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VESTIGATION ON THE DEATH REASON OF ELMS AS WELL AS DISCUSSION ON THE EXISTANCE OF DUTCH ELM DISEASE IN CHINA

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兼析是否发生荷兰榆病



全 文 :第 1 卷 第 4 期
1 9 8 8 年 8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V o l

1
,
N o

4
A u g
.
1 9 8 8
我 国 榆 树死 亡 原 因探讨
一兼析是否发生荷兰榆病 ’
刘 惠 珍
(中国林 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摘 要
60 年代 以 来 , 新疆 、 内蒙、 河南等地的 白榆人工林和次生林陆续 出现成群或成
片死亡 。 1 9 8 2一 1 9 8 5年 , 作者曾先后对其死亡情况进行 了大量调查 , 并对病榆木质
部 变色条纹和危害榆树的小蠢虫做 了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 。 从榆木枯姜症状 , 病菌
形态及接种后 无死亡现象的结果表明 , 均与世界流行 的荷兰榆病无相似之处 。 初 步
认为齐腹 小蠢是导致偷树死亡的直接原因 , 而干旱为 小蠢虫的滋生创造 了 有 利 条
件 。
关健词 白偷 ; 齐腹 小壹 ; 荷兰榆病
我国的白榆 (U lm us p u m ila) 材质优良, 抗病性强 , 特别是对世界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荷兰榆病(D ut ch El m D is ea se 简称 D E D )具有高度抗病性。 但近几十年来 , 我国新 疆、 内
蒙 、 山西 、 河南等地 , 大面积白榆人工林和次生林出现零星或成片死亡 。 这种情况引起了国
内外有关林病学家的关注 。 因为60 年代后 D E D 从欧洲向亚洲发展 , 一旦传入我国 , 社会 影
响及经济损失将是很严重的。 为此 , 国内外林病学家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 。 本文是作者数年
来对我国榆树死亡情况进行的野外调查 、 实验室和温室工作的总结 。
一 、 材 料 和方 法
(一 ) 调查时间、 地点
19 8 2年一 1 9 8 5年 7 月 , 在新疆乌鲁木齐 、 玛纳斯、 石河子 、 伊犁地区 , 河南武险县 , 内蒙
镶黄旗 , 山西文水县等地 , 设置50 多块标准地 , 对榆树次生林 、 人工林、 防护林 、 行道树和
“四旁”树进行多次死亡情况调查 。
(二 ) 取样方法
采集27 0个试样 , 观察木质部的变色特点 。 其中包括健康株、 衰弱株、 枯死株 等 标准木
本文于 1 9 8 8年 2 月1 1 日收到 。
, 1
. 木试验得到新孤林业厅 、 林科 所和河南武昏县林业局大力协 助 。 2 . 试验中承湛漠美先生帮助 , 汪跃 、 杨瑞萍 同志
参加部分工作 , 施锦林先生 1 9 8 4年参加部分接种工作 。 3 . 承中国科学院动物 研究所殷惠芬 先生鉴定小 t 虫学名 , 微
生物研究所刘锡进先生 审定部分 真菌学名。 在此一并致谢 。
4 0 6
的树干和枯枝 ;
褐色环等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卷
