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THE FALLEN LEAVES IN THE TROPICAL FORESTS AT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全 文 :第2 卷 第1 期
1 9 8 9 年 2 月
林业科学研究
FO R E ST R E SE A RCH
V o l
.
2 , 南 . 1
Fe b
。 ,
1 9 8 9
海 南 岛尖 峰 岭 热带 林 凋 落 叶
分 解 过 程 的 研 究 ‘
卢俊培 刘其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 所 )
摘要 本项研究采用尼龙网袋和 网革法对尖峰岭热带丰落叶季雨林和 热带 山地
雨林凋落叶的分解过程进行对比观测 , 结果表明 , 两年凋 落叶的分解失重率依次为
92
.
27 %

78
.
01 % (网袋法)和 9 . 08 % 、 95 . 41 % (网罩法 ) , 凋落叶 的 分解速度 网革
法略快于 网袋法。 半落叶季雨林凋 落叶 的分解比山地雨林的快 , 腐解率K 值前者为
2

1 7 2 (革)和1 。 5 9 6 (袋) , 后者为 1 . 5 7 8和0 。 8 3 6 , 完全分解所需的理论时间约为 z a
和 6 a 。 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 , 元素的迁移序列各有异同 , 其中半落叶季雨林为 :
K > C a > N a > M g > N > C > P> A I> Fe > Si , 山地雨 林为 : K > Ca > M g > N a > C
N > P > A I> 5 1> Fe

关趁词 热带林 , 网袋法 , 网革法 , 凋 落叶分解失重 , 元素迁移
森林调落物的分解 , 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林地土壤养分输入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
研究其自然状态下分解过程的特点和效果 , 对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 功能 、 经营管理以及
对人工林的营造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 为此 , 本项研究选择了两类
热带天然林 , 应用网袋和网罩法 , 观测凋落叶的分解及其成分变化。 现总结如后 。
一 、 研 究 方 法
本项研究的观测场地 , 一为褐色砖红壤上的半落叶季雨林 , 海拔2 0 m , 另一为砖红 壤
性黄壤上的山地雨林 , 海拔8 5 o m 。 样地概况已有介绍 [ ’] , 本文从略 。 观测研究方法如下。
(一) 试样收绍
1 9 8 4年 2 一 3 月 , 在热林站后山的半落叶季雨林及尖峰岭五分区的山地雨林内分别多点
收集新凋落的叶片 2 一 3 k g , 风千后取平均样装入事先称重的尼 龙 网 袋 (或 纸 袋 ) 中 , 在
1 / 1 0 0大天平上称重 , 每袋样重约3 0一40 9 (网罩法约50 一60 9 ) , 同时另取样测含水率和 基
准分析样 。
试验用尼龙网袋 、 罩是用孔径约 1 一 2 m m 的尼龙纱缝制的 , 其规格分别为 肠 X 25 c m
和 4 0 x 3 0 x 2 5 e m , 罩用铁线作框架 。
本文于 1 9 88年 ‘月2 日收到 。
. 本项工作为原中国科学 院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内容之一 林月娟 、 刘京、 吴仲民参加部分观测 或计算 , 化学 分析内丰所分析室完成, 一并致谢,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二) 试脸设 , 与回收
根据不同坡向 、 坡位和林分密度 , 随机设 4 次重复。 清除地表枯枝落叶 , 使试样直接与
土壤接触 。 袋用钉固定 , 罩脚插入土中。
每次重复各放 8 份试样 , 供 Z a 观测 。 每年 2 、 5 、 8 、 n 月各回收一份 , 清净 , 烘 至
恒重 (70 ℃ ) 。 将 4 次重复的回收样分别混合 , 粉碎过 1 m m 筛 , 备作化学分析 。 另 设一 除
去 A 。层 、 不放试样的取土对照点。
在每次回收残留试样时 , 钻取表土 10 c m 作化学分析 , 以探寻凋落物分解与土 壤养分输
入的关系 。
(三) 分析项目及方法
灰分 : 5 50 ℃干灰化 , 重量法
N : 双氧水一硫酸消化 , 蒸馏法
C : 重铬酸钾一硫酸氧化湿烧法
P : 同氮待测液 , l , 2 , 4 一氨基蔡酚磺酸比色法
Si : 硝酸一硫酸一高氯酸湿灰化(下同 ) , 重量法
A l: 湿灰化脱硅滤液 , 铝试剂显色比色法
Fe . 湿灰化脱硅滤液 , 邻啡哆琳比色法
C a

