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UMMARY REPORT FOR STUDIES ON THE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IN JIANFENGLING REGION, HAINAN ISLAND Ⅲ. Water and Heat Regime, Ⅳ. Material Circulation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续)——Ⅲ.热带林水热状况Ⅳ.热带林物质循环



全 文 :第 1 卷 第 4 期
1 9 8 8 年 8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R EST R ESE A RCH
V o l

1 , N o

4
A u g
. ,
1 9 8 8
二二一 二二 二二胆二二二二 二 二一咬二二二二:一二二之二二二 二二 二 佗二二二 二 二 二 二艾 二= ~ 一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 二艺 二二二二二芝二 = 二= 二 二二二二 二二二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续 )
1
. 热带林水热状况 W . 热带林物质循环
联合课题组
又中国林业科 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林业研究所 )
摘 要
热带林的反哥率平均占辐射量的 1了. 4 % , 向大气的有效长波辐射约 占1 3 . 了% ,
净辐针约 占7 0 % 。 蒸散值 约占年降水量的 36 一57 % , 平均为4 3 . 6 % 。 水量乎衡 各分
量 、 土壤 CO : 释放量 、 森林 小气候特征都与干 湿季节的 变化有明 显 的 关 系。 山地
雨林的年调落物量乎均为7 . 7 士 1 . 2 t/ h a , 半落叶季雨 林 为9 . 7 士 2 . 3 t/ h a 。物质循环
的研究表明 , 热带林 的有机物 归还量大、 分解快 , 在较少人 为干扰下 元素的输 出较
少 , 多用于 系统内的循环利 用 。
关键词 海南岛尖峰岭 , 热带林 ; 水热状况 ; 物质循环
三 、 热带林水热状况
(一 ) 热量平衡与燕散
根据对半落叶季雨林的观测推算 , 热带森林的反射率平均占辐射量的l了。 4 % , 森林向大
气的有效长波辐射 , 平均占1 3 . 7 % , 净辐射约占70 % 。 净辐射主要耗于乱流交换 和 蒸 散 消
耗, 植物体和土体贮热量不到 10 % (表 5 ) , 这是由于稠密的树冠阻止了辐射热进入林内 , 昼夜
的吸热和散热差小的缘故 。
按热量平衡—波文比 法 测 得 的蒸 散 值 , 占年 降 水 量 的36 一 57 % , 平均为 4 3 . 6 %
(表 6 )〔, , , ] 。
表 5 半 落 叶 季 雨 林 热 量 平 衡
’ 】 净 辐 射时 期 , 单 位 1
i } R N
乱流热通量 汽 化 潜 热
LE
表土热通量 ) 植物贮热及
早 季
J/ e m Z
·
d
%
1 0 4 7
.
4
1 0 0
.
0
8 1 8 0
7 8
.
0
1 3 3
.
6
12
.
8
7
: :
2
:j
雨 季
J/ e m Z
·
d
%
7 4 1 2
1 0 0

0 :: )
6 0 8 2
8 2
.
1
1
:
.
:
均⋯J / e m Z · d% 89 鑫。 310 0 . 0 4 48 . 65 0 . 2 3 7 0 。 94 1 . 5 5 6 76 . 3 1 8 。12 。 Q
本文于 1 98 8 年元月 14 日收到。
3 6 0
表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半落叶季雨林燕傲 t (1 , 8 3一 1 98 5年的均值 ).
l卷
降 燕