在80 多个树干和枝条横截面上 , 观察边材年轮处有无 D E D 的典型 症状一-
(三 ) 小班虫和病愉组织的分离培养
1
. 材料来源 采 自新疆 、 河南、 内蒙 、 辽宁、 北京等省(区 )市20 多处榆树上的 小 蠢虫
和木质部变色病组织 。
2
. 培 养基种 类 培养基种类主要有 : 2 % 水洋菜 、 PD A 、 麦芽浸膏蛋 白脉 琼脂培养墓 、
T e he rn o ff改 订 的 Z e n tm y er 培 养 液 (葡 萄 糖 2 0 9 、 L 一 天 冬素 2 9 、 K H ZPO ‘ 1 . 5 9 、
M g SO
‘· 7H : 0 1 9

Z n SO
; 2 0 m g

F eCI
。 1 0 m g

V B
; 、
B
: 各 1 m g , 蒸馏 水 1 0 0 0 m l) 、
榆枝粉末洋菜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墓 (即在上述固体培养基中加入 10 一 2 0 p p m /l 放 线菌酮
和 10 p p m 链霉素 , 其浓度分别为。. 01 一。。 02 % 和。. 1% ) 。
3
. 分离方法
(1) 小蠢虫 采用稀释分离法 。 将 虫子磨碎后 , 加灭菌水稀释, 取不同浓度的稀释液或
虫子碎块 , 放到培养基表面 , 置20 一 25 ℃下培养 , 1 一 4 周后观察。
(2) 虫道和木屑 直接挑取虫道 、 树皮 内皮层的菌丝体和束梗 , 或分离虫道组织及内皮
层 , 在2 一25 ℃下培养。
(3) 病枝 、 J「 用75 %酒精或10 %漂白粉进行表面消毒 , 用消毒快刀削去树皮 , 露出木
质部变色部分 , 切成小块置培养墓上 , 在2 一25 ℃下培养 。
(四 ) 接种试验
在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苗圃内 , 进行两次接种 , 时间分别为 1 9 8 4年和 19 8 5年的
5 一 7 月 。
1
. 树种 及菌种 接种试材有 3 种榆树苗木 : 中国白 榆 (U . Pu 而la , 又称河南 白榆 、 新
疆白榆 ) 、 北 关 榆 (U . a m 。 : ic a , : a ) 、 新 疆 大 叶 榆 (U . la e o is) 。 菌种采 用 F u sa r iu m s p . 、
G r a ph i。。 pe 。 ic illio d o s 、 G . p 。t , 。d in is 3 种 。
2
. 接种体制备 将各分离物提前培养在麦芽浸膏蛋 白陈琼脂培养基上 , 置 25 ℃下培养 ,
7 一 10 d 后 , 取小块菌落 , 移入 T c h er n of f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 2 一 3 d , 最 后使其抱子
浓度达2 . 5 x 10 6 个/ m l备用 。
3
。 才委种方法
( 1) 在榆苗的茎从 、 主茎 、 主梢或幼嫩枝上 , 用消毒小刀向下斜切至木质部 , 保持刀面
不动 。 再用注射器或滴管吸抱子悬浮液 2 一 3 滴 , 滴入刀口 处(或放菌块于伤口 内) , 然后轻
轻移动刀面 , 使悬浮液进入伤口 内 , 用湿棉球保湿培养 。
(约 用消毒快刀 , 按水平方向切入木质部内 , 使悬浮液随蒸腾流吸入植物体 内。
(3) 钻孔到木质部 , 接种后保湿培养 。
二 、 试 验 结 果
(一 ) 润查结果
1
. 榆树死亡特点 自60 年代以来 , 我国白榆逐年发 生死亡 , 由于立地 条件 、 林分 组 成
