的吸水量为 316 .1 m 3 , 仅占
总量的 25 . 6 % 。 所以说 , 林带耗水是 以消耗
农 田土壤水分为主 , 具有与农作物争水的矛
盾 。
3
.
1
.
2 冬小麦根 来吸 水量 各观测时段 内 ,
距离林带树高不同倍数处的冬小麦根系水量
的计算值 (见表 2) , 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 间
。. 5 、 1 . 。、 2 . 。、 5 . O H 处小麦根系吸水量分别
表 l
项 目
吸水量(。 “)
占总量(% )
林带根系吸水量水平分布
(1994一0 4一 10 一06 一1 0 )
农 田 区
0.0~ 。.51 0.5~ l.oH 1.。~ l.SH 小计
702.5 149.6 68.4 920.5 1
56.8 】2.] 5.5 74.4 :::
表 2 复合模式中冬小麦根系吸水呈的分布
(1993年.单位 :m m )
观 测 时 间 0.SH 1.oH 2.OH 5.OH
04一 1 0 ~ 1 9 1 1 . 0 1 1 . 7 1 3 . 3 1 4 . 3
0 4 一 2 0 ~ 2 9 2 2 . 0 2 5 . 8 2 4 . 9 2 4 . 6
0 4 一3 0 ~ 0 5一 0 9 2 6 . 8 2 9 . 9 3 2 .2 3 8 . 8
0 5 一 1 0一 19 ]8.6 18.0 40 .3 33.8
05 一2 0 ~ 2 9 10 . 4 1 3 . 2 2 0 . 5 22 . 3
0 5 一 3 0 ~ 0 6 一 1 0 9. 40 1 0 . 1 9 . 8 1 1. 9
合 计 98. 2 108.7 129.8 145.7
为 98 .2 、 1 08 . 7 、 1 29 . 8 、 1 45 . 7 m m 。 小麦根系吸水量水平分布呈抛物线状 。 曲线拟合方程 :S w
= 8 3.187 0 + 1.800 SX 一 0. 0 1 5 6X , ’5 ( 0 . O H < X < 5 . O H ) , 相关 系数 R = 0.991 4 。 方程
中 :X 为距离林带的长度 (m ) , S W 为拔节至乳熟期间小麦根系吸水量 (m m )。
3
.
1
.
3 复合模式根 系吸水关系 林带根系吸水范围由林带区和农 田中 0. 0 ~ 1.SH 组成 , 其
中 0.0 ~ 1. SH 为林带根系和冬小麦根 系的交织区 , 林带吸水量为 920 .5 m 3 , 冬小麦根系吸水
量为 1 317 . 3 m 3 , 两者 比例是 1 : 1. 43 , 所以说在农林争水过程中 , 小麦吸水占优势 。 林带根系
总吸水量为 1 23 6.6 m 3 , o . O H ~ 5 . o H 范围内冬小麦根系吸水总量为 5 48 .3 m 3 , 两者比例 1:4.44 , 小麦吸水量占模式总吸水量的 81 .6写 , 林带吸水量仅占 18.4% 。 从林带和冬小麦根系
吸水的比例关系来说 , 在拔节至乳熟期间 , 小麦耗水是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的主要特征 。
3
.
2 复合模式蒸散耗水量
3.奚.1 林带蒸散量 在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 , 林带总蒸散量 为 25 . 6 m m 旧 平均为 4. 2
m m , 其中 , 林带蒸腾量为 241 . 9 m m 旧 平均为 4.0 m m , 占蒸散量的 94 . 6 % ;土壤蒸发量为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卷
l4.58
计均

合日
13 . 7 m m , 日平均为 0.2 m m , 占蒸散量的 5.