( m m ) ( m m ) (% ) (m m ) (m m )
3 JZ
.
4
3 4 9
.
1
23 6 7
22 3
.
8
3 0
.
3
6 9
1 59 0
.
3
8了. 了
了e . 2
78
.
6
83
.
9
6 已. 2
2 1
. 绪
6 7 7
.
1
(% )
: 9
.
n
2 舀 . 1
3 3
.
2
3 了 5
;{:
.
4 2
.
6一
1 2
,
5
4 忿 . 了
艺从 . 9
f 竺 9
与4 七
1 9 9 4
19
.
4
2 7 q
、 、 ,
曰 ‘ . ‘川
4 吕. 日
了1 、 5
6 8
.
5
15 5
.
2
6 3
.
2
1 1 1
.
4
7 6
.
3
7 5
.
3
3 4
.
4
i }
“降水瓜 ”系试 黔 地外热 林所气象站 I"J 期记录 。
(二 ) 降水及其再分配
污川污水量平衡方程式 : P 二 I + E + F : + f十 L 十 J W + F : , 计算了尖 峰 岭 热带林各组分所
占降水的比率 ( .麦 7 ) 。 半落叶季雨林因林分结构较简单 , 空气翻度小 , 而蒸散较大 , 持水较
少 , 山地雨林结 构复杂 , 所 处立地空气湿度大 , 辐射小, 贝fJ具有较大的持 水、 输水及较小的
蒸散 。
表 7 热带林降水再分倪估算 (尖峰岭 ).
「. 落 叶 一季 旧 林 山 地 t1j 林
中‘项 }l 嗽
m m )
Lfj 林外【tf
(止百) 占林
ha {(J
(% )
仁 爪
《m m )
斌丁林 ‘于、下」
(% )
占乍权地 币
( % )
I
) 降 J:
f 穿 几
5 茎 汽
仁仁地 日J〔‘I’ + S )
I 截留 (P 一 ’l’ 一 5 )
E 蒸 散
F
, 地表 过 流
f I UOc m L l: : 歹兮二
l 八 尼 饱 自飞持 水
八W l。比m 上暇 lly: 水琳 脸
F Z 地 卜迁 流及 石 Ilt
1 6 3 2
. 吸J
1 2 石6 . 1
乃1 . 5
1 井}了. 6
二丁5 . 。
1 0 〔
Ž舀. .1朽吕nŽ‘洛t‘”急门q口U
Ž口nQ白
7 JS
. 幼
9
.
9
丁2 . 6
1
.
1争
3 r)
.
3
4 65
. 丁
1 ‘l气)
1

4
.
8
3
.
rjJ
77
.
8 4
22
.
16
4 3
.
6 0
0
.
59
4
.
2 9
t飞 . 心6
1
.
89
2了 . 5 0
5 6
. 幻l
2 6 ( {1
.
9
1 9 艺飞. 1
( 1 1 8
.
6 )
2 0 4 1 7
5 6 n
. 之
( 8 七了. 3 )
3 5
6 6
.
4
3 5 5 7
2
.
3
9 8
.
2
7 1 1
.
9
1 (、咬l
7 3
.
9 1
〔4 . 5 6 )
了8 . 4 7
艺1 . 5 3
仁3 1 . 0舀)
2
.
5 5
1 3

6 7
n
.
0 9
3
.
7 7
2 了 . 3 6
1 ( . 0
( 3 9
.
5 4 )
3
.
2 5
【了. 4 2
(1
.
1 1
4
.
8 1
10
.
3 8
. . . . 曰. . . . . . . . . . . , . . . 叼 . .户一一 . . . . . . , . . .州.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曰. . .- ~ ~ 目 . . . . .. 几f杏n卜季 If」林倪涅」r才士l飞.J为 19 7 9一 , 8 5年 , [l一地 一打休1 0 6 生一 2 9 6 6 年 , j〔主流 和簇散仔【足 按前者洲优 以 1 . 5 和1 0 . 7 ( 降水
, J 燕发的 比位 ) 的经 睑系数推弃的估值 。
( 三 ) 穿透、 茎流与截留 {之 , ‘ , “l
丰 : .言叶季南林穿透率占降水的 。一 8 9 % , 历次羞异很大 。 介二其七 因索末预测 算 的 情 况
下 . 穿 i查水与降 水量的关系大致呈线性相关 :
Y 二 0 。 7 2 2 8 + 0 。 8 1 3 3 x r 二 0 . 9 9了
热带 t}:的多愁结构和庞 大枝冠交错重吞 , 因此 , 穿 透 水 中 的冠滴与冠层 汇 流十 分 明
显 , 对元素的淋洗具有较大 作用 。 逸流星与降水量也呈线性相 关 : Y 二 。. 0 4 0 十 。. 2 1 5 3x , : 二
门 . 9弓万 听次茎 流 令为。 . 1一5 . 1% , 降雨童小于 4 m m , 儿乎无茎流产生 。 山地雨林由 于空气
湿度 大 , 光淆树皮 的树种多 , 冠层重叠汇流多 , 其茎流量要比半落叶季雨林约大 1 一 2 倍 。
4 期 联合课题组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 (续 ) 3 6 1
林冠截留量是根据林外降水与林内降水 (穿透水 )和茎流的差值计算的 , 按逐次降水计 , 截
留率为18 一 1 0 % , 全年平均 21 一23 % 。 随降水量增加 , 截留率也 逐 渐 增 大 , 至 降 水 30 一
40 m m 时 , 则明显降低 , 降水量再增 , 截留率近恒值 。 旱季千燥 , 截留率大 , 雨季湿度大 ,
又多连雨日, 截留率趋小 。 山地雨林截留率常小于半落叶季雨林 。
(四 ) 地表遥流与土层渗透I‘, “J
山地雨林枯枝落叶层较厚而湿润 , 土壤孔隙度和湿度大 , 水分容易饱和 , 因此具有较大
的地表逗流和土层渗透量 , 逗流与渗透时程也较短 。 半落叶季雨林的逗流和渗透 量 相 对 较
低 。 毁林开荒的游耕地和强度采伐迹地 , 地表迂流量急剧增加 , 土层下 渗 量 明 显 减少 (表
8 )