等不 同, 榆树死亡特 点各异(丧 1 ) 。
4 期
表 1
刘惠珍 : 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 4 0矛
愉 树 死 亡 特 点 润 查
调 查 地 点 立 地 条 件 枯 死 特 点
(C m )
玛纳斯林场
玛 纳斯林场
玛纳斯林场
红 山 沟 坡
石河子农八师
阜 康 林 场
伊 犁 县
金 泉 公 社
霍城治沙 站
伊 犁 公 园
人 工 林
次 生 林
次 生 林
人 工 林
人 工 林
次 生 林
人 工 林
人 工 林
人 工 林
声、 工 林
::
;:
7一1 0
5 一7
1 0一1 5
5 一1 0
10
1 0一2 0
1 0一1 5
1 2
1 0一 1 5
7一1 0
1 5一 2 0
1 0一1 5
2 2
2 0 以上
5一2 0
2 0
7一 13 8一2 0
一 般林地
半 戈 壁
沙 滩
卵 石
农田 防护林
水 沟 边
行 道 树
庭 园四周
防 风 林
绿 化 树
成 片
成片 、 顶枯
成片、 成 群
成 片
健 康
健 康
成 群
成 群
成片、 成群
零 星
河南 武 阶 { 人 工 林 8 一1 0 以上 } 7一15 } 河 堤 上 } 成群、 零星
内蒙 { 镶 黄 林 场 { 人 工 林 { 20
3一 {
3一 ⋯防一 ⋯成群、 二·
(1) 成片枯死 约有20 一 30 株集中死亡 。 玛纳斯林场受害面积达50 %左右 。 受害范围内
成片枯死率为 4 5 . 4% , 枯死株高达95 %以上 , 多数由次生林逐渐危及人工林 , 迫使该场改种
其它树种 。
(2 ) 成群枯死 约有 5 一20 株集中枯死。 人工林发生较严重 , 林中可形成枯死中心 , 并
逐渐向四周发展 。
(3 ) 单株零星死亡 在人工林、 行道树 、 农田防护林和公园等地普遍发生 , 单株死亡是
中心发病株 。
(4 ) 枝条枯死 从顶枝或侧枝开始枯死 , 逐渐向全株发展 。 乌鲁木齐红山卵石沟的榆树 ,
经1 9 8 2年调查 , 枝枯率为4 2 . 3% , 1 9 8 4年调查 , 枝枯株几乎全部死亡 。
2
. 病株症状
(1 ) 外部症状 树冠顶端嫩枝受害 , 叶变黄绿色 ; 主侧枝干枯或顶枯 。 严重时 , 整株叶
萎蔫干枯卷缩 , 逐渐脱落 。
(2 ) 内部症状 剥开病榆树皮后 , 在小蠢虫道的纵向 , 产生明显的黑褐色条纹或条块(图
版 工一 1 , 2) , 但嫩枝却很少发生 。 据调查 , 2 7 株病树上有 37 . 5 %以上枝 、 干内部 有 变 色 条
纹 。 84 株病树上 , 有63 。 1 %的边材年轮处有褐色小斑点 , 但未连接成环(图版 I 一 4 ) 。
在催D E D 的病榆横断面的边材上 , 出现明显的褐色短条纹 , 并在几道年轮上连接成褐色
环〔吕]( 图版 工一 3 )。 但在本项研究中 , 此典型症状未发现 。
3
. 有关因子对榆树生长的影响
(l) 小蠢虫 经调查发现 , 小蠢虫的危害是导致榆树枯萎的主要因子 , 出现不同的榆树
死亡特点 (表 2 )。 幼树受害后 , 由于树液流出过多 , 生长衰弱 , 也易引起枯死 。
D E D 主要通过小蠢 虫传播 。 在欧洲有欧洲榆小蠢 (S c o 匆盆, s 二 u l£fst , 汇a 尤。s , 又 称 波纹棘
胫小蠢) 、 大榆棘胫小蠢(5 . s e o l, : u s) 。 北美有欧洲榆小蠢和北美榆小蠢 (H , l: , g op in : s , : f泣-
Pe :
, 又称榆绒根小蠢) ,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种 汇. 1 。 本研究中所采集 到的小蠢虫主要有齐腹小