M g : 湿灰化脱硅滤液 , E D T A 客量法
K

N a : 湿灰化脱硅滤液 , 火焰光度法
二 、 结 果 与 分 析
(一) 方法 比较
在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野外研究中 , 所用网孔规格不一 , 形成的小环境 (主要是温度 和 湿
度)有异 , 网孔愈小 , 差异愈大 , 且妨碍小动物的破碎活动I‘〕。 为使研究手段尽量反映 野 外
条件 , 以获得接近 自然状态的结果 , 我们同时采用网袋和网罩法。 结果表明 , 凋落叶分解失
重的速度 , 任何时段都是网罩法快于网袋法 , 经 t 检验 , 在分解中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其余时期差异不显著 (表 1 )。 如果技不同植被类型分别统计 t 值 , 则山地雨林内 两 种 方 法
所测失重率的差异 , 多数时段可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 半落叶季雨林仅偶有显著差异。 这就
说明网袋的隔离作用及其形成的小环境限制了土坡动物 、 微生物的活动 , 从而使凋落物的分
解速度减缓 。 同时也可见 , 不容易分解的山地雨林凋落物及其所处温度较低的环境 , 这种方
法上的差异更大 , 方法选择的意义就更重要 。
凋落物的分解失重与分解期的关系 , 大致呈非线性正相关。 随方法不同 , 其回归值和相
关的程度也不同 , 方法之间的最大差异约 10 % , 主要出现在放样后第10 一 15 个 月 (图 l a ) ,
表 1 所列平均值增值的变化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点。
(二) 不同植被类坦的抽落叶分娜
供试场地分属于两个不 同的生物一气候垂直带 , 立地条件及凋落叶的组成都相差甚大 ,
凋落物的分解速度 自然迥异。 如不考虑网袋法与网罩法之间的差异 , 对两种植被类型凋落叶
的分解速度 , 可做如下祖略评沽 : 分解时期与失重串的变化符合下列图式 (图 l b ) , 失重率
1 期 卢俊培等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裹 1 不同方法的失, 率(% )及 t 检验一⋯;汁介口介一一公华牛to . 。‘ = 2 . 2 2 8 一 2 。 1 4 5 t o . o i = 3 . 16 9 一 2 ‘ 9 7 7二 极显著 , t > t。 . 。: 。
随分解时间延长而递增 , 其速度减缓 , 半落叶季雨林明显快于山地雨林 , 尤以第一年的差异
为大 , 经 t 检验 , 可达极显著水平 。 半落叶季雨林凋落叶经分解一年 , 失 重85 % , 两 年 失
重95 % , 山地雨林为65 %和87 % , 完全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后者 比前者长。 植被类型之间 分解
速度的差异远比方法之间的差异大 。 按 x/ x 。二 。一 “, 模 式 (0 招。n , 1 963 ) , 并经回归分析结果 ,
不同植被类型的凋落物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 , 其腐解率和全部分 解 所 需 的时 间 , 差 异极
显著 (表 2 ) 。 半落叶季雨林的腐解率大于山地雨林 , 网罩法的腐解率大于网袋法。 理论分解
期 , 半落叶季雨林只需 2 一 3 a , 山地雨林则需 3 一 6 a , K 值在 1 一2 . 2之间。 这与Oiso n
(1 9 6 3)和 Jor da n (1 9 8 5 )对一些热带地区的估计接近 , 遵循温度和水分的全球性格 局 , 具 有