表 8 不 同 地 类 的 地 表 通 流
时 期 及 地 类
年”采小通“ ! 一
Lm m ) } 气m m ) !
平均通流
系 数
含 沙 最
(k g / L )
梅公顷年流失量
年 限
水 (m 3 ) 土 ( t )
垦 期




1 2 2 0
.
7
1 6 1 5
.
2
1 0
.
8
2 8 1
.
1
0
.
0 0 8 8
0
.
1 7 4 8
0
.
0 0 0 5
0
.
01 1 4
1 08
.
0 3
2 8 1 0
.
9 9
0
.
05 4
3 2
.
0 76
1 9 7 9一1 9 8 1
19 7 9一 1 9 8 1
撩 荒 期




1 2 3 3
.
6
1 7 2 2
.
1
5
,
3 7
.
0
.
0 0 4 4
0
.
0 2 1 8
0
.
0 0 1 3
0
.
0 C5 7
5 4
.
1 7
3 7 5

8 0
0

06 9
2

1 08
1 9 8 2一1 9 83
1 9 2 2一 1 9 8 3
半落叶季雨林
原 始 林 地 } 2 ”, o
·
6 ⋯。。. : ⋯。. 0 2 : : l 一 l 。。4 ⋯ 1 9 6 5一 19 66
择 代 迹 地 . 5 { 0 . 0 6 6 1 5 1 5 1 9 6 5一 1 96 6
皆 伐 造 林 地 } 2 4 60 . 9 0 . 2 9 0 5 7 1 5 0 } 9 . 7 . 1 9 6 5一1 9 6 6
山地雨林
相对比值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地表逞流的关系密切 , 特别在雨季中期 , 土层经常湿润的时候 , 半
落叶季雨林地表通流量与降水量呈显著的线性或指数正相关 。
不同地类的土层渗透量 , 总的趋势是随土层加深而递减。 林木根系大量分布的A B 层和
A
。层 , 是渗透量大而多波动的活跃层 , 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具有最大的深层渗透 量 。 以
1 0 0 c m 土层计 , 各地类的渗透量(m m )如下 : 山地雨林3 56 > 半落叶季雨林 73 > 游耕地 4 8( 包
括垦期和撩荒期 ) , 这与这些土壤剖面中反映的淋溶淀积现象由强至弱的特征相吻合。
渗透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 , 其相关的程度 随土层加深而降低 , 这是因为
土壤水分侧向运动的差异随土层扩大而增加的缘故 。
渗透水季节变化的总趋势是 , 雨季初期土壤湿度小 , 渗透率高而量小 , 雨季中期渗透量
和渗透率都高 , 平均年渗透率大致为 : 半落叶季雨林一褐 色 砖 红 壤 A 。层 61 % 、 15 c m 土层
一s纬、 3 0 e m 土层 2 5 % 、 1 0 0 e m 土层 2 % , 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依次为4 7 % 、 2 3% 、 3 一% 、
1 6 %