4 0 8
表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卷
小 . 虫 危 容 情 况 调 查
调 杏 地 点
调 查林 地
(块 )
危 害 程 度 危 害 牛李 点
林生工次人卒康 林场 、 石 河子农 / 、师 等 4 }无 虫 健 曦
枝枯至成片死 亡林生工次人新 玛纳斯林场 、 鸟件木齐等 2 0 一绕 枝 、 卜一周
玛纳斯林场 沙滩和半戈壁
玛纳斯林场
次 生 林
人 工 林
2 . 虫 少
虫多 , 未绕一周
. }伊犁 、 霍城察布察尔
{ 伊犁林科所
;
‘、 南 ⋯武 , 县
内 、 ⋯。 黄 旗
绕枝 、 干一周
虫多 , 未 绕一周
林树工人幼
人 工 林
人 工 林
人 工 林
虫 极 少
绕枝 、 干一周
绕枝 、 干一周虫多 , 未绕一周
⋯生长 良好或有生理。。
, 单株衰弱
·肇镇霎妾璧撬亲死亡
{胜 康
⋯枝枯至成群死亡
}笨煌霆袋群死亡
蠢 (5 . s c h e摺 ; e 川i) 和 5 . p h , g 。 : a o u s (为我国新记录) 。 到 目前为止 , 尚未发 现 传 播 D E D 的
欧美小蠢虫种 。
(2 ) 干旱 这是使榆树衰弱或死亡的另一主要因子 。新强的榆树林 , 每年需浇灌 5 一 6 次
水才能正常生长 。 玛纳斯林场的榆树林 , 因灌溉明显减少 , 地下水位降低 , 树势逐年衰弱 ,
引起生理干旱而枯死 。 水肥条件较好的石河子农八师 、 阜康林场的榆树 , 生长健壮 ; 而在伊
犁地区 , 因雨量 、 土质等条件较好 , 榆树很少成片死亡 。
(3 ) 腐烂病 (C g to sp o : a a o bie o s、 Cg t o sp o r a p u lche lla ) 树皮内皮层解体似麻 , 木质部变
褐腐烂引起枝枯或单株死亡 。 玛纳斯林场的次生林 , 察布察尔的人工林均有此病危害。 山西
文水县农机厂的榆树主要为腐烂病致死 。
(4 ) 虫害 木盘蛾 (Co ss u s m o n g o lic u s) 、光肩星天牛 (A , o p lo p o pho ; a g la白, ip e , n 坛s) 、红足
壮异姑 (U r o c he la 口u a d r in o ta ta ) L‘J、 糖械纷 (P a , tho m o le c a n iu , ‘o r n i) 等 害 虫危害榆树 , 造成
枯枝或单株死亡 。 食叶害虫也能引起榆树生长衰弱和死亡。
(5 ) 碱害 察布察尔平原林场的榆树 , 因受碱害 , 叶片边缘及枝十韧皮部变成红褐色 ,
树势衰弱 , 并逐渐死亡 。
综上所述 , 影响榆树生长的因素虽然很多 , 但小鑫虫的直接危害和干旱是导致榆树死亡的
主要因子 。 19 块林地的调查表 明 , 以小蠢虫为主危害榆树的占63 . 2% , 以干旱为主的占1 0 . 5 % ,
其余因子均在 5 . 2一 10 . 5 % 。
(二) 分离培养试验结果
1
. 分 离菌株 从小蠢虫 、 虫道组织和病榆组织中分离的菌株 , 有粘束抱 属 的G la p人lu 。
p o t , e d io i:

G
.
p e n ic illio d e : (系按 C o rd a 在 1 3 3 7年和 H u g es 在 15 5 8年的报道初 步 鉴定 ) [“l ,
还有镰刀菌 (F u sa : iu m s p p . ) 、 青霉菌 (Pe o ic illfu二 s p . )和茅菌属 (D o ; a ro扭夕ee s) 等真菌。 而
从完个健康的榆树组织 L , 一般分离不 出真菌 (表 3 ) 。