高的分解速率 [s, 。J。 在本项 研究中 , 这种规律同样反映在“K ”值的垂直带差异上 。
为 (网狡法 ) 二 , 乙 . , . ‘。-
r 二 ~ 0 一 76 7 1 . 二 6 5
Bo r”
y : (山地百林 )二 z O7 . 2 12 e , , .
r 二 一 0 。8 5 0 6 ” . 6 9
李. (网革 法) , , 含一 , o了。 一 : . 。
ƒ次„赞暇盛
护口⋯
卜.,.彼‘卜.内兮0内一.甘, ‘口
幼的韵ƒ%)†份谈妞
0
.
5 1
。 0 1
。 5 今 o时间( a )
a . 不同方法比较《不计类垫 )
0
.
5 玉. 0 1 。 5 葱二石
时间 ( a )
b
. 不同植被类型比较 (不计方法 )
阳 1 翻落叶分解过程曲线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表 2 残 留 量 回 归 分 析一一一补⋯曰⋯¹ 为理论分解期 ( a ) , 此时残留置约 1 % 。 F > F 二 。: (” . 25 ) 。
如以日失重率计 , 则更可反映前述差异 。 这些差异除与凋落叶的种类及质地组成不同有
关外 , 还与所处环境条件如气温、 空气湿度 、 土壤微生物及土壤湿润状况等有关(表 3 ) 。 从
所列数据可粗略地反映环境因子与失重率间一致的相互关系。 一定的湿度 , 较高的温度和较
多的真菌 , 都有利于纤维素的分解 , 低温和过湿则不利于凋落物分解 , 失重率相应较低 。 半
落叶季雨林多豆目植物和纸质叶 , 与前者相符 , 山地雨林多革质叶 , 与后者一致。
表 3 凋 落 叶 日 失 重 率 及 环 境 条 件
阵一一竺一一巡一一牛一 一叭 . _ .项 目 ⋯ i , 吕些生二一 {—一巴华, 一 {王哩兰 )年平均—一一-一一 少 星土二肆望华里丰1 二}二二其兰三 .阵二}一二}日 失 重 } 网 袋 法 } ”· 439 1 “·”7 2 { ”· ”12 } ”· “11 { ”· 20 7 } “· 17 5 } ”· 149 { ”· 129 } “ · ”4 9l (% ) l 网 罩 法 ] 0 . 6 0 3 1 0 . 连9 5 { 0 . 544 1 0 . 26 8 { 0 . 20 5 1 0 · 18 4 1 0 · 158 1 0 · 139 1 0 · 2 9 0半落叶 卜~ 一卜 - - ~ 一一书—一 .卜一一+一 ~一一一- -居—一十—一行一了一卜~下万 一⋯ ⋯气温 (℃ , ⋯“6 · 3 ⋯“6 · 9 1“6 · 2 }“4 · 9 }“7 · 7 ⋯“5 · 5 ⋯“5 · 4 ⋯2 4 · 7 ⋯“4 · ‘季雨林 }环境条件 ⋯湿度 ‘% , ⋯7 5 ⋯7 8 ⋯“0 1“1 1“1 }“1 }8 2 }8 1 } “2 _ _} 1 _ _ . 1 } } _ } { } ! } { 1 2 . 5 1一日一一卫 {i {i理1 11些巴兰土二兰件一仁一丰一共‘!一全i里生
4日 失 重 ) 网 袋 法 1 “
·
18 8 }
”· 19 6 ⋯“· 17 6 ⋯“· 134 } ”· 137 } ”· ’43 } ” ·1 23 1 “· 10 8 1 ” · 1 5 1
l (% ) { 网 罩 法 { 0 . 318 1 0 . 314 { 0 . 246 1 0 . 224 } 0 . 19 7 { 0 . 16 7 ! 0 · 15 3 1 0 · 136 1 0 · 2 19山 地 一——共一—————卜~一十尸丁万一⋯ { 气温 ‘刀 ’ ⋯“。· 8 ⋯“1 · 7 ⋯“0 · 9 1’9 · 7 {’9 ·8 1“0 · 2 ⋯“0 · 2 1’9 · 4 ⋯1 9 · 5雨 林 ⋯环境条件 1 湿度 ( % , }“5 ⋯8 7 }“8 }“9 {“9 1“9 }“9 1“9 ⋯吕,} } _ _ _ . 。 1 { } _ _ _ } 1 { } ! { 了 . 1 9{ : ⋯微 生 物 {2{仲⋯。.3 ‘ ⋯。⋯梦⋯ 1 ⋯ { } 卜2. ”注 . 温湿度系根据本所及天池气象站资料整理的各时段月平均值 , 微生物指表土微生物总数中真菌和放 线 菌 的 百 分 。率 , 根据康丽华 ‘ 利群19 8 3年 5 、 9 、 12 月观测资料整理 。