(五) 土城水分与C0 2
半落叶季雨林下的褐色砖红壤 , 属于较干热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 , 其水分含量与季节
变化一致 , 7 一 9 月丰水 , 土壤水分含量大于25 % , 3一4月贫水 , 小于10 % 。 山地雨林下的
砖红壤性黄壤属湿润类型 , 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在雨季和干季土壤含水率的变动范围分别
为25 一 3 7纬和2 2一 2 6% , 均高于半落叶季雨林, 旱季尤为显著 。 如以相邻两月水分贮量差值
3 6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卷
之和作为土壤绝对贮水增量 , 则 1 0 0 c m 土层中, 不同地类的贮水增量 (m m 〕大约为 : 山地雨
林 9 8 · 2 > 半落叶季雨林 3。· 2 > 撩荒地2 1 · 4 > 垦地 1 7 . 9 , 反映了林地土壤较好的涵水能力 。 但
如从土层绝对含水量比较 , 森林砍伐 、 耕垦后的土壤水分 , 则往往高于林地 , 旱季尤为明显 。
土壤CO : 释放母是上壤生物学特性和物质循环速度的一种度量 , 它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及
林木根系生命活动的强度 , 也反映土壤 与外界空间气体交换的特点。 半落叶季雨林褐色砖红
壤的C O Z释放尔 , 平均为 0 . 3 2 (旱季)一 1 . 5 7( 雨季 )k g / ha · h , 即每公顷每年有2 . 8 l( 有A 。层 )
一 2 . 8 6 t (去掉A 。层 )碳素进入大气 , 大约 占调落物年归还量的40 一 43 % . 尚有 60 一 57 %的碳素
积 累 。 CO Z的释放规律是 : 雨季约为旱季的 2 倍 , 雨季中有A 。层的大于除去A 。层的 , 旱季则
相反 。 这一点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节律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完全一致 , 与凋落物的凋落规律也
吻合 。 从土层深度看 , C o z 释放量有随土层加深而增加的趋势 , 大 ,约丧土 10 c m 的 C O : 含量
(m g /l )是 1 . 3 , 2 5 c m 是 1 . 67 , 60 c m 是 2 . 82 。 可见除微生物活 动外 , 心底 土通透性降低 ,
使气体交换减弱而有利于CO : 积累, 与林木根系较强的生物化学过程也有关 。
(六) 小气候特征 [ 3 ]
在半落叶季雨 沐内 4 、 7 月气温最高为32 一34 c c , 12 一 1 月为低温 , 最 旱的 3 、 4 月有
涡流增温减深效应 , 林内比林外高 O一 0 . 6 ℃ , 其余月份则有降温增湿效应 , 林内比林 外 低
0
.
3一 2 ℃ 。 气温的日变化随季节不同而异 , 雨季高温出现在 1 1时 , 旱季延至 13 时 。 空气湿度
的变化, 雨季为叨一 95 % , 林 内比林外高 10 一20 % , 早季50 一70 % , 林内反 比 林 外 低 1 一
5 %
。 土混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相似 , 表土层温度 20 一 27 ℃ , 比林外低 5 一 1 2 c , 高温季节差
值大 , 低温季节差值小 , 随土层深度增加而缩小 , 林内的变幅更趋稳定 。
LL!地雨林对太盯I辐射的再分配效应更明显 , 又由干它没有集中的落叶期 , 尚未观测到 _ 卜
述 户卜落叶季雨林旱季出现的逆温效应 。 各月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 低。 . 2一 1 . 2 Cc , 高温季节差
值较大 , 极端高温的差异更明显 。 气温的梯度变化主要在 日间 , 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 , 夜间
几乎呈等温 。 土壤温度的月变化 , 林内外高温月是随土层加深而降低 , 低温月相反 ; 同深度
的土壤 , 高温月林外比林内高 4 一 6 ℃ , 低温月仅比林内高 2 一 3 cc , 更好 的反映了森林调
节小气候的功能 。
四 、 热带林物质循环
(一 ) 凋落物及其分解
1
. 凋 落物数童与组 成 山地雨林年凋落物干重平均 7 . 7 土 1 . 2 t/ h a . 低海拔的半落叶季
雨林 9 . 7 士 2 . 3 t/ ha 。
山地雨林的凋 落介卜少干半落叶季雨林 , 而凋落物层的贮最却相反 , 眨映了调落物不同的
生物学特性及物质归还与积累的差异 。
2
. 凋 落物的季节变化 两类型的凋落物的季节分配相近 , 大约有50 一52 %的枝叶是在5
一 10 月凋落 , 26 一 2 了%在 3 一 4 月凋落 , 其余在n 一 2 月凋落 , 按月凋落最计 , 3 一 4 月是
周落高峰 , 丰落叶季雨林尤其明显 , 12 一 1 月最少 。
:3. ;月落物 的化学成分 两类热带林凋落物的化学元素 , 有以下特点 : (l) 除 C 元素是山
地雨林含最 (4 7 . 8 % )大于半落叶季雨林 (4 5 . 7写)外 , 所有元素的相对含最和绝对贮量都是半
4 期 联合课题组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 (续) 3 6 3
落叶季雨林多于山地雨林 , 叶的元素含量大于花果杂物和枝的含量 ; (2 )在矿质元素中 , C a 、
M g