从表 3 中可 以看出 , 小蠢虫 、 虫道和木屑分离物上所获真菌多数是 C . Pu t1e dl’成 : , 而从
4 期
表 3
刘惠珍 : 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 4 0 9
小班虫 、 虫道 、 病愉、 健愉组织分离培养结果
⋯二 圈几不丽今不详丽丽认可丽⋯两赢攀:燕.⋯⋯:一方该{丁于⋯i{ ⋯东报仁件⋯三_ _生{ _ _⋯i{ ‘洲:川.户 ⋯翔川酬汁翼⋯瓢阜粼场 ⋯:: ⋯: ⋯: ⋯: : ⋯ : ⋯: ⋯: ⋯:⋯黑 喜 { ;: 4 : ; 熟⋯: : ⋯: ⋯: ⋯; 丫·
{ 总 计 } 1 7 8 { 5 { 2
·
8 」 o { ” ! “ { ” ! “ { ”· ‘
分离物
小盆虫
虫道和木屑
病榆组织
健榆组织
病组织上分离的多为 G 。 p二ic l’l’o d es 。 试验还进一步表明, 虽地区不同, 但分离结果仍然一
致 。
2
。 病原菌形 态特征
(1) D E D 病原菌特征 据文献记载 [ . 3, 引起 D E D 的病原真菌是属于子囊菌纲 , 球壳菌
目, 长嚎霉 属 , 榆长 嚎 壳 菌 (C e r a t o c , s tis 。I二‘, 异 名 为 C e : a t o s t o , 。 11。 。I二f、 o phfo st o二o
ul 二l’) , 该菌有四种抱子 类型 :
发簇抱属 (S pol ot 加ix) , 直接由菌丝长出分生袍子梗或短侧枝 , 并 在 顶端的短小锯齿上
长出分生抱子 , 即合轴抱子 。
粘束抱属(‘1a p hl’ u二 ) , 抱梗束黑褐色 , 分生抱子梗着生在其顶端 , 分生抱子群集中于乳
白色的粘液团中。 1 9 7 3年 , G ra n e 和 Se h o k n oc ht 将 S p o : o 认, fx 和 G : a p hf: 二 合并 为 P e st : : 二
: 俪护 〕, 其无色分生抱子梗顶端有短小舌齿产生合轴抱子 , 楔形 、 倒 卵 形 、 基 部 平 截或 圆
形 , 抱子大小 2一 5 X O 。 8一 1 . 2 协m 。 文献中对 Pes tlu m 和 G扭冰i二 抱子梗特点明显加以区别
(图版 工一 5一6) , 但在 目前资料中 D E D 的无性世代仍用 Gr aP 无翻二 属 名。
其他两种类型为拟酵母抱子和子囊抱子 。
(2 ) 分离菌株形态特征 在 PD A 培养基上 , G . p时 , ed 动行为 黑褐色同心圆菌落 , 菌丝极
少 , 平铺 , 基质上长出的褐黑色束梗 , 长 2 6 8一 7 37 卜m 。分生抱子梗着生在其顶端 , 有环痕(图
版 l 一10 一 1 2) , 分生抱子群集中于头部液滴内 , 呈黑色。 分生抱 子楔形或椭圆形 , 顶 圆 基
部平截 、无色、 单胞 、 大小4 . 4一 9 . 6 x 2 . 9一 3 . 5 “m 。 G . p e : icfllio d e s 菌落淡黄绿色 , 后期气
生菌丝呈根状菌索 , 上面布满黑褐色束梗 , 一般从基质上长出 。 束梗长 16 6一4 6 5 协m , 有明
4 1 0 沐 业 科 学 研 究 l 卷
显青霉状分枝 (图版 I 了) 。 分生抱子梗有环痕(图版 工一 8一 9) , 分生抱子群集于乳白色 的 粘
液团中。 抱子无 色 、 单胞 、 肾形、 略弯 , 大小 3 . 15 一5 . 25 x l . 9一2 . 1 “m 。 该 属 主要特征与
D E D 病菌 P e s t , 。二 极不相似(表 4 ) 。
裹 4 分离菌株与荷兰愉病病菌形态特征 比较
嵘衬色 一乙
束梗分枝 情况 }
G
.