(三 )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元紊归还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 、 迁移是生态环境与森林植物共同影响下的复杂的生物地 球 化学过
程 , 化学元素的迁移特征 , 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和植物再利用效率净同的元素、 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不同的时段 , 这种过程是不同的。 一八 一
1. 不同元素的迁移分类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的残留量进 行分
类如图 2 , 在距离系数0 . 38 以下 , 可分为 2一 3 组 , 两植被类型略异 , 如将半落叶季雨林的
分类指标缩小到o · 24 , 则两类植被类型的元素迁移性质更相似 。’ Si , A革为一组 , X 、 P、 N a
为另一组 , K 、 Ca 为一组或各为一组 , 这反映了各种元素在植物叶组织中不同的存在形态和
1 期 卢俊培等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性质 。 从距离阵 (表 4 )中亦可见迁移过程中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多样的 , Si 、 A l的迁移与
其它元素的关系最疏远 , 两植被类型中N 、 P 、 K 、 Ca 之间的变化较大 , 其余元素之间的距
离趋势很相近 。
衰 4 元 素 迁 移 残 留 率 距 离 阵
-望匕一兰匕二口口兰土-到 -到二到止二兰⋯ U {n _ 0a7 : { 。 ⋯ ⋯ ⋯ { {
—一 ~—上 ~全匕 一口兰竺土全望生星竺到望巴些土全竺型土坚i竺匕二一{ 琴 ⋯。.二。。 } 。 } { ⋯ 1 ⋯
j A , l 。
· “‘8 1 0
· ‘, “。
!
。· 7 8 , 2
}
。· ‘“‘0
1
“·“3“ } 0 · , 5‘“ } 。
山地雨林
级0. 芍喊备0.4
N尸Na( ) K SiA l N a P N S ; 一气IC 二K
图 2 凋落叶分解元素迁移聚类
2
。 不同元素的迁移特征 凋落叶的元素组 成 及
其含量 , 因植物种类而异 , 从而影响其分解速度及元
素的迁移与释放速度 。 本试验所观察到的分解结果 ,
对比其起始含量 (表 5 ) 可见 , 凋落叶中C 素含量 及
C / N 率愈低 , 分解失重及元素释放 、 迁移率就愈高。
矿质元素含量丰富 , 并不意味着需要更长 的 分 解 过
程 , 恰恰相反 , 矿质元素含量高和 C / N 率较低的 , 更
有利于微生物的营养并加速有机质的矿化 、 迁移 , 所
以半落叶季雨林凋落叶各种元素的迁移率都比山地雨
林高。
在聚类分析基础上 , 对各组元素所作的回归分析
结果说明 , 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 元素的残留量与分
解期均呈极显著对数指数负相关(图 3 ) , 各组曲线的回归系数都是半落叶季雨林大于山地雨
林 , 亦即前者的元素迁移率大 , 后者的迁移率小。
衰 S 凋 落 叶 的 化 学 组 成
(单位 : % )
J r , 、幻 帆 万 八