Si

N a多贮于叶片 , 而P、 K 、 Fe 、 A l则多在花果中积累 , 枝中的含量均较少 ; (3) 两
类型的矿质 元 素 含 量 序 列 完 全 相 同 (C a > Si > K > M g > A l> P > F e > N a) , 反 映 了阔
叶树种的若干共性 , (4 )凋落物中的 C / N 及灰分总量和 N 素总量与凋落物量的比值随植被类
型而异 , 山地雨林分别为75 , 1 : 2 7 . 5和 1 : 15 9 . 5 , 半 落 叶 季 雨 林 依 次 为 50 , 1 : 15 . 4和
1 : 105
.
9 , 灰分 / N 素比值分别为5 . 8和 6 . 9 , 这与前者A 。层的积累多、 分解慢 , 后者分解快 、
积累少的现象是完全一致的。
4
. 调落物的分解特征 根据 自然条件下两种方法(纱袋法及纱罩法)的研究结果说明 , 半
落叶季雨林调落物第一年的失重率分别为76 士 2 . 4 % (纱袋法)和92 士 4 . 0 % (纱罩法) , 第二年
增为94 士 4 . 1% 和 9 士 1 % , 日平均失重。. 25 %和 0 . 29 % , 山地雨林的分解速度较缓慢 , 第一
年失重率依次为48 士 7 . 6%和 76 士 5 . 9 % , 第二年升为78 士 8 . 3 %和 95 士 1 . 9 % , 日 平 均 失 重
0
.
15 %和 0 . 2 % 。 按凋落物分解的数学模式 (0 1so n , 1 9 6 3) X , / X 。 二 。一K. ’推算 , 半落叶季雨
林的腐解率值 K 大约为 1 . 57 8一2 . 17 2 , 完全分解的理论时间 t 为 2 一2 。 7a ; 山地雨林依次为
0
.
83 6一 1 . 5 9 7 a和2 . 9一5 . 2 a ; 两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残留量与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
如按年凋落物量与凋落物现存量(逐月观测 的平均值)之比值作为循环速度 , 则半落叶季雨林
的循环速度为 1 . 9 06 一2 . 5 14 a , 与上述理论计算值接近 。综 上可见 , 半落叶季雨林凋落物的腐
解率相当于山地雨林的1 . 36 一1 。 8 倍 , 而其矿化时间只为山地雨林的0 . 52 一0 . 68 倍 , 其周转
之高速度 , 与其组成质软和高温适湿的水热条件有关 , 与前述两类 型 C / N 比 值的差异互为
因果 。
半落叶季雨林凋落物的矿化及元素迁移速度比山地雨林快 , 如以纱罩法放 置 Z a 后各元
素的含量所占其分解前的原始含量的比例作为残留率来度量元素的迁移速度 , 则半落叶季雨
林凋落物中多数元素的残留率小于 1 % , 元素含量与凋落物失重率 多 呈 线 性负相关 , 只有
si

Fe

A l

P> 1 %
, 元素含量与凋落物失重率多呈线性正相关 , 而山地雨林则 小 于 10一
30 %
, 相差约 10 倍 , 相关性质相似 。 分解过程中, 元素的迁移序列两类型相似 , 大致如下 :
K > C a > M g (N a )> N (C) > P> A I> 5 1(Fe )
(二 ) 冠层琳溶 [’, , ]
1
。 降水的化学元素输入 尖峰岭地区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 , 据海拔 20 Om 的观测分析结
果 , 年平均含量序列大约为 : Mg > C a> K > N > si > P> A l> Fe , 以年平均降雨 量 1 6 9 2 . 6
m m 计 , 每公顷的年输入量依次为(k g ) : 1 5 . 5 7 , 1 3 . 0 3 , 1 2 · 0 2 , 5 . 5 9 , 3 · 3 9 , 1 · 6 9 , 0 · 8 5 ,
0

3 4
0
穿透水的元素含量比旷地降水的含量高 , 不同植被类型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 突出的反映
在半落叶季雨林穿透水中 的C a 、 Mg 的含量远高于山地雨林的含量。如 将海拔高度变化引起
降水的化学元素差异忽略不计(山地雨林的旷地降水未作化学分析 ) , 降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见
表 9 。
按山地雨林的年平均穿透水量1 9 2 3 。 lm m , 半落叶季雨林的穿透水量 1 2 6 . lm m 计 , 冠
层净淋溶输入林地的元素量 (k g / h a · a )分别为 : N (1 8 . 4 6 、 8 . 7 4 )、 P(2 . 1 5 、 0 . 8 9 ) 、 K (5 7 · 8 9 、
1 8
.
7 4 )

Ca (3
.
6 5

9
.
2 4 )

M g (0

1
.
9 0 )

5 1(2 2
.
8 8

2
.
5 3 )