p “tr e d ‘。‘: G . p e 凡‘e ‘J‘l o d e s P e 3 tr“爪 “lm
抱 子 梗 特 点
无 青排 状分枝
有分枝 、 环痕式结构
青 霉 状 分 枝
青 . 状分枝 、 环 痕式结构
无 青霉状分枝
有 分枝 、 齿舌状结构
产 抱 方 式 { 环 痕 式 . 环 痕 式 合 轴 式
从表 4 中可看出 ,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与D E D 病原菌有 明显的不同 。 对‘ . p 。。io l’l’o 击 : ,
魏景超 曾记我于榆树的树皮及 木 材 上〔’】。 Sut to n , B . C . 等 也 曾 报 道 , 发 生 在 美 国 榆
上 [“] 。
分离菌株 G : aP 盯u m 在液体培养基中 , 可产生芽殖抱子 , 但在病榆上未见有性世代。
根据调查及分离到的菌种情况来看 , 目前这几种真菌都不是引起 D E D 的病原真苗 。
(三 ) 接种试验结果
19 8 2年 7 月 , 用在新疆伊犁采集到的齐腹小蠢上分离到的 F . sp . 和 ‘ . p o ict’lIt’od 。: 菌
种 , 在玛纳斯林场和伊犁林科所 , 进行了少量田 间接种 1 一 2 年生苗木 试 验 , 经 4 个 月 后
检查 , 在接种点的边材上出现细条纹 , 长度可达 2一 14 c m 左右 , 但个 另lJ对照株也有少量变
色 。
19 8 4一 1 9 8 5年 , 又进行 了两次接种试验 。 第一次采用菌种 G . p 。t ; 广d in i: 和 C . p o n ic illi-
必。 , 分另U接种在 4 一 5 年生河南 白榆上 。 经半年后检查表明(表 5 ) 在接种点上下 , 边材普
遍变色 , 有的直达心材 (图版 互一 13 , 巧 ) , 变色条纹长约 2一 1 5 c m 左右 , 各 处 理 的 颜色某
本相似 。 横断面上在边材和心材之间有部分褐变 , 有的呈褐色 锥 形 小 块 (图 版 互一 14 ) , 而
对照一般无变化 , 有时在个别接种点 . 卜也有轻微变色 。 第二次 采 用 菌种 G . Pu to dl’ : i: 、 G .
p 。, ic ‘Ilio d e s 、 F , s p . 和 F · s p + G . p o t , 。d io i: , 接种于 z 一 2 年 生 北 美榆 、 新疆 白榆 、 3
年生新获大叶榆等苗木上 。 6 个月后检查(表 5 ) , 所产生的症状 与第一次接种从本相似 , (图
版 n 一 17 , 18) , 仅颜色比第一次接种的浅 。 而接种 F . sP . 后 , 有的接种点 出现明显的变 色
条块 (图版 互一 1 6 ) 。
通过 田间盆栽苗木的接种试验可以看出 :
(1) 不 同菌种接种不 同的榆树 , 其边材均可产生变色现象 , 仅条纹的长度 、 宽度和颜色
深浅不 同而已 , 但都不发生榆树衰弱和枯萎症状 。
(2) 即使认为是最感病的北美榆及新疆 白榆 幼苗 (包括新疆大叶榆 ) , 接种后 , 边材变色
较浅 , 苗木生 一长良好 。 根据文献报道 t 3 , 毛} , D E D 接种后 , 一般两星期左右可出现变色或 枯 萎
现象 。
为进一步探 明接种后榆树边材变色的原因 , 又将变色组织再分离 , 从表 6 可见 , 所得真
菌仍然是接种菌 。
4 期 刘惠珍 : 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 4 1 1
表 S 接种后愉树边材变色反应
接 种
年 份
榆树
名称
菌 种 接 种
株数
接种
点数
变色
点数
变色率
(% )
边 材 变 色 反 应
G
. 尹“tr e d ‘月 f£ 2 7 3 5 3 5 1 0 0
1 9 8 4 夕e n fc ‘llf o d e s

1 5 2 6 2 6 ,
::
.
5G.对
河南白榆
甩土O口n”曰八“叮.,Ž,卫月‘,曰八no匕叼OŽ月任,1,上3920
. 尹“t r e d i”‘s
. 夕e ” fc i llI’o d e s ;: :
G
1 9 8 ‘
F
. s p
.
F
. s p
.