C / N
1
.
5 6 1
0

77 2
Q

3 6 0
0
.
2 1 5
1

84 9
1

60 6
0
.
2 4 2
0
.
17 8
0

0 8 7
0

0 4 8
4 2
.
2 1 0
5 0
.
3 9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 0
f 0
‘0
含0
1 0
石‘
力(5 1一A J少二 J0 8 . 6 7 3召‘ ’ , “姗
石\ r ‘ 一 0

9 5 4吕
夕: (万. p 、介 、e a , K 〕二 7日一日。: 。⋯ ⋯
r 二 一 0 . 5 7”
, 飞 (叶) 二 8 4 . 0 , 9 5。 ” , ‘, , ‘
r 二 一 口. 9 4 3 1
(
月 二 2 8)

、、
一、、、、、L’. 、(X)*扭彼翻收
“、 、 , , ~
劫、、‘r一 ’-一
1

0 1

5
半落叶季前林
2
. 。时卜』l(a )
少 . ( N 、 P 、、 ) = a7 . 74 7。尸 .山 .
尸二 一 0 . 夕5‘O
少. ( K ) , 3 6 . 0月, 9口·⋯爪
r 二 ~ 0 一93 . 1
(飞、二 ] 3 ‘. 日3 2 3心 , J 一,
, J 一 0 . 口之5 ,
5 1

A l卜 1 0 : 6了J召。礴 ·姗
r 翻 一 O一54 .
从图 3 可见 , 无论那一种植被类型 , 都是K
的残留量最 少 , si 、 A I最高 , N 、 P 、 N a次之 ,
Ca 的迁移略有不同 , 在山地雨林内 , 其迁 移 速
度与K 相似 , 在半落叶季雨林内则略缓于 N 、 P、
N a
。 根据最后一次回收样 (观测期 Z a ) 的分析
结果 , 按元素的残留率计 , 不同植被类型的迁移
组合如下 :
半落叶季 雨 林 : K (0 . 2 1 )> Ca (o 。一7 )> N a
(0
.
3 7 ) ) M g (0
.
4 9 ) ) N (0
.
6 2 ) > C (0

7 7 ) >
P (0
.
8 4 ) > A I(1

6 9 ) > Fe (2
.
2 4 ) ) 5 1(4

0 8 )

山地雨林 : K (1 . 6 7 )> C a (3 . 5 1 )) M g (4 . 1 4 )
> N a (5
.
5 4 ) > C (6
.
0 3 ) ) N (6
.
3 0 ) ) P (9
.
5 7 )
> A I(1 1
.
0 9 ) > 5 1(1 7

2 5 )> Fe (3 1
.
4 2 )