A I(1
.
3 5

0
.
6 3 )

Fe (0
.
3 5

0
.
2 5 )
、 干残渣 (1 3 1 3 . 2 8 、8 78 . 93 )。除 M g 以外, 山地雨林的冠层淋溶输入量及多数元素的淋
3 6 4
表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卷
降水及穿透水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m g /l )
一 ‘互一瓦 ’一 ’甘 p ’ · ’川 心 川瑞’ ⋯口 ’ I一 ; 残。⋯。
山地雨林 ‘、) 1 · 。, 、) · : 。
1
3
·
7 2 ’ 。· 。6
1
。· 8 6 ’ , · ‘“ 。· 。9 1 。· 、l‘ ’ 2 1 3 · 。”
}
5
· ”‘
半落 。, 季已‘林 ‘“” · 。2 。· ‘7 { “· ’9 ‘· 5。一 ’· 。7 。· 峨, 0 · 。7 。· 。‘ 2 , 通· 2。 } “· 。6旷 地 ‘C ’ . 。· 3 3 。· ‘。 { 。· 7‘ ”· 7 7 幻· 9 2 1 。 : 。 。 幻5 。· ‘’2 ‘4 ‘· 丁‘ { “, 。‘‘八 , 一 (” ’ 。· 2‘ 一 。· 。‘ { ‘· 5 3 一 ”· 5‘ 一 。· 2 ‘ J 。· 9 9 。· 。忿 。 一 ’· ’‘ 1净 ‘休济 ‘A 一 (二’ 0 · 9 。 。· 。6 1 二 “‘ { 。· 19 ] 一 。· 。6 1 ‘· “。 。· 。‘ 。· 。2 “8 ·2 8 }净琳 ,, ‘”一 C ’ 。· “9 1 “· 。7 { ’· 4 ‘ 。· 了3 ! ”· ‘5 : ”· “, 一o · t’ 2 一。· 。2 “9 , 4 2 }淋溶 % ‘A , ’4 · ‘ } 3 7 · 5 }“。· 9 ’9 · 8 {一 7 · ” }‘5 7 {“ · ‘ 15 0 · 0 ”2 ·1 }淋溶 % ( B ) { “7 · “ { 月1 · “ }6 7 ·“ 1 ‘8 · 了 } 1 4 · ” ! 5 1 · “ l“8 · “ } 5。· 。 ”2 · ‘ }
溶强度都大于半落叶季雨林 , 这与凋落物的化学归还量恰好相反 。从穿透水的 p H 分析 , 前者
具有稍强的弱酸性淋溶性质 , 反映了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 一与国内外的某些研究结果相
比 , 随元素不同 , 降水的化学元素迁移量各有异同, 但 K 、 N 等元素的易移性和 P 、F e 等 元
素的滞留性的趋协则是相似的。
2
. 穿透水 元素含量 的季节变化 穿透水的元素含量与降雨和林木生长期的关系密切 , 泣
的趋势是 : 中 、 小雨和雨季始 、 末期 , 穿透水的元素浓度高 , 大雨 、 暴雨和雨季中期 , 元素浓
度低 , 元素之间的变化各异 , 以 K 的含量和波动性最大 , C a 次之 , M g 、 N 、 Si 变动较小 ,
P 最稳宁 , 变幅最大时期主要出现在雨季初期和中期 。 雨季初 、 末期一般多中、 小雨 , 林木
抽梢展叶 , 树液中荞分转移活跃 , 均有利于溶提 , 尤其初期 , 林冠 _ L附着的干沉降物较多 ,
淋洗量大 , 而台风雨颇繁的季节 , 也是树木稳定生长的季节 , 元素含量常与降水 最 呈 负 相
关 , K 等易溶性元素最敏感 。
(三 ) 土层迁移
十层渗透水的化学元素双其含最 , 可以反映土壤的理化件质和淋溶特征 , 是土壤圈巾生
物地球化学j才程的一种度晕 , 也是物质循环的一个活跃组分 , 在热带湿润地区尤其如此 。 试
验观测区两种植被一 土壤休系的十层渗i垂水中各元素的含量 , 在各层次中的变化 是 很 复 杂
的 , 以 l ooc m 十层 l一卜, 都属于 si 质弱酸性软水 , 平均 p H S . 9 士。. 0 5 , 但其元素含母顺序及含