+ G
.
p “tr e d i 。‘s
对 照
1 0 0
1 0 0
0
接种点上下黑色条纹多 , 浅褐色条块
直达 心材
同 上
极个别点略有变色
黑褐色条纹或条块长 0 . 5一3c 爪以上
揭色条纹长 0 . 5 一3C m 以上 , 浅褐色条
块直达心 材
褐色条纹长 3c m 以上
黑色条纹 或条块 1一3c m 以上
无变色 , 个别点略淡 , 褐色
褐黑色条纹长 0 . 5一3c m 以 上
揭色条纹长 0 . 5一 3c m 以上
黑褐色条块或条纹长 Z c m 以 上
黑褐色条块或条纹2 一3c m 以上
个别点 略淡褐色
北榆美
1 2
J络,山O口⋯刀,nnuUno†心O刁D俘‘7n”8nUn乙舀八,二,曰1上”1‘”lŽUJ介aJ恃,工上‘土,1nU尸Q51 0孟,土G
. 夕。t r e d ‘n ‘s
尹e ” fc i llfo d e s
.
+ G
. 尹“tr e d ‘刀‘s

sP
GF对新疆白榆
表 6 接 种 株 分 离 培 养 结 果
树 种
名 称
接 种 菌 种 分离组
织块数
{ G
.
, 。 , r e “。‘: . , 4 ; { 。 { {
{ G
.
p e ” l. e ‘11,-o d e : 一 1 1魂 } 1 7 } i ‘. 9 !
, 对 照 { 3 “ { 。 ⋯“ .
}一五石而丽丽丁一一一几丽一l一- 乙~ 一几 )舀一一
{ G
.
o e n fe 1’lI i o d e s 4 7 7 ! 3 } 3 . 9 }
1 F
.
s P
. + G
. 尹。t r e d ‘。 fs l 5 5 1 5 2 1 5 5 . 2 一
{ 对 照 3 “ { 4 }1 ,
·
1 {
}任· ; ·‘二扮‘· _ ⋯3” ; 5 1, 2 · ”⋯
{ 匕· p e ” , c , “, o d e s { 3 9 } ’3 } 7 · 7 {⋯仁· , p _ . 二 1 ’4 } “ {‘2 · 9 ⋯
}
户 _ · s p 十 。 ·世‘r e d ,刀 , ‘ } ’6 } 了 }4 3 · 8 }
{ 对 熊 l ’6 ! “ l {
3 9 2 7
.
1
2 1
河南白愉
19 1 2 1
6
.
5
北榆哭

5 一⋯一 1 2 3 0
.
8
2 5
新班白榆
三 、 讨 论
本项研究表明 , 我国榆树枯萎主要是齐腹小蠢严重危害和干旱所致 。 病榆上不产生典型
的 D E D 症状。 分 离菌株 是 G . p : t : e d f, 15 、 G 。 p e : fc illio d e s 、 F . s p 。 和 D a r a t二 g c e s 等 真
菌 。 经接种 , 榆树不发生任何枯萎 。 这类真菌可能是变色菌 。 但榆树木质部变色 , 也可能是
植物本身的生理化学反应。 对某些现象 , 尚需进一步探讨 。
据报道 D E D 遍及欧美各国 , 并有向亚洲发展的趋势。 按地理位置及昆 虫 区 系 分 析 ,
4 1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卷
D E D 传入中国是有其潜在的危险性 。该菌是否以弱菌系存在或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 ? 尚不得
而 知 , 但作者至今并未分离到引起 D E D 的病原菌—尸es tT 。二 。l而 。从该病在国外造成的危害性来看 , 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 要加强对外检疫 , 以防止病害传
入 。 同时 , 应加强培育管理 , 提高榆树的抗病虫能力 , 预防病害的发生 。
今 考 文 献
仁1〕 魏景超 , 1 9 79 , 真菌 鉴定手册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6 01 。
〔2〕 孟常孝等 , 1 9 86 , 白 抽死亡原因调 查 , 森林病虫通讯 , (3 ) : 3 一 3 4 。
〔3〕S m a lle y , E . B . , 19 63 , S e a s o n a l flu e tu a t io n s in s u s e e p t ib ility o f y o u n g e lm s e e d lin g s to
D u t e h e lm d is e a s e
,
P h y to p a th o lo g y
, 5 3 : 5 4 6一 5 5 3 .