在以上两组迁移序列中 , 总的趋势仍是 K 、
Ca 迁移最快 , A I、 si 、 Fe 最慢 , P 的迁移率也
较低 , 这与沙捞越低地雨林和马来西亚西部龙脑
香林凋落叶分解的研究【一’l相 似 , 与国内在温带
的某些研究略有不同 12 ] , 都反映 了同类元素迁移
特征的某些共性和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差异性 。
两组迁移序列的迁移率相差 4 一20 倍 , 半落叶季
雨林明显大于山 地 雨 林 , C a的差异最大 , Si 最
小 , K 、 N a 、 Fe 等的差异也较大 。
有趣的是图 3 中N 、 P 、 N a组的迁移过程与
凋落叶的 失 重过程完全一致 , 两条曲线十 分贴
近 , 说明这三种元素主要是通过有机物腐解时矿
化释放的 , 反映了这些元素是叶细胞的主要成分
的特点 。 而 K 元素在植物叶片中主要以离子形态
存在的 , 因淋洗作用而迁移 , 可以先于调落叶腐
解而淋失 , 迁移率最大 。 Ca 在植物体中以 离子
态 、有机 、无机盐类以及有机络合物的形态存在 ,
的知s0即1
ƒ次)粉妞候书叹
O
,
5 1
。 0 1 。 5
半落叶季雨林夸.丽面
八次„德妞傲鹅阅
一、之冬派讯 :六一.贡r 一丫了一一市下而而山地雨休
确 落叶分 解过程中 j‘素迁侈Ut式
其释放 、 迁移速度变化较快 , 对淋溶作用较有利的山 地 雨 林 , Ca 与 K 相似 , 迁移率大于叶
失重率 , 半落叶季雨林则略小于叶失重率。 si 常 以 硅 酸盐和氧化物的形态存在于较难分解
的部位 (如叶柄 、 叶脉 ) , 其释放迁移势必小于叶腐解 , 因而迁移率最小。 可见 , 元素的存在
形态不同 , 其迁移机理和迁移速率各异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 p H 值变化十分明显 , 与前述腐解和元素迁移过程密切相关 , 互为
因果。 半落叶季雨林调落叶的 p H 值为5 . 8 , 在两年分解过程中 , p H 值增至5 . 弱 士 0 . 38 ,
观 测 结 束 时增至6 . 34 , 体现了弱淋溶条件下弱酸性的分解过程 。 山地雨林凋落叶的 p H 值
为4 . 81 , 分解期降至 4 . 拐士 。. 2 , 分解两年后剩余物的 p H 值为 4 。 08 , 酸度上 升。. 8 , 反 映
1 期 卢俊培等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了较强淋溶条件下的酸性分解与淋洗过程。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 反映了两类不同植物组成
及山地气候垂直带的差异 , 与两类土壤(褐色砖红壤及砖红壤性黄壤)的p H 值特性完全一致 。
3
. 凋 落物的分解与土攘培肥 凋落物分解后的元素归还与植物吸收和水分淋洗过 程是
同步进行的复杂过程 , 为探索凋落物分解释放的元素与下垫表土之间的关系 , 及其对土壤养
分补充的效果 , 我们在每次回收试样时 , 都同时钻取样袋下和对照点 (无 A 。层 覆盖 , 加罩)
o 一10 c m 表土 , 分析养分含量 。 结果表明 , 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 ,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与凋
落叶的养分迁移量之间 , 以及不同时段 的土壤养分 , 都没有一定规律的变化。 如以试验始末
的养分含量之差 (表 6 )来反映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的培肥效果 , 或借以了解归还元素的地球化
学途径 , 则可以粗略判断 : 半落叶季雨林凋落物的分解产物在表土中淋洗迁移和吸收利用比
土体吸附贮存少 , 试验始末的差值多为正值 , 只有K 、 M g 相谈反 。 山地雨林以淋洗和吸收为
主 , 试验始末的差值多为负值 , 只有 N 素是贮存多于输出。 也就是说前者的生物 化学 循 环
强 , 培肥效率高 , 后者的地质化学循环强 , 培肥效率不如前者 。 这个差异与两类型所处的淋
溶条件差异一致 。
表 6 表 土 养 分 含 里 差 值 比 较 (单位 : % )三业口二止一翌续州二斗二)三止万
1 放样后 ”个月 ‘A ) { ”
·
0 1 2
{
”· 0 0通
{
7
·
1 1 7
1
一 ”· 3 4 0 ⋯一 ”· 1 2 ‘牛 落叶李雨林 1 放样后两年 (B ) } ”·。1 5 } ”· 0 5 4 } 1 · 1 5 4 } ”· 7 6 5 } 一 ”· 3 4 7—}共华华, , 一缨{一卜竺翌生汗三坐一 生竺竺 ~} 放样后 3 个月 (A ) } 一 ”· 0 10 ! ”· 0 9 8 { “· 2 8 7 { 一 “· 0 , 8 { 一 “· 0 2 8山 地 雨 林 { 放样后两年‘B , 1 ”·。02 ⋯一 。· 1 7 2 { 一 ”· ‘1 7 1 一 “· 。5 5 」一 。·。3 0l: ”一A j 。· 。, 2 } 一 。· , 7。 卜 。·‘。‘ i 一 。·。2 ‘ }. 一 。· 。。2注 : 表列数值为网 、 罩样下表土中的元素含量减去对照点的含盈 。
三 、 结 语
根据两年野外试验结果 , 海南岛尖锋岭热带林凋落叶的分解速度 , 随植被一气候类型而
异 , 高温半干旱的半落叶季雨林 , 其凋落叶的腐解率为 1 . 5 78 一2 . 17 2 , 理论分解期 (残 留 1 %
为限)为 2 一2 . s a , 湿润而较低温的山地雨林依次为。. 8 36 一 1 . 59 7和2 . 9一 5 . 5 a , 前者比后
者分解周转快 1 一 2 倍 。
调落叶的分解及元素释放过程 , 均与对数指数方程相吻合 , 相关极显著。
凋落叶分解释放的元素迁移序列 , 半落叶季 雨 林 为 : K > Ca > N a > M g > N > C> P >