4 % 。对比各测定时期内的蒸腾量和蒸发量的
差值 (见表 3) 可知 , 林带的耗水 以蒸腾方式
为主 。
表 3 林带蒸腾量与土壤蒸发量比较
(1994年 , 单位 :m m )
观测 04 (月) 05(月 ) 06(月 ) 合
时间 万不而不石西丽二石.而石砚不丽而二而一 计
蒸散 40.1 41.2 41.8 42.6 44.5 45.4 55.6
蒸腾 37.2 38.7 39.6 40.5 42.5 47.4 241.9
蒸发 2.9 2.5 2.2 2.1 2.0 2.0 13.7
表 4 复合模式中农田蒸散水平分布状况
(1993年 , 单位 :m m )
观测时间 0.SH 1.OH 2.OH 5.oH 对照点
04一 1 0 ~ 1 9
0 4 一2 0 ~ 2 9
0 4 一 3 0 ~ 0 5一 0 9
0 5 一 1 0 ~ 1 9
0 5 一 2 0 ~ 2 9
0 5 一3 0 ~ 0 6一 10
28 . 7
2 3. 2
24 . 1
1 9. 9
1 4 1. 4
2 . 3 2
16 . 5 2 1 . 5 2 2 . 5 3 1 . 8
2 5 . 7 2 6 . 5 3 1 . 0 4 4 . 9
2 8 .0 3 8 . 5 4 9 . 0 5 5 . 8
2 1 ,
5
4 0
.
4 4 7
.
4 5 4
.
0
1
8
.
4 2 9
.
5 4 1
.
8 4 1
.
7
1 4
.
8 2
4
.
4 2
8
.
4 2 6
.
4
1 3 4
.
2
1
8
0
.
8
2 1 7
.
9 2 5 4
.
0
2
.
2
0 2
.
9
6 3
.
6
0 4
.
1 7
3
.
2
.
2 农 田 蒸散量 从表 4 可知 , 农林复合模式内 , 农田蒸散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 在冬
小麦拔节期至乳熟期 内 , 0 . 5 、 1 . 。、 2 . 0 和 5. OH 处 的蒸散量分别为 14 1. 4 、 1 34 . 3 、 18 0 . 8 和
219 .7 m m 。 根据实测资料 , 经统计拟合得到 :0.。~ 5 . O H 范围内 , 农田蒸散量 日平均值 E T 水
平分布服从曲线方程 :
773X (0.OH < X 镇 1.OH ).124 1 + 0.845 sln(X )(1.OH < X ( 5.OH )
它o乙一
E 了’ =
Pƒ\巨)喇书寨握摧
从方程的曲线 (见图 2) 可知 , 18 m (1 . O H ) 附
近的农田蒸散量为最小 。 为估算复合系统 内农田
蒸散耗水总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平均值君,I’ , 可用下
式求值 :
4.0
{
50月
0 0 1
E 了’ ( 义’d了d ‘/
{ : ::
d 犷
式中 tl , t : 为时间值(天数) 。 经计算 , 其值为 190 .
7 m m , 对 照 点蒸 散 量 254. o m m , 林 带可 降低
23.7 % 的农 田蒸散量 。 故农林复合模式中 , 林带具
有降低农田蒸散的水分效应 。 但在林带树高不同倍
数处 , 不同时段内 , 这种水分效应会表现出不
同差别 (见表 5) 。 _
2
· “台
图 2
20 40 60
距林带距离 (m )
80
复合模式内(。. 0一 0.SH )农 田蒸散水平分布
表 5 林带蒸散效应水平分布
(1993年 , 单位:写)
3 . 2 . 3 复合模式蒸散耗水关系 在农林复
合模式中 , 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 , 单位面积
林带蒸散量为 14 .25 m 3/h m Z , 单位面积的农
田蒸散量为 6.3o m 丫h m Z , 两者 比例为 2.2 6: 1 ;全网络林带蒸散总量为 42. 75 m , , 网内
农田蒸散总量为 1 180 .5 m 3 , 两者 比例 为
观测时间 。. S H 1 . O H 2 . 0 H 5 . O H
0 4一 1 0 ~ 1 9 54 . 4 4 8. ] 1 0 . 3 1 0 . 3
0 4 一 2 0 ~ 2 9 5 8. 2 4 1 . 9 4 0 . 8 3 0 . 0
0 4 一3 0 ~ 0 5一 0 9 4 8 . 6 4 9 . 8 3 1 . 0 1 2 . 9
0 5一 10 ~ 1 9 5 7 . 0 60 . 1 25 . 9 1 2 . 2
0 5 一 3 0 ~ 0 6一 10 2 4 . 6 3 0. 3 1 1 .7 一 7 . 5
平 均 47.5 47.8 24.8 9.7
0 . 0 36 : 1 , 两者合计为 1 74 3.o m , 。 故从单位面积的林带蒸散量和农田蒸散量的比例来看 , 林
带蒸散是复合模式耗水的主要特征 , 但从实际区域面积蒸散比例而言 , 农 田蒸散耗水是农林复
合模式耗水的主要特征 。
期 孟平等: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3.3 林带对农田土壤水分影响程度及范围
随着离林带距离的增加 , 0 . 0 一5.OH 范围内 , O 一2 0 。m 土层贮水量呈抛物线状趋势(见
图 3) 。 在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 , 。. 0 、 0 . 5 、 1 . 0 、 2 . 0 及 5. oH 处平均贮水量分别为 493 .6 、
5 9 8
.