〔4〕 R o b e r ts , B . R . , 1 9 6 6 , T r a n sP谊r a t io n o f e lm s e e d lin g s a s in flu e n e e d b y in o e u la t io n w ith
C e r a to ey s tfs u lm f
,
F o r e s t S e ie n e e
, z 忿(i ) : 4 4一 4 7 .
〔5〕S u tto n , B . C . e t a l . , 1 9 7 。, G r a 尸hi“爪 一e n ‘e‘11‘o d e s o n , \m e r ic a n e lm in 入! a n ito b a a n d
S a s k a tc he m a n
,
B i

M o n th ly R e s
.
N o te s C a n
.
F o r e s t S e r y
. , 2 6 : 2 5一 2 ‘.
〔6〕 E 1115 , M . B . , 19 7 2 , G r a 尸h‘“m , D e m a t ia e e o u s H y ph o m y e e t e s , 3 5 3一3 3 5 .
仁7 〕C r a n e , J . L . a n d Se h o k n e e ht , 、了. D . , 19 73 , C o n id io g e n e s is in C e r a to o fls tfs “l川犷, C e r a to c v ; tf,
夕‘e e a e a n d G r a p h i“爪 夕e 。‘e ill‘o d e s , .\ m e r . J . B o t . , 6 0 (4 ): 3 连G一 3 5 4 .
[ 8〕 5 in e la ir , \V . 八 . e t a l . (E d s
.
)
,
1 9 7 5
,
D u tc h e lm d ise a se Pe r s p e e t iv e , a fte r ‘0 y e a r , , S e a r c h
八g r ie u ltu r e , 8 (5 ) : i一 5 2 .
〔9〕 S tip e : , R . J . e t a l. ( I几d s . ) , 1 9 5 2 , (二o m p e n d iu m o f e lm d is e a , e , t h e 八m e r ie a n P h yt o p a th o lo -
9 ie a l S o e ie t y
.
!NV E ST IG AT ION ON T HE D E AT H R E ASON OF E LMS
AS W E LL AS D ISCU SSIO N O N TH E E X ISTANCE
OF D UTC H E LM D ISE ASE IN CH !NA
L iu H u iz h e n
T ho R ‘
·
: 。a r o h l 。 : tfto te 0 1 户’o r e s tr !一 C 找I户)
A b st r a e t
5 in e e th e 一9 6 0 , s , a lo t o f e lm s , U I爪‘ : p u 爪ila h a v e be e n k ille d in X in g -
1ia n g
,
H e n a x一, Sh a n x i, In n e r M o n g o lia a lid o tlle r p r o v in e e s in Ch in a
.
D u r in g 一95 2一 1 9 5 5 , sa m Ples o f d ea d e lm s w e r e c o lle e te d fr o m a n u m be r
o f Plo ts in Pla n ta tio n s a n d c o PPie e fo res ts
.
R ePea te d is o la tio n s o f th e d ise o lo red
sa Pw o o d t is u e a n d ba r k be e tle s (Sc o l梦t o s sc h。, 夕, e :扩i, s . p夕g 爪a e o s ) a s w e ll a s
th e in oc u la tio n s w it h thes e is o la te d fu n g i w e re e o n d u e te d
.
T h e res u lts sh o w e d t ha t n o t o n ly th e s ym Pt o m 3 o n e ro s s ee tio n s o f th e
d e a d e lm w o o d b u t a lso t h e m o rPh o lo g y o f th e fu n g i w e r e d iffe re n t fro m t h o s e
e a u sed b y D u te h e lm d iseas e
.
B e sid es
,
it 15 s uPPo s ed t h a t the m ajo r re a s o n fo r t h e d e a th w a s th e
in fes ta t io n b y t h e ba r k b e etles a n d d r o u g h t w a s fa v o r a b le fo r t h e ir r e p ro d u e t io n
.
K e y w o r d s
:
U l从“s p 。爪fla ; S c o l夕t u : s e ho r万r 。留i: D u te h e lm d is ea se