A I> Fe > si , 山地雨林为: K > Ca > M g > N a > C > N > P> A l> Si > Fe 。 聚 类 及回归分析
结果 , N 、 P、 N a 的迁移率相近 , 并与叶腐解同步 , K (Ca )先于叶腐解 ; Si 、 A I同组 , 迟缓
于叶腐解 。 半落叶季雨林凋落叶养分归还效应强于山地雨林。 前者的分解过程呈弱酸性 , 后
者呈酸性 。
在野外采用尼龙纱罩法 , 对凋落叶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得到更接近自然 状 况 的结
果 , 土壤中动物翻动泥土所造成的千扰较少 , 误差较小, 分解速度快于网袋法。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32
参 考 文 做
〔1 〕卢俊培等 , 19 88 , 海南 岛尖峰岭热带林调落物研究初报 , 植物生态学与地 植物学学报 , 1 2( 2 ) : 10 4一 1 2 .
〔2 〕胡拜笼等 , 1 9 8 7 , 几种树木枯叶分解速率的试脸研究, 植物生 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 1 ( 2 ) : 12 4一131 。
〔3 〕潘瑞炽等 , 19 7 9 , 植物生理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4 〕W . 拉夏埃尔著(联邦德国 )( 李博等译 , 1 9 8 5)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科学 出版社 , 1 3 2一1 5。。
[ s 〕E d w a rd s , C . A . e t a l . , 1 0 65 , T h e r o le o f 5 0 11 o r g a n is m s in br e a k d o w o f le a f m a te r ia l,
5 0 11 o r g a n is m s
,
7 6一 5 4 , A m s te r d o m , N O R T H H O L A N D P U BL IS H IN G C O .
[ 6 〕 A r d e r so n , M . e t a l. , 19 5 3 , E e o lo g ie a l s tu d ie s in fo u r e o n t a s t in g lo w la n d r a in fo r e s ts in
G u n u n g M u lu N a tio n a l Pa r k
,
S a r a w a k
,
1
.
D e e o m p o s it io n p r o e e ss e s a n d n u t r ie n t lo s se s
fr o m le a f litte r
, 甲 h e J o u r n a l o f E e o lo g y , 7 2 (2 ) : 50 3一5 2 7 .
〔7 〕G o n g W o o i一 K h o o n , 1 , 5 2 , L e a f lit te r fa ll, D e e o m p o s it io n a n d n u t r ie n t e le m e n t r e le a s e in a
lo w la n d d o Pte r o e a r p fo r e st
,
T h e M a la y s ia n Fo r e s t e r
, 一5 (3 ) : 3 6 7一3 7 5 .
[ 8 1 J o r d a m
,
C
.
F
. ,
1, 5 5
,
N u t r ie n t C y e lin g in T r o P le a l F o r e s t E e o sy s te m s
, 20 一14 , J O H N W IL -
E Y & S O N S
.
L g 〕 A n d e r s o n , J . M . e t a l . , 1 05 3 , D e e o m p o s itio n in t ro Pie a l fo r e s t s , T ro Pie a l R a in F o r e s t :
E e o l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2 5 7一3 0 6 , B LA C KW E L L SC IE N T IFIC PU B LICA T IO N S .
R E SE AR CH O N D ECOMPOSIT !O N PR OCESS OF T H E
FALLE N LE AV ES IN T HE T R OP!CAL FO R E STS
AT JIANFENG LING
,
H AINAN ISLAND
L u Ju n Pe i L iu Qiha n
(T he 刀 e s e a r e h l。 : t‘tu te 0 1 T r o 夕fe a l F o r e str , C A F )
A b st r a et T h e d ec o m Po s itio n Pr o e es o f fa lle n lea v e s o f th e 犯m i一d ec id u o u s
m o ns o o n fo r e st a n d th e m o u n t a in ra in fo r e s t h a d be n st u d ied w ith ne t ba g s
a n d e o ve rs m a d e b y n y lo n th r ead s a t Jia n fe蚁lin g , H a in a n Isla n d . T h r o u g h
tw o