4

6 6 3
.
9

6 6 6
.
9 和 603. 1 m m 。 对照点 (C K )为 601.7 m m 。 若设土壤贮水量为 W (m m ) , 带
距为 X (m ) , 经统计拟合得到 W 和 X 的关系表达式 :
W = 518. 022 + 8. 225 6X 一0. 10 2 X , · ’5 ( 0 . O H ( X 镇5. OH ) , 相关系数 R = 0.927 7。
对比 C K , 可求得林带对复合模式中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 。 其计算式 E ~ (W 一w cK )/
W c K 。 式中:E 为林带对农田土壤水分影响程度 , 可称为林带的土壤水分效应 。 W 和 W cK分别表
示农 田土壤贮水量和 C K 点土壤贮水量 。
从图 4 可知 , 0 . 0 ~ 0 . S H 范围为土壤贮水量的降低区 , 称为林带的负效应区;0 .5 ~ 5.O H
为土壤贮水量提高区 , 称林带的正效应区 。其中在 1.5一2. OH 范围内正效应达最大 。 经统计 回
归 , 林带的土壤水分效应 E 和带距 X 的关系可表示为 :
E = 一 13 .864 + 1.367 gX 一 0. o l 7 X ‘· , 5 ( 0 . O H 蕊X ( 5.OH )
10卜
0n

…次„侧谈尔书650 |
(uz已)叫书翻鲜洲
20 40
距林带距离(m )
60 80 40 60
距林带距离 (m )
80 100
图 3 。一 2。。 cm 土壤贮水量水平分布 图 4 林带对农 田土壤水分影响的水平分布
0 . 0一 5 .oH 范围内 , 2 。。C m 土层贮水量可提高 1 . 2 % , 故复合模式中林带的总体效应为正 。
正效应的存在 , 是由于林带具有降低气温和减少蒸散等小气候效应的作用 。 但在负效应区 , 这
种小气候还不能抵消林带根系吸水对农田土壤水分的消耗 , 而且还存在较大强度的湍流运动 。
随着林距的增加 , 由于林带根系吸水量的减小及湍流运动的减弱 , 林带的负效应将逐渐减弱 ,
正效应随之增加 。到一定带距时 , 正效应达到最大值 , 此后 , 又由于林带降低农 田蒸散作用的减
弱 , 其值也开始减小 。
4 结 论
(1) 冬小麦拔节期至乳熟期间 , 分布在林带区的根系吸水量占总量 25 . 6 % ;分布在 0.。~
1 . S H 农 田范围内的根系吸水量占总量的 74 . 4% 。 故林带吸水以消耗农田土壤水分为主 。
( 2 ) 0
. 。一1. SH 范围内农 田土壤为林带和冬小麦根系分布的交织区 , 该范围内小麦吸水
量“农林争水 ”过程中 , 小麦吸水占优势 。
( 3 ) 林带蒸散耗水以蒸腾方式为主 。 农田蒸散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 林带可降低 12.3 %
的农田蒸散量 。
( 4) 水平方 向上 , 0 . 0 一0. SH 范围为土壤水分的降低区 , 0 . 5 ~ 5 . O H 为土壤水分的提高
区 。
因此 , 建议在农林复合模式经营中 , 需加强 0.。一 1.SH 范围内农田灌水的管理 , 或根据物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种生物学特性 , 选择种植耐荫性植物 。所以黄淮海平原农区发展农林业 , 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
参 考 文 献
谢京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 究概 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 .1。( 1 ) :1 04 ~ 1 08 .
宋兆民.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北京农业 大学 出版社 , 1 9 0.
任勇.道路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关系的研究.生态学杂志 , 1 9 93 , 1 2 (4 ) : 1 ~ 6 .
E
a s r
h
a
m J
.
T h
e e
f f
e e t o
f
t r e e s p a e i
n g o n e
v a p o r a r i
o n
f
r o
m
a n a g r o f
o r e s t r y e x p e r : m
e n t
,
A
g
r 一 F o r
.
M e t e o r o l , 1 9 8 8
,
4
2 (
l
)
:
3 5
5 一368.