最不同 , 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为 Si > M g > K (C a) > N > P , 浓度较低 , 酸 度 较 高 ; 半
落叶季雨才卜 渴伊. 砖气壤 为 si ) C a > N > M g > K > P , 浓度较高 , 酸度较 (l5 。 水 i扛性 硅 位
居序列之 一泞, 说明两 水 曰稗存在现代脱硅过程 , 后者更为明显 。 F e 、 A I元素随水的迁 移 量
最少 , 也枕是滞留在土体中, 这正是砖红壤类土壤富 F e 、 A l化过程的重要反映 。 由于不 同
植被一土壤类刑 渗透水量的差异 , 单位面积上元素的绝对迁移 一鼠恰好相反 , 半落叶季雨林一
褐色砖夕I一壤的土层迁移母少于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约 1 一 5 倍 。
沐i香水的元素浓度在土壤剖而巾总的变化趋势是随土层加深而降低 , }白千水分下渗的同
时伴随有对元素的土壤吸附 、 植物选择吸收及根际生物生化过程 , 不同元紊含量的川向变化
差异较大 一 A 。 层的迁移量最大 , 根系密集的 3 0c m 土层的多数元素有回 升 现象 , 反映了根
际物质 循环的添加作用 , 也证实了林地培肥的基本原理 。
渗透水的化学元素迁移强度与渗水量的关系 , 个别元素表现了显著 的负相关 , 多数元素
均无明显的相关 , 也无有规律的季节变化 。
4 期 联合课题组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续 ) 3 6 5
渗透水的总酸度与总碱度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土壤的淋溶类型与淋溶特点 , 如以总
酸度/ 总碱度比值为度量 , 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更具有弱酸性淋溶的特点 , 其酸碱比值较
大且层深 , 与两类型 p H 的差异是一致的。
除化学元素迁移外 , 还有不少有机无机胶粒 , 随渗水势而产生机械移运 , 淋洗与淀积同
时交错进行 , 侧向渗流与垂直下移交错进行 , 颗粒含量的层间差异无一定规律 。 山地雨林一
砖红壤性黄壤具有较强 的过滤功能和较大的渗水量 , 因而颗粒的迁移度低而绝对 总 迁 移 量
大 , 迁移深度也大 。 半落叶季雨林一褐色砖红壤与之相反 , 在颗粒组成中 , 有机胶粒约占 10
一 3 0 % 。
综上可见 , 本区两种热带植被一土壤类型 , 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过程是十分强烈的。
这种土层迁移量大部分将继续深层迁移吸滤而保存在土层或为植物吸收 , 部分将随地下迂流
而输出系统外 。 如将整个系统视作一个暗箱 , 忽略内部各组分的迁移转化不计 , 仅从水的输
入与输出来估计系统的养分平衡(表 1 0 )。
表i。 不同地类的养分平衡 (。g /l )
8,”9曰一内匕咋口,二1
类 ⋯项 目 {·H } N { P ⋯K ⋯C · { M g {
. , .
} 穿 透 水 { 5
.
9 3 1
1
.
1 。
!
。. 1 : }
:
.
9 : } 。
.
2。 } 。
.
: 5 }
耍 1 输 出 率 ( % ) { 一 } : . 6 ‘ { 1 7 . 6 5 ⋯ 5 . 6 1 } ‘, . 3 8 1 。2 . 3 5 }
区 { 内 存 率 ‘% ’ } 一 } ”6
·
3 6
1
“2 · 3 5
}
”‘· 3” ! 5 8 · 6 2 } 3 7
·
6 5 {
} 穿 。 太 { 6 . 。6 } 1
_
1 ‘ } 。
.
1 。
{ 2
. ‘。 { 1
. ‘:
}
。_ 。:

J 内 存 率 (% ) {

{
7 7川 。。· 。。 ! 5 6 ·。3 卜‘6 · ‘8 卜1 6 · 8 : 、
69 4
.
一 5 94 .
1 6 9
.
5 4
1 3 0
.
6 4
7 7 0 6
2 2
.
9 4
0
.
5 6
1 4
.
4 3
2 5 7 6
,
7 9
一 2 4 76 . 7 9
1 8 3

6 1
2 8 3
.
9 3
1 5 4
.
6 4
一 5 4 . 6 4
表 10 所列养分平衡相对值的比较可见 , 山地雨林一砖红壤性黄壤体系的多数元素是在系
统内部积存为主 , 只有少量输出 , 尤 以N 最明显 , 少数元素如 Si 、 M g 是输出大于内存 , 烘干
残渣也多输出 , 在输入一输出过程中 , 水质酸度明显降低。 半落叶季雨林一褐色砖红壤体系
的元素输出率由于人为干扰较大并泛行游耕方式而普遍大于山地雨林 区 , 除 N 、 P 、 K 是内
存率大于输出率外 , 其余物质都呈负内存态 , 表现了明显的侵蚀性。 ( 待续 )
参 考 文 献
口〕 徐德应等 , 1 9 8 5 , 用能 惫平衡—波文 比法洲定海有岛热带季雨林蒸散初试,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 究 , 第
3 集 , 1 8 3一 1 9 4 。
〔幻 曾庆波等 , 1 9 8 2 , 尖峰岭热带 山地雨林及其采伐迹地水热状况的比较研究 , 植物生态 学与地植物学丛 刊 , 6 (1 ) :
6 2一7 3 。
〔幻 曾庆波 等 , 1 9 8 1 , 海南岛尖峰岭半 落叶季雨林及毁林垦荒 地小气候变化 的初步研究 , 热带林业科 技 , ( 4 ) : 13 一 2 5 。
仁幻 卢俊培等 , 13 韶 , 海南岛森林水文效应的初步探讨 , 热带林业科技 , ( 1 ) : 13 一2。。
〔5〕卢俊培等 , 19 8 6 , 海南岛尖 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生态效应研究 , 1 . 冠层淋榕 , 热带林业科技 , ( 1 ) 。
〔6〕卢俊培等, 1 9 8 4 , 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生鑫效应研究, 1 . 通流水化学特征 , 热带林业科 技, ( 3 、。
〔了〕 X u D e v i n g e t a l. , i 9 8 c , Bo叽n r a t io s a加 v e a t r o Pi e a l fo r e : t o n H a in a n I s la n d , Ch i n a .
I” t e e o l B u lle t i n , ( 1 5 ) : 85一8 5 .
3 6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l 卷
T HE SUMMAR Y R E POR T FO R ST U D IE S
ON T H E TR O PICAL FO R E ST E COSYST E M
口N JIANFE NG LING R E G 10 N
贾 . W a te r a n d H e a t R e g im e , W
H AINAN ISLAND
.
Ma te ria l Cire u !a tio n
T he R ese a re h G ro u P
(T h。 R e s o a r r h l 。 , t ir “re o f T r o p ‘c a l F o r e s t r夕 。r: (才, t声‘: R o s ,. 。r e 气
I , ‘: t ; t “t。 o f F o r e s tr少 C 月厂 )
A b s t r a e t
T h e a v e ra g e re fle et iv it y o f tr o Pie a l fo r e st in Jia n fe n g lin g
,
}Ia in a n Isla n d
,
15 a b o u t 17
.
4 % o f th e r a d ia tio n
,
t h e e ffe et iv e lo n g w a v e r e fle e ted r a d ia t io n
fro m tr e e e r o w xis 15 a b o u t 1 3

7 ; 石, a n d t he n et r a d ia tio n 15 ’a b o u t 7 0 9百. T h e
e v a Po tr a n sPira tio n 15 a b o u t 3 6一5 7 % o f a n n u a l Pr e e iPita tio n w itll a li :、v e ra g e
v a lu e o f 4 3
.
6 ;石. T he e o m Po n e n ts o f w a te r b a la n e e , CO r e le a : c d fr、, tx、 5 0 11 ,
an d th e Pr o Pe r ty o f fo r e st m ie r o e lim a te o b v io u s ly e l
飞a n g e \v itl一 d r y 往n d w e t
s e a s o n s
.
T h e a n n u a l a v e ra g e o f to ta l litte rs o f m o u n ta irl r ‘tin fo r e st : tn (1 s e m i
-
d e : id u o u s m o n so o n fo r e3 t a r e 7
.
7 士 l . Z t/ h a :、:id 9 . 7 兰2 . 3 t/ lza r (, : Pe etiv e ly . 飞’l飞c
m a t er ia l e ir e u la tio n stu d y s h o w s th a t th e t ro Piea l fo r e s ts 11a v e l之一r g e re tu r xl a n d
hig he r d e eo m Po s itio n o f o r g a n ie n ia tte r s
,
les o u tPu t () f zlu t r ie n t fro 几一 e c o s , s te ln
fo r m a in ta iai n g th e r e e y e le u tiliz a tio n in s记e e e o s ys te m u n d叮 th e e o n d irio :飞 o f
le昭 d is tu r b a n e e 。
K ey w o r d s : Jia n fe n g lin g
,
H a in a n Is la n d , tr o Pie a l fo re st , w a te r a n d h e at
r e g im e ; m a te r ia l e ir e u la tio n
(C o n tln u e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