ye a r o bse r v a t io n
,
d ec o m Po se d 10 5 r a tes o f the fa lle n le a v e s a re 9 2
.
2 7 %
,
7 8

0 1 % a n d 9 9
.
0 8 %
, 9 5
.
4 1 % r e sPec tiv ely
.
T h e d ec o m Po se d v e lo e ity o f fa lle n
le a v e s u s in g th e e o v e r m e t h o d 15 fas te r th a n th a t o f t h e b a g o ne
,
lik ew ise
,
t he d ec o m Po se d v e lo e ity o f th e se m i

d ec id u o u s m o n S0 o n fo res t 15 fa s te r t h a n
th a t o f th e m o u n t a in r a in fo res t
.
T h e d ec o m Po s it io n r a te

K
” v a lu e s 15 2
.
1 7 2
,
1

5 7 8 and 1
.
5 9 6 , 0

8 3 6 , e o r re sPo n d in g ly
.
Fu ll d ec o m Po s it io n m a y n e ed tw o
a n d s ix ye a rs
, r e sPec t iv ely
.
T he r em o v a l o rd e r o f th e e lem e n ts o n t h e d ec o m Po sit io n Pr o e es o f th e
能m i一d ec id u o u s m o n so o n fo r es t a n d m o u n ta in ra in fo rest fa lle n lea v es a re a s
fo llo w s ;
1 期 卢俊培等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K > Ca > N a > M g > N > C > P> Al > F
e> Si
K ) C a ) M g > N a ) C> N > P> A l) 5 1> Fe
T he d e c o m p o s it io n o f the lit te r fa ll w h ieh 13 an im P
o r t a址 Pr o c e ss a n d
w a y o f m a te r ia l e y e le a n d 5 0 11 n u tr ien ts in Pu t ilt o the fo r es t ec o sys tem
.
T h is
r e se a r e h ha s a n im Po r tant a ea d e m ie m e a n in g a n d a PPly in g v a lu e o n the st r u
-
e t u r e , fu n e t io n a n d m a n a罗m en t o f the tr o P ie a l fo rest ec o sys tem .
K e v w o r d s tr o Pie a l fo r e st ; ne t ba g m e th o d : n e t e o v e r m eth o d : fa llen
le a v es d ec o m Po s it io n : r e m o ved e le m e n t
她娜断么示班钾嘛肠;断 ;今布也分断足钾趁林* 示翻示台布色希也冰也沛妞泞也冰嘛德冰妞娜妞沛妞冰妞琢也冰毯冰心积场翻训蹄妞肆德示么护绷碑杯么侧与洲蹄
“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在中国的栽培与
利用国际研讨会 ”在广州召开
由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 (A cI A R )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澳大利亚阔叶树
种在中国的栽培与利用”国际研究会于 1 9 8 8年10 月 3 一 6 日在广州市召开 。 来自中国、澳大利
亚 、 肯尼亚 、 津巴布韦、 泰国和 日本等国的近80 名林业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农研中心主席 J.
R
.
M c w il ia m 主持开幕式 , 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于鹤作题为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澳大利亚
阔叶树在我国南方人工造林中的应用和前景”的报告 。 中外专家宣读论文2 篇 , 内容涉及澳大
利亚阔叶树种 (按 、相思 、 木麻黄 、 黑荆树等 )的选择、 种源 、 丰产栽培 、 固氮、综合利用以及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与策略等。 反映了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水平 , 对
澳大利亚阔叶树在其它国家的栽培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10 月 6 日, 部分代表赴海南省琼海县 、 临高县 、 尖峰岭等科研 、 生产基地进行了考察。
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发展中澳合作 , 争取国际援助 , 促进我国林业科研和生产发展有 重要意
义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外. 处 黄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