陆光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蒸散 及可能蒸散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 9 93 , 1 8 ( 4 ) : 40 9 ~ 41 5 .
M
e
g
o
w
a n
M
,
w
i l l i
a
m
s
J
B
.
T h
e
w
a t e r
b
a
l
a n e e o
f
a n r e e o r
d
s
.
J
.
o
f
50
1 1 S
e
i
,
1 9 8
0
,
3 1 ( l )
:
2 1 7 一 230 .
N izin s k l J . A m od el o f tra n sp ira tio n an d 50 11一 w a t e r b a l a n e e f o r a m a t u r e o a k f o r e s t . A g r i e . F o r . M e t e o r o l . , 1 9 8 9 , 4 7 :
1
~
1 7
.
卢振 民. 田 间作物蒸腾量测算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研究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 9 8 9 . 3 4 4 ~ 35 0 .
刘 昌明.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的蒸散发模型.水利学进展 , 1 9 2 . 3 (4 ) : 25 5 一 263.
D an leiH illes. F undam enrals o f 5011 Ph ysils. N ew Y ork :A eadem ie P ress , 1 9 8 0 .
Bo
h
n
W ( 薛德榕译 ).根系研究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 7 9.
H
a r
h i
e
l d J l
一 E v a lu t io n o f e a n o p y te m p e r a t u re n i o d e ls o v e r v a r ia n s
.
A g r ie
.
F o r
.
M e t e o r o l
. ,
1 9
8
4
,
3 2
:
4 1 一53 .
O…O口门†飞工,曰
1二,丈‘.工
S t
u d y o n E
v a P o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o n A g r o f o r e s t r y
M
e n g P i n g Z h a n g J i n s o n g S o n g Z h a o m i n L u G u a n g m i n g 材d X iuling
A bstraet T h is dissertatio n , a p p l y i n g t h e m o d e l o f 5 0 1 1 l a y e r e d w a t e r b a l a n e e o f a g r o -
f
o r e s t r y
,
e a
l
e u
l
a t e
s
t
h
e
w
a t e
r u
p t
a
k
e
b
y t h
e r o o t s o
f w h
e a t a n
d
s
h
e
l
t e
r
b
e
l
t
,
t
h
e e v a
p
o
一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
a n
d
t h
e e x t e n t t
h
a t t
h
e e
f f
e e t
s o
f
s
h
e
l
t e r
b
e
l
t e x e
r
t e
d
o n t h
e
f i
e
l d
5 0
1 1 w
a t e r
,
t h
e n t o
s t u
d
y t
h
e e v a
p
o
一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o f a g r o f o r e s t r y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
( l ) W
a t e r u p t a k e b y
r o o t s o f t h e s h e l t e r b e l t m o
s t l y e o m e f r o m r h e f i e l d a t t h e j
o i n t i n g

f i l l i n g s t a g e o f w i n t e r
w h e a t
,
w h i
e
h 1
5 o
b
v
i
o u s
l
y i
n
d i
e a t e
d i
n
0
.
O
H 一 1.SH . (2 )If th e field 15 p roteeted b y the shel-
terb elt, t h e a v e r a g e e v a p o 一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1 5 1 2 . 3 %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o p e n w i d e f i e l d . ( 3 )
T h e f i e l d
5 0 1 1 w a t e r e o n t e n t r e d u e e
s i n 0
.
O H 一0 .SH and raises in 0. SH 一 5.OH beeause of
th e shelterbelt effeet. In general , t h e 5 0 1 1 w a t e r e a p a e i t y a t t h e f i e l d 5 0 1 1 d e p t h o f o 一200 em
can be raised by 11.2 % .
K ey w ords agro fo restry , m o d e l o f 5 0 1 1 l a y e r e d w a t e r b a l a n e e , e v a P o 一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 w a -
t e r u P t
a
k
e
b
y r o o t s
M
e n g P i
n g
,
A
s
s o e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
Z h
a
n
g
J
l n
s
o n
g
,
So
n
g
Z h
a o
m i
n
( T h
e
R
e s e a r e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
C A F
Be
i
j
i
n
g
1 0 0 0 9 1
)
;
I
u
G
u
a n
g
m i
n
g
,
M
a
X i
u
l i
n
g
( B
e
i
i
i
n
g
A
g
r
i
e u
l
t
u
r e
U
n
i
v
e r
s
i
t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